第31章 章節
一百二十面,金钲七十面,舞者一百二十八人,另有警鼓者二人,銀甲紅櫻,光燦天地。
那“全仗”一敲響起來,當真是震徹天地的響!
今日明德堂上,設宴的正是現今的天子,也就是當年的秦王。
他十八歲起兵,二十四歲蕩平天下,二十九歲為天子。自古至今,功業彪炳之盛、只怕無可與之争鋒者。
此時正是貞觀一十五年六月。去年、也就是貞觀一十四年、八月,唐遣大将侯君集攻克高昌;九月、皇帝赦高昌部衆老幼士民貴賤人等;十二月丁酉,侯君集俘高昌王歸長安以獻。
那以後,朝廷就一直沉浸在這破敵萬裏的喜悅中。
緊挨着殿門口,那丹墀玉階之側,正站着一個少年。他頭上戴了個面具,正眼也不眨地向堂上望着。他身側多是待命的樂師,這時個個屏息靜氣,不敢輕發一言。只有那少年似乎全忘了禮數,一直在向堂上翹首看着。
堂上那正座之位,此時正擺放着一張胡床。胡床之上,踞坐的就是當今的天子。
那天子不過四十許歲,按當時人的說法,他那相貌氣度,真所謂“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少年望着他,想起跟肩胛讀書時看到的幾句話:“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屬輕重于權衡……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
——那文中,說的該就是這樣的人吧?
那少年正是當年的卻奴。
今日他之所以前來,就是為了渴見這一個人。
關于這個叔叔的傳說他已聽到了很多:他是高祖次子,母為太穆窦皇後,他生而不啼,為皇後所愛。年方四歲時,有書生谒見當時還是隋臣的唐高祖,說:“以相法而論,公為貴人,必有貴子”,乃請見李淵諸子。及見次子,乃大驚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平天下。”
書生辭去後,李淵因為身為隋臣,恐書生語洩,會召來大禍,即刻派人追而殺之。
但接下來,還是命次子名為“世民”。
Advertisement
其後,隋大業中,突厥困隋炀帝于雁門。炀帝困頓之下,從圍中以浮木系诏書,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李世民年方十六,往應召募,隸屬于将軍雲定興部。他對雲定興說:“突厥敢圍我天子,是以為天下無援。如今請将軍令吾軍隊列錯雜先後,綿延數十裏,使突厥晝見旌旗,夜聞钲鼓,以為大至,則可以不擊而退。不然,知我虛實,則勝敗難知了。”
雲定興聽其計策,行軍至崞縣,果有突厥探馬見隋之援軍來往不絕,旌旗蔽日,急忙馳告始畢可汗,說“救兵大至矣!”。
突厥于是引兵而遁。
其後高祖奉皇帝命擊歷山飛,陷入敵中,李世民年不過十六,馳輕騎往救,持槍躍馬,挾高祖而出,然後整兵奮戰,大破歷山飛。
不久即為隋末之際,天下大亂。李世民知必逢大事,乃屈節下士,結納豪雄。長孫順德、劉弘基等都因犯事亡命,李世民皆收匿之。又結交晉陽令劉文靜,推財養士,以待時變……
其後,果然風生雲起,讓他當上了唐天子。
——這樣的人,就是師傅說起來,也是贊許的。
那少年怔怔地望着堂上。
——可就是他,殺了父親……
堂上忽聞“嘎”然一聲,卻是敲擊警鼓的二人中有一人,因為鼓點急驟,一時使錯了力,竟把鼓槌敲斷。
那人本正敲得滿身大汗,那斷了的鼓槌飛迸上來,正打中他的額頭。那擊鼓者忍不住痛叫一聲,仰面倒下。
太常令一時惶恐已極,生恐天子責怪。卻見李世民微微一笑:“好久未見有人陣仗之中負傷了。帶下去好好養傷,以軍中傷者慣例論賞。”
太常令一召手,已有人把那擊鼓者擡下去。
他又一召手,意思叫人替補。可堂下樂工一時惶恐,竟沒人看懂。
那少年卻順手抄過身邊鼓師手中的鼓槌,心裏昂揚揚地就直行向到殿上!
他一步一步走得清剛矯健,李世民不由在胡床上擡頭看了他一眼。那少年雖初次上殿,心中并不怯懼,反将一雙眼向殿中望去。今日原是私宴,殿中臣子并不多,與李世民多屬親誼故舊。其時唐已平定天下,朝廷正以文學治世,只見殿中諸臣人人俱都戴着三梁進德冠,哪怕他們多是戎馬出身。其中一人想來必是魏征。因為人人都翹首注目望向場間樂舞,獨他一人秉承儒家習氣,低眉垂目,恍如未聞。
那少年早聽說魏征聞《大韶》、《雲門》則喜,聞《破陣樂》則耷然垂眉,默默不語,那是勸主上偃武修文之意。今日一見,果然如此。——那是一個儒生認真于所奉之道了。少年轉念之下,心裏也不由略生佩服。
這時,他已走到那空出的警鼓邊側,伸手抄槌,急飒飒的,一連串鼓點就自他手中敲起。
“秦王破陣樂”這健舞本極用力,場中樂師舞者此時已經盡力,當然多有疲态。這時那少年手中鼓點一起,仿佛疲火中加了一束幹柴,只見殿上氣氛重又熱烈起來。
——金戈風起,紅櫻亂眼。那少年敲了一小陣,待自己這段樂聲稍息,已敲得興起,忽一停槌,疾快地把身上上衣一撕,讓其委落腰際,竟裸着上身,敲将起來!
——秦王秦王,這就是那個師傅所說的:自己終将必需面對的秦王!
而《破陣》二字究竟又是何含義?
明德殿上,李世民陷在那模拟開國蕩平之事的鼓舞中,透過這森嚴大殿,如同望向自己的過往。他本是馬上皇帝,終究忘不了當年那金戈鐵馬的豪氣。哪怕開國以來,為天下基業,他不得不屈節修文,可那些磊落豪蕩的日子又怎能忘懷?所以他大愛這“秦王破陣樂”。
少年也像在面對着他的過往。他一邊擂着鼓一邊腦中飛快地想,想起那些自己幾乎快背得下來的秦王破陣的豪勇傳奇:
——大業末,高祖起兵,即建大将軍府;李世民率兵循西河,斬其郡丞高德儒,一戰全勝,歸拜右領軍大都督,封敦煌郡公;
——武德元年,高祖登基;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将軍,進封秦王。其間薛舉寇泾州,李世民為雍州牧,屯兵于高庶城。薛舉子薛仁杲率衆求戰,李世民按兵六十餘日不動,衆将忿然,一日李世民忽雲“可矣”,即一戰破之。高祖遣歸降的魏公李密前往軍中慰問,連隋末雄豪如李密者,一見之下,也對他不敢仰視!
——武德二年,李世民鎮長春宮,進拜左武侯大将軍,涼州總管。出龍門關,屯于柏壁,以制窺伺太原的劉武周!
——武德三年,擊敗宋金剛于柏壁。宋金剛敗走介州,李世民追之,一日夜奔馳二百餘裏,宿于雀鼠谷,軍士皆饑,李世民兩日不食,迫令劉武周大懼,往奔突厥!
——同年,伐王世充,困洛陽城于鐵壁重圍中!
——武德四年,敗窦建德于虎牢,擒之于牛口谷。聞此捷報,洛陽即破,王世充乃降!
——武德五年正月,敗劉黑闼!
——武德七年,突厥寇邊,李世民與之遭遇于幽州,僅攜百騎與突厥可汗語,談笑于突厥十萬軍前,只語卻兵,盟成而退!
……
這樣的戰績謀略,當然也足以殺得了自己的父親!
卻奴手中的鼓點越打越疾。他一顆少年的心也為這些豪勇的傳奇激得興奮起來。
可為師傅所稱道的,主要還不在李世民的這些武功,而在于他貞觀以來的德政。
李世民即位之初,即招賢納谏,與民休息。初為皇太子時,一口氣釋放宮女三千多人,同時降封宗室,合并州縣,與民歇力。天下再無“十羊九牧”的窘況。每歲慮囚,殺人極少……貞觀三年,天下所決死囚不過七人,一時之間,四海州府,當真治理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他曾于獄中見到死囚五百人,睹其慘況,心生不忍,盡放之還家,約期回返,重服刑役。至期,無一囚不返。李世民感慨其重信守義,一夕盡赦之……
這樣的德政惠行,他不知頒布了多少。
可就是這個頒行德政無數的皇帝,在對父親一箭封喉後,又一口氣殺了建成的五個兒子,也就是自己的五個哥哥。
——建成之子,除太原王承宗早卒外,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義,一朝坐誅!
他們的年齡當時應該都不大。卻奴心裏不由暗暗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