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章節
方高出他們倍許的木樓于平視。
然後、她緩緩解開素囊,抽出一把琵琶來。
衆人一見來的果然是琵琶,興致不由更加的高漲!
四下裏彩聲大起。卻有不少人疑惑着:剛才賀昆侖的表演已精彩如許,那女郎卻憑什麽還可以強過他?
頓了頓,那女郎卻開口道:“賀先生,即為鬥聲,我就不再虛套了。你還有什麽絕藝,就請拿出來吧。”
說着微一蹙眉:“适才所聞,實辱大名。”
木樓上的賀昆侖一見她來,不由皺了皺眉。
他其實不認得,卻已覺得如臨大敵。
賀昆侖虬髯深目的臉上,本來就夠尖的鼻子一霎間似乎更尖了。沉默了會兒,才咳了一聲,開口道:“那我就彈上一段《羽調六幺》吧。”
下面聽衆一聞,幾已瘋狂——要知當日賀昆侖技壓教坊九部,就是憑着這一曲《羽調六幺》。據說當今太上為這一曲也曾動容。
人人皆知,當今天下,除了生性倨傲,從不肯在俗人跟前獻技、專供禦前侍奉的羅黑黑,這琵琶一道,賀昆侖憑此一調,已足稱國士。
人人都怕別人沒聽清楚,跟親交故舊低聲重複道:“是《羽調六幺》啊!賀昆侖要彈弄他從來少弄的《羽調六幺》了!”
街上一時不由萬衆阒寂。
天門街上的雜聲像被一場狂風掃過,掃得街面上帚痕深刻。
然後,賀昆侖的琵琶就響了起來。
那孩子這時心裏稍松,已能略略聽得進那琵琶了。
Advertisement
他獨懸于木樓之上,聽得原比衆人真切。
不知怎麽,他覺得那琵琶聲并非從他頭頂傳來,而是從街上,是從街上反彈過來的。
而那反彈過來的聲音,并不只是琵琶。他似還聽到了灰塵的聲音,陽光的奔走,正在天門街上做油餅的油鍋內滋啦滋啦的聲響,還有馬的鼻息咻咻,衆人臉上汗水被太陽烤出的低微的爆響,井水臺邊騾子在木架上蹭着脖子的細碎聲,與辘辘上的繩索磨擦的聲響……
那一切和着那琵琶,一起在響。
——那一切……似乎都是快樂的;
——可那一切……都不是他的。
不知怎麽,他的臉上卻現出一點孤獨來。
那是一個孩子式的孤獨,像熱年熱節的,一個孩子的下巴抵在窗棂上,窗子冰冷,下巴尖峭,彼此硌得生疼。而煙火就在窗外、卻有如數百裏遠的遙遙地爆響……
如果有人看到,這一點孤獨,就像就抵在人生的軟肋上。
賀昆侖一曲方竟,底下衆人已拊掌歡呼起來。
卻聽對面西市請來的女子待人聲略定後,才開口道:“琵聲多,琶聲少,也未為絕技。”
衆人一怔。
——琵琶自上而下拔之謂為琵,自下而上謂為琶。
底下看衆多是看熱鬧的,少有人懂得門道,聽到這術語,還是不由被唬得一愣。
卻見那女郎已撚弦一笑道:“以《六幺》而論,以‘水調’彈之,雖稱繁難,不過當行,未見出色,小女子請移入‘楓香調’彈之。”
對面木樓上的賀昆侖已詫然道:“楓香調?”
——言下之意,分明是“不可能,不可能!”
那女郎已一操琵琶,輕拔了拔:“獻醜了。”
那女子起調甚平,清清泠泠,仿佛她不是為西市千金請出的、特意要與賀昆侖鬥技的一般。
衆人都正等着看她的手段,比剛才更加的聳耳細聽。
孩子望了會兒那女郎,卻不放心,又看向銅器坊檐下鐵鍋邊卧着的那個男子。
卻見他師傅宗令白分明已灰了心,這時正怏怏的舉步向回行去。
他的步子一步比一步走得寥落,看得卻奴都心酸起來。
可那他關注着的、那個卧着的人這時卻一擡首,若有意若無意地朝師傅的背影看了一眼。
那一眼中,像滿是一種蒼涼的譏诮。
——是他!
卻奴分明記得,師傅來時,他也曾這麽擡眼一望,有若相迎;待得走時,卻又是這樣一眼,卻為相送。
這一迎一送之間,不知怎麽,卻奴覺得,已滑過了師傅的苦修勤望的一生……
他突然覺得,那人這時似才開始有意在聽。
出于好奇,他不由也把耳朵向那琵琶聲送過去。
他還沒找着那調子,卻覺得:那女郎的琵琶先找上了自己。
那感覺,像那琵琶正在那兒等着他……已等了好久好久,一千年、一萬年。全不急切,卻更成一待。
是的,那琵琶聲就在那裏。它不似發自那女郎所坐的羊腸網上,而是折入那古銅器坊中,折入那古寂的廓檐底下,再反浸出來。
在那些銅爵銅鼎,銅铛銅碗中,兜了一大圈,兜到了幾千年前那個銅聲與陽光同在的地界,再兜轉回來。
——它似在用一種更古老的語言敘述起另一種快樂……木頭的桌子、粗陶的碗;牧人的遠歌與老人的話語;平靜舒緩的原野上、飄着焦禾的炊煙;皮鞭一揮,車輪辘響;那車子慢騰騰地走着,征程裏那特有的疲倦與欣然;到後來泥途漫漫,四望玄黃,卻忽然故園乍現,此心飛揚……
一切都慢了下來,一切似……目斷車輪生四角,一切似坐在原野上看那一輪日遲遲地落……落盡時、日之夕矣,歲将晚矣,雞栖于埘、牛羊下來……
他的心裏忽然感覺到快樂,那快樂不是一場喧鬧,而更似一種慰撫。
這是由那女子的琵琶聲而來的嗎?
——陽光密匝匝地洩下來。時間是幹燥的雨,沖洗着天門街上所有人的皮膚,要把它們洗皺洗老。
可這都不怕,那琵琶聲中的快樂不是賀昆侖琵琶聲中的快樂。它穿透時間,不倚仗青春,不倚仗容華,不倚仗迷離瑰彩,不倚仗虛榮誇飾,也全無強迫,綿綿然,泊泊然,像要把你的靈魂都浸到古老的寧靜裏去。而那時、你的苦澀消退,那曾痛苦的一切反倒都讓人覺得燦然得年輕起來……
街底下衆人都聽得神思一晃,幾乎沒有人覺察那琵琶聲漸已停了。
最後,卻是賀昆侖忽自木樓中站起,以胡人之禮沖着那女子稽首一謝。
——然後人們才醒過神來。
——然後、歡聲雷動。
就在這動地歡聲中,那孩子已偷偷地順着匹練溜下樓來。
他溜向了那個男子的卧處,站在距那側卧的人十餘步遠,一動不動地把他看着。
他背後的喧鬧都已跟他無關,他一雙眼珠極專注的極專注的,烏黑烏黑的,一直盯着那個人。
像一只小獵狗兒,即還沒學會盯着獵物,也沒學會掂量主人,它只是帶着天生的本能,去看待着一場它渴望的“生”。
那女子曲終之後,嫣然一笑,即挾琶而去。
這一場“鬥聲”至此已經完結。
衆人好久都回不過味來。等回過神時,就潮水一般的向那傳說中女郎的去向追蹤而去。
卻奴只覺身邊的人河水一樣的流過,他們都在追随向給了他們快樂的琵琶。
人人交口地問:“她是誰,那女子是誰?”
天門街像一條積蓄好久,終于開了閘的河,人人都在走,泛着快意的波濤地走。
他們從這條街上熱烈地流去。
——只有那孩子,盯着的那個人一動不動的。
三、肩胛骨
積慶寺就坐落在積慶坊中。
這裏坊寺同名,卻不是寺以坊名,而是坊以寺名。
積慶寺盛于前隋,本朝以來,香火再無當日之盛,可積攢下來的底子猶為可觀。不用說那些碑塔殿宇,貝葉典籍,單只寺內外那多達數百株的古槐就頗為可觀了。
這是個古寺,前後共有三進,左邊還有一個跨院。寺內外到處都是古槐。這些古槐伸出的枝葉幾乎蔭蔽了所有的殿邊檐角。斑駁的琉璃瓦在時光的沖刷下安安靜靜地卧在古槐的蔭庇裏,殘缺的琉璃面兒仿佛古槐葉間偶爾漏下的陽光。
那陽光落在上面就賴着不動了,那感覺,仿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卻奴是攀着槐樹偷偷翻上積慶寺院牆的。
他是跟蹤着那個側卧之人的腳蹤兒來到這兒的。
——那時天門街上人群散去,人都走了,好有兩個多時辰,延吉坊的拐角邊上,那個賣古銅器的店門口,卻奴還在盯着那個側卧的人。
這條街平日就是條整肅的街道。因為是官街,一近傍晚就少有行人。含光門遠遠地在西邊銜着日角。天上的雲一大片一大片地青森下去,濃重的暮色像火盆裏燒殘的灰、一盆盆地向下潑着。
可他還在盯着那個人。
突然的,一點金光奇異地摻進這濃灰裏,那是落日回光返照地一跳。這一跳,卻跳進了延吉坊拐角處的那個屋檐底下。然後,只見一片金光巴掌似的揮進來,從雕花的檐底間注入,有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