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蒸桐葉馍馍
楊家的苞谷地七月開始灌漿,到八月頭嫩苞谷已經可以吃了,所以每年八月頭上都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蒸桐葉馍馍。雖然比不上年底殺豬,但是也算是為了即将到來的忙碌秋收打氣。
蒸桐葉馍馍有三樣必備的東西,嫩苞谷、油桐樹葉和嫩南瓜,正好靠近桐油坡那邊的苞谷地嫩玉米能收了,楊茂德便把先頭說好打獵的日子,和蒸桐葉馍馍的日子定在一天。八月十號,天晴,楊家大院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齊齊出動。
領頭走的是楊茂德和伍哥帶的一支二十人的槍隊,背了槍纏了子彈袋子,一人手裏還拿了一根兩三米長的竹竿,他們是打獵隊伍的主力,這竹竿是用來趕草籠子吓唬獵物用的。
比他們晚出發的一隊人,由田二叔帶隊有五六個大小夥子,還有院子裏許多半大小子,再就是拖着大布袋的小媳婦子,他們是負責采桐葉的,山裏的娃子爬樹都利索着哩。
再後面一波是剩下的二十幾個男勞力和一些粗健的婦人,他們負責采嫩苞谷并運回去。阿祖和三個小姑娘也混在裏面,其實她們更想去看打獵,又或是跟去采桐葉也是好的。只是一個孕婦加三個小腳,在山林子裏跑要勞煩許多人看顧哩。跟着采苞谷的隊伍走在相對平坦的田坎上,雖說依舊不利索但是用不着人分心跟着,這裏也靠近桐油坡,能第一時間看到打獵隊的收獲。
誰也沒指望她們四個做事,跟隊伍裏那弓着背的黃豆奶奶一樣,算是來看熱鬧的。
桐油坡含蓋了三個山頭,都是向陽的坡,地勢陡峭山石嶙峋,主要的植被就是油桐樹,據說這是楊家幾輩人擴種出來的,九月裏油桐籽熟了的時候會采回去榨油,楊家大院裏一年的點燈照明是綽綽有餘的。苞谷地在緊鄰桐油坡的一個地勢稍緩的小山上,也是向陽的一面,一層層從上往下一共九塊地,每一塊都是一畝帶一點兒。
這采嫩苞谷和秋收苞谷不一樣,不能緊着一個苞谷杆子撸光,所以就見到男人和婦人們穿着密不透風的長衣長褲鑽進茂盛的苞谷籠子裏,要挑選個頭比較大顆粒飽滿已經拖穗子的苞谷,注意不能折損了苞谷杆影響上頭留下的苞谷繼續生長,還得注意腳下不能踩了間種的黃豆。
“虧得我哥讓把苞谷的行間拉大了,不然咋個鑽得進去人?”茂梅從田邊撸了一把黃豆夾:“哎,嫩黃豆也吃得了。”
跟在一旁的黃豆奶奶笑眯眯的說:“這邊田頭種的是八月爆,還要等些日頭收才好哩,四小姐想吃的話,菜園子下頭那塊地裏種的七月爆收回去了。”
“用辣子悶的老黃豆是香,但是我想吃嫩辣椒炒的嫩豌豆哩。”茂梅咽了下口水。
黃豆奶奶有些舍不得的看看田裏的嫩黃豆,現在吃比到八月底收的時候要少十來斤哩,這一個月正是黃豆攢肉的時候。
路過的陳嬸子聽了朗聲笑道:“那就弄一捆回去吃,幾個女娃娃能吃好多?”說完便挑了一行黃豆彎腰收割起來,果然一行到頭就紮了足足兩捆,茂蘭連忙喊夠了夠了,這兩捆足夠炒三四回,小氣的老爹要罵人哩。
等到阿祖和三個姑娘走遠,陳嬸子看着面有可惜之色的黃豆奶奶說:“這自家田裏的東西,老太爺和少爺咋還能缺了自家姑娘?比去外頭買那些亂七八糟的零嘴子合算不是?”
老人家也只是愛惜莊稼,聽陳嬸子的話便點點頭:“種糧食出來不就是養娃娃的?娃娃愛吃比啥都強。”
“就是這話,你看李鑫家虎頭,要是能多吃一口,李鑫媳婦莫說是嫩黃豆,就是喝她的血也情願。”陳嬸子嘆口氣,李鑫媳婦跟着她一起看顧東跨院的豬,兩家關系十分要好,他家虎頭還不到四歲瘦的跟柴火棍一樣。
Advertisement
“我聽說還帶去醫院看了哇?咋說地?”黃豆奶奶關切的問,她的小孫孫黃豆比虎頭還小兩個月,但是黑壯得像個小牛犢子一樣,整天跟着院裏的娃一起淘氣。
“也是孫私娘那話,脾胃失調。”陳嬸子搖搖頭:“說是慢慢養,她家見天的給娃兒熬白米稀飯,但是咋養也那樣。”
“沒喝藥?”
陳嬸子把紮好的黃豆杆子往架背上一捆:“喝啥藥?稀飯都喝不下去,哪裏肯喝藥?”
兩個人又感嘆了一回,這邊茂菊和阿祖相互攙扶着已經走到了能看到采桐葉的坡邊上,茂梅尋了一朵野豌豆花,紫色一溜串兒不時扯一朵下來在嘴裏吧唧着。
看到瘋跑過去的長娃子趕緊喊:“田長興,你咋沒去摘桐葉?”
長娃子吓了一跳,趕緊朝他老爹的方向看,見田二叔正彎了腰往袋子裏裝桐葉,才回頭對茂梅做了個噓小聲點的手勢:“莫喊,我去前頭打獵隊看看。”
說完又把手頭兩根苞谷杆子遞給她:“給你吃哈,莫給我爹說。”
茂梅接過來一看,是兩根公苞谷杆子:“哎呀,田裏咋還有公苞谷?”說完便折了一截遞給阿祖:“嫂子吃看看,比甘蔗甜哩。”
阿祖見她用小牙撕開外皮露出裏面水潤的芯兒,倒是跟啃甘蔗一樣。
長娃子見茂梅收了自己的賄賂邊揮揮手又叮囑了一句:“千萬莫給我爹說哦。”
阿祖見他往前跑連忙喊住他:“要去看可以,但是過去了先要跟伍哥他們打個招呼,那槍子不認人,莫要傷到。”
說着話,前山頭響起了嘭的一聲巨響,然後綿延着在山間回蕩,長娃子心癢難耐趕緊說了句曉得了,便急匆匆往前頭跑去。
阿祖她們姑嫂四個又逛了片刻,便尋了個樹蔭坐了下來,八月的山裏頭許多野果都成熟了,只一會兒便有人送來黑紫色的晚桑葚,紅彤彤的山莓,連茂梅也在附近尋到了一窩地秧泡兒。
山間回蕩的槍聲不斷,阿祖撿了顆山莓放到嘴裏才問:“這麽大聲音能打到啥?野雞那些怕是早就吓跑了。”
茂蘭吃了桑葚小嘴被染出紫紅的顏色,像是上了唇彩:“兔子肯定是有的,那東西耳朵背,放響炮兒都吓不走。”
茂菊點點頭,用手絹擦擦自己的嘴發現也是紫紅一片:“公野雞不容易打到,但是母野雞好打哩,特別是有蛋的母野雞,攆起來也繞着窩邊飛,逮到過後到草裏一找肯定有蛋。”
阿祖笑着想,這時打算連窩端啊,不過逮了母野雞,野雞蛋自然也孵不出小野雞了,不連窩端也沒用,肯定會被蛇或是耗子吃了。
地秧泡兒拇指頭大小,空心裏面長了許多小顆粒的種子,不算甜但汁水挺多,茂梅一連吃了好幾個才小心的把剩下的摘了用桐葉包好。
“我就指望大哥他們能打到野山羊哩,上一回兒打到還是好多年前?我聽長娃子說,他們在桐油坡看到過羊群,大大小小二三十只。”說着把手裏的桐葉包遞給阿祖:“嫂子吃這個看看,雖然不甜但是解渴。”
“是有野羊。”走過來的田二叔聽到茂梅的話接着說:“不但有野羊,還有野豬哩,這七八月結苞谷,這些東西就老是在附近晃,到了快收糧食的時候還得讓人晚上帶着槍守夜才行。”
阿祖見到爬樹的人紛紛下來,便問:“桐葉采完了?”
田二叔點頭:“這東西弄得快,哦,我是想來說,他們在上頭找到了一個野蜂窩,一會兒要弄哩,少奶奶和小姐們先回去?要是野蜂子竄過來蜇了人就不好了。”
“真的麽?野蜂窩?有好大?”茂梅興奮得兩眼發光,上回換油居然沒人送野蜂窩來,她一直惦記的油炸蜂蛹也沒着落。
“有洗臉盆大哩,估計能收七八斤蜂蜜。”田二叔比劃了一下。
阿祖從沒見過收蜂蜜,便一邊走一邊詢問如何取蜂巢,田二叔護送她們回去,便細細的解說。
“先在不遠的地方燒一堆火,找幾個人蒙了頭臉點了火把去熏蜂巢,那個蜂巢在山崖下頭,不好站腳哩。等引了野蜂子飛出來,就往燒火的地方跑,然後再找幾個人用篾條編的兜兜去筐了蜂巢掰下來。”田二叔比劃着說得慷慨激昂,似乎在指揮一場戰役:“最主要還是要驅散追人的野蜂子,其實追到火堆邊上蜂子就不咋叮人了,然後再用濕的柏樹枝壓火,出來的濃煙就能把蜂子都驅散了。”
“這散了的蜂子明年還會在附近落巢,這邊坡上油桐花開得好,一年頭新蜂巢就能長到海碗大。”
等阿祖她們回到大院,田二嬸已經帶人從菜園子裏砍來了七八十個青皮的南瓜,雖然還是青皮但一個也足有小磨盤大。
“這是面南瓜。”田二嬸說:“嫩包谷本來就水多,要是用水南瓜,一蒸馍馍就不成形了。”
接下來便是把嫩苞谷粒從棒子上脫下來,用的工具是削尖的青竹片子,也就兩行粒米子的寬度,從這頭一推到那頭,就把水嫩嫩的玉米粒子從苞谷棒上鏟了下來。套好磨房大磨上的老牛,別看足有幾十桶嫩苞谷,不到半個小時就全部磨成了漿子。
切好的南瓜絲也用鹽殺過水,裏面攪拌上紅紅的腌辣椒片子,磨好的嫩包谷漿子裏拌上老苞谷面增稠,用南瓜絲做餡兒外面是玉米皮子,最後裹上洗淨晾幹水的桐葉,因為嫩玉米很有黏性,所以根本不需要捆綁,對折一下變成半月形就一個壓一個的碼好在蒸籠裏,一籠就能放七八十個哩。
熬好的紅薯稀飯,涼拌菊花腦,幹辣椒悶的老黃豆和洋芋,阿祖她們多了一樣嫩辣椒炒嫩黃豆,主食就是蒸好的桐葉馍馍,阿祖一口氣吃了三個還喝了一大碗稀飯,結果就是沒辦法睡午覺,只得跟着茂蘭在大院裏轉着圈的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