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蒸包子活動
一個上午沒去看,等到下午大家到後院才發現焦黑的土被翻耕過了,田二嬸說裏面灑了芝麻菜的種子,芝麻菜耐寒抗蟲生長周期短全年可種植,三到五天就能出苗,嫩葉采摘可以涼拌或是清炒,等葉子長老味道就不好,雖然人不愛吃但雞卻愛吃,這兩畝地就是為了以後在這裏散養雞做準備。
四周拉起了兩米高的漁網,一排排竹籠編制的雞籠擺在靠裏面的大榆樹蔭下,竹籠的二層還有編制精細的稻草窩是給母雞下蛋用的。
“我們自己有養雞嗎?”阿祖問,雖然早晨有時能聽到公雞打鳴,但似乎挺遠的樣子。
“有四五十只哩。”田二嬸指指東跨院:“就在養豬場後頭,公雞少就有兩三只,多了打架。這邊剛撒了種,要等出了苗才把它們搬過來,少奶奶,等芝麻菜長出來嫩嫩的時候弄回去吃,用水焯過涼拌還有蒸包子味都挺好。”
茂梅也附和着點頭:“做餃子餡估計也好吃,嫂子啥時候再弄餃子吃呗。”
“晚上就包吧,我看中午割上來的韭菜新鮮得很,鹽巴骨上剔下來的肉也還多得很。”茂菊也來了興致。
茂蘭卻偷偷的從背後扯了扯阿祖的衣襟,阿祖回頭給了她一個詢問的眼神,她沖田二嬸努了努嘴。然後貼在她耳後小聲說:“爹說給大廚房加菜。”
阿祖想到這幾日從救火到送葬,現在又忙這田裏的事情,确實煩勞大家很多,茂蘭不自己說出來這是讓自己做人情。
“過幾天再做餃子吧,今晚不如蒸包子?”阿祖笑着說:“韭菜餡兒配上雞蛋,再放些肉進去,味道應該也不錯。”
說完她拉着田二嬸的手說道:“晚上我們就沾二嬸子的光,一起在大廚房做晚飯成嗎?”
田二嬸高興的點頭:“那當然好,就是大廚房用的面莫得你們小廚房的精細,要不單給你們蒸些白面的包子?”
茂蘭上前笑着插話:“田二嬸說得好笑,咋個就嬌貴得只能吃白面了?”
要蒸百多人的包子真正是個大工程,那塊鹽巴骨上剔下來有十四五斤肉,看起來不少但是真要攤到這麽多人頭上,能沾到葷腥子已經是不易,既然要做人情茂蘭也舍得,咬咬牙又提了一方二十斤的肥臘肉出來,雞蛋倒是真不少足足提了半竹簍有百十來個,用大鍋也一連炒了三鍋。
阿祖本來想提議攤成蛋餅然後再切絲,一看這陣仗也吓到了,老老實實的跟着大家收拾不敢瞎指揮,割來的韭菜就更多了,足足有五背簍,這時候才看到了大廚房煮飯的全部娘子軍,一共二十四人。大娘子小媳婦都有,套着袖套和圍裙顯得幹淨利索,蹲在大水塘邊上洗菜時候一片熱鬧氣氛。
“平時那有這麽多人?”田二嬸笑道:“不過煮四五鍋苞谷糊糊,炒幾鍋菜,廚房裏頭八個人一輪,分三天倒,沒輪班的人就去東跨院煮豬草。”
“我娘說只有過年過節弄好吃的時候,才湊在一起忙一下。”旁邊一個白淨的小媳婦搭話:“我倒是趕到好了,剛進門莫幾天,就趕上接少奶奶辦喜宴,這不?今天又趕上蒸包子,我喜歡忙哩,又熱鬧又有好吃的。”
Advertisement
田二嬸介紹:“這是李三順的媳婦,少奶奶嫁進來的前幾天也剛進門,李大嫂整天笑得眯樣,她是省心了,三個兒子都娶了媳婦兒算是熬出頭了。”說完又盯了一眼在池塘裏撲騰的自家兒子大聲呵斥:“長娃子!你個龜兒子!邊上在洗菜你們幾個不曉得走遠點耍?泥水都弄到菜上了。”
“弄到菜上你不曉得再洗洗?”虎頭虎腦的小子摸一把臉上的水:“一壇子蘿蔔抓不出個姜,咋愣麽笨哩?”
田二嬸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這是你爹昨晚上說你的吧?你都不曉得啥意思咋能亂用?讨口子撿句話三天丢不下。”
小胖子氣呼呼:“咋個就不曉得了?我爹說了過後還跟我解釋了哩,一壇子蘿蔔抓不出個姜,就是一堆裏頭挑不出個聰明的人。”他手指頭一劃拉:“你們這麽多人連個菜都洗不好,能有聰明的?”
說着手指頭在阿祖和三個小姐身上停了停:“哦,三個小姐和少奶奶不算。”
茂梅笑得彎腰:“咋個不算?我們也在洗菜。”說完舉了舉手裏小筲箕裏的大蒜。
“那是大蒜頭子。”他一本正經的說:“哄娃兒哩?我曉得那個是調料,不算菜。”
阿祖也笑着,手裏刮姜皮的筷子一滑落在手背上留下一條紅痕,田二嬸趕緊看一看見沒什麽大事便轉頭沖幾個半大孩兒吼:“皮子癢?有空閑就去林子裏撿些菌子回來,回頭包到包子裏也算添個菜。”
水裏的娃子一哄而散,長娃子撿了岸上的細竹竿還回頭沖茂梅喊:“莫生氣哈,回頭我沾些知了回來,炸了香得很。”
茂梅也趕緊站起來回話:“看到筍牯牛也捉些把我,我喜歡吃炸的筍牯牛。”
茂蘭趕緊拽她,旁邊的女人都發出善意的笑聲。
一邊正在整理洗好韭菜的陳嬸子笑道:“他們要撿菌子怕是要去後山頭,那邊莫得竹林子,想逮筍牯牛要下澗去,明天我打豬草的時候去竹林子裏尋尋。”
茂菊白了妹妹一眼:“陳嬸子莫理她,她就是嘴饞。”
茂梅嘟嘴:“回頭你莫吃。”
“要說逮筍牯牛要日頭出了才好,早上打豬草的時候怕是還沒出來哩。”田二嬸笑着開解:“下澗裏的那片竹林子是大,但菜園子下頭那片金竹林也不小,明天上午頭去菜園子裏弄了菜順便去找找就是了。”
茂梅一聽就歡喜的拍手:“哎呀!那好,我吃了那麽多筍牯牛還沒自己捉過哩。”
“其實要吃筍牯牛還是春日頭找筍蛹的時候,從竹根的管子裏刨出來,一個就有拇指蛋蛋大,肉肉的、油油的,不管是烤還是炸都有一股奶味,好吃得很。”旁邊一個大娘開口:“還是那年春上從下澗分竹林子的時候挖過一回,這東西精得很用來住的竹子都是上好的甜竹。”
“被它住過的甜竹子會死嗎?”茂梅好奇的問
“死倒是不會,但是長大的竹子會起幹裂的口子,不成材。”
“那我們春日上去挖呗。”茂梅說的大義凜然:“還能順便驅蟲。”
那個大娘呵呵笑:“挖筍蛹傷竹根哩,它都不住在土裏,鑽到竹根的空節裏住,不好挖。”
茂梅露出失望的神色。
“其實吃蜂蛹也是一個味兒。”田二嬸安慰:“林子裏頭野蜂窩多的是,想吃就讓伍哥他們尋去。”
“七月底就到收蜂蜜的時候,有人用野蜂窩來換油哩。”茂蘭說:“你想吃我炸了給你吃個夠。”
茂梅趕緊點頭,每年七月的蜂蛹和八月的蠶蛹,是她最期待的小食品。
不管是蜂蛹還是蠶蛹,阿祖都沒有吃過,她也就跟着大家一起聽個樂呵。回到廚房大院,将韭菜切好足足有四大木盆,先用鹽拌均殺水。大家開始切添加在裏面的配菜,臘肉切碎,炒的雞蛋切碎,蔥姜蒜還有酸酸的泡紅椒也切了兩大碗。
半人高的木桶被滾了出來,一袋子白面,半袋子玉米面和半袋子豆面,被摻在一起一人高的木棒田二嬸和陳嬸子一人一根,連水也是一小鐵皮桶唰的到了一桶進去,兩人開始攪拌,順着木桶繞圈的走動,白色,黃色和褐色的三色面在桶裏翻騰。
兩扇大大的門板也被擡了出來,七八條長板凳架在院裏,然後就是兩個人擡着大大的蒸籠出來,幽幽的散發出青竹的香氣。蒸籠的直徑比煮飯的大鐵鍋略小一圈,也遠超阿祖的一個臂圈範圍,一籠可以蒸五十多個包子。
“老面發好了沒?”田二嬸拍一拍桶裏略有些硬的面團然後擡頭問。
就見李三媳婦端了一大瓢飄散熱氣的灰色湯出來:“發了,一瓢夠不?”
阿祖湊過去聞到一股淡淡的酸味,田二嬸把面團按出一個坑然後到進半瓢,大家又是一陣的揉捏推趕,再按出一個坑把剩下的倒進去,又重複一次先前的動作。
面團的顏色變得更加灰暗,看起來髒兮兮的,田二嬸再拍了拍發出噗噗的像是擊打破棉絮的聲音才滿意的點點頭,在上面灑了層玉米粉,然後合力擡起一個巨大的木桶蓋子将它封好。
田二嬸洗了手拍打着身上沾染的面粉:“等發面吧,這天氣熱得很,兩三個小時就能好。”
陳嬸子也招呼阿祖她們過來洗了手,然後提起渾濁的水:“那我們先回去煮豬草了,晚上吃包子就莫熬苞谷糊糊了,浪費。”
田二嬸點頭:“我去翻幾個南瓜回來,晚上就用南瓜和紅苕煮湯。”說完她一拍腦門:“哎呦!三個小姐和少奶奶晚上也在外頭吃哩,咋弄?給你們熬鍋稀飯?”
阿祖趕緊搖頭:“別麻煩,大家吃什麽我們就吃什麽。”
茂蘭也點頭:“二嬸子莫見外,要真吃不慣,小廚房還有昨天炖的臘骨頭湯。”
茂菊拽拽她姐的衣袖:“孫奶奶還在哩,咋也要再弄幾個小菜。”
阿祖擡頭看到屋檐下坐着跟其他幾個老婆婆一起聊天的孫私娘,老太太耳朵很靈光聽到茂菊的話回了頭:“莫麻煩哩,把你昨晚上教德娃媳婦弄的洗澡泡菜弄給我吃就行。”
阿祖抿嘴笑,茂蘭說四川的新媳婦進婆家首先要學的就是做泡菜,那一只小小的瓦壇子是她融入新家庭的第一步哩。
等到真正開始做晚飯阿祖和三個小姑娘發現完全沒有她們插手的餘地嘛,為了表示她們也有參與,阿祖分到了切菌子的工作,長娃子他們真的采了小半兜野菌回來。茂梅和茂蘭分到了燒火的工作,只是三間打通的竈屋裏一排八口大鍋一起燒,屋裏熱氣和蒸汽一起翻騰,不一會兒額頭的劉海便濕漉漉的往下滴水,難怪田二嬸她們人人都頭上包着一條毛巾。
茂菊的工作最簡單,她要把蒸熟的包子從蒸籠裏撿到筲箕上,開始她還用個筷子慢條斯理的夾着,後來一見每次端出來都有五大蒸籠,便也洗了手和別的媳婦一樣赤手上陣,片刻粉嫩嫩的小手一片通紅。
七張大方桌被男人們扛到了曬壩上,四周挑高的木杆上點起了春節時才懸挂的紅色燈籠,其實燈火還沒有夕陽的餘晖明亮。大盆糊得軟爛的南瓜紅薯湯,一筲箕堆尖的灰白包子,泡菜的酸辣香氣,混合在一起引人食欲的味道在暖暖的夜風裏飄蕩着。
楊老爹和楊茂德也出來跟孫私娘坐在一桌,等包子端來後阿祖也被按在了楊茂德身邊坐下,一個她還不認識的黑臉大娘添了滿滿一碗紅薯湯笑着遞給她。
喝一口,有軟糯香甜在嘴裏散開,這個味道叫幸福。
………………………………………………、
楊家小劇場
入夜,國清小朋友纏着老爹聽他讀西游記,正講到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銀角大王抓了唐僧、八戒和沙僧師徒,阿祖洗了澡出來見兒子眼睛睜得溜圓聽得正有勁兒,便拍拍他的小屁股說:“還不洗洗睡?做事總是拖沓磨蹭,唐僧要像你哪能取到經書?”
國清小朋友側頭看了看自家老娘:“誰要當唐僧?笨死了總被抓到。”
“你還想當孫猴子?要是孫猴子也像你這麽磨蹭不去救他師傅,唐僧早就被吃了。”阿祖擦着頭發:“你要多學學人家好的一面,莫說孫猴子,就是讓你投胎當了妖怪,拖拖踏踏的等你去抓唐僧,人家老早就取經回來了。”
“爹,娘說我還不如個妖怪。”國清小朋友說不過便找外援。
楊茂德合了書:“洗澡去。”
戰敗的國清小朋友怏怏的走了,楊茂德看了妻子一眼,清咳一聲打開書。
字正腔圓的讀到:“這便就是唐僧,只是還不曾拿住那有手段的孫行者。須是拿住他,才好吃唐僧哩。若不曾拿得他,切莫動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