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連環 (5)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過去的一切,都已經遠遠抛開;在他們面前的,正是一條嶄新大道!
至于顧東隅,他的調令也發到了嘉寧。胡縣令一看,本來該發到欽州的東西卻在他這裏(明顯知道顧東隅并不在欽州),頓時就明白人家上頭有人,做事當然更加痛快。
就這樣,一行人踏上了和貶谪時一樣的漫漫長路。不過好在心中有希望,足以支撐他們克服各種艱難險阻。
現在,眼看着離長安只剩一日路程,誰人不激動?
別說水碧和谷藍按捺不住欣喜之情,就連元光耀,這一夜都翻來覆去睡不着。最終,他忍不住披衣而起,去外頭看看月色。
無獨有偶,顧東隅也沒睡。聽到外頭的聲響,他也起了身。
在顧東隅推開房門時,元光耀聽見聲音,便回頭去看。等人走到身側,他才道:“所謂近鄉情怯,大概就是咱們現在這樣吧?”
顧東隅沒肯定也沒否定。“沒什麽可怕的,”他低聲道,“左右最壞的已經嘗過了。”
元光耀剛才的那點苦笑慢慢地消失,最後無影無蹤。“你想到誰了?”他同樣低聲問。
“三年時間,還不夠我想的嗎?”顧東隅道,語氣略有嘲諷。“我知道,你也想到了,只是你從來不說。”
元光耀轉頭看他,同時慢慢地出了口氣,不答反問:“你想怎麽做?”
“這話應該我問你。”顧東隅接得很快,“畢竟是我這裏被人鑽了空子,才連累到……”
元光耀很少打斷別人說話,但這次他打斷了,語氣難得強硬。“不是早和你說過了嗎?這話不要再說了。”
顧東隅笑了笑,果真換了話題,回答元光耀之前的問句。“反正無論如何,這事我不會善罷甘休。咱們一人三年,便是六年。加上利息,我要他們全部還回來!”
這狠絕的語氣,元光耀極少聽到顧東隅說。但就算顧東隅用平淡的語氣,他也知道,這事兒沒完。“要怎麽做,你和我說。”
話很簡單,但內容卻不是一般人能保證的。只不過,現在說這話的是言出必行的元光耀,那可靠性就是百分之二百。
Advertisement
可顧東隅并沒有喜形于色。相反地,他仔細地打量元光耀,似乎之前從未見過對方。最後,他下了個結論:“你變了。”
元光耀毫不在意。“人都是會變的,”他哼笑一聲,“不過多和少的區別而已。”
顧東隅沒立刻接話,顯然覺得是多。同時他不得不承認,這種變化會更适應長安的詭谲局勢。“這麽說來,我倒是要感謝你那一幫親屬了?”
元光耀依然在笑,但眼睛裏一點波動都沒有。“那種親屬,我可沒有。”
“是我說錯話了。”顧東隅立刻改正。“不過,如果這樣的話,你府裏是不是有空出來的地方?”
元光耀是被貶谪又不是被抄家,長安的元府自然好端端的。去嶺南前住了三戶,回來時只剩一戶,空間立時就顯得大了。
“是有,但……”元光耀頭點到一半,忽而明白了什麽:“你不回去?”
“回去做什麽?”顧東隅反問,“他們也不想見到我好端端地回來吧?”他冷笑了一聲,“那又何必相看兩相厭?”
元光耀一時無言。不過推己及人,他很能理解老友的想法。“我這裏自然沒問題,但你真的這麽做了,他們豈不是很沒面子?”
“更腌臜的事情都做了,還要什麽面子?”顧東隅繼續冷笑,“不過是我現在看明白了而已。有些東西,本就虛的,再怎麽挽救也是浪費。”
“你自己想清楚就行。”元光耀也不多說。顧東隅的頭腦好使得很,他相信對方知道自己在做什麽。“那這麽說,以後我可以随時找你喝酒了?”
這次顧東隅的笑容變成了真心的。“你說過我的酒錢都歸你了,哪裏有不去的道理?”
元光耀愣了一愣,才想起自己曾經說過的話,也笑了。“自然!”
☆、6559㊣
過了兩天,在太極殿的早朝過後,皇帝點了幾個人,進了兩儀殿。這通常意味着,皇帝有些事情要和專門負責的大臣議事,俗稱內朝。同時也不得不說,這在某種方面代表着皇帝的重視和臣下的殊榮。
參加這次內朝的人,包括皇帝本身,也就七個人。其中,被點名的鄭珣毓品級是最低的,但他沒什麽特殊表情。因為內朝對他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而且,他确定,正是因為他在早朝上的彙報,皇帝才要舉行這次內朝。
事實也正是如此。等大家各自就位,皇帝便先開了口:“衆卿都知道,今日要議的是什麽吧?”
座下的六個人一起點頭。太子蕭旦借着這機會掃了對面的蕭欥一眼,不出意外地發現對方臉上依舊是什麽表情也沒有——
也不知道皇帝怎麽想的,說賞賜吧,賞賜遲遲不見影兒;說未成年皇子不管事兒吧,又偏偏把人拉進朝議裏來……
不是他疑心病太重,實在是皇帝的內心太飄忽!
這種若有似無的視線,蕭欥當然察覺得到。但他沒有反應,就和自己什麽都不知道一樣。事實上,除非皇帝親口問他,否則他絕不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就算他開口,大都也是“嗯”“好”“不錯”“xx說得對”以及“聽憑陛下吩咐”,簡直是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來的典範。
然而蕭旦依舊忌憚他,程度甚至比之前更深。五年過去了,他已經不是之前那個對兄弟親情深信不疑的小男孩,太子也更加深藏不露,面上比過去更和氣。
所以表面上,兩人還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樣。
鑒于蕭欥剛回到長安沒多久就受到了可以上朝的特批,其他大臣在驚訝過後也就接受了。畢竟蕭欥勞苦功高,皇帝不适時安撫下,總讓人懷疑有卸磨殺驢的可能。雖然因為某些緣故,沒人會這麽說,但大家心裏都是這麽想的。
“臣确實有些猜想,陛下。”首先打破平靜的是魏群玉。他是門下省侍中,歲數直逼耳順之年,是在座之中年紀最大的。
皇帝一看是他接話,臉上就浮現出了一絲若有似無的無奈來。“老師請講。”
沒錯,魏群玉當年做過太子太傅,而且是教導皇帝年限最長的老師。他本就是先皇的心腹重臣,于當今皇帝也是這樣——就憑他告老還鄉後又被皇帝起複,就知道此言非虛。
至于皇帝的無奈,那也是沒辦法。因為魏群玉的脾氣實在臭,比鄭珣毓有過之而無不及!平時還好,若是被惹毛,那是什麽犯上的事情都做得出來的。他自己也知道這點,更是先把話撂出來——
臣做的都是該做的!若是皇帝陛下您老有哪裏不滿意,大可以砍了臣的頭,臣絕不反抗!
先皇對魏群玉這脾氣又愛又恨,可最終還是沒砍了他的頭,遺命還讓他好好輔佐當今皇帝。而當今皇帝雖然風評過于平庸,但距離纣王還遠着,對上魏群玉也只能老實聽話。
順提,當今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鄭珣毓是他的伴讀。可想而知,那種臭脾氣到底還是傳染了下去。
放着兩個這樣的人在身邊,每每想起來,皇帝就覺得自己真是耐性絕佳,而且絕對超過了先皇。
幸而今天魏群玉心情還算不錯,并沒打算炮轟誰的樣子。“剛才朝上,鄭尚書遞了一份折子,說是所有入流官員都已經回到長安,并且在吏部報到了。陛下所言,可是這個?”
此話一出,他對面的李庭眸中就閃了閃,但沒說話。
“正是為此。”皇帝點頭肯定。“別的不提,這五品以上的,讓他們安置好後先來見朕。”
這明顯是在對鄭珣毓說話。“謹遵旨意,陛下。”
皇帝又點了點頭,似乎有些欲言又止。但他不發話,沒人會枉測聖意。所以停頓了小半晌,他也只得說了:“相關官員的名單和任職,在座的都知道了吧?可有什麽疑義?”
此言一出,李庭的表情就變得微妙起來。
通常情況,三品以上的官員提拔需要皇帝親自點名,而五品以上的官員提拔則是由宰相提名。李庭自然不可能提名元光耀和顧東隅,但問題在于宰相并不止他一個。比如說魏群玉,他就絕不能左右對方的意見。更甚者,假使鄭珣毓或者其他人想要借魏群玉的手推人上去,他也管不了——
魏群玉真是一塊太硬的骨頭,啃不動!
想到這裏,李庭用眼角餘光瞅了瞅身側的人。德王蕭欥依舊不動如山,而中書令趙岷是他的人,此時正一聲不吭地等着他的暗中指示。
兵來将擋水來土掩,李庭想,繼續聽其他人的對話。疑義他自然是有的,而且大了去了,但絕不該在第一個提。至于後面如何,就要看發展情況了。
殿上一片沉默,皇帝的目光在底下六人臉上逡巡。
蕭旦微微斂眉,似乎正在努力思考。蕭欥似乎在看上頭、又似乎只是定在虛空中的某個點,一副悉聽尊便的樣子。李庭和趙岷好像一時半會兒也不想說話,魏群玉小幅度地撚着胡子……
只有鄭珣毓迎上了他的視線,随後錯開。“臣有話想說。”
“說吧。”有人自告奮勇,皇帝陛下脊背一松,便想靠到後面去。不過想也知道,在魏群玉前面這麽做就是找死,他不得不告誡自己,忍住一時。
鄭珣毓說話向來單刀直入,就算面對皇帝時也是如此。“其他人暫且不說,元司業可能有些問題。他的夫人汝南縣主,現今還在吳王府。而吳王府的事情,至今仍然懸而未決。這樣用人,有橫生枝節的可能。”
這一番話說得很中肯,可惜李庭不覺得。他微微使了個眼色,趙岷就立刻接口道:“授制的時候,你可不是那麽說的,鄭尚書。”
所謂授制,就是吏部拟定調任公文再發出去的過程。那時候不說有問題,等人到長安才提,不是在放馬後炮嗎?
然而鄭珣毓就和一點也沒聽出趙岷話裏的火藥味一樣。“我剛才已經說了,是可能。同樣的事實是,在峯州時,元司業确實盡心盡力地教化當地百姓,克己複禮,大公無私,于此并沒有沖突。況且,前些日子收到的請願書也證明了這點。”
這一番話不帶一絲煙火氣息,也沒正面提到趙岷如何,但趙岷只覺得面子被削掉了一大層。
既然覺得無所謂,小可能影響不到大局,就不要提出來啊!就你想得周全,行了吧!
“鄭尚書果然算無遺策。”趙岷笑着回答,但心裏早把鄭珣毓戳了百八十個洞。
皇帝想聽的正是這個——不是元光耀,不是汝南縣主,而是吳王。“正如鄭卿說的這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也從不因噎廢食。不過,既然是有可能……”他看了看魏群玉,“衆卿覺得,要不要做些預防呢?”
一聽這話,李庭就知道,拿元光耀提拔這事說項沒用了,就算元光耀是奪情起複也沒用。因為照皇帝的意思,他不懷疑元光耀的忠心;吳王會如何反應,就比較難預測了。
這回,魏群玉不負皇帝的期待,先開口回答:“臣以為,此事并無大礙。”
“哦?”皇帝反問,尾調不易察覺地上揚。“說說看?”
魏群玉也沒客氣。
“這理由嘛,确實不少。首先,距離說吳王有謀反可能到現在,已經五年了。這五年裏,吳王當真是閉門謝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其次,吳王的兩個兒子蕭芳和蕭芸,如今已是西北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将領。吳王并未妄動,兒子浴血拼搏,若是此時想起來嚴懲,怕是要寒了衆人的心。
“最後,退一萬步說,那封所謂的、裏通外國的信件,也不見得是真的。”
至于建築逾制,吳王那個只會打仗的大老粗,沒出事前自然什麽感覺都沒有。與其争辯這個,不如留一半。把逾制的那部分拆除,好顯示确實有把皇帝的命令聽進去。
反正這事兒就一個重點:絕不能承認謀反!
魏群玉這麽說,李庭和趙岷自然不愛聽。
尤其是李庭,他和太子站一派,一直想着把各方朝中勢力收為己用。但當然,吳王根本不甩他。
如果說這是近怨的話,遠仇也沒少。當年追求汝南縣主蕭菡的人能排滿整條朱雀街不是誇張的話,其中多的是王公貴族也不是誇張的話。
而不幸的是,李庭的小兒子正是其中一個。之所以說不幸,是因為結果擺在眼前,蕭菡嫁給了元光耀。
說起十幾年前,李庭還沒爬到尚書仆射的位置,而只是個禮部侍郎。說起身份地位來,自然沒有吳王尊貴。
差距擺在那裏,所以雖然李庭很心動,但也沒真認為自己家小兒子能娶到蕭菡。但蕭菡看中元光耀的消息一傳出來,他立刻就不平衡了——
一個新科狀元而已,在長安沒有任何根底,甚至還是個喪父的外地人氏……
逗他玩?他家兒子哪點不如元光耀了?
這麽想的人可不止李庭一個。
只不過,在元光耀和蕭菡的婚禮後,生米煮成熟飯,大家提起時還有些羨慕嫉妒恨;而等到元光耀節節提拔後,那種羨慕嫉妒恨都沒有了——
差距太遠,只能膜拜!
然而李庭不然。他在朝中摸爬滾打幾十年,升到侍郎所用的時間比元光耀還多些。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他一門心思覺得,這一定是吳王在背後給元光耀撐腰,對方才升遷得這麽快!若是他家小兒子娶到蕭菡,他也肯定能做到!
最後,還有一條,就是元光耀的态度。元光耀距離恃才傲物還遠着,但同樣,距離阿谀奉承也遠着。對待頂頭上司,那是恭敬有餘,情緒不足。
用偏色眼鏡一看,那種清高的書生正氣簡直刺得李庭眼睛疼。對方這麽一路升遷上來,反襯得他之前用的那些小手段卑劣,感覺那叫一個酸爽。
前後四點加起來,足夠李庭不喜歡元光耀了。所幸,雖然禮部隸屬于尚書省管,然而元光耀那個禮部侍郎上頭還有一個尚書可以使喚,作為尚書省實際長官的李庭便不需要見到元光耀太多次。
只不過,那根刺紮在了心裏。平時注意不到,稍微一動,便膈應得慌。
此時,聽到魏群玉有給吳王脫罪的意圖,李庭老大不高興。但他沉得住氣,依舊讓趙岷先上——
“魏侍中,前頭的話就算了,最後那點,怕是有待商榷吧?”趙岷反對。
聽完對面兩人的話,就算是他,也回過味來。特麽地這兩個家夥,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本質目的還是一樣的!不僅同意元光耀做回京官,還想給吳王翻案!
哪有那麽好的事!
“白字黑字寫着的事情,吳王自己都不能否認,你卻說可能不是真的?”
“但吳王也從未承認那封信是他自己寫的。”魏群玉什麽人,自然同樣一句話噎回去。
話裏話外,火藥味漸濃。眼看着兩人就要吵起來,皇帝适時地開了口。“信的事情,争執多次,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便暫時擱置。朕就問一句:元司業回了長安,于吳王這件事是好事壞?”
“臣想,那要看元司業自己的态度了。”一直裝着作壁上觀的李庭終于開了金口。“若元司業記着陛下的恩德,那自然是沒有壞的影響。”
嗯?
此言一出,不光趙岷瞪着李庭(不太明顯,但确實震驚了一下),魏群玉和鄭珣毓都看了李庭一眼。這立場好像站反了吧?還是說,李庭見元光耀回長安這件事板上釘釘,就想着從其他方面突破?
聽見岳父表态,蕭旦心中一轉,便回過味來。“臣以為,李相說得極是。元司業才高八鬥,若總是留在嶺南,也實在浪費人才。如今入了國子監,便能更好地為國效力了。”
這卻是絕口不提吳王了。衆人心電急轉,都有了計較。太子殿下怕是不想攪合到任何和謀反沾邊的事情裏去,只想擺出一副任人唯賢的仁慈姿态!
說是征求衆人的一件,皇帝心中也自有考量。如今,一圈人都表過态,就差蕭欥一個,他便把目光投了過去。
蕭欥張了張嘴。他本來想說臣不敢妄議,然而見到皇帝認真的神色,就知道今天沒法這麽蒙混過關。“吳王一事發生時,臣已離開長安前往西北,實在不太清楚。如今之事,自然也不能妄下決斷。”
雖說這種實際上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感覺像是推太極,但合情合理,就連皇帝也挑不出錯。“也是。”他重新轉向其他五人,“那你們的意見統一了?”
幾個人掃了掃周圍人的神色,都點頭,雖然趙岷的頭點得不是太情願。
反正現在說什麽都太早,他們還有很多時間!李庭如此想。能左遷一次嶺南,難道不能左遷第二次嗎?他就不信,下次他們運氣還那麽好!
事情談完,幾個人魚貫出了兩儀殿。四個大臣走向宮外,而蕭欥和蕭旦回自己的宮殿。因為蕭欥的武德殿就在太子東宮附近,所以兩人順理成章地一起走。
“你剛才說,吳王的事情,你并不清楚?”一出兩儀殿的範疇,蕭旦就忍不住問。“吳王的兩個兒子都在西北,我還以為你肯定有所了解呢!”
“不過點頭之交。”蕭欥簡潔地回答。西北戰事常有東奔西跑的時候,他不可能一口否認說沒有,那樣就顯得更可疑。
“哦,這樣啊。”蕭旦點點頭。他似乎只是随口一提,因為下一句他就轉移了話題:“其實吧,你剛才應該跟我一樣說的。”
蕭欥用眼神表達了自己的疑惑。
“父皇的意思,一開始不就表明了嗎?”蕭旦回答,“若父皇的忌憚真有那麽大,一開始就不會同意把人調回來。如今人都到了長安,再說都是一個結果。”
“這可不一定。”蕭欥冷靜道。
蕭旦略微詫異地盯了蕭欥一眼。“那看來你真不了解兩位新上任的國子司業。元顧兩人都是聰明的,不然也不能一個狀元一個探花。人說吃一塹長一智,我覺得他們不會蠢到再給別人抓到把柄。”
“這樣嗎?”蕭欥問。李庭看起來對元顧兩人毫無好感,而且很有可能是元顧兩人被貶的幕後黑手,但蕭旦的語氣卻是偏向元顧兩人……難道是一起演戲?
“‘德貞雙璧’這個名號,你以為是開玩笑的?”蕭旦樂了。“一個人眼瞎有可能,難道所有人都眼瞎?”
“看起來太……大哥很是看好這兩人。”蕭欥還是不習慣叫蕭旦大哥,話到中間生生改了口。
蕭旦點頭。“要我說吧,現在國子監的那些人真是有福氣。可不是什麽時候都能攤上兩個正經科舉出身的夫子!”
按照慣例,盛朝官員選拔的方式,其一是門蔭,其二是雜色入流,其三才是科舉。
門蔭這種自不用說,家世顯貴的一出生就注定能做官了;只需要先入國子監讀書再參加科考,或者先去給皇帝太子當侍從再通過兵部的簡試。而雜色入流呢,花費的時間要更長,至少十年。清白的平頭百姓和五品以下的官員子孫,就只有科舉一途可走。
雖然貴族子弟們想要做官也得通過科考,但難度和平民科考完全不是一個水平。首先,他們本來就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資源。然後,他們的老師大都是科考的考官。最後,考官們也偏向給自己的學生一些傾斜。
總而言之,平民能考中前三甲,簡直是開挂的存在。更別提元光耀還是狀元,妥妥兒一個平民偶像。至于顧東隅,雖然家中有門蔭,但他不是嫡子,享受不到這種待遇,也是生生靠自己實力拼出來的。
所以,蕭旦那麽說,有着充分的理由。蕭欥想了想,又點頭。
這話還真是少啊,蕭旦不由腹诽。不過,他現在扮演的角色是一個貼心大哥,只能完全包容。“所以說,你以後要注意點。多聽多揣摩,父皇肯定更喜歡你。”
“謝大哥提點。”蕭欥道。
蕭旦滿意了。他又哪裏知道,蕭欥早就去過嶺南,把這兩人籠入了麾下,根本不需要他的所謂提點?
等回到東宮,蕭旦立時就去了太子妃那裏。相比平常,這時間太早,李安琴有些驚訝。“這是有什麽事情嗎,殿下?”
蕭旦也不廢話。“我記得,你有個外甥在國子學吧?”
李安琴不明其意,只點頭。“奕鳴确實在。”
“過不了幾天,就有新的司業去上任。讓他小心觀察他們平時都和誰接觸,別讓人發現。”蕭旦飛快道,和在蕭欥面前誇贊時簡直是兩個人。
“臣妾知道了。”這不是什麽大事,李安琴乖乖應了,不過還是有些好奇。“這兩位司業是……”
“你肯定聽說過,是‘德貞雙璧’。”蕭旦不在意地道。“就這樣,我先去處理事務了。”
留下李安琴慢慢咀嚼着“德貞雙璧”這個詞。但沒等她說什麽,她的貼身侍女就先嘴快地說道:“這個我知道!不就是德貞四年的狀元和探花麽?據說貶到嶺南,現在又調回來了?”
元光耀和顧東隅當年高中時簡直就是當紅炸子雞,全長安沒人不知道。後來他們做到一個禮部侍郎一個中書令,也不是什麽小人物,同時被貶嶺南也傳得沸沸揚揚的。而李安琴在兩人被貶一年後才入主東宮,侍女知道這些完全正常。
另一個侍女被這麽提醒,忽而想到了另一件事:“這麽說來,那位元家寶樹也回來了?算時間,她當年十歲,現在十三……長安城裏,怕是又要熱鬧了吧?”
“瞧你們,想到哪裏去了。”李安琴輕聲斥道。“聽殿下的意思,這兩位還不知底細呢,你們就先關心人家女兒了。”
是戒備,還是謹慎意味的試探、過後再決定要不要拉攏?畢竟,李庭的心結,她也知道幾分。
兩個侍女立馬認錯。而李安琴雖閉口不語,但還是被分去了二三心神——
元家寶樹……嗎?當年的風頭确實一時無倆,誰知道現在又如何呢?
如果說東宮裏的反應是戒備多過欣喜的話,吳王府裏的氣氛就完全不是這樣了。
雖然吳王閉門不出好些年,但王府畢竟在長安,想打聽點消息易如反掌。早在調令出來時,裏頭的人就已經知道了。如今,得到一行人已經到達、元府重新開門的消息,蕭菡忍不住一臉的淚——
她的兩個孩子,還那麽小,就到嶺南那種地方去受苦!還有她丈夫,一個大老爺們,也不知道有沒有照顧好自己……
“菡兒,別哭。”吳王最看不得的不是沙場上橫飛的血水,而是女兒俏臉上的淚珠。當然了,蕭菡已為人婦,孩子都不小,不能算年輕。但在老爹的眼裏,她依舊是個孩子。“人這不是好好地回來了嗎?”
蕭菡一時情緒激動,聲音好容易穩下來。“可是,為什麽只回來了三個?其他的人呢?”
奪情起複這一茬他們已經知道了,所以吳王明白,女兒問的是元府二三房。“這有什麽好擔心的?”他瞪起眼睛,就如銅鈴一般,“不過是些只會吃飯的累贅,沒跟回來更好!”
由此可見,元府裏到底什麽情形,吳王猜得還是有點對的。不過相對于元府二三房,他最讨厭的就是親家母——理由很簡單,因為李老夫人對蕭菡不好。
現在說這人被一把火燒死在了嶺南,真是……一了百了!省事了!
若吳王知道這背後的隐情,怕不是一了百了和省事能形容了——那必定是惡有惡報、大快人心!
其實,蕭菡也知道這些,她畢竟不蠢。但她既然嫁給了元光耀,就不願意讓丈夫難做,能忍讓的都忍讓了。真要說起來,她也沒期待老夫人和二三房回長安來。“以我對光耀的了解,總覺得是這三年間出了大事,才會變成現在這樣……”
吳王眉頭一皺,這話倒是沒錯。“這事兒,等之後咱們再使人去問問。”
蕭菡一邊擦眼淚,一邊點頭。
吳王看得心疼不已。“我知道你想見他們,想得要瘋了。其實,我也受不了。但從你兩位兄長傳回來的消息來看,咱們也不會被關多久了。你且再忍忍。”
“兄長可還安好?”蕭菡不免追問一句。“非是呢?”
“都好,沒缺胳膊,也沒少腿。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吳王的聲音忽然壓下去,湊近女兒的耳側。
蕭菡聽了,連連點頭,眼裏也放出了光。“女兒知道了!”
☆、6659㊣
因為元光耀被貶後,長安的元府裏就留了一個看門老丈,所以收拾起來有些費力。所幸他們帶回來的東西沒多少,缺的東西直接去外頭購置,還不算太麻煩。另外,長安元府是元光耀當年升到五品時購置的,後來沒有再換;現下從四品,住起來也不算逾制,也是比較省心。
兵荒馬亂了三天,原本冷冷清清的元府裏終于有了點模樣。元非晚住了她之前的院子,元光耀也一樣;至于顧東隅,由于關系不一般、府裏又有空房,也特意給他打掃了一個偏院居住。
“這是要多少房租啊?”顧東隅剛見那偏院的時候這麽說,語氣促狹。“俸祿還沒拿到手,能不能先欠着?”
長安房價貴,七品以下的官員,大都只能租住官府的房子,類似今日的公租房。
但元光耀直接沒搭理。顧東隅和他是鐵打的交情,想想也不可能收啊!“走吧,先去吏部記個名。”
按照慣例,他們先報到,之後吏部呈報給皇帝過目,之後就會有人通知他們何時上任。若在之前需要面聖,也會一并通知。
等到家裏收拾得差不多時,吏部的公文也下來了。
“五品以上官員,三日後辰時早朝。”這句話明晃晃的,元光耀輕聲念了出來。
因為職位相同,顧東隅那份內容和元光耀是一模一樣的。“不出所料。”
本來五品以上的官員就是要參加早朝的,而且是跪在殿外、随時等待殿內傳喚的那種早朝。至于殿內……嗯,那是三品及以上官員的位置。
元光耀裏外都待過,現下沒有什麽特別的想法。“如此說來,咱們需不需要先去拜訪一下祭酒?”
國子祭酒獨孤皓,正是他們的直屬頂頭上司。底下的博士之類,那就肯定不用提前拜訪了——說實話,兩人就等着那些人上門就好。
顧東隅翻了翻和公文一起送達的官服。照他以前的脾氣,肯定是無可無不可,随便。然而這次,卻不能那麽任性了。如若想翻盤,就該把每一步都計劃好!
“去,怎麽不去?”他笑道,眼睛裏卻沒有任何波動。
既然是上門拜訪,兩手空空确實不好。兩人合計了一番,沒拿太貴重的東西。因為他們不太了解獨孤皓,而且以後也有的是機會,就挑了些中規中矩的——
顧東隅手繪立軸一副,元光耀題詩,再按上兩個人的印章。
如此準備好,元光耀交代了元非晚看好弟弟,便和顧東隅一起出門了。大概是不湊巧,他們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上門。
元非晚那時正在自己書房裏練字,順帶監督元非永一起。元達告訴她有人拜訪的時候,她還沒當回事。“估計是國子監裏的人吧?博士還是別的?”
元達一臉為難。如果真是就好了!
見他這種反應,元非晚有些狐疑。“攔不住的人?”
元達急忙點頭。“來人說他姓顧。看衣服,至少是個三品官兒!”
元非晚原來還想,他們剛回長安,大多數人肯定還在觀望,不會有多少人來套近乎。如果一定要說的話,只有德王。然而德王不可能明目張膽地沖到她們府上,那來人就很有問題了——
如今這麽一聽,哪裏只是有問題?這可是很大的問題啊!
“姓顧?”元非晚反問,心裏已經有些猜到對方的來頭了。“右散騎常侍?”
“他沒有說,但好像是……”元達眼睛瞪圓了。“您怎麽知道的?”
元非晚放下了手中的毛筆。“人在哪裏?”
見元非晚如此動作,元達已經知道她要出去了。“就在廳中候着……大娘,你等着,我先去布簾子!”
“去吧。”元非晚點頭。
一邊的元非永見到這一幕,眨眨眼,又眨眨眼。“阿姊,你要出去見客?”他怎麽覺得這事兒不該他姐做呢?
“阿耶和世叔剛剛出去,怕是不會很快回來。”元非晚回答。
“那可以告訴他,讓他等下再來啊!”元非永立刻道。
元非晚笑,這事兒有那麽簡單就好了。
右散騎常侍隸屬中書省,官銜正三品下。而國子司業呢,官銜從四品下。通俗地說,領導下來視察民情,可以叫他等或者改日再來嗎?就算不是直屬上司,也夠嗆啊!
“就一會兒功夫,阿姊去去就來。”這種大道理一時半會兒解釋不清楚,元非晚只這麽告訴弟弟。“若是等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