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菖蒲和蔣英的婚事是一早定下的,且他們二人成婚并不像當初陳景書和黛玉那般複雜, 再說了, 兩人年紀也都不小了, 便也都想着早點辦完。
這回陳景書回來可算恰好趕上了。
陳景書自個兒不清楚到底要置辦什麽禮物,幹脆從吳氏那裏走了一趟,吳氏對菖蒲也是有些情分的, 再加上菖蒲平日裏伺候陳景書盡心盡力又安分,不打什麽帶壞爺們的壞主意, 吳氏對她滿意,這會兒自然也要給一份厚禮。
只是道:“她大婚那日我就不去了, 我去了反倒給他們添麻煩,你只管把我的那份禮一起帶回去就是了。”
當然,除了請吳氏準備的大婚當天的禮品,陳景書私下裏又叫松煙給菖蒲送了一百畝地,二百兩銀子和幾套頭面首飾, 只道是他和黛玉一起送給菖蒲的。
陳景書有句話說的也不假,菖蒲從小照顧他,他本人心裏也沒有什麽尊卑的概念, 菖蒲那麽多年一心對他好, 他自然也将菖蒲做半個姐姐看, 這麽算來, 這回添的這一份倒是不算很貴重了。
因蔣英如今成家, 便在濟養院之外另外置辦了房子, 距離濟養院不遠, 他每日往來也方便,菖蒲卻是從濟養院出嫁。
大婚那日陳景書自然要去。
蔣英那裏沒有父母長輩,也沒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菖蒲也同樣沒有,但蔣英到底是男子,這與菖蒲的處境是不同的,陳景書深刻明白如今的女子成婚就是一輩子的大事,并不是合适就過,不合适就離的現代社會,因此他怎麽都想要多給菖蒲撐點面子。
陳大爺親自到場恭賀,這無疑是蔣英也沒想到的,因他和菖蒲都無親長,原本也只請了些朋友來罷了,這時候見了陳景書,雖然意外,但也不敢怠慢,連忙上前招待。
兩人正說着話呢,外頭突然又吵嚷起來。
陳景書看了眼松煙:“去瞧瞧怎麽回事?”
松煙哎了一聲一溜跑了過去,沒多久回來臉上卻憋着笑:“大爺,是送禮的,不過卻是從揚州府衙送來的禮。”
不知道黃提學那裏是怎麽得了消息,這會兒居然也給蔣英這裏送了禮,除了黃提學之外,他下屬的官吏們也多有薄禮送上,甚至就連揚州知府都給面子送了點東西來。
當然,蔣英不是陳景書,這些人雖然送些薄禮卻并不親自到場。
只是那一群人的禮物打包送來也是個不小的場面,蔣英這裏送禮的不多,倒還真手忙腳亂了一下。
這回聽松煙說明了情況,蔣英無奈道:“這都是看大爺的面子呢。”
他當初在旸興的時候就被周家随意欺淩,莫說是知府了,就算是縣令都不見得正眼瞧他,如今他成婚,卻連揚州知府都送了禮物過來,這面子是如何得來的,蔣英心中一清二楚。
他原是因為陳景書懲治了周家,自己也通過這事申了多年的冤屈,為了報恩才主動從旸興來到揚州為陳景書做事的,他腿腳不好,也不知自己能做多大的事情,只想着哪怕是給陳家砍柴燒火他也願意,因此在陳景書安排他去濟養院之後,蔣英更是盡心盡力,如今濟養院的人口比以前更多,但賬目上卻從來沒有短缺過,甚至有了富裕,偶爾還能買些常見的藥材請大夫給尋常百姓義診,如此一來,陳家濟養院的名聲倒是越發好了。
可歸根到底,蔣英覺得他并沒有真正為陳景書做過什麽了不得的大事,就算是濟養院,那也是他的落腳之處呀,如今濟養院好了,他自己的生活比之過去又好了何止一倍兩倍?
如此一來,心中更覺得自己不僅沒能報答陳景書的恩情,反倒又叫陳景書幫了他。
如今更是有面子叫揚州知府都送了禮物來,一時之間,蔣英心情複雜極了。
陳景書卻只是一笑,并不當回事,道:“什麽面子不面子,你這些年為揚州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如今可是揚州城裏有名的蔣大善人,他們給你送些東西又有什麽不對?”
蔣英搖搖頭,也不多說。
其實對于他們很多人來說,陳景書都是個很神奇的存在。
陳景書時常有這樣的‘謙虛’,但其實很多人的謙虛是口頭上的謙虛,他們知道自己做了怎樣的事情,只是并不在表面上表露出自己的驕傲而已,但陳景書卻是真的并不覺得自己做了很厲害的事情。
與之相對的,是陳景書在許多大家都并不在意的事情上表現的極為看重,并且很為自己的一點成就感到驕傲。
這是個很奇怪的人。
他出身世家大族,卻半點不見世家公子的樣子,這并非是說陳景書沒有世家公子的教養學識,實際上以陳景書目前的成就來說,他已經是各家公子的楷模了,是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超越的那種。
但世家公子看尋常百姓們的時候,是帶着一種高高在上的俯視的,陳景書卻不同。
蔣英覺得陳景書看這個世界的角度似乎天生就和別人不一樣。
可那又有什麽關系呢?
蔣英覺得自己只需要知道陳景書是自己的恩人就夠了。
陳景書倒不知道自己在別人眼裏是個怪人,在參加完菖蒲的婚禮之後,他很快投入到新工作裏去了。
他開始精選書籍。
之前與王提學在靈通寺與靈通寺大和尚的一番對話讓陳景書萌生了辦一個公共圖書館的想法。
家境貧寒的讀書人其實買不起很多書,能買全四書五經都很不容易了。
但這就跟後世學習是一樣的,你只買得起教科書,買不起輔助材料,也買不起習題冊,更買不起什麽模拟卷真題卷,只靠着幾本教科書,甚至都不能去學校,只能在家自學,這種情況想要學出好成績,可真是不容易的。
或者說,這簡直是難于登天了。
可要是叫陳景書給家境貧寒的讀書人每人送上幾套書……都用不着全天下,只一個揚州就能叫陳景書吃不消。
圖書館無疑是資源利用最合理的方式了。
何況和多年以後每年都需要新材料不同,如今的科舉材料那可真是拿着爺爺的教材都能學的。
因此除了最初的投資之外,之後只要好好管理養護,後期投資其實并不算大,陳景書算一算覺得自己目前完全有能力做這件事情。
于是陳景書用了兩天的時間,整理出了一份書單,然後将書單上的書每個買十套,若是使用頻率更高的,就添成二十套,另外又找了些比較出名的詩賦文集和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書籍,不過這種書就不用太多,陳景書還把自己編寫的數學入門放了五套進去。
但就算這麽着,其實真的擺開了,這書也算不上特別多。
如今濟養院已經頗有規模,陳景書便在濟養院旁邊選了個二層小樓,把書放進去,一是給濟養院用,二是将這圖書館直接挂在濟養院下頭管理也方便許多。
對于陳景書來說,他很清楚自己只占了個見識多點的優勢,若論實際執行,他還是不要瞎指揮比較好。
事實也就是,在陳景書秉承着不懂的堅決不瞎指揮的精神之下,他各項産業都發展良好。
嗯,後世三歲小孩都知道,老板是不是全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專業人才嘛。
不過叫陳景書沒想到的是,他原本只是在那二層小樓的一層放幾列大書架,剩餘的空間和二樓則都改造成了可供讀書的桌椅等,甚至還隔出一個小隔間來做茶室,若有路途遙遠的,早上來了中午不便回去,甚至還能在裏頭吃點東西,可最後除了這小茶室,二樓的空間壓根就沒保住。
在聽說自家副社辦了個免費開放的圖書館之後,揚州帶草社的社員們你捐一本我捐兩本的,很快就把陳景書二樓的空間也填滿了。
如吳玉棠的吳家和鄭沄的鄭家之類的大戶,甚至一次性捐了上百本。
最後陳景書不得不另外選址,又辦了一個分館。
……這還沒正式開門就得辦分館的情況也讓人頗為無奈。
陳景書的圖書館采用後世常見的交押金看書的模式,繳納一定金額的押金之後便登記在冊,之後可以根據押金的金額每次免費借出一定數量的書籍,當然,最高一次五本,時限一個月,逾期未還的,每本書每天收三文錢,借出書籍不得損壞污染,若出現書籍損壞的情況就得照價賠償,當然,押金也可以随時取回。
這種免費看書的模式是揚州的讀書人從未見識過的,何況這還是六元陳景書的倡議,一時之間也成了揚州的熱門話題,等圖書館正式開放那天,甭管家裏有錢沒錢,只要是認得幾個字的都來湊熱鬧。
然後又一件陳景書完全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
他原本以為該是嶄新的新書比較受歡迎,然而實際是……他捐掉的幾套自己用過的舊書最受追捧,很多人去了圖書館直接就說要看陳狀元的書,幾天下來甚至還發生幾個打架事件,就連揚州府衙的差役都跑了好幾趟。
最後蔣英不得不臨時增加規定,陳景書的舊書不外借!
……因為蔣英覺得這書借出去就回不來了。
哪怕書籍本身的價值只有一兩銀子,但挂上了陳景書的名字,賣一百兩也多得是想要買的。
陳景書聽到這事眨巴了兩下眼睛,嗨呀一聲:“我的舊書居然不是只剩下賣廢紙的價值嗎?”
一旁松煙道:“大爺想什麽呢,我之前還聽說有人想把書偷回去供起來呢,還有,蔣公子說……大爺能不能再捐一套四書?”
陳景書奇道:“怎麽了?”
松煙道:“蔣公子說,您給的那套四書,開放頭一天就被人摸掉了封皮,就這麽着還多得是人每天排着隊想要摸一摸呢。”
陳景書:“……”
萬萬沒想到,他也能有這麽一天啊。
陳景書懷着一種小嘚瑟的心情給黛玉寫了書信講這事,期待黛玉誇誇他。
嗯,你夫君我雖然寫詩不咋地,但在科舉上,咱也是學神級的人物啦!
然後在等到黛玉的回信之前,陳景書先等到了馮孝海。
而馮孝海給陳景書帶來了一個絕對算不上好的消息。
一直病了許久,大家都覺得啥時候死都不奇怪的皇後終于崩了。
這對于後宮格局有什麽改變陳景書不清楚,但他很清楚,對于趙載桓來說,這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失去了最疼愛他的母親。
趙載桓早年并不受重視,皇帝對他沒有特別的苛待卻也沒什麽關注。
但如今趙載桓看起來并不為早年的忽略所影響,作為皇後的兒子遭受忽視那麽多年,居然沒有黑化表現,陳景書覺得這裏頭和皇後的努力絕分不開。
完全可以想到趙載桓與皇後的感情有多深。
何況,失去了皇後,趙載桓也失去了太子位子的一個有力支撐。
如今皇帝不過中年,再出一位皇後也不意外的,新皇後沒兒子也就罷了,若是有,又當如何?
陳景書嘆了口氣,只覺得現在不是想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只是回去寫了一封長信快馬加鞭的送去京城。
此時正是趙載桓最悲痛,最孤獨的時候,小小的少年人特別需要人的鼓勵和安慰呀。
……龍椅上的那位套路王是不指望了,陳景書覺得這事還是自己做比較靠譜。
當然,他并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信以一種完全超越了‘快馬加鞭’這個詞的速度被送到了京城。
嗯,皇帝親自下令的加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