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坑人一時爽, 事後……咳咳。
陳景書才坑了皇帝的第二天就被踹出了京城。
反正原本督學禦史就是要巡查各地的, 眼看着準備的差不多了, 皇帝幹脆不耽誤, 直接讓一群人提早上路了。
這讓陳景書不由在內心裏嘀咕皇帝真是小心眼。
再說了,陳孝祖坑了他那麽多次怎麽不見他把陳孝祖踹出去呀!
哼!
這麽想着的陳景書覺得太子才是可愛的小天使。
好吧, 其實真要說起來, 和陳景書同路的這群人才叫倒黴。
原本還能在家裏多待幾天的,畢竟按照往年的慣例, 這事并不算特別急的, 哪裏知道一大早剛睡醒就接到宮裏的旨意讓立刻出發,有些人甚至連東西都沒收拾好呢。
陳景書也是半夜裏接到趙載桓讓人送來的消息,連夜收拾才沒有手忙腳亂。
他們中除了陳景書這個督學禦史自然還有別人,比如可憐的, 一大早被饒了清夢迷迷糊糊被踹出了京城的監察禦史馮孝海。
馮孝海才剛剛四十歲的年紀, 面色紅潤,極具精神, 做監察禦史當然也是兼職, 本職為正四品的佥都禦史。
陳景書主要負責科舉學政, 都是讀書人的事情,馮孝海卻是軍政一把抓, 任務可比陳景書重多了。
除了馮孝海之外, 還有一個趙統領帶一群衛士負責沿途安全。
陳景書之前與馮孝海并不相熟, 除了上船時打個招呼, 其他似乎就找不到什麽話題了。
馮孝海卻不介意, 路上無聊,他便時常來找陳景書聊天,說起這回的差事,馮孝海便笑道:“這回陳庶子可算是衣錦還鄉啦。”
陳景書這回的頭一站就是寧州省,揚州等地都歸屬寧州省管轄,因此要說起來,陳景書這确實算是還鄉了。
但馮孝海對陳景書說這話的意思可沒這麽簡單。
陳景書道:“不過是聖上錯愛罷了。”
按規矩,陳景書是揚州人,嗯,往大了說就是寧州省人,陳家又是揚州出了名的豪強,若做禦史巡視,陳景書怎麽着都該避嫌的,可這一回偏偏就是叫陳景書去了。
寧州省是個好地方,只要不出大差錯,巡查此地可算是個肥差了。
當然,也因為其中各方利益錯綜複雜,想要不出差錯也難。
可有陳家的背景在,陳景書怎麽也都算得上個地頭蛇了,他行事自然比旁人便宜些。
馮孝海所說的就是這個,陳景書卻只裝作沒聽懂的樣子。
馮孝海聽他回答也是哈哈一笑,并不在意,又道:“陳庶子對這一路的行程可有什麽想法沒有?”
雖然定下了各人要去的省份,但實際上那麽大一個省,具體路線怎麽走,哪裏粗略看一看,哪裏重點巡查一番這都是有講究的,若不分輕重主次,各處都細細去看,耽誤時間倒也罷了,差事辦砸了才是嚴重的。
陳景書道:“我初次擔任此職,恐自己年輕不能勝任,如今還惶惶不安呢,馮大人覺得這一路怎麽走比較好?”
馮孝海道:“陳庶子不要謙虛嘛,你是揚州人,知道的自然比我這個外地人要多一些,你的想法應該聽一聽。”
陳景書雖然看着年輕俊秀,平日裏見誰都一副謙虛可親的樣子,但馮孝海可不會相信陳景書真的是一只不會咬人的小白兔。
當初王子騰是被誰解決的,關注那事又有些手眼的人都知道,何況馮孝海這個做禦史的,整日裏芝麻點大的事情都盯着,更別提王子騰了。
小小年紀就能逼退王子騰,誰要信了陳景書是小白兔誰就是傻子!
這也是馮孝海詢問陳景書意見的原因,若是換個其他年輕官職又比他低的人來,他早就拿出自己的計劃了,至多意思意思問一句對方覺得是否妥當,但對陳景書,他還是想聽一聽陳景書的意見的。
見馮孝海說的真誠,陳景書想了想問道:“不知馮大人是打算明察還是暗訪?”
這問題可有意思了。
馮孝海道:“明察如何,暗訪又如何?”
陳景書道:“暗訪的事情我不大懂,想來不是換上布衣到街頭集市逛一逛問一問就算的,這裏頭的講究我說不上,因此就不獻醜了,若是明察,咱們沿水路走,這一路上最重要的地方也就都走到了,不過這只是經濟政事之重,若論軍事,松江府也是必去的,那裏常有倭寇滋擾,只是就算是明察,也得看到些事情才算,總不能都讓人糊弄過去了,對此我倒是無計可施了,還想請大人教我。”
馮孝海哈哈大笑:“陳若瑜啊陳若瑜,你還是想要我來說啊。”
陳景書微微一笑,才剛剛二十歲的年輕人俊秀又無害,任誰也不能對他生氣。
馮孝海笑的更大聲了:“唉,我當年若是也生的這般俊俏該多好啊。”
這話說的陳景書也忍不住撲哧一聲,這才道:“大人豪情,不是我等小子可比的。”
馮孝海擺擺手,這才道:“暗訪的事情你倒是不必,讀書人的事情,好就是好,通就是通,有那不通的,也不能夠裝的出來,但官場上的事情嘛還是有講究的,明察或是暗訪,為的都是知道真相,至于說怎麽處置……卻也不能意氣用事啊。”
陳景書道:“這個道理我還是懂的,大人盡管做就是了。”
“哦?”馮孝海道:“我這會兒看你倒是圓滑的不像個年輕人了。”
陳景書道:“我年紀雖小,也知聽人勸呢。”
馮孝海點點頭:“也好,且先如此,寧州省的水深,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得清的,只管到時候随機應變就是。”
他這樣說,眼中的神色卻很堅定,陳景書知道他心中必定已經打定了主意了。
陳景書入寧州省的第一站就是古來的兵家要地徐州,徐州府治所在彭城,陳景書和馮孝海要來的消息自然是一早就傳到徐州了,只是徐州知府也沒想到陳景書等人居然來的這麽早,更巧的是,今日正值他休息,等聽人說兩位禦史大人已經到了府衙的時候,徐州知府整個人都驚呆了。
“這、這怎麽就來的這麽早呢?”
話是這麽說,還是得匆匆換上衣服去接待。
若論起品級,徐州知府不一定就比誰低了,至少他比陳景書要高,但現在的事情可不是排排坐比品級呀。
除了徐州知府,徐州提學自然也是匆匆來見。
陳景書與馮孝海不過略坐了一會兒這群人便到了,大家見過一番虛禮又互相介紹客套一番,這才又坐下,陳景書倒是意外發現一個熟悉的面孔。
“劉縣令?”
那個跟在徐州知府身邊,穿從五品官服,略有些發福的可不就是當年的旸興劉縣令嘛!
徐州知府一看,頓時笑道:“怎麽,劉同知竟還是陳禦史的舊相識?”
劉縣令……啊不,現在是劉同知了,劉同知只陪着笑臉,不好說什麽,陳景書便對徐州知府道:“大人恐怕不知,當年劉同知做旸興縣令的時候,正是他在那回的縣試裏取了我做案首,如今想起來還歷歷在目呢,那會兒受了劉同知不少照顧,還未來得及感謝,卻不想在這裏竟遇上了。”
徐州知府頓時笑道:“這可好,這劉同知,瞞的我好苦,我都不知道你竟然與陳禦史相識呢。”
劉同知忙道:“不過是那一回縣試罷了,何況我也沒有做什麽,還是陳禦史自己的學問好,因此并不敢多提。”
陳景書道:“這話可就不對,當初大人取了我,我是稱大人做老師的,哪有幾年不見就不認老師的道理?”
劉同知笑道:“不敢不敢,我這點微末的學問,稱老師自己都要臉紅了。”
不過他心裏知道自己這些年也沾了點陳景書的光。
當初陳景書拿了個小三元,作為縣試取了他做案首的劉同知自然也是有功的,這對他之後的政績考核非常有利,再加上後來陳景書名聲越發大了,六元及第,初授就是正七品的官職,不久就調去皇帝身邊,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他便又成了正五品的太子左庶子,這下誰都看出皇帝對他的喜愛看重了,而對于劉同知來說,陳景書則越發顯得遙遠,與他的生活已經不大相幹了。
不過他本人才幹其實平平,從七品的縣令升到從五品的徐州府同知已經是沾了一回陳景書的光了,他心知陳家不是他能攀扯的,再說了,若論老師,陳景書從縣試府試一路到後來的會試殿試,得有多少老師?
按照慣例進士們真要正經認的老師也就是會試的主考官和皇帝罷了,嗯,其實還是會試的主考官更多一點,畢竟不是考上進士就能日常見皇帝的,還是走主考官的路子比較靠譜。
至于說其他的,也不過是個面子罷了。
就比如現在的劉同知,難道他還能讓陳景書見了他先行禮并口稱老師嗎?
陳景書這樣做了那是陳景書給他的面子,他自己卻不能不知天高地厚的。
因此對于陳景書的客氣,劉同知是一再謙虛的,至于說徐州知府……劉同知可不信對方真的不知道他和陳景書的關系。
否則怎麽就有人急急忙忙的一定要把他叫上呢?
陳景書管的不是官府的事情,但他和馮孝海一路走來,又是同路的禦史,若能有陳景書的好印象,叫他在馮孝海面前多說幾句好話,肯定比別人去說來的好使呀。
然而事實證明徐州知府的想法很好,但陳景書本身不是個愛摻合的人,他只着重問了徐州提學官幾句話,之後便都由馮孝海做主了。
徐州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自然不是随便看看就能走了,陳景書瞧着馮孝海那裏的情況恐怕要在徐州多停留幾天,他自己也得琢磨一下怎麽考察徐州學政……嗯,組織一場大考試肯定是不靠譜的,還得想想其他路子。
結果第二天陳景書正一邊寫字靜心一邊思考這事呢,松煙來報說徐州知府帶着劉同知一起求見。
陳景書擱下筆道:“請他們進來吧。”
嗯,早晚都是要有這麽一出的,早點解決早點輕松。
徐州知府和劉同知進來就看見陳景書正在翻看一幅字,正是陳孝祖的名篇平山寺小雪,徐州知府開口便贊道:“不愧是兆源公的字,見之叫人神清氣爽,世人以神品稱之絕不為過!”
劉同知也道:“當年我便覺得陳禦史的字是極好的,如今看來,恐怕也是家學淵源呢。”
陳景書一笑:“老師過譽了,不過随便寫寫罷了,只是知府大人說的這一篇卻并不是我大伯的真跡,是旁人寫來給我的。”
呃……
這就尴尬了。
才剛誇過這幅字的徐州知府立刻改口道:“難怪呢!我方才就覺得這字寫得雖然好看,但總少了幾分風骨靈氣,原來竟非真跡,怪道如此。”
似乎徐州知府也是下過功夫的,當然,也可能陳孝祖确實是全民偶像,反正徐州知府說起陳孝祖來還是很順溜的。
他把陳孝祖一通誇自然也就把這幅字一通批評,最後總結道:“我雖沒見過兆源公的真跡,但昨日卻有幸見了陳禦史的字,由此可見兆源公是何等不凡,至于說這一篇,大約只是俗物了。”
說完卻沒聽到陳景書的回應。
等徐州知府看過來,陳景書才慢吞吞的開口:“這幅字……是聖上寫的。”
徐州知府:“……”
救命!!!
陳景書卻像是沒看出徐州知府的臉色似的,笑的親切又和善:“大人今日來找我是有什麽事情嗎?”
徐州知府:“……不,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