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陳景書看着眼前的一疊文書面無表情, 這其中包括了原本陳孝祖掌管的在京城的各種田産房産等, 如今上面已經全部換成了他的名字, 官府的大印都蓋好了。
……所以說他到底謀劃多久了啊!
這一刻, 陳景書終于明白了當初他上京的時候陳孝祖沒有告訴他的事情是什麽。
果然是從當年把他叫來的時候就已經計劃着要坑這一把了吧!
再想起說送給他的碧園……呵呵, 大伯你算的可真遠。
當然,比起有怒火也不能沖着陳孝祖發的陳景書, 皇帝那裏就直接多了。
陳孝祖第二天就被皇帝叫進了宮裏, 陳景書是不知道陳孝祖和皇帝談了什麽啦,但他頭一回見到陳孝祖居然那樣狼狽的從皇宮裏出來。
估摸着是被皇帝怒罵了一整天。
該!
陳景書暗搓搓的覺得皇帝真是聖明。
但就在第二天, 陳景書發現陳孝祖開始收拾行李了。
他不由驚道:“聖上竟然未挽留大伯麽?”
陳孝祖道:“聖上自然說了,只是在他說服我之前, 我先說服了他。”
陳景書:“……”
陳景書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他想了想道:“那, 大伯要先回揚州看看嗎?”
Advertisement
“這是自然的, ”陳孝祖道:“我也有許多年沒有回揚州了, 該回去看看。”
陳景書便道:“不如給家裏寫信,讓家裏派船來接好了。”
哪知陳孝祖聽到這話卻笑了:“哪裏就需要這樣了,聖上昨日送了我一艘大船, 讓我日後就用那個呢,就坐那船回去。”
陳景書:“……”
皇帝你這個廢物!
要你何用啦!
不僅沒能說服對方反而被對方說服, 甚至還搭出去一艘船什麽的,陳景書已經不想說什麽了。
他嘆了口氣,只好問:“大伯什麽時候走?”
陳孝祖道:“東西還得收一收, 有些不太方便帶的大件還得另外找貨船運回去, 大約得到九月才能走呢。”
說着對陳景書笑道:“日後就只留你在京城了, 卻也不必擔心,我之前帶你走訪了不少老友,還有你大姐姐也在京中,總不會叫你受欺負的。”
陳景書心說自己并不擔心受欺負呀,卻到底沒有說。
他看着陳孝祖那種孩子似的,由內心散發出的喜悅,知道這件事情陳孝祖真的盼望了許多年了。
陳孝祖十八歲中狀元,之後就一直留在官場,如今他五十多歲,想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實這也沒什麽可說的吧。
想到這裏,陳景書呼出口氣,笑道:“大伯放心,我不會給你丢臉的。”
陳孝祖笑着拍拍他的肩膀。
陳孝祖辭官對整個朝堂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或者說,因為之前沒有半點消息,陳孝祖就那麽突然辭官了,大家都反應不及。
但那和陳孝祖沒有關系,辦完交接之後,他便安心在家收拾東西,等一切準備就緒,便毫不猶豫的踏上了返回揚州的船,只是當船慢慢駛離碼頭,他回頭再看的時候,心中還是不由浮起幾分複雜酸澀的感覺。
他最好的年華都留在這裏了。
陳孝祖離開之後,陳景書一下子就覺得家裏空虛寂寞起來了。
好在王撰沒有讓他文藝很久,眼看着會試将至,王撰也空前緊張起來。
就算算上前朝,陳孝祖也是唯一一個六元及第的人,如今陳景書瞧着勢頭很好,若是會試能中,那可就只差殿試了。
但古來殿試從來都是看運氣的,因為殿試的主考官是皇帝,而能夠參加殿試的,水平都不會差了,殿試排名的時候,皇帝的個人喜好其實占據了極大的分量。
別的主考官若是以自己的喜好來排名,必定有一群考生不服氣,但當這個主考官變成皇帝的時候,沒有被選中的考生卻只會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這就是天子皇權的力量。
王撰覺得,殿試是他無能為力的事情,但會試他卻一定要盡力。
因為會試的主考官不止一人,另外閱卷的也有十幾人,一般是經過十八位陪同的普通考官閱卷,他們覺得好的,會留下推薦給主考官。
當然,主考官也不是全憑下面的人忽悠,他們自己也會去看下面的卷子。
總體來說,在會試中想投某一人所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王撰給陳景書的建議就是,寫的中規中矩,寫的誰也挑不出錯來。
你不能兼顧每一個人的偏好,但你可以避開每一個人的忌諱。
如今陳景書日常練的就是這個。
陳景書在十月的時候收到了陳孝祖的書信,附帶一些陳孝祖在揚州給他買的小玩意,陳孝祖眼光極好,哪怕是路邊小攤上挑來的折扇,能叫他看上眼的,也必定有幾分不同。
因多數都是些玩的,陳景書便先放在一邊,去看陳孝祖的信。
陳孝祖的信上說他已經好好的到達了揚州,許多年未回去,揚州的有些地方似乎一點都沒有變,又有些地方卻已經變的他都不認識了。
又說他沒有住回府上,而是住去了他在揚州城外的牧雲居,只覺得那裏雖然樸素,但比京城和揚州的宅子都要好。
左右也都是些閑事,最後也只是勉勵陳景書而已。
倒是随着陳孝祖的信件一起來的,是陳孝宗的書信。
陳孝宗的書信給陳景書的震撼就比較大了。
因為陳孝宗說他要和吳氏一起上京來啦!
陳景書簡直驚呆了好嗎!
畢竟陳孝祖雖然回去了揚州,但他并不是會長久留在揚州的人,陳景書覺得要不了多久陳孝祖就會離開揚州去別的地方了,而陳孝宗如果和吳氏一起來京城的話,陳家在揚州的房子産業不就都沒人管了嗎?
因為王撰的妻兒到時候會跟着陳孝宗夫妻一起上京,這事陳景書自然也是要跟他講的,王撰聽後笑道:“你莫不是忘了明年就是會試,你若中了,日後自然長留京城,何況,就算不中,難道就沒有成親的事情要考慮了?”
陳景書一愣,猛地想起來。
對呀!
明年黛玉及笄,說好的等黛玉及笄就成親的。
哪怕日後陳孝宗和吳氏不留在京城,陳景書成親的時候他們也是一定要在的。
黛玉那裏沒有父母,陳景書的父母若是也不來,這事情辦的就不太妥當了。
不管是從哪方面考慮,陳孝宗自然是來一趟比較好。
但是讓陳景書意外的是,原本說給他送信時就準備動身,等他收到信要不了多久就能到達的陳孝宗夫妻兩,卻足足比原定計劃遲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到。
這會兒都已經入冬了!
陳景書去碼頭接的時候問起這事,陳孝宗哼了一聲道:“那是有人覺得我們家沒了左都禦史就好欺負了呢。”
結果在揚州動手的那些被陳孝宗整治的媽都不認識了。
陳景書:“……”
所以說,到底為啥想不開呢。
陳家在揚州又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時間,陳家在揚州的地位,可不是只靠一個左都禦史撐着呀,在揚州和陳家動手,這不是找死麽。
這麽想着,陳景書卻問道:“若是這麽說,恐怕京城這裏也不能安生呢。”
陳景書根本不用問就知道在揚州和陳家動手又被胖揍了一頓的是哪家,除了賈家也找不着別人了,但如果不能在揚州從陳家手裏摳點好處的話,恐怕就要把眼光放在京城了。
京城的産業畢竟是明明白白的說是黛玉的,賈家也不好直接動手,畢竟這些年,莫說是賈府的人,就算是外面的人也都知道那些産業是黛玉的,賈家在京城總還要點臉,自然不好在明面上下手。
但如今眼看着占不着陳家的便宜,而陳景書也知道賈家如今是很缺來錢的路子的,黛玉在京城的産業一年也有一兩千兩的銀子,這可不是一筆小數字,財帛動人心,黛玉又只是孤女,說不定就有人打主意呢?
都不必明面動手搶奪,只說是替黛玉管一管就好了。
畢竟原本這些産業交給陳家主持打理,那是因為陳孝祖在京城,如今陳孝祖走了,只靠陳景書如何撐得住場面呢?還得靠賈家呀。
陳孝宗聽到這話笑道:“且不管他。”
陳景書有些奇怪。
陳孝宗解釋道:“你難不成以為你大伯随便就走了,什麽都沒準備?”
聽到這話,陳景書恍然,頓時也決定不去管。
果然,這一年的新年賈家便真的對陳家動手了。
原本陳孝宗上京還讓他們在意了一下,然後發現陳孝宗的手段完全不複在揚州時的狠辣,便覺得任他是強龍到了京城也不是他的地方了。
甚至賈琏還對王熙鳳言道:“等把東西拿回來了,咱們也好攢些銀子,到時候也多給林妹妹添些嫁妝,叫她風風光光的嫁出去。”
王熙鳳道:“我只是煩惱老太太那裏該怎麽說。”
王熙鳳倒不覺得這錢不能拿,左右該給黛玉花用的她到時候必定也不少給,只是有多的,更方便賈家周轉一下罷了。
再說了,他們家經營的必定比陳家好。
陳家每年管着黛玉的那些田産鋪子,不也一樣要從中抽幾分利?
比起便宜的旁人,倒不如自家親戚好,黛玉無父無母,日後若有委屈,還不是得賈家給她撐腰麽?
賈琏自然也是這個意思。
都說王熙鳳厲害,但他從來是不怕王熙鳳的,真要說有什麽,也是看着王熙鳳身後王家的臉面,如此王熙鳳自然與一般女人不同了。
黛玉日後難道不是這樣?
她無父無母,雖有個林姑姑,這親戚關系遠且不說,林姑姑也不是什麽有權有勢的,真要論起來,還得是賈家呢。
如今勢頭好,賈琏也不想那麽多,只是道:“老太太那裏你只管把道理說清楚了,咱們這樣做既是咱家的好處也是林妹妹的好處,還有什麽不行的?何況老太太那裏也不常管這些事,你暫且不提,等辦好了再說。”
王熙鳳想想也是這個道理,便也應下。
眼看着到年底,王夫人那裏又催着要她準備給宮裏的銀子,元春封了貴妃,在宮中要使銀子的地方多着呢,可不是靠着貴妃的份例就夠的,上下打點人情往來哪個都不能差了,也就只能靠外頭家裏人送了。
可王熙鳳又哪裏又銀子?
新年将至,花錢的地方可多着呢,如今她還得東挖西補的,王夫人開口就是兩千兩,又哪裏能有?最後雖說只要一千兩,可就算這一千兩,王熙鳳也拿不出。
賬面上的周轉倒也罷了,真拿一千兩的現銀子來,可不是那麽輕松的事情。
這會兒想着若是能從黛玉那裏周轉一下,也是好的。
可賈家怎麽都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看來的節節勝利,實際上也是節節禍事。
就在皇帝打算新年給自己放個假好好休息的前一天,禦史們的折子送到了皇帝的桌子上,上面說的卻是賈家企圖侵吞孤女遺産的事情。
林如海死時将林家三百多萬兩的家産中分了接近三分之一上繳國庫,這對皇帝來說可是天上掉銀子的大好事,何況這掉的還不是個小數目,再加上林如海本身在皇帝面前也是留了名字的,正想着要重用他,哪知他又去了,臨死之前還給皇帝送了厚禮,這樣的臣子哪個皇帝不喜歡呢?
因此看到說是侵吞林如海之女的産業,皇帝當然是要看看的,若是能顯示一下他的英明神武,不忘舊臣就更好了。
因此便拿起奏折細看,可越看越覺得不對勁。
“這……林家姑娘好似是和陳卿的侄子定了親事的?”
他身邊的大太監應道:“正是,前兩年陳家還正式下了聘禮,那也是京城的一件大事呢,據說那聘禮一個院子都不夠擺呢。”
皇帝嗯了一聲,心中卻有了計較。
人都說人走茶涼,可陳孝祖這才走了多久啊,就有人以為這杯茶涼了?
皇帝不由冷笑。
正巧年前把這事給辦了,免得明年還得為這事糟心!
只是他剛要下旨,忽然又想起來好像宮中賢德妃便是賈家的姑娘。
嗯,雖然賈家沒出什麽能夠為國效力的人,但有個賢德妃到底也算做貢獻了,他就算不給賈家面子,至少賢德妃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一個貴妃的家人,總不能随便斥責了,想了想便道:“今日去貴妃那裏吧。”
若是賈妃能約束自己的家人,皇帝自然不會再說什麽,說不定還要為她的賢惠賞賜一番,若是不能……嗯,那也只好皇帝自己警告賈家了。
至少對于皇帝來說,陳孝祖走了,但陳孝祖從他十幾歲起就一直陪伴他的情分可沒淡了。
十幾歲的少年正是對一切懵懂好奇,卻又有了初步認知的時候,可惜他父皇雖不算是個昏君,但卻絕不是個慈愛的好父親,他初封太子多少明槍暗箭,又承受了多少壓力?
那會兒他的老師,除了那幾個一臉幹橘子皮似的老古板們,就只有一個陳孝祖,年輕,俊秀,才高,與他能說能笑能玩,又比他大幾歲,正好能解答他的迷茫和困擾。
如今君臣幾十載,總沒有陳孝祖才剛辭了官幾個月,他就任由別人欺負陳家人的道理。
……那不是顯得他這個皇帝也很沒用嘛。
于是在陳景書的驚訝之中,賈家的事情以一種他完全沒有想到的速度解決了,而且是賈家主動退讓,不僅把之前吃下去的全部吐出來,甚至還得陪着笑臉說好話,賈琏甚至親自帶着禮物上門來拜見陳孝宗。
不過比起賈家,年後的頭一件大事是黛玉的生日。
以往的生日到了罷了,這回卻是黛玉整整十五歲的生日,莫說是陳家,賈家也是很重視的。
賈母叫了王熙鳳過去道:“這回玉兒的生日可得好好辦,馬虎不得,銀子也不要你們的,盡管從我這裏出,只一條,你可不許虧待了你妹妹。”
王熙鳳笑道:“哪兒能呀,老祖宗疼妹妹,難道我就不疼的,老祖宗盡管放心,這回啊,我定給妹妹辦的風風光光,妥妥當當,熱熱鬧鬧,只是老祖宗可別心疼銀子。”
賈母笑道:“這個鳳丫頭,給她個梯子,便惦記上我的銀子了!”
黛玉及笄,除了賈家給她辦生日,林姑姑那裏自然也送了東西來。
比起賈家各人又是辦酒席又是請戲班,又送各式花樣的禮物,林姑姑那裏便只是一套春衫衣裙罷了,黛玉收到的時候卻比收到什麽金的銀的都高興。
“自母親去了,再沒有家人長輩給我做過衣裳,固然我是不缺衣裳穿的,但外頭做的意思又哪裏一樣呢。”
因此這套衣服竟是舍不得穿的。
當然,除了這些,要說黛玉最期盼誰的禮物,那一定就是陳景書了。
只是一邊期盼又一邊覺得,三月就是會試,他此時專心讀書最好,哪裏能叫他再為我費心呢?不過一個生日罷了,往年也沒有忘了我的。
可哪怕這樣想,又怎麽是真的不想陳景書心裏念着她呢。
好在這樣的大事陳景書怎麽也不能忘的,黛玉收到了一張琴,乃是陳景書從陳孝祖的收藏裏找出來的。
陳孝祖收藏了不少名琴,他也不算很小氣的人,陳景書想要,他初還有些不願意,待聽說不是陳景書自個兒用而是送黛玉之後,立馬痛快的答應了,這讓陳景書不由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裏得罪了自家大伯。
黛玉原只為收到琴高興,卻見陳景書除了琴,竟還有一幅畫送上。
畫的依舊是他院中的臘梅,只是這回那青石上的人不再是黛玉,也不是陳景書自己,而是兩張琴,其中一張便是送給黛玉的這個,另外一張黛玉并不認識,但想也知道必定是陳景書的。
畫上沒有人,可黛玉卻想起那晚與陳景書一起彈琴的事情,如今琴放在了一處,人卻不在,人去了哪裏呢?
自然也是……
“他年紀越大越不正經了!”
正在幫黛玉把琴擺好的雪雁聞言好奇的問道:“姑娘,什麽不正經呀?琴嗎?”
黛玉紅着臉說不出話來。
一旁的紫鵑笑道:“我也不知不過是畫兩張琴,怎麽就不正經了。”
黛玉羞惱的要打她:“你們也幫着他欺負我!”
紫鵑大笑,只有雪雁是真的不明就裏。
三月,會試。
會試與別的不同的是,如童試鄉試,都是從一開始就有大概的錄取人數的,但會試卻是在統計了當年參加考試的人數之後,經過計算,并且考慮實際情況,定下會試錄取的人數,然後上報皇帝,經由皇帝批準,這個數字才算真正的定下來。
如果說童試可以說錄取一百人,實際最後錄取了一百一十人的話,會試說錄取一百個,那就一定是一百個,寧可少幾個也絕不會多出一個。
當然,想少也得是幾位主考官經過讨論研究後一致同意才行。
今年最後定下的人數是三百二十二人,陳景書不知道具體參加的人數有多少,但只看最近京城裏莫說客棧,就連民居都緊俏起來,就可以知道人數絕不會少。
如果說之前參加童試陳景書還能遇上些二十歲以下的少年人,到了鄉試的時候,如吳玉棠那般的年紀都算年輕有為起來。
而到了會試嘛……
陳景書提着籃子在外頭排隊的時候四處張望了一下這人山人海的盛況,然後小聲對吳玉棠道:“如今你這般年紀,在這裏也只能算是小朋友啦。”
吳玉棠一時忍不住笑了出來:“那你又算什麽?”
陳景書道:“我大概算個景致。”
說着示意了一下周圍,吳玉棠果然看見不少人都注意到了他們這裏。
如果說吳玉棠只能叫人感慨年輕有為的話,陳景書便是讓人覺得驚世駭俗了。
何況陳景書一路奪魁,他今年要參加會試,名聲也不小,自然有認出他的,這會兒便小聲議論起來。
吳玉棠點點頭:“你确實算個奇景。”
好在沒有耽誤很久,大家開始排隊進考場了。
陳景書深吸一口氣,心道,苦學這麽多年,精心準備這麽久,成敗就在此一舉了!
——能不能早日娶媳婦也在此一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