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章節
部版畫集畫刻俱精,取材卻殊不可恭維。三十三個人物之中,有許多根本不是“劍
客”,只不過是異人而已,例如本節玩繩技的男子。“繩技”的故事出唐人皇甫氏所作《
源化記》中的“嘉興繩技”。唐朝開元年間,天下升平,風流天子唐明皇常常下令賜百姓
酒食,舉行嘉年華會(史書上稱為“?? ”習慣上常常是“大??五日”
)。這一年又舉行了,浙江嘉興的縣司和監司比賽節目的精采,雙方全力以赴。監司
通令各屬,選拔良材。各監獄官在獄中談論:“這次我們的節目若是輸給了縣司,監司一
定要大發脾氣。但只要我們能策劃一個拿得出去的節目,就會得賞。”衆人到處設法,想
找些特別節目。
獄中有一個囚犯笑道:“我到有一樁本事,只可惜身在獄中,不能一獻身手。”獄吏
驚問:“你有甚麽本事?”囚犯道:“我會玩繩技。”獄吏便向獄官報告。獄官查問此人
犯了甚麽罪。獄吏道:“此人欠稅未納,別的也沒甚麽。”獄官親去查問,說:“玩繩技
嘛,許多人都會的,又有甚麽了不起了?”囚犯道:“我所會的與旁人略有不同。”獄官
問:“怎樣?”囚犯道:“衆人玩的繩技,是将繩的兩頭系了起來,然後在繩上行走回旋
。我卻用一條手指粗細的長繩,并不系住,抛向空中,騰擲翻覆,有各種各樣的變化。”
獄官又驚又喜,次日命獄吏将囚犯領到戲場。各種節目表演完畢之後,命此人演出繩
技。此人捧了一團長繩,放在地上,将一頭擲向空中,其勁如筆,初抛兩三丈,後來加到
Advertisement
四五丈,一條長繩直向天升,就像半空中有人拉住一般。觀衆大為驚異。這條繩越抛越高
,竟達二十餘丈,繩端沒入雲中。此人忽然向上攀援,身足離地,漸漸爬高,突然間長繩
在空中蕩出,此人便如一頭大鳥,從旁邊飛出,不知所蹤,竟在衆目睽睽之下逃走了。這
個嘉興男子以長繩逃稅,一定令全世界千千萬萬無計逃稅之人十分羨慕。這種繩技據說在
印度尚有人會,言者鑿鑿。但英國人統治印度期間,曾出重賞征求,卻也無人應征。筆者
曾向印度朋友Sam Sekon先生請教此事。他肯定的說:“印度有人會這技術。這
是群衆催眠術,是一門十分危險的魔術。如果觀衆之中有人精神力量極強,不受催眠,施
術者自己往往會有生命危險。”
四 車中女子
唐朝開元年間,吳郡有一個舉人到京城去應考求仕。到了長安後,在街坊閑步,忽見
兩個身穿麻布衣衫的少年迎面走來,向他恭恭敬敬的作揖行禮,但其實并非相識。舉人以
為他們認錯了人,也不以為意。
過了幾天,又遇到了。二人道:“相公駕臨,我們未盡地主之誼,今日正要前來奉請
,此刻相逢,那是再好也沒有了。”一面行禮,一面堅持相邀。舉人雖甚覺疑怪,但見對
方意誠,便跟了去。過了幾條街,來到東市的一條胡同中,有臨路店數間,一同進去,見
舍宇頗為整齊。二人請他上坐,擺設酒席,甚是豐盛,席間相陪的尚有幾名少年,都是二
十餘歲年紀,執禮甚恭,但時時出門觀望,似是在等候貴客。一直等到午後,衆人說道:
“來了,來了!”
只聽得門外車聲響動,一輛華貴的钿車直駛到堂前,車後有數少年跟随。車帷卷起,
一個女子從車中出來,約十七八歲,容貌豔麗,頭上簪花,戴滿珠寶,穿着素色綢衫。兩
個少年拜伏在地,那女子不答。舉人亦拜,女子還禮,請客人進內。女子居中向外而坐,
請二人及舉人入席,三人行禮後入座。又有十餘名少年,都是衣服輕新,列坐于客人下首
。
仆役再送上菜肴,極為精潔。酒過數巡,女子舉杯向舉人道:“二君盛稱尊駕,今日
相逢,大是欣慰。聽說尊駕身懷絕技,能讓我們一飽眼福嗎?”舉人卑遜謙讓,說道:“
自幼至長,唯習儒經,弦管歌曲,從未學過。”女子道:“我所說的并非這些。相公請仔
細想想有甚麽特別技能。”舉人沉思良久,說道:“在下在學堂之時,少年頑皮,曾練習
着了靴子上牆壁走路,可以走得數步。至于其餘的戲耍玩樂,卻實在都不會。”女子喜道
:“原是要請你表演這項絕技。”舉人于是出座,提氣疾奔,沖上牆壁,行走數步,這才
躍下。女子道:“那也不容易得很了。”回顧座中諸少年,令各人獻技。諸少年俱向女子
拜伏行禮,然後各獻妙技。有的縱身行于壁上,有的手撮椽子,行于半空,各有輕身功夫
,狀如飛鳥。舉人見所未見,拱手驚懼,不知所措。過不多時,女子起身,辭別出門。舉
人驚嘆,回到寓所後,心神恍惚,不知那女子和衆少年是何等樣人。
過了數日,途中又遇到二人,二人問道:“想借尊駕的坐騎一用,可以嗎?”舉人當
即答允。
第二日,京城中傳出消息,說皇宮失竊。官府掩捕盜賊,搜查甚緊,但只查到一匹馱
負贓物的馬匹,驗問馬主,終于将舉人扣了去,送入內侍省勘問。衙役将他驅入一扇小門
,用力在他背上一推。舉人一個倒栽筋鬥,跌入了一個數丈深的坑中,爬起身來,仰望屋
頂,離坑約有七八丈,屋頂只開了一個尺許的小孔。
舉人心中惶急,等了良久,見小孔中用繩缒了一缽飯菜下來。舉人正餓得狠了,急忙
取食。吃完後,長繩又将食缽吊了上去。舉人夜深不眠,心中忿甚,尋思無辜為人所害,
此番只怕要畢命于此。正煩惱間,一擡頭,忽見一物有如飛鳥,從小孔中躍入坑中,卻是
一人。這人以手拍拍他,說道:“計甚驚怕。然某在,無慮也(一定很受驚了罷?但有我
呢,不用擔心)。”聽聲音原來便是那個車中女子。只聽她又道:“我救你出去。”取出
一匹絹來,一端縛住了他胸膊,另一端縛在她自己身上。那女子聳身騰上,帶了那舉人飛
出宮城,直飛出離宮門數十裏,這才躍下,說:“相公且回故鄉去,求仕之計,将來再說
罷。”舉人徒步潛竄,乞食寄宿,終于回到吳地,但從此再也不敢到京城去求功名了。這
故事也出《源化記》,所描寫的這個盜黨,很有現代味道。首領是一個武功高強的美麗少
女,下屬都是衣着華麗的少年。這情形一般武俠小說都沒寫過。盜黨居然大偷皇宮的財寶
,可見厲害。盜黨為甚麽要找上這個舉人,很引發人的想象。似乎這個蘇州舉人年少英俊
,又有上壁行走的輕功,為盜黨所知,女首領便想邀他入夥,但一試他的功夫,卻又平平
無奇,于是打消了初意。向他借一匹馬,只不過是故意陷害,讓他先給官府捉去,再救他
出來,他變成了越獄的犯人,就永遠無法向官府告密了。
五 汝州僧
唐朝建中年間,士人韋生搬家到汝州去住,途中遇到一僧,并騎共行,言談很是投機
。傍晚時分,到了一條歧路口。僧人指着歧路道:“過去數裏,便是貧僧的寺院,郎君能
枉顧嗎?”韋生道:“甚好。”于是命夫人及家口先行。僧人即指揮從者,命他們趕赴寺
中,準備飲食,招待貴客。行了十餘裏,還是沒有到。韋生問及,那僧人指着一處林煙道
:“那裏就是了。”待得到達該處,僧人卻又領路前行。越走越遠,天已昏黑。韋生心下
起疑,他素善彈弓暗器之術,于是暗暗伸手到靴子中取出彈弓,左手握了十餘枚銅丸,才
責備僧人道:“弟子預定克日趕到汝州,偶相邂逅,因圖領教上人清論,這才勉從相邀。
現下已行了二十餘裏,還是未到,不知何故?卻要請教。”那僧人笑道:“不用心急,這
就到了。”說着快步向前,行出百餘步。韋生知他是盜,當下提起彈弓,呼的一聲,射出
一丸,正中僧人後腦。豈知僧人似乎并無知覺。韋生連珠彈發,五丸飛出,皆中其腦。僧
人這才伸手摸了摸腦後中彈之處,緩緩的道:“郎君莫惡作劇。”
韋生知道奈何他不得,也就不再發彈,心下甚是驚懼。又行良久,來到一處大莊院前
,數十人手執火炬,迎了出來,執禮甚恭。僧人肅請韋生入廳就坐,笑道:“郎君勿憂。
”轉頭問左右從人:“是否已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