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繼續寫作
敲定了婚事,莫小林感覺心裏越發安定了,之後就重新開始了上班生活,這樣平凡安定的日子,也讓他越來越習慣了。
這天下午,莫小林正準備收拾東西下班,樓下采購部的小李過來告訴他,說是陳老頭兒讓他帶個話,讓莫小林去他家一趟,鐵皮爐子弄到了,讓他去拎去。
聽到是這件事兒,莫小林感謝了一下帶話的小李,收拾紙筆的手腳更麻利了,等下班兒鐘聲一響,就急忙跑了出去。
說到鐵皮爐子莫小林不得不感嘆,這個時代真是幹啥都不容易呀,他想整個爐子整個鍋自己燒飯吃,可真是費老勁兒了。
鐵鍋還好說,在廠子裏工業票還是比較好湊的,煤炭的事兒在戶口本兒上都是有定額的,只要跟廠裏申請一下,蓋個章,就能自己去拉去。
糧食的事兒他空間裏就有,大不了每個月來的時候拎一個大袋子,裝作從鄉下拿來的,他家裏有爹娘兄弟,從鄉下帶糧食,不舍得在城裏買,也是說的通的,而且這樣他以後出手糧票兒也方便。
可就是煤爐子,實在不好找,供銷社裏沒有貨,這陣子查的又嚴,人家又不敢私下打,只好找人問問有沒有誰家有不用的舊爐子。
幸好莫小林人緣兒不錯,當初為了收集素材,可是把廠裏的老人基本都聊遍了。
這時候人脈的力量就顯示出來了,這不沒兩天鐵皮爐子就有了消息。
買爐子的錢當然是要給的,可人家在中間幫忙尋摸聯系,也不能一點表示都沒有啊!
上輩子在病房,聽多了家常裏短扯皮鬧事,莫小林對人情世故還是很有見識的。
回到宿舍,從空間裏把上次摘的野栗子拿個籃子裝了點兒,拎着就往陳大爺家走去。
陳大爺家在罐頭廠的老宿舍樓,兩層長條形的灰撲撲的樓房,牆角有青苔,還吊着幾根幹枯的藤曼,牆上有不少小孩兒的塗鴉,有石頭畫的,有粉筆畫的,新的蓋着舊的雖然亂糟糟的一片,卻很有生活氣息。
來到陳大爺家門口,看着門開着,莫小林還是敲了敲門,才問:“陳大爺在家嗎?”
“在呢!是小林來了吧,快進來。”這邊老房子都是1室1廳的格局,裏面是卧室,外面是飯堂間廚房還搭了一個床,陳大爺說話的時候,正在飯桌旁邊兒的小凳子上坐着,鼓搗手裏的鐵皮爐子呢。
因為凳子太矮,被飯桌擋住了,所以剛才莫小林才沒看見人。
聽到話莫小林才低頭看見坐在凳子上的陳大爺。
進了屋,把手裏的籃子放在桌上,蹲下去問道:“喲,這爐子還挺新的,還是大爺你們這些城裏的老人人脈廣,要我自己找,還不知道等到啥時候去呢?”
聽到莫小林的奉承話,陳大爺也自豪的擡起了頭,驕傲的說:“那是!我可在廠裏呆了一輩子了,剛建廠的時候我們這一批工人還幫着挖地基蓋新廠房,再後來一批一批進來的工人都是我看着進來的,誰我不認識呀?”
小小的吹噓了一下,陳大爺又繼續用手裏的小掃把,把鐵皮爐子掃掃幹淨,才遞給莫小林道:“這個爐子還是老林頭去年才買的,當時買來也是為了給他老伴兒熬藥方便,前一陣子他老伴兒沒了,他就一直跟着他兒子吃飯。聽說你要要,我就去幫你問了問。爐子放那兒好久沒用了,聽說有人要買,他巴不得呢!我給你壓了壓價,十八快錢就買下來了,一個新的要二十五呢!這個也沒用多久八成新很劃算了!”
莫小林接過爐子看了看,的确,讓陳大爺一番收拾,除了一點兒煙熏火燎的痕跡,連灰都沒有了。
東西挺滿意,莫小林就從兜裏掏出錢和糧票,遞了過去:“陳大爺,我手裏沒那麽多錢,給你拿了幾斤糧票兒,你看行嗎?”
“拿糧票兒幹啥?跟我見外不是?錢不夠,下次再給我也行,你一個大小夥子,哪能把口糧都拿出來了!”陳大爺瞪了莫小林一眼,推拒道。
“沒事兒,我從家裏拿糧食來了,要不然買爐子幹啥?哦!對了,這是從山上撿的野栗子,味道不錯,大爺您留着嘗嘗,拿個東西裝一下,我籃還得拿走呢。”莫小林不想再推來推去,一臉輕松的玩笑道。
“你們這些小年輕啊,就是不會過日子。”陳大爺雖然念叨了一句,還是很領情的滿臉笑容去找東西裝野栗子了。
等陳大爺從裏屋出來的時候,不僅拿着一個破袋子,還拿了一沓舊書舊報紙什麽的。
先把袋子扔給莫小林:“先用這個裝吧!”又把手裏的一沓舊書報放在桌上說:“這是上次整理資料室扔出來的,拉了一大車要賣去回收站,我看裏面有不少剛建廠那時候的資料和報道過的報紙,就想到你說要寫點兒廠裏的故事拿去投稿,要找點兒老資料,就都給你拿過來了,你看看有用沒?”
看到桌子上一疊,收拾的整整齊齊,疊起來的一沓書報,想到他那已經壓箱底兒的故事大綱,莫小林心情複雜的拿起書報翻看了起來。
這些資料內容很雜,有罐頭廠剛建起來的時候報道過的報紙,除了文字,有的報紙上還報道了幾張老照片,很有歷史感。
有上面領導的表揚信,有當時收集的第一批工人的民衆意見,還有當時買第一批機器的時候,工人們自己寫的說明書……雖然這些資料很是雜亂,可陳大爺卻整理的很仔細,分門別類的疊的整整齊齊,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用了不少心思的。
莫小林拿着手裏的一沓子資料,感覺很是沉重和羞愧。
跟這位真誠的老人比起來,他心思就太功利了。
就因為沒有稿費,難道他就要放棄寫作了嗎?他費了這麽多心思收集的素材資料,不僅有他自己的心血,也有這些講故事的人的付出和期盼,他大綱都寫好了,怎麽能半途而廢呢?
而且以後國家的秩序總是要恢複的,現在多學點兒東西,練一練文筆也是不錯的。
現在建國不久,正是黨國困難的時候,可也因為艱難,這時候人們身上那種真誠樸實的品質,那種團結向上的精神和那種無私奉獻人真的數不勝數。
或許他們自己沒什麽感覺,可莫小林這個從繁華又人情淡漠的後世是穿越回來的異數卻感觸很深,越是困難時期越是造就了很多珍貴的閃光點,這些是這個時代獨有的璀璨,在繁華盛世很難醞釀出來的。
而這些随着國家的繁盛,跟着時光流失的東西,莫小林覺得自己這個唯一的見證者有責任多做點兒有意義的事。
把這些平凡又不平凡的小人物們的故事寫下來,流傳下去。
記錄這些以後或許會被時代淘汰的工廠,它們有過的艱難和興盛。
還有很多這時候的時代的特色,比如供銷社售貨員的嚣張,國營飯店服務員的傲氣,可以寫個時代的系列或者充滿年代特色的散文集,就算現在發表出去沒有收獲,那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以後可以出書或者等老了自己留着看,都是很有意義的。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手機,連電視機都沒有,唯一有的收音機他還沒錢買,真的是沒有一點兒娛樂活動,與其把時間荒廢了,還不如給自己找點事兒做,日子過得還能充實一點兒。
雖然想了很多,不過時間也沒過去多會兒,莫小林仔細的收起手中的資料,鄭重的謝過了陳老伯,才拿着資料拎着爐子回了宿舍。
連東西都來不及收拾,就心急的又從抽屜裏拿出已經被閑置起來的大綱,從頭到尾又仔細看了一遍,再把收集的素材資料都也看了一遍,理了理思緒,才重新找回了當時寫的感覺。
第二天莫小林又恢複了,白天上班兒,晚上碼字的充實日子。
只是日子過得沒有以前那麽趕,畢竟他現在投了稿也沒有錢拿,也只是在有空閑,有心情,有靈感的時候寫一寫,什麽時候寫完,什麽時候再投稿,他還得抄一遍,留一份底子,留着紀念或者以後出書用。
不僅如此,他現在有了爐子有了鍋,也開始自己做飯,實行他的省錢省糧的計劃了。
可莫小林兩輩子都沒有做過飯,除了把玉米紅薯加水扔進鍋裏,煮的粥還算不錯以外,其他的都是一把辛酸淚。
這時候糧食又金貴,到處都是餓的幹巴巴面黃肌瘦的人,哪怕做的再難吃,他無法兒心安理得的倒掉了。
在這個饑荒才過去幾年,全國大多數人都餓着肚子的時候,浪費糧食,那是要遭天打雷劈的,所以莫小林每天不管做飯,還是吃飯都痛苦極了。
做飯炒菜沒有多少油,本來就很考驗人的廚藝,更別說莫小林這個初學者了,有時候可真是連豬食兒都比不上。
這樣的飯菜莫小林吃的那真是那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可憐巴巴的樣兒實在是讓宿舍樓的馬大嫂看不下去了,過來教了他幾天,他這才重新勉強過上了人類的生活。
經過大半個月的艱苦奮鬥,他煮的粥越來越粘稠,炒的菜味道也越來越好,現在連餅都會烙了,天賦還是不錯的。
莫小林覺得現在他也算是個出得了廳堂,入得了廚房的優秀家庭婦男了,很拿得出手,自我感覺相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