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雙姝色
“什麽?”
合懿霎時愕然, 話音出口不自覺尖利了些許, 難免引來周圍衆多側目。原先各自暢談的夫人們齊齊止了聲口朝這邊看過來, 她才意識到失态, 忙坐直身子。
一旁的高夫人見狀适宜接口道:“公主這些時日不在帝都有所不知, 前中書令鄭建成常年與叛匪勾結,叛匪之所以能在帝都郊外集結衆人如此明目張膽的行刺,就是有賴他的暗度陳倉!”
中書令與叛匪勾結?
合懿聽着只覺甚是奇怪, 她曾在舊國名士考中讀到過鄭建成的事跡,他三十歲于故鄭國時已官拜左相, 後被政敵陷害遭國主罷黜為庶人,郁郁不得志多時,直至天下一統, 太上皇禮賢下士又重新起複他。
千裏馬感激伯樂相知,這些年抛開黨争來說,鄭建成也算是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清官,這麽一個人竟然也會反過來相助四處作亂擾亂民生的叛軍嘛?
她心裏狐疑歸狐疑,卻不可能公開質疑皇帝的旨意, 當下帶着稍揚的尾音“哦”了聲便未予置評,拿起一旁的茶盞低頭抿了一口, 只等有人想個妥帖明了的說辭來給她捋一捋這事的來龍去脈。
底下衆人自然一個比一個有眼色, 長公主是皇帝的親姐姐,擱她這兒說話需得掂量着,否則容易應了言多必失那句話,但要是有本事能把話說圓乎了, 去她那露露臉必定是利大于弊。
下頭靜了片刻,随即聽見對面的張夫人先盈盈一笑打開了話頭,“莫不說是人生無常呢,他家這回能原形畢露,裏頭的彎彎繞繞若想捋直恐怕得把人嘴都說幹,但歸根結地都是虧了趙大人......”
她說着看向合懿,問了句:“公主此前或聽說過那位與陳國公府結親的趙大人吧?”
合懿點頭說聽過,“此前往寺裏進香倒還碰見過國公夫人與那位新媳婦,趙家的小女兒,瞧着是個安分守己的姑娘。”
一旁的李夫人也應聲,“倒是了,我也見過她,模樣清秀性子靜婉的一個人,只是可惜了......”
庶女便庶女了,哪稱得上一句小女兒,張夫人聽着略勾了勾嘴角,又說起國公夫人,“現如今早已沒有陳國公府了,那時候聖上遇刺的假消息在城裏傳得沸沸揚揚,多少不軌之人趁機亂政,陳家就是其中之一,後來皇上凱旋而歸,這些人自然就成了秋後的螞蚱,一個個皆下了大獄待審,而趙、鄭兩家呢,因與陳家皆是姻親便也都在審查之列......”
話說到這兒,高夫人截了話頭道:“我那時還因鄭家的嫡女被陳家禍害一事頗有微詞,感嘆鄭家倒了八輩子血黴攤上這麽個親家,現在想想,莫不是說蛇鼠一窩呢!”
“嗨!你這人就愛打岔!”張夫人笑着揶揄人一句,張張嘴卻忽然停了片刻,捏着手帕隔空朝高夫人招了招,“瞧瞧,被你這一打岔我都不知方才說到哪裏了!”
話音方落果然惹得衆人一陣輕笑,屋裏頓時便沒那麽拘謹了,談笑間便也沒人和她搶,不知誰揚聲提醒了一句,她方又把話頭接回來。
Advertisement
“說是趙、鄭兩家都在審查中時,倒是鄭大人先發制人參了趙大人一本,指他當初在朝局不穩之時左右不定,分明就是與陳家有勾連,想審時度勢以觀後效,這一本參上去,趙大人哪還能消停的住,第二日便呈送了一份鄭大人的親筆印信,正是當初他交于陳家以助叛匪暗度陳倉的證據,趙家那姑娘拼了命才将信送回娘家,聽我家那位說信承到聖上面前時上頭還沾着斑斑血跡,任誰看了也不能說出半個假字來,聖上當堂便将中書令下令收押,後來一經查實,便下旨将其抄家問罪了。”
聽她這廂說完,合懿勉強應付了幾句活絡下氣氛,瞧着衆人不再緊盯着自己了便端然坐在椅子上走了神兒。
方才一通來龍去脈初聽來詳細,可她在腦子裏細細過了一遍卻實在難以信服,先且不論趙、鄭二人究竟是不是與叛匪有勾結,單就趙姑娘能在陳家接觸到那等密信這一條就足夠令人生疑了。
且她見過趙家姑娘,那性子也不像能在刀劍跟前還能站穩腳的人,更遑論拼出一條命去給拿自己填窟窿的娘家送信。
合懿眉心擰了擰,忽又想起方才明明是問兮柔新舊兩派是否和解了,她卻答非所問,明顯意有所指的提起中書令,湊着瞧瞧這滿屋子談笑風生的夫人們,倏忽讓合懿想到了因科舉一案中未能察覺屬下舞弊便被降職的尚書大人.......
這一連串說不通的事若換個說法,一切便都能迎刃而解。
恐怕不論中書令是不是真的與叛軍勾結,只要皇帝想教他有罪,他安穩了初一也安穩不過十五。
新臣舊臣鬥了這麽多年,太上皇在位時尚且彈壓的住,而新帝當初甫登基不久便遇上合懿與封鞅鬧和離之事,朝臣們可謂是瞅準了時機便使出渾身解數想要在朝堂輪轉時占得先機,最好将對方踩得一文不值再上不了臺面,卻不想他們争得頭破血流的同時,何嘗不是狠狠打了皇帝的耳光?
細數數,從和離之事到如今,科舉案牽扯進去多少人,而科舉案後朝堂上又補進去多少新秀,再到這回的叛匪一事,皇帝要借此肅清黨争的意圖可謂是昭然若揭。
新臣一派三大頂梁柱如今就剩封鞅一個,舊臣呢,除開年事已高的或是子孫輩後繼不力的,琰铮與皇帝向來一條心自不必說,那似乎就只有左仆射蕭大人最是位高權重。
也就是說皇帝只要朝舊臣一派動手就必定拿左仆射開刀,倒也難怪蕭夫人如今會一改常态舉辦今日這一場看起來一派和睦的宴會了。
至于皇帝為何到現在還沒有處置左仆射,合懿私心想着是看在皇後的面子上吧.....
她腦子裏轉過來彎兒了,繞了一來回這會子又開始擔心起封鞅,他肯定也是察覺到皇帝的意圖才會讓她答應來參加這場宴會。
可他心裏會怎麽想,整日為國事勞心之際還要憂心媳婦的弟弟、曾經的學生可能會把刀指向自己,這麽個境況擱誰心裏會好受?
偏他還從來不會對她有半點怨言,也從來沒有說過半句要她在皇帝跟前替他表忠心的話。
合懿只想一想就覺得愧疚的很,她也很為自己的後知後覺而洩氣,好像自己空擔了個聽起來尊榮無比的長公主頭銜,卻實際上什麽都幫不了他,反而什麽事都還要他反過來操心、提點,他一定很累。
她不自覺嘆了口氣,眼角餘光觸及到旁邊的兮柔,總是那麽一副端莊沉靜的大家閨秀模樣,身處衆人間談笑風生,周到而有禮,圓滑卻不世故。
琰铮曾經說他需要一個王妃,合懿現在很想在後頭補一句,沒有人能比兮柔更合适了。
一場女人間的簪花小宴一般不會太隆重,也不會耗費太長時間,但合懿本就懷有身孕,坐久了腰背都酸疼起來,況且她一個長公主從頭相陪到尾也有失身份,意思到了便準備起身告辭。
衆人自然都欲送她,但她聽着兮柔那廂也正向蕭夫人告辭,便擺擺手教她們都免禮了,只與兮柔一同出了門。
連着下了好多天的大雪,今日難得放晴,層層雲翳中還能看到點微弱的亮光透出來,在整片深淺不一的灰暗中染出點耀眼的銀白。
兩個人并肩走在鵝卵石的小徑上,婢女在前頭帶路,合懿步子邁得慢,兮柔也不着急。
“敏德宮外的那條彩石路你還記得吧,我們倆小時候還去數過那條路上一共鋪了多少塊紅色的石頭,現在想想好無聊啊!”
合懿笑着側過臉去看她,她沒有回望過來,卻彎了彎嘴角,反問道:“那你還記得當時為什麽偏要數紅色的石頭嗎?”
合懿說記得,“因為我說我喜歡紅色。”
兮柔笑了笑,沒說話。她從前就是什麽都願意陪合懿去做,哪怕只是合懿一句玩笑話,說想數數路上鋪就了多少喜歡的那種顏色的石頭。
合懿的鼻子陡然酸了下,她捂着口鼻輕輕抽了一口氣,眨眨眼睛平複些許,終于叫了聲兮柔,“尚書大人的事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沒有很早。”兮柔回答的很幹脆,也很平靜,“我爹也是到一敗塗地的時候才明白過來,送他出城那天他告訴我的,我沒有你想象中那麽聰明。”
“那你怪阿玦或者說......怪我們家嗎?”
兮柔沉默了一會兒,“我爹還說,君要臣死臣當慷慨赴死,他教我不能心懷怨恨,說只要人還活着,就是聖上的恩德。”
她忽而苦笑了下,“聽着很奇怪吧,能說出這樣話的人在黨争挾君的時候卻半點沒想起什麽叫君臣之道。我爹他如今年齡也大了,或許離開那個争鬥不休的朝堂去建州養老是個不錯的歸處,反正只要我一天在端王妃這位置上坐着,總沒有人敢欺負他。”
合懿聽着她最後一句話,眸中忽而一亮,女人肯依賴一個男人,特別是兮柔這樣的女人,那至少證明她心裏還是有琰铮的,而琰铮呢,當真對兮柔半點男女之情都沒有嗎?
恐怕也不盡然,他那樣一個寧折不彎的人,當初在太後為他準備的一堆王妃人選中唯獨對兮柔點了頭,絕不可能只為了遵從太上皇想要新臣舊臣兩派聯姻的意願,因為只要他說一個不字,哪怕一個都不娶,太上皇和太後也不會舍得逼他。
雖然連琰铮自己或許都是那麽以為的,但其實只要放下那虛無缥缈的一點妄念,假以時日,他一定可以看見兮柔的好,或者說看明白自己的心。
臨到巷子口兩人欲分別時,合懿忽然拉住了兮柔的手,吹了這麽一會子風,鼻頭都有些紅,她咧開嘴角沖兮柔笑了笑,鄭重而真誠地語氣:“我盼着你與琰铮一輩子合合美美,早生貴子。”
兮柔記得,當初大婚之時,她也是這麽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