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出師
? 這是前翼國公逝世後皇帝頭一次上早朝,滿朝文武具在,連久病的張廣也穿着朝服站在最前。
皇帝穿着厚實的黑色常服,頭上戴着翼龍冠,雙手扶着龍椅,對下邊跪着的群臣脆聲道:“衆卿平身吧。”他面色不錯,精神頭也還好,端坐着有了些大人的架子。
禮部的官員先回禀了前翼國公的喪事,這些都是拟定好的,皇帝點點頭,沒多問什麽。又有幾個戶部的官員說了平京大雪,有幾間民房被壓,朝廷赈災如何,看來并沒有大事發生。
張廣與張昌松分為文武兩大權臣,此時站在左右最前,老神老在閉口不言。皇帝坐在龍椅上,慢慢就有些迷瞪。不知不覺早朝就過了一個時辰,流風已經遞了三回潤口茶了。此時李仲江才整理了下衣冠站出來道:“啓禀皇上,将軍逝世,幽雲大将軍劉伯韬按禮制守孝,幽雲不可一日無主帥,臣請皇上早日拟定合适人選,穩固軍心。”
本來略有些雜聲的勤政殿裏安靜下來,只聽得皇帝的聲音響起:“李尚書所言極是,諸位可有合适人選?”
一言方落,兵部的人便炸開了鍋,先是今日當值的給事中石覺谏言何必多想,尚書大人李仲江自然是最好的人選。便有歐冶立即出言反對說兵部更不可一日無主,李尚書乃最合适人選雲雲。仿佛一夜春風桃花開,皇帝看着群臣你一言我一語,終究喝了一聲,等下邊安靜下來,方才問道:“諸位臣工說的都有道理,不知道荊國公張大學士可有人選?”
張廣這才道:“諸位大臣說的都有理,臣也以為幽雲大将軍一職不可空缺以防軍心不穩。”張廣說到這裏頓了一下,又道:“臣舉薦一人,雖無軍功在身,但學識人品有口皆碑,且身份尊貴,擔得起幽雲重任。”
皇帝眉毛一挑,等着他說下去。
“臣舉薦慎郡王。”張廣說罷,看了看左側的張昌松,“不知道張大學士以為如何?”
張昌松老而彌堅,知道此時多說無益,必須要一個絕對夠分量的人選,才能壓得住李成乾這位皇族,“臣也有一人舉薦,衆所周知幽雲四将,伯仲叔季,臣舉薦馬季河将軍。”
張昌松說完,兵部的人除了荊黨便全都複議,壽齡侯保齡侯等幾位勳貴也出言複議。皇帝心中猶豫片刻,也道:“朕也覺得馬将軍任幽雲大将軍是理所應當,況且邊塞寒苦,皇兄從未離京,朕不放心。”
“皇上,臣以為馬将軍非最佳人選。”歐冶雙手一輯,道:“幽雲軍乃我大昭第一雄軍,北抗匈奴,東守北海,馬将軍雖久在幽雲,但聲望軍功并不足以擔任。”
“歐尚書,慎郡王雖是王爺,但從未從軍,更無說軍功聲望。”李仲江打斷他,雖然李成乾今日也在早朝,他也顧不得得罪人了。
歐冶不以為意,續道:“幽雲軍需要的大将軍是可以代表皇上,代表我大昭,況且劉國公守孝三年,便會回到幽雲。這三年便讓慎郡王在幽雲歷練,代表皇上慰勞大軍,彰顯我皇仁德,有何不可?”李仲江心下着急,面上卻淡淡的,反駁道:“幽雲郡北臨匈奴,戰事要緊,大軍主帥怎能是個毫無經驗的将領。”
李成乾面上有點紅,再有涵養也有點燥了,他從沒想過自己會被舉薦為幽雲大将軍,朝臣争論了幾輪才緩過來,又聽到李仲江的話,再也忍耐不住,道:“皇上,臣不才。怎可将幽雲大軍交給臣,臣請辭。”
“王爺過謙,”歐冶接過話,道:“王爺去年在崇文館閑時寫下的《治軍十谏》本官也有拜讀,針砭時弊,條理清晰,李尚書也成說過此文作者若為将,當可為一方大将。”
歐冶轉過身,言語帶刺,對着李仲江道:“李尚書,此言不假吧?”
李仲江當日确實說了那話,但卻不知道是慎郡王所作,頓了片刻,道:“《治軍十谏》乃我朝第一軍文,臣近日一直在搜集各郡詳實資料,打算拜訪此文作者,共同谏言皇上。”李仲江轉身對李成乾拱手道:“不知此文是王爺大作,本官慚愧。”
李成乾忙回禮,道:“小王哪裏受得了李尚書大禮,尚書莫要再說,折殺小王。”
兩人還在互相說着,皇帝卻不再關注,直接問道:“荊國公以為誰人合适?”他心下已經明白,荊黨是要李成乾去幽雲郡而不是荊國公,那篇《治軍十谏》他也看過,莊簡也看過,确實是難得的好文,但要實施,皇帝想起莊大家皺着眉猛搖頭的樣子,也在心下嘆口氣,錦繡文章漂泊山河,不相配啊。
張廣此刻也幹脆得緊,完全符合他一代枭雄的本色,直言道:“臣以為,慎郡王乃最合适人選。我大昭馬上得來天下,先有□□征戰一生,後有德仁太子力抗匈奴以身殉國,先帝弟穿兄甲收複幽雲,不過是天平時日鎮守幽雲郡,慎郡王繼承德仁太子血脈,有何不可?”
領頭人既然開口,荊黨中人立即附議。有幾位禦史以天潢貴胄不可以身犯險為由反對,也被壓制下去。而文官領袖張昌松不再開口,下面的文官們群龍無首,反對得更不得章領。皇帝眯了眯眼睛,開口問道:“皇兄得諸位愛卿力薦,不知道皇兄意下如何?”
再也不是小時候那個跟着自己的小尾巴,會脆生生叫着成乾哥哥。李成乾腦海中閃過那些畫面,卻還是被自己生拉回現實,很無奈道:“回皇上,臣自小志在山水,意在詞工,雖挂着平京四營的虛銜,但幽雲軍乃我大昭第一雄獅,臣自覺不妥。”
張廣看了他一眼又道:“慎郡王不必自謙,聽聞皇上弓馬均是慎郡王教導,如今如何上不得戰場?莫非是懼戰?”
李成乾忙道:“為我大昭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何來懼戰?只是小王才疏學淺……”他還待說下去,卻聽到匡當一聲,皇帝竟然将手中的茶杯砸到了禦座之下,語氣冰冷打斷他道:“皇兄何須自謙,本就是文武全才,藏拙做甚。便請張學士拟旨,命慎郡王為幽雲大将軍,代翼國公鎮守幽雲,五日後離京。勞煩皇兄替朕走一遭,讓天下人看看,大昭的慎郡王不僅僅是文壇新貴,馬上武功也是了得的。”大臣們都沒想到皇帝會開口允諾,不由得有點愣神。
張昌松苦笑道:“臣遵旨。”今次早朝傳出,只怕自己聲明更加狼藉。話音剛落,李成乾也無可奈何道:“臣遵旨。”
而荊黨一派更是唯恐天下不亂,異口同聲:“皇上英明。”
早朝皇帝摔杯下旨,如風一般席卷百官。哪怕皇帝再不學無術,終歸是皇帝,軍權旁落只怕他也難以容忍。更有早先皇帝本就猜疑李成乾的傳言,此番兄弟不和,更是有憑有據。而張廣竟然絲毫不避嫌,廣下請帖,為自己的外孫踐行。此番作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光和十一年正月十五方過,李成乾的馬車早已離京。然而平京也不太平,五輔臣之一的前翼國公離世,張廣在休沐之後請皇上親政,竟是要還政。
朝中争論幾日,皇帝倒是顯現出躍躍欲試的感覺。除過荊黨,都是極力贊成。幾日後,張廣張昌松嚴寬三位輔臣聯名請旨,請皇帝親政。連丁憂在府的劉伯韬也差人送了奏折,請皇帝親政。
皇帝看罷奏折,面色上甚為欣喜,當庭準奏,并大加封賞。張廣加封太子太保,張昌松加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嚴寬封輔國将軍太子少保,另派了流風去翼國公府宣旨,加以撫慰。皇帝欣喜于親政之下,連已經離京的李成乾也送了封賞,平京上下一片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