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侍讀
? 第二日便是嚴阿嬌在清涼殿擺宴孝敬劉太後的時間。皇帝本不樂意前去,可劉太後板着臉教訓一頓,只好跟着。嚴阿嬌鐵了心要在此時挽回顏面,從自家侯府調來廚子,準備多時。諸位公子小姐都入座後,嚴阿嬌拍拍手,丫環們依次而入,先擺盤的是五道涼菜,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張暄待大家夥都嘗過後,才笑道:“啓禀太後,這五道涼菜都是些普通吃食,香辣筍丁、梅花蜂蜜漚百合是臣常在家中吃的,既開胃也方便拾掇。”
劉太後點頭,道:“的确都是尋常之物,但是滋味卻是很好。咱們大昭百姓尋常佐食是常用筍絲,皇帝,你可喜歡?”皇帝點點頭:“喜歡的,就是平日裏沒吃過辣,頭回吃,有點不習慣。”
“臣疏忽了。”張暄忙道,皇帝擺擺手,“不打緊,朕挺喜歡。”他指了指邊上的盤子,問:“這是什麽?”
張暄答道:“回皇上,蜜汁水晶肘。”
“還有多的麽?”皇帝剛剛說完,劉太後就笑了起來:“真是讓大家笑話,哪兒來的鄉下小子?”劉幽卻知道為什麽,只不好接話。
“皇上喜歡的話臣還備了一例,等晚點送到麟德殿中。”張暄叫人來吩咐了兩句。這時候關原站起來,傳菜的丫鬟也端着盤子來了。“啓禀太後、皇上,臣跟阿姐選了四樣菜肴,甜醬肉絲、冬瓜豆腐湯、絲瓜炒蛋、鹵牛肉。”說完後行了一禮自己坐下,關雁只好補充道:“原兒自小愛吃牛肉,這牛肉是臣妾照着母親的做法做的,若有不合口味的地方,還請太後、皇上、諸位見諒!”關家四菜都是極為精簡的熱菜,此時江寒楓站起來,朗聲道:“啓禀太後、皇上,微臣以為飲食之道,雖是小事,但也應當相輔相成,先前開胃的小菜自然要的,但此時不妨用些湯食,既去去口中雜味以便品嘗接下來的菜肴,也潤潤腸胃。微臣準備了扇貝湯,清淡滋補,請太後、皇上品嘗。”
“寒楓說的有道理,”太後笑着點頭,問皇帝道:“皇帝,你可懂得?”
“兒子明白。母後,快些用吧,不然可就涼了。”皇帝用了一口後贊道:“果真鮮美。”他又伸手夾了一大塊牛肉,“朕聽聞邊關的将士們,都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今日咱們便效仿這些好兒郎,做一次粗魯的事兒。”說罷便張開嘴咬了一大口,一桌人都笑了起來,安陽再也忍不住,伸手摟着妹妹道:“莫非就你這小身板,還能去邊關上戰場?本宮看哪,咱們這也就關原有點武将的樣子。成乾哥哥,你可別生氣,你可真的不像個能輪大刀的。”
“不氣,我本來就不太會這些,咱們大昭的江山自然得靠邊關的将士。”李成乾停了筷,道:“太後、皇上,臣平日裏最愛尚膳監的黃酒醉蝦,今日還是要來這菜,娛人娛己,太後可別嫌棄成乾懶,不用心。”
“那我跟妹妹豈不是更懶?”安陽罵道:“母後平日愛吃鹽津梅子,我便備下些,妹妹心細,怕母後一時嘴饞吃多了不消化,備的山楂糕,到底比我用心。”安陽一揮手,流雲流光就捧着吃盒送了上來。
衆人說說笑笑,席間談笑晏晏,此時一股香氣闖進殿裏,安陽先按耐不住,“這是烤羊肉麽?”她使勁吸吸鼻子,仔細分辨了下,又說道:“不對,還有燒鵝的味道……”
嚴阿嬌整了整袖子,站起來道:“啓禀太後皇上,阿嬌特命府裏的廚子拾掇細軟趕來,整治了一只全羊宴,選肉質細嫩的懷孕母羊一只,待到将将臨盆宰殺後腌制,取一歲大白鵝一只,洗淨後在肚腹中塞入各種果脯蜜餞,再塞進羊胎的肚中。以果木炭烤制,每半個時辰在羊身上抹上新的醬料,小夥烤十個時辰後,再加大火,直至表皮金黃酥脆,才可食用。”
這時候有四個小太監扛着方才出爐的烤羊進來,又有兩個師傅在一旁用銀質的小刀割開羊肚,用金盞接下滴出來的湯汁,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嚴阿嬌接過來後,敬給太後:“此湯融所有食材精華,不可多得,請太後趁熱品嘗。”另有丫鬟接了流出的湯汁分給衆人,席間一片贊嘆之聲。
待得片好的肉送上來,更是肉質鮮美,将各種食材融會貫通。關原是個素來愛吃肉的,更是恨不得咬掉自己的舌頭,“今日才知道肉居然可以這麽好吃,阿嬌妹妹,了不起!”只是嚴阿嬌看不起他那粗魯德行,不樂意搭理。
席間雖然人多,但畢竟食量都小,皇帝一聲令下:“流風流岚,帶着你們這些人都到偏殿去自己開一席吧。”皇帝說完,劉太後也轉頭跟立在一旁的福雙道:“福雙,你也去,看着這些小家夥。你們也都伺候好姑姑,知道麽?”
少了伺候的人,各自自己動手,反而都吃得更香。等到差不多用罷,皇帝跟劉幽稍稍離席,回來的時候手裏都拿了東西。皇帝放下東西後,親自給太後斟茶,“母後,兒子給您備的雨後天晴茶,加了些自己摘的荷葉,最是清甜。”
劉幽也把東西分給衆人,卻是新鮮的蓮蓬,她分完後福了一福,“太後,後海的蓮蓬正是收成的好時候,這是早間露水之後新摘的,沒有火氣,撥開取出蓮心,正好去去油膩。”
“果真郡主最是有心,沒見母後都笑開花了!”安陽依言剝開一顆,咽下之後眉開眼笑道:“方才吃了許多肉食,正是得吃點這些好東西,難為你想到。”
“太後安心,瑾辰已經給偏殿送去了的。只是蓮子性良,不可多吃。大家可別貪嘴。”劉幽仔仔細細剝開自己的蓮蓬,放在骨碟中給劉太後送去,回來的時候自己盤子裏卻有幾個,一擡頭果然看到皇帝在給她擠眼睛。
這一頓吃過,劉太後先行回麟德殿去。皇帝拉着李成乾又說了些什麽,又帶了方才要的食盒親送到流風流岚屋裏,才回東暖閣歇午覺去了。各家公子小姐也都散去,清涼殿裏嚴阿嬌一臉不愉快,“狐媚子,就知道擺巧讨伐太後皇上!”一旁的丫頭忙勸:“小姐,可不能說!這宮裏不比咱們侯府。”
又過了半月,每日裏大家都得到上書房聽學。崇文館每日都會派不同的學士來給這些孩子們啓蒙,便是皇帝再頑劣,有劉太後親自看着,也不得不在書房裏做樣子。
只沒想到安和卻自己跟太後請求想一起同學,太後一思量,都是十歲上下的小孩子,并不涉及男女之防,便一視同仁,都去學吧。只是苦了嚴阿嬌跟關原,這二人一個自視頗高,一個提起書來就頭痛,私下裏都在叫苦不疊。
皇帝字都認得不多,安泰大學士只得吩咐從最基本的開始學,他一開始學得馬馬虎虎,後來倒是自己找出意思來,只讓安泰大學士欣慰不已。兩月匆匆而過,各家的馬車都聚集在後海園子外面,待皇帝、太後起駕,就接回自家的小主子。關原偷偷跟自己姐姐說道:“可算完事了,我可不是讀書的料,姐姐,你回去幫我求求爹,送我去幽州吧,明年可不摻和這避暑了。”
“這哪是咱們能做主?閉上你的嘴,禁聲。”原來是帝攆過來了。
回宮後,劉太後隔日召見丞相張昌松、武英殿大學士孫廷玉,文華殿大學士馮大通、華蓋殿大學士歐冶,崇文館大學士安泰,體仁閣大學士賈永瀛,商量給皇帝伴讀的人選。六位大學士中除了歐冶是去年新晉,其餘都是歷經兩朝三朝的老臣,張昌松更是第一輔臣,官拜丞相,又是勤政殿大學士,總理朝綱。他略思索後先道:“啓禀太後,選拔侍讀确實應當,但臣以為皇上自己或許心中有人選。”
“哀家已經問過皇帝,張暄,關原、江寒楓都是可以的,只張晔年紀還太小,若是幾位大學士覺得這三個孩子可以,那便只用費心舉薦一人。”
歐冶一聽就放了心,他怕別人有意見,先道:“啓禀太後,臣以為太後所言甚是,張晔年幼,若是再長幾歲,也是可以入宮侍讀的。”
幾位大學士議論盞茶功夫,安泰站出來說道:“啓禀太後,臣等舉薦一人。只是這孩子年紀稍大,已經十三歲。他雖然出身寒微,但品行端正,素有才名。”
“是哪家的孩子?”劉太後被勾起了好奇心,問道:“竟能讓安學士如此誇獎,快告訴哀家。”
“此人姓楊名融,祖籍晉陽。父親是已故崇文館學士楊輔,曾和張丞相一同編纂□□實錄,文采斐然,清廉剛正。光和元年去世後,甚至連棺木都置辦不起,還是同僚們合力給捐的銀子。楊融自小聰慧好學,楊學士後世辦完後,竟然一家一家把多餘下的銀子還了回去。”安泰嘆了口氣,“他孤兒寡母生活不易,母親做些針線活勉強度日。臣見他字寫得挺拔,便将修纂的書籍讓他抄寫,好貼補生活。”
劉太後點頭,贊嘆道:“那的确是個有骨氣的好孩子。”
孫廷玉也附議道:“啓禀太後,臣以為,楊融小小年紀而知理,年十而知感恩,可入宮侍讀,伴帝左右。”
“臣附議。”張昌松跟歐冶互相看了看,一起道。
“那便請張丞相拟旨,重陽之後,四位侍讀入禦書房伴讀。”劉太後見幾位大學士意見一致,再不多慮,準了。
光和四年夏末,劉太後懿旨:“皇帝年長,自重陽節後禦書房聽學,四殿及館閣大學士入宮講學。張暄、關原、江寒楓、楊融天資聰穎、品行優良,宣為侍讀。”
其中最為不願的就是關原,最是意外的當是楊融,而張暄江寒楓則早就知道消息,默默做好了準備。
各人心思自不相同,然而這四個人的一生已然跟大昭捆在一處,不得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