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24)
漸長大,也到了快嫁娶的階段,他這做爹的可不能不回去照看着,二來家中父母高堂都已經逐漸老邁,近來,妻子來信說家中老母身體越發不好了,他左思右想,心中實在焦躁擔憂,索性就收了鋪子回去了。
今日,程兆兒和程長慶來鎮上,是程兆兒想着趁着年前,把把這鋪子給清理布置一下,一切裝修好了,年後就要開張了。
省的拖到年後再來清掃布置鋪子,手忙腳亂的。
鋪子的名字程兆兒都想好了。就叫“聽竹軒”。門匾是請歐陽璟幫忙找了一位專門制作門匾的大師傅來制作的,門匾上還要镂刻上程兆兒之前讓程長慶在每一個家具上用紫竹編制的商标标記,此後這可就是她家的招牌了。
只是,如今,這門匾還沒有做好,所以鋪子上方空空的,啥也沒有!
那租客因為和程長慶關系不錯。走的時候順帶把鋪子都打掃的很幹淨。所以,裏面除了空曠的厲害,倒是一點兒也不顯得雜亂。
程兆兒之前已經看過格局了。因此心裏是有些底的,在家裏已經初初的拟出了排布方案!這門面是坐北朝南的,從朝南的門進來直面的就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大廳,西面角落有一個木制樓梯直通二層。從樓梯上了二層。二層格局和一層完全一樣,就是一個方形的大廳。
程兆兒看了看四處。首先這大門一進來,在東面最裏面的角落可以隔一個會客間,裏面布置上舒适的桌椅,甚至放上一個類似吧臺的地方。裏面可以放置一些酒水,茶葉,當客人來的時候。可以招待客人進會客間談事情。
會客間自然一個是不夠的,程兆兒看了這四四方方的廳。索性決定置辦三間,除了西面角有木制樓梯擋着以外,其他三面的邊角處各設一個會客間,以應對更多的客人過來,有需要訂貨或者面談的要求。
會客間都用竹編的簾子隔起,簾子程兆兒想着運用前世的百葉窗的形式,繩子一扯,竹片落下,裏面就什麽也看不見了,繩子再一扯,竹片翻轉,并不影響視野。
西面角的木梯,程兆兒準備全部拆除,改成竹梯,而且要用那種鮮嫩的青竹色,顯得雅致一些。
整個一樓廳裏中間位置,要打上高高低低的臺階,零散而有序的擺上一圈各式的家具,當然不可能所有的家具都擺在上面,只是程長慶覺得做得好的,或者款式樣式比較新穎的,才能如同展覽品一般排布在這裏。最中間的空置位置處準備放個圓形的臺子,也同樣類似于吧臺,只是是圓形的而已,周圍是一圈兒的高腳椅子,供着來看家具的人休息,掌櫃的也伏在這個臺子上辦公外加照看店面,來休息的人還能順便和掌櫃的咨詢咨詢這些家具的性質、價錢什麽的。
而程兆兒決定還要弄個大型的展示櫃,至于西面竹梯邊。這樣,每個人無論是在一樓還是要上樓的都能看到。
這個展示櫃裏放置的是程長慶家所有的家具“模型”,這樣一來,別人也能一目了然的看出這聽竹軒有哪些家具了。
一層大致就是如此了,二樓程兆兒決定弄成主題房間的形式,隔成八間,每一間一種風格的家具,布置成家庭中的擺放模式,有裏屋卧室的,有會客廳的,還有竈間廚房的等等。
還有的自然是系列主題,就像程兆兒之前和程長慶提過的,有婚慶系列的,親子系列的還有慈孝系列的等等。
Advertisement
這些主題間的家具擺布全部如同在家庭中的模樣。而且程兆兒是想着每過幾個月要換一組新的家具。也定下了每過多久出一次新品的時間。
人類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很高的,假以時日,一定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許多的家具店來。無論他們做出來的家具是模仿的程家的,還是自己想出來的。
程兆兒從未想過壟斷一個行業,這也不是她一個無權無勢的村婦所能做到的,她只是想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同時占得先機,最主要的是她想做做的最好的那個人。
這也是程兆兒一直以來的信念和态度,做事情要麽不做,既然做了就要盡力做到最好,她也一直是用這麽認真的态度來面對工作和生活的。
等到程兆兒把這一切都構想好了,并且和程長慶細細的說了一遍,爺倆又就着細節讨論了好久,才暫時敲定了布置方案。中間如果遇到難處,還要再行讨論!
程長慶琢磨着既然要裝修,自然是要喊他大舅哥來了,自己也能乘着閑的時候幫把手,畢竟其中有很多需要用到竹子的地方。在這方面,他可是行家!
而程兆兒已經在琢磨着回去做價目表了,家具太多,總要有個明确的價目表吧?後來想想這樣也麻煩,看起來也不方便!就想着回去以後,讓程長慶削出很多小小的竹片,上面刻上銀錢數,挂在每一個“模型”的身上。
等到爺倆把鋪子的事情商量的差不多之際,兩人才發現從早上出來,如今都已經天色将暗,都要天黑了。而李氏交代的年貨還沒買!
如今,要過年了,鎮上也沒有什麽活兒幹了,村裏人在家閑着也是閑着,就會把家裏的一些土産品拿出來賣,有人賣春聯兒的,賣正月十五用的花燈的,賣吃食的,應有盡有。因此,爺倆除了新鮮的肉類之類的買不到之外,其他的都買得全。
今年榮瑞走了,雖說并不可能有規定父母要為子女守孝,但是,愛孩子的父母其心之痛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今年程長慶壓根就沒準備買鞭炮,就連對聯兒也沒有處處都貼,就準備貼大門和竈間。而布料,一家人都買的素色的。也算是一種隐晦的形式來緬懷程榮瑞!
吃食上,豬肉這些,程長慶決定今年要腌制一些,不過,他們是不可能來鎮上買豬肉的,因為,村裏每年好些人殺豬,都會一斤比鎮上便宜個兩三文賣給同村的村民們,程長慶自然也會買那個了。
令程兆兒失望的是,居然沒有羊肉和牛肉。也是,牛和羊屬于勞動力的一種,哪裏舍得殺了它們?倒是有魚,但是,都不怎麽新鮮,而且不算大,可是他們也沒別的地方可買了,要是自己去河裏捕魚,天冷麻煩不說,關鍵是抓的還不一定有這些賣的大!程兆兒也就象征性的買了幾條。過年總是要有魚的。
還有些時新的蔬菜,聽說是暖房種出來的,程兆兒心驚,原來如今已經有暖房了,她本來還想着要不學着書中的穿越女,也賣溫室蔬菜瓜果發家。
程兆兒發現,這溫室的蔬菜并不如同想象中的貴,也就雙倍的價格而已,程兆兒看了眼饞,于是磨着程長慶買了些。
ps:求訂閱~~~
☆、081 嫁妝
程長慶一向是個疼孩子的,只是這麽點兒小小的要求也沒有不應的道理,況且,過年的時候,就是這個不好。天氣太冷,菜都長不出來了!除了白菜和冬菜,就只有蘿蔔和鹹菜了,每天吃這些玩意兒,嘴巴都吃苦了。
于是,爺倆樂呵呵的買了小青菜、韭菜、南邊兒來的超貴的蘆筍、還有芸豆等蔬菜。又到鎮上的打鐵鋪子裏,程兆兒請人給她打了個火鍋,這到了冬天,外面天寒地凍的,要是在家裏吃上火鍋,那真是太享受了!如今家裏條件好轉了些許,總要滿足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欲。
等到這一切都忙完了,爺倆才趕着牛車樂颠颠的回來了。回去後,李氏看到那些只有暖房裏才能長出來的蔬菜,把爺倆好一頓埋怨不提。
又過了兩日,眼看已經臘月十幾了,程長慶獨自一人走了一趟李氏的娘家,和兩個舅兄談了裝修鋪子的事情。一些家具什麽的,也要舅兄幫忙才能做起來。程兆兒的兩個舅舅自然沒有推辭的。
等到程長慶回來的時候,外婆錢氏又給拿了好些東西過來,見程兆兒和李氏都喜歡吃海蝦和海菜,外婆特意去趕了集市,買了好多給程長慶帶回來。
程長慶到家的時候,牛車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海貨,程兆兒還發現了海參。如今的人們已經知道海參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美食,藥店也專門會收海參當作藥材,還有專門的補參人長駐于海邊尋找海參,因此這東西對于尋常的老百姓來說,還算是蠻少見的,必須是有人親自去趕海才有可能弄到些。
程長慶帶回來半袋子海參,李氏看着這些,有些懷念道:“小時候,我爹每日裏只知道讀書,我娘也不可能一個婦人去趕海。家裏也沒有銀錢買這些,因此我很羨慕別人家裏經常能夠吃到海瓜子或者海參這樣的海貨。為了讓我吃到,我兩個哥哥還專門去跟別人打過架,就為了搶一點回來給我打打牙祭。後來。等到我大了些,知道家裏是個什麽情況,因此也不再開口說喜歡吃海瓜子和海參了,但是,父母兄長似乎已經形成了習慣。每次只要有機會弄到這兩樣東西都會留給我……”
程兆兒聽了,也有些感動,難怪李氏和娘家的關系那麽好,縱使有個每天為了念書而“拖後腿”的外公李睿達,家裏也依然團結,相對于李家,程家就差遠了。
程長慶似乎也想到了這點,嘆了口氣,沒說什麽,只是私下和李氏說。往後要對李睿達和錢氏更好更孝順。
晚上,程兆兒拿了幾個海參,切成半公分長的小段子,又把泡發的花菇切成小丁,取了大米出來,将海參、花菇和蔥姜等調味料一起和大米煮粥。
海參這東西屬于補物,也不能吃太多。加上晚上也不宜吃太油膩的東西,因此,煮海參粥是剛剛好的,又清淡。又能起到補身體的作用!
第二天,全家人又起了個大早,今天,除了兩個小的。其他人都要一起去鎮上。本來,他們不想帶豐年小兄弟一起的,兩個人還太小,鎮上人多,走丢了那他們全家就要哭死了。
可是,這兩個家夥為了出去。那是嚎啕大哭,無論程兆兒怎麽威脅和恐吓都沒用了。
早上,程家人還沒起來呢,兩個小兄弟就起來了,跟着家裏的大人的步伐亦步亦跟,唯恐家裏人一閃身就抛下他們去鎮上了。
程兆兒看兩個小兄弟可憐的小模樣,率先受不了了,心裏還在安慰自己,帶就帶吧,最多他們大人稍微精心點。
等吃完飯,喂完了圓圓和栓子,程長慶一家就準備出發了,栓子和圓圓将被寄放在事先說好的花氏家裏。
這兩個小人兒如今靈活多了,已經有了懵懂的意識,圓圓都開始冒話了,整天見着誰都叫娘,對着飯菜也叫娘!栓子還沒有會說話,不過每天都要“啊啊啊”的叫上好多聲,程兆兒有時候都懷疑,這家夥前世難道是一只狼嗎?要不為什麽每天晚上都要這麽嚎叫不休,甚至月圓之夜,他似乎更加的興奮?!
這幸虧是單門獨院的房子,要是住在前世那種居民樓裏,別說一家人被吵的不行,鄰居們估計率先就受不了了。
一大清早,兩個小人兒也醒來了,程雪兒和程兆兒給他們穿上厚厚的衣服,外面還裹了小被子,抱到外面來的時候,兩個小人兒異常興奮,手舞足蹈的直叫喚!
一直到送到花氏家裏,他們都還在興奮,也不知道興奮個什麽勁兒。
今日,去鎮上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給程雪兒置辦嫁妝去的。程雪兒起先死活不願,她清楚如今家裏也算是剛剛往好的方向,要說有什麽銀錢還是沒有的,家裏孩子多,過完年還要讓豐年小兄弟上學堂,再給她置辦嫁妝,那真是要把家裏掏空了。要是這樣,她即使出嫁了,心裏也不安定的。
可是,李氏怎麽肯依,之前兩個女兒出嫁時那樣的寒酸和悲涼,如今老天又給了她一次機會,她一定要把之前的找補回來!
當下,豪邁的拿出自己刺繡得的錢,說就用這些錢給程雪兒置辦嫁妝。誰都不許持反對意見,就這麽定了。
程雪兒無奈,她是拗不過李氏的,李氏這麽說了她也只好應了,只不過每日裏都要念叨幾回,企圖說服李氏改變主意罷了。
如今,李氏是手中有錢,心中不慌了。這銀錢她掙回來自然是想着貼補家用。可是,程長慶怎麽可能願意用她的銀錢?李氏硬要用,程長慶還跟她急,因此,李氏也只能作罷。
如今倒是存了小幾十兩銀子了,置辦點兒首飾啥的,那是盡夠了。
程長慶還想說啥,被李氏一個眼風掃過去,他也就咽下嘴裏的話,沒有誰比他清楚李氏心裏的愧疚和傷痛。因為,他自己也懷抱着同樣的心情!
罷了,他想着。就讓李氏用吧,反正如果銀錢不夠還有他呢,再說閨女出嫁的家具他已經琢磨好了,準備今天從鎮上回來後。就開工!還有聽竹軒的份子,這些可都是他這個當爹的給閨女置辦的,李氏不能和他搶了吧!
李氏見衆人都不敢再有意見,也高高興興的帶着銀錢和大家夥兒去鎮上了。
他們這回可不是去石磨鎮,石磨鎮上并沒有什麽好的首飾鋪子。這回他們要去石磨鎮的臨鎮霞光鎮。
霞光鎮比石磨鎮要大,因此倒是有幾家還不錯的首飾鋪子,他們來之前已經打聽過了,霞光鎮最大的首飾鋪子名叫“寶記”,出的都是最時興的樣式,聽說和京城裏面人帶的首飾沒什麽區別。
李氏打聽到這個“寶記”之後,心心念念的要去那裏給她大閨女買嫁妝,程長慶想着并不遠,于是便同意了。
阿黃吭哧吭哧的跑了一個多時辰後,他們才到了霞光鎮。在鎮口問了人後,他們就直奔這個“寶記”而來。
“寶記”坐落在整個霞光鎮的中心地帶,周圍的街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人潮來去匆忙。
寶記的門面很大,剛一進入,就讓人有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縱使這般,卻不會讓衣着樸素的人有自慚形愧之感,大概這要歸功于随處可見、滿臉帶笑的穿着統一服飾的店小二吧!
饒是程兆兒具有現代人的眼光,也不得不說。這“寶記”能成為一家成功的首飾鋪子是很有原因的。無論是宣傳的力度,還是招待客人的态度,甚至是那些首飾的樣式,都讓人有種耳目一新、心中一暖、眼前一亮的感覺。
各種首飾排布襯托在黑色的襯底之上。更加顯得無比的美麗和高貴。
李氏和程雪兒幾乎不知道選什麽好,喜歡的實在太多了,只恨不能全部買下來罷了。
最終,挑了很久之後,李氏幫程雪兒選擇了一幅赤金的頭面,上面有細碎的點點紅寶石。
這副赤金頭面價值不過三十兩銀子罷了。于農家而言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可是,從這頭面的價值上來說還是不算貴的。
畢竟是赤金的,上面還有紅寶石,整個采用的是镂空的設計,周圍是薄薄的金片打造,紅寶石也細碎的很,所以,這頭面并不重,因此才只售了三十兩銀子。
倘若是那種厚實的金頭面,上面是大顆大顆的紅寶石,別說三十兩銀子,就是三百兩都不一定能夠拿下了。
不過,李氏很滿意,她本來以為自己身上的銀子最多買一副銀頭面再添些銀鎖、銀梳子之類的物件,沒想到買到了金頭面,還是這麽漂亮的,李氏幾乎可以想見,等雪兒成親那天,把這金頭面帶上,那真是和平村裏頭一份啊!
因此,直到出了“寶記”,李氏的心情都很開心。
買好的金頭面用盒子放置好後,會由“寶記”的小二親自送到買主的家中,因此一家人倒是不用愁随身帶着不安全的問題了,正好陪着豐年小兄弟和李氏逛逛!
兩個小兄弟玩瘋了,難得的機會,一家人也舍不得約束他們,他們想吃什麽好吃的就給他們買什麽,最後只吃的肚皮滾滾的,他們才又置辦了些日用品,往回家的路上趕去。
到了家後,天色已經逐漸黑了,把已經睡熟的栓子和圓圓接了回來。随便吃了些東西,一家人就洗洗睡了。
臨近過年,雖說自家的家具坊并未開工,可是,家裏的事情就讓人覺得忙不完的。尤其,這又夾着過完年後聽竹軒要開業,程雪兒要出嫁,他們只恨自己怎麽只長了兩只手,忙的要腳打腦後跟了。
不過,今年忙的卻很有奔頭,程長慶和李氏樂呵呵的看着自己家的廊前屋後,那挂滿的腌制的鹹魚和鹹肉,只覺得什麽都有盼頭了,這事兒要是放在一年前,那時候的凄涼孤楚,簡直如同在夢裏一樣。
到了臘月二十八的時候,程雪兒的嫁妝都已經置辦的差不多了,等到過完年了,韓家的花轎就要來了。
程雪兒有什麽嫁妝,李氏也沒遮着攔着,準備的時候,除了首飾好好的收着了,那些程長慶精心為女兒打造的一整套的家具也讓村裏的鄉鄰飽足了眼福。
誰家有這樣的本事?閨女出嫁可不是幾件家具,十幾件一整套相同花色的家具,這要是那天擡出來,是多麽的氣派啊!
此後,好長一段時間,程雪兒出嫁的嫁妝都是和平村閨女出嫁的最高規格。
周氏私下裏和程長貴好一陣子的嘀咕,說的自然是一些酸話。她不僅和程長貴嘀咕,在村裏也是到處說嘴。
不過,村裏厚道的人家也多,有好些也是隐約知道程家的關系不睦的,見她這樣,背地裏自然也是要說笑一通的。周氏無形中,倒是惡化了自己的名聲而不自知。
不過,這一回,除了周氏在不停的上蹿下跳,王氏,程長華和邱氏倒是沒有什麽特別的反應,這也讓程長慶一家暗暗松了口氣。
并不是說怕她們怎麽樣,而是每次這樣找麻煩,讓人也覺得疲累無比。
如今,既然沒出什麽幺蛾子,那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一切忙的妥當了,新的一年也開始了,年節過得并沒有什麽特別的。
守歲的那一夜是在老宅過的,因為是過年,也沒有人找麻煩,一切相安無事。
程兆兒終于能夠直面一睹趙氏的芳容了,看上去細腰纖纖,臉色白皙紅潤,大眼櫻唇,和程雪兒和程兆兒的清秀美麗不同,趙氏看上去非常的妩媚,确實是當得起美人二字。程兆兒心裏不免也感嘆一下程榮耕的好運氣了,這美人兒可不是人人都有本事娶到的。
趙氏行事作風倒是個得體的,招待周到體貼,就連李氏回家都說,這趙氏看起來不錯,比她那不會為人處世的婆母要強上十倍不止了。
到了正月初二,程長慶一家八口人收拾了各種禮物,準備去李氏的娘家拜年去了。
對此,程兆兒也很期待,她還沒去過李氏娘家呢!L
PS: 求訂閱求推薦票啦~~~
☆、082 外家
這次去李氏娘家拜年,程長慶一家帶了很多的禮物。不過也并沒有刻意買什麽,只是家裏有什麽,就帶了什麽。
家裏收集的雞蛋裝了滿滿一大籃子,還有一些用鹽腌制的魚、肉和雞,甚至自家自制的鹹菜和辣椒醬。
最後,還帶了幾罐子羊奶做的各式小點心。
家裏那只小母羊倒是争氣的很,每日裏豐年小兄弟也精心的伺候它,所以它這産奶都不斷的。如今冬天了,程長慶把豬圈騰了出來,留着明天養豬,在自家院子的角落處搭了牛圈和羊圈,裏面鋪着幹淨的幹草,每天還給它們清理,既保暖又透風的。
因此,每日裏家裏羊奶的吃食從未間斷過。程兆兒也是花樣百出,每日裏奶茶、奶凍、奶酥等等,只要她還記得制作方法的,她都拿出來試驗制作。
圓圓和栓子現在再也不複之前的瘦黃,如今都肉嘟嘟的,像兩塊嫩豆腐似的。家裏其他人也受益良多,程榮豐和程榮年如今也逐漸健壯起來,程長慶和李氏除了更顯得年輕,李氏到了冬天手腳冰冷的毛病竟然也好了很多!
這樣的好東西自然是要帶些給外公外婆一家吃的。
除了這些吃食,程兆兒還給裝了一罐子的味精,這玩意兒之前兩個舅舅都贊不絕口。
因為今年程兆兒給二老做了棉衣了,因此,李氏也就沒再做其他的衣物,不過,程長慶帶了三五件家具。
大件兒家具其實年前已經讓李均平拿回去了,如今還剩下的梳妝臺,小幾這些小件兒。這些是程長慶一直弄到年三十才弄好的。今天,正好給帶過去。
說來也巧,大舅和小舅都有兩個孩子,大舅家是兩個兒子,大兒子李志彬今年二十有三,娶妻吳氏,兩人也有個兒子了。名叫李博文。家裏人都叫他小蚊子,如今才四歲,和豐年小兄弟差不多大。如今吳氏又懷上了。前段時間大舅還來說,要是生個孫女兒就好了。
二兒子就是最有讀書天分的李志傑,他是李家排行最小的,今年才十五歲。聽外公說,他從小就很聰明。明年不說秀才,童生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了。
小舅家是一個兒子和一個閨女,大兒子李志濤在家排行第二,今年也是二十三。只不過比李志彬小了兩個月份,娶妻皮氏。也有個兒子,名叫李博易。家裏人都交他小肉團,如今三歲半。特別愛吃,又白又圓,就跟個肉團子一樣。
閨女李志瀾,今年十七歲,家裏排行老三。也是巧了,這過完年,正月裏,李志瀾也要嫁人了,嫁的人家也是石磨鎮的,姓賈,家裏也是開雜貨鋪子的,這賈家後生的姑姑住在李氏娘家所在的海浪村,因此才這麽說上媒了。
程長慶是個大方的,程雪兒要成親了,這侄女兒也要成親了,反正他要做家具,于是就很豪邁的說李志瀾的嫁妝裏面的所有家具他這個做姑父的出了。李氏自然沒有不同意的,對于丈夫做出這樣的行為,她這個做姑姑的除了覺得面上有光以外,也很開心。
本來李均平和孫氏必然也是要給自家閨女兒置辦家具的,反正他們代理程長慶家的家具,選套合心意的,就當是自家買了,給李志瀾置辦上一套家具又體面又漂亮,豈料這話還沒說出口,那邊程長慶都放出話來了。
李均平和孫氏心裏真是覺得又熨帖又有些不好意思,畢竟這些值當不少銀子,最後還是李氏勸了一勸,他們才同意了。兩家人的關系更好了。
而且,程兆兒也覺得這都是自家的姐妹,一輩子一次的大事情怎麽都要慎重,因此特意設計了兩套新款的,這次程兆兒頭一次加了些歐式的元素,程雪兒看到圖紙的時候就愛不釋手,聽李均平說,李志瀾也喜歡的不得了。程兆兒一聽,才放下心來。
今天,這梳妝臺之類的家具就是那一套裏面的最後幾件,還剩下沒幾天,李志瀾就要成親了,恰好今天趕緊帶過去。
等到牛車走了幾個時辰,到了海浪村的時候,外公和外婆他們已經站在門外等了。
程兆兒仔細一看,發現遺傳真是神奇的東西,除了兩個舅舅和外公長得很有些相似以外,舅舅的三個兒子和小蚊子以及小肉團都長的很相似,明明細看之下,并沒有那麽像,但是,乍一看之下,別人絕對不會懷疑他們是一家人。
而李志瀾,那簡直就是李氏的翻版,比程雪兒和程兆兒要長得像李氏的多,可以想見,二十年後,李志瀾就是李氏如今的樣子。
大舅母王氏和小舅母孫氏看衆人來了,上來立刻一人一個把圓圓和栓子抱走了,心肝肉的親個不停,豐年小兄弟鑽到外婆錢氏和外公李睿達身邊撒嬌去了。李氏也把小蚊子和小肉團攬到身邊來,李均安和李均平幫襯着程長慶把牛車上的東西拿下來。
李志彬三兄弟也去招待程長慶和李氏了。
程雪兒和程兆兒和外公外婆、舅舅舅母以及哥哥嫂子一一打了招呼之後,就被兩個嫂子和李志瀾拉着聊起了天來。
李志瀾比程兆兒要小一歲,程兆兒過完年都十八了。而李志瀾才十七,正是最鮮嫩的年紀,李志瀾雖然和李氏長得像,性格卻是不同的,李氏明理大度,只是性格較軟,雖然不至于達到“包子”的程度,但是,她本質上很排斥吵架、糾紛這類的事情。
而李志瀾不同,看她的眼睛就知道,滴溜溜的,說話直白爽朗,笑聲豪邁,看上去就是個不好惹的,要是讓她得了理,一看就是個不饒人的。許是家裏一直就她一個女娃子,和兄弟每日生活在一起,所以她更像一個男孩子。不過,卻是很好相處,程兆兒覺得很對自己的脾胃。
而吳氏和皮氏也和程雪兒、程兆兒姐妹倆相處的不錯。吳氏比較內斂一些,皮氏活潑一些,不過看她們的言行舉止顯然和王氏以及孫氏這兩位婆母的關系還蠻融洽的,和外婆錢氏也顯得親昵。
李家其實已經分家了,兩個舅舅完全有能力再買房出去另住,但是因為家裏關系好,又加上錢氏和李睿達不願意離開他們一直居住的房子。因此。李均平和李均安一直住在一起。
如今,李均平和李均安的兩個兒子也延續了這樣的傳統,前些日子大舅李均安還說。要把屋後的地基買下來,再砌幾大間屋子!
中午的時候,外婆做了飯食,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吃飯,雖說分成了兩桌。但是倒是沒有什麽不許說話的場合出現,李睿達雖說對于讀書有着常人不能理解的熾熱追求。但是,其實在居家生活中,酸氣兒并不是很重。
程兆兒有時候覺得,李睿達能夠改造成如今這樣兒。對她和程雪兒兩個和離的婦人沒有叱責只有安慰,對于食不言寝不語的習慣置若罔聞,對于三從四德的女戒視若無睹。外婆錢氏功不可沒。
大概一物克一物這話是其來有自的。聽李氏說過,除了讀書這件事是外公的執念。誰也不能說道什麽。外公一輩子特別的聽外婆的話,外婆指東他不敢往西,外婆向南他不敢朝北。
而錢氏本身是個很豁達開明的人,程兆兒覺得外婆有些想法比她這個穿越千年的人都要前衛和包容。
在飯桌上,程兆兒仔細的看了李志傑一眼,這娃才只有十五歲啊,還一臉稚氣未脫的樣子!可是明年……哦,不對,已經是今年了,他居然就要考秀才了。
聽大舅也提過,李志傑的學問他們學堂裏的夫子都贊不絕口的。
王氏一擡頭,發現程兆兒盯着李志傑發呆,遂笑道:“兆兒,莫不是不認識你志傑表弟了?”
程兆兒回過神來,如實道:“只是覺得不可思議,志傑才多大,都考秀才了?”
李睿達驕傲道:“兆兒有所不知,你志傑表弟可聰明了,在有我從旁輔導,今年考上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李氏一聽這話,驚喜道:“爹,你說的可是真的?那咱們志傑這次很有把握喽?”她大哥每次都說這次只是讓志傑下場試試,一幅很沒譜的樣子,如今看來并不是這麽回事兒。
娘家侄兒要是能考上,她這當姑姑的別提多風光了。
李志傑擺擺手,謙虛道:“姑姑說笑了,這考試是大事,要說有把握志傑是萬萬不敢說的。”
程長慶也笑道:“志傑莫要謙虛,你的夫子都說你成功的機會很大呢!”
李志傑依舊搖頭,臉都漲紅了,看起來非常不習慣別人這麽誇他一樣。他那兩個哥哥李志彬和李志濤也是壞心眼,都有孩子的人了,還在逗這個弟弟,最後,李志傑被逗得只能拼命的低頭扒飯,再也不說話了,反正他一個人也說不過他們。
女眷這邊倒是沒有起哄,就是說笑着看着這一幕,孫氏笑道:“咱們志傑要是成了秀才老爺,以後咱家的田可就都能免了賦稅了。”
又高喊着另一桌的李志傑道:“志傑啊,你可得好好考啊,你要是考中了,二嬸烙你最喜歡的韭菜餡餅。”
王氏用筷子夾起一塊魚骨頭扔在孫氏面前,笑罵道:“瞧瞧你個當嬸子的,咋地,你侄兒就缺你一頓韭菜餡餅啊,怎麽着也得十頓!”
孫氏連連點頭,笑言:“成,只要志傑不嫌棄就行。”
……
一家人笑鬧着,很快時間就過去了,到了下晌,全家人回去自然又帶了一牛車的海貨。
走的時候,孫氏還私下道下次再多帶點兒增味米分過來,她這個不怎麽會做飯的人今天用了這個都跟個大廚似的,這增味米分真是神了。而王氏則是對羊奶點心情有獨鐘,讓程兆兒下次等大舅或者小舅去程家的時候,再捎點兒回來。
外婆聽了笑罵兩個兒媳婦兒是兩個饞貓兒!
程兆兒滿口答應,拽着企圖賴在外家不走了的豐年小兄弟回去了。
正月初六,程雪兒披上嫁衣出嫁了,此後就是韓家的媳婦兒了,程兆兒給她配了一份調理身體的膳食方子給她帶走了。其實,說是走了,也就幾步路的事情,程雪兒嫁了之後,和韓義兩人還是經常回來,倒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