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抽丁
門口站着四五個人,都是朱色紗袍,露出裏頭的皂緣中單。腰間佩着紫荷、銅印黃绶及一把劍——都是官員的打扮。那臉色也頗有煞氣,虎沉沉的。饒是殺豬見多了血的沈屠戶,見到真刀實槍的官吏,畢竟一直在巷陌裏打轉轉,他心裏還是害怕得直打鼓。他努力笑道:“各位使君,我女兒已經出聘了……”
“關你女兒什麽事?”門口幾個人對視一眼,似乎十分不滿沈以良的愚昧,不耐煩地從袖籠裏掏出一紙文書,“這裏是姓沈的人家?”
“是是。”
“那就不錯。”為首的傲慢地說道,“如今國家有危難,百姓自然不能袖手旁觀,當為國家效急難之義。你們沈家,抽一個壯丁,十六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身強體健即可。其餘铠甲、衣物、武器俱自行準備。若明日卯時不能到東城門口應卯,全家株連!”
大家給這個消息震木了:原以為是選女子入宮服役,沒想到竟是抽男丁上戰場打仗!這比選宮女嫔妃更加九死一生!可是連哭求都來不及,來人已經輕飄飄把一紙軍書抛到沈以良懷裏,轉身匆匆去敲下一家的門了。
“怎麽辦?”沈以良欲哭無淚地召集家人坐在桌前,瞬間就老了十歲似的。他忖度良久,看了看一旁哭泣的妻子、兒子、媳婦、女兒,還有學徒楊寄,終于搖頭嘆息道:“罷了,還是我去吧。橫豎黃土埋了半截子了,早點死晚點死也是一樣的。只是,不能親自抱到孫子了。”
媳婦張氏擡了擡眼皮,又看了自己丈夫沈山一眼,低頭又啜泣起來,哭聲融進大家的抽噎中去了。
沈山卻耐不住了,一拍桌子道:“哪有阿父去的道理!阿父已經四十出頭了,正是該享福的時候,又不是沒有兒子,怎麽能自己親自上戰場?要去,也該我去!”
沈以良搖搖頭說:“我還抵什麽用?一把老骨頭,能保住你們就算是阿彌陀佛了。”
沈山道:“那不成!咱家的生意,沒有阿父你不成啊!我雖然随着阿父學了幾年,可有些放血、快宰、割剖的要訣還不是很懂。難道阿父忍心見着将來沈家的屠宰牌子砸在我的手上?我力氣大,也靈活,上沙場不一定會死,萬一給家裏掙個公侯回來?你們都別和我争!”
沈以良還在搖頭,沈山的妻子張氏卻忍不住了,嚎啕着捶打着自己的丈夫:“你個殺千刀!你怎麽不跟大人公和阿家(1)說,我已經懷了你的孩子?要是孩子生下來,你卻……你叫我怎麽活啊?!”
沈山眼圈紅了,對妻子的蠻橫是又氣又不舍,擡了擡手還是扶住了她,聲音卻是既怒且又不講理的:“你生下孩子,自去改嫁便是了!”惹得張氏的哭聲瞬間拔高了幾個調。
楊寄看得心酸,張嘴說:“要麽,我去吧……”
“胡說八道!”沈以良橫了他一眼,卻伸手握緊了楊寄的手,捏了一會兒才放開,“你又不姓沈,難道要害我們欺君罔上的罪名?”他環顧了一下家裏,故意帶着些輕松的笑容:“你們看看,山子是馬上要當新阿父的人了,阿嶺的身子骨必定是經不起的,阿岳年齡還差一大截,也不必談他。還是我去合适。”
沈山從腰間摸出一個銅錢,看了看楊寄說:“這樣吧,阿末不是喜歡賭麽?今日我們也賭一賭,賭個天命,看該誰去。天命定了,咱們也別推三阻四了,可知今天還要裁量衣服、購買铠甲,明兒大早就要應卯了!”
沈山拿一枝筆在錢的一面點了一點墨跡。“我要這一面。”他抖着手把銅錢遞給了楊寄,若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楊寄進行過無數次豪賭,抛擲銅錢這類小把戲那是要哪面是哪面,可是今天亦緊張得手抖。那枚小小的紫銅鑄幣,外圓內方,入手沉甸甸的,正反兩面被摩挲得光滑,還帶着微微的汗濕,但畫點的一面有剪邊的痕跡(2)。楊寄忖度了一會兒,看看沈家人的神色,他掂了掂手裏的錢,終于深吸一口氣,把銅錢抛向了天空。
Advertisement
他們分明地聽見銅幣“铮铮”的聲響,來不及瞬目的剎那,已經“啪”地一聲,被楊寄的手掌按在桌子上。
也不知在這樣凝滞的氣氛裏過了多久,楊寄終于在大家的矚目中萬分艱難地挪開了手。錢幣一點點露出來,果然上頭赫然一點黑斑。沈山一下子坐到椅子上,而他的妻子張氏叫了一聲雙眼上插,被眼疾手快的沈沅扶住了。沈山含淚看了看恹恹的妻子,卻對大家道:“這是天命,誰都別和我争!”
這樣的天命,讓沈家人淚水漣漣。沈魯氏和媳婦、女兒,用駱家下聘的素絹,連夜為沈山趕制了幾套新衣。第二日天還未亮,全家圍在即将應卯出征的沈山身邊,為他小心穿好這新做下的潔白的中單,又套上剛剛買來的新鐵鑄成的鱗甲和頭盔,拿上他最感趁手的大刀。
千叮咛、萬囑咐,當母親的哭得說不出話來,捶着胸“嗬嗬”有聲,只在急促呼吸的間隙,沙啞地呼喊兩聲:“一切當心!”又滿眼通紅地責怪女兒:“阿圓!怎麽沒有把絲綿再絮得厚一些呢?萬一是到北邊打仗,天寒地凍的怎麽受得了啊?!”
張氏更是不舍到生恨,一邊為丈夫緊着铠甲的帶子,一邊喃喃地罵他狠心薄情。沈山盯着妻子還沒凸起來的肚子,強笑道:“要是生下來,就取名為‘征’吧……”惹得張氏幾乎傷心地又要暈厥過去。
沈以良撫着兒子粗糙的臉,板得鐵塊一樣沒忍心再讓兒子傷感,轉而瞪着一旁還在翻書的沈嶺吼道:“翻什麽破書!大家都忙得沒頭蒼蠅似的,就你還有這閑工夫!還不和你大兄說點什麽!”
沈嶺放下手裏的書本,眼角含着一些晶瑩,但顯得比所有人都冷靜。他站在哥哥面前,比他矮半個頭,瘦一大圈,可眸子裏光澤流轉,如夜海起浪,又宛如古井一樣,深邃沉靜,卻能映出一輪明月。他開口緩緩道:“大兄,我今日并沒有閑着。我到市集上打聽到了,這場仗,起由是當朝的陛下以庶子登位,分封在越地的建德王不服,發檄文昭告天下,說自己這個兄長是讒害太子、弑殺父皇的元兇,號召天下共讨。江陵王、河間王和颍川王便都起兵響應。”
“這又如何?”大家都聽呆了,但也沒明白沈嶺的意思。
沈嶺睫毛一翣,蓋住了眸子中的光華,低聲道:“今上無道,且無智。兵燹疊起,狼煙遍地了,才曉得征召士卒——又都是全無訓練的士卒。我估計四王合力,勢不可擋,有破皇都的可能。這段日子拉來的壯丁純粹給今上的滅亡墊背呢!阿兄不如在軍中裝憨,不要貪圖功勞搶着上陣,等時機到了,倒戈保身,投靠四王中任意一個,到時候再視形勢使力,不僅活下來的機會大些,指不定還能立功呢。”
這般言論可真是大逆不道!沈嶺目中微顯悲傷,聲音愈發低沉:“阿兄,這也是一場豪賭,賭不賭得贏,既要看天命,也還要看眼光。希望……我賭的是對的。”
此時,天光已經蒙蒙發亮,看視更漏,已經交了寅正。沈山眨巴着眼睛,琢磨着弟弟的話,但時光不能等人,只能在父親和沈嶺、楊寄的陪伴下,來到東城門口。
那裏黑壓壓一片都是人,送親人上沙場的,有白發蒼蒼的老父母,有大腹便便的孕妻,還有身量不足的孩子,彼此執手話別,其狀戚戚,叫人不忍直視。少頃,城牆上觀臺的鐘聲響起,悠遠綿長,令聞者都是一驚,那窸窸窣窣的說話聲、哭泣聲也漸漸變得輕微了。臺上一個黃門侍宦打扮的人,尖着喉嚨沖下面喊話,遠遠的也聽不太清楚。沈以良問兒子:“那老公鴨一般的人在說什麽?”
沈山搖搖頭,表示沒聽懂。沈嶺沉默了一會兒,冷笑道:“號召大家‘視死忽如歸,捐軀赴國難’。”楊寄捏了捏拳頭道:“他們兄弟打架,要我們赴什麽國難!”
沈嶺冷笑道:“當年漢武想大宛的汗血寶馬,出征萬裏,勞師動衆,死了多少漢家子弟,他也并沒有自己去……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人兒,何曾把我們放在眼睛裏過?”
兩個人竊竊私語才講了一半,那邊穿官服的倒又來了。幾十個人身披明光铠甲,手執長鞭,驅散送行的人群,被鞭梢甩到的,立刻就是衣裂血出。沈家兩人和楊寄,只能退到後面。
一會兒,又一名穿官服的前來四處巡察,時不時用手中未曾出鞘的劍,指指那些看上去身強體壯的漢子,那些漢子便被推搡到前面。轉眼來到沈山身邊,好好地打量了幾眼,那人問:“原來是幹什麽的?擅長些什麽?”
沈山身子粗壯,個頭也不小,又是一對銅鈴般的大眼睛,顯得英氣十足,可惜偏生長了個吃肉的大肚皮,顯得有些怪異。他記起弟弟的囑咐,便憨憨笑道:“小的原是上竈的廚子。最會吃!使君若是考我:豬身上那塊肉最嫩,或者是下水怎麽燒煮沒有膻味,我都懂!”那官員皺了皺眉頭,想了想喝道:“發到後頭夥夫那裏吧。如此粗笨,也只能做做粗重活計,立不了功,封不了侯的。”抽丁
門口站着四五個人,都是朱色紗袍,露出裏頭的皂緣中單。腰間佩着紫荷、銅印黃绶及一把劍——都是官員的打扮。那臉色也頗有煞氣,虎沉沉的。饒是殺豬見多了血的沈屠戶,見到真刀實槍的官吏,畢竟一直在巷陌裏打轉轉,他心裏還是害怕得直打鼓。他努力笑道:“各位使君,我女兒已經出聘了……”
“關你女兒什麽事?”門口幾個人對視一眼,似乎十分不滿沈以良的愚昧,不耐煩地從袖籠裏掏出一紙文書,“這裏是姓沈的人家?”
“是是。”
“那就不錯。”為首的傲慢地說道,“如今國家有危難,百姓自然不能袖手旁觀,當為國家效急難之義。你們沈家,抽一個壯丁,十六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身強體健即可。其餘铠甲、衣物、武器俱自行準備。若明日卯時不能到東城門口應卯,全家株連!”
大家給這個消息震木了:原以為是選女子入宮服役,沒想到竟是抽男丁上戰場打仗!這比選宮女嫔妃更加九死一生!可是連哭求都來不及,來人已經輕飄飄把一紙軍書抛到沈以良懷裏,轉身匆匆去敲下一家的門了。
“怎麽辦?”沈以良欲哭無淚地召集家人坐在桌前,瞬間就老了十歲似的。他忖度良久,看了看一旁哭泣的妻子、兒子、媳婦、女兒,還有學徒楊寄,終于搖頭嘆息道:“罷了,還是我去吧。橫豎黃土埋了半截子了,早點死晚點死也是一樣的。只是,不能親自抱到孫子了。”
媳婦張氏擡了擡眼皮,又看了自己丈夫沈山一眼,低頭又啜泣起來,哭聲融進大家的抽噎中去了。
沈山卻耐不住了,一拍桌子道:“哪有阿父去的道理!阿父已經四十出頭了,正是該享福的時候,又不是沒有兒子,怎麽能自己親自上戰場?要去,也該我去!”
沈以良搖搖頭說:“我還抵什麽用?一把老骨頭,能保住你們就算是阿彌陀佛了。”
沈山道:“那不成!咱家的生意,沒有阿父你不成啊!我雖然随着阿父學了幾年,可有些放血、快宰、割剖的要訣還不是很懂。難道阿父忍心見着将來沈家的屠宰牌子砸在我的手上?我力氣大,也靈活,上沙場不一定會死,萬一給家裏掙個公侯回來?你們都別和我争!”
沈以良還在搖頭,沈山的妻子張氏卻忍不住了,嚎啕着捶打着自己的丈夫:“你個殺千刀!你怎麽不跟大人公和阿家(1)說,我已經懷了你的孩子?要是孩子生下來,你卻……你叫我怎麽活啊?!”
沈山眼圈紅了,對妻子的蠻橫是又氣又不舍,擡了擡手還是扶住了她,聲音卻是既怒且又不講理的:“你生下孩子,自去改嫁便是了!”惹得張氏的哭聲瞬間拔高了幾個調。
楊寄看得心酸,張嘴說:“要麽,我去吧……”
“胡說八道!”沈以良橫了他一眼,卻伸手握緊了楊寄的手,捏了一會兒才放開,“你又不姓沈,難道要害我們欺君罔上的罪名?”他環顧了一下家裏,故意帶着些輕松的笑容:“你們看看,山子是馬上要當新阿父的人了,阿嶺的身子骨必定是經不起的,阿岳年齡還差一大截,也不必談他。還是我去合适。”
沈山從腰間摸出一個銅錢,看了看楊寄說:“這樣吧,阿末不是喜歡賭麽?今日我們也賭一賭,賭個天命,看該誰去。天命定了,咱們也別推三阻四了,可知今天還要裁量衣服、購買铠甲,明兒大早就要應卯了!”
沈山拿一枝筆在錢的一面點了一點墨跡。“我要這一面。”他抖着手把銅錢遞給了楊寄,若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楊寄進行過無數次豪賭,抛擲銅錢這類小把戲那是要哪面是哪面,可是今天亦緊張得手抖。那枚小小的紫銅鑄幣,外圓內方,入手沉甸甸的,正反兩面被摩挲得光滑,還帶着微微的汗濕,但畫點的一面有剪邊的痕跡(2)。楊寄忖度了一會兒,看看沈家人的神色,他掂了掂手裏的錢,終于深吸一口氣,把銅錢抛向了天空。
他們分明地聽見銅幣“铮铮”的聲響,來不及瞬目的剎那,已經“啪”地一聲,被楊寄的手掌按在桌子上。
也不知在這樣凝滞的氣氛裏過了多久,楊寄終于在大家的矚目中萬分艱難地挪開了手。錢幣一點點露出來,果然上頭赫然一點黑斑。沈山一下子坐到椅子上,而他的妻子張氏叫了一聲雙眼上插,被眼疾手快的沈沅扶住了。沈山含淚看了看恹恹的妻子,卻對大家道:“這是天命,誰都別和我争!”
這樣的天命,讓沈家人淚水漣漣。沈魯氏和媳婦、女兒,用駱家下聘的素絹,連夜為沈山趕制了幾套新衣。第二日天還未亮,全家圍在即将應卯出征的沈山身邊,為他小心穿好這新做下的潔白的中單,又套上剛剛買來的新鐵鑄成的鱗甲和頭盔,拿上他最感趁手的大刀。
千叮咛、萬囑咐,當母親的哭得說不出話來,捶着胸“嗬嗬”有聲,只在急促呼吸的間隙,沙啞地呼喊兩聲:“一切當心!”又滿眼通紅地責怪女兒:“阿圓!怎麽沒有把絲綿再絮得厚一些呢?萬一是到北邊打仗,天寒地凍的怎麽受得了啊?!”
張氏更是不舍到生恨,一邊為丈夫緊着铠甲的帶子,一邊喃喃地罵他狠心薄情。沈山盯着妻子還沒凸起來的肚子,強笑道:“要是生下來,就取名為‘征’吧……”惹得張氏幾乎傷心地又要暈厥過去。
沈以良撫着兒子粗糙的臉,板得鐵塊一樣沒忍心再讓兒子傷感,轉而瞪着一旁還在翻書的沈嶺吼道:“翻什麽破書!大家都忙得沒頭蒼蠅似的,就你還有這閑工夫!還不和你大兄說點什麽!”
沈嶺放下手裏的書本,眼角含着一些晶瑩,但顯得比所有人都冷靜。他站在哥哥面前,比他矮半個頭,瘦一大圈,可眸子裏光澤流轉,如夜海起浪,又宛如古井一樣,深邃沉靜,卻能映出一輪明月。他開口緩緩道:“大兄,我今日并沒有閑着。我到市集上打聽到了,這場仗,起由是當朝的陛下以庶子登位,分封在越地的建德王不服,發檄文昭告天下,說自己這個兄長是讒害太子、弑殺父皇的元兇,號召天下共讨。江陵王、河間王和颍川王便都起兵響應。”
“這又如何?”大家都聽呆了,但也沒明白沈嶺的意思。
沈嶺睫毛一翣,蓋住了眸子中的光華,低聲道:“今上無道,且無智。兵燹疊起,狼煙遍地了,才曉得征召士卒——又都是全無訓練的士卒。我估計四王合力,勢不可擋,有破皇都的可能。這段日子拉來的壯丁純粹給今上的滅亡墊背呢!阿兄不如在軍中裝憨,不要貪圖功勞搶着上陣,等時機到了,倒戈保身,投靠四王中任意一個,到時候再視形勢使力,不僅活下來的機會大些,指不定還能立功呢。”
這般言論可真是大逆不道!沈嶺目中微顯悲傷,聲音愈發低沉:“阿兄,這也是一場豪賭,賭不賭得贏,既要看天命,也還要看眼光。希望……我賭的是對的。”
此時,天光已經蒙蒙發亮,看視更漏,已經交了寅正。沈山眨巴着眼睛,琢磨着弟弟的話,但時光不能等人,只能在父親和沈嶺、楊寄的陪伴下,來到東城門口。
那裏黑壓壓一片都是人,送親人上沙場的,有白發蒼蒼的老父母,有大腹便便的孕妻,還有身量不足的孩子,彼此執手話別,其狀戚戚,叫人不忍直視。少頃,城牆上觀臺的鐘聲響起,悠遠綿長,令聞者都是一驚,那窸窸窣窣的說話聲、哭泣聲也漸漸變得輕微了。臺上一個黃門侍宦打扮的人,尖着喉嚨沖下面喊話,遠遠的也聽不太清楚。沈以良問兒子:“那老公鴨一般的人在說什麽?”
沈山搖搖頭,表示沒聽懂。沈嶺沉默了一會兒,冷笑道:“號召大家‘視死忽如歸,捐軀赴國難’。”楊寄捏了捏拳頭道:“他們兄弟打架,要我們赴什麽國難!”
沈嶺冷笑道:“當年漢武想大宛的汗血寶馬,出征萬裏,勞師動衆,死了多少漢家子弟,他也并沒有自己去……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人兒,何曾把我們放在眼睛裏過?”
兩個人竊竊私語才講了一半,那邊穿官服的倒又來了。幾十個人身披明光铠甲,手執長鞭,驅散送行的人群,被鞭梢甩到的,立刻就是衣裂血出。沈家兩人和楊寄,只能退到後面。
一會兒,又一名穿官服的前來四處巡察,時不時用手中未曾出鞘的劍,指指那些看上去身強體壯的漢子,那些漢子便被推搡到前面。轉眼來到沈山身邊,好好地打量了幾眼,那人問:“原來是幹什麽的?擅長些什麽?”
沈山身子粗壯,個頭也不小,又是一對銅鈴般的大眼睛,顯得英氣十足,可惜偏生長了個吃肉的大肚皮,顯得有些怪異。他記起弟弟的囑咐,便憨憨笑道:“小的原是上竈的廚子。最會吃!使君若是考我:豬身上那塊肉最嫩,或者是下水怎麽燒煮沒有膻味,我都懂!”那官員皺了皺眉頭,想了想喝道:“發到後頭夥夫那裏吧。如此粗笨,也只能做做粗重活計,立不了功,封不了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