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機緣巧合岫煙登雅堂
孫財雖成不得什麽大事,妹妹給求來的這個差事還是當得極好的。入夏的時候,家廟的大小院落、園中的一應事務就都齊了。不知是氣候所致還是這神佛庇佑,昔緣的病竟也好了大半了。新請的師父慈心并一個叫若影的小丫頭都搬到了寺中。
房中一應陳設都置辦了新的。李靈均又命惠兒将昔緣素日愛用的一些東西放在箱中,自己又看了半日,才放下心來,命小厮送到寺裏。又拉着昔緣說了好些話,如何尊師、如何禮佛、如何惜身,說着又險些淌下淚來。
昔緣雖自小是嬌養慣了的,卻說出這話來:“母親不必憂心,不過是隔一個園子罷了,雖是住在寺裏,又不是出家,更不是生離死別的,不過清修幾年,一來治了女兒的病,二來女兒也能日日在神明面前為父母祈福,總是兩全的。高僧雖吩咐了不讓日日相見,總還是有日子能見的,既是寺廟,沒有不讓拜佛的道理。再者,母親只日日聽着晨鐘暮鼓就當是聽着、見着女兒了。”
這席話說得李靈均寬慰不少,昔緣又向着惠兒說道:惠兒姐姐你是個好性兒的,總讓着旁人。卻不知世人都是那踩低拜高、欺軟怕硬的,如今不比從前,你時時要記着,剛強些才好。
李靈均聽了這話,眼圈一紅,這孩子當真叫人哭笑不得,自己不過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性子,哪裏就輪到被人踩高拜低的田地了?同惠兒相視一笑,惠兒看着昔緣應了聲“是”字,李靈均又囑咐了好些話才罷。
晴風跟了昔緣由府裏角門出來,又從家廟後園的角門而入,沿着游廊穿過假山怪石,又轉過一段複廊,擇一條小徑,徑直穿過一道月門,便到了廟中了。來至廟中,慈心在禪房中念經,見一個身量纖弱、眉黑眼亮、皮膚白皙、穿戴不俗的姑娘進來了,身後跟着一個眉清目秀、年歲大些的丫鬟,便知是昔緣和晴風了。
“昔緣見過師父!”昔緣恭恭敬敬地作了揖,晴風也跟着作揖,報了自己的名字。慈心打量了一番,微微點頭:“阿彌陀佛。府上既把小姐托于老身,老身必要好好教引。你們雖是帶發修行,但也要守着清規戒律,可明白?”
昔緣又是作了揖,回說:“明白。”慈心命若影拿了兩身兒新做的寬松輕便的灰色居士服來,交與晴風,說道:“小姐的閨名以後在寺中不可再用。佛法精妙,你又姓玉,既然來清修,總要還俗,也不必太過拘泥,便留了姓,法號就叫妙玉吧。”
晴風聽了笑笑,心下想:“小姐取了這法號,更像個閨名了。”只聽慈心叫了晴風與若影站到一處,說:“你們二人既是陪着妙玉修行的,随着你主子也結了佛緣,也得有個法名才像話。便叫妙塵、妙弘吧。”三人都謝過師父,回房歇息。
慈心先将些《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讓昔緣來看,廟中只有四人,晴風照顧昔緣起居,若影本應是照顧慈心,只是慈心師父事事親力親為,若影倒是跟着慈心學了不少佛經。這裏日日清清靜靜,日子久了倒是煩悶。
不幾日,府中卻是熱鬧非凡了。孫姨娘有喜了!嬷嬷、丫鬟們竟往沉煙樓來,磨低了兩寸門檻。玉之仕更是歡喜,日日除了會友便是陪着孫姨娘。鄭老太太若不是腿腳不便,只怕也是要一天來上兩遭了。
李靈均這裏卻是越發寂寥,隔三差五便至蟠香寺拜佛,與昔緣敘敘母女之情。時日久了,李靈均也學起佛經來,在家中供了菩薩。玉之仕原本就是厭煩這些的,建了蟠香寺只是為着昔緣的病,不想這屋裏也是終日煙熏霧繞的,越發不來這屋裏了。
這日正是中秋佳節,玉之仕遣了小厮接昔緣回來,一家子一同用晚膳。李靈均自然歡喜異常,将昔緣拘在身邊問長問短。昔緣雖則看着清瘦,身子卻好了不少,舉止言談越發爽利。飯後,一家子在亭中賞月。李靈均摩挲着昔緣的頭發說道:“今日就不必回寺裏了。”
孫姨娘正在用補湯,一聽這話便把碗遞給貼身的丫鬟翠喜說:“姐姐固然是愛女情切,可……”
昔緣插話道:“母親說的是,這天黑苔滑的,在寺中修了這些日子,在家住一日也不打緊,父親說可好?”雖然孫姨娘已有身孕,昔緣也還是玉之仕心尖子上的肉,自然要留昔緣在家中。
孫姨娘變着法兒地攆走了昔緣,自以為如今更得了意,不想卻連個話也插不上,一股怨氣又是郁在心中。孫氏原是貧寒之人,不想也有了這做主子的日子,作踐起丫頭來倒更甚他人。回至房中卸妝時就拿了簪子戳在翠喜手上。翠喜跪在地上,抖着身子低聲說道:“奴才有不是姨娘盡管教訓,只是眼下動不得氣,要保着小少爺的。”孫姨娘嘆口氣說道:“起來吧。為人妾室終究是低人一等。”
Advertisement
翠喜還跪在那裏,說道:“向來母憑子貴,姨娘生了少爺自然就不一樣了。何況,夫人是塊木頭,自然有姨娘出頭的日子。只等小姐嫁出去就好。”
孫姨娘起身,搭着翠喜的胳膊坐到床上,道:“說得輕巧,這小丫頭片子小小年紀就刁鑽古怪的,不是盞省油的燈。”
翠喜忙說:“憑她怎麽厲害,都是要嫁人的。姨娘快歇息吧,今日老爺在太太那兒歇了。”便撒了帳子。
孫姨娘倚在枕上左思右想,還是哥哥給提的法子好,現在府中、寺中管事都是一人,兩處攪在一起來來回回多少閑人兩處瞎逛?分開了各自鎖了門才像回事兒,省得她們邁順了腿兒日日走動,看着心煩。寺中的大小房屋、園子另管了才妥當。
這蠢鈍之人動起心思來倒叫明理之人還難招架,便是因着一個私字,孫姨娘一心只打算着自己這一房的事,想的主意、行的事無不是利己的,卻打着顧全大局的幌子,叫衆人聽去又是有理的,因此求的事也便沒有不成的。
孫財家的原有個妹丈名邢忠,無房無業的,日日求着孫財找個吃穿用度不愁的差事。孫財原本就看上了蟠香寺後園的活計,早就求了孫姨娘說情,只是當時沒得應允。過了中秋一提此事,竟又允了。于是兩家子人都搬到了這蟠香寺,做起廟裏的管事來。孫財要照應兩處,就住在了蟠香寺後園中,邢忠一家住在了寺裏正房旁的內院裏。
這邢忠夫婦二人都是空占着一個忠字罷了。有個女兒叫邢岫煙倒是生得清麗端莊。搬來那日昔緣見她穿戴素淨,看着又有幾分天資,便把自己的舊衣拿了幾件叫晴風送過去。晴風不願:“這衣服雖是舊的,可也沒穿過幾回。小姐逛園子的時候再穿。素不相識的,又是個下人,送她衣服也未必領情。”
昔緣斥道:“你越發有理了,哪那麽多話?能逛幾回園子?她爹娘是下人,她又沒賣入咱家,況且與你我年紀相仿,終日在這裏死氣沉沉的,日後還多個玩伴。”晴風心裏不情願,又不好違了昔緣的意,出了門兒轉手給了若影送去了。
岫煙收了衣服在身上比了試、試了比,倒不知穿哪件好了,折騰了半日,被娘老子斥責了幾句,這才收起。母親叫着撿了半日的菜,只管出神,忽然想起也該去謝一謝這小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