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池家雙雄走後,池槿秋毫無意外的受到了池家所有人的處罰。
這其中罰得最重的,就是池老爺罰她禁足兩個月,呆在屋裏哪兒都不準去。
池槿秋倒無所謂,反正她病了,哪都去不了,還不如呆在屋裏安心養病,順便練練刀,練練槍,生活過得一點都不枯燥。
唯一讓她犯愁的事,年關将至,大哥二哥走了一個多月,除卻二哥在離家出走的第三天發了份平安電報,大哥則毫無音訊。
搞得李姨太,還有新進門的兩個嫂姨娘,每天眼圈紅紅,沉默無聲的看着她,弄得她心裏壓力好大,飯都吃不好,後悔放大哥二哥走了。
這天傍晚,秀秀來敲門喊她吃飯。
她走下樓到餐廳,看到一張大圓桌上,池老爺,池大太太、李姨太、兩個嫂姨娘都坐在桌邊,看見她下來,難得的沒有給她臉色看。
李姨太(為方便看文,日後李姨娘稱呼為李姨太)甚至和顏悅色的和她打了聲招呼,幫她拖開椅子,讓吳姨娘,也就是嫁給二哥的那位姨娘幫她布碗筷。
池槿秋如坐針氈的坐在椅子上,看着吳姨娘那張還算秀氣白淨的面龐,不像往常一臉愁雲慘霧,一看見她就淚眼朦胧,欲語還說,弄得她心裏罪惡不已的樣子。
今兒吳姨娘臉上是遮掩不住的喜氣,嘴裏還一直念叨着她太瘦了,要多吃點補補身子,手上不斷的給她夾菜舀湯。直到池槿秋碗裏的菜堆成小山,這才停手,笑眼眯眯的讓她吃。
池槿秋被她那種近乎讨好的笑容,笑的毛骨悚然,偏頭拐了拐坐在她身邊的池大太太胳膊,低聲問:“娘,茵兒姐姐今天怎麽了?”
吳姨娘原名吳茵,今年剛滿十八歲,比池槿秋大一歲,是青石鎮吳家染坊,吳老板三姨娘所出的庶出女兒。
因為池家雙雄在媒婆挑蓋頭前就跑了,所以吳茵和嫁給池大少的徐初靜都不算是正式嫁給了他們,也就不算是池家人。
不過因為是池家主動找的親事,兩個兒子跑了,人家姑娘家又從娘家嫁了出來,不管池家雙雄認不認她們,身為池家當家的池老爺池老太,是萬萬做不出退姑娘婚事,令人诟病的事情來。
于是這兩個姑娘在池家成了一個尴尬的存在,既不是真正的姨娘,也不再是大家閨女的身份。池槿秋只能以姐妹稱呼,并且無時無刻小心翼翼,讨好她們,滿足她們的一切要求。誰讓她是罪魁禍首呢。
“你二哥要回來了。”池大太太舉止優雅的放下手中得筷子,面不改色的丢給池槿秋兩個炸/彈,“你大哥也發了電報回來,說是除夕之前一定回家。大家都高興着呢。”
那麽兇險萬分的地方,池槿秋無數夜裏翻來覆去,腦補無數次兩個哥哥渾身是血,倒在戰火硝煙中的場景,然後後悔一百萬次放他們走的煎熬心情,居然得到一個平安回家的消息。池槿秋呈震驚狀,手中的筷子滑落在桌上,半天都沒回魂。
池家難得的有了好消息,池老爺心裏高興。大發慈悲的解了池槿秋的處罰,讓池大太太領她去鎮上的裁縫鋪,給她裁幾身衣裳,帶她去參加鎮上各種闊太太,千金小姐們的聚會。
池老爺的目的,一是,讓女兒散散心,免得她一直呆在家裏憋出毛病。二是給池家拉拉人脈。青石鎮雖然小,但是大人物不少。能結識幾個有錢有勢的小姐太太,日後池家有事,也好求人。三是看看有沒有合齡的公子軍官,把池槿秋這個不安分,容易闖禍的麻煩精,早點嫁出去,讓池家消停消停。
被親爹嫌棄的池槿秋,看着她老娘帶着她的得力仆人秀秀,在一堆五顏六色的布匹挑來撿去,旁邊裁縫和夥計谄媚着笑容,跟着她們挑挑揀揀。大有一種不做個十件百件的衣裳,就絕不回家的氣勢,池槿秋就覺得一陣頭疼,幹脆坐下來休息,讓她們慢慢去挑。
池大太太也知道自己這寶貝女兒向來對穿衣打扮沒甚興趣,就愛學着大上海那些個名媛小姐們讀書作詩庸高雅,平時除了吃,就愛聽戲抽大煙。
雖說自從閨女割腕自殺後,已經許久沒看戲抽大煙,每天的飯量從一頓吃個拳頭大小的碗就飽了,到現在一頓要吃一大臉盆的飯菜,時常吓倒她。
到底只要女兒身體健健康康,不要像兩個月前那樣受不住刺激,單槍匹馬拎着刀去殺人,她就阿彌陀佛,心中寬慰了。
幸好這趙家裁縫鋪是縣城最高級的裁縫鋪子,裏頭除了各種高檔的絲綢绫緞,還有從大上海進的洋人設計的高級西洋裙。有錢的客人進去還有休息喝茶的地方,當然買東西也比別處貴上幾分。不過一分錢一分貨,這裏的老板夥計熱情周到,鎮上很多官太太都是來這裏定做衣服的。
這會兒裁縫鋪裏沒多少顧客,老板夥計圍着池大太太團團轉,話裏話外都是恭維她的意思。池大太太心裏很受用,素手一揮,各種昂貴的布匹要了好幾份,打算給家裏的女眷一人做幾身衣裳穿穿。
池大太太自小就家境優渥,又是當家主母,用錢方面不能小氣讓池老爺挑錯,池家也不差錢兒。這年關将至,給家裏人做衣服,只是常例。
裁縫老板見這個穿着略顯土氣的漂亮太太眼生,還以為是從北三省逃難過來,手頭沒啥銀錢,只是上他家鋪子來過過眼瘾兒的。面上雖然客氣,心裏卻是不屑一顧。
近日北平那邊戰事吃緊,從那邊逃難到他們青石鎮的難民越來越多。雖說駐紮在鎮裏的周團長下令鎮上各家鋪子要接濟難民,但見多了坑蒙拐騙,厚顏無恥讨要錢財的難民。裁縫老板是打心眼裏瞧不起這種,明明已經落魄到吃不上飯,卻還要打腫臉充胖子,來他家鋪子摸摸搞搞昂貴布匹的“闊太太們”。
這會兒見跟在那漂亮太太身後的小丫鬟,掏出好幾疊錢票,還有一塊金光閃閃的小金條。裁縫老板只覺得自己眼睛都快閃花了,收起自己的怠慢之心,樂呵呵的說就一堆好話,招呼店裏最好的裁縫,過去給那個小姐模樣的姑娘量身子。
池槿秋百無聊賴的任由裁縫拿個稀罕的卷尺在她身上比比劃劃,等他量好,偷偷把他拉在身邊囑咐:“給我裁兩身軍裝類的分體衣褲,不要加棉,不要太長,不要太貼身,能活動開手腳。最好再給我做幾身夏天穿得短袖軍衣,價格不是問題!”
給她量身的是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裁縫,據說他從十歲起就拜了大上海有名的裁縫做師傅,學了一手好裁藝。人頭腦聰明,裁得衣裳款式新穎,深受太太小姐們的喜愛。于是被裁縫老板高價聘到這裏。
聽到池槿秋如是說,年輕裁縫眨眨眼,說了聲:“了解。”
近二十年來,國外各種文化不斷沖擊着本土文化,很多有錢人家的姑娘小姐們,總學着外國人那樣,崇尚獨立自由,說話倒洋不土,穿着也是五花八門,什麽奇形異服都有。
眼前這個姑娘長了一副絕美的長相,頭發卻剪的亂七八糟,跟個假小子頭發一樣,看着就辣眼。但是她眉眼間一副淩厲之氣,說話做事自由散漫,一看就是叛逆不好管教的主兒。
像她這種小姐,最愛扮作男人,手拿皮鞭,學着大上海那邊的孔二小姐,把自個兒當成爺,幹男人都愛幹的事。
這種姑娘最不好惹,年輕裁縫自然有求必應。
解決了心頭之事,池槿秋松了口氣,正打算坐回原位喝茶等她娘,裁縫鋪門口忽然噪音大作。緊接着五十來號穿着軍裝的大兵持着長/槍一陣風跑進來。
進來就粗魯的推搡店裏的顧客,“全都滾出去!團長太太要來裁衣服,你們這些鄉巴佬,別沖撞了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