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荀伯文背書背得專注,竟沒有發現有人靠近。姜羽悄悄站在一旁,聽荀伯文背完了一整篇先王的文章,一字不差,還很流利。
夫子坐在他前方,不由面露滿意之色。
“夫子,我背完了!”荀伯文背了一天,總算一字不差地背下來了,想到父親說背完他就可以去姜羽府上玩,心裏高興極了。
夫子和荀書一樣,不茍言笑,不愛誇人,聞言淡淡“嗯”了一聲。
“伯文,背得不錯。”姜羽突然出聲。
“表哥?”荀伯文聽到姜羽的聲音,一轉頭看到人,驚喜地立馬從椅子上跳了下來。
夫子敲了敲桌子:“儀态。”
荀伯文不敢得意忘形,連忙端端正正站好,朝姜羽施禮。
姜羽有些無奈,笑着回了平輩禮,對夫子道:“先生,舅舅說伯文背完後,就能到我府上去玩,我現在可把人帶走了。”
夫子道:“睢陽君慢走。”
在荀伯文拜了父母後,荀伯文就跟着坐上姜羽的馬車,一起去睢陽君的府上去了。
姜羽的府邸跟荀書家隔了兩條街,不算遠。姜羽家後面,就是王府,荀書想要姜羽娶的郡主,就住在這王府裏,現在才十六歲。
不說性別,就這年齡,姜羽也下不了手。
對門則是寧府,寧氏并不是什麽世家大族,起碼比不了董氏這等門閥,就連姜氏也比他們要根基深厚。寧氏發跡沒兩代,祖上靠的是姜羽的祖父舉薦,才得以入朝為官,因此世代與姜氏交好。
寧氏現任大家長有一雙女兒,生得花容月貌,國色天香,知書達禮,大女兒十五歲就嫁給了姬春申為太子妃。小女兒寧翊和姜羽青梅竹馬,互相愛慕,因此早早地訂了親。
姜羽父母逝世後,姜羽為了守孝,婚事便耽擱下來,除服後,姜羽又忙于政務,常年為國奔波,婚事一拖再拖。結果前兩年,兩家擇定黃道吉日,打算操辦婚禮時,寧翊卻突然病逝了。
由于女兒對姜羽情根深種,病逝也算不到姜羽的頭上,因此寧家夫婦倒也沒有因此與姜羽反目,只是畢竟稍微疏遠了些,沒有以前那麽親厚了。
但寧氏現有一嫡子,才及弱冠,入朝為官沒多久,一向崇拜姜羽,和他來往很多。
回了府,姜羽忙了半日,有些累了,就讓公孫克陪荀伯文玩,自己則回房休息。
姜羽府上沒那麽多規矩,而姜羽雖看着規矩大,實際上不大約束底下人,對晚輩很和氣,這也是荀伯文喜歡來姜羽家的原因。
翌日,姜羽入朝拜見燕侯述職。
待朝臣們議完正事,燕侯單獨把姜羽留下了。
“寡人聽說你在曲沃遭到行刺,是真的?”
燕侯負手走在前面,姜羽落後半步跟着他。燕國王宮布局與晉國相似,都是外朝內宮,占地面積遠不如晉國大,布局也不如晉國精致。但這裏靠近東海,氣候濕潤,王宮內到處是天然的潭水,頗有種自然雅意。
“是,剛到曲沃驿館落宿那天晚上,有一群黑衣人沖進臣的房間裏,若不是臣命大,現在殿下恐怕就看不到臣了。”姜羽說。
燕侯笑了笑,擡手扶着支到鵝卵石路上的一截桃樹枝,說:“說什麽胡話,你可是寡人的心腹大将,幾個刺客哪能奈何得了你。知道是誰做的麽?”
姜羽說:“晉侯殿下派了石大人查,查出是日月閣內混入的一名齊國間諜主使。”
燕侯腳步頓了頓,回頭道:“日月閣,是趙狄在監管吧?”
“是,”姜羽道,“不過趙狄把自己撇了個幹幹淨淨,晉侯只好治他一個失職之罪,罪責全讓那名間諜擔着,淩遲處死了。”
這事情怎麽聽怎麽蹊跷,誰不知道石襄和趙狄是政敵,讓石襄查案,查到了日月閣頭上,要說沒有貓膩,誰也不信。
燕侯也不知在想什麽,沉默了一會兒,拍拍姜羽的肩:“辛苦你了,賀個壽還這麽大風險。”
姜羽突然跪下來,道:“殿下,臣還有一事啓禀。”
“哦?什麽事,”燕侯垂眸看他,“剛才在殿上怎麽不說?”
姜羽從懷裏摸出一封信,雙手呈給燕侯:“此事幹系重大,不便讓太多人知道。”
燕侯接了過去:“這是什麽?”
姜羽:“這是晉侯殿下托臣呈給殿下的信,殿下看了便知道了。”
燕侯拆開信封,取出信紙,把信封遞給姜羽拿着:“起來吧,別跪着了。”
燕侯邊走邊看,姜羽則慢慢跟在他身後。
燕侯時年四十餘歲,正值壯年,即位多年,身經百戰,通體自帶一股逼人的肅殺之氣,氣勢自然不是姬孟明那等少年能比的。只是他左腿有一點跛,這是早些年燕齊之戰時受的傷,但不仔細看,看不太出來,一般人也不敢盯着國君的腿看。
“孟明頓首百拜燕賢侯殿下,貴我兩國,世代交好……”
燕侯一個字一個字看過去,看完後,緩緩将信紙折起來,轉頭問姜羽:“他是怎麽跟你說的?”
姜羽道:“燕侯殿下說,他受制于趙狄多年,想借殿下之力,除去趙狄,待重掌大權後,許我燕國三座城池。”
燕侯望着平如鏡的湖面,柳枝依依垂到湖上。
“你怎麽看?”
姜羽說:“據臣此行在曲沃所見所聞,燕國門閥林立,猶以趙、石兩家為甚,他們君臣之間矛盾由來已久。趙狄身為人臣,卻沒有盡到為臣的本分,臣以為,這等人,該殺。”
燕侯說:“可晉侯暴虐之名,也不是空穴來風,我們助他殺了趙狄,不免落了助纣為虐的口舌。”
姜羽道:“國君有過,臣子理應進谏,不能規勸,只圖一己私欲結黨營私,是為不忠,殺之是順應天理。”
燕侯把信紙遞給姜羽,手指撫了撫拇指上的玉扳指,緩緩道:“你說得對,但這可不是個好差使,趙狄在晉國根深蒂固,一着不慎,恐怕要被他反殺……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急不得,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