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因為好男風,所以不想娶妻?”姜羽有些詫異。
這時代男風并不鮮見,但絕大多數人都只将其看□□好和調劑,該成家的還是要成家,還生兒育女的還是要生兒育女,鮮少有人會為此不肯娶妻的。
公孫克點頭:“不過,屬下并沒有查到他有任何特別親近的娈/童。”
姜羽:“這可就奇怪了。”
公孫克:“但是現在公子喜扛不住秦侯的壓力,仍是要娶親了,對象是鄭侯的女兒。”
姜羽:“秦鄭要聯姻了?怎麽我之前一點消息都沒有聽到,這麽低調?”
公孫克:“是前不久才決定的事,這兩日公子喜已經親自去鄭國迎親了。”
姜羽笑了笑說:“秦侯殿下是個枭雄。”鄭國是個小國,位于秦晉之間,是秦國東擴閉經之地,與鄭國交好,有心人都能看出來,秦國打的是什麽主意。
“不過,先不說這些,”姜羽摸摸下巴,“他當年來晉國為質就很奇怪了。難道是秦侯舍不得繼承人,才派了他來?秦侯難道沒別的兒子?”
公孫克:“有,但是那時候年紀都還太小了。”
姜羽:“能找到當初跟他一起來曲沃的随從麽?”
公孫克:“這就是疑點了,大人。随公子喜一同來曲沃的人,全部都因種種緣故死了,有的是病死,有的是意外而死,有的因做錯了事被處死,沒一個能找到了。”
頗有種滅口的意味在裏面,就好像在曲沃這三年,存在着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姜羽彈了彈衣袖,擺手道:“行,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翌日,晉侯姬孟明壽辰。
姜羽起了個大早梳洗裝扮,既是諸侯誕辰,自然不能懈怠。姜羽頭戴玉冠,紅纓在颌下打結,玄衣黃裳,衣上繡有章紋,腰間大帶上系一枚通透潤澤的玉佩。這全套穿下來,便用了半個時辰。
穿戴完畢,姜羽帶着貼身的戚然明和公孫克兩人,坐上馬車,啓程前往王宮。劉壽的馬車與姜羽前後抵達宮門口。
“睢陽君。”劉壽向姜羽行了個禮,輕聲說,“聽說周王賀壽的隊伍,昨個兒也到了曲沃了,你可見着了?”
姜羽昨天一天都忙着跟戚然明下棋,當然沒見。
“未曾,我昨天在驿館內養傷,沒見外客。”姜羽說,“劉大人見着了?”
劉壽出口驚人:“來的是太子重。”
姜羽一驚:“太子重親自來了?”
劉壽道:“正是,我也覺得驚訝。如今的晉國早已不是從前的晉國了,沒想到周王還會派太子過來。”
“他聽說睢陽君遇刺之事,還向我問起,本想去探望,但聽說睢陽君你在養傷,便沒有去打擾。”
姜羽:“那現在,太子重豈不是……”
姜羽正說話間,便看見宮門外進來一輛馬車,八匹高頭大馬拉着,前後左右跟着浩浩蕩蕩的随從,馬車前兩個身長九尺的大漢手執大旗,旗上寫着鐵畫銀鈎的一個周字。
顯然,恰是太子重來了。
姜羽微驚,反射性地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戚然明,正對上戚然明的視線。
姜羽動了動唇。
“沒事。”戚然明極小聲地說。
要是早知道姬重會來,姜羽就不會把戚然明帶過來了,萬一姬重把人給拐跑了怎麽辦?他可記得戚然明說過,姬重一直是希望他回去的。
“睢陽君?”旁邊劉壽見姜羽發呆,偷偷拉了拉他的袖子,低聲說,“太子重下來了。”
姜羽猛然回神,一擡頭,果然看見姬重正在一名仆人的攙扶着,踩着腳蹬,從馬車上走下來。
姬重是周威王十四年出生,比姜羽還要年長五歲。他十五歲離開王室,多年來一直在外流浪,回王都時已經二十八歲了。
如今的周王嫡子都夭折了,只有庶子相争。姬重并非嫡出,是庶子,且還不是庶長子,卻因為卓越的能力得到了周王的青睐,擊敗了其他一衆王子,成為了太子。這不過是去年的事,而那時他才回國一年。
而如今,據姜羽所知,僅僅又過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姬重就掌握了軍政大權,收服了周王麾下一大批老臣,讓他們死心塌地地效忠他,跟随他。
且上回在饒縣碰到的那名戴幕籬的男人,也是太子重的人,那人武功之高,與公孫克和戚然明不相上下,卻比戚然明和公孫克都要年輕不少。
這一切都告訴姜羽,這個人絕對不容小觑。
姬重時年三十歲,正是而立之年,他在外流浪時,就娶了個老婆,還有幾房小妾,生了兩個兒子。比起姜羽來,可以說是家庭幸福,事業有成了,畢竟姜羽至今單身。
姬重相貌陰柔俊美,眉毛細長,眼眸狹長微挑,薄唇,下巴上有美人窩,一頭烏黑的長發都束在發冠裏。周人愛用正色,因此他着一身赤色衣裳,負手站在馬車前,淡淡擡頭向姜羽和劉壽看過來。
然而下一瞬,姬重的目光就鎖定在了姜羽身後的戚然明身上。
戚然明低下頭,唇角微抿,臉上的線條有些緊繃。
他們是臣,自然應當上前行禮。
劉壽連忙拍拍衣袖,拱手彎腰向姬重行禮。
“臣劉壽,見過太子。”
姜羽亦如是:“臣姜羽,見過太子殿下。”
姬重目光依舊鎖定在戚然明身上,直到劉壽的老腰都彎得有些累了,他不明所以,只覺得眼前的太子似乎看起來并不大高興,一股強烈的壓迫感壓得他額頭上都開始冒冷汗。
在姬重看來,戚然明還是跟從前一樣,即使再遠,人再多,姬重也能一眼從人群中看到他。因為戚然明身上有種不染塵世的冷傲孤僻,好像世間所有一切都與他無關。
那目光猶如實質,像刀一般,寸寸從戚然明臉上刮過,戚然明低着頭無動于衷。
良久,姬重才把目光轉移到姜羽身上來——很有傳說中睢陽君的風采。
姬重微微一笑,輕輕道:“睢陽君,劉卿,二位都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