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卻說寶玉聽風就是雨,一溜煙跑去求賈母允他護送林妹妹回南。
黛玉阻之不及,和秦可卿相視苦笑。
尤氏婆媳自是先拜見過賈母才來看望黛玉,彼時刑、王二位夫人正在賈母房中讨論各家端午節禮事宜。尤氏不便湊趣,這才立時過來。
這會兒寶玉巴巴湊上去,賈母少不得來叫黛玉詢問。尤氏拉着黛玉略略說些寬慰話語,起身就要回府。
“嫂嫂,前兒四妹妹來看我,提起敬舅舅生辰快到了。她正手抄《道德經》作為壽禮,可我見她太過上心,竟看着清減了許多!”黛玉多嘴道。
尤氏久不曾見惜春,自然不知她當下情形,面上不顯,笑應道:“四妹妹至孝,卻到底年紀小。也罷,我這個嫂嫂去勸着她點。”
“正是呢,四妹妹最聽嫂嫂的話。”黛玉附和。
尤氏這才帶着秦可卿轉去李纨處。秦可卿離去前,回頭沖黛玉感念微笑。
見尤氏婆媳離去,黛玉揮手叫來紫鵑,“前頭不知已鬧成什麽樣,咱且去瞧瞧。”
再說賈寶玉,噔噔噔跑到賈母房外,不待丫鬟打簾子就往裏沖。還沒開口,正聽見王夫人道:“林姑爺今年照舊送了好些端午節禮,媳婦看着都是頂好的,且比往年還厚三分。想來,姑爺在任上頗為順意。”
“那是自然。如海勳貴之家兼且探花出身,詩書傳家,深得今上器重。些許時新物件,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到底是他孝順。只可憐敏丫頭無福。”賈母道。
王夫人聽見賈母仍舊提起賈敏,便垂了眼。
邢夫人好容易逮着機會,插話道:“也是有黛玉在府裏,姑爺為人父,怎能不時時惦記着?”
“正是這個理兒。祖母,您道為什麽林妹妹這些年總是怯弱不盛,時有咳喘?”寶玉風也似沖進來,沒頭沒腦道。
賈母攬過他,拿出帕子給他抿額頭細汗。“怎地跑得這樣急?仔細吹病了。你且說,你林妹妹為何病着?”
寶玉環顧一周,見衆人都看着他,方言道:“我原便說,林妹妹這樣天仙也似的,不是咱這地界養的出的。”
Advertisement
“不許說渾話。京城最是人傑地靈。”賈母阻止道。
寶玉不服,卻也不敢頂撞,接道:“她原在姑蘇長大,初來乍到,自然水土不服。兼且姑母過世不久,姑父孤身一人,她素來又是個孝順且心思細膩的,日夜想着故鄉人物風土,豈有不病的道理?”
王夫人聽了這話,越發不高興,難不成是她苛待了林黛玉,叫她日子不好過,故而天天想家?王夫人端起茶盞,低頭飲茶,不發一語。
“你林妹妹确實孝順。”賈母這兩日也總是想到賈敏,不由黯然。
“且适才我去看望林妹妹,見她形容憔悴。細問之下,才知昨夜她做了一晚噩夢,都是夢見姑父身體不大好,想她回去看看呢!”寶玉又道。
賈母急問,“此話當真?”深怕是什麽不祥的兆頭。
在旁邊侍立良久的鳳姐趕忙解勸道:“無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何況夢裏的事都是反的,老太太萬勿憂心!”
邢夫人也道:“正是呢!姑爺來信也只問老太太好,半點未提身體抱恙,想來定然無事。”邢夫人故意點出林海還有家書一事。王夫人淡淡掃她一眼,仍不言語。
“姑父來信了?可曾拿給林妹妹看過?”寶玉卻偏偏注意到這句話。
鳳姐瞥了王夫人一眼,見她仍眼觀鼻鼻觀心,事不關己的樣子,只得圓場道:“書信并節禮同日到的,事情繁雜,一時尚不得空送予林妹妹。”
“那便由我送去。”寶玉就要拿信離開,忽然想起此來為何,慌忙又撲進賈母懷裏道:“古詩雲煙花三月下揚州,我卻還不曾見識過老家風光。既然林妹妹思家心切,不若祖母做主,讓我護送林妹妹回家探親如何?”
“不成!”王夫人厲聲呵斥,“你小小人兒,出過幾趟門?姑蘇山高路遠,路上萬一有個好歹,你叫老太太和母親等人怎麽辦?”
賈母也覺得寶玉乃癡人說夢,但是見王夫人當着她的面這般疾言厲色,想着昨日哭喪話語,心裏有氣,竟不做聲。
寶玉萬沒想到素來溫柔可親的太太,突然這般暴怒,唬得不敢再開口。鳳姐更不敢答言。邢夫人樂得看笑話。
一時,屋內靜如死水。
“喲,林姑娘,您身子尚未痊愈,天兒還早,老太太叮囑今日不用過來請安,怎麽又來了?”鴛鴦在外高聲道。
“我原無大礙,睡了這般久,身子都木了,走來給外祖母請安也是活動的意思。”黛玉說着進屋。
見屋裏衆人神色各異,王夫人尤其不悅,寶玉低頭不敢看她,知道他定是碰了釘子,團團請安畢,在賈母身邊坐下。
“可是二哥哥又說了什麽胡話?”黛玉原不曾喚過寶玉哥哥,今日乍叫,寶玉先吃驚擡頭。
鳳姐掩唇笑道:“可不是。适才他好一通誇林妹妹神仙人物,又嚷着說要陪妹妹下江南玩耍,忒也自在呢!”
鳳姐偷偷把歸家換成了游玩。
黛玉斂眉,“二哥哥身嬌肉貴又不曾出過門,哪裏就能行那般遠路?且我一心挂念父親,若歸家又哪裏有閑情游山玩水。”
“林妹妹多慮了,正說呢,林姑父來信了,還派人送來好些端午節禮。只是貴府事忙,送禮的管事只見了太太,得知妹妹一切安好便回轉了。”鳳姐道。
“是嗎?我竟半點不知!”黛玉滿臉失望地望着賈母。
以前她也只是逢年過節得些禮物,并不曾見到家裏來人。今年照舊,自不驚訝。只是當着賈母的面揭破,她還是要顯露幾分失望出來。
賈母終于開口,“是呢,我也是今日才知林侯府節禮早已送到。想來,我老婆子年歲大了,半點不濟事呢!”林侯府三字咬音格外重。
王夫人忙起身行禮,“老太太言重了,實在是媳婦事忙,又見老太太近來精神不太好,擅自做主,請老太太責罰。”
“罷罷,好生生過節,說什麽罰不罰。只是,這回兒慢待了姑爺家來人,今年的回禮要格外重些。”賈母擺擺手,轉頭對黛玉道:“你一片孝心,外祖母知道。只是你父親事忙,不得回京述職。兩地迢迢,你若有思親之情,不妨多寫幾封家書,外祖母允你快馬加鞭送去。”
“是。”黛玉應諾。
“昨夜睡得晚,我這會兒又有些乏了。你們且散了吧!鳳丫頭,把你林姑父的家書快快給你林妹妹送去,以解他們父女相思之苦。”賈母吩咐罷,扶着鴛鴦的手,回屋休息去了。
餘下衆人散去。
一場歸家鬧劇雷聲大雨點小,悄沒聲息結束。
寶玉難為情,護送黛玉回房後不敢多留,轉身離開。
不多時,平兒親自将家書送來。破天荒還帶來許多衣裳、首飾、金銀并書籍等物。
原來這些都是林如海差人送予黛玉的。只是,往年不曾見過。
黛玉神色恹恹吩咐紫鵑收下,送走平兒,忙忙取信來觀。
信封自然已經拆開。
展信先是長篇累牍問候賈母并府上衆人,末了提及黛玉,話語寥寥,卻也情深義重,看得黛玉淚盈于睫,幾乎又要落淚。
只是黛玉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信裏壓根沒提及父親身體如何,近來可好。且看筆跡,竟不是父親親筆。
家書都由人帶筆,難不成父親已然大不好?
黛玉頹然坐倒。
紫鵑、雪雁紛紛圍攏上來。
“姑娘,這是怎麽了?可是老爺有甚不好?”雪雁先問。
黛玉搖頭,吩咐紫鵑磨墨,提筆便寫回信。
如今府裏來人已然回轉,豈能不帶回信便走?事有蹊跷,八成是有人借她之口回了信箋。只是,既然當着賈母的面遞了信給她,她萬萬沒有不親筆回複的道理。
紫鵑在一旁伺候,見黛玉不過盞茶時分便寫好一封家書,親自吹幹,裝入信封,由她送去給賈母過目。
且說,賈母在衆人走後,悄悄叫來賴嬷嬷說話。
“如今我這二兒媳婦心思越發大了,面上由鳳丫頭管家,事無大小哪個不是她說了算?現在竟連林府來人都不許我見了。若不是我今日問起端午節禮的事,她怕是準備昧下不提。”賈母忿忿道。
賴嬷嬷低聲道:“二太太家境本不錯,但是到底不識字,和老太太當年沒法比,眼皮子淺些原也平常。”
“哼,別當我不知她什麽主意!只是,元春并寶玉以後前途都還少不得如海幫襯。巡鹽禦史,她以為和九省統制是一樣的?”賈母仍舊氣憤難平。
賴嬷嬷躬身,“自然是老太太見識深遠。”
這邊廂,鴛鴦捧了黛玉家書進來。賈母看不清,喚來李纨念與她聽。
信上,黛玉先是問父親安,言辭懇切,千叮咛萬囑咐林海注意身體,切不可過于操勞。
“案牍勞形最是傷身,父親向來體弱更應珍重。時時請名醫診視,飲食尤需注意,清淡順口為佳。且需勤為鍛煉。女兒尤記幼時父親騎射風采,錦帽貂裘挽彎弓射日,着實意氣……日常應防微杜漸,小疼小痛萬萬不可輕視之。女兒不在膝前,父親更應珍重。”
後面,更是大書特書盛贊外祖母并舅舅、舅母們如何疼愛于她,兄弟姐妹怎樣和樂幸福,讓林海不用擔心雲雲。
李纨讀罷,眼角暗暗挂了淚,真心贊道:“林妹妹孝感動天,林姑父定會身體康健,萬事順心。”
賈母也忍不住抹眼淚,不愧是她的親外孫女,樣貌品行無不是第一等。
“就這般封好,着人快馬加鞭送與林老爺。”賈母示下,自然有人去操辦。
是夜,清風慢吹。寶玉屋裏已熄了燈,四下寂無人聲,黛玉悄悄披衣坐起。紫鵑和雪雁擎燭,黛玉伏在案頭,默默書寫另一份家書。
恐怕燭影現于屋外,紫鵑和雪雁撐着被子遮住櫥門。
月升星移,黛玉筆下不停。從來,她寫家書都是報喜不報憂,寫的多了,自然下筆如飛;如今要說實話,卻百般斟酌,才思枯竭,難以形容起來。
思及前世種種,不免又淚落香腮,滴到紙上,斑斑點點,暈開墨跡,越發觸目驚心。
轉念一想,又覺可笑可嘆。她雖已立定心意,笑挽大廈,然憶及曾經與父母親相處的歡樂時光,對比在賈家的辛酸過往,還是不免珠淚點點。
厚厚五六頁紙,黛玉用簪花小楷密密述盡寄人籬下吃穿用度全仰賴旁人的悲苦辛酸,下人如何冷言冷語含酸譏刺并自己怎樣瞻前顧後小心翼翼。更明言思念父親過甚以致日日垂淚,夜不能寐……樁樁件件,聞者傷心聽者流淚。
好不容易,黛玉寫完家書,用蜜蠟封好,遞與紫鵑。
紫鵑接過,在點心盒裏藏好,主仆姐妹三人無言互望。
既而天明,紫鵑早早收拾停當,挾着點心盒出門。
剛出門就碰見了守在走廊的襲人。“呀,紫鵑姐姐這麽早是要去哪裏?”襲人笑問。
“你也知道,我嫂子近來害喜嚴重,喜食酸的。姑娘心疼我,特特把林老爺送來的幾樣點心并一盒鹽津梅子賞了我,讓我送回家去。”紫鵑邊說邊開了食盒,拈起一顆梅子要喂給襲人吃。
襲人擡頭掃了一眼盒子,見裏面果然是各式點心,笑眯眯吃了一顆,目送紫鵑離開。
紫鵑一路專挑人多的地方走,逢人就誇黛玉仁厚,家裏送了端午節禮就賞了她好多東西還許她送回家孝順爹娘老子。誇的衆人都以為紫鵑是來給黛玉賣好的,便不再多想。
一路從從角門出去,轉入後巷,七拐八繞,紫鵑回到老娘院中。
她哥哥在外辦差,嫂子獨自在家養胎。紫鵑進門,看望過嫂子後,抽出食盒底層的書信,如此這般囑咐。臨行前,更是給嫂子懷裏硬塞了兩塊銀元寶。
她嫂子得了好處,自然千恩萬謝。待她哥哥歸家,一五一十轉述。
是夜,便有一隊客商帶着黛玉書信沿河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