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1)
1、間諜可當百萬兵
綜述成臯戰役的第一階段,就是劉邦守在荥陽城外,項羽揮師而入,意欲攻打荥陽,卻因為劉邦花樣百出,機變無窮,最終抛出紀信和兩千名婦女為誘餌,劉邦本人卻金蟬脫殼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劉邦所做的一切,就是拖延決戰。最終他成功了,趁楚兵擁到城東看熱鬧之際,他只帶了十個騎兵,向着成臯方向狂奔。
項羽發現中計,就留下部将終公繼續攻打荥陽,他自己則率了樓煩騎兵追殺劉邦。震天的馬蹄聲中,成臯戰役的第二階段終于拉開了帷幕。
這一階段的特點就是過程短、節奏快、翻局迅速,頗有一點目不暇接的味道。持續過程不到一個月,但至少有四個變局。概述這四個變局,仍然是以項羽狂追劉邦,意圖與劉邦決戰,而劉邦堅定不移地四處亂竄,堅決不與項羽決戰,并再一次重演荥陽之故事,金蟬脫殼而後再次重創項羽。
先說第一個變局。這個變局很簡單,荥陽東門,項羽發現上當,憤怒地将紀信燒死,就去追殺劉邦,一口氣追到成臯。而劉邦進城,喘息未定,就看到楚軍追上來,劉邦立即作了個英明神武的決定:離開成臯,向關中逃竄。
劉邦逃入關中,項羽就沒法追了。為什麽呢?因為成臯據黃河而立城,項羽如果要追擊,首先必須要攻克成臯,但後面還有一座荥陽城。所以項羽只能在荥陽和成臯兩城之間流動辦公,意圖掃平關外。
而劉邦逃入函谷關,立即集結兵力,征調部隊,打算再次東出函谷關,回到荥陽跟項羽扯皮。這時候卻走出來一個儒士轅生,對劉邦提出了極富創意的建議。
轅生說:“大王,你回荥陽幹什麽?回去後你能打過項羽嗎?明明打不過人家,你非要回去自找沒趣,這好玩嗎?既然回去也打不過人家,建議就不要回去了。不回去,那麽大王去哪裏呢?建議大王率領軍隊,南出武關。項羽得到消息,就會立刻追殺大王來武關,當然到了武關,大王照樣還是打不過項羽。打不過怎麽辦呢?就暫時先別打,躲在城裏不出去。但在這種情況下,戰場又多出一個來,荥陽一個戰場,成臯一個戰場,韓信去黃河以北弄出個戰場,大王再在武關新開辟一個戰場。這麽多的戰場堆在這裏,估計項羽的腦子未必夠用,只要有一個戰場顧不過來,就夠他喝一壺的了。”
劉邦聽了大喜,說:“好主意,這次咱們聽你的。”
其實,劉邦是沒有勇氣再回荥陽。明擺着,面對項羽的拼命進攻,荥陽城破,指日之間。換個地方再開戰場,至少心理上的安全指數高一點。
于是劉邦丢了荥陽不要,率師出武關。打開武關走出去,外邊就是河南的地盤。劉邦就在河南的南陽、葉縣一帶跑來跑去,專挑沒有守軍的城池攻打。知道項羽遲早會找上門來,他心裏害怕,就傳令九江王英布,也把他的游擊隊帶到武關來。這一招又叫嫁禍于人,因為項羽恨死了英布,如果英布在武關,等項羽追殺而來,肯定是首攻英布,這樣劉邦就又多了個逃跑的機會。
果然,這時候項羽已經打下成臯,正為找不到劉邦而郁悶,突然聽說劉邦又從武關那邊蹿出來了。項羽那個氣呀,急忙命令部将終公來守成臯,他自己則率了騎兵,疾奔到南陽、葉縣去找劉邦單挑。
這是成臯戰役第二階段的第二個變局,項羽二追劉邦。
聞知項羽來到,劉邦早有準備,立即飛快地逃回早已修築好的營壘中,躲在裏邊拒絕出來。
這時候項羽反而是好整以暇了,因為劉邦和英布合并在一塊,讓項羽心煩的戰場少了一個。目前只有兩個戰場,劉邦這邊是一個,荥陽成臯那邊是一個。成臯落入楚軍之手,而荥陽已經是力不能支,随時可以破城。所以項羽調集重兵,打算就在南陽結束這場戰事。
Advertisement
正在調集兵馬,運輸糧草,突然又傳來一個壞消息。始終在北方打游擊的彭越,發現沒人理他了,不甘寂寞,就趁機東渡睢水,殺入了楚國的大後方,肆無忌憚地鬧騰起來。
彭越突然出手,卻是奇兵天降。實際上劉邦指望的是韓信突然殺出來,但是韓信和張耳自從平定了北方之後,無論劉邦怎麽急迫地催促,兩人硬是按兵不動。此時的韓信,明顯已經生出異心,這實際上是韓信此後殺身之禍的端由。但目前的劉邦自身難保,當然無暇追究韓信。幸虧他早早布下彭越這招後手,在這時候救了他的老命。
彭越突然殺出來,讓項羽措手不及。他認真掂量了一下目前的局勢,權衡了雙方的力量配比,決定兵分三路:自己仍然在南陽咬住劉邦,不死不休。部将終公仍然是攻打荥陽,直到城破為止。再派部将項聲、薛公東進,去尋找彭越決戰。
項羽是知兵之人,他派出兩員大将去擺平彭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單比較雙方的實力,項聲和薛公,任何一個人的能力都不弱于彭越,以二打一,項羽這邊有很大的勝算。
但千算萬算,漏掉關鍵。以項聲和薛公二對一,這确實是沒問題的,但項羽卻不知道,劉邦那邊還有一個項伯。
有項伯在,可當百萬兵,項羽他這輩子甭想贏。
2、楚漢人品大戰
有項伯在項羽身邊潛伏卧底,劉邦應該是全面掌握了楚軍的動向的。而此時他被楚軍團團圍困于南陽的營壘之中,能救他一條命的,唯有彭越。
所以劉邦絕不會讓彭越輸。
于是歷史就順理成章地發生了,項聲與薛公,兩員楚軍大将去擺平彭越,雙方戰于下邳地區,結果楚軍吃了個大敗仗,可憐的薛公竟然被彭越給打死了。
回顧彭越的歷史,他堪稱是當時的游擊戰專家。最擅長的是等敵方大部隊遠去之後,他突然冒出來攻城略地,等到對方機動部隊殺回來尋找他,他又神秘地消失了。黃河沿岸的沼澤地,就是他的老巢,自從起兵以來,無論走出多遠,他最終都會以老巢為圓心畫圈,确保自己萬無一失。
簡單說來就是,在下邳戰役之前,彭越一芥江湖草莽,從未與楚軍的正規軍交過手。首次交戰,面對項羽手下有名的兩員戰将,卻能夠擊敗對方,斬其一人,這必然是情報工作起到了作用——如果不是,那彭越一個人就可以單挑項羽了,歷史也沒劉邦混的了。
認為彭越斬殺楚将薛公,是情報戰再次起到作用,這是後人的分析。但項羽的分析結論,卻不是這個。
項羽認為,這個彭越是個很能打的大敵,非他本人出馬,不足以制伏。
但如果項羽去找彭越單挑,劉邦這邊又由誰來管?
眼下的情形是明擺着的。論單兵作戰,項羽坐頭把交椅。論組織能力,劉邦當仁不讓。所以項羽固執地想逼迫劉邦與他比單兵作戰,而劉邦則是堅定不移地将戰事鎖定在組織戰的範疇以內。所以,項羽是劉邦唯一的克星,一旦項羽離開,又該輪到劉邦撒歡了。
項羽思前想後,知道撤兵已屬唯一的選擇。他依依不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劉邦營壘,自率主力軍回師,進擊彭越,穩定大後方。
劉邦終于迎來了他渴望已久的變局——他不需要再面對項羽了。
費盡了周折,調虎離山的妙計終于成功。興高采烈的劉邦率漢軍蜂擁而出,擁向成臯,去找項羽的部将終公單挑,可憐的終公名不見經傳,哪裏是劉邦的對手?被劉邦打得滿地亂跑,成臯又被劉邦順利奪回。
話說項羽返回後方,那彭越卻早已消失在茫茫大地之上,根本不可能再找到他。
失望的項羽勒馬回首,發現身後的漢軍再次形成梯隊陣勢。劉邦的禦史大夫周苛和部将枞公,仍然死守在搖搖欲墜的荥陽城。而在後方是劉邦的主力人馬,麇集于成臯,向項羽耀武揚威。
項羽搖頭嘆息,在心裏說:“劉邦,你鬧夠了沒有?該歇歇了吧?”
楚軍回師,疾搗荥陽。這座鬧心的城池終于被打破,負責守城的漢國禦史大夫周苛被楚軍俘虜,将領枞公戰死。
周苛被押到項羽面前,項羽對他說:“周苛,你很能打,我看好你。你以後就在我這邊幹吧,我封你為上将軍,讓你食邑三萬戶,夠意思吧?”
周苛回答說:“謝謝美意,但我誠懇地建議你快點投降更妥當,因為你根本不可能是漢王的對手。你別嫌我說話難聽,等你被漢王俘虜,你就知道我是一片好心了。”
項羽說:“拿大鍋來,添柴生火,給我把這個頑固的家夥煮了。”
這是項羽第三次煮人了。第一次煮了個儒士韓生,第二次煮的是沛縣前大佬王陵的母親,這次煮的是周苛。可是項羽為什麽非要煮了周苛呢?
因為項羽氣極,氣的是他被劉邦調來調去,到處逮不到個人來打。好不容易逮住個周苛,滿腔熱情地想跟周苛交朋友,可周苛卻不給這個面子。
然則,周苛為什麽寧肯被水煮,也不跳槽呢?
這是因為,周苛是沛縣人氏。他和表弟周昌,秦朝時是郡監手下的士兵,劉邦起事之後,周氏兄弟就追随了劉邦,這是地地道道的子弟兵。劉邦能夠把項羽的叔叔項伯統戰過來,當然會防着項羽這一手。既然劉邦留下周苛守荥陽,這就意味着無論是劉邦、周苛還是周苛的家人,都已經接受了他必然死亡的現實。
縱然水煮,也撼動不了劉邦團隊之分毫。
而項羽的親叔叔項伯,卻在偷偷地出賣他。
單只是比較人品,項羽就輸慘了。
所以楚漢相争,本質上是人品大戰。劉邦這邊替死的有紀信,不怕死的有周苛,項羽那邊卻是連親叔叔都籠絡不住,你說這仗還怎麽打?
雖然項羽的人品靠不住,但确實沒人能夠打得過他。拿下荥陽之後,項羽就順利向成臯推進,再次挑戰劉邦。
成臯這座城,曾經被楚軍奪取過。這就意味着此城的防守能力不足,項羽此來,成臯必失。
所以劉邦當機立斷,作出一個英明神武的決定:逃!
公元前204年六月,項羽在一個月內兩次攻克成臯。成臯戰役第二階段,就在劉邦逃出成臯之際宣布閉幕。
3、暗算無常死不知
成臯戰役的第三幕拉開,是極具畫面感的。
這個畫面是從一輛車子開始。車子很小很簡陋,就在成臯第二次破城之日,從北門的門縫裏擠了出來。趕車的人也很低調,混雜在難民之中,絲毫也不起眼。車子裏邊擠坐着兩個人,滿臉的緊張疲憊,正是劉邦和夏侯嬰。在他們身後,是震天的喊殺聲和熊熊燃燒的火光。破城的楚軍一面大肆屠殺四處逃竄的漢軍士兵,一邊搜尋劉邦的下落。
然而劉邦卻是天生的逃亡大師,他在年輕時代起,就因為犯罪而被秦朝官吏追捕,因此積累了豐富的逃亡經驗。他一生中逃亡的次數不少于十幾次,卻一次也沒有被捉到過。可以說,劉邦的成功逃亡是創了紀錄的,至今無人能打破。
為什麽沒人能夠逮到他?
因為他熟知別人的思維弱點,而世人卻對他一無所知。
而項羽,面對神秘消失的劉邦,只有深深的困惑與郁悶。
劉邦悄無聲息地逃到了小修武。
這裏是什麽地方呢?
在這裏,有一支強大的漢軍部隊,帶隊的正是韓信和張耳。
劉邦在黃昏時分抵達了韓信兵營門外,但是他沒有通報韓信,而是和夏侯嬰喬裝為過往行人,就在小修武當地簡陋的客舍裏居住了下來。從當時的情形上來看,這一夜他并沒有睡好,實際上只是在上半夜的時候,打了個盹。未等天亮,他和夏侯嬰就出了客棧,把那輛破車修飾了一下,插上帶有羽毛的旌旗标志,向着韓信的大營沖了過來。
到了大營門前,他沒有表露身份,只是聲稱自己是漢王派來的特使,而且他随身攜帶着相關的印符,得以順利進入兵營。再接下來,應該是有一場小規模的交火,劉邦和夏侯嬰手下的人,突然亮出了自己的漢王身份,在韓信的扈從們目瞪口呆之際,迅速攻占了韓信及張耳的卧室。并在沒有驚動兩人的情形之下,先行收繳了兵符印信。等張耳和韓信懵懵懂懂地醒來,聽到的是漢王升帳,喝令二人迅速觐見的聲音。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小修武劉邦大奪兵,睡夢中韓信遭暗算的故事”。但很少有人解釋過,劉邦他為什麽要這麽幹呢?他既然抵達了小修武,何以不通知韓信速速迎駕,卻弄出這麽個名堂來,此舉有何深意呢?
想了解劉邦的用意,須得從楚懷王的悲催命運說起。
這裏說的楚懷王,實際上是戰國時代楚懷王的孫子,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老楚懷王的孫子,就被打回原形,成為了放牛娃。但後來項梁東渡,為了豎立一杆能夠號令天下的戰旗,就擁戴這個放牛娃做了新一屆的楚懷王。再後來項梁戰死,楚懷王盡收權柄,剝奪了項羽的兵權。
但是随後不久,秦将章邯包圍趙國钜鹿,趙國向楚懷王求救。于是楚懷王就挑選了最信任的宋義,以其為上将軍,統十萬楚兵,去救援钜鹿。卻不承想,途中項羽突然發動兵變,殺掉宋義,奪取了兵權。
從此以後,項羽就再也沒有把兵權還給楚懷王。
楚懷王淪為了孤家寡人,無枝可依,搞到最後,他竟然被項羽派英布于江心截殺,枉送了一條性命。
這活生生的現實,讓劉邦深切地意識到了一件事:權力的誘惑是不可抵禦的。沒有人會放下手中的權力,沒有人會這樣做。
由此推斷,韓信也肯定不會放棄手中的權力。
為什麽要交出手中的權力呢?先給韓信一個理由?
所以,如果劉邦一到小修武,就通知韓信速速迎駕的話,他無法保證會發生些什麽事。
沒有證據表明,韓信一定會殺掉劉邦。但劉邦要做的是,盡最大努力避免任何不測事件發生。
這就叫:“金風暗動蟬先覺,暗算無常死不知。”早在和夏侯嬰一道逃往小修武的時候,劉邦就在心裏盤算他有可能遭到的危險。他不僅在逃避項羽的追殺,同樣也防範着自己人。
毫無疑問,像劉邦這樣算計,活得會很累很累——但至少,他活得比楚懷王更長久!
如果楚懷王也會像劉邦這樣精心盤算,這世上大概就不會再有項羽的位置了。實際上,正是因為劉邦算無遺策,才導致了韓信悲苦的命運,讓他失去了成為第二個項羽的機會。
此外,劉邦此舉,防範的不僅是韓信,還有張耳。
要知道,張耳是有前科之人。早年他和陳馀奉陳勝王之命,随陳勝部将武臣,經略趙地,等趙地打下來之後,張耳和陳馀卻勸說武臣自立為趙王。這件事盡管有利于當時的抗秦局勢,但對于陳勝本人來說,卻意味着巨大的傷害。
此時張耳和韓信統兵橫卧趙地,其戰略格局與當年陳勝王時代同出一轍。劉邦沒理由相信,在同等的政治利益格局之下,同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如果張耳忽然間老毛病發作,再次勸說韓信稱趙王,這事的結果誰也保不準。
所以,劉邦一防韓信,二防張耳,他實際上誰也信不過——早在他落魄的當年,去大嫂家裏蹭飯吃,連大嫂暗示廚房裏沒有飯了,他都要親自驗看一下,可見這個家夥對人性是持有高度懷疑的。
劉邦不相信人性——又或者,他只相信人性是不可以相信的。
和劉邦這樣的人共事,是很令人絕望的。除非做到像紀信、周苛那一步,被人用火燒了,又或是水煮了,否則無法取得劉邦的信任。
那麽,大家為什麽卻還要選擇劉邦,而不選擇項羽呢?
選擇項羽比選擇劉邦更令人絕望。在劉邦這邊,最多是沒便宜可占,可在項羽那邊,卻只能像範增那樣,無端遭受疑忌,落得個冤沉海底,連個說理的地方都找不到。
比較劉邦和項羽這兩個老板,劉邦只是精明,在他手下無法藏私而已。但只要你認真表現,不存私心,還是有許多發展機會的。而遇到項羽,他唯一信任的是最不應該信任的間諜項伯,所以你表現得越好,反而出局得越快。這也是小修武奪權事件發生之後,史學家對劉邦持寬容态度的主要原因。
總之,倉促之間從床上爬起來的韓信和張耳,面對着手執兵符印信,“踞而洗”的劉邦,唯有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劉邦在微笑,或許他的心裏還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他避免了讓張耳和韓信在無法抵禦權力誘惑之時,有可能導致的人性橫決。既然大家都沒有機會表現出人性中的暗惡一面,那麽,大家就仍然是積極的、陽光的、向上的,仍然是可以繼續合作的。
4、重演調虎離山
暗入小修武,奪取了兵權,劉邦就給張耳、韓信分配工作。
派張耳下鄉,巡視趙國各地,看看有什麽發現。派韓信去攻打齊國。
韓信郁悶地說:“好,大王,我這就去打齊國,這次大王能給我多少人?”
“人?”劉邦說,“小韓啊,我這邊的人手還不夠呢,要不你自己想想法子?”
劉邦把韓信手中的人手全都搶走了,讓韓信郁悶到了無以複加。可是韓信不敢吭聲,因為劉邦幾次三番催促他出兵救駕,韓信都因為首鼠兩端,遲遲沒有行動,他現在只求劉邦別追究這事,就已經是萬幸了。
無奈之下,韓信找張耳想辦法,湊了點人手,準備進擊齊國。這邊劉邦把韓信的人全部調到鞏地,阻止楚軍西進。
這時候劉邦的新戰略,是借韓信出兵齊國的機會,意圖從北部及西北部兩個方向,對楚國形成戰略包圍,進而威脅楚軍的側背,再次逼迫項羽分散兵力。而劉邦則乘機大打機動戰,一塊塊吃掉楚軍。
按照這個布置,劉邦率軍興沖沖地出小修武,抵達黃河岸邊,正要渡河,忽然間過來個郎中鄭忠。
郎中這個職位,相當于劉邦的警衛營營長。他借劉邦路過的機會,勸說道:“大王,你為什麽要渡河?渡河的目的是不是想和項羽對打?可問題是,咱們根本就打不過項羽呀。明明打不過還非要過去,這不是自讨沒趣嗎?”
劉邦說:“那你的意思,該怎麽辦?”
鄭忠說:“我的意思是,這個過河不過河并不重要,重要的千萬不能真的和項羽打。所以最好的法子呢,就是趕緊修築最堅固的營壘,深挖壕溝,多存些糧草,等項羽找來了,咱們好躲在裏邊不出來。”
劉邦聽了大喜,說:“你這個建議好,真是太好了,咱們就依你。”
于是劉邦決定重演武關之故事,再于黃河岸邊築堅壘,把項羽引過來。等項羽來了後卻不交戰,等彭越再抄項羽的後路,倘項羽派去攻打彭越的人數少了,就會被彭越幹掉。可如果項羽派去攻打彭越的人多了,留在劉邦這邊的楚軍必然人數減少,又可以讓劉邦打上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這招既然奏效,那就要繼續用下去,于是劉邦下令築堅壘。忙亂之際,他忽然又想起一件事來:上一次武關之役,玩了個漂亮的調虎離山,那是因為彭越打得好。可如果這一次,彭越的表現達不到效果,那又該怎麽辦?
劉邦決定再給彭越增派援軍,務必要讓彭越打出效果來。于是就派了将軍劉賈、盧绾兩人,統步卒兩萬,騎兵數百,渡過白馬津進入楚地,支援彭越。
這個劉賈,是劉邦的大表哥,而盧绾則是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夥伴。這兩個人是首次出戰,而且要打的是游擊戰。可知仗打到這一步,劉邦這邊已是資源耗盡,沒有可用的人手了。
所以劉賈和盧绾的出征,贏不贏倒還在其次,重要的是不能讓楚軍把他們給打死。據史書記載,這兩個活寶出征之後,在楚地先找地方紮堅壘,然後四處剽掠,焚燒楚軍的糧草。但一旦楚軍進行掃蕩,他們倆就飛快地逃回營壘,死死地關上營門,堅決拒絕交戰。
盡管劉賈和盧绾沒什麽出息,但此二人畢竟是帶了兩萬漢兵入楚境,對于彭越來說,意味着極為得力的支持。得此二人牽扯楚軍,彭越他老兄發了狠,攻克睢陽,橫掃外黃,連奪楚地十七座城池。
楚國境內鬧成這樣,項羽是真的支持不住了。他想了又想,就把大司馬曹咎和塞王司馬欣叫過來,說道:“你們兩個聽着,現在我要對你說的話,極重要極重要,關乎我們的生死。你要一字一句地聽清楚,牢牢地記在心裏,聽清楚了沒有?”
大司馬曹咎說:“啥事呀老板,看你弄得這麽緊張。”
項羽說:“老曹,軍國大事,生死攸關,你可別這樣吊兒郎當的。”
曹咎:“我沒有,老板你吩咐好了。”
項羽道:“老曹,你聽着,眼下這個情況很是危急,漢國的韓信進擊齊國,齊國招架不住,我們派了大将龍且和周藍過去,這邊的人手已經明顯不足敷用。不料想後方又冒出來個彭越,竟然連奪我們十七座城池。眼下這情形是,如果我不回師,就無以克制彭越,收複失地。可如果我回去,劉邦必然會沖出堅壘,過來追殺你們。而你和司馬欣決計不是劉邦的對手,倘若交戰,必然會死得極慘極慘。”
大司馬曹咎道:“明白了老板,你放心去吧,我們把城門關好,不跟劉邦交戰就是了。”
項羽警告道:“可別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劉邦那家夥詭計多端,你不出戰,他會千方百計地誘你出戰。你千萬要記住,我一去一回,最多只需要十五天,十五天我就能奪回失城,打跑彭越。而在這十五天內,無論漢軍怎麽勾引你們,你們都要鐵下心來不睬,一定要等我回來,等我回來才可以交戰。聽清楚了沒有?”
曹咎說:“好好好,老板你快點去吧。不就是關門十五天,不理睬漢軍的挑釁嗎?這點小事容易,十五天之後,我期待着與大王勝利會師。”
“拜托了。”項羽千叮咛,萬囑咐,“十五天,你們只要忍耐十五天,我就回來了。十五天之內,千萬不要和漢兵接仗啊,千萬不要……”
項羽懸着一顆心,驅師東進,去追殺彭越。這個情報在第一時間被項伯報到劉邦的案頭,劉邦興奮得快要昏死過去了:“傳令,大開壘門,取路成臯,與我打破城池,擒殺曹咎及司馬欣。”
正要出動,忽然間一個人攔在劉邦面前:“大王忙不忙?不忙我跟你說件小事。”
劉邦細看來人,頓時大喜。此人的出現,導致了楚漢戰争從主線戰場迅速轉移到了支線戰場,也導致了楚漢時代最能忽悠的說客,被人放在鍋裏,煮成了香噴噴的肉湯。
5、大家玩得有點嗨
突然跑出來要跟劉邦聊天的,是劉邦這邊的說客郦食其。
郦食其這個人,為漢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也出過想讓劉邦封六國後人的馊點子。劉邦待手下人,是出了名的不禮貌,但對于郦食其,卻一向尊重有加,原因是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劉邦依靠的戰場上的主将,郦商的主要對手是鐘離昧,兩人打仗時互相尋找對方,找到就拼命。所以雖然郦食其出過馊點子,但劉邦也不會因此見責。
但是馊點子的事情,對于郦食其本人來說,卻意味着沉重的打擊。因為郦食其自诩智士之輩,是靠腦子吃飯的。馊點子就意味着對他智力的否定,這是郦食其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所以郦食其苦思冥想多日,終于想出了一連串的妙計,急忙來找劉邦擺龍門陣。
郦食其說:“大王,你可曾聽說過,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必然沒戲。什麽叫天之天者?老百姓,就是君王的天。糧食,則是老百姓的天。有糧食,老百姓就能吃飽,君王就能安穩天下。沒糧食,百姓饑餓怨恨,君王也心神不安,不知大王以為然否?”
劉邦:“然……你到底是啥意思?快你娘的說!”
郦食其道:“是這麽個情形,我想請大王想清楚一件事,自從彭城一役來,大王就幾次三番與項羽相峙于荥陽。大王不挑前,不選後,偏偏揀在荥陽這麽個地方,與項羽反複拉鋸争戰,其目的是何在呢?”
劉邦:“對了……我為什麽要選擇荥陽呢?好像真的有什麽原因,只不過……不過這些日子以來,發生了太多事情,一時之間我想不起來是為什麽了。”
郦食其道:“大王忘了,實在是再也正常不過了。因為大王這段日子,過得太過于颠沛流離,太過于激情燃燒。結果搞到最後,大王只顧着燃燒了,卻忘了為什麽燃燒。之所以犧牲周苛,寧死也不放棄荥陽,就是因為荥陽這座城,是用來保護天下糧倉敖倉的啊!”
劉邦:“我的天,我怎麽把這茬給忘了!”
郦食其道:“沒錯,情形正是這樣。大王之所以選擇荥陽攻防,死戰不退,就是為了守住天下糧倉。而項羽拼了老命,不計血本,與大王幾次三番争奪荥陽,目的也是為了奪取天下糧倉。但是雙方交手的時間長了,刺激程度過高,都玩得嗨了,連續兩次沉迷于調虎離山的快樂游戲中,卻忘記了為什麽要在這裏玩了。我希望大王能夠趁項羽醒過神來之前,趕緊重振軍威,奪回荥陽,占據敖倉的糧倉,扼守成臯的天險,堵截太行的通道,阻塞飛狐口,守住白馬津。這就給諸侯一個強烈的印象,顯示咱們漢軍已經占據了有利地形,足以鉗制楚軍。這樣一來,天下那些心眼不夠用的諸侯,以為咱們漢軍勝券在握了,就會心裏恐懼,趕緊跟我們一起幹,那麽項羽的亡敗,就指日可待了。”
劉邦狂跳起來,傳令,立即召開軍事會議,我要馬上奪回敖倉糧倉。
郦食其攔住劉邦:“大王等一下,我的發言還沒有完。”
劉邦:“……還沒說完?那你接着說。”
郦食其:“大王,現在的國際形勢,是這個樣子。南方是項羽的老巢,有我們的幾支游擊隊,在楚國的腹地添亂鬧事。而北方則是我們雙方的主戰場。此時趙國和燕國都已經平定,成為了從側面壓制項羽的強大力量,讓項羽憋得透不過氣來。但是項羽也仍有足夠的殘存空間,這就是齊國對他的支持。再說齊國的情形,齊國,是田氏的老地盤,北靠着大海和泰山,以黃河和濟水為險阻,與楚國緊密相連。這屬于兵家險地,易守難攻呀。大王你即使派出幾萬人的部隊,也未必能夠在短時間內拿下齊國。只要楚齊兩國相互支撐,我們就缺少足夠的勝算。所以我請求帶着大王的诏令出使齊國,說服齊國歸附漢王,以為屏藩,不知大王以為然否?”
劉邦大喜:“好,就依你。”
于是郦食其拿到劉邦的親筆诏令,就興沖沖地出發了,要以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齊國不戰而降。
但是,劉邦和郦食其,這兩人卻都忘了一件事——劉邦已經下令讓韓信攻打齊國。這時候又派出說客,按理來說,這麽重大的政策調整,是一定要通知韓信那邊一聲的,以便雙方更好地配合。
但是,打仗這種事,說起來真是千頭萬緒,要考慮的事情無以數計。以劉邦的腦子,打到最後都把自己打亂了,打糊塗了,連為什麽不斷地争戰荥陽都給忘了。現在派了郦食其去游說齊國,又忘了告訴韓信一聲。
悲劇總是在信息溝通不暢的情形下發生。郦食其此次,原本是打算揚名天下、誇耀百世的,卻因為溝通不足,不幸遭遇到個競争對手,滿腹的名利之心,竟然化為一鍋水煮白肉。
6、同行是冤家
此時,韓信正統師向齊國進發,但因為劉邦奪走了他的軍隊,他只能自己再想辦法湊人手。結果搞到最後,後主動請纓的郦食其,反而比韓信更早出發,而且已經抵達齊國。
現在的齊王叫田廣。齊國英雄,俱在田氏,自陳勝王起事以來,齊國的國王走馬燈也似的換來換去。但無論怎麽換,換上來的齊王始終是姓田的。田廣親切接見了郦食其,聽這個說客忽悠。
郦食其開口了:“大王,給你出道智力題:你可知道,這天下最終歸誰所有嗎?”
田廣:“不曉得,請先生告訴我答案。”
郦食其:“這天下,必然是歸屬漢王。”
田廣:“證據?先生這麽說,可有證據?”
郦食其:“大王想要證據,就請先再回答我一個問題,什麽樣的人,才能夠奪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