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2)
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史記·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劉邦對英布到來的歡迎儀式,是“踞床洗”。有關這個“踞床洗”,劉邦已經不是第一次幹了。早在說客郦食其求見的時候,劉邦就玩過這一手,可知劉邦并非是非要挑在這個時候“踞床洗”,而是一種明确的政治态度,又或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攻勢。
再說這個“踞床洗”,考慮到當時的床不過是低矮的凳子,而短褲又沒發明出來,這個姿勢就是十足的羞辱。所以才會有“布大怒,悔來,欲自殺”這麽個表現,因為英布好歹也是一號英雄人物,劉邦竟然這樣羞辱他,讓英布氣憤于心。可此時自己卻被劉邦套牢了,連發火的資格都沒有,因此他才會恨不能讓自己立即死掉。
但是接下來,英布被送到客舍,進去一看,裏邊的裝飾陳設,竟然與漢王劉邦的一模一樣。也就是說,英布發現他也可以踞床洗,也可以恣意享受人生,并擁有羞辱別人的特權。這個發現讓英布既驚且喜,頓時認為劉邦這是拿自己不當外人,一下子就被劉邦征服了。
在這裏,劉邦收服英布,有一個奇妙的心理戰技巧。具體就是先将目标一下子打落最底層,讓你一文不值,摧毀你最後的一點自尊和自信。而後呢,再猛一下将你擡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先行将英布貶到一文不值,摧毀英布的自尊與自信,目的只是為了徹底毀滅英布的人格。因為自尊與自信近乎人格的全部。而後再突然将他高擡起來,意味着讓英布人格重生。重新生長出來的這個新的人格,因其生命源于劉邦,從此就會對劉邦感恩戴德,徹底淪為劉邦的附庸。
可見,自從劉邦和張良将英布視為統戰目标的時候,就根據他膚淺的性格與自作聰明的愚蠢,設置了一系列精密的圈套,牽着英布的鼻子,讓他一步步陷入漢軍這邊的陣營,想逃都逃不出去。
到這裏,劉邦的招數還沒有用完,後面還有更狠的。
話說英布安頓下來之後,因其獲得了從此可以“踞床洗”的政治待遇,從此死心塌地,追随劉邦。他派手下人去九江尋找被自己丢掉的部隊,這時候他聽到了一個壞消息:
九江已經被楚軍攻占,九江國的部隊被楚軍掠走。而且,楚軍還殺掉了英布的妻子和兒女。
楚軍的将領是哪一個?他為什麽要殺掉英布的妻子兒女?就連劉邦自己的父親和妻子呂雉,都關押在楚軍的戰俘營裏,沒有殺掉。連劉邦的父親妻子都不殺,楚軍又有什麽理由,非要殺掉英布的妻子兒女?
如果你知道攻占九江的楚軍将領是哪一個,就會知道他為什麽這麽幹了。
攻占九江并殺掉英布妻子兒女的人,是項伯!
6、楚營中的王牌特工
項伯,項羽的叔叔,張良的朋友,他是劉邦第一個統戰過去的間諜,為了強化雙方的合作,劉邦甚至與項伯挂上了兒女親家。從此項伯就成為了潛伏在楚營中最深的間諜,專心致志、兢兢業業地要搞死他的親侄子。
現在我們知道劉邦對英布的打擊為何會如此有效果,這是因為整個事件過程中,有項伯在參與——是項伯,向劉邦密報了英布與項羽之間的關系出現裂痕。又是項伯,将楚國使節赴九江的消息轉報到漢使随何處,從而讓随何順利完成了曝光英布的任務,讓英布再也無路可退。最後又是這個項伯,他殺掉了英布的妻子兒女,目的只是讓英布再也不可能與項羽達成和解,從此死心塌地地為劉邦賣命。
Advertisement
說起來,自打項梁死後,項伯就是項羽最親近的族人了。如果這時候有人告訴項羽,他的叔叔想要搞死他,項羽準保連死的心都有。
事實上,項羽直到死,都沒有想到過自己的叔叔在暗害自己。
可這是為什麽呢?
史書上沒有記載過為什麽,我們也不好瞎猜。但有一種可能是存在的,那就是項梁死後,或許項伯會認為自己應該成為項氏族人的家長,但年輕的項羽卻氣勢洶洶地占據了家族族長的位置,這肯定會讓項伯心裏不痛快。
變生肘腋,後院起火,親叔叔蹲在身邊磨刀霍霍,這人倫慘變,又豈是項羽能夠理解得了的?
總之,在項伯的幫助下,劉邦奇計疊出,硬生生地把英布這支生力軍,從項羽陣營中分化了出來。英布派去的使者,在九江找回來幾千人,都是英布的死黨。劉邦看英布這邊人數太少,感覺力量不足,就給英布增派了許多官員,讓英布回去盡量去扯項羽的後腿。
但是,地下戰線的隐蔽鬥争,短期內是很難見到明顯效果的。在主戰場上,也就是荥陽一帶,項羽的主力軍步步挺進,挑準了劉邦的運糧甬道,不斷地進攻,一次又一次地掐斷了劉邦的糧道,讓劉邦很是頭疼。
劉邦很清楚,以目前雙方的力量配比,漢軍并不具備與楚軍決戰的實力。不要說決戰,實際上劉邦最大的麻煩,就是荥陽都面臨着随時被攻破的可能,他必須要找到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
為此,劉邦召開了軍事擴大會議,要求大家腦力激蕩,快點想出好法子來。
這個法子,讓說客郦食其想到了。
郦食其說:“大王,你可曾知道,為什麽商湯立國,有五百年。周武王立國,有八百年。而秦始皇立國,卻只不過十二年,就徹底崩盤了嗎?”
“為什麽呢?”劉邦問。
“這是因為,”郦食其解釋道,“商湯伐夏桀,卻仍然把夏桀的哥哥封到杞地。周武王伐商纣,卻仍然把纣王的哥哥封到了宋國。正是因為商周兩國的開國之君善良厚道,分封了前任君主的後人,這才贏得了民心,所以商朝延續了五百年,而周朝則延續了八百年。但是秦始皇,他滅了六國,只剩下他一個皇帝,六國的後人他一個也不封,讓六國後人連個立錐之地都找不到,結果失去民心,秦帝國才支撐了十二年,就稀裏嘩啦崩盤了。所以,大王你要想取得天下,那實在是太簡單了,只要效法商湯和周武王的做法,不要學秦始皇,再立六國的後人為諸侯。老百姓定然感激你的恩德,所有人都會仰慕你的風範道義,都希望成為你的臣仆。德行布及天下,必然是南面稱霸,可以确信,到時候就連楚國都只能乖乖前來朝貢大王。”
“真的嗎?”劉邦聽得激動了。
郦食其:“相信我,沒錯的。”
劉邦:“好,趕緊下令,找工匠來刻制六國印玺。老郦你辛苦一下,準備出發,去尋找六國後人,大封天下。”
郦食其大喜,就去支領差旅費,準備出發去分封六國後人。他還沒來得及走,張良從外邊回來。當時劉邦正在吃飯,就急忙招呼張良:“子房,你快點過來,你剛才不在,我們開了個軍事會議,有人提出個非常棒的建議,你來替我分析一下。”
劉邦不提郦食其的名字,單只是把郦食其的建議,詳細地解說了一遍。說完問:“子房,你幫我分析一下,這個建議,到底靠譜不靠譜?”
張良笑道:“到底是誰替你出的這麽好的主意呢?這主意真是太好了。”
劉邦:“真的嗎?”
張良:“真的,我可以明确地告訴你,如果你按照這個主意來辦,那你就真的死定了,誰也救不了你。”
7、人性的弱點
聽了張良的話,劉邦都吓傻了:“怎麽會……怎麽會這樣?”
張良說:“大王,借你飯桌上的筷子,我來給你解釋解釋。”
說着話,張良拿起桌子上的筷子,問道:“昔者商湯伐夏桀,卻将夏桀的後人分封在杞地,那是因為商湯随時可以取他們的小命。請問大王,你現在是不是也能輕易取項羽的小命?”
劉邦:“……項羽取我小命,這還差不多。”
張良放下一根筷子:“好,這是此計第一不可行。咱們接着往下說,昔年周武王伐商纣,而将商纣王的哥哥分封在宋國,那是因為周武王可以随時摘下商纣王家的腦殼。請問大王,你現在能随時摘下項羽的人頭嗎?”
劉邦:“……我現在只求別讓項羽摘下我的人頭。”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好,這是此計的第二不可行。再接着來,昔年周武王入殷,旌表殷代賢士商容的門楣,釋放被商纣王關押起來的賢士箕子,在被商纣王殺害的賢士比幹之墓前,焙土致敬。請問大王,你現在能做到這些嗎?”
劉邦:“……這……好像有點夠嗆。”
張良再放下一根筷子:“好,這是此計的第三不可行。咱們繼續,昔年周武王入殷,發放钜橋儲存的糧食,散盡鹿臺庫存的金銀,以濟貧窮,以恤孤寡。請問大王,現在你能做到這些嗎?”
劉邦:“……這……好像不太貼邊。”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好,這是此計的第四不可行。再繼續,昔年周武王取代殷商,把戰車改為民用車,把武器倒置着,再覆蓋上虎皮,以表示天下大治,從此偃武行文,不複再行兵事。請問大王,你現在是這麽個情形嗎?”
劉邦:“……這……确實不靠譜。”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好,這是此計的第五不可行。後面還有,昔年周武王平定天下,将戰馬放歸華山南麓,表示從此再無戰事,戰馬不再需要馳騁沙場。請問大王,這件事你現在能做到嗎?”
劉邦:“……這……好像是上一個問題的重複耶?”
張良再放下一根筷子:“好,這是此計的第六不可行。現在我們将重複進行到底,昔年周武王平定天下,将戰牛放歸于桃林之北,表示天下從此太平,再也不需要運輸糧草。請問大王,這件事你能做嗎?”
劉邦:“……這也算一條?”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如果不算,我手裏這麽多筷子往哪放?所以這是此計的第七不可行。先別急,咱們還有下一條。大王,現在你身邊的謀士們,他們遠離親人故土,丢棄祖宗墳墓,跟随你征戰天下,圖的是什麽?是他們太缺心眼,跑你這兒無私奉獻來了嗎?不,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渴望日後能夠獲得一塊封地。可如果你現在恢複六國,大封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人,那麽你身邊的謀士們,就只能返回故鄉,去侍奉你扶立的這些君主。這對他們來說是最明智的,因為他們的家人在故鄉,祖宗墳墓在故鄉。到時候大王你剩下孤家寡人一個,還扯什麽奪取天下?”
劉邦:“……說了這麽多,好像就這條貼邊。”
張良放下手中最後的一根筷子:“誠如大王所見,這是此計的第八不可行。還有一條,現在楚國的疆域最大,實力最強。一旦你恢複了六國,他們必然要依附最強大的楚國,而不是依附你。你這等于是憑空替楚國增強了力量,替自己找來許多要命的對頭。所以我才會說,如果你采用了這條計策,那就意味着大勢去矣,徹底完蛋了……最後這一點,歸入第八不可行內。”
劉邦:“我覺得你最後說的,應該單列一條。”
張良:“可問題是,我手中只有八根筷子。”
劉邦:“你……他媽的郦食其這個死讀書的腐儒,差點壞了你爺爺的大事。趕緊,快點把刻制好的六國印通通毀掉,千萬不要流到外邊去。”
這段文字,記載在《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中,如果抽走這段文字,張良的傳記就沒內容了。但當我們仔細審視這段內容時,就會發現,這段文字在邏輯闡述上,相當沒水平。張良把刀槍入庫算一條,馬放南山算一條,牛放桃北又算一條。把同一個問題硬生生拆成幾個枝節,這有什麽意義嗎?
史記中的所謂八不可行,不過是劉邦軍事集團的宣傳部門,統一發布的新聞通稿而已。這個通稿明顯是讀書沒讀明白的小文人蹲在小黑屋裏草拟出來的,邏輯層次是平行的,歸納方法是錯誤的。如果張良就是這水平,很難想象,他能夠在那個時代,混得順風順水。
那麽,張良究竟對劉邦說了些什麽,才讓劉邦放棄了分封六國之後呢?
張良應該就是講了這段歷史——歷史,只有最鮮活的歷史,才是最富人性智慧的。因為歷史是人類的歷史,而人類的歷史,不過是人性的規律性重複再現而已。如果你知道了歷史,你就知道了人性。
張良應該是這樣對劉邦說的:“大王,你确信你封的王,就一定會支持你嗎?”
劉邦:“……應該是這樣吧?他不支持我,豈不是忘恩負義?”
張良:“哦,那麽請問大王,你在彭城之敗前夕,曾經擁有五十六萬之衆,而且手下至少有八個王,大王還記得他們都是誰嗎?”
劉邦:“當然記得,當時我手下,有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以及一個後來補封的韓王。”
張良:“請問大王,這八個王,都是誰封的?”
劉邦:“……是項羽封的。”
張良:“大王,你明白了吧?還需要我再多說嗎?”
“誰告訴你的,你封的王,就一定會支持你?是誰把這個愚蠢的念頭,灌進你的腦子裏的?項羽的下場你不是親眼看到了嗎?他封的每一個王,都成了他的敵人,無一例外!”
“人性的規律是,天大的恩德,也敵不過小小的私怨。芝麻小的私怨,其心理感受會強過天大的恩德。所以人類具有忘恩負義的天性。如果你學項羽,大封天下,那麽你就等于為自己找來許多冤家對頭。如果你恩澤六王,你就為自己找來六個仇人。如果你恩澤天下,那就意味着天下人皆曰可殺。只有恐懼才能夠懾服人類忘恩負義的天性。人們之所以臣服項羽,不是因為他封了多少個王,而是他殘暴血腥。人們之所以追随你劉邦,是因為你曾經接二連三地屠城,選擇站在你或項羽的身邊,只為了避免被你們兩個殺掉。”
“高築牆,廣積糧,莫封王。”
“如果你想贏,就只能這麽玩。”
8、誰是大內奸
幸虧張良提醒,劉邦才幡然醒悟,避免了讓損主意把自己害死。喘息未定,他忽然看到旁邊帥帥的陳平,頓時火了:“陳平,你有必要這麽帥嗎?帥能當飯吃嗎?”
陳平:“老板,誰又惹到你了?”
劉邦:“少廢話,你給我說清楚,你長這麽帥,能讓動亂的天下恢複安定嗎?”
陳平:“我帥……可這天下動亂,又不是因為我帥引起的。”
劉邦:“天下動亂,是不是你的帥引起的,這事等會兒再說。但你既然如此之帥,總應該讓天下人,也沾點光吧?”
“讓天下人沾光……大王,莫非你想讓我想個法子,快點搞死項羽?”陳平問。
劉邦:“那你到底有沒有法子呢?”
陳平:“我能有什麽法……對了大王,我想起來,你現在的情形,很像當年的秦始皇。秦始皇當初掃平六國的時候,面對的對手,比項羽更厲害。當年趙國有名将李牧,魏國還有一呼百應的信陵君。這兩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能力阻止秦國的擴張。但秦始皇還是想了個好法子,輕松地擺平了他們。”
劉邦:“快說,怎麽擺平的?”
陳平:“對于有能力的人來說,不怕明槍,只怕暗箭。當年秦始皇用的辦法,就是派間諜攜黃金珠寶,潛入趙國魏國,尋找最嫉恨李牧和信陵君的無恥小人,給他們多多的錢,再讓他們誣陷李牧和信陵君意圖謀反。結果李牧被趙王殺掉,信陵君被魏王奪走權力,郁悒而死。正因為秦始皇的離間計奏效,所以六國才自己搞死自己,成全了秦始皇的功業。”
劉邦:“……這真是個好主意。”
陳平:“大王你看,項羽手下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不過是亞父範增、親信鐘離昧、龍且及周殷這麽幾個人。如果大王你肯給我幾萬金,我招募人手,潛入楚國,散布謠言,就說這幾個人對項羽有意見。項羽是個極端自我的人,喜歡猜疑別人,如果我再給他上點眼藥,他們內部一定會陷入自相殘殺之中。到時候大王你乘機進兵,項羽必敗無疑。”
劉邦:“我給你四萬金,不用報賬,也沒人查你的賬。怎麽用,給誰用,都由你說了算。但有一點,你得給我把事情辦成了。”
劉邦重施秦始皇之故技,派人攜金銀珠寶潛入楚國,散布謠言,項羽果然中計,開始對鐘離昧等人,産生了嚴重懷疑。
這些損招很管用,但項羽玩得更狠。他已經做足了準備,要逼迫劉邦與之決戰,楚軍潮水般湧上來,把荥陽城圍得鐵桶一般,滴水不漏。
情況危急,劉邦緊急召張良、陳平開會:“感覺有點不妙,你們倆說,咱們這次是不是要死定了?”
張良:“沒錯,咱們這邊雖然陰招不斷、損招連連,但正面戰場上根本頂不住。這次如果破城,項羽不會跟咱們有完。為今之計,只有一個辦法,投降吧?”
劉邦:“投降?”
張良:“說得好聽點呢,叫求和。說得難聽一點呢,就是投降。我看咱們求和的文書上這樣寫,要求割荥陽以西的土地,通通都給咱們漢國,你看如何?”
劉邦:“你這不是拿項羽當傻子嗎?……對了,都這節骨眼上了,咱們不想着逃生的事,還要繼續坑人害人嗎?”
張良:“為什麽不呢?這時候害人,項羽是無法理解的。所以不能放過這個好機會。”
劉邦:“那咱們這次害哪個呢?”
張良:“我隆重推薦亞父範增,他這麽大年紀了,不知道自愛,跟在小年輕項羽屁股後面跑跑颠颠,必須要給他點教訓。”
劉邦:“好,我批準這個方案。”
于是劉邦這邊派使者出城,去找項羽,要求和談。項羽當然不想談,但禮尚往來,他也必須要派使者來荥陽,否則會被諸侯們說他不懂禮,沒文化。
楚使來到,負責接待的是天下第一美男子陳平。就見雞鴨魚肉,各色美味,流水般送上桌來。使者大喜,拿起筷子正要吃,這時候陳平進來了:“咦,怎麽使者換人了?亞父前幾次派來的使者呢?他們這次怎麽沒來?”
“亞父?”楚使很詫異,“我不是亞父範增的使者,是楚王項羽派來的。”
“什麽?你不是亞父派來的?”陳平大為驚訝,“弄錯了,真對不起弄錯了,來人,趕緊把這些酒菜撤下去。”就見侍者上前,将美味的酒菜全部撤下。又聽陳平吩咐道:“重新給人家上菜。”侍者又端了新菜進來,竟然全都是難以下咽的粗茶糙飯。
看着使者那張錯愕驚訝的臉,陳平笑眯眯地問道:“項羽叫你來,有什麽事嗎?”
“沒……什麽事!”使者怒火攻心,站起來就走。回到楚營,就去找項羽投訴。項羽聽了臉色大變,這時候恰好範增過來,讓項羽立即組織攻城,打破荥陽,擒殺劉邦,早點結束這漫長的戰鬥。項羽卻問:“亞父,你跟劉邦那邊……沒聯系吧?”
範增說沒有,項羽更加疑心。他這人有個毛病,一旦起了疑心,你再說什麽他也不信,而是懷疑你是不是有什麽陰謀。他認準了亞父勸他擒殺劉邦是個大陰謀,越發不肯攻城。
發現項羽居然在懷疑自己,範增的心裏頓時生出悲涼,說:“大勢去矣,項羽你在這裏慢慢玩吧,請允許我告老還鄉。”
失望的範增離開項羽,在回返彭城的路上,就因為傷心死掉了。
可這事還真不能怪項羽。很顯然,項羽已經感覺到,在他的陣營裏有內奸,而且是大內奸。他懷疑這個,懷疑那個,卻唯獨沒有懷疑到真正的內奸項伯身上。項伯可以說是中國特工界的成功鼻祖——他這個鼻祖,也沒什麽值得驕傲的,不過是暗中坑害自己的親人,這事真不是正常人能幹得出來的。
詭計連環,除掉範增,這卻是短時間內劉邦第三次情報戰與信息戰了。在三個案例中,劉邦和張良,甚至有一個完美的信息戰公式在重複運用。
9、情報戰與信息戰
劉邦的三起情報戰和信息戰,都是發生在公元前204年。
從時間序列上來看,第一起情報戰,應該是偶然事件。發生在安邑戰争之初,劉邦命說客郦食其,去西魏國游說魏王豹,想讓魏國站到自己的陣營中來。魏王豹明确拒絕了郦食其,卻毫無防範意識,讓郦食其搜集了魏國軍隊的詳細情報,滿載而歸。而後,劉邦和韓信針對魏國軍隊的布置,制定了具明确針對性的打擊方案,結果一戰而滅魏。
很明顯,順利地消滅魏國,讓劉邦一下子意識到情報的重要性。可以确信,就在此次事件之後,他想到了埋伏在項羽身邊的棋子,并正式啓動了針對項羽的情報戰。
項伯為劉邦送回來的情報,就是關于九江王英布和項羽之間關系不睦的資料,這個資料讓劉邦産生了希望,并決定實行曝光計劃,讓自以為聰明的騎牆派英布,無路可走,只能死心塌地地與項羽為敵。這次行動,就是劉邦發起的第二次信息戰了。
所以,當漢使随何一行,抵達九江并受到接待時,計劃就已經成功了三分之一。而當英布接見漢使随何時,計劃就已經成功了三分之二。
計劃的最後一步,雖然在流程上只占三分之一,但在總體計劃中,卻占到決定性的分量。這一步就是等到楚使來到之後,随何硬沖進去攤牌,把英布腳踏兩只船的事件公布于衆,讓英布無路可走。
曝光計劃順利推行,最終讓英布與項羽決裂,跳到了劉邦的陣營。但這起成功戰例,一定是激發了劉邦和張良等人的靈感,對這起案子進行了詳細分析。
要分析的問題只有一個:針對英布的曝光戰役,決定性的變量是什麽?
如果你找對了這個關鍵性變量,那麽你就掌握了信息戰的基本法則,從而可以靈活機變地運用這一戰術。
從情報戰演變到信息戰,關鍵性的變量只有一個:信息的傳遞!
漢軍之所以能夠獲得安邑大勝,是因為首先掌握了對方的軍事情報,掌握了準确的信息。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信息戰的第一條定律。
定律一:信息是決策的前提。
接下來,劉邦和張良啓動了針對英布的曝光計劃,計劃的順利成功,使得他們迅速總結出信息戰的第二條定律:
定律二:控制信息,就可以控制對方的生死。
曝光計劃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這邊對信息擁有絕對控制權。他能夠及時準确地獲得有關項羽的信息,同時又能夠把自己所希望的信息,傳遞到項羽的耳邊,促使項羽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樣行動。
整個事件過程中,項羽宛如一具沒生命的木偶,完全由劉邦玩弄。劉邦想知道他的情況,就能夠通過特工項伯準确地獲知。而劉邦希望項羽聽到些什麽,他就能夠順利地把這些信息傳遞過去,從而主宰了項羽的選擇。
可以确信的是,劉邦和張良,通過擺布英布,終于發現了信息戰的第三條定律。
定律三:信息通過渠道傳遞,渠道不能控制,但信息可以控制。
這條定律的意思是,項羽的使者,忠實地向項羽反映了他所見到的情況——但這個情況卻是假的,這就導致了項羽判斷失誤。
當劉邦發現第三條定律的時候,他同時也發現,他可以随意操縱項羽那邊任何一個人的命運。所以他不顧荥陽城被楚軍團團圍困,自己已是命在旦夕的危情,仍然發起了打擊亞父範增的第三次信息戰。
在針對亞父範增的打擊中,劉邦已經牢牢控制住了兩條信息渠道,一條是潛伏在項羽身邊最深的項伯,另一條是美男子陳平所操縱的間諜網。這兩條信息鏈,一在朝一在野,一條是項羽身邊,一條是民間輿論,已經形成了對範增極端不利的環境。可以确信,這時候的項羽,會經常聽到“群衆反映”,聽到有關範增暗通漢軍的風言風語。但這些信息,都是隐性的,不能公開的,劉邦所要做的,必須是控制住項羽的信息通道,将扭曲的信息傳遞到項羽耳邊。
項羽的信息通道,就是他自己派出的使者。在九江,劉邦已經成功地利用這條渠道,将自己所希望的信息,傳遞到了項羽的耳中。這一次,劉邦仍然是要故技重施。
從信息戰的第三定律來看,項羽的信息通道對項羽本人是忠實的,但其所反饋的信息卻是可以控制的。劉邦用這個手法已經玩弄了英布,現在他要再來玩範增。
于是當楚使來到之後,陳平按劉邦的授意,假裝認錯人,故意送上豐美的酒食,等楚使心花怒放之際,卻又突然将美食撤掉。這強烈的刺激,強化了楚使對範增的怨恨與不滿。他忠實地把這個信息傳遞了過去,而項羽卻沒有任何理由懷疑這條信息的真實性。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漢使随何在九江面對楚國使者說的話,與美男子陳平在荥陽對楚國使者的戲弄,在其機制與原理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劉邦利用項羽的信息通道,先行制造虛假信息,通過這條通道傳遞過去,從而控制項羽的選擇。
需要說明的是,當劉邦興趣盎然地沉浸于信息戰的研究之中,控制項羽的行為并活活氣死範增,是在荥陽城被楚軍團團圍困,面臨着城池随時被打破,城中人死多活少的情形下做出的。
這說明什麽?
只能說明劉邦太貪玩了,死到臨頭,還天天琢磨着坑人害人,真是拿他沒辦法。
10、荥陽大崩盤
史書上,對于支線戰場和情報戰、信息戰等描述的極為詳盡,那是因為劉邦是最後的贏家,歷史當然要偏向着他點。但在被後人所忽略的主戰場上,真正具壓倒一切力量的,卻是項羽的楚軍。
先來看看楚漢兩軍的作戰序列。
正方漢軍的作戰序列:
統帥:漢王劉邦。
謀士一:成信侯張良。
謀士二:護軍中尉陳平。
謀士三:廣野君郦食其。
謀士四:谒者随何。
将領一:将軍夏侯嬰。
将領二:将軍周勃。
将領三:将軍樊哙。
将領四:中大夫灌嬰。
将領五:九江王英布。
将領六:禦史大夫周苛。
将領七:都尉郦商。
将領八:将軍劉賈。
将領九:樓煩将(無名)。
漢軍總兵力:八萬至十萬人。
反方楚軍作戰序列:
統帥:西楚霸王項羽。
謀士一:歷陽侯範增(遭受劉邦的信息戰打擊,被除名)。
謀士二:武涉,一名說客,但業務能力比較弱,最終誤了大事。
将領一:大司馬曹咎,秦朝時,他是蕲縣的監獄長,當時項梁入獄,是他出面說情,釋放了項梁,所以項羽依其為親信。但他的水平,始終維持在監獄長狀态,未能及時提升。
将領二:長史(前塞王)司馬欣,秦朝時,他是栎陽監獄長,當時項梁入獄,就是由他負責監押。但他賣了蕲縣監獄長曹咎面子,釋放了項梁,所以在歸附項羽後,就立即受到重用。
将領三:将軍季布。
将領四:将軍鐘離昧。
将領五:将軍龍且。
将領六:将軍項聲。
将領七:将軍終公。
楚軍總兵力:十五萬至二十萬人。
通過雙方的實力配比,我們可以看到,楚軍的兵力人數,恰好是漢軍的一倍。這個兵力上的優勢,完全是項羽在彭城戰役中打出來的。彭城戰役前夕,劉邦擁有的總兵力多達五十六萬人,結果被項羽的三萬樓煩騎兵,輕松殺掉了至少二十萬人。剩下的三十萬人,三分之二歸了項羽,劉邦那邊只剩下三分之一,這就是目前雙方配比形成的因由。
彭成大捷之後,楚軍迅速向西推進,計劃先把劉邦打入關中,或是徹底消滅,或是再打回蜀川老巢去。為此,楚軍作出了以下幾項決定:
一是拒絕劉邦提出的割荥陽以西歸楚的求和建議,從各個方面加緊西進的準備。
二是派遣使臣游說英布,使其兵出武關,西擊關中,抄劉邦的老巢。但這個策略被劉邦的信息戰所挫敗,英布不僅沒有去抄劉邦的老巢,反過來揪住項羽的後腿不放,導致了楚軍西進計劃止于荥陽。
三是與趙齊訂立和約,穩定楚北、東北和西北方向的局勢。但這個計劃同樣被韓信的支線戰役所挫敗,韓信滅了趙國,只剩下一個齊國孤懸在一邊。
四是由項羽親統主力軍,重力進擊荥陽,切斷劉邦的運糧通道,造成漢軍的供應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