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1)
1、友情比愛情更稀有
井陉之戰,是人類歷史上的傷心之戰。張耳和陳馀,一對老夥計,兩人一起歷過生死,共過患難。在最艱難的時刻,他們頭頂上就懸着追殺兩人的通緝令,兩人相互保護對方,愛對方甚至超過了愛自己。後來兩人又齊心協力,追随陳勝複興趙國,但钜鹿之戰後,危機解除,兩人卻突然之間形同陌路,最終竟成為不死不休的對頭。
何以如此?為什麽這麽珍貴的友情,能善始而不能善終?
推究起來,導致兩人翻臉成仇的症因,還在于他們彼此介入對方的生命太深,彼此都将對方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再視對方為一個獨立個體。正因為不再尊重對方的獨立性,所以就無法容忍對方的獨立意識和獨立選擇。井陉戰役,死的不只是陳馀一個人。張耳在殺死他的時候,因其人格破産,在諸侯中失去了聲望與名譽,從此淪為劉邦的附庸,成為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所以說,人際交往,必須要建立在尊重對方獨立人格的前提之下,不能無限苛求與索取。一旦你的要求超過了對方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互的信任就會迅速轉化為彼此的不滿與怨怼。
實際上,同性之間的友情,比之于異性之間的愛情更為稀有。異性之間有着天然的吸引,始終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而同性之間更多的是競争,合作與友情只有在極特殊下的情形下才能産生。張耳和陳馀,如果不是被大時代的命運抛到了相依為命的低谷狀态,他們也許早就打得你死我活了。而如項羽、韓信,這些大時代的失敗者,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孤獨一生,沒有朋友。
一個沒有朋友的人,問題大半出在自己身上,但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平等觀念有關。比如說劉邦,他雖然智慧過人,卻心性險惡,将每個人定位于他的奴仆的地位。追溯劉邦的一生,所有他遇到的人,如夏侯嬰、他的大嫂,包括他的妻子呂雉,都被他要求無限地付出。這種不對等的朋友關系,到了漢朝滅亡的時候,劉邦的後人劉備,與關羽、張飛的朋友關系,也是這樣一個定位。關羽和張飛之所以被後人永世景仰,留名青史,就是因為他們認可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死心塌地地堅守這種社會倫理。那些不認可這種倫理的人,則被視為小人與奸賊。由于平等意識的匮乏與平等文化的空缺,導致了中國人無法找到朋友。除非你願意像關羽、張飛這樣,硬生生地管朋友叫主公,否則主公不認你這個朋友!
張耳和陳馀,正是這種不平等文化的犧牲品——兩人結怨之由,是張耳要求陳馀與自己共同赴死,而陳馀拒絕。這個拒絕成為了雙方友誼斷絕的轉折點。之所以中國人能夠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正是因為患難之時,大家都是平等的,不需要分出主從。而一旦富貴了,總會有一人努力要騎到對方的脖子上去,不管你是讓他騎還是不讓他騎,朋友關系到此已經不複存在。
所以,能夠成為長久朋友的人,必須是具有平等意識的人。只有具有平等意識,才會尊重你的獨立選擇。
楚漢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但因為同樣的時代已經在我們的歷史中循環了兩千多年,這漫長的時代,導致了我們文化中殘存有許多不平等的奴性因子,并造就了許多缺乏平等觀念與平等意識的人。所以即使是到了文明時代,也仍有很多人不懂得如何交朋友,又或是,仍然以張耳、陳馀時代的觀念來交朋友。所有這些人,其朋友關系終将會因為求索過度或缺乏足夠的人格尊重,而最終走向破裂。
所以,從張耳陳馀的悲劇中,我們得出朋友交往的規律:
第一,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朋友,只有那些有平等觀念、具平等意識的人,才能夠成為朋友。因為他們不會無限地苛索,而是尊重你的獨立與尊嚴。
第二,與朋友交往的規則,要注意底線之所在。每個人對周邊的人群,都有一個定位。如果你不清楚這種定位,或是不關心,就必然會觸犯對方底線。這也是古人所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意即朋友之間一定要注意為對方預留私人空間,如果失去對這一點的把握,也就必然會失去朋友。
第三,不做不知分寸的人——不知分寸,就是不知道別人的底線在哪裏,貿然逾越,必然會引起怨憎。同時也要注意那些不知分寸的人,不知分寸者多半心智不成熟,給他足夠的時間,等他心靈成長起來,能夠接受人際交往的基本法則,再與之成為朋友也不遲。
實際上,在我們所關注的楚漢争霸的時代,只有張良具有在這種不平等文化下與人平等相處的智慧。
張良,是唯一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理與規程的時代智者。他知道在這個時代不能獨存,所以選擇依附劉邦,卻始終保持着客卿的身份,這個身份讓張良避免了遭受劉邦的惡意羞辱。
Advertisement
而張耳,在殺掉老朋友陳馀之後,人格破裂,心理也趨于崩潰。他的兒子張敖顯然是陷入了心智恍惚的狀态,才會幹出娶了劉邦的女兒,卻把自己的寵姬送給劉邦,又把自己和劉邦女兒生的女兒嫁給劉邦兒子的亂倫事——所謂心理崩潰,實際上是大腦思維的崩潰,已經無法理解正常社會的行為法則,所以才會幹出正常人所無法理解的異常事。
總之,泥陷于不平等文化背景下的人,莫不是受限于不平等文化的負面因素,感受到莫大的痛苦。
比如說韓信,他就是一個能夠從平等文化中獲益,卻淪為不平等文化的犧牲品的典型。
2、不戰而勝
井陉大捷,平定趙國之後,韓信在軍中的威信,從最初的不被信任,霎時上升到頂點。于是他下令,有活捉趙國逃将廣武君李左車者,賞千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沒幾天的工夫,果然有人把李左車捆綁着送來了。韓信付了千金之後,命人将李左車帶過來,他親自替李左車松綁,請李左車坐到面向東的尊貴位置上,以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李左車,請教道:“我準備向北征讨燕國,向東去攻打齊國,要怎樣做才能夠取得勝利呢?”
韓信向李左車請教這個問題,是有緣故的。
首先,李左車的祖上是齊國人,他的祖上則因為齊國內亂,逃到了趙國,從此又成為趙國人。而李左車自己,據碑廟記載,是生于雁門關。因此他對于趙國、齊國及燕國的情形,是最熟悉不過的。而他又是一個兵法家,更清楚這三個國家的弱點所在,至少有一千個法子,能夠讓這三個國家死于無聲無息之中。
其次,李左車和韓信是同類人,都是屬于智商高、情商低的類型。而且李左車比韓信更郁悶,他比韓信智商更高,情商卻更低。
韓信的高智商,是有歷史依據的,毋庸多說。他的情商低,一是體現在青年時期被同鄉人鄙視上,二是體現在他不停地在項羽和劉邦之間跳槽,始終無法讓人相信自己。如果不是蕭何力薦,韓信很可能空負大志,抑郁一生,但好歹他也能贏得夏侯嬰和蕭何兩人的賞識及認可。而這個李左車,卻比之于韓信更慘,自打這個趙國複興以來,歷經了不知多少劫殺與險難,而李左車卻始終被排斥在局外,得不到機會一顯身手。好不容易碰上此次井陉大戰,又被酸腐的陳馀拖累,成了韓信的俘虜。
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的情商和智商,打一個總分數的話,那麽劉邦、張良、韓信和李左車,大概算是高分者,總分都在二十分左右。劉邦的智商打十分,情商也是十分,兩相持平。張良的智商可以打十二分,情商八分。韓信的智商可以打十五分,但情商只有五分。李左車的智商大概可以打十八分,但情商只剩下二分。所以劉邦知道這些人的智商足夠高,并用自己的情商能力駕馭控制之,因此成為唯一的贏家。
照這個打分标準,蕭何和陳平大概算是第二梯隊,他們的情商加智商,總分大概在十六分左右,雖然比不過劉邦、張良,但也能夠獲得第一梯隊的認可。
而項羽、曹參、夏侯嬰及樊哙等人,其智商和情商的總和,不過是十二分左右。因為總分低,所以無論怎麽擺弄,也無法與劉邦張良相比。但這些人有一個暴力加分,項羽可以加十分,因此總分甚至超過了劉邦。所以項羽的機會,就在于哪次戰鬥中,碰巧把劉邦打死了——這種可能性很大,那麽項羽就贏了。但因為這種偶然事件沒有發生,項羽的高分數也就沒大價值了。樊哙的暴力分可以加八分,曹參和夏侯嬰可以加六分,所以這一撥人也可以混上一段時間。
再下來,還有九江王英布、枭雄彭越等人,這些人的智力和情商的總和,不會超過八分,完全是靠了暴力加分,才能混下去。一旦他們的暴力加分沒有價值了,也就迅速被除名了。
我們這個打分标準,完全是根據史料中的印象得來的,沒有更規範的檢測手段和更為科學的依據,最多只能把每次戰鬥的情形判定一個大概的分值,最後得出這個結論——但這個分值,主觀性極強,最多只能是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打一個比喻而已。
這樣分析的目的,是想說清楚一件事:為什麽韓信知道李左車的價值,而別人不知道。只是因為他們兩個都是高智商者,所以才能夠公正地判斷對方。而陳馀等人在智商上與兩人的差距較大,已經失去了評判能力。這就好比小孩子是無法判斷出成年人的優劣高低來的,他只能依據成年人對自己的态度,把成年人分為自己人和非自己人——許多心智不成熟的成年人,也是這樣研判問題的。
還有一件事,在心智成熟的範疇裏——注意這個标準,許多人并不在這個标準之內——情商高的人,因為洞悉人性,居處于天然的智力優勢地位,往往會很狂傲,對別人持蔑視态度。而情商低的人,卻因為難以獲得別人的認可,屢受打擊,反而非常謙和。比如說李左車,當韓信向他請教的時候,他就謙虛地回答道:“我是打了敗仗的亡國俘虜,怎麽可以參與謀劃這麽大的事呢?”
韓信則說:“事情是這樣子的,比如說,戰國時代有個百裏奚,他在虞國,可是虞國卻滅亡了。于是他就去了秦國,卻讓秦國強大起來。這并非是百裏奚在虞國愚蠢,到了秦國突然變聰明了,而是虞國的國君不肯用他,而秦國的國君肯征用他罷了。再拿我們兩個來說,你之所以吃了敗仗,并非是敗在我的手下,而是那個讨厭的陳馀,他本事不大,卻非要騎在你的脖子上,結果拖累了你。總之,對于我們這些高智商、低情商的人來說,一生的命運,就在于能不能遇到個願意重用你的有權人。用你你就贏了,不用你你就輸了,沒什麽道理好講。”
李左車說:“小韓啊,你既然這樣說,那我也就說說好了。你現在的情形是,接連打了安邑、井陉兩場勝仗,滅了魏國,俘虜魏王,亡了趙國,殺了陳馀。你的威名已經傳遍了天下。只是有一樁,你手下的士兵,也打得疲憊了,想要休息休息,享受一下勝利的果實。這時候如果你強行進軍,比如說,打到燕國的城池之下,一旦燕國拼死抵抗,就會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你在這邊消耗,你家老板在荥陽跟項羽消耗。大家一起耗的後果,就是你幫不了劉邦,劉邦也幫不了你。所以你絕對不能陷入消耗戰中,一旦陷進去,就死定了。”
韓信問:“是啊是啊,我也是為這個情況而為難,可到底應該怎麽辦呢?”
李左車說:“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你現在最大的優勢是什麽呢?就是你已經接連贏了兩場戰役,這兩場勝仗,對于齊國和燕國來說,具有強大的沖擊效果。你所要做的就是,強化這種沖擊性,用你的勝仗,加大對手的心理壓力,直到對手心理崩潰,自動認栽為止,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完美效果。所以呢,你現在不是真的打,而是要擺足架勢,氣勢洶洶,威脅齊燕兩國。同時派使者過去,鼓動三寸不爛之舌,盡可能地忽悠。忽悠的目的,就是要把對方忽悠傻了,那你就贏了。”
韓信聽了大喜,立即下令三軍擺出架勢,準備一舉端掉燕國。同時派出使者,去忽悠燕王臧荼。這個臧荼原本沒什麽本事,只是一個将領起家,因為與項羽關系鐵,所以被項羽封為燕王。再加上臧荼不久前殺掉了老燕王韓廣,本來就根基不穩,風聲鶴唳,被韓信這麽一吓,趕緊寫降書投降。
于是燕國就這麽不費吹灰之力地擺平了。而此後,韓信和老板劉邦的關系,陡然間進入了冰河期。
因為劉邦又吃癟了。
3、替對手創造敵人的天賦
當韓信摧城拔寨,揚名天下之時,楚漢相争的最大戰役,成臯之戰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
成臯之戰,是一場超級複雜、曠日持久的立體戰争。這場戰争具有戰争時間漫長、戰争形态複雜、重大戰鬥次數多及多戰場作戰的特點。
先說戰争時間長。這場戰争始于公元前205年四月末,直打到公元前203年十月,足足打了兩年半。戰争開始的時候,劉邦五十二歲,項羽二十八歲。等打完了這場仗,劉邦馬上就五十五歲了,而項羽三十一歲了。正所謂少年子弟江湖老,這麽漫長的戰争,對人的體力及智力的柔韌度,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這實際上是一個智能消耗戰,劉邦和項羽,比的是誰的智力後勁足,誰更具有無休無止扯皮而樂此不倦的扯淡精神。最終是項羽扯不過劉邦,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全都耗在跟人扯皮搗蛋上,耗不起。這個念頭一旦出現,最終的結果就出來了。
再說這場戰争的形态複雜,這場戰役因為時間漫長的緣故,整個過程包括了多次心理戰、反間戰、策略戰、金融戰以及聲東擊西、調虎離山、圍魏救趙、瞞天過海,甚至連美人計、走為上都派上了用場。基本上除了戰場上更為普遍的騎兵戰、車戰及步戰之外,古代的所有戰争模式,你都能夠在成臯之戰中找到原型。
再說戰争次數多,實際上是戰場的規模大,單說劉邦個人的行動軌跡,他從荥陽打到成臯,從成臯打入函谷關,打入長安,又打到武關,再從武關殺出來,打到河南南陽、葉縣,打回荥陽又被打出來。不要說劉邦一個老頭,縱然是年輕體壯的項羽,都因為如此這般的長途跋涉而導致精神崩潰。這與其說是智力戰,毋寧說是體力消耗戰,沒有一個好身板,真的玩不起這坑爹的游戲。
最後一個特點是多戰場作戰。遇到劉邦,項羽心裏一定曾經後悔過,劉邦具有一種替對手創造敵人的神奇天賦。項羽剛剛出道的時候,與劉邦是有過短暫的蜜月合作期的,那時節兩人聯手,屠殺城陽的百姓,堪稱戰無不勝。但等到兩人分道揚镳之後,項羽的人生就越來越不如意,他的朋友越來越少,越來越孤獨,他實際上是被劉邦帶人群毆而死,而且夥同劉邦群毆的打手,卻都曾是項羽的朋友。總之當時的戰場上,項羽以其無可匹敵的暴力,追着劉邦滿世界亂跑。但就在這個過程中,項羽卻後院起火,四面開花,尤其是他昔日的朋友英布,給他造成了最大的困擾。
簡單說來,成臯戰役,大致能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可以稱為大崩盤,得分的是項羽,崩盤的是劉邦。戰争形态包括了離間計、美人計、金融戰、破擊戰等,總之是琳琅滿目、豐富多彩。
第二個階段可以稱為小崩盤階段,這次得分的還是項羽,崩盤的仍然是劉邦。此階段戰争形态包括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瞞天過海等諸多花樣。劉邦雖然是二次崩盤,卻未傷筋骨,反而是項羽頻繁地出擊,累得有點脫水。
第三個階段可稱為不崩盤階段,劉邦在這個階段中得分,項羽則陷入被群毆的慘狀之中。這階段的戰争形态仍然是多姿多彩,包括了破襲戰、激将法、游擊戰,騷擾戰等多種戰術。甚至還有精彩漂亮的說客大戰。
第四個階段可稱為反崩盤階段,這階段劉邦和項羽各有得分,也各有失分。但劉邦雖然是個老頭,卻特別适應這種高壓力的奔波人生,項羽的心理卻已經被逼至極限。在多次心理戰不見效果之後,雙方握手言和。
成臯戰役第一階段:大崩盤。這個階段從英布開始,由他親自為此戰役奠基剪彩。
英布,秦始皇時代的一個善良百姓,只是心眼有點不夠用。有一次,他遇到個算命術士,對他說:“你面相非常好,将來會稱王的。但你要稱王,必須先要犯罪,不犯法犯罪,不被抓起來嚴刑拷打,你稱不了王。”這個算命先生,有可能是英布的仇家花錢雇來坑他的,有這麽給人算命的嗎?但是英布對此信之不疑,立即放下手邊的正事,出門去犯罪。
犯罪之後,官府在英布的臉上刺下罪犯的字樣,然後送到骊山去服苦役。或許是他堅信自己犯罪之後就會發達,所以在苦役犯中極有擔當,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力。于是英布就率領這些人,完成了漂亮的大越獄,逃到長江當水盜去了。
陳勝起事之後,英布随之響應。有消息稱他曾和秦兵的正規軍交過戰,此後他率師東進,途中遇到項梁,就歸附了項梁,從此和項羽成了戰友。
英布和項羽的蜜月合作期相當漫長而浪漫。兩人一道打過楚王景駒,力挺項梁擁立了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英布也有了個封號叫當陽君。項梁敗于定陶之後,英布逃回彭城,歸于楚懷王。再後來楚懷王将兵權授予上将軍宋義,于是英布和項羽又肩并肩,在宋義的領導下奔赴钜鹿。
途中,項羽殺死了宋義,英布不敢吭聲,于是項羽就成為了他的老板。英布先做先鋒,打贏了钜鹿戰役,為項羽贏得了如日中天的榮耀。然後又是英布于新安夜襲已經投降的秦兵,坑殺降卒二十萬。除此之外,英布還替項羽殺掉了義帝。理論上來說,他應該算是項羽手下的頭號親信了,能為老板幹這麽多的髒活,彼此的信任和依賴,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但不知是什麽原因,當項羽攻打齊國的時候,英布卻假裝生病了,不肯跟着去。這件事讓項羽心裏生出了小小的不愉快,認為英布不給自己面子。導致兩人的親密關系,出現了一線小小的裂痕。
劉邦獲得了這個信息,并牢牢抓住了這個機會,派出使者随何出使九江。随何的任務,就是要拿根撬杠,插入項羽與英布的裂痕之中,硬生生地把這兩人給撬開。
理論上來說,随何接受的不是件正常人能夠完成的任務,但這個任務必須要完成不可。不完成,成臯大戰就無法如期開盤,大家就沒得熱鬧看了。
4、蠢貨曝光計劃
公元前204年十一月,就在韓信滅了趙國、殺死陳馀,并得李左車之助,脅迫燕國臣服的時候,漢使随何的參觀考察團抵達九江,下榻于九江大客棧。
九江這邊負責接待的,是九江王太宰。太宰這個怪官,自殷朝時代設置,周朝時稱冢宰,為天官之長,輔佐君王治理政務。而天官的主要職責,主掌祭祀鬼神、治歷數等職,相當于九江國天文臺臺長兼教育部部長,當然還得兼任外交部部長。總之,負責接待随何一行的,就是這麽個怪角色。
這麽快就找到了對口的接待單位,感覺有點兒戲。
實際上,這正是劉邦選擇了英布的主要原因。劉邦已經精心研究過英布,并判斷出了英布是個什麽樣的人。
英布連算命先生的話都信之不疑,試想他的智商,能靠譜嗎?
實際上,在劉邦眼裏,英布應該算是蠢人中的極品,蠢人中的蠢人——蠢人有兩種,一種蠢人知道自己的蠢,這類蠢人靈智已開,假以時日,就會成為聰明人。而第二種蠢人,是不知道自己蠢的蠢人。一旦蠢人不知道自己的蠢,就會幹出許多蠢事來,并自以為聰明。
英布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身在項羽的軍事陣營中,卻接待劉邦派來的使者。他想做的是居于兩派之間,兩面讨好,誰也不得罪。這恰恰證明了他的愚蠢,他缺乏最起碼的觀察與判斷能力,無法判明劉邦與項羽誰更強一些,誰取勝的把握更大一些。因為他對外界環境的觀察判斷接近于零,所以他選擇同時站在兩個陣營中,并認為自己的選擇絕頂聰明。
蠢人最大的特點,即不知道自己的蠢,也不知道別人的聰明。在英布看來,我瞞着項羽接待劉邦來使,項羽以為我是他的人,劉邦也以為我是他的朋友,不管你們兩家誰輸誰贏,我都有便宜可占,豈不美哉?
劉邦正是針對他這種愚蠢的心理,預先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打擊方案。而随何,就是這個方案的具體執行人。
史書上說,抵達九江之後,随何一行等了三天,英布也沒有接見他。使者來了卻不接見,這透出蠢人之蠢,就在于他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其實,他的一切盡在人家的掌握之中。
等了三天之後,随何就對負責接待的太宰說:“你們大王不見我,無非是因為現在楚國強大,漢軍疲弱罷了。但實情并不是這樣,我來見大王,就是要說清楚這件事。如果我見到大王,能說清楚,固然是好。我說的話無法讓大王信服,這也簡單,大王正好把我們二十個人推出門外斬首,以此表明大王反對漢國,而與楚國交好的決心,豈不是更好?”
太宰把這番話告訴了英布,英布果然接見了随何。
見面後,随何說:“漢王讓我來遞交國書,是因為對貴國與楚國之間的關系,感覺到有些奇怪。”
英布說:“這有什麽好奇怪的?我以大臣的身份,服侍楚國。”
随何說:“這就更不對了,楚國是個獨立國家,你也是個獨立國家,你之所以以一國之尊服侍楚國,無非是認為楚國強大,可以成為依托罷了。但是在前不久,楚王去打齊國,招呼你一塊去,可你推三阻四,最終也沒有去,這讓楚王大為不滿。可見你心裏也是猶豫不決,聲稱服侍楚國,其實做的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只不過你認為楚國強大,所以才不得不如此。實際上,楚國的強大只是個虛架子,因為楚王殘暴不仁,殺戮天下,早已失去了人心。現在楚國和漢國交兵,倘若楚國打敗了漢國,諸侯國都會感到恐懼,就會一起來打楚國,到這地步,楚國就算是完蛋了。所以說,楚國強大只是個表面現象,只是個僞命題。我為大王考慮,與其等到諸侯群起,楚國滅亡的時候你再覺醒,就為時太晚了,到時候你就會被視為楚國的同類,遭到諸侯的攻擊。所以我為大王考慮,最聰明的做法莫過于先人一步,率先起兵攻擊項羽。如果大王起兵,項羽就會被拖在齊國,這樣拖上一段時間,楚國滅亡,漢王必然會封更大一塊土地給大王。大王不僅仍然能夠保住九江,還能夠向外擴張,這是多麽幸福的美事呀,希望大王不要再猶豫了,立即舉兵起事吧。”
英布說:“好,你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堅決支持你。”然後就把随何打發走了。
這就是英布的算計,項羽的人來要求他出兵,他口頭答應。劉邦的人來要求他出兵,他也口頭答應。答應歸答應,但就是按兵不動。每個騎牆派人士,都認為自己絕頂聰明,我騎在牆上,一只腳在你這邊,一只腳在他那邊,兩邊都以為我是他的人,其實我是自己的人。不管哪方面贏了,我立即跳過去,便宜占盡,包贏不輸,豈不美哉?
但騎牆派最大的危險,就是害怕曝光。一旦被曝光,被人發現你騎在牆上,騎牆派就從兩邊漁利,變成了兩邊不讨好,那就慘了。
而随何此來,目的就是要曝光英布的騎牆态度。
就這樣,随何又在客棧裏等了一段時間,這時間漢軍的情報系統高速運轉,緊張地盯着項羽那邊的動靜。終于消息傳來,項羽派了使者來九江,催促英布快點發兵。
随何接到情報之後,就立即行動起來。
當時英布正親切會晤楚國來使:“項王身體還好嗎?戰事順利嗎?什麽?讓我發兵?對對對,我不是正說這事嗎?我肯定要發兵的,盡快發兵,你先等我……”突然之間,就聽門外轟的一聲,随何帶着他的人手殺了進來,把英布吓了一跳。
進來後,随何沖着楚國來使大吼道:“你缺心眼呀?人家九江王已經歸屬了漢王,你算個什麽東西,憑什麽讓九江王替你出兵?”
曝光了,英布最害怕的事情發生了。
英布表面上是項羽的人,暗中卻與漢軍眉來眼去。他以為自己最聰明,誰也不知道這事,所以才會占盡便宜——可劉邦派随何來,就是要對英布實施曝光戰略,讓英布的小心眼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因而陷入絕境,無路可走。
5、心理征服戰
事出意外,楚國來使沒料到九江王已經與劉邦聯系上了,驚恐之下,跳起來就逃了。
而英布則完全驚呆了,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
随何乘機過去勸他:“大王,別傷心成這個樣子,大丈夫光明磊落,說不買項羽的賬,就是不買他的賬,為什麽還要虛與委蛇,委屈自己呢?大王要是認為我的做法不妥當,幹脆把我殺了好了。”
英布:“事到如今,殺你又有什麽用?”
随何道:“既然大王不殺我,那就得趕緊殺掉楚國來使,不能讓他回去報信。咱們倆呢,趕緊張羅招兵買馬,防備項羽來攻打,你看如何?”
英布:“……還能如何?本來以為我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你幹嗎如此殘忍,撕碎我的幻想?”
英布卻不知道,他面對的實際上是一場心理戰、情報戰、信息戰。這場心理戰,是建立在紮實準确的情報搜集與高水平的情報研習基礎之上的。在項羽的身邊,有潛伏敵營十八年的特工。特工的情報,讓項羽幾乎成了透明人,一舉一動,劉邦這邊都清清楚楚。
此外,對英布的統戰及策反,卻是劉邦方面的第二次信息戰役了——很快劉邦還會打響第三次信息戰役,到時候我們再來總結劉邦時代信息戰的法則及原理公式。
英布之所以被劉邦和張良選定為統戰第一人,不是因為英布能打,而是因為英布自作聰明。劉邦要做的是,針對英布的自作聰明,通過強效曝光手段,讓英布無路可走,只能跳到漢軍的破船上來。
這次曝光事件,導致了英布心理遭受重創,從此大腦陷入空白狀态,智商更加靠不住了——所有自以為聰明的蠢人,一旦發現自己愚蠢的現實,過于強烈的打擊就會讓他陷入思維空白的狀态,既無法接受現實,也無法理解現實。
此後的英布,就宛如一個沒有生命意識的人偶,被随何牽着鼻子走。他懵懵懂懂地殺掉了楚國的使者,組織軍隊向楚國進攻。項羽很生氣,就派了手下大将項它和龍且,來幹掉英布。
此前在項羽陣營,英布的名頭是壓在龍且之上的。但實際上兩人的水平相差無幾,必然存在着某種程度的競争關系,所以此戰龍且全力以赴,要向這個世界證明,他才是項羽陣營之中當之無愧的一號打手。
而英布因為刺激過度,無法接受自己竟然是個蠢人的現實,大腦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反應能力,結果被龍且輕易擊敗。
蓋世猛将,吃了大敗仗,這已經夠丢人的了。再接下來,英布的表現更加離奇。他不敢帶着部隊逃,害怕目标太明顯,被項羽親自追殺而來幹掉他。他竟然丢掉部隊,化裝成老百姓,和随何兩人晝伏夜行,風餐露宿,逃到荥陽劉邦之處——那麽遠的路,真不知他是怎麽逃過去的。
這時候的英布,已經不值錢了。
江湖傳說中的九江王英布,那可是威風凜凜,胯下寶馬,掌中銀槍,風生水起,萬衆響應。這幅畫中的英布,是世人心目中景仰的英雄,賣個高價不成問題。可現在的英布,破衣爛衫,滿臉驚恐,塵土覆面,污垢滿身。這樣狀态的英布,劉邦的接待儀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