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1)
1、大對壘
大戰在即,先來看看钜鹿戰役的各軍戰鬥序列:
首先,此役分為正方反方,正方是由諸國聯軍組成,參加作戰的部隊有楚軍、趙軍、齊國游擊隊,遙遠的地帶還有一支神秘的燕代軍拉拉隊。反方就是秦軍了。
先來看看反方秦軍的戰鬥序列:
統帥:少府章邯,原本是秦帝國的稅務主官,主動請纓,久戰成名,是聯軍最大的克星。特長是善于臨陣發明戰術,攻其不備,一擊致命。
副統帥:裨将王離,名将王翦的孫子,北方名将,因戰功而封侯。
将領:長史司馬欣。長史是丞相府中的秘書長,也是帝國最高國務機關的事務主官。他實際上是秦二世派來牽扯章邯的政委,卻與章邯密切合作,相互信任,從無龌龊。
将領:都尉董翳、蘇角、涉間。這幾人也都是秦二世派來添亂的,但他們表現得極為明智,甘願服從章邯調遣,反倒成為了章邯的核心依靠力量。
秦兵的總兵力,二十五萬到三十萬人。
再來看看正方頭號種子選手,楚軍的戰鬥序列:
統帥:上将軍項羽,就不用介紹了,名氣極大。
将領:末将範增,歷史上有名的智囊,卻莫名其妙地跟在年輕人後面混,年輕人怎麽可能聽他一個老頭的?後來活活氣死了。
将領:司馬桓楚,他是當時的名将,老成持重之人。
将領:當陽君英布,出了名的狠将軍,但現在他還沒學會鬥狠,非常低調。
将領:蒲将軍,不算太能打,但也是當時的名将。
将領:項莊,項羽的大伯,與張良是好朋友。但他顯然不看好項羽,所以後來被劉邦統戰,出賣了侄子項羽,加盟了劉邦團隊。
Advertisement
理論上來說,項羽這邊還應該有猛将龍且、鐘離昧、季布等人,但由于史書無載,這些人的下落就成了謎。再有就是智商高、情商低的韓信,有消息說韓信被項羽任命為郎中,當時的郎中不是看病的大夫,而是在首長門外放哨站崗的,是警衛員。史書說韓信不務站崗正業,每當項羽經過,都要上前賣弄兵法,讓項羽疑心韓信腦子不正常。
楚軍的總兵力,約十萬人。
來看正方二號非種子選手、趙軍的戰鬥序列:
統帥:趙王趙歇,先前滅亡的趙室後裔,沒聽說他有什麽過人的本事,但中國人對血統迷信得要死,保住了他,就意味着保住了魏國的核心力量,所以此戰又可以稱為趙歇保衛戰。
将領:丞相張耳,當時少有的智識之輩,是憨厚而狡猾的理想主義者,在諸侯中有着巨大影響力。他甚至比趙王歇還要重要,有他在,哪怕是趙王死了,他還可以再立一個。如果他死了,別人因為資格不夠,就沒人可以立新的趙王了。
将領:大将軍陳馀。與張耳齊名的智囊,同樣的理想主義者,同樣在諸侯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如果趙王歇和張耳戰死了,就該輪到他唱主角。但如果趙王歇和張耳沒有死,大家肯定會打成一團。
将領:成都君張敖。他是張耳的兒子,這仗打輸了張家就會輸到徹底,打贏了,将來就由他來接收戰利品了。
将領:張黡、陳澤、司馬卬。這三人,前面兩位需要承擔這場戰役的高昂成本,而最後的司馬卬剩了下來,成為時代的幸運兒。
趙國的總兵力:說是數萬人,但究竟多少不确定。
正方拉拉隊出場,由齊國援軍組成。齊國這方面,來的是跟田榮鬧翻了的将領田都,以及齊王建的孫子田安。這是支需要大家照顧的部隊,正事指望不上。但他們在這裏,就意味着齊國對趙國的鼎力支持,意味着秦軍是非正義的。所以齊國援軍最多代表輿論界的聲讨,是支标準的拉拉隊。
此外還有支燕代軍,連拉拉隊都算不上,承擔了此次戰役的觀衆任務。
大家都到齊了,差不多就可以打了吧?
臨戰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弄清楚各選手的位置,不先搞清這個問題,會死得很慘。
目前諸軍位置,如下布列:
趙王歇和趙丞相張耳,躲在钜鹿城裏,一日數驚,心膽俱裂。
秦将王離、涉間兩軍正在攻打钜鹿城。主将章邯,親率主力部隊屯于钜鹿之南,修築甬道,以防不測,同時也可防止頓兵堅城,久攻不下,過于消耗自己的主要力量。
趙大将軍陳馀收常山數萬殘卒,沒有實質性的戰鬥力,躲在钜鹿城南,避免和秦軍打照面。齊軍和燕代軍,也是躲得極遠,其中燕代軍躲得找都找不到。還有張耳的兒子張敖,他在北地撿來一些流散的士卒,回來後貼着陳馀的大營紮寨,怕被打死,不敢返回钜鹿。
項羽的楚軍,居于黃河之南,還沒有渡河,感覺是指望不上。
臨戰工作的第二步,就是要制訂嚴密的計劃。但是秦軍這邊,兵精糧足——章邯打通了黃河甬道,絡繹不絕地把糧食輸送給攻城的王離軍和涉間軍,可是钜鹿城中,兵少糧絕,張耳心急如焚,一再催促陳馀攻擊秦軍,都被陳馀拒絕。
最後張耳急了,派了張黡、陳澤二人來找陳馀,傳達張耳的話。張耳說:“老陳,你還記得嗎?我們兩人是有生死之約的,富貴同享,死時同穴。現在我和趙王被困于城中,你手中握有幾萬兵馬,竟然坐視旁觀,難道你忘了同生共生的承諾了嗎?老陳,如果你還是爺們兒,還拿自己說過的話當回事,那就回來吧,回到钜鹿城中來,咱們一起死。而且,說不定還會僥幸不死,你快點來吧。”
陳馀聽了這番話,流淚說:“不是我老陳怕死呀,我和張耳,是死過多少次的人了,這條命是撿來的,怎麽可能怕死呢?我之所以不入钜鹿,是因為去了之後,不過是以肉委餓虎,也是個白死。現在這情形,趙王和張耳是死定了,我之所以還活着,是想在他們死後複國呀!我在趙國就在,如果大家一起死了,趙國就算是徹底完了。所以,張耳你死先,我不能死,不可以死。”
張黡和陳澤聽了這話非常氣憤,就說:“老陳,你這說的是人話嗎?噢,大家明明說好的一起死,臨死你又賴賬了。老陳,說死不死,未免太無恥了吧?你要是害怕,我們兩個陪着你,與你一起沖陣而死,非死不可,你敢不敢?”
陳馀說:“這不是敢不敢的事,這是……你們兩個真敢沖陣?”
張黡和陳澤:“有什麽不敢的?實話告訴你老陳,我們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了。”
陳馀道:“真的嗎?我看好你們倆,給你們五千人馬,你們去沖沖看。”
張黡和陳澤都快要氣死了,率了陳馀給的五千軍出來,商量說:“做人要有底線,不能說死不死。現在我們倆就死給老陳看看,讓天下人知道,這個老陳是多麽無恥卑鄙。”
于是張黡和陳澤真的率五千人向三十萬的秦軍沖了過去,沖呀,殺哇!秦軍很是詫異地看着他們,龐大的軍隊一開一合,這五千人就徹底消失了。
張耳求死,陳馀求活,多年的生死老兄弟,到這時産生了價值觀沖突。但他們誰也沒有能力制訂作戰計劃,只能看楚軍項羽的了。
2、一戰功成天下知
公元前207年,項羽已經二十六歲了。
他召集部将,商議制定攻擊秦軍的作戰方案。會議決定,先行切斷秦軍的糧道,斷絕秦軍的後勤補給,置秦軍于困乏之地,而後再行決戰。
計劃是制訂了下來,但項羽的心裏,應該是膽突突的,無論怎麽看,這一仗的勝算都不大,還要不要打呢?
打吧,只恐全盤盡輸,還是打吧……到底怎麽個打法呢?單說你十萬大軍,渡河就是個天大的麻煩事,萬一讓章邯給你來個半渡擊之,大家就死定了。
所以這場仗,首先得抓冤大頭。哪個家夥頭大,誰可以拿來冤呢?項羽拿眼睛一尋摸,哈哈哈,發現冤大頭兩名:英布、蒲将軍。
英布和蒲将軍,在楚漢時代是赫赫有名的猛将。但這個猛将的名頭,就是在這場钜鹿戰役中打出來的。在此開戰之前,這倆家夥純粹就是混日子,最早是跟在項梁後面混,項梁死後跟楚懷王混,又跟宋義混,現在跟項羽混。這段時間發生了這麽多的大事,這倆家夥卻低調得很,堅持不吭一聲。
于是項羽點将,派英布、蒲将軍二人,各統一萬楚兵,分頭渡過黃河,去章邯建立的運輸甬道上打游擊,切斷秦軍糧道。
英布、蒲将軍接到任務,大喜。因為他們倆都是正牌的強盜出身,最擅長的就是打游擊。不過這次游擊戰的規模比較宏大,于是二人渡河而來。
黃河很長,有無數地方可以渡河,秦軍只能盯着項羽的主力,讓英布和蒲将軍輕松渡過黃河。然後兩人就向着秦軍的運輸甬道沖殺而來,遇到人數不足萬人的秦兵,就大砍大殺,搶走糧食,放火焚燒甬道。
這一手,讓秦軍頓時束手無策,急忙派部隊來剿匪,來的少了被英布和蒲将軍吞掉,來得多了,單只是個行軍配合就麻煩得要死。讓英布和蒲将軍大搞運動戰,破襲戰,生生地掐斷了秦軍的給養線。
掐斷了秦軍給養線後,英布和蒲将軍感覺到自己很能打,還有餘力重創秦軍,索性攻至近钜鹿城處,對攻城的王離、涉間兩軍大行騷擾之事,讓秦軍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
英布、蒲将軍兩支軍隊,猶如兩只大號的牛虻,嗡嗡嗡圍着秦軍這頭大肥豬打轉,玩得不亦樂乎。
陳馀守軍屯在钜鹿城南,看到秦軍雖然人數衆多,明顯不是楚軍對手。只不過楚軍來的數量太少……咦,不對呀,不是說來了十萬楚軍嗎?怎麽這裏才兩萬人?其餘的楚軍在哪裏?
仔細一尋找,發現楚軍的大部隊仍然屯于黃河之南,并沒有絲毫渡河的意思。陳馀急了,就派使者渡河去找項羽,央求楚軍全面進軍。此時項羽也在緊張地觀察英布和蒲将軍的戰況,看秦軍其實也沒什麽本事,就決定渡河而來,與秦軍展開決戰。
陳馀卻是有點着急了,打仗這種事,時機最重要。項羽既然掐斷了秦軍的糧道,那一定要等到這招奏效,至少等秦軍糧絕,陷入慌亂之後再進軍。去得早了,這招就沒效果。所以項羽又耐心等了等,估計差不多了,這才渡黃河,涉漳水。在渡過漳水之後,項羽下令把船只鑿沉,燒毀營舍,把用來煮飯的釜甑統統砸爛。從此項羽創造了“破釜沉舟”這個常用成語,為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此時的楚軍,每人只有三日的幹糧,沒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戰了。
看到楚軍黑壓壓地上來,章邯高度緊張,召開了戰前動員大會。饬令全軍,打起精神,為了秦二世,為了秦二世所有的女朋友們,跟楚軍拼了。
大戰開始了,項羽渡河,英布與蒲将軍兩支游擊隊迅速向主力部隊靠攏,三軍合并之後,先行将正在攻打钜鹿的王離軍包圍了。
章邯率主力沖上來,狂擊項羽的側翼,要把楚軍切割,各個殲滅。
項羽這邊則是拼了全力,包括項羽在內,所有的将領都要拎刀子往上沖,不扯列陣布局那一套,玩就玩最狠的。是日也,钜鹿城外,殺聲震天,兩支軍隊總數近四十萬人,在钜鹿城下展開了大規模的死戰。但見刀光劍影,殺氣彌天,血染黃土,屍委塵間。到處都是厮殺成一團的人們,不死不休地狠命對砍。此時钜鹿城下,包括陳馀的趙軍,以及齊軍、燕代軍,有十數個營壘。但是看到外邊厮殺的慘烈景況,大家全都吓壞了,連營壘門都不敢打開,蜷縮在壘中瑟瑟顫抖。
一番血腥的激戰過後,秦楚兩軍暫時分開,相互憤怒地盯視着對方,突然間震天的吶喊聲起,兩軍再度絞殺在一起。厮殺一段時間後分開,然後又相互沖擊,糾纏在一起。就這樣,兩軍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總計激戰了九個巨大的回合。終于,秦軍頂不住了,在楚軍的拼命之下現出疲态。這時候楚軍得理不饒人,更加瘋狂地沖了上來,一戰而斬殺秦将蘇角,打得章邯不得不向钜鹿以南退走。
章邯退走,标志着秦軍的徹底崩潰。值此勝負已定,這時候趙軍、齊軍及燕代軍,才終于鼓足勇氣,打開營壘沖出來,參加戰鬥。
被裹在最裏邊的秦将王離、間涉兩軍慘了,霎時就陷入了聯軍的汪洋大海之中,王離被俘,間涉堅決不做俘虜,***而死。其所部悉數被殲。
當钜鹿戰役結束之後,項羽堪稱名震天下,其勇武兇猛,凜凜殺氣,從此不做第二人之想。
排數下來,钜鹿之戰,算是項羽打的第六場仗,劉邦已經打了十六場仗了。但劉邦哪怕再打一百六十場仗,其價值也無法與項羽這一仗相比。從這次戰役而後,項羽終于具備了向劉邦挑戰的資格與權力。
不僅如此,這一仗為項羽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史書上說,钜鹿戰役結束後,項羽于營內召見諸侯各軍将領,各将領進入轅門,莫不匍匐于地,膝行而走,連頭也不敢擡。史家說這是諸将懾于項羽的巨大聲望。實際情況是,這種巨大的聲望,賦予了項羽生殺予奪的權力。現在的項羽,完全可以以作壁上觀的罪名,誅殺任何一個将領,而且絕不會有人敢指責他。只是害怕被追究責任,所以諸侯将領們才吓得膝跪而行。
但是項羽正沉浸在一戰功成的巨大幸福之中,心情愉悅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并沒有追究任何人的責任。
項羽不追究責任,大家長松了一口氣,于是張耳陳馀老哥倆,寂寞之餘,百無聊賴,就窩裏鬥了起來。
3、人性禁不起誘惑
說起張耳和陳馀老哥倆,那可是鐵打的交情。兩人都是魏國大梁人,脾性愛好一般無二,連身世都雷同。兩人都是愛讀書、有智慧的窮屌絲,同樣逆襲白富美成功而改變了命運。
張耳的妻子,是個富戶的女兒,因為嫁的丈夫沒文化,缺乏心靈交流,這女人巨苦悶,于是就改嫁給張耳,給張耳帶來了巨額嫁妝。陳馀的情況也差不多,雖然他很窮,卻被一家富戶相中,堅決要把漂亮女兒外加巨額嫁妝送過來。兩名窮屌絲逆襲白富美的故事,頓成大梁佳話。
但等到秦始皇掃滅六國,追殺各國優秀的知識分子時,張耳陳馀大名鼎鼎,名列海捕公文榜首。于是兩人結伴逃到了陳縣,在縣衙門裏當看門員。每天兩人面對面站立,看了好幾年的門,一扇門板也沒丢。曾有一次,小官吏因陳馀的小過錯就抽打他,陳馀大怒,當場要動手殺官吏,被張耳勸止。當時張耳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我們要愛護自己的有用之身,以求将來一抒青雲之志。”
再後來,陳勝起事,直入陳縣為王。張耳陳馀終于出山,雖然沒有能夠阻止陳勝稱王,但他們跟着陳勝的部将武臣,打到趙國,并勸說武臣做了趙王。此事激怒陳勝,險些殺掉武臣全家,經人勸乃止。再此後,兩人又共同經歷了因武臣姐姐而惹出來的李良之亂,兩人齊心協力,擊退李良,重新建立了趙國。
總之,張耳陳馀,這兩人生死與共,并肩作戰,正所謂張不離陳,陳不離張,其相互信任的程度,已經超越了同胞兄弟。
但正因為兩人關系太好,所以才會對對方期望過高,一旦期望落空,就難免生出龃龉。此番钜鹿之役大勝,張耳終于長長地松了口氣,與陳馀相見,責怪說:“老陳,你讓我好失望呀,手中握有幾萬精兵,卻坐視秦兵攻打钜鹿,你有負我們昔日生死與共的諾言。”
被張耳責怪,陳馀也不敢吭聲,因為這事确實是自己理虧。可張耳憋的氣太大,不是你不吭聲就了事的。張耳一定要找陳馀的麻煩,逼陳馀承認錯誤。
于是張耳就問:“對了老陳,我派了張黡、陳澤兩人來向你求救,怎麽沒見他們兩人回來呀,他們兩人現在哪裏?”
張耳是知道張黡、陳澤沖陣而死的事情的,但他假裝不知道,目的就是為了逼陳馀窘迫。
陳馀只能說:“張黡、陳澤,他們兩個沖陣死了。”
張耳哈哈大笑:“別逗了老陳,這怎麽可能?我是讓他們兩個去向你求救的,又不是讓他們兩個去沖陣。假如他們兩個真的要沖陣,你還不會攔住嗎?對吧老陳?”
陳馀:“你這……”陳馀發現,自己說不清楚了。見陳馀說不清楚,張耳大喜,反複追問張黡、陳澤二人何在,并暗示是陳馀殺死了這兩人。就這樣反複無休地窮诘追問,問得陳馀爆發了。
陳馀憤怒地說:“沒想到你怨恨我這麽深啊,難道你認為我舍不得交出将軍印嗎?”
陳馀這個表現,是典型的惱羞成怒,因為他有錯在先,所以被張耳吃死。但對于自己的過失,他也有其合理解釋。陳馀的解釋,就是要等趙王歇和張耳死後,由他來複興趙國。但這個解釋只能說給自己聽,卻不可能得到張耳的認可,如果張耳聽到會更加惱火。
總之陳馀認為自己沒錯,卻得不到張耳的諒解,所以憤怒之下,就解下大将軍印,推給張耳。
沒想到陳馀急眼了,張耳也尴尬了,正不知所措之際,陳馀憤怒起身,揚言去廁所。實際上是想借此逼迫張耳,讓張耳也尴尬一下。可不承想,他前腳走開,後腳冒出來個家夥,對張耳建議說:“我聽說,天予不取,反受其害。現在陳馀把大将軍印交回來,你如果不接,就不是很吉利的事情。”聽了這話,張耳幹脆一咬牙,真的把大将軍印收了起來。
稍過一會兒,陳馀晃悠晃悠回來,驚訝地發現,張耳居然真的收走了他的大将軍印。當時陳馀心裏一陣冰冷,心說扯什麽生死與共的好兄弟,都他媽的不是好東西。這時候他更擔心張耳發狠殺了他,快步出來,帶着自己的一百多名親信,逃到黃河邊的沼澤中,從此狩獵為生。
張耳陳馀把關系弄僵,是人類社會最常見的現象。起初兩人誰也沒想到會有這個結果,只是為了宣洩自己心理的不平衡,不斷地責怪對方。責怪來責怪去,終于逼得對方失去理性,翻臉攤牌。
在張耳陳馀這件事情上,陳馀最大的錯誤,是不應該把大将軍印解下來,他這樣做,是認為張耳愛惜聲名,必定不敢收回大将軍印,于是這一局自己就算贏了。他卻忘了人性是喜歡擡杠頂牛的,也是禁不起誘惑的。張耳知道陳馀認為自己不敢收印,于是偏偏收印,借賭氣之機收回權力,結果把一段原本可以流芳青史的兄弟之情,徹底給搞砸了。
《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中稱,早在劉邦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就曾與張耳交往,還曾在張耳家裏住過幾個月。這表明劉邦也是很欣賞張耳陳馀的智慧的,但張耳陳馀的智慧,多是來于書本,對于人性的現場博弈态勢,這方面還差得遠。而劉邦,才是真正洞悉人心人性的智慧大師。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張耳陳馀是書本型智慧,而劉邦的智慧則是來自實踐。所以劉邦的人生,不斷拉出小陽線,逐步擡升。而張耳陳馀,卻漸漸淡出世人的視線,淪為劉邦人生舞臺上的配角。
4、組織的秘密
項羽取得钜鹿大捷,一舉登上中國著名軍事将領的頂峰,為自己贏得了不朽的聲望。這事,劉邦卻是一無所知,他仍然興致勃勃地統兵向西,準備為自己的業績表上,再添一朵小紅花。
這次,劉邦選擇了昌邑縣作為攻擊的目标。在向昌邑行軍的路上,他遇到了猛将彭越。
彭越就是昌邑本地人,他的職業是漁民,兼職客串強盜。人多他就是勤勞熱情的魚販子,人少他就沖上來直接搶,日子逍遙又快活。到了陳勝吳廣起事時,巨野澤中,聚集了一百多名無聊少年,商量着組織軍隊,趁兵荒馬亂的年月,趕緊撈一票。但是少年們都沒什麽見識,就想讓彭越當他們的頭兒。
于是少年們就來找彭越,要求彭越當他們的領導,帶領他們去搶錢,搶地盤,搶女人。彭越斷然拒絕:“不,我不幹這事,自己打漁殺家,日子過得多美,幹嗎要和你們攪和在一起?”
少年們固請,彭越被糾纏不過,只好答應。他與少年們約定,明天日出之時在此相會,遲到者斬。
次日,彭越持劍來到約定地點,少年們絡繹不絕趕來,卻有十幾個人遲到。來得最晚的,已經是大中午了。于是彭越說:“抱歉,我彭越年紀大了點,所以諸位推我為首,我們有約在先,遲到者斬。今天有十幾個人遲到,全都殺了?不合适。一個也不殺?更不合适。哪咱們就殺來得最晚的那個吧。”
衆少年失笑道:“老大別開玩笑,大家湊在一起為了快活,哪有一個真殺人的道理?好啦好啦,老大不要生氣了,以後我們不遲到就是了。”
彭越笑道:“錯了,這裏不是讓你們開心的歌舞廳夜總會,這是軍隊。令出随行,軍令如山,這才是軍隊的特點。”
于是彭越将來得最晚的人拖過來,撲哧一劍,就砍了腦殼。然後說:“大家站好隊,咱們繼續。我讓你們站好隊,是命令,不服從命令者,就是這個人的下場。”
霎時少年們面如土色,膽戰心驚地聽從號令,再也不敢違背彭越的命令。此後彭越帶這些人轉戰四方,攻城略地,打下了不小的名頭。
這件事,可以概述為愚昧喪失自由,無知帶來枷鎖。在整個事件上,這群少年愚昧到了令人嘆息的地步,當他們向彭越提出要求時,彭越就已經決定斬殺其中一人以樹威權,彭越知道他們會死,而他們自己卻不知道。
為什麽少年們不知道自己會死?因為他們拒絕思考——倘若讀書思考,他們也不幹這種殺人放火的營生了。正是因為他們不思考,所以才會愚蠢地看待問題。他們只看到了,如果自己這些人組織起來,就可以威懾別人,強橫霸道,搶男霸女,予取予求,卻全然沒有想過,這一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最可怕的是,他們雖然付出了代價,卻喪失了獲得回報的權利,因為他們已經交出了權利。
他們渴望一個強大的組織,卻不知道組織之強大,是據有了這個組織的彭越之強大。彭越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手中握有權力。而彭越手中的權力,則來自少年們自願奉獻出來的自由。少年們奉獻出多少自由,彭越就擁有多大的權力。當少年們把自己的性命奉獻給彭越之後,自然也就喪失了索取回報的權利。
這就是組織的可怕規律。組織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組織中的人交出自己的權利,最後形成擁有這個組織的個人的權力。而之所以有人會甘願奉獻出自己的權利,無非是指望擁有組織的個人,在獲取了巨大利益之後會有所回報。
回報也不是沒有,但這種回報,只有像劉邦這樣的人物才有可能獲得。餘者,甚至連彭越自己,最後都會輸得精光,連汗毛都不剩下一根——歷史正是這樣,這個彭越,後來被呂後清炖紅燒,做成了肉羹,夷三族!
彭越怎麽會落得這麽慘的下場呢?
因為彭越幹了和被他斬首的少年同樣的事情。
那少年之所以被殺,就是因為他缺心眼,莫名其妙地跑來找彭越,要把自己的性命交給彭越。你自己送上門來的,不殺豈非沒了天理?所以彭越殺之。
彭越之所以被呂後水煮之後夷三族,是因為他自己缺心眼,跑來找劉邦,并把自己的性命委于劉邦。所以劉邦的老婆呂後,當然不跟你彭越客氣了。
但是在公元前207年的這一天,當劉邦行軍至昌邑,昌邑本地的豪傑彭越率千餘人來歸,劉邦并沒有着急殺彭越,而是大喜,遂與彭越合兵,來攻打昌邑。
5、大拼爹時代
劉邦的昌邑之戰,沒打出什麽名堂來,明确地說就是失敗了,昌邑未能攻下。
但劉邦之為人也,就是這點好,失敗了就失敗了,絕不戀戰,而是拔師而走,去尋找下一個機會。
失敗乃人生常事,任何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失敗居多,成功極少數。要是有哪個從來不失敗,天天成功,那還了得?不得讓他鬧到火星上去?正因為大家天天失敗,所以人類社會才一片祥和,你混得一般般,我也是馬馬虎虎,大哥別說二哥,維持住心理平衡,才能凝聚精神意志,謀求下一次機會與突破。
每個人都會遭遇失敗,但優秀的人,會視失敗為一個小小的進程,絕不泥陷其中。而另外有些人,卻終日徘徊在舊有的失敗之中,長籲短嘆,以淚洗面,感覺上蒼待自己太不公道。停留在舊有的失敗心境中無法自拔,喪失了尋找新的機遇的能力,是這些人與劉邦的區別。
總之,劉邦這人臉皮巨厚,對失敗沒有感覺。所以不管他失敗多少次,都感受不到挫折感或是産生心理創傷,這是他屢敗屢戰、不息奮起的最大成因——實際上,劉邦根本沒有承認過自己有失敗。想想吧,這一年他已經五十歲了,而四年前,他還是個一無所有的中年失敗男,天天擔驚受怕,活一天算一天。不過短短四年,他就成為了所謂的仁慈長者,率萬人之衆殺奔鹹陽,要解放普天下受苦的人民。不過是一兩個城池沒有打下來,這對他來說根本不是什麽失敗,而是值得炫耀的、不菲的人生成就。
史書上記載說,沛公從砀北上攻擊昌邑,彭越援助他。昌邑沒有攻下來,沛公帶領軍隊向西進發。彭越也領着他的人馬駐紮在钜野澤中,收編魏國逃散的士兵。
和彭越分手之後,劉邦率軍興沖沖地屯于高陽聚,逮了幾個美女,關在小屋子裏享受起來。
實際上,從劉邦的習性風格上來看,他老人家最大的心願,就是做個鄉下土惡霸,率一群家丁,搶幾個民女慢慢地蹂躏。但他的個人素質與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這個樸素的願望,所以總會有人對他的愛好提出不同意見。
現在這個對劉邦提意見的,就是高陽酒徒郦食其。
高陽酒徒郦食其,是中國古代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讀書讀慘了,腹有大才,智計過人。奈何攤上大秦帝國這操蛋時代,這個時代,一個人的人生成就,跟你的能力沒關系,只跟血統有關系,總之是個大拼爹時代。所以滿腹才學的郦食其,讀書讀到最後,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悲憤的郦食其,對社會極為不滿,當劉邦率軍到來時,郦食其認為發洩自己不滿的機會來了。于是郦食其就去劉邦的兵營外邊踅摸,看看能不能找個熟人引薦。嘿,突然間他發現了劉邦手下的一名小騎兵,以前跟他認識。
于是郦食其把那個士兵叫過來,說:“嘿,哥們兒,幾天不見,你抖起來了。跟你說件事,你幫我在你們老板面前,引薦一下我,如何?”
士兵問:“你怎麽就相中我們老板了呢?”
郦食其回答:“跟你實說了吧,每次有人帶兵從高陽聚經過,我都過去遞求職簡歷,但那些人都沒什麽本事,自己器量狹小,卻對別人求全責備,端架子擺排場,根本不值一提。我聽說這個劉邦對人極是輕慢,兩只鼻孔沖天,誰也瞧不起,卻有遠大的謀略,這是能夠賞識我的人,所以我來求見。”
士兵問:“咋個引薦法呢?”
郦食其說:“你去找劉邦,就這樣對他說:‘我們高陽聚,有個郦食其,年齡六十多,身長八尺。世人都說他是狂生,他卻說:非也非也,我并不是狂生。’”
士兵回答說:“老郦,我看你還是算了吧。劉邦這個人,最讨厭的就是儒生,每次遇到儒生,他都要把儒生的高帽子摘下來,脫了褲子,恭恭敬敬地往帽子裏撒泡尿。而且劉邦脾氣暴躁,對人說話,動不動就破口大罵。你自己找上門來,恐怕不會有好受的。”
郦食其說:“沒關系,你只管去對劉邦說好了,老子有辦法擺平他。”
于是士兵去找劉邦,引薦賢士。劉邦聽說高陽聚竟然有此奇人,大喜,趕緊憋足了一泡尿,準備往郦食其的帽子裏撒。然後又故意設下兩個噱頭,準備狠狠地羞辱一下他想象中的食古不化的書呆子。
當郦食其來到時,看到的劉邦,是這麽個姿勢:《史記·高祖本紀》中說:“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
原來劉邦正在洗腳。
實際上,劉邦不是非要揀這時候洗腳不可,而是他要擺一個poss,這個poss就是“踞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