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3)
軍宋義。當時宋義斷定項梁必然失敗,果然,沒幾天項梁就兵敗身死。如宋義這樣的人,軍隊還沒有作戰就能預先看到失敗的征兆,這可以說是非常熟悉軍事的人才了。”
聽了高陵君顯的話,楚懷王大喜,立即叫宋義來聊聊,一聊感覺還真不錯。于是楚懷王拍板,封宋義為卿子冠軍,以其為上将,項羽為次将,以七十歲的老頭範增為末将,統桓楚、英布、蒲将軍、季布等人,前去援救趙國。
就這樣,項羽跟宋義向北,前往趙國,劉邦自己跑單幫向西,去攻取秦川。這一對天造地設的黃金拍檔,就被人強行拆散了。正所謂“一入秦川深似海,從此劉郎是路人”。原本是戰場上生死相依的親密戰友,卻陰差陽錯莫名其妙地,從此走向了疏離,走向了生死之仇。
仍然是劉邦先開盤。公元208年九月,四十九歲的劉邦從砀縣起兵,以曹參為先鋒,沿途收集潰散的陳勝殘兵,先期抵達城陽。城陽地帶有零星的秦軍堡壘,被曹參揮師而入,一舉擊破。
這是劉邦三打城陽。到了這時候,我們或許能夠明白,為什麽他和項羽,要在打破城陽之後,進行血腥的大屠城,把城中的男女老幼統統殺光了。城陽這個地點,似乎是秦軍的中轉站,是秦軍必行之地。徹底摧毀了城陽,從此就讓秦軍在這一帶無枝可依,無法立足,遇到劉邦就吃癟。
打敗城陽秦軍,繼續向前推進,這時候前面來了支友軍,是魏國的騎兵,由魏國五大夫傅寬統領。見傅寬所統兵強馬壯,劉邦大喜,立即把傅寬叫過來,要跟傅寬談談。不知道兩人都談了些什麽,但從此而後,傅寬就以騎将軍官的身份,跟随了劉邦。
傅寬被收服,馬上就派上了用場。前方就是杠裏,秦國名将王離的軍隊在這裏有個營盤。以杠裏為中心,亳南地帶有座城,河間郡守帶支兵馬與王離遙相呼應。安陽附近也有大股秦兵出沒,氣氛壓抑而緊張。
王離的軍隊,時代的名将,就在前面。
打還是躲?
劉邦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與此同時,在鹹陽城中,人們也在高度關注王離軍的動向。有人評價說:“王離,名将也,他爺爺是王翦,趙國和楚國都是王翦消滅的。王離的父親是王贲,燕國、齊國還有魏國,都是王贲消滅的。此前王離鎮守北方,曾斬殺匈奴十萬人頭,威名赫赫,作戰能力更在他的爺爺和父親之上。而今王離又去征戰剛剛成立的趙國,目下已經困趙王歇與張耳于钜鹿城中。看來,王離取勝是必然的,不過三五之日,就會有捷報傳來。”
這時候,恰好有個人路過,聽到這番話,停下來說道:“差矣,此言極是差矣,古人雲,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連有德行的人家,都延續不過五代,更何況做将領的呢?軍功世家,到了第三代,一定會失敗。為什麽這樣說呢?這是因為以軍功起家之人,殺戮太重,積惡太深,他家的後代就要承受作惡的懲罰。如今王離已經是王家的第三代了,他的父親和爺爺,都造下了太重的殺孽,他豈有不失敗的道理?”
這番評價,現代人聽起來非常怪異,但其中自有道理。這個道理劉邦不知是否知道,但他終于作出決定。
這一仗,打!
其實打是對的,因為杠裏一帶,确是王離的軍隊,但王離本人并不在杠裏——他在钜鹿城下。老大不在,就意味着杠裏的秦軍,作戰力是可疑的,只要布置得當,打贏應該不是難事。
于是劉邦決定,仍然是打雍丘時的老戰術,兵分四路:
Advertisement
曹參、周勃兩員上将為一路,以兵車的優勢,直搗杠裏的王離軍隊。
騎将軍官、魏國五大夫傅寬,統所部兵馬,繞道安陽,側擊杠裏秦軍。
賣絲缯的小商販灌嬰,近來軍事水平大有長進,也給他一個學習進步的機會,統一路人馬,側擊杠裏敵軍。
劉邦及樊哙主力軍,先行悄悄地潛入亳南,然後突然沖出,給駐紮在杠裏的河間郡守以痛擊。
這場戰事,應該由曹參周勃率先發動,而後傅寬與灌嬰的奇兵左右突出,勢必沖亂杠裏秦軍的陣腳。這時候河間郡守肯定會慌裏慌張地大開營門,準備去接應杠裏。但這門一開,恰好可讓劉邦和樊哙沖進來。
以有心算無心,以精确的布置與完美的配合對付烏合之衆,這場仗已經沒有懸念。杠裏秦兵一擊而潰,灌嬰因為殺敵英勇,被賜七大夫。
計算劉邦的業績,如果加上項梁失敗前的外黃之戰及陳留之戰,劉邦已經打了十五仗了,而且贏多輸少。項羽業績,加上與劉邦合作的外黃陳留之戰,只有五仗,恰好是劉邦的零頭。
此後大家匆忙趕路,一邊趕路一邊四處弄糧食,行軍速度不比蝸牛快。過了段時間,齊國突然出了亂子,齊國的将領田都反叛,跑到了楚國這邊。而後劉邦抵達城武,遭遇了秦國東郡郡尉的部隊。
老戰術,永遠是一成不變的老戰術。曹參和周勃為一路,已經證明了作戰能力的灌嬰是一路,劉邦等諸人是一路。三路人馬把個可憐的東郡郡尉團團圍困,肆意宰殺起來。東郡郡尉拼死突圍——他很有眼光,發現了劉邦這邊是指揮中心,就瘋狂地向劉邦這邊殺來。只要擺平劉邦,這場仗就算他贏了。
危急時刻,殺狗匠樊哙一手執盾,一手持刀,迎着東郡郡尉沖上去,就聽乒乒乓乓,雙方你來我往,一通好砍,最終是樊哙更狠,砍退秦兵,斬敵首十四級,俘虜十一人。劉邦喜形于色,賜樊哙五大夫爵位。
劉邦的業績,就有十六場戰事了。
項羽,必須要努力了。
10、大火并
項羽的戰績,仍然是五次,而且其中有四次是與劉邦合作的。
沒有業績,員工的心情就會備受挫傷,非常失落。可想而知,項羽非常渴望能有機會上戰場,把業績和劉邦拉平。但當楚軍行至安陽小縣後,上将宋義下令住宿休息,這一停就是四十六天,無所事事。
注意安陽這個地方,幾天前劉邦的騎将軍官、魏國的五大夫傅寬,剛剛從這裏繞行,側擊杠裏的秦軍。此時劉邦已經繼續西進,戰于城武,宋義卻偏挑選這麽個地方停下來,有何用意呢?
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宋義就喜歡這兒,喜歡就是喜歡,沒理由。
另一種可能是,宋義的心機,比之于劉邦絲毫也不遜色,甚至更老辣、更深沉。他在此按兵不動,在他的前方,是钜鹿城中的趙王歇和張耳,牽制了近三十萬的秦軍主力。在他的後方,善戰的劉邦正在西征挺進,步步逼近鹹陽。用不了多久,鹹陽就會感受到劉邦的森冷刀鋒,就會火速傳檄,調回钜鹿城下的秦軍主力,屆時楚軍以逸待勞,突然發動,必将一役而收全功。
如果宋義真的這樣想,那麽劉邦或許将會遭逢最可怕的對手。前提是——宋義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壓制住軍中少壯派的血勇沖動,以避免讓他的宏大戰略毀于一旦。
這個所謂的軍中少壯派,就是項羽。
果然,見宋義按兵不動,爆脾氣的項羽急了,就去見宋義,說:“将軍,現在秦軍包圍了趙軍,戰事十分危急,應該迅速帶兵渡過黃河,我們楚軍攻打秦軍的外線,趙軍則在城內呼應,裏外夾攻,秦軍必敗。”
宋義笑道:“差矣,小項你差矣。你差在什麽地方呢?你差就差在不懂軍事啊。搏擊牛身上的虻蟲,不可能打死虱子和虱子卵。現在秦兵攻打趙軍,如果秦軍勝了,就會非常疲憊,我們就可以趁他疲憊之機戰勝他。如果秦軍打不下趙軍,我們就可以率部隊向西,擊鼓前進,一舉消滅秦軍。因此,上等的兵法,是先讓秦軍和趙軍再較量幾場。小項啊,你還年輕,血氣方剛,說到披堅執銳,上戰場打群架,這事我比不了你。可說到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你還需要向我虛心學習呀。”
斥退項羽,宋義意識到軍中有一種盲動主義傾向,為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就下達一道命令:“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令者,皆斬!”
這麽明顯地壓制項羽,打擊項羽的鋒芒,引起了項羽的強烈憤怒。宋義明顯意識到軍心不穩,就派了兒子宋襄,去出任齊國丞相,以便為自己留條後路。他親自把兒子送到無鹽,并舉行盛大酒會,為兒子餞行。當此之時,正趕上天氣寒冷,下着大雨,軍中禦寒的衣服和糧食都不充足,士兵們忍饑受凍,心中都頗有怨言。
項羽抓住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攻擊宋義,說:“本來應該合力進攻秦軍,卻停駐時間這麽長。今年饑荒,人民貧困,士兵們吃的一半是蔬菜,一半是豆子,軍中已經糧盡,可他居然還舉辦盛大酒會!不渡黃河,卻要求人家趙國提供糧食,不和趙國密切配合,卻想撿便宜讓趙國和秦國血拼。趙國這麽弱小,肯定會被秦國打敗。打敗了趙國,秦兵更加強大,哪來的疲憊讓你利用?況且,我們楚軍剛剛遭受重大挫折,楚王的地位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把楚國所有的軍隊全都交給你,國家的安危,全部寄托在這次擊秦救趙的戰役上。可是他宋義,卻置國家安危于不顧,置士卒饑寒而不睬,一門心思徇自己的父子私情,宋義他不是個忠臣。”
項羽逢人就講這番話,謀求支持,等到認同他觀點的人多了,他就動手了。
一天早晨,項羽去進見卿子冠軍宋義,再出來的時候,手裏提着宋義那顆血淋淋的人頭,對目瞪口呆的衆将宣布道:“宋義與齊國合謀,反叛楚國,我接到楚懷王的密令,殺掉了這個大叛賊。”
這情形,誰都知道項羽在瞎掰,楚懷王不可能給他什麽密令。但如果你要求看一下密令的話,就會馬上跟宋義做伴去了。沉寂之中,項羽的支持者立即道:“對呀對呀,是誰建立楚國的?是項羽将軍的家族。又是誰鋤奸誅賊的,還是項将軍你呀,我們堅決支持你。”
于是諸軍齊推項羽為上将軍,先派人去追殺到齊國出任丞相的宋義兒子宋襄,斬草除根。然後項羽派了将軍桓楚回彭城,向楚懷王報告。
楚懷王又能有什麽辦法?他弄巧成拙,此前項羽只是個部将,統自己的人馬,可是楚懷王把所有的兵權集中,交給宋義。如今兵權又經宋義之手,都落入了項羽手中,項羽說什麽就是什麽了。于是只好任命項羽為上将軍。從此楚懷王再也沒有機會奪回軍權,徹底淪為了傀儡。
楚懷王陰差陽錯失兵權,再次驗證了老子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人世之間,任何時候的結果都不是最終的,在每個結局之後,都有一個相反的變局。如果楚懷王不是無事生非,把呂臣和項羽的軍隊合并,把所有的軍權統一抓在手上的話,這個權力也不會這麽輕易地落入項羽之手。
所以為人處世之道,須得淡化自己的争競之心,不管你把什麽争到手中,時局一變,世事颠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這條規律,在小事上成立,在大事上也不例外。比如說,秦始皇精心打造的郡縣體制的國家機器,在他身死之後,卻落入了比他小三歲的劉邦手中。倘秦始皇泉下有知,鐵定會後悔得恨不能吃了自己。
剛剛說了不可以有競争之心,劉邦就突然争了起來——他正在意氣風發地西進,在栗縣弄出一樁天大的謎案。途中遭遇了剛武侯,被劉邦強行搶走了剛武侯的軍隊四千多人,統統并入自己的部隊,這樣劉邦手下,就有一萬八千之衆了。
但這個剛武侯是何許人也,卻沒人說得明白。有種說法稱剛武侯姓陳叫陳武,另一種說法稱剛武侯姓柴叫柴武,這兩種說法,都認為剛武侯是楚懷王的部将。但同時還有第三種說法,說剛武侯是魏将。
這三種說法,都沒什麽依據,但也沒有絲毫區別——無論如何,剛武侯是義軍這邊的武裝,但是義軍碰到劉邦就吃癟。總之劉邦在搞摩擦這方面,是有天才的,沒人比得了他。
但話不能說得太絕對,劉邦在遇到實力強大的友軍時,表現得還是非常合作的。很快,劉邦遇到了魏國的将領皇欣、武滿——這表明剛武侯可能真是魏國的将領,但同樣也表明剛武侯有可能是楚國的部隊,總之這次相遇什麽也表明不了——然後劉邦與魏國的友軍密切配合,再一次打了個勝仗,為自己的驕人戰績,添加了第十六朵小紅花。
現在的情形是,項羽想在戰績的數量上追上劉邦,已經是不太可能了。項羽只能提高自己的戰績質量,在質量上壓倒劉邦。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钜鹿戰役,終于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