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2)
守,意味着要将民衆轉型為戰争零部件。
簡單說來就是,春秋時代的戰争,百姓雖然飽受兵火荼毒,但戰争本身與百姓并無關系。權貴打權貴的,老百姓過自己的日子,捎帶旁觀。而到了戰國,百姓就被強行押到城池之上,充當防守的兵卒。而秦始皇建立郡縣制,将百姓關入籠子之後,百姓就徹底喪失了自由,淪為暴君戰争的工具。
與人們想象的不同,當劉邦項羽攻城的時候,面對的守城者,并非是城裏的守将,而是百姓。
就拿被劉邦項羽聯手血屠的城陽來說,當劉邦和項羽打來時,城裏的秦軍就立即拿來戶口本,命令每戶百姓出動壯勞力,登上城牆守城,與劉項作戰。守軍并不與劉項拼打,只是負責監督城裏的百姓,如果有哪個百姓不跟劉項開打,守軍就殺掉這名百姓的家人。這就是商鞅替秦國政改之後的最大成果,從此百姓淪為人質,為避免家人被處死,只能替暴君攻城略地。
所以,于守城的百姓而言,此城并不為自己所守。秦軍在城裏,自己就得替秦軍守城。倘劉邦項羽攻進城來,自己仍然還得替劉邦項羽守城。誰輸誰贏,都跟自己沒有半點關系。誰來了,老百姓就得替誰幹,戶籍管理與居住地的固定,就讓老百姓喪失了選擇的自由。
所以劉邦和項羽就認為,既然這座城池與你百姓毫無關系,你就沒必要非拼老命不可。象征性的,意思意思,能夠糊弄過城裏的秦兵,別讓秦兵殺掉你的家人,就算是交差了。總之你完全沒必要跟城外的人拼命。
但是城陽的百姓顯然很敬業、很認真,他們既然站在城上,就跟劉邦項羽死磕起來,全然忘了自己跟城外的人無仇,忘了自己跟這座城無關。
百姓太認真,給劉邦項羽造成了較大的殺傷,這完全是沒必要的事情。
劉邦和項羽聯手血屠城陽,就是為了警誡其他地方的百姓。我來打時,你別太較真,太較真會有麻煩的。
所以,雖然劉邦和項羽都有屠城的記錄,但屠城和屠城也有區別。劉邦屠城,是因為城裏的百姓對抗太認真、太激烈,這不符合百姓的利益,所以劉邦屠城。而項羽屠城,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你較真不較真,先殺光了再說。
劉邦的屠城,是殺其對抗者。而項羽的屠城,則是濫殺無辜。這就是二者的區別。
總之,替暴君幹活,千萬不要太認真,太認真會死得很難看。
5、李斯是只大老鼠
正值起義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又出了說不明白的糗事。
糗事出在齊國。前者,齊王田儋援魏,被章邯殺掉,只有田榮收拾殘部逃回。回來後驚見齊國又有個齊王,是由田角和弟弟田間哥倆立的齊王假。田榮大怒,于是立即攻擊新王假,新王假招架不住,就跑到了楚國,而田角和田間兄弟,去援救趙國,聽說這事後,就留在趙國不敢回來了。
這時候項梁信心爆棚,他擁有一支最強大的武裝,急切需要齊國配合出兵,牽制秦兵,也好讓他一舉打掉章邯。于是項梁要求田榮出兵,不料田榮卻說:“除非楚國殺了齊王假,趙國殺掉田角和田間兄弟,否則我就不出兵。”
Advertisement
楚國不可能殺齊王假,趙國也沒理由殺田角田間,結果大家就僵在這裏,讓章邯趁機休養生息,很快又恢複了戰鬥力。
節骨眼上,秦二世身邊的宦官趙高,覺得再這樣下去不行,就提了個合理化建議,殺掉李斯如何?
“為什麽要殺掉李斯呢?”秦二世問。
“因為李斯謀反呀。”趙高回答。
“你說李斯謀反,有證據沒有?”秦二世再問。
“證據這事好辦,”趙高充滿信心地說,“咱們秦國什麽都缺,就是不缺證據。”
于是趙高下令把李斯抓起來,嚴刑拷打。
說起秦國的丞相李斯,他乃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老鼠哲學”大師。他是楚國上蔡人——實際上是蔡國的亡民。曾經有一次,他去廁所,發現廁所裏的老鼠又瘦又小,見人來了就驚慌失措地逃跑。然後他又去米倉,發現米倉裏的老鼠,巨肥巨胖,見到來人也無動于衷。此事讓李斯恍然覺醒:你有多大本事,有多少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處在什麽位置上。
同樣一只老鼠,落在廁所裏,就吃不飽,餓得沒個鼠樣,還要擔驚受怕。落在米倉裏,就胡吃海喝,大腹便便。同樣一個人,落在利益分配的高點上,就吃喝不盡,尊榮體面。落在底層,就會累死累活,也未必能夠吃飽穿暖。
所以李斯發誓要做一只米倉鼠,他選擇了秦國這個大米倉,幸福地吃了好多年。事實上,秦滅六國計劃,就是由他策劃并實際執行的。因為秦始皇親政後,下令驅逐列國客卿,李斯舍不得離開這個大米倉,就苦心孤詣,經營盤算,以滅六國計劃為代價,要求繼續在秦國吃。
而且李斯這個人,是出了名的嫉賢妒能。他早年和韓非同時受業于荀子門下,算是同門師兄弟。荀子是著名的性惡論大師,認為人性本惡。李斯和韓非繼承并發展了這一學說,雙雙成為法家刑民思想的領軍人物。但詭異的是,荀子的兩名弟子雖然是法家,但荀子本人,卻堅持認為自己是儒家,是地地道道的孔子的傳人,視孟子為蔑如也。
現在李斯要退場了,趁這機會簡單介紹一下儒法兩家的思想:
不論是儒家還是法家,其思想的源頭,都來自孔子。但孔子卻非常狡猾,拒絕在人性上正面表态。這就導致了戰國時代荀子與孟子之間的兩軍對峙。孟子是人性本善派,認為人類的本性是趨善的,是有自我尊嚴的,是積極、向上的。而荀子則是人性本惡派,認為人類的天性是邪惡的,是消極、落後而無恥的。
于是從孟子的性本善論,走出了後世儒家思想的脈系。該學術流派認為,人性是正面的、光明的、趨善的,所以統治者應當以仁治天下。
而從荀子的性本惡論,走出了以李斯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刑民思想派系。該學術流派認為,人性是負面的、黑暗的、邪惡的,所以統治者不必跟老百姓客氣,盡管以嚴刑酷法修理老百姓就是了。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是穿着儒家的衣服,打着儒家的旗號,卻是法家的信徒,幹着法家的勾當。後世的史學家腦殼進水,看到儒家的衣服旗號,就狂批儒家,把法家的髒事一股腦地扣到了儒家的頭上。但實際上,自從中央集權體制發明以來,儒家的思想從未在中國實行過,也不可能實行。實行了還怎麽集權?
所以,從秦王嬴政時起,統治者就對法家的人力資源充滿了渴望,所謂人才難求是也。蓋因要讓一個學者對百姓充滿仇恨,無端幫助統治者出損招禍害百姓,這與學者的良知形成對沖,是違背基本人性的事。所以歷史上,儒家學者的數量蔚為大觀,但法家學者卻是虛席以待,人才難得。
所以,早在秦始皇滅韓國時,韓國派李斯去奉玺納地,于是秦始皇就打算重用韓非。此事激起了李斯的危機意識,生恐小師弟來到之後,就沒自己混的了,于是他先誣告韓非居心不良,把韓非打入大牢,而後端來碗毒酒,把小師弟韓非給毒死了。
幫暴君吞滅六國,毒死自己的小師弟後,從此李斯就安心地在秦國這個大米倉中繼續吞吃。但是現在,輪到他為吃下去的小米埋單了。
趙高把李斯抓起來,狠狠地折磨:“你招不招?到底招不招?你敢不承認謀反,就活活打死你。”李斯被打得受不了了,心說,我就屈打成招了吧,等見到秦二世,我再申冤,舉報趙高對我刑訊逼供也不遲。于是李斯就招了。
招了之後,秦二世就派了使者來調查。李斯見到禦使,頓時淚流滿面,大聲呼冤:“禦使,求求你告訴皇帝,我沒有謀反,是被趙高他刑訊逼供,打得受不了了,不得已才冤招枉屈……”卻不想禦使把臉一抹:“哈哈哈,你真以為我是禦使呀?傻瓜,告訴你吧,我是趙高的手下,就是怕你到時候又翻供,是來試探你的。你果然不乖,給我繼續打。”
然後又是酷刑折磨,折磨得李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被迫再次招認謀反。招了之後,禦使又來了,李斯急忙再翻供,不承想這個禦使還是假的,結果李斯又慘了。
就這樣翻供一次,刑訊就嚴酷一次,最終超過了李斯的生理承受極限,李斯徹底崩潰,堅決認為自己謀反,誰敢說他沒謀反,他跟誰急。
禦使還是隔三岔五地來,李斯認定這都是在試探自己,鐵嘴鋼牙咬定自己謀反,堅決不上趙高的當了。實際上,真的禦使已經來過了,只不過真禦使混雜在太多的假禦使之中,李斯根本辨別不出來。
李斯承認謀反的親筆供狀,遞交到秦二世面前,秦二世很痛心,說:“你看這個李斯,大家在一起玩多好,為啥一定要謀反呢?謀反真那麽好玩嗎?”
李斯及次子被判腰斬!
被捆綁着從監獄裏出來,李斯對二兒子說:“孩子,還記得在老家上蔡時,我們牽着小黃狗,去山上追逐狐貍和野兔的快樂時光嗎?”
人生如夢,一刀揮為兩段。
李斯和二兒子被處斬了,他還有個大兒子李由,正守在雍丘。不幸的是,項梁派了他手下的黃金組合劉邦和項羽,向着雍丘殺奔而來。
6、劉邦項羽第二次握手
雙屠城陽之後,劉邦與項羽的合作漸入佳境,仗越打越順手。
兩人的精彩表現,讓項梁信心再次爆棚,命令劉邦和項羽追擊章邯軍隊。
章邯退到城陽。但由于劉邦項羽先知先覺,提前就把城陽城中的男女老幼殺光了,秦軍無法在空城中立足,不得不退回濮陽。劉邦、項羽、曹參、周勃及樊哙窮追不舍,其中樊哙最狠,竟然把他直追到城上,斬首二十二級,被賜爵為列大夫。
封過了樊哙之後,劉邦和項羽出來,站在濮陽城下,仔細一看,頓時倒吸了一口冷氣。
也只有劉邦項羽,這兩個當時唯一識貨的人,才知道章邯的軍事才幹是多麽非凡。眼見得劉邦項羽窮追不舍,章邯據城堅守,他在濮陽城的四周大搞土木工程,挖得到處是深溝壕塹,讓劉項的兵馬無法行走。而後章邯又不知用的什麽辦法,居然把黃河之水引到了壕溝之中,俨然把個濮陽弄成了水泊梁山,這下子讓劉邦項羽的步兵也無法通過了。
此時的濮陽城,集中了章邯的主力,而且已經得到了充足的休整,戰鬥力空前強大。但章邯卻深溝壁壘,拒不出戰。其待城外義軍疲憊之後,再一鼓擊之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劉邦和項羽都是知兵之人,頓時就察覺到了危險。于是兩個大滑頭拔師而走,假裝自己沒有打過濮陽,徑向西行,去攻打沒有秦兵防守的城池。
西邊就是定陶城,但參加攻城戰役的,卻只有曹參一個人,而且只是試探了一下,發現此城難克,掉頭就走。
如此看來,劉邦之所謂的攻打定陶城,只是一個障眼法,目的是防範城中奇兵突出,于後面掩殺上來。攻城的目的,一來是試探一下城中的防守兵力,讓自己心裏有個數;二來是震懾城中守軍,恐吓其不敢追趕。
定陶城中果然沒有追兵出來。于是劉邦和項羽再展身手,發動了七扭八歪的雍丘戰役。
此時劉邦的戰鬥團隊成員,都已經成了沙場老将,表現最優秀的還是曹參、周勃和樊哙這三個人。曹參已經是車戰大師,驅兵車狂追小股秦兵,直入陳縣,收複了這座起義的聖地。而周勃則攻下甄城,進攻都關、定陶。他得知宛朐城沒有秦兵,于是長驅奔襲,一舉破城,并不可思議地在宛朐城裏,俘虜了單父縣的縣令。
在宛朐城中最大的收獲,不是這個莫名其妙的單父縣令,而是獲得了名将靳歙的加盟。靳歙的簡歷上記載,他起于宛朐,以侍從官員的身份跟在劉邦身邊,職務類似作戰參謀。但很快他就會顯露出實戰的不凡天才,并超越殺狗匠樊哙,成為劉邦團隊中作戰能力最強的一員。
除了靳歙,還有個賣絲缯的小商人灌嬰,他撇下自己的攤子不管,跟着劉邦四處征戰,劉邦就注意到了他的不凡軍事才幹,于是灌嬰開始嶄露頭角。但從他的簡歷上來看,他不屬于那種能征慣戰的猛将,最多是個優秀的高級參謀。
此後劉邦北走,與項羽雙雙夾擊雍丘。曹參和周勃聯手奪取臨濟。兩人分頭行動,曹參繞行北路,周勃攻壽張,走卷縣,繞到雍丘後面,斷守将李由後路。
而劉邦則親率樊哙、夏侯嬰,以及剛剛加盟的靳歙向濟陽方向進攻,目标是戶牅城。
拿下戶牅,雍丘李由就暴露在劉邦項羽的刀口之下,所以戶牅之戰,打得就比較激烈。此戰的合作方式是新加盟的靳歙負責掃清外圍,謝絕來援的秦兵。夏侯嬰驅兵車在城下往來狂奔,到處尋找入城的洞口。而劉邦則指揮樊哙直接攻城。有這些人,再加上項羽的部隊,戶牅城輕松被拿下。
于是劉項合兵奔雍丘,曹參兜了個圈子,從北邊繞了過來,周勃卻跑丢了,後來有人在開封城下找到了他。
如此縱橫交錯的布置,讓雍丘守将李由頭暈目眩。再加上他的父親李斯和弟弟,已雙雙在鹹陽城中被腰斬。李由是李斯的大兒子,摘他項上人頭的使者一時三刻就到,按理說他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快點向義軍這邊投降。但是,劉邦這邊太多兄弟急于立功,所以李由就失去了投降的機會。
樊哙追殺李由,斬首十六級,被賜上間爵。
夏侯嬰驅兵車狂撞李由,表現英勇,劉邦賜他執帛的爵位。
曹參部殺掉李由,俘虜秦兵軍侯一人。
還有個周勃,跑迷路了跑到開封城下,劉邦大喜,給周勃也記戰功。
李由被殺,大老鼠李斯全家死絕,就這樣為自己的人生選擇埋了單。
合攻雍丘,殺三川郡守李由,是劉邦與項羽第二次密切合作了。
雍丘之戰,說起來聲威赫赫、氣勢堂皇,但實際上仍是劉邦舊有的習慣戰略:避實就虛,大造聲勢而已。要知道,此時章邯的主力部隊,全部集結于濮陽城中。劉邦和項羽卻繞着濮陽周邊掃蕩個不停,給人一個錯誤的印象,就好像劉項之軍天下無敵,無人敢绺其纓一般。
劉邦項羽耍滑頭,最終害死了項梁。他見劉邦和項羽勢如破竹,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錯誤估計了秦兵的戰鬥力,以為秦兵不堪一擊。卻不知劉邦和項羽都是兵法高手,只挑軟柿子捏,所以才會戰無不勝。項梁不察,就統大軍來攻打定陶。
項梁這麽做,也是正确的。定陶是濮陽的衛星城,與濮陽城中的章邯主力遙相呼應。兩個小弟劉邦和項羽都打不下來,而項梁自己是老大,統率着主力軍,理應一鼓而下,展示一下江湖大哥的風采。
7、為什麽要打壓項羽
殺掉了李由之後,劉邦和項羽的兩支軍隊,就以開封為中心,在周邊地區繞來繞去,想再揀個軟柿子捏。
而項梁卻統率着他的主力人馬前來,武将有桓楚、英布、蒲将軍、季布、龍且、鐘離昧等,這些人全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将。參謀本部的人員有範增、大博士叔孫通。正如我們所知,在這支明星戰隊中,水平最高的是職務最低的韓信。看到韓信還沒混出來,就知道這支全明星戰隊要玩完。
大軍抵達定陶。
自古以來,明星戰隊就面臨着管理上的困擾。尤其是項梁統率的這支人馬,戰将無一不是跺一腳地球亂顫的主,誰也不服誰。所以項梁大軍屯于定陶城下,紀律極為松散。
将軍宋義發現不對,就勸說項梁:“打了幾個勝仗,就驕傲地翹尾巴,我擔心将軍會遭遇失敗。”項梁不愛聽這話,就打發宋義去出使齊國。宋義在路上遇到了齊國的來使高陵君,就問對方:“你是去找項梁嗎?”高陵君曰然。宋義就告訴他:“我建議你慢點走,走得慢能逃過一劫,你如果走快了,只怕恰好趕上項梁兵敗,恐怕你也會死在軍中。”
高陵君被宋義吓到了,果然放慢速度。而在此時,秦兵正從四面八方向濮陽集結。秦二世批準了章邯的突襲計劃,出動所有軍隊,準備與項梁決戰。而章邯更絕,他故技重施,仍然是使用攻打魏國臨濟的老戰術,午夜時分命士卒銜枚疾走,突然之間來到項梁大營,不由分說,發聲喊就殺了進去。
項梁當場被殺,他所統率的唯一沒有敗績的最強大力量,是夜土崩瓦解,幾乎是全軍覆沒。什麽英布蒲将軍,什麽桓楚龍且季布,還有什麽韓信,這個恐怖的夜晚,大家能夠秀一秀的,唯有逃命技巧。令人驚恐的是,所有這些明星全都逃出來了,可見大家确實都有幾手。
這時候劉邦和項羽,先是攻打外黃城,發現無法攻克,兩人又去打陳留,這時候聽說了項梁戰死的消息。兩人大為驚恐,生怕章邯乘勝追擊,把起義軍的首腦楚懷王端掉。于是兩人急忙向東奔走,與陳勝時代的老人物呂臣一起,把楚懷王從盱眙遷出,遷到彭城。呂臣屯兵于彭城之東,項羽屯于彭城之西,劉邦則駐紮在砀縣。三支軍隊緊張萬分,準備打一場最艱難的硬仗。
大家等了一段時間,沒見秦兵打來,反倒是魏國的魏豹報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他已經攻下了魏國的二十多座城。楚懷王聞之大喜,立即封魏豹為魏王。
封了魏王,楚懷王坐下來,心情激動又澎湃。他忽然之間發現,自己大概算是天下最有權力的人了。你看連魏國的君王,都得由自己說了算。自己是可以封別人為王的王,這豈不是證明了自己非常英明神武嗎?
放牛娃楚懷王坐不住了,就開始主持工作。有什麽工作需要主持的呢?嗯,這樣好了,他把項羽的兵和呂臣的兵,合并起來,統一由自己指揮。抓過軍權,又發現項羽孤零零地站在一邊,好不凄涼。楚懷王不忍心,于是大肆封官。
先封劉邦為砀地的郡長,封為武安侯,命劉邦統砀郡之兵。
封項羽為長安侯,稱號魯王。
封呂臣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也在軍中,封為令尹。令尹是楚國最高的官職,主掌軍政大權。這就意味着呂臣一家,得到了楚懷王的絕對信任。
楚懷王奪了項羽的兵權,卻對劉邦高看一眼,這件歷史事件,讓許多史學家愁破了腦殼。他們無法理解楚懷王為什麽要打壓項羽,更無法理解,楚懷王為什麽偏偏對劉邦高看一眼。
是呀是呀,到底為什麽呢?
史學家弄不明白,是因為史學家被司馬遷老人家給忽悠傻了。舉凡讀過《史記》或是沒有讀過《史記》的,只要知道楚漢相争,知道劉邦項羽故事的人,腦子裏都有一種錯覺,認為劉邦和項羽是同齡人。
司馬遷之所以刻意為後人營造這種錯覺,只是因為幾年後的一件事。
公元前203年,一個三十歲的壯漢,對一個五十四歲的老頭說:“來來來,老頭,你有種過來,過來咱們倆單挑。”
看到這情景,你馬上會驚訝得合不攏嘴巴,這個三十歲的壯漢,竟然要找五十四歲的老頭單挑。這壯漢是不是腦子有毛病呀?
一點沒錯,這個壯漢,就是腦子有毛病的項羽。而那個五十四歲的老頭,就是劉邦。
三十歲的壯漢,竟然向五十四歲的老頭單挑,你馬上就知道項羽腦子有問題。但是司馬遷希望塑造一個完美的項羽,而不是腦子進水的項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司馬遷運用了無數的障眼法,刻意模糊劉邦和項羽的年齡差距。在世人的腦子裏,造成了一種劉邦和項羽同齡的錯覺。如果項羽向一個同齡人邀戰單挑,這肯定不是腦子有毛病,而是血性、烈性與剛性。
現在我們問一句:一個氣勢洶洶向老頭揮拳頭挑戰的年輕人,你會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嗎?就不怕他把事情搞砸啊?
年齡!年齡!這一年,劉邦四十九歲,項羽二十五歲。相比之下,劉邦肯定要比項羽更穩重,更容易讓人信任。所以楚懷王只收項羽兵權,卻不收劉邦的。
除了年齡上的考慮,還有一個方面,是劉邦與項羽兩人的戰績之比較。
所謂戰績,就是說劉邦與項羽,他們倆哪個經歷過的陣仗比較多,更有臨陣經驗,更有影響力。
先來看劉邦。劉邦目前的戰績如下:
自沛縣起兵以來,攻胡陵、攻方輿、戰豐邑、戰薛地、一打豐邑、蕭縣戰司馬夷、打砀郡、攻下邑、二打豐邑、三打豐邑、和項羽聯手屠城陽、占雍丘殺李由。到目前為止,劉邦大大小小的戰役,已經有十二次了。
再來看項羽的戰績:項羽渡江以來,首次戰績是血屠襄城。然後與劉邦合兵,先血屠城陽,再攻雍丘殺李由。只參加了三次戰役。
劉邦打了十二場仗,雖然贏的不多,但敗績也不多。而項羽只打了三場仗,三場仗居然有兩場以屠城而告終。其中尤以襄城之屠最為殘忍,他居然把全城的男女老幼,全部活埋了。
劉邦十二場仗,屠城一場。項羽三場仗,屠城兩場。這兩個結果相比較,就坐實了項羽殘暴血腥的現實。不要說楚懷王,任何人也不會信任項羽,而劉邦卻通過項羽的陪襯,其價值陡然提升。
因年老而顯得穩重的劉邦,和因年輕逞氣而顯得殘暴的項羽,就這樣比較出了高下。
8、從此劉郎是路人
楚懷王收了項羽的兵權,提心吊膽地等待秦兵找上門來,可等了好久始終沒動靜。于是楚懷王再度召開會議,有重要的事情,要跟大家商量。
楚将們進得營帳,就看到每人面前放着一紙合同——所謂盟約是也。楚懷王與衆将誓盟,誰先率兵攻入關中,就可以為關中王。看到這紙盟約,除了項羽,所有人全都痛苦地扭過臉去。
大家為什麽會感到痛苦呢?
因為這時候,項梁戰死,正是秦兵最強勢的時候。大家都曾經被秦兵追得屁滾尿流,根本沒膽子去惹秦兵,全靠了人多湊在一起壯膽。這時候楚懷王竟然想入非非,想讓大家入函谷關,直接去攻打鹹陽,這豈不是老鼠抓搔貓鼻頭,活膩歪了嗎?
只有項羽和大家的想法不一樣。一來,項羽是天性膽大之人,也是知兵之人。二來,秦兵殺死了他的叔叔項梁,讓他對秦兵恨之入骨,所以想入關報仇。于是項羽提出一個動議,由他和劉邦合兵,向西入關。
項羽之所以想和劉邦合兵,是因為他已經嘗到了兩人合作的甜頭。自打兩人結成搭檔以來,始終是順風順水,不能說戰無不勝,但始終未有敗績。他還是很有眼光的,知道他和劉邦,是這個時代最強大的兩個人。
但是,項羽的要求,卻遭到了楚懷王身邊的老将們的無情否決。
這個所謂的老将,如果不是呂臣的話,就是呂臣的父親呂青——是呂青的可能性最大,因為他是主掌楚國軍政大權的人物——老将們說:“項羽之為人,彪悍狡猾而且殘忍。讓他去攻打襄城,襄城裏沒有留下一個活人,所有的人都被他給活埋了。凡是項羽經過的地方,沒有不被殲滅的。何況楚軍已經多次發動軍事攻勢,在這之前的陳王、項梁都已失敗,可見單純依靠軍事,是達不到消滅秦國的效果的。不如換個法子,以仁義開道,仁者無敵嘛!派遣忠厚老者,依靠仁義向西前進,曉谕秦國的父老鄉親。要知道,秦國父老受秦國的暴政久矣,無一日不渴望着救助。如果我們采用這個法子,不用粗暴的手段,說不定反而能夠取得天下。項羽不是合适的人選,不可以派去。倒是劉邦這老頭看似憨乎乎傻兮兮,實則精明穩重,不妨讓劉邦去試試?”
這個建議,獲得了楚懷王的認可。但我們必須要為項羽說句公道話,這個決定,對項羽來說是極不公道的。
你看,楚懷王明明和諸将簽了合同,先入關者王。但當人家項羽要求履行合同時,楚懷王卻不允許項羽履行,而把這個履行的特權,賦予了劉邦,這不是明擺着涮項羽嗎?
并非是大家惡意涮項羽,而是項羽的業績不佳,聲名太壞,又太年輕,老将們明顯輕視他。此外,就是楚懷王朝令夕改——這個朝令夕改,也是負責制定規則的人,最喜歡幹的事。因為社會上的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修正調整自己的計劃。制定規則的人往往視規則為自己的計劃,随時依據情況進行修改,意識不到規則對別人來說是多麽重要。老話說伴君如伴虎,說的就是制定規則的人依據自己的利益随時改變規則,讓人無所适從的困境。
楚懷王的朝令夕改,讓項羽很痛苦,幸好這時候秦将章邯再度上演精彩個人秀,時局的變化,給大家帶來了扭轉尴尬的時機。
話說楚懷王秣馬厲兵,緊張地等秦将章邯來攻打,可是章邯卻遲遲不露面,為什麽呢?
因為章邯跑到趙國去了。
說起來趙國真的很慘,它本是陳勝時代的老兄弟武臣開創的根據地,而後武臣就做了趙王,張耳陳馀輔佐他。豈料武臣的姐姐喝醉了擺譜,激怒部将李良,大鬧邯鄲城,殺掉了武臣。于是張耳陳馀再立趙歇為王,此後趙國陷入了與叛将李良的拉鋸戰中,雙方你來我往,你退我攻,打得不可開交。章邯就在擊敗項梁之後,撇開楚軍不睬,突然渡過黃河,殺入了趙國。
趙國這邊是有幾萬人馬的,和李良比畫比畫沒問題。但與章邯相比,差得就太遠了。結果邯鄲城下一戰,趙軍潰敗,章邯引軍入邯鄲,然後進行大拆遷,把邯鄲城中的所有百姓,全部移民去了河內,再把邯鄲城牆扒倒,夷為平地。
老實說,章邯真的有一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權力是靠剝蝕人民而存在的,現在他對趙國來了個釜底抽薪,外加揚湯止沸,把老百姓全搬走,再扒掉城池,趙國的政權就無所依附了,只能哪人多往哪兒走,重建根據地。
張耳保着趙王歇,逃入钜鹿城。陳馀北走,收集常山的潰卒,居然得到幾萬人,回來時發現情形不妙,秦将王離已經包圍了钜鹿城。而章邯大軍駐紮在钜鹿以南的棘原。陳馀只好駐紮钜鹿城北,躲章邯越遠越好。但總躲也不是個辦法,還得向楚國求援。
新來的這個王離,他是秦國名将王翦的孫子。當初就是他爺爺王翦,殺掉了項羽的爺爺項燕,滅了楚國。現在到了孫子輩,這個王離也很能打,他是秦國為數不多的幾個因戰功封侯的人,封的是武成侯。王離的戰功,是在北方抵禦匈奴,是塞外三十萬大軍的統帥。但是王離入關平叛,帶了十萬人,章邯的兵力比他多一倍,再加上章邯已經和義軍纏鬥多時,論經驗及戰功都在王離之上,所以此役以章邯為主将,王離以副将的名義打配合。
總之,三十萬秦軍主力雲集趙國,趙國好像沒希望了,只能向楚國求援,但求援後是不是還有生機,希望好像也不大。
楚懷王接到求援書,很興奮,這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權力及重要性,于是決定援趙。
援趙就是派将,但派哪個去好呢?
呂臣不能派,他等于是統領楚懷王的衛戍部隊,保護楚懷王的人身安全。劉邦享受着仁慈長者的偌大名頭,正在移師入關,騰不出手來。
能派的,只剩下項羽了。
當然,此時楚軍之中,尚有能征善戰的英布,名字非常有範兒的蒲将軍,名将桓楚,以及成語“季布一諾,千金不易”的主人公季布。最後這個季布,最喜歡自我炒作,因惡炒名垂青史,也是一樁奇事——總之這麽多人烏烏泱泱,好像不愁找不到個統兵的主将。
但問題是,以上人等,自打渡江以來,就始終跟在項梁身後跑跑颠颠,誰也沒有得到過表現的機會。此時諸人沒有業績,自然也就沒有名氣,最多不過是一員部将而已。只有項羽得到三次機會,屠襄城、屠城陽、打雍丘,所以劉邦一走,項羽就成為唯一的人選了。
可萬萬沒想到,有人對項羽的資格提出質疑,這導致了項羽最後機會的喪失。
9、劉邦遙遙領先
對項羽的資格提出質疑的,是齊國使者高陵君顯。
高陵君顯來找楚懷王,說:“你們楚軍,應該是有人才的吧?前段時間我來你們楚國時,在路上遇到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