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1)
1、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帝王術
張良與劉邦相遇,兩人從此結為拍檔。
這時候的劉邦,遠不如張良的名氣大。因為張良是韓國貴族,而劉邦只是一介草民,根本引不起別人的注意。他去投奔楚王景駒,還得張良出面引薦。
劉邦來見楚王景駒,提出來的要求也極為怪異,他竟然想讓楚王出兵,替他去攻打豐邑。豐邑雖然歸屬了魏國,但終究是義軍這邊的自己人。而劉邦躲着秦兵走,堅持大搞摩擦,這證明了他真的有帝王潛質——歷史上的開國帝王,多是搞摩擦起家,外戰多是外行,但內戰必定內行。你打外敵我打你,你打跑外敵我再打跑你,那我就贏定了。
當然,這段話也可以反過來說,你魏國不說快點去打秦兵,幹嗎要搶劉邦的地盤呢?所以這事也不能怪人家劉邦。
景駒未必有帝王之才,但他畢竟是宗室,知道搞摩擦比打外敵更來情緒,遂答應了劉邦的請求。
楚王景駒派了東陽寧君,與劉邦一道西進。這時候秦兵正占上風,章邯不依不饒地追殺陳勝的殘部。同時秦廷還派了夷,夷的名字就叫夷,姓什麽沒人知道。但他的官職是司馬,大致相當于副營級幹部。所以有的史書幹脆稱呼他為司馬夷。司馬夷大攻楚地,勢如破竹,只有相縣殊死抵抗,結果司馬夷在相縣屠城,殺光了城中的老小。
劉邦和東陽寧君行至蕭縣,恰與司馬夷相遇,雙方展開激烈對殺,這應該是劉邦首次與秦國的正規軍交手。輸贏并不重要,主要是觀摩學習。
這個意思是說,劉邦被司馬夷打得好慘,整個部隊應該是被打崩潰了。因為史書上說,劉邦等人退到了距沛縣東南五十裏外的留縣集合。集合當然是大家各自跑路,能活着跑到留縣,就算你贏。
然後劉邦就躲在留縣不敢吭聲了,過了幾天,大概是聽說秦兵的主力攻打其他地方去了,劉邦又幸福地殺出來,前來攻打砀縣。
砀縣之戰很慘烈,打的是一場配合戰,曹參負責外圍,砀縣周邊的狐父和祁縣的善置驿,由他負責拿下。周勃和樊哙從東面進擊砀縣,其進軍路線極為詭異,因為秦将司馬夷又冒了出來,樊哙發揮了不要命的戰鬥精神,拼死與秦軍血戰,斬敵首十五級,因此被劉邦賜爵為國大夫。
周勃兜了個圈子,從砀縣東返回到留縣,又兜了回去,成功占領砀郡。
激烈的戰事持續了三天,最終劉邦取勝。入城後收編了砀縣兵六千人,加上他原有的三千人,他已經統率近萬人之衆了——以三千之弱勢,攻雙倍于自己的六千之強勢,并取得壓倒性勝利,這應該是軍事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戰。
砀縣之戰,被嚴重低估了。這導致人們也低估了劉邦的神秘軍事能力。
然後劉邦再去攻打下邑,很快也攻下了。這一戰周勃表現出色,首先登城,因此被封為五大夫。封了一大堆的大夫,劉邦信心爆棚,就再次回師,來打豐邑。
此次豐邑之戰,再次證明了劉邦那過人的眼光,他看人就是看得準。當初他揮師東進,留下雍齒守豐邑,就是因為他認為雍齒這個人善于防守。他的判斷果然是萬分精準,他認為雍齒善守,雍齒就是善守。劉邦率領一萬多人來攻城,雍齒守在城中,竟然硬是攻不下來。
Advertisement
劉邦都快要氣死了,他發誓這輩子都不原諒雍齒。
就在劉邦束手無策之際,項梁率了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來。
把項梁招來的,是一個叫邵平的人。邵平也應該是随陳勝于大澤鄉起事的九百戍卒之一。因為他是廣陵人,所以陳勝派他帶隊去攻打廣陵。但邵平沒什麽能力,打不下來,這時候又聽說陳勝敗走,他就渡過長江,來找項梁。他假托陳勝的命令,封項梁為上柱國,并說:“現在江東已經平定,命令上柱國項梁,即刻渡過長江,向秦兵發起攻擊!”
項梁接到這個假命令,從此對陳勝非常感激。是陳勝複國,給了項氏族人向秦國複仇的機會。而且陳勝還授他為上柱國,這是相當給面子的事情。于是項梁渡江而來。渡江後,聽說東陽已經反正,首領是陳嬰,就派人聯絡陳嬰,大家同去打秦兵。
陳嬰這個人,其實蠻低調的,他原本是東陽的令史,一個不大的小官。此時天下大亂,東陽少年嘯聚而起,殺掉了縣令,公推陳嬰為首。此事被陳嬰的母親知道了,訓斥他說:“你們陳家,世世代代沒出過一個有出息的人,現在你突然被人推到稱王的位置上去,這難道是好事嗎?我可告訴你,你為這事出頭,将來失敗了,你會死得很慘很慘。還不如找個冤大頭,推舉他為首領,你就跟在後面混。成功了,少不了你的一份功勞。失敗了,你也容易逃走。”于是陳嬰拒絕稱王。
接到項梁聯合進兵的建議,陳嬰就告訴手下人:“項家是将門世家,一定能夠打敗秦國,我們以後就聽項梁的吧。”
項梁渡江,只有八千人,不料想陳嬰帶了兩萬人來,情願歸奉項梁,讓項梁既驚且喜。而後陳勝的侍臣、蒼頭軍首領呂臣率幾萬人趕到,在長江做強盜的英布,率幾萬人趕到,還有個蒲将軍,也帶萬人趕來加盟。于是項梁軍威大震,兵力達到了七萬人。
項梁是名将之後,其名氣遠比劉邦大得多。所以天下英雄及非英雄,紛紛跑來投奔。投軍的人中,就有一個挎劍而來的非英雄——
韓信。
2、最優秀的兵法家
韓信是淮陰人,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比劉邦小二十五歲,比張良小十九歲,只比項羽小一歲。當韓信投項梁的時候,他二十四歲,而項羽則不過二十五歲。
史學家确信,韓信少年時代,一定有過和張良圯上奇遇類似的事件。倘無類似之事,就無法解釋韓信何以會成為當時最優秀的兵法家。能夠推斷的是,秦始皇一統中國後,着手滅殺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許多有學識的人逃到徐淮一帶,躲藏了起來,而韓信是淮陰人,應該是在特殊的情況下,遇到了如黃石公般的奇異人物,授予了他兵法絕學。
學得屠龍術,苦無用武地。雖然他是最優秀的兵法家,卻被鄉人鄙視。當時鄉邑推選優秀的子弟為官吏,韓信成功落選,從此沒得飯吃。
沒飯吃怎麽辦?
只能去蹭。韓信厚着臉皮到處蹭飯,大家都讨厭他。于是韓信就想,蹭飯讓人讨厭,看來得調整一下蹭飯方略了,咱是大兵法家,飯可不能亂蹭,一定要有針對性地蹭。
韓信的針對性,是針對于下鄉南亭亭長。這個人的職務與劉邦相同,劉邦在平民時有過犯罪的前科,但還是如願以償地當上了亭長。而韓信清清白白的信用記錄,卻只能去亭長家裏蹭飯。由此可見,兩人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是存在着巨大落差的。
從這個落差就能夠看出來,劉邦屬于高情商、智商也靠得住的稀有之輩。而韓信則是典型的高智商、情商卻有點不靠譜的類型。情商高的人,總是能夠從人際關系中獲利。而情商低的人,遇到與人合作的事情就會吃虧。比如說,劉邦交了一大票好友,但凡惹出事端,總會有好友拼死相護。比如說,劉邦平民時就有犯罪記錄,是蕭何等人護着他。做了亭長之後又惹出禍端,是夏侯嬰護着他。棄職潛逃之後,害得呂雉坐牢,又有任敖跳出來保護他。
劉邦是典型的在家靠父母——實際上是靠守寡的大嫂——出門靠朋友的成功案例。因為他情商高,善于把握對方的心理,能夠讓對方無怨無悔地付出。如果對方心理上有波動,他就會及時安慰,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打消對方的顧慮,讓對方繼續無怨無悔地付出。
而韓信卻沒有這個眼力見兒,情商低的人,在人類的情緒世界裏,就好像一個瞎子,當變化發生時卻一無所知,所以總是把事情搞砸。韓信也信奉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但由于他學的是屠龍術,倘無一個如劉邦這般的領袖人物,願意把他放在屠龍的位置上,那麽他就一無是處。
當時韓信所經歷的情形是,每天下鄉南亭亭長家裏做好飯的時候,韓信準時出現在門前,讓亭長及妻子只能熱情邀請韓信共同進餐。就這樣連吃了幾個月,吃得亭長一家崩潰了,沒見過這種人,連續幾個月死鉚在一家吃,換一家吃你能死啊?
死鉚在一家連吃幾個月,而且連對方崩潰了都一無所察。可見韓信在當時的窘境,與他對人際交往的生疏。
于是南亭亭長的妻子,就錯開正常做飯的時間,提前把飯吃了。等韓信登門,一家就熱情地陪韓信聊天。聊得韓信肚子叽裏咕嚕爆響,他悲憤地站起來,說:“我宣布,從現在開始,我要和你家斷絕往來,從此我再也不會原諒你們!”
和亭長絕交之後,韓信在當地更找不到蹭飯的地兒,只好到城下釣魚,釣一條吃一條。有個老婆婆在河邊洗棉絮,看到韓信餓得極慘,就拿飯給韓信吃。就這樣一連十幾天,老婆婆每天來洗棉絮的時候,都替韓信捎上飯。韓信吃得高興,對老婆婆說:“婆婆,你待我真好,等我以後發達了,一定重重回報你。”老婆婆生氣地道:“呸!你挺大個男人,連自己都養不活,我是不忍心你餓死才幫助你,誰稀罕你的報答?”
淮陰有個年輕的屠戶,最瞧不上韓信,因為韓信連飯都沒得吃,身上卻始終佩帶一把劍,好像極有派頭的樣子。每當看到韓信這模樣,屠戶心裏就起無名火。終于有一次,他在路上攔住了韓信,說:“韓信,你人模狗樣的,裝什麽裝?飯都沒得吃,還帶刀佩劍,你有種就拔出劍來,捅老子一刀,沒種就從老子褲裆下鑽過去!”
屠戶這一手,可算是掐到了韓信的死穴上。韓信學的是萬人敵,猶如一個偉大的棋手,能夠端坐于帷幄之內,把千軍萬馬猶如棋子一樣搬過來挪過去。而屠戶卻憑空給了韓信一個終極選擇,要不就殺了他,從此韓信也成為死刑犯,要不就認輸,從此沒臉再混下去。
當時韓信酷酷地看着年輕屠戶,看了好長時間,最後他撲通一聲趴下,從屠戶褲裆下鑽了過去。周圍的人哄堂大笑,從此韓信創造了“胯下之辱”這麽個成語,為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鑽了褲裆,家鄉就不太好混了。幸好這時候項梁接到陳勝的假命令,渡江北上,挑戰大秦帝國。于是韓信帶着他的劍趕來投奔,但胯下之辱的業績,在項梁團隊是不具競争力的,所以韓信混入幾萬人中,就消失了。
韓信雖然消失了,但另一個人卻浮上了水面。他就是聖人後裔孔鲋的得意弟子,剛剛被秦二世任命為博士的叔孫通。叔孫通是從鹹陽逃出,想投奔陳勝的,但當他趕到時,陳勝已經被害,而恰好項梁統雄兵而來,于是叔孫通就投奔到了項梁大營。
這時候的項梁隊伍,集中了當時最優秀的人才,駐紮在下邳。聽說秦嘉及他所扶立的楚王景駒,正在彭城以東,項梁頓時火了,說:“我們擁有今天的局面,是陳王陳勝率先舉旗抗暴。而今陳王戰敗,不知所蹤,這個秦嘉和景駒,竟然擅立楚王,這是大逆不道,斷斷不能容忍。”
于是項梁驅兵殺向彭城東。秦嘉如何是項梁的對手?被打得逃到胡陵縣——居然逃到了劉邦的地盤——與項梁部交戰整整一天,最後戰死了。楚王景駒發現沒人承認他,只好偷偷逃到魏國去,最後死在了那裏。
景駒敗亡,而且這場大戰,就在自己的地盤上爆發,劉邦是什麽态度呢?要知道,景駒可是給了劉邦人馬,支持過劉邦的。
劉邦什麽态度也沒有,誰愛死就死,他才懶得管。劉邦的腦子裏,只有豐邑,豐邑,借兵打下豐邑,宰了雍齒,占據了劉邦的全部思維。除了這件事,他什麽都不想。
眼看項梁把景駒打敗了,劉邦第一個想法就是:嗯,如此說來,項梁很厲害,那他肯不肯借兵給我,幫我打豐邑呢?
于是劉邦就真的找來了,只帶了一百多騎兵,表示他借兵的誠意。
劉邦來到,恰好項羽剛剛殺光了襄城百姓,回來向項梁報告。于是歷史上的首次劉項會面,就在薛縣開始了。
3、大秦流氓帝國
在薛縣見到劉邦時,劉邦四十九歲,項羽才剛剛二十五歲。
項羽這個年齡,正是縱橫沙場,馬上沖鋒的黃金年齡。而劉邦老胳膊老腿,居然還能夠騎馬指揮作戰,不要說秦漢時代的營養條件,即使是現代社會,也是件令人驚訝的事。總之劉邦身板再硬朗,也是過了氣的老年人了,沒法跟血氣方剛的項羽比。
在項羽眼裏,這個來自沛縣的劉季,不過是個怪裏怪氣的老頭而已。但項梁卻非常看重劉邦,這從他對劉邦的支持上,就能夠看出來。
對于劉邦的借兵請求,項梁滿口答應,當場給了劉邦五千士兵,同時還派給他十個五大夫級別的将官。五大夫不是官職,是爵位,當時秦國設二十等爵位,類同于現在的處級調研員。項梁對劉邦的重視,可見一斑。
史書上沒有說項梁何以如此重視劉邦,但推敲起來,項梁應該拿眼一掃劉邦,登時吓了一跳,心說這誰家老爺子,怎麽跑到這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來添亂?明擺着,這老胳膊老腿,上了戰場也是被人打。但在當時,老家夥代表了民間輿論取向,因為中國是農耕社會,最講究尊老,什麽事情一旦獲得老年人的認可,就意味着你據有了道義資源。所以項梁憐憫之心大起,擔心老頭劉邦被人打死,就多給兵馬,以保護劉邦。
得到了項梁的五千人馬,再加上原來的九千人,劉邦的兵力,一下子擴充到一萬四千人。一萬四千人小意思,劉邦帶兵的本事,最多可以統十萬兵。有了一萬四千人,他再次揮師強攻豐邑,守城的雍齒說什麽也頂不住了,只好棄城逃走,逃到了魏國。
雍齒本是沛縣人,卻被迫逃亡魏國,心裏肯定是非常後悔——事實的确是這樣,此後他颠沛流離一段時間,又回到了劉邦的旗下。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奪回豐邑,劉邦信心大增。此後豐邑成為劉邦最大的本錢,他為此也對項梁感激不已。但有了雍齒的教訓,這次留守豐邑的人,一定要是極可靠的才行。
派誰守豐邑呢?劉邦往身後一看,前沛縣獄卒任敖,進入了他的視線。
任敖的忠誠度,是受過嚴峻考驗的。當初劉邦棄職私逃,連累呂雉被抓入監獄,受到羞辱。正是任敖于危難時分沖出,打傷官吏,保護了呂雉。把豐邑交給任敖,絕對會讓劉邦放心。
此後,任敖真的沒有辜負劉邦所望,就在這座豐邑城中,守護了兩年,掃除了劉邦的後顧之憂。
這時候,項梁終于追查到了有關陳勝的準确消息,得知陳勝是真的死了。于是項梁傳檄各路義軍,齊聚薛地,召開首屆義軍首腦聯席會議,商讨重建統一指揮中心的議題。
各路義軍首腦紛紛趕赴薛縣,劉邦也來了。同時來到的,還有專程從巢縣趕來的七十歲老翁範增。
範增,他見證了整個戰國時代的大進程,親眼目睹了秦始皇是如何将六國各個擊破,一統天下的。他一聲不吭地看了整整七十年,無數滄桑之變,看得他靜久自明,智慧已深,甫一出場,就語驚四座。
範增說:“陳勝敗固當,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而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為能複立楚之後也。”
姜是老的辣,妖是老成精。範增終不愧坐觀七十年,一語就道破了陳勝敗亡的根本。陳勝之敗,敗就敗在他沒有立起一杆更招風的大旗,卻讓自己挺立于歷史的潮頭之上,結果秦兵出關砍旗,只能追着他陳勝砍。三砍兩砍,就給砍掉了腦殼。總之,拉風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想要以小的代價換取更多的成功,就必須要有足夠的隐忍。
範增說這番話,實際是暗示項梁先要忍。項梁接受了範增的建議,就派人去尋找楚懷王的後裔。
其實範增提到的楚懷王,是歷史上一個相當搞笑的人物,簡單說來,愛國主義大詩人屈原,就是被楚懷王氣得投了江。
楚懷王時代,楚國的實力最強大,被山東六國推為縱約長,領導六國共抗強秦。于是秦國就派了縱橫家張儀,來騙楚懷王,說楚懷王只要和列國斷交,秦國就割給楚國六百裏地。屈原勸懷王不要上當,楚懷王不聽,真的和列國斷絕外交關系。而後張儀又改口說,他答應楚懷王的,是自己的六裏地,而不是秦國的六百裏地。而後秦國再向楚國展開攻擊,列國恨楚懷王不是東西,袖手旁觀,把楚國搞得極為凄慘。
再後來,秦國又騙楚懷王去秦國友好訪問,屈原阻攔未果,氣得投了江。而楚懷王去了秦國,就被扣押了。不久楚懷王居然逃了出來,逃到趙國,趙國不敢收留,又逃到魏國,也不被收留。而後秦兵追上來,又把他給拖回去,楚懷王就活活氣死了。
但是楚國人認為,楚懷王是有點傻氣,但是他厚道、仁慈、講誠信。秦國正是利用了楚懷王的這些優點,大耍流氓手段,害死了楚懷王,也害慘了楚國。所以楚國雖然亡國,但人心不服,認為秦國以流氓手段取勝,不是玩意兒。
總之,楚懷王在楚國人的心中,印象最深,已經成為楚國悲情的象征。倘立了懷王的後人為王,其號召力是無遠弗屆的。
大家找來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這可憐的王孫,正在給人家放羊呢。
立了楚王,第一個封的是陳嬰,他被封為上柱國——這其實是項梁以前自認為被陳勝封的爵位。陳嬰還得到了五個縣的封邑。之所以封陳嬰,是因為他沒有絲毫利欲之心,兩萬人的部衆說給項梁,就給項梁了,這種高風亮節,是誰也比不了的。正因為陳嬰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這就是人世間獲取利益的最高法則了。
項梁把自己封為武信君。這個稱號的意思是,他很能打,而且講信義。
看大家都有封賞,張良坐不住了,就撇開劉邦,站出來要推薦韓國的公子韓成,要求項梁幫助韓國複國。現在六國已經恢複了五家,只有韓國還沒有複國,這不公平。
項梁卻不肯幫忙,但又磨不開情面,就耍了個小心眼,只給了韓王和張良千把人,讓他們自己去奪回韓國的老地盤。張良和韓成去了,還真打下了一兩座城,但秦兵大隊殺至,結果韓王和張良,又淪落成為颍川地帶的小股游擊隊。
接下來,秦将章邯大顯身手,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個人秀。
4、秦漢殘暴戰
秦将章邯在擊潰了陳勝的殘部之後,随即揮師,去消滅魏國。
魏國這塊地,是陳勝的老兄弟周市打下來的。周市起初是想打下齊地,但被齊地的田儋搶先一步,占據狄縣複國。于是周市就打到了魏地,大家勸他稱王,但是他很清醒,知道自己分量不足,稱王只會死得更快,就扶立了魏王的後裔魏咎,周市自己做了魏丞相。
公元前208年六月,秦将章邯氣勢洶洶地打來,與周市戰于臨濟。可憐周市起家于戍卒,起點太低,而章邯則是秦國文武全才的部級領導幹部,雙方的素質,不在一個層級上。結果周市不支,退入臨濟城。
魏王咎知道這次麻煩大了,就讓周市去向楚、齊兩國求救。楚國項梁這邊,派來個叫項佗的人,看名字,應該是項梁的本家親戚。而齊國是齊王田儋親自率兵趕來增援。兩國軍隊抵達臨濟城下,正在秣馬厲兵,準備大幹一場。不承想到了夜晚,章邯突然下令,每個士兵找根木棍,咬在嘴裏,然後拎着刀子向楚齊兩軍的大營快速進擊,這個叫銜枚疾走,是章邯發明的全新戰法。
楚齊兩國的軍隊,正在香甜的睡夢之中,料不到秦兵大半夜不睡覺,一聲不吭地突然摸了進來,摟頭就是一刀,砍得楚齊兩軍大敗,屍橫滿地,血流成河。齊王田儋被活活砍死,周市被俘,還有個楚将項佗,不知去向。
誰也料想不到,原本被人視為傀儡的魏王魏咎,這時候卻煥發出人性的光芒,他派人與章邯談判,要求章邯不可以屠城,不可以傷害臨濟百姓,而魏咎則以自裁回報之。使者幾度往返,雙方都在條約上簽字之後,魏咎就坐在木柴上,點起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了。
歷史還欠魏咎一個公正的評價,他是一位仁者,只為了保護臨濟的人民,不惜身入火窟。這等菩薩心腸,在這血腥的時代,讓我們得以一窺人性的光明。
仁者死去,血腥氣息再次湮沒了這個時代。
魏咎化魂升天,他的弟弟魏豹逃奔到楚國,央求項梁替他主持公道。項梁給了他幾千人馬,讓他回去再奪回故土。
齊國的援軍,除了齊王田儋之外,還有田儋的堂弟田榮,田榮收拾殘兵,向東而走,章邯尾随追擊,在東阿縣再次将田榮圍住,準備全殲。擔心田榮被殲滅會導致脆弱的齊國再度滅亡,由是東阿成為歷史的聚焦點,項梁統劉邦、項羽、英布、蒲将軍驅動大軍而來。
這是地地道道的全明星陣容,劉邦項羽各自帶部将沖殺;站在項梁身邊出謀劃策的,是範增和叔孫通;替大家上茶斟酒的,是兵法家韓信。人類歷史上,再也拼湊不出這樣完美的軍隊了,說這支軍隊天下無敵,絕對是謙遜之詞。
東阿之戰,戰略方案如下:以項梁親統諸軍,以最勇猛的龍且為先鋒,徑取東阿。劉邦和項羽掃平東阿外圍,以策應中路軍的進攻。按理來說,劉邦和項羽的兩支軍隊,應該按其隸屬分為左右兩路。但在實際戰場,這兩家明顯有點太過于親近,大多數仗都是混在一起打的。
最典型不過的,就是攻打蒙、虞二城。劉邦這邊的戰報稱:曹參、周勃進攻蒙、虞二城,又在下邑西攻章邯,全部攻下,在襲擊章邯的車騎部隊時,周勃立了下等功。
從這個戰報上,一眼就能夠看出破綻。以當時曹參、周勃的能量,攻擊蒙、虞二城還是可以的,但要說打下來,可能性不大。至于說到攻章邯,還要攻下,那就近乎天方夜譚了。
實際上,這些仗都是項羽打的。曹參和周勃,應該是被劉邦派到項羽軍中的觀察員。項羽攻下虞城之後,就在城中遇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傳奇美女虞姬,英雄難得,美女難求,值此兵荒馬亂之際,兩人也來不及登記,就直接相愛了。從此虞姬就跟在項羽身邊,南征北戰,東奔西走,再也沒有分開過。
攻下虞縣,項羽和曹參、周勃在下邑以西攻擊流動的秦兵,襲擊秦兵的車騎部隊。這些秦兵都統一冠以章邯的名目,以強調自己戰績之輝煌。
此後周勃打東缗、打栗縣,勢如破竹。攻齧桑,周勃率先登城,再立戰功。而曹參則走亢父,打下亢父之後,與周勃會于爰戚。這一次輪到曹參先行登城,于是劉邦封曹參為五大夫。
這一路行來,進步最快的是夏侯嬰,他終于學會了車戰,指揮兵車在東阿外圍襲擊秦兵。臨戰時他一車當先,駕車疾撞秦軍,作戰勇猛,劉邦大喜,賜給夏侯嬰執珪的爵位。
在東阿城下的主戰場上,項梁的先鋒大将龍且,披堅執銳,勇冠三軍。眼見這夥人如此兇悍,章邯知道遇到了強力對手,立即拔師西走,以避其鋒。
項梁去追趕章邯,同時派項羽和劉邦去攻打城陽。
劉項二人,終于在歷史上史詩般地大聯手。我們知道,普天之下,恐怕沒有人能夠擋住他們的聯手一擊。所以城陽之戰,史書上寫得極為簡單,我們知道的只是樊哙率先登城,表示在這場友誼賽中,劉邦未輸給項羽。
由于史書記述得過于簡單,沒人知道項羽和劉邦兩人是如何配合的。但是他們合作的結果,卻讓許多人目瞪口呆——兩人聯手打下城陽,就進行了屠城。
《史記·高祖本紀》是這樣記載的:“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
《史記·項羽本紀》則是這樣記載的:“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
《資治通鑒》卷八是這樣記載的:“武信君獨追北,使項羽、沛公別攻城陽,屠之。”
《漢書·高帝紀第一》是這樣記載的:“田榮歸,沛公、項羽追北,至城陽,攻屠其城。”
這就沒錯了,四十九歲的劉邦與二十五歲的項羽展開的首輪愉快合作,就是血屠了城陽這座城。
這是項羽血屠的第二座城,第一座城是襄城。而且項羽在襄城時特別血腥,打破城池之後,無論男女老幼,統統活埋,一個也不留。
城陽是劉邦血屠的第一座城,目前項羽二比一暫時領先,很快,劉邦就要再屠颍陽城,把業績跟項羽拉平。
不服老啊,不要以為只有年輕人才會屠城,老年人在屠城方面,也是極有創意的。
這樣就産生了一個詭異的問題,同樣是屠城,而且是劉邦和項羽一起屠城。但屠來屠去,項羽落得個殘暴不仁的壞聲名,而劉邦卻被尊奉為仁慈的長者,這是為什麽呢?
有人疑心這是修史者的瞎掰,不敢言明劉邦其實也是和項羽一樣殘暴,并因此得出結論: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勝利者屠城,就是仁慈厚道,失敗者哪怕不屠城,也照樣是殘暴邪惡。民國大家胡适更認為歷史是個小姑娘,誰想在姑娘臉上抹幾把誰就來抹,抹得姑娘面目全非。
但實際上,至少在屠城這個問題上,不是這樣子的。
想明确這件事情上的分野,就必須要先弄清楚秦漢時代的屠城是怎麽回事。
我們知道,中國的歷史,秦漢之前是春秋戰國,春秋是從公元前722年開始,到公元前481年結束,總計是二百四十二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大黃金時代,而後進入戰國時代。戰國是從公元前48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結束,總計是二百六十年。而我們的主角劉邦,他三十四歲之前,是在戰國時代度過的,三十四歲到四十八歲,是在大秦一統時代度過的。四十八歲以後,秦政崩盤,天下大亂,劉邦的人生才終于開始。
我們現在要問的是,春秋和戰國,有何區別?為什麽歷史要這樣劃分?
史學家聽到這個問題,會立即興奮得兩眼放光,馬上會寫無數本書,從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胡言亂語。但實際上,春秋與戰國的區別,不過就是社會規則的不同而已。
怎麽個不同法?
春秋和戰國的區別,最大的不同體現在戰争态勢上。
春秋之前的戰争,不叫戰争,叫觀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看打架。比如說,商湯滅夏,叫鳴條之戰。雙方都把兵力集中到鳴條這個地方,大殺一場,商湯打贏了,就奪得天下。而周武王滅商,則是牧野之戰,同樣是雙方将兵力集中在牧野,大戰一場,周武王打贏了,于是奪得天下。
仔細想想,就會頓生疑窦,咦,你商湯的主力去了鳴條,我不正好去端你老窩嗎?為什麽要跟你硬拼?
這麽想的,就是戰國的戰争規則了,春秋時不能這麽玩。圍魏救趙是戰國的游戲規則,如果有誰在春秋年間這麽玩,就會被大家鄙視,就沒法混了。所以雖說是春秋無義戰,但這種無義,是指戰争的目的缺乏正義性。但手段上,大家都要講規矩,不講規矩就會出局。
但等到了戰國,戰争規則變了,圍魏救趙成為戰争的常态。這時候你如果再将兵力集中到鳴條或是牧野,那就犯傻了,人家正好避實就虛,去抄你的後路,端你的老巢。所以戰國年代的戰争,遠比春秋年間更血腥——春秋也不乏不守規矩、悍然攻城的情況,但這種事照例會受到國際公法的譴責。但同樣的事情,在戰國卻具有了合法性。
而秦國能夠成為戰國時代的贏家,是因為秦國把戰争的規則向着極端态勢又推進了一步,讓戰争變得更殘酷,更血腥。列國比不過秦國狠辣,所以輸慘滅國了。
日本作家學者酒見賢一認為,秦國之所以将戰争态勢再向殘暴推進,有可能是因為墨家的戰術最終在秦國落地了。墨家只講守而不講攻,而這個守,是極限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