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2)
當時的四路軍馬分別是:
武臣任北路軍統帥,由張耳陳馀鋪佐,攻入邯鄲。
吳廣為假王,出任西北軍統帥,去攻打洛陽。
宋留為将軍,領一隊人馬向西南,定南陽入武關。
葛嬰為将軍,率師攻東南,兵指九江,打回老家。
等到四路大軍出發的時候,陳勝突然發現自己被兄弟們涮了,頓時大怒。
仔細看看,這四路大軍,都是繞着鹹陽走。傻子都知道秦軍主力集結在鹹陽方向,所以大家都向遠處攻擊,跑得越遠越好。
當時陳勝很生氣,殺機起心間。這時候東南路軍葛嬰攻到東城,立了個叫襄疆的人做楚王,然後才聽說陳勝已經自立為楚王了,就急忙殺掉襄疆。但陳勝理也不理,立即下令殺掉了葛嬰。
葛嬰之死,拉開了大澤鄉老兄弟死亡的序幕。也吓壞了老兄弟周文,他不敢再留在陳勝身邊了,就主動請纓,自願統西路軍,去攻打鹹陽。
就這樣,楚國的老視日官周文,與秦國的少府相遇在戰場之上,雙方交手,周文這邊就立即崩盤嘩啦了,周文戰敗自刎,退出比賽。
章邯率領的是骊山奴隸軍,竟然輕取周文,于是人們知道了陳勝這邊的戰鬥力,其實是很差很差的。他真的不該太早稱王,搞得名氣遠超過實力,這是職場上的大忌,無一例外會死得極慘。
雖然戰鬥力差,但歷史的聚光燈,卻毫無選擇地打在陳勝臉上。這時候劉邦率領手下千來號人馬,準備出征。
現在來看看劉邦及其團隊:
蕭何:出戰前為縣衙主吏,主管考勤考核。
曹參:出戰前為縣衙獄椽,就是個監獄長。
周勃:他一專多能,以前曾編織蠶箔為生,兼職在葬禮上吹簫奏哀樂。
Advertisement
夏侯嬰:曾任縣衙司禦,就是替領導開小車的司機。
樊哙:殺狗的屠夫,沛縣的狗見到他就沒命似的逃。
任敖:監獄的獄卒,因為保護呂後,打傷胥吏而立功。
盧绾:他好像沒什麽像樣的社會職務,是劉邦的賓客。
周绁:他應該是長期跟随在劉邦身邊的小兄弟,本事不大,名氣也沒有,所以劉邦以他為家臣,具體工作就是負責劉邦的人身安全。
現在請大家列隊,往前走兩步,走兩步……無論他們怎麽走,設想這夥烏合之衆,要奪取大秦天下,在當時是需要巨大的想象力的。
即使現在我們也無法理解,這些人,與六國的貴族相比,強在哪裏?與陳勝的手下相比,強在哪裏?與項羽的團隊相比,又強在哪裏?
這支團隊真的沒有絲毫優勢,真的沒有。
但他們有一個最優秀的老板。
劉邦是擺弄人才的第一高手,不知他是否信奉這句話:庸才不過是擺錯了位置的人才。但劉邦卻最善于将人員組合搭配,讓每個追随他的人,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優勢。縱然是力能拔山的楚霸王,當你面對一支由庸才組成,但每個人的長處都得到淋漓盡致發揮的團隊,也只能悲憤別姬,絕望自刎,真的沒有其他法子可想。
現在,這支烏龍戰隊出發了,第一戰胡陵。
這是一支非常務實的團隊,他們的目标很簡單,就是要打下沛縣周邊的地區,以此為老巢,再考慮向周邊拓展。
6、激戰老領導
劉邦第一戰:胡陵。
參加戰鬥人員:曹參、周勃和樊哙。
先說為什麽要選擇胡陵,這是因為,劉邦是沛縣人,所居處的環境裏,以豐邑為中心,圍繞着豐邑有四座城:沛縣、胡陵、方輿及薛縣。豐邑居于戰國時的魏楚中間地帶,屬于典型的争議地區。所以在劉邦的戰略規劃裏,拿下豐邑及周邊的四座城,作為他個人事業的根據地,再尋求逐步擴張。而首攻胡陵,是因為胡陵在沛縣西北,距離沛縣最近,不拿下胡陵,沛縣不穩。
大戰開始了,監獄長曹參、鼓樂手周勃及殺狗匠樊哙,帶着千人的隊伍向胡陵發起攻擊。劉邦、蕭何、夏侯嬰等在後面督戰,實際上大家都在觀摩學習。這畢竟是沛縣出師以來第一戰,這場仗怎麽個打法,大家都懵懂不知,只能邊打邊學。
可是沒想到,由于胡陵與沛縣距離太近,兩地聲息相通,劉邦舉事的消息,胡陵早已知道,更知道劉邦的第一個目标就是胡陵,所以提早作了防範。而且,守在胡陵的,正是泗水郡監,史書上沒有留下他的姓氏,我們只知道她的名字叫平。他實際上是劉邦的老領導,領導劉邦多年,劉邦一翹尾巴,老領導就知道劉邦要拉什麽屎,所以針對劉邦的各種可能性預設了防範。相對于劉邦的實力而言,胡陵堪稱固若金湯。曹參、周勃、樊哙沖擊了好久,城上卻是以逸待勞,感覺這座城拿不下來。
拿不下來怎麽辦?這可是沛縣出師第一仗,無論如何也得鬧出點名堂來。但大家都是初次參加戰鬥,打這場仗真的很吃力,沒辦法,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劉邦。
這時候,是考驗劉邦戰争智慧的關鍵時刻。他是否有這個能力,帶領沛縣這群雞鳴狗盜之徒,闖出個名堂來,就看他現在的判斷了。
經過深思熟慮,劉邦作出了一個空前英明的決定——既然胡陵打不下來,那就不打了。
不打了?
大家興沖沖地來了,難道再灰頭土臉地回去?這多沒面子呀。
不打胡陵了,也不回去,而是繞過胡陵,去找胡陵後面的方輿。
這一招,絕對是個高招。蓋因沛縣起事,相鄰的胡陵及早有了防備。可是胡陵并沒有起事,胡陵後面的方輿,理論上來說應該是沒有防範的。
于是大家掉轉槍尖,繞過胡陵不打,嘩啦啦地奔方輿城沖了過去。
劉邦第二戰,方輿。
參加戰鬥的主力,仍然還是曹參、周勃和樊哙。果然不出劉邦所料,方輿城真的一點防備也沒有,被大家轟隆隆地沖入城中,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
兵不血刃,拿下方輿,這有力地證明了劉邦戰略部署的高明。下一個目标,就是豐邑大城了。
劉邦第三戰:順利拿下豐邑。這一仗奏哀樂的樂手周勃表現得最給力,受到全軍通報嘉獎。
豐邑是大城,有着極重要的戰略價值。如願攻占,讓劉邦很是興奮。于是劉邦決定,留下殺狗匠樊哙守這座大城,大家再帶着部隊,出城四下走走,尋找戰機。卻不想,就在大家還找不準下一個目标的時候,胡陵城門突然大開,老領導泗水郡監平,突然帶着部隊沖了出來,目标直指豐邑,想奪下這座城。
原來,泗水郡監平,在胡陵城下擊退劉邦之後,正在揚揚得意,忽然發現劉邦進入了豐邑,這讓老領導大為惱火。劉邦這手太損了,把小城讓給對手,自己卻趁機奪占大城,這簡直是豈有此理。
眼見得老領導統兵殺來,劉邦也慌了神,忙不疊地逃回豐邑,把門緊緊關上,誰叫也不給開。泗水郡監平怒氣沖沖,撲上來開始攻城。而劉邦等人開始認真學習守城的技術。學了兩天,泗水郡監平打疲了,準備撤軍。
發現泗水郡監要撤兵,劉邦大喜,立即調兵遣将,準備銜尾追殺。要追殺,如樊哙這種不要命的殺狗匠,就必須派上用場。可問題是,前者劉邦已經任命樊哙守豐邑,倘若大家一股腦追出去,被老領導泗水郡監來個聲東擊西,突然沖入豐邑怎麽辦?
要追殺,還必須要有個足夠分量的人物,替大家守住豐邑。誰來承擔這項工作合适呢?
劉邦的眼光,落到了一個人身上:沛縣上流社會的代表人物,雍齒。
雍齒出身沛縣的世族,挺不願意跟這些殺狗匠鼓樂手混在一起。可是劉邦起事,首要的目的就是要保護沛縣不受戰火襲擾,所以雍齒身為上流人士,這個時候是不能置身事外的。所以他來是來了,但不可能跟樊哙等人攪和到一起。
所以劉邦就想,雍齒這家夥,帶着他沖鋒陷陣他不肯,留下他守城有足夠的分量,大家又是本鄉本土,不可能有什麽背叛的事情發生。豐邑這座城,只能讓雍齒來守。
于是樊哙和雍齒交換場地,雍齒來守城,樊哙和曹參去追殺撤退中的泗水郡監平。豐邑城下,戰事又起,兩廂裏交兵,打得不可開交。
眼見得曹參、樊哙和周勃等人在戰場上威風凜凜,忙個不停。始終躲在劉邦身後的蕭何和夏侯嬰,有點坐不住了。兩人主動提出來,以前在沛縣任職的時候,他們和泗水郡監平之間,有着不錯的交情。眼下兩軍對壘,老是這麽打來打去的,也不是個事,何不讓他們兩個過去,找泗水郡監平談一談,看看能不能談出個結果來。
劉邦聽了,大喜。應該是從這一刻起,他就确定了新的戰略方針。
這個方針就是,戰争這種事,就是一邊打,一邊談,邊打邊談,邊談邊打,兩手都要抓,都要硬。
7、這就叫兵法
蕭何和夏侯嬰去胡陵,找泗水郡監和談去了。雍齒替大家守護豐邑,劉邦這邊信心爆棚,就帶着大家向着沛縣東北方向的薛縣狂奔。
薛縣這個地方,是戰國時代孟嘗君的老家,老早以前是齊國的地盤。但這麽多年大家打來争去,地域疆界像發情的蛇一樣扭動個不停。扭來扭去,現在的薛地已經歸泗水郡了,而且是郡守駐地。泗水的郡守叫壯,在職務上,他是被劉邦殺掉的沛縣縣令的直屬領導。
但是大家對這位老領導沒什麽興趣,沒人去找他和談,而是長驅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薛地。
入城之後,大家到處找郡守,卻找不到。正在困惑之際,就聽城外有人罵陣。大家登上城門一看,頓時樂了,嘿,老領導郡守正帶着兵,在城下叫罵呢。
泗水郡的郡守,他有可能是在劉邦攻入城中的時候逃走的,也有可能是當時根本不在城中。不管怎麽說,他總算是及時地帶着部隊趕回來了。
又一位老領導的到來,讓劉邦等人又多了次學習的機會。這次的課程,主要是攻防戰。
這一次,劉邦率大家親自守城。等到城下的郡守打累了之後,忽見城門大開,殺狗匠樊哙和監獄長曹參雙雙殺出。歷經血戰,此二人現在已經是沙場上的老将了,甫一交手,郡守就招架不住,被曹參、樊哙一通好殺,大敗而逃。
史書上說,郡守逃到了戚縣,被劉邦的左司馬,名字叫得的人追了上來,殺之。
殺掉了郡守,胡陵那邊又傳來了天大的好消息。蕭何和夏侯嬰,以其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竟然把泗水郡監給說得投降了。
于是曹參和周勃急忙趕赴胡陵,接管這座小城池。但是在接管的時候,還是發生了一系列不明原因的戰鬥。所以曹參和周勃的功勞簿上,又添了一筆。
公元前208年,四十八歲的劉邦從沛縣出發,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掃平了沛縣周邊地區,建立起一個根據地。這讓劉邦的人生事業,達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高峰。
總結一下劉邦的處女戰。這一輪賽事由四場小戰役組成:攻胡陵、攻方輿、戰豐邑、戰薛地。這四場戰事,讓劉邦學會了什麽叫兵法——但也許,早在沛縣出師之前,他就已經研究透徹了。
兵法就是用兵,就是避實就虛。以胡陵、方輿兩地來說,胡陵是實,方輿是虛。胡陵有郡監守護難打,方輿卻不設防。所以劉邦的戰術是,沒有設防之地就奪取它,有堅固防線的地方就孤立它。胡陵之所以打不下來卻主動投降,就是因為它被孤立了。
所謂的兵法,就是以少數的兵力,呈聯結态勢掃平虛地,孤立實地。最終讓強勢的對手,産生弱小的錯覺。而讓明明居于弱勢的己方,形成強大的現實。此後劉邦攻入鹹陽,以及與項羽之戰,都是采用這永恒不變的戰略。
此外,劉邦的戰略目标,表現得極為龐大,但實質上的目的只有一個:任何時候也不要讓戰争在自己的家鄉爆發。永遠在別人家裏打,以贏取富戰略價值的道義資源。
以豐邑為中心的四座城,方輿距離最遠,劉邦派曹參去守護,然後在城中大肆招兵買馬。手下人把新招到的人手制成花名冊,報上來讓劉邦批閱。
劉邦接過花名冊,拿眼睛一掃,不看名姓,單看籍貫。他要找沛縣的人,沛縣的人鄉裏鄉親,幾輩人相互熟識,輕易不會鬧翻臉。這就是劉邦的用人之法,老鄉最可靠,但這個老鄉,必須是知根知底的。
他發現了有周氏兄弟二人,哥哥周昌,弟弟周苛。此兄弟二人家在沛縣,都在郡監手下擔任泗水卒史。卒史是當時的官名,工資不低,俸祿少的有一百石,多的有二百石,不清楚這兄弟倆都吃多少。
于是劉邦特批,周昌周苛兄弟,組織上承認他們以前的工作資歷,當上卒史那天就算起義了。然後任命哥哥周昌為職志,這個職務是管理旗幟的。弟弟周苛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排,暫時在劉邦帳下為賓客,實際上就是個作戰參謀。
沛縣這邊起義形勢一片大好,秦二世發火了,結果衛角首當其沖,被廢了。
說起這個衛角來,極是好笑,他是衛國最後一任國君。秦始皇雖然一統天下,卻留下了衛國一座小城池,衛國國君衛角,就天天蹲在自己家的宗廟裏,他不敢出來,怕人發現,秦始皇也把他給忘了。現在天下大亂,秦二世忽然想起他,擔心他也跟着起事添亂,遂将衛角廢為平民。
接下來倒黴的,是陳勝和吳廣,他們都被自己的兄弟殺掉了。
8、老兄弟自相殘殺
吳廣之死,極是莫名其妙。他本非将才,卻因為首義之舉,被推到了最高處,但是他勝任不了這個職位。當時的情況是,張楚的精兵,盡在他的手下,可是他不知兵機,在荥陽與李斯的兒子李由,打起了陣地戰。
吳廣之所以打陣地戰,是因為他固有的思維模式。他以前做過的最大的官,就是屯長,這個職位就是送到前線當炮灰的。所以吳廣的思維,仍然是下層小軍官的思維,下層軍官的職責,就是堅守陣地與敵軍死搏。他完全意識不到自己是全軍統帥,要考慮的是全局而非一城一地之得失。
看吳廣這個樣子,楚将田臧急了,就召開秘密軍事會議,說,眼下周文已死,秦軍主力說來就來,吳廣卻沉醉于陣地戰的快樂之中,這樣下去可不行。吳廣不是聽人勸的人,想讓他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只有一個辦法:殺了他!
于是田臧殺了吳廣,把首級給陳勝送去,述說原委。陳勝大喜——他最擔心的就是吳廣,兩人共同起事,功勞一樣大,萬一吳廣來搶自己的位子,這可怎麽得了?于是陳勝派使者給田臧送去一枚大印,任命田臧為上将軍,派他去單挑秦将章邯。
可是,就連周文在章邯面前都不堪一擊,田臧差周文很遠,又怎麽可能是章邯的對手?結果敖倉一戰,田臧戰死,陳勝這邊的老兄弟,又少了一個。
還有個老兄弟鄧說,替陳勝守在郏縣,也被章邯輕松攻破,鄧說逃回來,陳勝乘機以軍機之罪殺之。
下一個被除名的老兄弟,是已經當上了趙王的武臣。武臣之死,是因為他姐姐惹出來的麻煩。
話說武臣手下,有老兄弟李良其人,軍事能力其實也就一般般,他奉趙王武臣之命,去攻打太原,被秦兵阻于石邑,不能前進。不能前進就不前進吧,偏生那秦軍的統領,還胡搞亂來,僞造了秦二世的招降書,呼籲李良棄明投暗。這封假招降書,讓李良熱淚盈眶,自感身價倍增,底氣也足了。
然後李良返回邯鄲,去見趙王武臣,途中突遇趙王車乘,李良急忙跪下,等車乘揚塵而過,才發現車上坐的是武臣的姐姐。武姐今天喝得有點高,根本懶得理會跪在自己腳下的人。其實武姐自己也不過是個腳底板還沒洗幹淨的鄉下土妞。但妞雖土,腦殼裏的觀念卻具權力意識,一旦做了主子,就立即高高在上,耀武揚威,視以前的鄉人為蔑如也。
這事讓李良倍感憤怒。比較一下吧,你看人家秦二世,對自己多重視,親自給自己寫招降書。再看看趙王武臣,他姐姐竟然這樣羞辱自己。自己到底應該跟着誰幹,這還用說嗎?
憤怒的李良追上武姐,一通狂砍。武姐死前一定很困惑,這人誰呀,有種你再來兩杯,砍人算什麽本事?
殺了武姐,李良于邯鄲城中大開殺戒,趙王武臣被殺,死前連發生了什麽事都不清楚。邯鄲城中,只有張耳陳馀這兩人朋友多,也最有見識,迅速地躲藏起來,逃過了殺身之禍。
武臣也被清除了,下一個死掉的老兄弟,名叫武平君畔,他死得更是離譜。當時在郯縣,由陳縣人秦嘉、符離人朱雞石等率一支義軍,正在圍城。陳勝就派武平君畔去當政委,抓軍權,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嘛。可秦嘉卻不想瞎統一,就故意說:“這個武平君畔,還是個小娃娃,你再看他起的這怪名字,怎麽四個字啊?對了,陳王有密令,讓咱們殺了他。”
武平君畔被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死在兩條路線的激烈鬥争上。
陳勝派武平君畔去,目的是想抓住郯縣城下這支武裝的軍權,可見他已經有很成熟的帝王思維了,因為秦二世也在這麽幹。
秦二世派了長史司馬欣、董翳,到章邯的部隊裏來當政委,但這兄弟三人卻沒有相互殘殺,而是合作得相當愉快。他們一直合作到了楚漢相争時代,始終在一起,始終沒分開,演繹了動亂時代難得的兄弟情懷。毫不誇張地說,這三人才是當時最值得書寫的人性閃光點,但因為他們太低調,太幸福,低調的幸福就沒有了人生的起伏波瀾,反倒引不起人們的注意。
注意到他們章邯老哥仨的,只有陳勝,因為老哥仨密切合作,先殺死了陳勝的老兄弟,柱國房君。然後三兄弟轉攻陳縣西南的張賀,幹掉了張賀,陳勝就無法在陳縣立足了。
為了打退秦軍,陳勝親自出馬督戰。督戰的意思,就是派人拿刀按在張賀的脖頸上,拼死上前,打退秦軍,如果後退,腦殼就沒有了。于是張賀拼老命向章邯兄弟三人沖去,被章邯兄弟三人聯手,啪啪啪拍死了。
老兄弟又死了一個,陳勝無比失望,回望陳縣城中剛剛開始修建的宮室,陳勝終于意識到,好像稱孤道寡這事,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麽容易。他只能戰略撤退,丢開剛剛搭建起來的富貴巢、安樂窩,再度踏上逃亡的征途。
當陳勝登車時,替他駕車的老兄弟莊賈,回過頭來,仔細地研究着陳王的脖頸,嗯,選擇哪個角度下刀好呢?嗯,哪個角度更具誘惑力?
9、英雄失其所依
車夫莊賈襲殺陳勝,也不是無緣無故的。
簡單說吧,莊賈是陳勝的司機。陳勝在稱王之前,社會地位比莊賈還要低下,但陳勝首義成功,一舉躍上人生的巅峰,就挑選了莊賈,做他的司機。
莊賈其人,史書語焉不詳,史家避之不談。但我們可以推敲一下,他是打哪兒冒出來的?
分析一下,當陳勝完成人生轉型,從一名低賤的戍卒而稱王之後,他會選擇什麽樣的人來做他的司機?
司機這個工作,是很重要、很重要的,直接關系到首長的人身安全,而且對首長的隐私洞若觀火、明察秋毫。不是這樣的人,陳勝也不會讓他當自己的司機,把自己的性命交付給他。
再說莊賈,他的來歷有兩種可能,一是莊賈原本就是九百戍卒中的一人,二是在大澤舉事之後,加入起義洪流中來的。
如果是前者,那麽莊賈一定是陳勝的小兄弟,死黨兼親信。陳勝再缺心眼,也不可能用自己不信任的人來當禦者。
而如果莊賈是後來加入起義洪流的,他竟然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讓陳勝對他的信任超過大澤起事時的生死兄弟,這種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連大澤鄉共同起事的兄弟,都有許多人沒有獲得信任,他一個外來人,又怎麽可能走近陳勝?所以莊賈既然能成為陳勝的禦者,只有一種可能:他是最早追随陳勝,并目睹陳勝走上人生巅峰的人。
除了莊賈,至少還有一個人,目睹了陳勝人生的巨變。這個人就是和陳勝一道傭耕的舊友,陳勝那一句傳世名言“茍富貴,勿相忘”,很可能就是對他說的。聽說陳勝稱王之後,這個人就找了來,哐哐哐敲擊陳勝的宮門,大叫:“陳勝在家嗎?快開門!陳勝開門!”結果被陳勝的宮門令給捆綁後趕走了。
等到陳勝出宮,這位朋友攔路大喊:“陳勝,是我呀,往這邊看,你不認識我了?”他大叫陳勝的名字,陳勝無奈,只好裝出剛剛認出他的樣子,停車請他入宮。入宮之後,這位朋友被富麗堂皇的宮室震驚了,大叫:“哇,陳勝,你現在也抖起來了,哇!瞧不出你小樣,居然也有今天!”此後這位客人,逢人就訴說陳勝以前的生活是多麽悲慘。他這樣做,不是不知道陳勝心裏不痛快,可他要的就是讓陳勝不痛快!
一塊兒玩大的朋友,眼看着陳勝衣朱紫食金玉,心理極度不平衡,所以不停地故意提起陳年舊事,刺激陳勝。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給陳勝的幸福生活添點堵,不如此,自己的心理就無法平衡。最後逼得陳勝沒辦法,不得不宰了他。
這個問題,後來劉邦稱帝的時候,也遇到了。雖然你已經走上了人生巅峰,但以前的朋友,由于心理嚴重失衡,一定會刺激你傷害你,以慰藉自己那顆失衡的心。但是劉邦通過煩瑣而隆重的宮廷儀式,順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陳勝,他稱王時間太短,根本沒有機會整合別人的心理。
也就是說,禦者莊賈,當他為陳勝駕車的時候,心理也是極度失落失衡的。大家以前都是一個窮酸模樣,憑什麽你現在揚揚得意,坐在車上?而我卻吭哧癟肚,替你駕車,還要保護你的生命安全,憑什麽呀?
莊賈比陳勝那位傭耕的朋友更有心眼,他勉強壓制住心裏的失落,從未在語言上刺激陳勝,但憤怒之火,卻在心裏熊熊燃燒。當陳勝敗走之後,莊賈的機會終于來臨了,他立即殺死陳勝,投奔了秦軍。
陳勝之死,令天下英雄大為震恐,頓失所依。
史書上記載了陳勝的許多生活錯誤,如輕信小人、濫殺無辜、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大修宮室、目光短淺等,以印證陳勝過早敗亡的必然。但這些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英雄需要陳勝。
陳勝率先舉旗而且成功,讓他贏得了天下英雄的景仰,從此他成了天下英雄共同擎奉的戰旗,成了領導抗擊暴秦的核心。此時四方豪傑,莫不是扛着陳勝的招牌行事,就連跟陳勝頂牛擡杠,都要用陳勝本人的名義。比如郯縣秦嘉、朱雞石等人,他們殺掉陳勝派去的監軍政委,卻假稱陳勝的命令。只有陳勝之名,才能夠號令四方,雖然這個號令有點馬馬虎虎,但別人連這點也做不到。
陳勝,就像是一株參天大樹,所有抗秦的暴力武裝,都認為自己是這株大樹上的一枝。如今陳勝突然被害,抗擊暴秦的核心被徹底鏟除,這讓天下英雄,頓時不知所措。
陳勝死得極為徹底。一般來說,一號首長死了,就輪到二號首長風光了。論及當時的威信,陳勝第一位,吳廣毫不相讓,位居第二,算得上二號首長。但陳勝分明是早料到這一手,生怕自己死後,輪到吳廣擺譜,提前一步把吳廣除掉了。倆首長全都沒了,讓天下英雄,連個念想都不成。
當此之時,陳勝的侍臣呂臣,越衆而出,組織了一支青巾裹頭的部隊,號蒼頭軍,從新陽起兵,直搗陳縣,打破城池,殺死莊賈,為陳勝報了仇。
陳勝之死,連累了西南路統帥宋留。他是當時陳勝派出的四路大軍之一,先克南陽,再入武關。可等他占領了武關,秦軍卻抄他後路,重新奪回了南陽。宋留進退失據,就舉雙手投降了。
秦軍把宋留押送鹹陽,秦二世樂壞了,立即把宋留車裂。
此時天下英雄,各自為戰,互不屬統。原來陳勝的部将周市,此前他奉了陳勝之命,進攻原來的魏國領地,攻下來之後,就立了魏國舊貴族魏咎為魏王,他自己擔任魏相。這時候他率主力向劉邦的地盤游動,游動到豐邑、沛縣之地,派了使者入豐邑,面見守将雍齒說:“你知不知道?豐邑這塊地,雖說是你們楚國的,但好久好久以前,魏國曾經建都在這裏,所以這裏應該是魏國的地盤。如果你雍齒帶領豐邑回歸魏國,就封你為侯。如果你執迷不悟,那就要打破豐邑,殺你個雞犬不留,你自己掂量着辦吧。”
雍齒出身世族,很體面的人家,只因為天下大亂,劉邦得勢,才不得已跟在劉邦後面混,但心裏很不情願。此時周市一拉一打,雍齒就有了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立即率豐邑歸了魏國。
随同豐邑一起歸了魏國的,還有方輿。
豐邑帶着方輿歸了魏國,就意味着劉邦剛剛建立起來的根據地崩盤了。劉邦此前付出的所有勞作,就此竹籃打水。更可怕的是,此後小小的沛縣,就只能蜷伏于魏國的刀口之下,任人宰割。這就意味着劉邦的全面失敗,他沒辦法跟沛縣的父老鄉親們交代。
憤怒的劉邦回師,先來攻打方輿。方輿這座城是不設防的,一打就輕易攻克。曹參在此戰中立頭等功,劉邦封他為七大夫。
打下方輿之後,再來攻打豐邑,但雍齒的戰鬥力也不弱,劉邦打了一段時間,發現啃不下這塊硬骨頭,終于洩氣了。
算了,回沛縣吧。一打豐邑,就這麽收場了。
回沛縣,向父老鄉親們投訴雍齒。
從此劉邦恨死了雍齒,怨雍齒與豐邑子弟叛之。這仇,劉邦記了整整一輩子。
10、縱橫帝王師
陳勝雖然死了,但他仍然活在豪傑們的心中。是真的活着,不帶摻假的。
首先是他活在趙國,有了陳勝,才有了趙國。只是趙國現在有點慘,趙王武臣的姐姐因為亂擺譜,導致了老兄弟李良大發飙,殺掉了趙王全家。名士張耳和陳馀收拾殘部,擊退李良。李良就投奔秦将章邯去了。
然後張耳和陳馀召集門客,商議這事咋辦,好端端的一個趙王,說沒就沒了。怎麽辦呢?賓客建議,張耳陳馀都是魏國人,雖然威信最高,但不宜在趙國稱王,再想辦法找找趙國的貴族吧。不久找來了個趙歇,于是趙歇就成了趙王。
同樣的,陳勝也仍然活在楚國人民心中。當初最不買陳勝賬的,是集結在郯縣城下的秦嘉、朱雞石部。這時候又來了個東陽人寧君,他很有威信,就建議另找楚國王室的後裔,越近越好,再立張楚大旗。不久找來個楚國貴族景駒,于是景駒就成為張楚之王。
一個陳勝倒下了,更多的陳勝站起來。新趙王、新楚王再次于地平線湧現,表明了抗秦義師生生不息、奮鬥不止的玩命精神。話說景駒升任楚王,就派了使者公孫慶前往齊國,游說楚齊聯合,共取天下。
景駒選擇齊國,大概是因為齊王田儋,也曾是不買陳勝賬的人。當初陳勝命部将周市取齊地,攻至狄縣,田儋就把家奴捆起來,押到縣衙,說家奴犯上欺主,要求斬之,縣令大喜,就跑出來看殺人,不承想剛跑出來,就被田儋殺掉了。然後田氏族人占據狄縣,恢複齊國,攻打陳勝部将周市,周市只好撤走。因為田儋和陳勝有過節,所以景駒認為齊國是盟友。
但沒想到,田儋雖然不買陳勝的賬,卻知道齊國之所以恢複,全是陳勝的功業。所以使者公孫慶來到,田儋就憤怒地質問:“喂,你有沒有搞錯?陳王雖然兵敗,但死活猶未可知,你們怎麽可以不請示就擅立新王?”
公孫慶也是個杠頭,當即頂撞道:“你齊國立王,也沒向我們請示,我們當然沒必要請示你們。”
田儋大怒,立斬公孫慶。于是楚齊聯合的事,就成了泡影。
景駒雖然沒多大名氣,但新楚王旗號大張,再次讓義軍士氣振作。只不過,現在抗擊暴秦的領導核心,已經由陳縣轉移到了景駒這邊。陳縣那邊,陳勝的侍臣呂臣,和秦軍展開拉鋸戰,而劉邦,蜷縮在小小的沛縣,終日不得安,就決定去尋找組織,去留縣找景駒。
劉邦行在路上,忽見一隊人馬,不過一百來人,烏泱烏泱而來,雙方互相派人聯系詢問,得知這支游擊隊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