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7)
當時,不僅僅是唐帝國,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掌握成熟的渦輪增壓技術。更嚴重的是,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将會導致戰鬥機的重量劇增,由此帶來的性能損失是非常巨大的,所提高的那點功率根本就不足以彌補!同樣的,新技術的使用導致研制時間過長,這更讓海軍差點就痛下決心,放棄這種戰鬥機的研制工作。
第一批樣機的機體在13年的時候就已經制造出來了,結果是,發動機一直沒有搞出來,不得不用老式發動機暫時頂替,等到“風12”研制成功之後,再進行動力系統的試飛工作。這實際上就拖延了戰鬥機裝備部隊的時間!
發動機的研制工作一直拖到了14年底。第一批“風12”制造出來之後卻問題不斷,原因很簡單,渦輪增壓器的質量不過關,發動機的使用壽命甚至不到1500個小時,這與海軍要求的4500小時差得太遠了。另外,試車時的輸出功率僅僅850馬力,而設計指标是要達到1200馬力,顯然這個差距也非常的巨大。超重問題更不容忽視,如果使用這種發動機的話,“食雀鷹”的起飛重量将達到4200公斤。這就必須要修改飛機的氣動布局,同時還将影響到飛機的航程,降低飛機的性能!
這些缺陷都是無法接受的,海航也在這個時候提出要求重新研制戰鬥機,啓用哈飛方案。只是,海軍方面不願意将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的戰鬥機就這麽放棄掉。另外,還有沈飛的緣故。沈飛一直是海航最重要的戰鬥機工廠,一直以來是海航最大的供貨商。當年沈飛由陸航轉到海航就得到了海航的巨大扶持。如果取消“食雀鷹”計劃的話,那麽沈飛的損失将會非常巨大。
關于是否研制新戰鬥機,還是繼續進行“食雀鷹”計劃的問題争吵到了16年初,此時戰争已經露出了端倪,而且“太祖”級航母已經開始動工建造,如果再拿不出新的戰鬥機,那麽航母就不得不使用老式戰鬥機了。同時,日本,美國的新式戰鬥機也在加速發展之中,海航等不起,海軍也等不起。結果,海軍決定繼續發展“食雀鷹”,沈飛也做出了保證,在17年底之前讓新戰鬥機飛起來。
沈飛的這個承諾并沒有完全兌現。“食雀鷹”确實在17年十二月上天了,可使用的卻只是輸出功率為1050馬力的“風12”發動機,結果“食雀鷹”的性能根本就無法達到海軍的要求。發動機超重的問題依然嚴重!
18年,沈飛進行重組,廠長,總工程師全部換人。同時,沈飛派遣一批工程師出國,招收了一批有經驗的發動機工程師。到這年中期,“風12”的幾個主要技術問題才逐漸被解決。年底,基本上達到了海軍要求的“風12”發動機開始試車。
19年初,使用了輸出功率到達1200馬力,且重量已經控制下來的“食雀鷹”制造了出來。這次,沈飛先進行了地面測試試驗,而試飛工作被安排到了年底。從07年底立項,到19年底開始試飛,“食雀鷹”的研制工作整整持續了12年之久,耗費了海軍大筆經費。
從整體設計上來看,“食雀鷹”并不落後,至少在當初開始設計的時候,很多技術與設計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比如采用的鷗型翼,可收方式起落架,全金屬骨架,半硬殼式機身,金屬蒙皮等等。這些技術實際上都是比較超前的,日本甚至到戰敗時都沒有完全用上,而美國也是在戰争期間才研制出完全采用了這些技術的戰鬥機的。可問題是,太超前的技術并不見得會帶來更好的性能。戰鬥機的核心是發動機,而“食雀鷹”的問題正好就出現在了發動機上。
“風12”發動機的設計指标并不低,以一戰後十年內的技術水平來看,如果“風12”能夠按照計劃設計成功的話,毫無疑問的,帝國海軍将拿到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可問題是,“風12”并沒有能夠順利完成設計。問題的焦點就在渦輪增壓器上。
實際上,渦輪增壓器的大規模使用是在二戰之後。二戰之前,乃至二戰期間,渦輪增壓器的技術都不過關。唐帝國的工程師首先認識到了渦輪增壓器的價值,卻因為受到了技術能力的限制,沒有能夠将這種可以大幅度提高發動機能力的設備應用起來。結果,戰争期間,唐帝國也就只有“風12甲”這一種發動機采用了渦輪增壓技術,随後在戰争期間研制的所有供戰術飛機使用的發動機都采用的機械增壓技術,而不是渦輪增壓技術!
當然,“風12”也并不是一無事處,渦輪增壓技術也不是不先進。“風12”的設計實際上為帝國後來研制重型轟炸機奠定了基礎。當唐帝國準備制造世界上最先進的重型轟炸機的時候,渦輪增壓發動機就成為了最好的動力系統。因此,“風12”上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實際上就是在為後來的功率更大的發動機進行技術儲備。
使用了“風12甲”的“食雀鷹”在性能上是不俗的。直到日本的“零戰”出現,“食雀鷹”都是帝國海軍的驕傲,可這個驕傲并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實戰證明了,這種戰鬥機有太多的缺陷,而且是致命的缺陷。
“食雀鷹”最大的技術缺陷是其糟糕的敏捷性。這也是帝國海航迅速淘汰“食雀鷹”的主要原因。海軍與陸軍不一樣,陸軍需要截擊機,以攔截敵人的轟炸機。同時,陸軍還可以單獨裝備敏捷好的制空戰鬥機,反正陸軍是不需要為機場發愁的。相反,海軍卻必須要在航母有限的空間內塞進有限的戰鬥機,因此就不能強調戰鬥機的任何一種性能,要求的是性能全面,平衡的戰鬥機,而不是一架可以高速飛行,可以平穩俯沖的截擊機,而是能夠與敵人的戰鬥機交戰的制空戰鬥機!這正是“食雀鷹”所不具備的能力,而這也是帝國海航在戰争初期損失大量戰鬥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某種角度來看,“食雀鷹”提供給陸軍更合适(實際上,帝國海航淘汰下來的“食雀鷹”有很大一部分提供給了波斯帝國等同盟國的陸軍航空兵或者是空軍使用,不過,到了戰争中後期,“食雀鷹”執行的不是空戰任務,而是對地打擊任務),而不是提供給海軍!
性能參數:機長8.9米,翼展10.2米,高3.8米。最大起飛重量38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飛速度260節,最大飛行高度9500米,作戰半徑250海裏(帶一具副油箱時為300海裏)。裝備四門20毫米機關炮,共備彈650發。另外,機腹處可攜帶一枚100公斤炸彈。
Advertisement
“食雀鷹”一共生産了500架,其中海軍航空兵接受了350架,100架提供給了波斯帝國,另外還有50架被送往了德意志帝國。從這個産量來看,“食雀鷹”算得上是一種比較失敗的戰鬥機了。
垂直俯沖-“翠鳥”俯沖轟炸機
同樣的發動機造就出的戰機卻有不同的命運,這就是“食雀鷹”,“翠鳥”,“魚鷹”這三種同樣使用“風12”發動機的海軍戰術戰機的真實寫照。
“風12”這種發動機實際上直接關系到了三種戰機的命運。帝國海航是由廖漢翔一手組建的,而一戰中的經驗讓廖漢翔認識到,如果每種戰機都使用各自的發動機的話,那麽戰時後勤保障将會變得異常的複雜,這是在給自己增添麻煩。因此,在海航提出要求得到新式戰鬥機的同時,也要求同時展開轟炸機的設計工作。同樣,這一工作是由沈飛負責的,而海航最初提出的是三種轟炸機,直到19年的時候,水平轟炸機才被取消,只保留了俯沖轟炸機與魚雷轟炸機。
“翠鳥”就是使用“風12”發動機的俯沖轟炸機。相對于戰鬥機而言,轟炸機的性能指标就低了很多。另外“風12”帶來的重量問題在轟炸機上體現得并不明顯。轟炸機不需要太高的速度,不需要很好的敏捷性,因此,重一點并不是問題。
“翠鳥”的研制工作是放在“食雀鷹”之後的。19年年底,“翠鳥”的樣機制造工作才開始,并且在20年年初就拿出了第一批樣機,開始進行試飛工作。因為有了“食雀鷹”的經驗,“翠鳥”的試飛比較順利,在20年十月就完全結束,随即海航下達了訂單,訂購了第一批提供給三艘航母使用的108架“翠鳥”。
從總體性能上講,“翠鳥”并不落後,而且比當時日美海軍裝備或者是正在研制的俯沖轟炸機各有千秋。其中最值得稱贊的就是其極為優秀的俯沖性能(這也是“食雀鷹”的特點,後來“食雀鷹”在其他國家幾乎就成為了輕型俯沖轟炸機)。而這也是俯沖轟炸機最為重要的性能。
可以說,“翠鳥”是一種很成功的俯沖轟炸機,而究其原因,還是由“風12”發動機帶來的。另外,沈飛在設計時的許多指标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海軍的要求,這在後來的殘酷戰争中發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
當時,世界上在研制的俯沖轟炸機都只需要攜帶250公斤級(450磅級)炸彈,而沒有特別要求攜帶500公斤級的炸彈(美國的SBD都是在後期設計時加上這一要求的,而且正是針對“翠鳥”)。“翠鳥”是在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明确要求挂載500公斤級的航空穿甲彈作戰。因此,“翠鳥”的打擊能力在戰争初期的各種俯沖轟炸機中是無與倫比的,比日本海軍的“99艦爆”優秀得多。
“翠鳥”也有自身的缺陷,那就是笨重。不過,這在轟炸機上也許不是缺陷。笨重的機身帶來了兩個好處。一是提高了俯沖性能(日本的“零戰”俯沖性能就很差),二是堅固。特別是後者,在實戰中往往能夠讓飛行員安全返航。在戰争初期的殘酷戰鬥中,很多飛行員都喜歡這種轟炸機,原因就是其堅固。在“琉球島海戰”中,有架“翠鳥”在挨了二十多發子彈與炮彈之後還能夠代傷返航,這就足夠說明問題了。
另外,“翠鳥”的自衛火力也很強大,不過,裝在機翼裏的自衛機槍更多的時候被用來掃射戰艦上的防空炮位,而不是去對付敵人的戰鬥機。
“翠鳥”還有一個特點,即采用的是雙人機組,而不是日本海軍轟炸機所采用的3人機組。當然,這有效的降低了飛行員的數量。
性能數據:機長9.2米,翼展10.8米,高3.7米。最大起飛重量50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飛速度220節,最大飛行高度8500米,挂一枚500公斤炸彈,以最大重量起飛時的最大作戰半徑300海裏。機翼內的兩挺機關槍共備彈400發,後座自衛機槍備彈400發。
整個大戰期間,帝國海軍制造了3500架“翠鳥”,其中由沈飛制造的有2800架。其中裝備帝國海軍的有3000架,另外500架輸出到了各個盟國(波斯帝國海軍采購了300架,而且一直使用到了戰争結束)。另外,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還購買了生産線,各制造了1200架與800架。
從制造數量上就能看出,“翠鳥”是一種很優秀的俯沖轟炸機。在歐洲戰場上,“翠鳥”還在德意志空軍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了一種優秀的對地俯沖轟炸機(與“斯圖卡”相比并不遜色多少)。後來,帝國陸航還接收了一批“翠鳥”,參加了地面上空的戰鬥。
其實,“翠鳥”的成功并不是個偶然。在轟炸機設計階段,總設計師就抓住了俯沖轟炸機最重要的幾項性能要點,強化了主要性能,弱化了次要性能。當然,“翠鳥”成功的另外一個秘訣是與戰鬥機共用同一種發動機。
這種戰鬥機與轟炸機共用發動機的事情一直延續了下來,這不但減輕了帝國海軍的後勤保障壓力,同時還讓帝國海軍能夠擁有優秀的轟炸機。
不可否認,“翠鳥”俯沖轟炸機的優秀性能,而這種活躍于大戰初期太平洋戰場上空的轟炸機也書寫了一段段偉大的歷史,創造了大量的奇跡!
低空霸主-“魚鷹”魚雷轟炸機
與“翠鳥”式俯沖轟炸機一樣,“魚鷹”式魚雷轟炸機也是使用“風12”發動機的戰機,而且也是由沈飛負責研制的。
“魚鷹”的研制并不順利,一是人為問題,二是技術問題。
在有沒有必要裝備專用的水平轟炸機的問題上,帝國海軍航空兵的內部分歧是很嚴重的,就連廖漢翔在這個問題上也拿不定主義。後來,在設計“魚鷹”的時候,海航提出了一個要求,即“魚鷹”必須要兼顧水平轟炸機的性能,在必要的時候充當水平轟炸機使用。這不是一個強制技術指标,只是讓沈飛在這方面做出努力,如果“魚鷹”能夠達到這一指标,那麽海航就不再發展水平轟炸機,如果不行,海航就不得不發展單獨的水平轟炸機了!這就是“魚鷹”遇到的人為困難。
技術方面,“魚鷹”最大的技術問題就是超重,還有彈藥配制所帶來的嚴重問題。“風12”發動機帶來的超重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而魚雷轟炸機将主要在低空飛行,其結構重量肯定會比其他的轟炸機高出不少(大量的承力結構設計)。這兩點,讓轟炸機的重量一直降不下來。雖然,帝國海軍的航母将使用彈射器,轟炸機的重量限制被放寬了很多(相比而言,日本海軍航空兵就無法使用超重的轟炸機,因為沒有彈射器),但是彈射器不是萬金油,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彈射器的功率也是有限的,如果轟炸機的重量超過了彈射器的承受重量的話,那麽有彈射器也沒有用。而當時“魚鷹”就确實超過彈射器的承受重量,因此設計中必須要減重!
海軍對魚雷轟炸機高載彈量的要求帶來的問題更為嚴重。當時,世界各國對魚雷轟炸戰術都沒有任何了解。航空魚雷方面更是漏洞百出。比如唐帝國海軍在最初為了減少後勤負擔,竟然要求航空魚雷使用重型魚雷的标準!這簡直是最大的錯誤,而這一來,就要求魚雷轟炸機帶上一噸多重的重型魚雷飛行,這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後來,唐帝國海軍還首次提出電動魚雷的概念,并且投入大量資金研制電動魚雷,這帶來的麻煩更為嚴重。
實際上,“電動魚雷”的概念是很超前的,至少在二戰期間難以實現。當時唐帝國也被逼于無奈,日本有先進的氧氣魚雷,而唐帝國海軍在氧氣魚雷的研制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難,不得不轉變發展方向,首先提出研制電動魚雷。以當時的技術來說,制造電動魚雷是可以的,但絕對無法制造出能夠滿足作戰需要的電動魚雷,更不可能制造出優秀的航空電動魚雷。
為了讓“魚鷹”挂上電動魚雷,海航的标準是,“魚鷹”必須能夠挂載1400公斤(後來甚至提高到了1600公斤)的魚雷起飛。這簡直就是給帝國的飛機設計師制造難題,因為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所使用的航空魚雷也不過就800公斤而已。要多帶一倍的彈藥,而且還要控制轟炸機的重量,讓其能夠順利的從航母的飛行甲板上飛起來,這個難度确實不小。
沈飛的飛機設計師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這種看起來沒有任何希望的轟炸機上,這也分散了沈飛的飛機設計能力,導致了其他兩種戰機的研制進度延遲。而結果解決這一問題的不是沈飛的設計師,而是海軍造船廠的彈射器設計師。直到帝國海軍拿到了功率更大的彈射器之後,“魚鷹”面臨的很多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才得到了解決。
有了更好的彈射器,海軍對“魚鷹”的重量指标再一次放寬,飛機設計師也盡量優化了轟炸機的氣動布局(這實際上正是“魚鷹”超低空性能特別優秀的根源),減少了一名飛行員,并且在飛機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技術。“魚鷹”的所有問題在得到解決之後,這才正式完成了設計,而此時已經是20年年底了。其設計進度比“食雀鷹”與“翠鳥”晚了很多,但總算趕在戰争爆發之前完成了所有的設計工作。
在通過了海軍的審核之後,沈飛立即着手制造第一批樣機,并且建立轟炸機的生産線(實際上,海航所用的三種主力戰機的生産線是共用的,沈飛一共有六條這樣的生産線)。而此時海軍已經意識到戰争很快就會爆發,因此讓航空兵參加了試飛工作,第一批樣機在四月份下線之後,有一部分被直接提供給了海軍航空兵,由海航負責試飛。試飛工作在七月結束,海軍則趕在月初(試飛還沒有完全結束)就下了第一批訂單,為三艘航母訂購了第一批“魚鷹”。而航母艦載機部隊則是在五月份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魚鷹”做航母上的飛行試驗了。
可以說,“魚鷹”的設計與研制非常的曲折坎坷,可其裝備部隊則非常的迅速,第一批“魚鷹”就被全部提供給了海航航母載機部隊。這體現出了帝國海軍的裝備采購體制的戰時特點,當戰争臨近的時候,帝國海軍用最快的速度武裝了起來。
基本性能指标:機長9.4米,翼展11.5米,高3.9米,最大起飛重量545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飛速度210節,海平面最大平飛速度205節,最大爬升高度8200米。挂一枚航空魚雷時的最大作戰半徑300海裏。挂一枚500公斤炸彈,或者是兩枚250公斤炸彈時的極限作戰半徑為350海裏。兩側機翼根部以及後座艙後部各安裝一挺重機槍,各備彈200發。
看得出來,“魚鷹”的性能實際上并不落後,其唯一的缺點就是笨重,但這也同時是優點。在整個設計中,設計師都強調了超低空飛行性能,而笨重的機身實際上能夠提供更高的穩定度,讓飛機能夠飛得更平穩。這也正是魚雷轟炸機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同時也看得出來,“魚鷹”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與新技術。拿“翠鳥”做對比。“魚鷹”的結構重量中,鋁合金的使用率占到了65%,而“翠鳥”僅為40%(降低成本的結果),另外“魚鷹”使用了全動式襟翼,電動輔助控制系統。這些,都是“翠鳥”上所沒有的。如果沒有這些新材料,新技術的話,那麽“魚鷹”根本就飛不起來。
大量使用新材料與新技術的直接後果是,“魚鷹”的價格高得讓海航有點無法承受了,其單價比“翠鳥”高出了五成。另外,其制造工藝也極為複雜,生産效率遠遠比不上“翠鳥”。
在戰争期間,“魚鷹”一共生産了1859架,其中提供給海航的有1280架,另外有一部分出售給了盟國,還有一部分被陸航采購,用到了西北戰場上去。這個生産數量并不算少,可比起“翠鳥”高達數千架的産量來說,仍然太低了。限制“魚鷹”産量的正是其高昂的價格,過低的生産率。
這麽多的缺點并無法掩蓋“魚鷹”作為一種魚雷轟炸機的出色表現。在戰争初期,正是因為“魚鷹”及時裝備帝國海軍航空兵,帝國海軍才擁有了一種能夠突破日本海軍艦隊防空網的優秀的魚雷轟炸機。也正是如此“魚鷹”在戰争初期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優秀的超低空飛行性能是後來帝國海軍魚雷轟炸機的借鑒,更成為了其标志性能!
過渡幹将-“長江”級航母
原本“皇帝”級一共有三批建造計劃,準備一共建造8艘(海軍軍備條約被撕毀之後,呈一度計劃建造12艘)。可該級航母存在着設計缺陷(有些是致命的性能缺陷,比如設置在一起的電力機組,為減少排水量而采用的大隔艙設計,脆弱的裝甲,這些都讓航母變得極為脆弱),這對于追求完美的帝國海軍來說是無法接受的缺陷。因此,在16的時候,帝國海軍下達了新航母的設計招标書。
17年中期,新航母的競标結束,江南造船廠的設計方案再次獲得了最後的勝利,而這就是“長江”級航母的由來。
此時,大戰已經迫在眉睫,各國都在全力以赴的做着戰争準備,特別是近在咫尺的日本,更是在“蒼龍”級航母的建造工作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就開始設計新的航母(“翔鶴”級),而當時日本有四艘艦隊航母(“赤城”,“加賀”,“蒼龍”,“飛龍”),帝國海軍卻只能在18年擁有三艘航母。因此,海軍的要求是最快完成新航母的設計,然後立即開始建造,在22年之前超過日本(到時候,日本将擁有至少六艘艦隊航母,因此新航母第一批訂單就是四艘)。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就必須在18年年底之前完成設計,17年完成初期論證。
江南造船廠拿出來的方案不是最先進的(當時,大連造船廠的方案是最先進的,而這也成就了帝國海軍的第三級艦隊航母),卻是最有可能滿足海軍需要的。原因很簡單,“長江”級就是在“皇帝”級的改進型,而不是一種全新的航母。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海軍要求設計全新的航母,那麽在22年就不可能擁有七艘航母,也許得推遲到24年,而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長江”級航母實際上就是在“皇帝”級上增加排水量,采用小隔艙設計,提高航母生存能力的型號。因為排水量增加非常有限,因此航母并沒有得到裝甲強化,這成為了該級航母最大的诟病。
“長江”級航母的設計工作在18年年底基本上完成,可并沒有立即開工建造。當時帝國海軍內部就發展航母還是戰列艦,以及航母在海戰中的具體應用産生了極為嚴重的分歧。保守派認為,戰列艦仍然是海戰的主力,航母需要發展,但是航母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戰列艦提供防空掩護(一種可笑的觀點,而且是極端錯誤的觀點),讓戰列艦能夠頂着敵人的彈雨殺到敵人的海港裏去,用巨炮解決戰鬥!持這一觀點的海軍将領(特別是高級将領)不在少數,因此廖漢翔在18年年底提出開始建造“長江”級航母的方案被無情的擱置了。
19年底,日本開始動工建造“翔鶴”級航母的消息刺激了帝國海軍。廖漢翔再次提出建造四艘“長江”級航母。20年初,廖漢翔的提議獲得批準,海軍撥款建造“長江”級航母,可建造的數量不是四艘,而是兩艘!
頭兩艘航母的建造工作也是時斷時續。當時,四艘“尊嚴”級戰列艦已經全部完工,海軍正在着手新戰列艦的建造工作,無法保證航母的順利建造。因此,一直拖到戰争爆發,兩艘航母都沒有能夠按時服役。直到聶人鳳元帥擔任了帝國海軍司令之後,航母的建造工作才全面提速,而後兩艘(“珠江”,“淮河”)航母的建造工作也才在此時開始。而首艦“長江”號于21年年底完工,随即服役。
性能數據。排水量:标準排水量(同樣為二分之一燃料)21000噸,滿載排水量25500噸。尺寸:艦長245米,寬34米,吃水7.4米;飛行甲板長240米,寬32米。動力系統:四臺蒸汽輪機,八座高壓鍋爐,輸出功率125000馬力,最大航速33節,巡航航速18節,最大續航力12000海裏。武備(初期狀态):12座雙聯裝120毫米高射炮,12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18門20毫米高射炮。艦載機:108架(戰鬥機,俯沖轟炸機,魚雷轟炸機各36架)。
從總體上講,“長江”級的改進是成功的,在有限增加了排水量的情況下,航母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首次采用了裝甲飛行甲板(最值得稱道的地方,這也成為了後來帝國航母的标準設計),使用了性能更好的彈射器(“皇帝”級在戰争期間做了類似的改進,這是帝國航母載機能夠高效率出動的主要原因,同時,帝國的彈射器技術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改善了機庫與彈藥庫的布置(主要是提高安全性,以及效率),采用了分散布置的電力系統,艦體水線以下部位采用了小隔艙設計。可以看得出來,“長江”級的改進主要集中在戰艦的生命力,以及航空作戰的效率兩個方面。
“長江”級只是用來過渡,并且在戰争初期的艱難條件下支撐起帝國海軍的一級航母,而不是真正的主戰航母。“長江”級本身的缺陷仍然是很明顯的,過小的排水量仍然是最大的問題。因此,這一級航母只建造了四艘。也正是通過“長江”級的設計,帝國海軍在航母設計方面走向了成熟,這為後來的新型航母奠定了基礎。
同期美國“約克城”級航母性能:标準排水量19800噸、滿載排水量25500噸。尺寸:艦長248米、寬33米、吃水7.9米;飛行甲板長245米、寬26米。動力輸出功率120000馬力,航速:34節,續航力:7900海裏/20節。武備:8門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16門28毫米口徑高射炮。艦載機:80~90架(18~36架戰鬥機、36架俯沖轟炸機、18架魚雷轟炸機)。
同期日本“翔鶴”級航母性能:标準排水量25700噸,滿載排水量29800噸。尺寸:艦長257.5米,寬26米,吃水8.87米,型深23米;飛行甲板長242.2米,寬29米,動力系統采用4臺蒸汽輪機,8臺主鍋爐,輸出功率160000馬力,航速34節,續航力9700海裏(18節)。武備:8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12座三聯裝25毫米高射炮。艦載機:84架。
巨炮絕唱-“新省會”級戰列艦
二戰的海洋是航母的海洋,也是戰列艦的謝幕舞臺。不過,戰列艦并沒有被完全淘汰出去,二戰中殘酷的戰鬥證明,在某些場合,戰列艦仍然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當時,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立即放棄戰列艦,而是在重點發展航母的同時,也會發展新的戰列艦。
“尊嚴”級戰列艦是一戰後唐帝國發展的第一種新型戰列艦,也被公認為性能最為平衡的一級“條約型戰列艦”,可實際上,“尊嚴”級并沒有完全滿足海軍的要求,過低的排水量,狹窄的艦體,這些都限制了其性能,甚至制約了其改進的餘地。
在日本開始設計“大和”級戰列艦,美國也在着手準備“依阿華”級戰列艦的時候,帝國海軍坐不住了。“尊嚴”級實際上是無法對抗這兩種新式戰列艦的,帝國海軍需要更強大的戰列艦。因此,在下了第一批訂單之後,“尊嚴”級的後兩批訂單被海軍取消了,海軍在17年初就下達了新戰列艦的設計指标,讓四大船廠盡快拿出新戰列艦的初始設計方案來,并且通過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的論證,然後立即着手新戰艦的全面設計與建造工作。當時海軍訂下的指标是,在21年之前完成設計,23年必須讓第一批新戰列艦下水,争取在24年之前服役。
這個計劃進度是很匆忙的,而這次第一個被淘汰掉的就是廣州造船廠的設計方案。廣州造船廠的設計方案實際上就是放大了的“尊嚴”級戰列艦。也許,海軍可以接受這樣的航母,重巡洋艦,但決不會接受這種在老式戰艦上改進而來的新戰列艦。結果,中标的是大連造船廠,大連造船廠提交的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方案。
新戰列艦被命名為“新省會”級(“省會”級是一戰期間帝國海軍最厲害的戰列艦,數次海戰的功臣,帝國能夠贏得一戰勝利的關鍵,這其實也表達了帝國海軍對新式戰列艦的期望),而新戰列艦的設計論證工作足足持續了兩年,直到19年年底,海軍才确定了具體的設計指标。
導致論證工作長達兩年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帝國海軍獲得的情報很不準确,特別是對日本新式戰列艦的情報極為不準确。17年的時候,帝國海軍只知道日本将在條約過期之後建造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因此認為,日本的新式戰列艦也就最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