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巨人的化石--(1)
1誇父的化石埋在哪兒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神話集大成者,在其中的神話故事裏,誇父追日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之一。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海外北經》
這個故事說的是:誇父與太陽賽跑,已經追上了太陽。這時誇父很渴,想要喝水,于是喝黃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兩條河的水還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大澤中的水,還沒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時所抛掉的拐杖,變成了鄧林。
最早對這個故事的解讀,關注于誇父這個巨大而原始的人物形象敢于挑戰超高難度的人生目标,他要追上太陽,可是他為什麽要追上太陽?追上太陽的目的是什麽?他可不可以不追太陽?最奇怪的是,當誇父在追趕太陽的時候,手裏還拿着一根手杖,這根手杖有什麽珍貴的,讓誇父至死也不肯放下?假如誇父先把手杖放下,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是不是能夠跑得更快一點?
許多小學生對這些個問題迷惑不解,并本着嚴肅認真、求實好問的态度,踴躍舉手發言,向教師、向他們的父母提問。但是孩子們得到的是當頭棒喝,小腦袋瓜子幾經暴打修理,于是孩子們迅速地成熟了起來,知道有些事情是當不了真的。尤其是書本,那更是萬萬不可當真的,你要是當了真,那可就有苦頭吃了。
書本當不了真,那我們讀書何用?
然而我們知道,神話不過是加了密的歷史,是刻意扭曲變形的史實記載。這一記載的最大特征就是“蟲為蛇,蛇號為魚”具有鮮明的指鹿為馬、指南為北的特征。神話中的矛盾之處,正是解讀神話真相的密鑰,就以誇父追日這個精彩而神秘的故事而言,其背後隐藏的歷史真相,就在于小學生們發現的那些問題上,一旦我們回避了這些問題,神話也就失去了其傳承的意義。
說錯一個字,便會偏離神話密碼解讀的本身,凡是有着明顯矛盾之處的語言結構,正是神話加密過程中的關鍵詞。
在這裏,肯定是指對觀點的贊同、支持,而否定則意味着對某種觀點的反對、不贊成、不支持。但由于社會政治的天然壓力,不贊成、不支持及反對的觀點不敢明确表露出來,只能借助于一個充滿了否定意味的故事,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與人生态度。
通過一連串的否定之否定,通過對詞意的修複,對扭曲觀念的校正,我們就發現了誇父追日這個故事的真實歷史史實。
這個故事說的是在上古時期,這個時期比大禹治水的時代更早,比黃帝的時代更早,曾有一位社會地位極高的部落酋長,這位老祖宗也不知發了什麽神經,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是全人類的希望所在,把自己的功德與貢獻比之于太陽,并誠懇地要求廣大原始人同胞尊稱其為“誇太陽”。凡是不這樣稱呼他的人,下場就比較悲慘。
當時的人們違心地稱誇父為誇太陽,但在內心中卻嘲笑這種自我膨脹到了離譜程度的自大狂。再後來這件事傳播開來,出于對繼任的部落酋長效仿的恐懼,人們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隐藏加密,漸而演化成為了《山海經》中這一盡人皆知的美麗傳說。
因此,我們将會知道,誇父絕不會絕跡于我們的文明之中,無論我們如何地刻意回避,誇父絕不是一個開始,更不是結束。
2未成年少女
Advertisement
精衛填海是《山海經》中第二個讓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神話,這個故事與誇父追日帶有着同等的慘烈色彩,一只被浩瀚大海淹死的脆弱鳥兒,世世代代、矢志不渝地從事着填海的偉大工作,這種精神讓一代又一代的人非常欽服。
又北二百裏,曰發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鳥焉,其狀如烏,
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山海經·北山經》
發鸠山山中有一種禽鳥,外形像常見的烏鴉,卻長着花腦袋、白嘴巴、紅足爪,名叫精衛,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精衛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游玩。淹死在東海裏沒有回去,就變成了精衛鳥,常常銜着西山的樹枝和石子,用來填塞東海。
這個故事聽起來固然震撼人心,但與誇父追日一樣,故事本身明顯缺乏邏輯,聽起來像是那麽一回事,細琢磨卻又處處不對頭,盡管神話都有一個不符合邏輯的特點,但對于神話本身的還原性解讀,凡是違背邏輯之處,恰恰是史實被加密扭曲的結果。
這樣一解析,我們這個故事就有了眉目。炎帝是火之帝王,與海水成為對峙的局面,他的女兒卻偏偏跑到了對立方的勢力範圍,悲劇自然就難以避免。
故事裏說的是一個年輕的姑娘,她的父親處于戰争的一方,面臨着對手毫不留情的攻擊。而這位年輕的姑娘或者是輕信,或者是更相信人類心靈中的至善,她自作主張,跑到父親的對手那裏,想勸說大家放下兵戈,但是她父親的對手卻不理會她的勸告,反而以狠辣的手段,将這位年輕的姑娘殺害了。
女孩遇害,這對于她的父親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也導致了他在戰場上的失利。那個殘暴的對手最終奪取了權力,而民衆則相互轉述這個故事,以表達自己對暴君的憎惡。但是暴君自有暴君的法則,混淆黑白,向來是暴戾的君王慣用的手法,對這件事情的轉述及聽聞就會遭受到殘酷的迫害。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民衆不得不使用隐語,将這位犧牲的
年輕姑娘轉化為一只花腦袋、白嘴巴、紅足爪的鳥兒。
歷史上,炎帝是黃帝的死敵,最終炎帝被黃帝打敗。其部落中的男人被殺光,女性被擄,所以我們現在自稱炎黃子孫。這個故事,講述的很可能是黃帝與炎帝戰争時候所發生的事情,黃帝無故殺害了一名少女,這對他來說當然是影響很壞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企圖将這件事情在歷史上永久性地抹除。而民衆被迫以隐語的方式交流,最終我們得到了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神話故事。
3找到刑天的頭
“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這是大詩人陶淵明的名句,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的經典句子。
刑天舞幹戚的故事,同樣也是出自于《山海經》之中,是我國古代文化中難得的瑰寶。
刑天與帝争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山海經·海外西經》
刑天與天帝争奪神位,天帝砍斷了刑天的頭,把他的頭埋在常羊山。沒了頭的刑天便以乳頭做眼睛、以肚臍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而舞動。
這個故事中最奇怪的是,這個與黃帝發生沖突的神,是一位無名的神祇。分明是年代久遠的原因,民衆連這個神的姓名都想不起來了。但是這個神在被“刑天”之後,這裏的刑就是砍的意思,天就是腦袋的意思,刑天的意思就是“砍腦殼”,從此“砍腦殼”就成為了這個神的約定俗成的稱呼。
那麽,在這個故事中所隐藏的歷史史實,又是什麽呢?
這樣一分析,刑天的歷史真相就完全暴露了出來。這裏說的是中華史上的首位帝王黃帝統治之前,民衆是有着表達自己願望與意志的天賦權力,是有權進行自我思考的,人長腦袋的用處,斷然不只是為了吃飯,思考是腦袋的一項重要功能。但是黃帝他老人家對于腦袋的這項功能提出了質疑,他老人家認為,天底下有他一個人思考就足夠了,大家都獨立思考,那豈不是亂了套?
斷其首——所以黃帝提出他的要求,要求大家不要思考了,只要遵照他的指示做事,就足夠了。
民衆的思考權力遭受到了剝奪,導致了當時人類進化的一次原始性回歸,當時人類的記憶只剩下乳頭和臍帶了,思維退化,原始欲望倒是蓬勃發展了起來。但盡管如此,可是民衆仍然在不斷地挑戰黃帝的權威,繼續主張人類的獨立意志與思考權力,就叫舞幹戚,就叫猛志固常在了。
4殘酷的青春
看起來,《山海經》這部書是民間傳說,出自于安全的考慮,這些歷史事件經過了最大程度的扭曲、包裝,因而在邏輯上缺失了依據。
比如說,在前面有一段誇父追日的故事,但是後面又說誇父是被另一個神祇應龍殺死的,按理說一個人或是一個神不應該有兩種以上的死法,人只能死一次,即使是神能夠死的次數也不是太多,但一旦某個神祇的死法比較多,那麽這段神話記載多半有所寓意: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早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山海經·大荒東經》
這個故事說,在大荒的東北角上,有一座山名叫兇犁土丘山。應龍就住在這座山的最南端,因為殺了蚩尤和誇父,不能再回到天上,天上因沒了興雲布雨的應龍而使下界常常鬧旱災,下界的人們一遇天旱就裝扮成應龍的樣子求雨,就得到大雨。
故事中提到的應龍是傳說中的一種生有翅膀的龍。而蚩尤則是東方九黎族首領,以金作兵器,能喚雲呼雨。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誇父追日中說,誇父是被太陽曬死的,這裏又說誇父是被應龍殺掉的,當然,誇父肯定不止一個,多死兩次,也未必就說不過去,但是,當故事演繹到如此繁複的時候,我們就有必要研究一下這段神話的關鍵詞了:
這麽一分析,我們就發現了5000年前被刻意抹除的一段歷史。
故事中的“應”字代表着社會管理層與大衆的平等溝通,而“龍”則是隐喻民衆在表達自己對國家事務的權力之時,在投票箱前排成的長龍。在黃帝之前,國家政務例來由百姓投票表決,黃帝雖然是帝王,也必須要聽取民衆的意見。
但是黃帝大老倌對這種制度明顯感覺到不爽,所以他發起了兩次投票,一次是要求發動戰争,另一次投票是黃帝本人提出一個強化他老人家權威的議案。
不幸的是,黃帝的這兩個議案,統統被民衆投票否決了。
黃帝很惱火,于是他發布假消息,宣布進入戰争狀态,趁此機會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戰争。戰争完了之後,民衆要求恢複投票制度,但是黃帝斷然拒絕,民衆無力反抗,只好采用秧歌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權力主張。
黃帝倒是對這些花鼓秧歌隊沒有表示太多的反對意見,而民衆通過街舞将自己過剩的精力發洩了出來,也就如此罷了。
5被掩蓋的私情
黃帝攻打炎帝、攻打蚩尤,可是他又是以什麽理由,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戰争呢?
有系昆之山,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今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渎。
——《山海經·大荒北經》
這段故事說的是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臺,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靈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個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女魃。蚩尤制造了多種兵器用來攻擊黃帝,黃帝便派應龍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應龍積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請來風伯和雨師,縱起一場大風雨。黃帝就降下名叫女魃的天女助戰,雨被止住,于是殺死蚩尤。女魃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沒有一點雨水。叔均将此事禀報給黃帝,後來黃帝就把女魃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便做了田神。女魃常常逃亡,而民間就會出現旱情,要想驅逐她,便禱告說:“神啊,請向北去吧!”還要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溝渠。那麽女魃又是什麽人呢?
相傳女魃是不長一根頭發的禿頭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
這裏原來說的是一個禿頭女神的故事,這個禿頭女神很是古怪,她是幫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女戰神,卻又不明原因地遭到了黃帝的放逐,想來這個女禿頭心裏一定是非常郁悶……那麽這件事,到底是隐喻着什麽樣的歷史史實呢?
這樣分析起來,我們就發現了一樁為之錯愕的怪事,看起來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争,并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刺激——事實上,這場權力争逐戰,遠比神話傳說更要刺激。
事情似乎是這個樣子的,蚩尤是黃帝最強有力的競争對手,至少蚩尤的競選班子比黃帝陣營更強勢,更受到民衆的支持,如果不出現什麽意外的話,黃帝鐵定會在這一輪大選中出局,被淘汰,如果歷史就是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現在就不能自稱為炎黃子孫了,應該說自己是蚩炎子孫。
然而黃帝他老人家不甘心于自己在大選中落後的現實,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他老人家琢磨來琢磨去,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黃帝找來了當時社會上最有名氣的女交際花魃女士,請魃女士現場指證候選人蚩尤對她的無端騷擾和侵害,不用說,百姓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八卦新聞了,于是民間輿論沸沸揚揚,倒黴的帝王候選人蚩尤再也解釋不清楚,這種事,越描越黑,越解釋民衆就越信以為真。
就這樣蚩尤一躍而成為了八卦新聞的主角,與魃女士一起成為了新聞熱點人物,而黃帝卻趁此機會狂撈選票,一躍成為了得票最多的競選者,最終成為了我們世世代代念叨不已的老祖宗。
但是事情還沒有完,蚩尤算是出局了,但是魃女士卻渴望能夠在內閣中獲得一個席位,黃帝卻又如何能夠容忍這種事情的發生?于是黃帝繼續抹黑魃女士,最終導致了魃女士一出門就是滿街的磚頭歡迎,無奈之下,魃女士只好逃避到最偏僻的地方,躲了起來。
再此後,魃女士為了糊口,不得不和數量衆多的男性同胞搞好兩性關系,最終從政界赫赫有名的交際花淪落到了站街女的地步,說起來她不過是一個犧牲品而已,但害人害己,這種悲慘的下場也怪不得別人。
6唯一的私情記事
《山海經》中,不只是充滿了史前的政界逸聞,帝王家族的花邊新聞也不在少數,同樣的,這些風花雪月經過了民間的再加工創作,只怕是當事人看了,也已經無法分辨出真相來了。
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
——《山海經·海內經》
這個故事說的是黃帝的政敵之一炎帝,炎帝的孫子叫伯陵,伯陵與吳權的妻子阿女緣婦私通,阿女緣婦懷孕三年,這才生下鼓、延、殳三個兒子。殳最初發明了箭靶,鼓、延二人發明了鐘,作了樂曲和音律。
看起來炎帝的後人不太有什麽出息,婚外情、偷情,這種事情都幹得出來,而且這情一偷就是三年……可是這個古怪的故事,其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麽呢?
原來,這個故事披露的是黃帝他老人家的政治手腕,說老實話,誰要是和黃帝生在同一個時代,而且恰好是黃帝的競選對手的話,那就活該他倒黴了。
故事中說,黃帝對于那些敢于問鼎權力,與他同臺競争的政治候選人,向來講究一個殘酷鬥争,無情打擊,絕對不跟你客氣。而且黃帝用來打擊競選對手的技術方法也非常簡單,一般來說,黃帝會選擇競選對手中最強勢的,然後找一個無權無勇但腦子有問題的平民百姓,給這家夥一點好處,讓他登高一呼,出面控訴黃帝要打擊的競選對手騷擾過他的妻子……有時候這一招也不是太管用,有的候選人人品正直而清白,在遇到這種明顯的诽謗事件的時候,人家的戀人就會公開站出來澄清謠言,替自己的情人作證。遇到這樣的事情,黃帝就會轉移攻擊目标,選擇競選對手的妻子或戀人,進行诽謗,這一招往往會有必殺之效,讓競選對手從此陷入焦頭爛額的自我辯護之中,無暇他顧,于是黃帝這厮就順利獲得了多數選票,一次又一次地贏得了大選。
但是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次數多了,失勢的競選對手終于明白了黃帝的手法,當他們知道幕後人就是已經稱帝的黃帝之時,往往難以抑制心頭的怒火,就擊鼓撞鐘,大聲呼冤,将自己的遭遇傾訴出來。
然而,等到了當事人鳴冤的時候,已經是為時太晚,結果就是事情被描述成不利于當事人的樣子,也正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7恐怖的寓言
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
——《山海經·海外西經》
這個故事裏說肅慎國,就是若幹年之後的大清國,所以說這裏提到的人物與風物,當是大清時代來臨的預言。
書中說,肅慎國在白民國的北面。有一種樹木叫做雄常樹,每當中原地區有聖明的天子繼位,那裏的人就取雄常樹的樹皮來做衣服。據古人解說,肅慎國的習俗是人們平時沒衣服,一旦中原地區有英明的帝王繼立,那麽,雄常樹就生長出一種樹皮,那裏的人取它可以制成衣服穿。
無論如何,這肯定是一個奇怪的國家,該國的人民生活是如此幸福,值得全世界都羨慕他們。
在這個所謂的肅慎國度裏,彌漫着的卻是一種奇怪的恐怖氣氛。
肅慎國中的民衆無力改變現狀,他們只能是無望地期待着……
8密探的天堂
如果說,我們從肅慎國的民衆裸體風俗就推斷出這是一個集權國家,未免有些牽強的話,那麽,《山海經》中還有關于這個國家的飛禽與走獸的記載,多少能夠讓我們對這個國家的風情可窺一斑。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蜚蛭,四翼。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
——《山海經·大荒北經》
這裏說的是,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不鹹山,有個肅慎氏國。有一種能飛的蛭,長着四只翅膀。有一種蛇,長着野獸的腦袋、蛇的身子,名叫琴蟲。而這裏提到的蜚蛭和琴蟲,應該是肅慎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了。
那麽,這些動物又象征着什麽?預示着什麽呢?
這樣一堆關鍵詞湊在一起,得出的又是一個讓我們意外的事情。
在這個名叫肅慎的國度裏,充滿了不可測的危險與恐怖,民衆經常會遭受到傷害,而受到傷害的理由,卻又是那麽的無依據、無厘頭。這是因為在這個國家裏盛行的是告密的風氣,即使是人們最熟悉的朋友,也會突然有一天露出猙獰可怕的嘴臉,這是一個密探無處不在、層出不窮的可怕國家,百姓的任何語言或行為都有可能帶來殺身之禍。
由于密探無處不在,人們生活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為了避免讓別人抓到自己的把柄,冤乎枉哉地吃起牢飯,所以人們都學得精怪起來,人前人後,一邊保護自己,一邊睜大兩眼盯住別人……在這樣的國家裏,沒有人敢于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如果一定要說,那也無非不過是蜚蛭琴蟲之類的胡言亂語,不将自己的思想精心地包裝起來,也就難以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9史前的“割資本主義尾巴”時代
《山海經》中,有許多奇怪的國家,奇異的國民,毛民國就是其中之一。
有毛民之國,依姓,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殺綽人。帝念之,潛為之國,是此毛民。
——《山海經·大荒北經》
有個毛民國,這裏的人姓依,吃黃米,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大禹生了均國,均國生了役采,役采生了修鞈,修鞈殺了綽人。大禹哀念綽人被殺,暗地裏幫綽人的子孫後代建成國家,就是這個毛民國。
可以确信的是,這個毛民國,如果沒有和大禹一家子拉扯上關系的話,那麽這個國家多半說的是半人半猿時代的往事,無論是考古學上的價值還是歷史學上的價值,都是無可估量的。現代的人類很容易将毛民國的國民判斷為類人猿或是半人猿,這樣《山海經》一書就顯得更加科學了。
但是糟糕的是,這個毛民國與大禹一家子産生了血緣關系,這就使史學家們頭大了,這裏說的是歷史嗎?還是古人吃得太多,撐得難受跟後世的子孫閑磕牙呢?
要想知道結論是哪一個,分析一下這個故事的關鍵詞就知道了:
這一段故事,解讀起來讓人非常的困惑,我們只能是一句一句地,将歷史事件的原貌推導出來:
故事中說,大禹時代,老百姓們是很淳樸的,沒衣服穿,也沒有食物吃,只能餓着肚皮,蹲在樹林裏苦熬。于是就有一些百姓自發地行動起來,開荒種地,馴服鳥獸,艱難地從原始人時代走進了文明人時期。
大禹卻琢磨着向人類階段繼續進化也蠻好,事實上大禹并不反對大家從原始人向文明人進化,只不過他希望大家明白,進化也不能亂進化,一定要服從領導,由他領導着大家一起進化。所以大禹決定搞一個大規模的進化形象工程,也就是将老百姓組織起來,去給他服徭役,熱火朝天地大搞原始社會建設。
正建設之時,老百姓發明了許多技術,提高了生産效率。這些技術的發明,使得老百姓從苦役中解脫了出來。
而且,老百姓發明了工程技術,徹底否定了大禹此前的不成熟計劃,這讓大禹很是郁悶,于是一邊撥出經費,組織自己的一幫小兄弟,躲藏起來偷偷摸摸地研究技術,一邊将發明了工程技術的老百姓流放到不毛之地,讓這些老百姓繼續去過原始人的日子。總之,這個故事聽起來怪怪的,但是它恰好可以解釋何以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年之久,卻偏偏在技術方面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就。
10被抹掉的戰争
關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資料,首出于《山海經》:
洪水滔天。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鲧于羽郊。鲧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經·海內經》
這裏說的是洪荒時代,到處是漫天大水。鲧偷拿天帝的息壤用來堵塞洪水,而未等待天帝下令。天帝派遣祝融把鲧殺死在羽山的郊野。禹從鲧的遺體肚腹中生出。天帝就命令禹最後再施行土工治住了洪水,從而能劃定九州區域。相傳鲧死了三年而屍體不腐爛,用刀剖開肚腹,就生了禹。
這個故事是大禹治水的開端,傳承4000年之久,早已到了耳熟能詳的程度,不只是中國人了解,許多外國人對此也非常熟悉。但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個故事神話色彩過于濃厚,必然地導致了邏輯上的荒謬性。比如說,奉命治理洪水的鲧,盜了息壤平息洪水,因此被天帝殺掉,鲧已經死了,卻能夠無性生殖,生産出一個大禹來,這種怪事,在神話中尋乎其常,所掩蓋的只不過是不能夠說出來的歷史罷了。
這個故事很好玩,它恰恰是大禹的兒子起兵叛亂的補充文本。
故事中說,在史前時代,曾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叛亂,這場叛亂鬧得沸沸揚揚,但是叛亂的地點偏偏是發生在鲧管理的地盤上,這個鲧很有點本事,他未經向上級請示批複,當機立斷,立即将叛亂擺平鎮壓。然而大禹卻不領鲧的人情,非但沒有表揚鲧,反而借口鲧無組織無紀律,要将鲧捉去正法,鲧卻也不傻,此人撒腿就逃,轉入了地下,和大禹派來的軍隊打起了游擊戰。
這麽看起來,鲧所鎮壓的叛亂軍隊首腦,正是大禹的兒子夏啓。
大禹和自己的兒子夏啓一裏一外,相互勾結,打算徹底廢除傳統的禪讓制度,建立他們自己的家天下。大禹在朝中策劃接應,而夏啓則公然組織軍隊,掀起叛亂,結果遭遇到鲧,導致了雙方如此一番激烈的沖突。
幾經折騰過後,大禹和兒子夏啓終于成功推翻了禪讓制度,建立了家天下,而後人再也鬧不清楚鲧和禹誰是誰的親爹,甚至連這場兵亂都不知道了,還以為大禹時代真的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呢。
11誰是祝融的親爹
《山海經》中所涉及的諸神,不僅年代久遠,而且族譜關系複雜,而且這些古神血統鮮明,只是研究專家失職,始終沒有将這些神祇的血統關系整理出來一個眉目,這就導致了衆多的神子神孫湮沒于漫長的歷史塵埃之中。不要說外國人不知道,就連許多中國人自己,都沒聽說過這些神子神孫的姓名。
比如說火神祝融,此神的家族血統關系就是一筆糊塗賬,即使我們手中有了《山海經》,整理起火神家族的血統關系,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
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
——《山海經·大荒西經》
這裏說的是,在大荒西邊,有一個北狄之國。這個國家的來歷,是黃帝生了始均,始均又生下了北狄,由北狄建立起來的國家。還有座芒山。有座桂山。有座榣山,山上有一個人,號稱太子長琴。颛顼生了老童,老童生了祝融,祝融生了太子長琴,于是太子長琴住在榣山上,開始創作樂而風行世間。
這一段故事說的是兩件事,前一件是北狄之國的來歷,後一件是火神祝融家的族譜。
這段故事說得非常簡單,說的是統治者們,也不是生而就壞的,他們一開始的時候還是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情懷的,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但是拯救來拯救去,統治者們的心理就開始發生變化,不太喜歡公正嚴明地處理政務了,終于變得野蠻、殘忍、霸道了起來。這個變化的過程,基本上來說是一個規律,只要統治者沒有被關在籠子裏,可以為所欲為,最終的結果,絕不會有例外。
所以呢,世人與其寄望于黃河水清,聖人出世,聖人和清官從天上掉下來替老百姓主持正義,莫不如依靠自己,依靠健全的法制,替自己厘定一個寬松而和諧的生存環境。再來看火神祝融的家譜,說的到底是什麽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火神祝融實際上并非是一個神,而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只不過這個人喜歡發火,而且有資格、有權力發火而已。
那麽,什麽樣子的人才有資格發火呢?
故事中說,你要想發脾氣,那麽你至少得是一位領導,如果你只不過是一個不明真相的群衆,那就沒有發火的資格了。但即使是領導,發火也是有一個規律的,大凡一個人,不是一當上領導就發脾氣的,從領導到發脾氣,有一個嚴謹的過程。
過程一:一個人當上領導之後,首先是性格變得強硬、固執,不喜歡別人反對自己,只接受群衆的擁護,只是擁護還不夠,還要熱烈擁護。總之,專權獨斷,固執己見,是領導性格變化的第一步。
過程二:等大家已經習慣了領導的固執,認為領導就應該固執,如果不像驢那樣的固執,那還叫什麽領導?到了這一步,領導又要挑戰群衆的心理承受能力了,只是固執已經沒什麽意思了,領導開始變得孩子般地任性。
比如大唐時代的武則天,寒冬臘月的,她卻吵着鬧着要賞花,你跟她說冬季裏不是百花齊放的季節,她就大吵大鬧不依……總之,大凡領導固執膩歪了之後,總是要搞點跟規律頂牛的事,這個就叫任性。
過程三:既然是任性,跟規律頂牛,那難免會讓群衆為難,雖說群衆是真正的英雄,但這些英雄本事再大,也無法改變客觀規律的。這時候領導就要發脾氣了,不要問領導為你做了什麽,要問你為領導做了什麽……比如說大唐武則天一發火,就把牡丹花給流放到洛陽去了,連植物都要管一管,可見領導的火氣有多麽的大。
過程四:等到大家都習慣了領導跟規律頂牛的脾氣,認識到了天威難測的時候,群衆就會油然而生出伴君如伴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