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巨人的化石--(2)
感慨,在領導面前害怕得大氣也不敢喘,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時候領導者就會特別地心花怒放,生殺予奪的味道,真是爽啊。
但絕大多數領導,都不是逮人就殺的殺人狂,領導們都喜歡下屬在自己面前心懷恐懼,認為自己已經死定了。但偏偏在這個時候,領導卻又突然變得和顏悅色、溫柔體貼起來,你越是認為領導該批評你了,領導偏偏要表揚你,就是不讓你摸清楚領導心裏的想法,這樣領導才能夠始終掌握着主動權。
這麽說起來,人在什麽情況下才會發火呢?
答案是在固執與任性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正常情形之下,人的自制力完全能夠克制心裏的無名之火,但一旦固執又任性,那就難免要大發雷霆了。
最後這個規律,不只是領導,對群衆來說也是适用的。
12別讓領導上火
我們說,神話這東西是跟邏輯扭着勁來的,比如說在上一節,《山海經》中說颛顼的兒子生了老童,老童又生了火神祝融,所以這個祝融應該是颛顼的孫子。但是在這一節裏,《山海經》突然推翻了上一節的結論,又給颛顼弄出來倆孫子。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山名曰噓。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山海經·大荒西經》
這裏說,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日月山,是天的樞紐。這座山的主峰叫吳姖天門山,是太陽和月亮降落的地方。有一個神,外形像人而沒有臂膀,兩只腳反轉着連在頭上,名叫噓。颛顼生了老童,老童生了重和黎,颛顼命令重托着天用力往上舉,又命令黎撐着地使勁朝下按。于是黎來到地下并生了噎,他就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着太陽、月亮和星辰運行的先後次序。
這個故事比之于誇父追日、精衛填海以及刑天舞幹戚等,知名度要差得多,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知道這個故事。
為什麽呢?
因為這個故事過于古怪,哪怕你看上百八十遍,也弄不清楚故事裏到底是在說什麽。一個沒人能夠聽得懂的故事,能夠流傳的概率,當然不會太高。
那麽這個故事到底是在講什麽呢?
這樣一堆關鍵詞,能夠讓我們立即看出來,難怪這個故事晦澀難懂,原來,這裏說的是統治者的禦人之術。确切地說,這是當時的民衆對于統治者的陰險奸詐所表達的不滿情緒。
這裏說,大凡是那些缺德到家的統治者,都有個喜歡折騰群衆的毛病,比如說,白天的時候你到處找也找不到領導,等到下班的時候,領導卻突然跑來了,熱情洋溢地號召大家加班加點,多做點工作,實際上大家辛苦工作的時候,這位領導正趴被窩裏睡覺,等到大家累得半死不活了,這家夥卻來了精神。遇上這樣子的領導,真是沒咒可念啊。
Advertisement
給領導辦事,無一例外都會忙得腳打後腦勺,看起來這句話,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有了,而且古人還為此畫了一幅畫,畫的是一個人腦袋殼後面長出兩只腳,形象到了這種程度,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即使是你忙得腳打後腦勺了,你也不能抱怨,或者說,你千萬不要讓領導聽見你的抱怨,領導只要結果,不要抱怨。
而且領導們固執又任性,他們會琢磨出來許多莫名其妙的工作強迫你加班,而真正有價值的工作,歷來是由領導的親信所包攬。對于那些能力特別強的群衆來說,領導往往是把他們打發得遠遠的,遠到天邊。
故事說,如果你能力比較強的話,那最好自己走開,別讓領導上火。
原本這段牢騷,就缺乏快速記憶的亮點,再加上隐晦的扭曲,這個故事想讓後世人看懂,真的不是太容易。
13血腥大追殺
前面說祝融是颛顼的孫子,後來《山海經》中又不提這事了,接下來這本書再次搞怪,又說祝融是炎帝家的外孫子……總之,凡是跟邏輯扭着勁來的地方,多半都隐藏着歷史上的神秘事件。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詨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颠,是複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山海經·海內經》
相比于颛顼家族的血統承傳,炎帝家族顯得更熱鬧一些。但是這裏說的卻是炎帝女兒一脈,被黃帝殺害的精衛沒有再提起,但這就已經足夠讓人困惑的了。
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兒聽詨生下炎居,炎居生了節并,節并生了戲器,戲器生了祝融。祝融降臨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共工生了術器。術器的頭是平頂方形,他恢複了祖父祝融的土地,從而又住在江水。共工生了後土,後土生了噎鳴,噎鳴生了一年中的十二個月。
這個看起來離奇古怪的炎帝家譜,分析起來卻是一樁駭人聽聞的滅門血案,只是因為這起案子遭到官方的隐匿,禁止傳播,所以才會被人擺弄成這麽一個怪樣子。這個故事說的還是黃帝的死對頭炎帝一家的遭遇。話說自打炎帝在與黃帝的競選中失敗以後,黃帝就不客氣地對炎帝家族中的女性進行了報複,炎帝的女性親屬被捉入黃帝的後宮。
但是這一次,事情有了點麻煩。
後宮中出了亂子,被擄入宮中的炎帝女眷表面上已經順從了黃帝,言聽計從、逆來順受、自薦枕席、輾轉承歡,讓黃帝着實地享受到了帝王的尊嚴。但是不承想,這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個假象,忽然有一天,這些百依百順的女孩子突然趁人不備,居然在宮中放起了火,那一把火燒得大家焦頭爛額、哭爹喊娘。
總之很慘。
事後黃帝逃出火窟,抹着滿臉的灰土,下令追殺那些個調皮淘氣的女生,可是奇怪得很,追兵們上天入地,挖地三尺,硬是找不到那些縱火犯的影子。
那些女孩子逃到哪裏去了呢?
過了好久好久,才有人發現,在黃河中的一座沙洲上,處于孤島的位置上,不知什麽時候建起了幾座平頭的小木屋,屋子裏住着幾個年輕的女孩子,她們時常面對着洶湧的河水嗚咽,誰也不知道她們是什麽來歷。
又過了好久,孤島上的女孩子撐舟上岸,說破了自己的身世,人們才知道她們就是從黃帝宮中逃出來的炎帝的女眷。照這些女孩子的說法,那黃帝豈不是個大壞蛋了?這種流言飛語實在是太可怕了,如果領導都是壞蛋,那群衆還會再聽領導的話嗎?所以呢,對這件事一定要重新展開調查,弄清楚事情真相……
調查的結果,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人們愈發弄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了。
14千萬不要惹領導
遠古的時候,也是有“富二代”之說的,那時候的“富二代”,多不過是恃仗家族權勢的權貴子弟罷了。中國人古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說法,所以古時候的權貴子弟,始終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又西北四百二十裏,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鴀殺葆江于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崾崖。欽鴀化為大鹗,其狀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鸱,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見即其邑大旱。
——《山海經·西山經》
這裏說的是一座山,叫鐘山——現在的鐘山就是因此而命名的,正是因為書中提到了這麽一座山,後世人所以才照着書本上的命名給自己家門前的小山包起了鐘山的名字。在這座山上,有一個山神。山神的兒子叫做鼓,鼓的形貌是人的臉面龍的身子,他曾和欽鴀神聯手在昆侖山南面殺死天神葆江,天帝因此将鼓與欽鴀誅殺在鐘山東面一個叫崾崖的地方。欽鴀化為一只大鹗,外形像常見的雕鷹,卻長有黑色的斑紋和白色的腦袋,紅色的嘴巴和老虎一樣的爪子,發出的聲音如同晨鹄鳴叫,一出現就有大的戰争;鼓也化為鵕鳥,外形像常見的鹞鷹,但長着紅色的腳和直直的嘴,身上是黃色的斑紋而頭卻是白色的,發出的聲音與鴻鹄的鳴叫很相似,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裏就會有旱災。
這一段歷史很有趣,神們明顯素質太差,終日裏打打殺殺,不幹正經事。但是這段歷史中國人知道的卻不是很多,原因是這段歷史太別扭、太原始,缺乏亮點、缺乏邏輯,不好記。
那麽,鐘山山神的兒子鼓,為什麽要和另一個怪神謀殺天神葆江呢?
這個故事看起來非常有趣,這裏說的是管理鐘山的領導人,他有一個壞脾氣,走路做事轟轟烈烈,但實際上,他心裏裝的只有他自己,只要他自己玩痛快了,就是天塌下來他也懶得管。
話說有一天,這位領導人帶着随從到江邊視察,看到了阻攔洪水的堤壩,領導頓時感覺到很好玩,就讓管理堤壩的官員把堤壩掘開,想瞧瞧大水洶湧的樣子。
可是不承想,管理堤壩的小官素質太差,不服從領導,領導大怒,當即将其撤職查辦。最要命的是,這件事居然被人張揚開來,嚴重地破壞了領導的威信,領導很郁悶,只好收了手,不再提掘開堤壩的事情。
可是領導心裏特別地不痛快,于是他就另琢磨了一個招兒——化為大鹗,也就是號召老百姓們積極行動起來,丢了板鍬,拿起武器,出門去打仗,發動戰争……
戰争期間,領導人的聲望不斷高漲,知名度和美譽度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熱愛,只不過,這麽一番折騰下來,結果導致了千裏赤地、顆粒無收這種情況,所以《山海經》寫在這裏,希望警示廣大人民群衆,可是領導不喜歡這種實話實說,所以折騰到最後,就以一個奇怪的神話體裁流傳,雙方達成了妥協。
15采石場上的謀殺
後羿射日,挑戰權威,也是中國古代中有名的神話。可是奇怪的是,《山海經》一書中卻沒有這段記載,相反,這本書上記載的後羿,很是稀奇古怪,讓人如堕五裏霧中。
羿與鑿齒戰于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
——《山海經·海外南經》
這段記載是來自于古壁畫,壁畫上畫的是羿與鑿齒在壽華的荒野厮殺,羿射死了鑿齒。地點就在昆侖山的東面。在那次交戰中羿手拿弓箭,鑿齒手拿盾牌。另一種說法認為鑿齒拿着戈。這段記載是很讓人困惑的,鑿齒是何許神也?後羿為什麽要和他打架?戰争的情況又是如何?諸多問題,殊不可解,所以知道這件事情的人,同樣也不多,我們只能再從關鍵詞開始,弄清楚事情的究竟。
這麽一分析,我們就有點明白了。這奇怪的記載,實際是史前工地上役夫與工頭的一場激烈沖突,只是因為這種消息是負面的,不和諧,如果傳揚開來,許多人就會效法,所以官方嚴密地封鎖了消息,而民間卻将事情變形處理,繼續傳播開來。
這個故事說,在史前的一個采石場上,一個役夫正在吭哧憋肚地鑿石頭,這時候工頭帶着他的一個徒弟來了,徒弟發現役夫鑿石頭的時候,頭低着屁股翹着,這種姿勢非常的有意思,于是徒弟就抄起弓箭,瞄準了役夫的屁股,嗖地就是一箭……這下子役夫可不樂意了,就和工頭吵鬧了起來。
看這役夫如此鬧騰,工頭的徒弟很生氣,就搭弓引箭,嗖嗖嗖一頓狂射,射得役夫哭喊連天,躲藏在石頭後面喊救命,在這種地方哪有人會來救他?最終,鑿石頭的役夫慘死于箭下,而工頭的徒弟則琢磨着,這件事得給別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要不我幹脆就說這個役夫是一只怪獸好了,這只怪獸的名字就叫鑿齒……嗯,就這麽辦……
于是我們就得到了後羿大戰鑿齒的這個故事。
16破壞環保疑案
九頭蛇怪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知名度的怪獸,盡管這種怪獸從未曾有人見到過,但神話傳說之中,這種怪獸卻時常跳出來,吸引我們的眼球。而關于這種怪物的最早記載,是來自于《山海經》一書。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衆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山海經·海外北經》
這裏說的是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個頭,九個頭分別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觸動之處,便掘成沼澤和溪流。大禹殺死了相柳氏,血流過的地方發出腥臭味,不能種植五谷。大禹挖填這地方,多次填滿而多次塌陷下去,于是大禹便用挖掘出來的泥土為衆帝修造了帝臺。這帝臺在昆侖山的北面,柔利國的東面。這個相柳氏,長着九個腦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面孔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為敬畏共工威靈所在的共工臺。共工臺在相柳的東面,臺是四方形的,每個角上有一條蛇,身上的斑紋與老虎相似,頭向着南方。
這段故事比較完整,有頭有尾,而且敘述的情緒也比較強烈,看看我們的帝王大禹,他是多麽的不容易啊,殺了九頭怪,可是怪物的血污還在污染環境,多次填埋,可是地面上卻總是塌陷,讓我們的帝王真是吃苦受累啊……可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到底是怎樣的呢?
這段故事記述的是大禹時代的疑案。
故事中說,大禹統治時期,還有一撥人,這些人主張退耕還林,主張環境保護,主張發展林業,在群衆中影響極大,追随者衆多。但是大禹覺得這些人明擺着是在跟他搶風頭,這可是大禹最讨厭的事情。
為了避免這些環保者奪取了他的權力,大禹指控這些人都是怪獸,以證明大禹行為的正确性。
按說這事已經說清楚了,但是還沒完,《山海經》中還有類似的矛盾性記載。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其所欺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
——《山海經·大荒北經》
我們已經說過,無論是《山海經·大荒北經》上的記載,還是《山海經·海外南經》上的記載,都是先有圖畫,後人照圖成文,而且這幅畫分明是一幅中國古壁畫,上面有山有水,有鳥有獸,有人民有國家,這裏共工臺冒出來兩座,分明是壁畫的兩端呈對稱的形式,壁畫兩端各畫有一座高臺,但兩座臺子,上面的文字分明有差異,所以才會有這種似是而非的記載。
大荒北經裏的這段記載說: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長了九個頭而是蛇的身子,盤旋自繞成一團,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停留過的地方,立即變成大沼澤,而氣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百獸中沒有能居住這裏的。大禹堵塞洪水,殺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長;那地方又水澇成災,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它,屢次填塞而屢次塌陷,于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幾座高臺。諸帝臺位于昆侖山的北面。
這個相繇,分明就是相柳。可如果是相柳,為什麽不說明白了相繇就是相柳呢?想《山海經》這本書總共不過是萬把來字,西漢時又是最尖端的知識分子來研究這個問題,研究來研究去,卻研究成這麽一個樣子,這分明是因為相柳跟相繇根本就不是一碼事。
分析起來,這個相繇與鲧應該有着某種關系。在中國古神話史中,鲧是第一任治水者,因為偷盜息壤,所以被殺,結果大禹從鲧的肚子裏鑽了出來,這種事神話中盡多所見,實際上的歷史意義卻不過是鲧的失敗,成就了大禹的帝王基業而已。
正如鲧生禹,不過是鲧成就了大禹一樣,在這裏,大禹殺相繇,也同樣是有着歷史的象征意義的。
這個故事,說的是鲧如何與人禹發生沖突的,從故事中可看出來,鲧大概相當于現代政治制度下的在野黨領袖,對于大禹的執政行使着法律上賦予的監督權力。前面曾有鲧平定了大禹的兒子夏啓叛亂的記載,但是鲧和大禹的交惡,還是因為雙方的理念不同。大禹是想要加強他手中的權力的,這從他設置鼎刑上就能夠看得出來。而鲧顯然是持相反的觀點,鲧認為應該自己吃苦受累,所以鲧的觀點對于大禹來說,直正是“不辛乃苦”,特別刺耳,讓大禹特別讨厭。
故事中說,這個鲧,實際上是九個反對派領袖,實際上應該是九個部落的酋長,這九個酋長相互配合、彼此支持、相互呼應,讓大禹好生郁悶,沒辦法跟這九個人相處。但大禹既然能夠琢磨出那麽多的禍害老百姓的法子來,還在意你們九個原始部落的酋長嗎?于是大禹一邊暗中撺掇兒子夏啓起兵造反,一邊在朝中大吵大鬧,要求進入軍事戰備狀态,實行軍管,消息全部封鎖了之後,大禹開始采取行動,将這些反對他的人一一殺掉。故事中說,當時整個中國陷入了戰亂之中,莊稼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實在是悲慘之極。但是大禹并不關心這個問題,讓他郁悶的是,他暗中殺害九大反對派領袖的事情,許多老百姓都知道根底。
那麽就堵塞言論,徹底抹除這段歷史,如上面所說,在這種環境之下,整整過了三代人,人們對于諸多反對派領袖的被害事件,這才漸漸淡忘。
這些史實導致了大禹的名聲直線下跌,無論如何,一個嗜殺的首腦人物,肯定難以留下好名聲的。正當大禹郁悶的時候,周邊小國家的首領紛紛來朝,向大禹取經學習,請教他如何做領導。原來,大禹在這個過程中,名聲不胫而走,變成了很多癡迷權力之人的偶像。
這個故事的隐喻是:民衆與統治者的權力是對立而又統一的,統治者的聲望越高,越需要老百姓的擁護。
17黃帝的牢騷
夔獸是中國神話中充滿了迷幻色彩的異獸。春秋年間,孔子曾經專門舉辦過一個理論研讨會,讨論夔獸這種動物的習性。史書上記載,當時人都認為夔獸這種動物只長了一只腳,因為古書上記載說“夔一足”,可是孔子卻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夠了。
聽孔子的解釋,“夔一足”這句話分明是一句牢騷,一句怨言,是一句帶有強烈情緒化的話,明顯不符合歷史性客觀文本的風格。
那麽,歷史上最原始的文本,到底是怎麽說的呢?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山海經·大荒東經》
看看,《山海經》原書中,認為夔确實是一只獸類。
東海當中有座流波山,這座山在進入東海七千裏的地方。山上有一種野獸,外形像常見的牛,長着青蒼色的身子卻沒有犄角,僅有一只蹄子,出入海水時就一定有大風大雨相伴随,它發出的亮光如同太陽和月亮,它吼叫的聲音如同雷響,名叫夔。黃帝得到它,便用它的皮蒙鼓,再拿雷獸的骨頭敲打這鼓,響聲傳到五百裏以外,用來威震天下。
如果說,《山海經》中明明記載的夔是一只異獸,可是孔子為何會認為他是一個人呢?
這是因為孔子也曾将這段故事的關鍵詞提煉出來,并解讀出了這個故事的原始含義。孔子所解讀的關鍵詞,應該是如下幾個:
難怪孔子解讀說,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夠了。現在看起來,這句話應該是黃帝親口說出來的,因為夔是黃帝的對手,是反對派的領袖,對手這種東西,有一個都嫌多了,所以黃帝說出這句牢騷話,也不足為怪。
那麽,夔又是如何跟黃帝調皮搗蛋的呢?
在這裏,夔是一位思想家,此人善于發表争議性觀點,群衆對他的期望極高。但是夔的觀點不具備傷害力,而夔本人性情溫和,不具有暴力傾向,正是因為這一點,他的觀點才受到了百姓的推崇,同樣也讓黃帝生氣。
黃帝讨厭夔跟他搶風頭,于是趁人不備之際,秘密綁架了夔,然後他找了一個外表與夔大致接近的人,讓他冒充夔,以夔的名義繼續發布支持黃帝的觀點。由于夔的聲望極高,所以這樣的做法為黃帝帶來了大量的擁護者,此後黃帝就以這個假夔作為武器,将他的對手一個個清理幹淨。
然而紙裏包不住火,這件事情最終被人察覺,黃帝毫不留情地對消息進行了封殺……然而孔子證明說,洩露了這個消息的,正是黃帝本人。
因為黃帝說:夔一足。
這樣一句滿腹牢騷與怨言的話,非是黃帝本人,別人是沒有理由說的。
對黃帝來說,夔一足。可對于百姓來說,夔卻是越多越好。
18娲衙內的惡行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山海經·大荒西經》
這一段記載,同樣是讓人困惑而陌生的。
這是依據遠古壁畫,古人所描述的事件,事件中有十個神人——何以見得是神而不是正常人呢?應該是壁畫上畫的這十個人都和正常人有着明顯區別吧?不管怎麽說,這十個怪人可是有來頭的,他們是女娲的腸子,就是女娲的腸子變化而成神的,在稱作栗廣的原野上,他們攔斷道路而居住。
神話傳說女娲是一位以神女的身份做帝王的女神,長着人的臉、蛇的身子,一天內有七十次變化,她的腸子就化成這十個神。這麽說起來,這十個神,模樣長得肯定是像腸子,而且大同小異、細長細長的……這分明是蛇人!
最怪異的,這十個細長人,居然攔截住道路,在道路的當中居住,這又是什麽意思呢?
沒人說得清楚,所以這十個神人的名氣也就不太高。現在我們尋找一下這段故事的關鍵詞,看看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上古時代,某位大政治家生了一大堆私生子,這些孩子來歷不明,也沒什麽社會地位,但是他們生活在權力的邊緣,因而也就擁有了權力,成為了實權派人物。
這些實權派人物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橫行不法,掠奪百姓的財産,這些人位高權重,百姓對他們敢怒而不敢言,不說又憋氣窩火,只好用這種隐諱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于權力的不滿。
這大概算是遠古之離騷,沒有什麽讓人興奮的地方,所以記載中也只不過是寥寥數語。
19被發現的偷情者
史書中大多缺少關于遠古帝王事件及品行的記載,4000年前的歷史已經成為了半信史,只能是說來聽聽,卻因為沒有考古學的充足資料,難以取信于人。但是在《山海經》一書中,我們卻可以發現有關遠古統治者們的私情記錄: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山海經·海內東經》
這裏同樣是一幅畫,畫的是天帝命令豎亥用腳步測量大地,從最東端走到最西端,是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拿着算籌,左手指着青丘國的北面。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大禹命令豎亥測量大地。還一種說法認為測量出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豎亥是傳說中一個走得很快的神,他的右手計算,左手指着青丘國的北方,這個POSE很酷很酷,是現在歌星在舞臺上最喜歡擺出來的姿勢。那麽,難不成豎亥是遠古時代的歌星嗎?否則的話,他擺出這樣酷的一個姿勢,意欲何為呢?
這段故事,分明是一個叫亥的人正在匆忙逃亡之中,而豎這個字,暴露出了他逃亡的原因和理由。
這是一位敢于愛老板老婆的猛員工,是一位敢跟領導妻子私通的重情主義者,但是很不幸,這段美麗的愛情傳奇被有權力的丈夫發現了,于是當事人連衣服也顧不上穿,撒腿拼了命地飛逃。故事中說,亥這個人跑得非常之快——不快不行啊,跑慢了,被情人的丈夫逮到,可是真打啊。
有意思的是,大禹的家族中還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這件事情說的是大禹的老祖宗,一個叫亥的人,這位亥先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馴服馬的人,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商人。太古年間,亥就是趕着馬車,滿載着貨物到處游蕩,沿途遇到年輕貌美的女孩子,亥就會不失時機地向對方噴射出熾烈的情愛之火……總之,這是一個浪漫的旅程,值得亥的子孫們為之驕傲、為之自豪。
卻說亥正在驕傲與自豪之時,突然遇到了一個絕色美女,可是不幸的是,這個女孩子有丈夫了,她的丈夫叫綿臣——聽聽這個名字,綿,軟綿綿,臣,居于人之下也……這個意思是說,亥的下屬中,有一個人娶了個美貌的妻子,亥上前一瞧,哎呀嗬,這新媳婦這麽美貌……當即向人家大抛媚眼,立即求愛……傳說中說,綿臣的妻子面對亥的真情表白,狠不下心來拒絕,只好答應了,于是兩人就地找了個小窩棚,寬衣解帶,共同體驗情愛的歡娛時光……正體驗着,窩棚外邊來了一個人。
猜猜這個人是誰?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綿臣。
正在偷情的亥被當場捉住,他憋氣帶窩火,可這時候也顧不上說別的了,啥也別說了,趕緊光着屁股逃吧……亥光着身子狂奔在神州的大地上,就是《山海經》中這一段的記載了。如此看起來,這部《山海經》果然是一本加了密的史前歷史事件文本,這在邏輯上是說得過去的。
接下來再說亥,亥逃到最後怎麽樣了呢?
他最終沒有能夠逃掉,綿臣雖然是一個性格綿軟的男人,可追趕起亥來,卻是絲毫沒有偷懶,他最終追上并抓住了亥,将亥用刀砍成了無數塊,正式終結了史前人類這一次偉大的偷情事業。
20女人的階梯
亥在偷情事業上專業精度不夠高,吃了大虧,雖然他的後代大禹掌握了權力之後,刻意扭曲了這件史實,硬生生地将因為偷情被發現而狂奔的亥說成是:他光着屁股狂奔是為了測量天地,但是這件歷史最終還是被揭了出來。
然而,只要人類分男女,情愛這事就是樁大麻煩,男女關系決定了性權力的占有及歸屬,同樣也決定了偷情事業方興未艾,不只是大禹的老祖宗有過偷情的經歷,這種事,別的帝王也沒少幹。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颛顼于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山海經·大荒東經》
這段故事說,東海以外有一深得不知底的溝壑,是少昊建國的地方。少昊就在這裏撫養帝王颛顼成長,颛顼幼年玩耍過的琴瑟還丢在溝壑裏。
少昊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叫摯,以金德王,所以號稱金天氏。孺通“乳”。用乳奶喂養。這裏是撫育、養育的意思。颛顼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號稱高陽氏,是黃帝的後代。琴瑟是古時兩種撥弦樂器。
可是這個故事,怎麽看也跟偷情搭不上關系,所以知道這件事情的人少之又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結果了。
但是,如果我們将這個故事的關鍵詞整理出來,并留意到故事的最後說,在那萬丈深淵之中,扔着帝王颛顼幼年玩弄過的琴瑟,但事實上我們知道,那個深淵是不存在的,帝王颛顼也沒玩過實體的琴瑟,琴瑟在這裏是有着寓意的。
這個故事看起來充滿了溫情,但是其背離之面,卻是一樁典型的宮廷慘案。
故事中說,早年間,天下是由少昊來出任帝王的,到了少昊年邁體衰的時候,部屬颛顼成為他的助手,并經常在宮裏進進出出,時日長久,颛顼就向少昊老頭的美貌妻子抛出了情愛之火,女人難得有如此刺激的情愛體驗,當即抓住機會,兩相歡好了起來。
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