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天高雲淡,碧空如洗,鋪滿落葉的小徑上灑滿金色暖陽。窗前紅楓輕曳,不時有葉片飄落案頭。
攤開的書卷上,紅葉與墨色相映,極是雅致。陳守逸拾起落楓,見其顏色鮮紅可愛,一時不忍丢棄,便随手壓在硯臺下面。過了片刻,他似是想到了什麽,取出那片已壓得十分平整的楓葉,用墨筆在上面勾繪了一頭小豬。
他曾跟畫院的待诏們學過繪畫的技法,那小豬雖只寥寥數筆,卻刻畫得極為生動,不但體型珠圓玉潤,表情也很俏皮。它微微低首,做出一副可憐巴巴的神情。聳拉在腦袋上的兩只耳朵更顯得它憨态可掬。陳守逸覺得這活脫脫就是徐九英乞食時的表情,忍不住露出笑容,想像她看見這副畫時的反應。
他正要在葉子上再提幾句歪詩,卻忽然聽到一陣細微的響動,似乎是靴子踩在落葉上發出的沙沙聲。這個時辰,他這裏是極少有訪客的。詫異之下,他轉頭查看,雖沒看見人,但确實瞧見了窗前的青石地上投映出的淡淡人影。這影子被斜照的陽光拉得老長,不過他依稀能辨認出,這是個男人的輪廓。
看清那個人影之後,陳守逸面上浮起一絲了然之色。他擱下筆,将那片紅葉翻轉過來,仍舊壓在硯臺下面。剛剛放好石硯,他就覺得眼前一暗。來人的身影已擋住了窗口的光線,正居高臨下地俯視他。
此人背光而立。身後的金色光芒與他藏在暗影裏的臉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
陳守逸微微一笑,站起身來,雙手合攏,從容向來人深深一揖。
***
太後看似不緊不慢地吃着茶,其實正在暗自觀察徐九英。後者看上去有些心不在焉,但她往嘴裏塞茶果的速度卻并不比平時慢多少。
太後很是疑惑。她來了這麽半天,卻仍舊沒說明來意,未免有些奇怪。總不會真是為她殿中的吃食而來吧?
吃着糕餅的徐九英其實也很躊躇。和太後的這次談判至關重要,可說他們母子今後的命運都決定于今日,怎麽才能在不激怒她的同時,逼她答應自己的條件?
直到吃完大半盤果子,徐九英終于下了決心,開口道:“有件事……”
太後卻也同時說道:“最近……”
兩人都停了口,最後還是太後笑着道:“你先說。”
徐九英聳了下肩,說道:“我就是想問問,窦懷仙的事太後是怎麽個想法?”
太後暗自嘆息,徐氏果然為此而來。他們計劃對付窦懷仙時,就預料到徐九英會有所動作。為此她和東平王還商量了幾個應對之策。誰知那些對策一個都沒用上。從頭到尾,徐太妃那裏都毫無動靜。不但窦懷仙被革職時她無動于衷,甚至後來他們賜死窦懷仙,她都沒有顯露任何阻止的意圖。既然當時已經決定袖手旁觀,此時又何必再來追問?
“這件事……”雖是如此作想,太後還是溫言道,“你就是不來問,我也要向你解釋的。”
徐九英嘴裏叼着一個吃了一半的果子,靜待她的下文。
太後緩緩道:“窦懷仙典兵既久,又不聽號令,獨斷專行。有他在,我們很難掌控局勢。”
“是你,不是我們。”徐九英拿下嘴裏的茶果,生硬地說道。
聽出她的不滿,太後有些無奈,但還是試圖安撫徐九英:“我知道你和窦懷仙有來往,所以對我的做法抱有疑慮。這無可厚非。但是我可以在這裏保證,這件事絕沒有針對你的意思,你不需為此擔心。”
“既不是針對我,”徐九英拖長了語調,“太後為什麽不事先告訴我實情?”
太後回答:“你不識字,不知前代之事。窦懷仙手握重兵,稍有不慎,就會掀起血雨腥風。我不告訴你,一來是不想消息走漏;二也是怕你擔驚受怕。”
徐九英斜睨了她一眼,嗤笑道:“那趙王怎麽倒知情呢?任誰看了這情形都會覺得他才是太後的盟友吧。”
“窦懷仙的份量你應該清楚,”太後輕嘆一聲,“單憑我一個人動不了他。我只能先借助趙王之力。不過這只是權宜之計。我很清楚趙王的野心,我不會和他有進一步的聯系。我理解你現在的顧慮,但我可以明确地告訴你,我并沒有背棄盟約的打算。同時我也希望你能看清現在的局勢。到目前為止,南衙重臣都寧願相信趙王,而不是我這樣的婦人。樞密使也是首鼠兩端,态度暧昧。我若不掌握神策軍,如何能與他們抗衡?”
“所以你就把窦懷仙拉下來,把陳進興推上去?”
“窦懷仙桀骜不馴,我無法預料他的行動。神策中尉裏,至少要有一個我能掌控的人。”
“太後覺得陳進興是個能掌控的人?”徐九英吃吃笑道,“還是說……你聽信了三娘的話,認為先帝給我留了一道密诏,令窦懷仙聽命于我?我猜這才是你急于除掉他的真正原因?”
太後的用心被徐九英一語道破,不由臉色微變。她動了動嘴唇,但最後還是明智地保持了緘默。
徐九英見她不說話,自行接了下去:“若是那樣,我可以明确告訴太後兩件事。第一、先帝從來沒有給我調動神策軍的權力;第二……”說到這裏,她意味深長地一笑:“太後确定陳進興效忠的人是你麽?”
***
從籠中取出上好的顧州茶餅,用小槌敲下一塊,放入碾中細細研磨。研好的茶末用茶羅篩過數次,置于青色瓷盞之中。須臾瓶中水沸,乃取水少許,注入盞中調成茶膏。待茶、水交融之時,開始注水點茶。注水時茶筅回環擊拂,令盞中泛出厚厚一層細密濃白的湯花。
點好茶後,陳守逸将瓷盞置于托上,恭敬等待來客的評價。
客人此時卻立于窗前,随手翻看陳守逸案上的那方石硯。察覺到陳守逸的目光,他放下硯臺,轉過身對陳守逸微微一笑。
此人大約四十多歲年紀,身上也穿着宦官衣飾,臉上雖然還沒有多少皺紋,兩鬓卻已有了幾縷霜白。
他緩步走到茶盞之前,卻并不急于享用茶湯,而是凝神觀察盞中浮沫。不多時,瓷盞中的乳花便開始消退,現出下面的水痕。這時那人才擡起頭,溫和地笑道:“似乎有些生疏了呢。”
陳守逸赧然道:“太妃不吃點茶,這幾年确實有些疏于練習。”
“上一次和你鬥茶好像還是四年前的事?”來客頗有感慨之色。
陳守逸回答:“是。”頓了頓,他又自嘲道:“如今技藝生疏,不堪匹敵。父親此番若為鬥茶而來,恐怕是要掃興了。”
這人正是剛剛上任的左神策護軍中尉、前宣徽使陳進興。
聽見此語,陳進興白他一眼,嗤笑道:“說得好像你以前贏過似的。”
陳守逸也笑了:“父親說話還是這麽不留情面。”
“演了好幾年的父子反目,突然要改回來倒有些不習慣了,還想着要損你兩句,”陳進興笑道,“這幾年害你吃足苦頭,真是委屈你了。”
“戲做足了,太後才會相信,”陳守逸道,“兒子還沒恭喜父親呢。”
他整了整衣衫,鄭重向陳進興下拜,恭賀他晉升之喜。
陳進興笑着扶他起來,和藹道:“父子之間,何須如此客氣?說起來,我能有今天,也都是你的功勞。”
“這兒子可不敢居功,”陳守逸起身後道,“計策原是太妃想出來的。”
陳進興點頭:“當初太妃找到我時,我其實并不看好她的計劃,中間變數太多,太容易出現漏洞。沒想到她竟然真的能做到。”
“太妃的才智的确容易被人低估,”陳守逸道,“就算是先帝,當初聽完太妃的計劃,也直說太妃瘋了。若不是後來別無選擇,能不能說服先帝配合也很成問題。”
與其說先帝為徐九英留了後手,不如說先帝是按照徐九英的意願在行事。大概沒人能猜到,無論是刻意在兩位神策中尉之間制造矛盾,還是遺诏上那語義不詳的“大事不決者由太後裁斷”,其實都是出自徐九英的授意。
陳進興沒有置評。
陳守逸以為陳進興聽完,怎麽也會誇贊徐九英幾句,不料半天都沒聽見養父說話。他轉頭看去,卻見陳進興正一臉古怪地看着窗外,像是大惑不解,又像是哭笑不得。陳守逸也疑惑起來,小心翼翼地喚他:“父親?”
陳進興回過神,指着窗下一排排郁郁蔥蔥的植物問他:“我記得你以前只愛養蘭花,怎麽現在都改種這些東西了?”
陳進興指的是陳守逸種在窗下花盆裏的蔥姜蒜。來的時候他并沒有在意,直到剛才無意中看見,才突然驚覺,在他們缺少聯系的幾年的,養子的趣味已變得如此不同。
陳守逸面皮微微泛紅,不好意思告訴養父,這是為了方便随時烹煮食物給太妃享用才種的,摸着鼻子回答:“這些好養活。嗯,好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