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傳習錄:(2)
皇帝近在咫尺,卻終究未得引用。
檐牙高聳的禦史臺,衣冠衮衮的朝政大員們,所有的這些人,構成了壓在老皂隸身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這世上的每一個有才幹、有志向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這種沉重的社會壓力,他們的才華遭到譏笑,他們的能力不被承認,他們的志向,也淪為了庸俗之徒茶餘飯後的談資。
難道,在這無形的社會構架之下,有才能的人,真的沒有機會脫穎而出了嗎?
錯!如這老皂隸,他固然是遭受到了最無恥的壓制,但如果我們仔細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老皂隸的人生失敗正在于他缺少了一個“恭”字。
在禦史臺,他只是一個不起眼的皂隸,卻以他的才幹壓制住了諸多自命不凡的官員,這是他的不智。想那些官員們是何等地心高氣傲,只有在權力的高壓之下,他們才肯低下頭,而如今區區一個老皂隸就以才智壓倒他們,這無異是對他們智商的一種羞辱。
所以厚黑始祖孔子所推崇的成功之道,首先就是溫良恭儉讓。溫良恭儉讓說起來是五個字,實際上只有一個核心的恭。
恭是一種人生的戰術,一種成功的策略。同時恭也意味着對他人付出的尊重。任何一個人,只要他的社會地位高于你,那麽他就必然是比你多做了點什麽,即使你不尊重他這個人,也應該尊重他的付出。
所以,恭字的原始含義是:尊重別人的生存權利與曾經的付出。
一旦你能夠尊重別人,那麽你就會步出卑微與渺小的心理陰影,就會由此起步,走向成功的人生。
(88) “恭”的實用價值
戰國初年,晉智伯想要吞并趙襄子、魏桓子與韓康子三家,先以其勢逼迫魏桓子和韓康子,強迫這兩家獻城獻地。然後又逼迫趙襄子,卻為趙襄子斷然拒絕。智伯大怒,遂迫魏桓子并韓康子,三家共起大軍,前來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慌不擇路,率了一衆家臣,倉皇逃往晉陽,據城而守。晉陽城池高聳,急攻不下,于是智伯就掘開晉水,淹沒了晉陽城。
趙襄子及家将們仍然堅守在為洪水所淹沒的晉陽城中,将釜鍋吊到空中煮飯,極是艱難。眼見得趙襄子已經無法再堅持下去,智伯大為興奮,就威脅與他同來的魏桓子、韓康子說:“你們給我聽好了,都老實一點,否則的話,我就像淹不聽話的趙襄子一樣,淹了你們兩家。”魏桓子和韓康子聽了,幾欲氣炸了肺,卻又不敢吭聲。
就在這天夜裏,趙襄子手下的謀臣張孟談偷偷地缒下城來,找到魏桓子和韓康子,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為什麽要屈從于智伯?趙、魏、韓三家同為一體,唇亡齒寒,倘若趙氏滅亡,你們兩家還能再活下去嗎?”
魏桓子和韓康子被張孟談說動,就于當夜偷偷掘開堤壩,将晉水灌入到了智伯的大營之中,智伯沒有防備,被趙、魏、韓三家聯軍合力沖撞,頓時大敗,智伯被殺,從此趙氏、魏氏與韓氏三家将晉室瓜分,這就是戰國時期趙國、魏國與韓國的來歷。這一段歷史,又稱之為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而後,趙襄子死裏求活,激動不已,曾經死戰保城的家将與家臣,也都是非常的興奮,等着趙襄子加官晉爵。人人都認為,贏得這場戰争的頭號功臣,非張孟談莫屬。
Advertisement
然而,當趙襄子宣布晉爵的家臣名單之時,所有的人無不大吃一驚。蓋因排在第一位的,卻是一個在守城之戰中沒有任何表現,既沒有和敵人血拼過,也沒有獻出過什麽好計策的人。事實上,大家甚至連這個人是誰都不清楚,總之是一個才幹極為平庸之輩。
群臣不明白這是怎麽一回事,就詢問趙襄子:“這個人有何了不起之處?為何要首先嘉獎他?”
只聽趙襄子回答道:“這個人于守城無功,于破敵無力,但是此人始終對我極盡恭敬,從來不敢亂了君臣之禮,這就是他晉升的全部理由。”
群臣還是不明白,問道:“可我們也對君上極為恭敬啊,而且我們不僅是恭敬,還拼死賣力。”
趙襄子笑道:“你們拼死賣力是沒錯。可是當智伯水灌晉陽,我大勢将去的時候,你們所有的人,對我的恭敬都不如以前了,甚至還有人給我臉色看。只有這個人,他即使是浸泡在洪水裏,也仍然保持着以前對我的那份恭敬,我不獎賞他獎勵誰呢?”
史書上說,看了趙襄子的獎懲方案,名臣張孟談一言未發,悄然出走了。因為他意識到,趙襄子試圖用這種方式強化自己的威權,而這也同時意味着作為臣屬的生存空間,将會被擠壓得越來越狹小。
然而張孟談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當洪水困城的時候,趙襄子的心境。可想而知,當洪水灌入晉陽城,守城之人莫不是極盡驚恐,因為大家都有一種末日臨頭的感覺,所以才會對趙襄子流露出不遜的心态。而這時候,感受到最大恐懼的,卻恰恰是趙襄子本人,他不僅面臨着洪水困城的危局,更有可能遭遇到臣屬的背叛。他之所以在這種極端危險的情形下還能夠挺住,精神沒有崩潰,原因就在于還有一個人,仍然是對他畢恭畢敬,奉之為主的。
是這個人的恭敬,給了趙襄子以最需要的權力威嚴與心理支撐,讓他能夠泰然自若,繼續統籌大局,度過最危險的時期。
這就是恭的價值之所在,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恭敬,拯救了另一個瀕陷絕望的人,那麽這個人的價值自然也是尋常人所無法比拟的。
這是恭敬作用于他人身上的效用,而當這種效用轉到自身的時候,同樣也具有不可思議的強大力量。
趙襄子家族,應該是對“恭”字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頗有體會的。早在他的祖宗——晉靈公時代的趙盾起,就因為“恭”之一字,僥幸保得了性命。
趙盾原是晉國的大夫,時值國君晉襄公死,于是大夫趙盾做主,就扶立了晉靈公。這個晉靈公卻是一個典型的暴君,他一旦掌握了權力,就恣意放縱,胡作非為起來。一個廚子只因為烤的熊掌沒有爛透,就惹火了晉靈公,被亂刀剁成了碎塊。趙盾知道這件事後,就于朝堂上嚴厲地斥責了晉靈公,要求他收斂一點,要做一個仁君,切莫挑着暴君來做。
眼見得趙盾妨礙自己胡作非為,晉靈君大怒,就派遣了一個名叫鋤倪的刺客,讓他趁夜黑人靜的當口,悄無聲息地把趙盾殺掉。
于是刺客鋤麑趁夜潛入趙盾家,卻發現趙家家徒四壁,空空如也,而趙盾本人則身穿官服,滿臉恭敬嚴肅地坐在一張椅子上,正等待着天亮後上朝。當時鋤麑越看心裏越是驚訝,心想這樣的士大夫能夠在暗夜無人之處,還仍然保持着對公事政務的恭敬,這是難得的賢良大臣啊,晉國能有這樣的賢人,那是晉國的幸事。自己如果殺掉了這樣的賢臣,只怕那良心的折磨,是自己所無法承受的。
刺客良心發現不忍下手殺害謙恭狀态之中的趙盾,可是作為一個刺客,殺趙盾卻是自己的職責。若不殺他,有違一個刺客的職業道德。如此這般地進退兩難,刺客鋤麑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他從樹上跳下來,大叫一聲:“趙大夫,我是國君派來的刺客,是來殺你的,可你是賢臣,我不能殺,不殺你我又無法向國君交差。這樣好了,我幹脆一頭撞死算了,我死了之後,你一定要小心保護自己,國君他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說着,鋤麑一頭撞在牆壁上,當場身死。
趙盾僥幸逃命,這固然是刺客明是非、知善惡的結果,但趙盾其人,于無人之處仍然能夠保持謙恭本色,才是打動了刺客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後世的理學家講究一個“君子慎獨”,也就是說,越是在沒人的地方,你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任何時候也不能放縱自己心裏的欲望。如果說,趙盾的謙恭能夠打動殺手的心,那麽你的謙恭,同樣也能打動你的上司,打動你的老板,打動你的同事,讓他們想不升你的職都不可。
一個良好的恭敬之心,既可以保護別人,獲得別人的終生感激,也可以保護自己,成就自己的人生事業。這絕對是只賺不賠的生意,人在官場,絕不可以放棄如此輕易就能夠成功的一個機會,這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
(89) “繃”的文化哲學
繃這個字的繁體,寫作“繃”,是由一個爛絞絲、一座山及一個朋字所組成。
爛絞絲是指柔軟的絲織物,這是古時候非常昂貴的質料,普通百姓是穿戴不起的,即使是君主貴族,也只在特定的公衆場合才穿出來,以顯示自己的威嚴。
而“朋”字的古體是兩只并列在一起的貝殼。貝殼這東西,現在只有孩童、收藏家及海洋生物學家還感興趣,普通民衆對此隔膜,渾不知這貝殼乃上古的金錢貨幣。上古時代的人,若然是能搞到一串貝殼挂在脖子上,那麽他就會贏得無數女原始人的芳心,因為這标志着他乃是上古時代的大富豪。
絲織物是社會地位的象征,而貝殼則是財富的象征,這兩樣東西結合在一起,預示着什麽呢?
預示着暴力、流血與戰争。因為無論是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還是富可敵國的滿箱子貝殼,這些東西都是人們拼命想獲取的目标。古往今來,圍繞着權力與金錢,是一部血腥彌天的歷史。比之于勤勞致富,苦幹出頭,遠不如一刀子砍下去更有效率。
說到為權力而流血,最慘烈的莫過于秦始皇創建了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權之後,他的小兒子秦二世接班,上任之後的頭一樁事,就是将他所有的哥哥姐姐,也就是皇子和公主們,統統像狗一樣地牽到集市之上,車裂而死。秦二世之所以對自己同脈血緣的親人下如此之辣手,原因就在于,唯有這些人,才是對他手中權力的最大威脅。
說到為財富而流血,就更是無法一一勝說了。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九成九是因為金錢所帶來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所感受到的壓制、悒郁、憂傷與痛苦等所有的負面心理及情緒,莫不是與金錢相關聯。人人都想把別人手裏的錢弄到手,人人都防止別人把自己的錢弄走,這患得患失的普遍性心态,就構成了沖突與痛苦的必然。
因此,無論是以絲織物為代表的權力,還是以貝殼為代表的財富,都有一個高危的性能,不唯是随時都有可能被人搶走,而且還難免拖累自己的性命。那麽,要如何做,才能既保得權力在握,金錢在手,又能保證身家性命安危無虞呢?
“繃”字中最上面的“山”字應聲而出,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簡單而深奧的社會基本常識。如果你想保有自己手中的權力與金錢,就必須要借助于山的智慧。
山有什麽特點?不動如山,安穩如山,平靜如山,厚藏而不露如山。山的特點就是不動聲色,表面上崎岖坎坷,一任樹木生長,百獸相争,群鳥翔集,蝶舞花香,山卻從來不表示任何态度。但在這極盡不顯眼的溫厚之下,大山之中卻蘊藏着不計其數的寶物,任何人想要從山中拿走哪怕是一塊石頭,都需要付出極大的辛勞。
所以“繃”原本不是一個字,而是一整套做人處世的人生哲學,任何人如果能夠參透這個字所隐含的秘密,不唯能夠獲得權力,得到金錢,還能夠于無上的尊榮與幸福之中,獲得最讓人羨慕的美好人生。
對于這個“繃”,厚黑始祖孔夫子參得最為透徹,所以他諄諄地教導後人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如果不能夠做到像山那樣地莊重而沉靜,那麽你在別人眼裏就沒有尊嚴,這種情況下不要說獲得權力和金錢,就連與人交流溝通,學習一點社會法則,都千難萬難。
像山一樣地莊重而沉靜,它首先是體現在一個人的外在舉止上,也就是要時刻板着一張臉,不茍言笑。這張臉不是板給明白事理的人看的,是板給許多缺少見識、內心空空如也的人看的,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你親近他們,他們就沒大沒小,蹬着你的鼻子就往你臉上爬。你疏遠他們,他們又怨氣沖天,責怪你不重視他們。而且這種人無法看到你的內心世界,體會不到思想與人格的力量,表面的現象對他們來說就意味着一切。所以你需要板起臉來,讓他們悚然而驚,以為你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從而不敢打你手裏的權和兜裏的錢的壞主意。
像山一樣地莊重而沉靜,最終還是要落實在你的內心深處,也就是體現在你成熟的人格上。一個人,只有當人格成熟之後,才會具有洞察世事人心的大智慧,才能夠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付出贏得相應的回報。倘只有一個不茍言笑的外在,而內心卻躁動不安,那就是俗話說的銀槍洋蠟頭,最是見不得真章。
“繃”之一字,所蘊含的思想力量博大精深,它不唯告訴了我們保有權力和金錢的秘法,還傳遞了人生幸福的重要法則與觀念。只要我們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知道,無論你任何時候細心揣摩這個字,都能夠獲得心靈上的升華與安寧。
(90) “繃”的實用價值
清朝順治年間,吳地設立織造局,一位姓張的滿族人,被任命為當地的督理。張督理之所以獲得這麽一個肥缺,是因為他颌下長了一蓬大胡須,支棱八翹,極是威風,望之令人不由生敬,如此威儀,天生是個當官的好料子。
有一天,張督理的一個部屬生了病,請來了一個姓李的大夫,李大夫也有一蓬好胡須,這胡須根根光滑,烏黑透亮,看上去俨然不世出的神醫。張督理看到對方的胡須,頓時來了興趣,就站在李大夫身後靜看,看了一會兒,他突然伸手揪住李大夫的胡須,說了句:“好個插不臘。”李大夫聞言,大悅,就回身也揪住張督理的胡須,說道:“大人的這個插不臘也不錯。”此言一出,就見張督理的臉色由紅轉白,身體激烈地顫抖起來。李大夫不明白張督理的情緒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變化,就繼續賠笑道:“大人的這個插不臘,端的威風凜凜,小生羨慕已極啊。”這時候張督理的那張臉,已經黑中透出了紫色。
過了一會兒,李大夫看完了病,背藥箱出來,就見張督理手下的一名吏員迎過來,悄悄地把李大夫拉到一邊,說:“李大夫,你瘋了,你怎麽當面罵張大人是插不臘?”李大夫茫然道:“我沒有罵他啊,難不成這插不臘是罵人的話嗎?”就聽那吏員解釋道:“實話跟你說吧,這插不臘,是滿語中用來說男人生殖器官的。你揪住他的胡子,說他的腦袋是插不臘,都快要把他給氣死了。”李大夫這時候也蒙了,說:“這事怎麽能怪得了我?是他先說我的胡子是插不臘的,我都插不臘了,他憑什麽不插不臘?”
話雖如此,但畢竟張督理是官,李大夫是民,自古民不與官鬥。所以李大夫又回去向張督理道歉,可張督理又能說什麽?畢竟這事是他自己不夠莊重,沒能夠繃住自己,說出有失自己身份的話來,才會無端取此羞辱。
官場之上,最講究的是一個面子,講究一個名聲,所有的人都是靠了這名聲混飯吃。之所以大家要擺出一副聖人的面孔,死繃住一張臉,不是大家願意這樣做,而是一旦你沒能夠繃住,說出有失莊重的說來,小焉者影響到自己的聲譽,大焉者影響到自己的前程,這是極為不智的事情。
還是在清朝同治年間,陝西有個縣令叫唐李杜,是一個生性滑稽诙諧的人,經常喜歡和同僚們開玩笑。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姓夏的縣令,此人是買來的官,不太熟谙官場禮節,說話行事,多有不合規矩之處,大家都有意無意地拿他開玩笑。唐李杜見到了他,就忍不住戲弄他,問夏縣令貴姓。夏縣令回答姓夏,于是唐李杜就嚴肅地問:“從前有個夏徵舒,是府上的什麽人啊?”夏縣令沒聽過這個名字,但見唐李杜說得嚴肅認真,倉促間就回了一句:“那是我的祖先。”唐李杜恍然大悟地噢了一聲,兩人就分了手。
卻說夏縣令回去之後,跟人談起這事,并問:“這夏徵舒到底是誰,我怎麽就從來沒聽說過呢?”有了解當地風俗的人告訴他:“在陝西,王八的兒子小王八羔子,名字就叫夏徵舒。”夏縣令一聽就急了:“什麽,你說這個唐李杜,我招他惹他了,他這樣污辱我!”就立即要去找唐李杜理論,被別人及時勸下了。
等到第二天,夏縣令一大早就來到官衙,揪住唐李杜,破口大罵不休。唐李杜卻不在乎,環顧左右諸同僚,說:“昨天的事兒,你們大家都聽到了,是他自己說小王八羔子是他祖宗的,這跟我有什麽關系?”夏縣令一聽,更加憤怒了,揪住唐李杜去找知府評理。不想這知府和唐李杜是朋友,有關唐李杜戲弄夏縣令的事情,唐李杜早就跟知府說起過,當時還把知府笑得前仰後合。現在見夏縣令找來說理,知府就佯作不知,讓夏縣令把事情經過詳細地說一遍。可憐那姓夏的縣令,初入官場,哪曉得這裏邊的人際關系盤根錯節,大家合起夥來戲弄他!他就把事情經過詳細地說了一遍。
聽完了之後,就見知府把臉一沉,對夏縣令說道:“這麽說起來,此事不怪唐李杜,是你自己不學無術,又亂攀祖宗,才惹來這場羞辱,都給我回去吧,這事,等我們開會讨論讨論再說。”
于是巡官将唐李杜和夏縣令雙雙帶出,不一會兒,就見知府大堂前挂出一面牌示,上書:“夏縣令咆哮公堂,尚可原諒,可是不學無術,卻又如何治理百姓?現解除其縣令職務,命其回原籍認真讀書。”這就是清史上有名的“一聲王八子,斷送一縣令”的故事。
在這件事情中,唐李杜固然不夠莊重,沒有繃住自己,可是他有不莊重的資本。一來他在官場之中是老資格,二來他和知府情交莫逆。而夏縣令之所以弄得灰頭土臉,丢官棄職,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自己沒有“繃”住,正因為他繃不住,所以別人才拿他不當回事,故意拿他逗樂取笑。而當遭到羞辱之後,他又沒有繃住,居然在上司面前把自己的纰漏醜事說出來,這就更讓人瞧不起了。
中國人缺乏幽默細胞,不愛開玩笑,這是因為一個愛開玩笑的人,言多必有失,而且你既然對別人開玩笑,別人也會拿你開玩笑。你跟別人開的玩笑可能注意分寸,別人對你開的玩笑,卻往往是精心布的局,為了避免遭遇到官場的陷阱,所以大家才不得不強撐着,緊繃起臉。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官場不惹繃臉的官,這已經是一個最基本的社會常識。
說到繃臉的社會效益,唐代有個畫家,叫韓滉,此人雖然是搞藝術的,卻對人情世故極為了解,他可以說已經參透了繃臉的最高境界。
韓滉曾被任命為鎮海軍的節度使,他善于用人,對于前來投奔他的幕客,都能夠恰如其分地安置到正确的崗位上。有一個朋友的兒子來投奔,此人一無所長,不懂文不事武,不會寫不會畫,基本上是個廢物。韓滉卻不介意,就先讓他在宴會上陪客人飲酒,然而發現此人自始至終,端端正正地坐在他的位子上,緊繃着一張臉,不見有絲毫表情,也不和鄰座的人聊天說話,搞得鄰座之人如坐針氈,坐卧不安。
于是韓滉就命這個人去守衛武庫的門,此人每天一大早進入帷帳,然後正襟危坐,緊繃着一張臉,一動不動,一言不發,一直坐到深夜。他這張緊繃的臉,吓得營中軍士們膽戰心驚,誰也不敢從武庫門前經過。
只不過是一張緊繃的臉,如何就能夠驚退一營軍士?
這是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比較表象化、具象化,在看待人和事物的時候,很難深入其中,多只是依據外在的表面感覺來判斷。看到一個嬉皮笑臉的人,大家就認為他沒正經,見到一個緊繃着臉的人,就覺得很有威嚴。所以官場之上,最重這個繃字,你能繃住,就不愁別人的欽服,若然是繃不住,饒你有天大的才華和能力,大家定然是不信服。
至于繃住臉之後的學問與修養,盡可以慢慢地修習,但首先,先得把臉繃住,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
(91) “兇”的文化哲學
“兇”這個字,原是上古時傳說的一種食人怪獸,但由于這種怪獸誰也沒有見到過,時日長久,這怪獸就被镌刻在鼎器上,以供大家辨識,若然是遇到,一定要小心。所以這個字的最初含義,就是提醒我們這是一種最大的恐怖,最極端的危險,千萬要小心,要留意。
但是後來,由于“兇”這種怪獸始終沒有出現,這個字的意義開始遠離那神秘莫測的遠古森林,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于是這個字就演化成為一只巨大的鼎,以及一個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的否定性标志。
鼎到了春秋年間,就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但在更遠古的時代,鼎只是人們吃飯的大碗,只不過這只碗有點太大。但大也沒得法子,因為上古時代,原始人過的是集體主義的生活,同吃同住同勞動,所以要吃大鍋飯。科技比較落後的部落就用一只大石槽子當飯碗,科技比較發達的部落,就可以鑄造一只大銅鼎,鼎下生了烈火,衆原始人載歌載舞,圍着大鍋邊跳邊吃。
正當原始人跳得興高采烈,吃得眉開眼笑之時,突然出事了。出什麽事了不知道,但這事的後果,卻是極為嚴重的,嚴重的程度,就是一個“兇”字。“兇”字,就是對人吃飯權力的徹底否定,就是不能吃了,不允許吃了,不讓吃了,不可以再吃了。現在吃不着,更可怕的是,以後也沒得吃了。
所以“兇”這個字,最原始的含義不是一個字,而是一種情境,又可以說是一句話:取消你吃飯的權力……古代原始人語言不發達,說這麽多的話太費力氣,索性就用一個字來搞定:兇!于是當事人就知道他完蛋了。
然而,吃飯是天賦人權,是誰這麽兇,竟然連飯都不讓人家吃了呢?
這個事,細說起來,正落到了儒家祖師爺們極力回避的一個問題:人性本惡論。
說起人性本惡這門哲學,那是相當地不讨人喜歡。蓋因這種學說認為,人類都是懶惰的,消極的,不求上進的,心懷詭詐的……沒有人喜歡這門學問,甚至連相信人性本惡的人,都不喜歡它。
但是,我們盡可以否定人性本惡,堅持認為人性是善良的,是勤奮的,是積極上進的,是充滿陽光的……可無論你相信什麽,還沒聽說誰因此而要求取消監獄。那些否定人性本惡的人,恰恰是最不喜歡和監獄裏的兄弟們打交道的人。因為監獄的存在是一道抹不去的暗影,投射到所有人的心裏。
在這世界上,确實有一些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走上了人生的歪路。也就是說,他們将會與善良的你為難,你怎麽辦?
還有更多的,沒有走上斜路的人,但是他們太自信了,他們堅定不移地相信,他們是正确的,而你是錯誤的,所以他們在你面前與你擡杠、頂牛兒,寸步不讓。在這種情況下,你又該怎麽辦?
或許你會想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古訓,可是別忘了,你人在官場,你所面對的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每做一項決定,你都需要對許多人負責。你毫無理由地後退一步,就意味着損害更多人的利益,你必須要因此而承擔責任,丢官棄職,戴枷入獄,無論結論是哪一種,總歸逃不過一個字:兇!
兇就意味着,你沒得飯吃了。不唯是你沒得吃,你的老父母,你的妻子兒女,都因為你後退一步,從此都沒得吃了。
現在我們明白了,難怪“兇”這種怪獸,傳說日久卻從未有人見到過,而這個字卻形影不離地伴随着我們。實際上,“兇”這種怪獸,它原本是人類社會相互博弈的一種神秘力量,它無形無質,看不見摸不着,卻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地逼迫着你,盯緊着你,那一雙可怕的眼睛死盯在你那無辜的飯碗上,你說這種怪獸可怕不可怕?
“兇”者,不是說我們對人要兇,而是我們所面對的無形的社會博弈力量太兇,無數人就是在這種強大壓力之下被碾壓成齑,現在這種可怕的力量向我們逼迫而來,我們應該怎麽辦?
“兇”這個字,讓我們終于來到了哲學的十字路口上,此前此後,無數人都曾經發出這樣的吶喊與追問:面對命運橫飛逆來的打擊,我們是應該逆來順受,一聲不吭呢?還是應該挺起胸膛,拿起武器,将對手消滅呢?
“兇”,是我們人生所面臨的道德困境,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的無奈感嘆。只有當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這個字所蘊含的強大力量與法則時,我們才能體驗到憐憫與慈悲的境界。
“兇”,就意味着你必須為更多人的利益着想,采取更果斷的措施,不顯霹靂手段,不現菩薩心腸,這才是我于“兇”中所發現的人生真谛。
(92) “兇”的實用價值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黃蓋。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個黃蓋以苦肉計騙過了曹操,舉火焚天,大敗曹操于赤壁。而黃蓋早年間有件事,三國演義中卻沒有提及。
東吳地方有一座石城,城中的屬吏個個狡詐奸詭,難以管理。當時黃蓋還年輕,聽到這種情況,就說:“讓我去吧,或許我有辦法對付他們。”
于是黃蓋就出任了石城長,到任之後,就召集所有的僚屬開會,說:“我這人,沒什麽本事,不懂得行政事務,只不過是因為我湊巧帶兵打贏了幾仗,所以才來到這裏。以後石城的公文文書,就請各位費心了,我的工作是負責督導各部屬,糾舉僚屬的失誤。如果發現有人敢于欺瞞,雖然不至于用鞭子抽打你們,但責任和後果,肯定是由你們自己來擔負的。”
講完這番話之後,黃蓋就甩手不管了。諸僚屬們就開始了工作。起初的時候,大家還有點擔心,害怕黃蓋追究他們以前的事情,但是慢慢地,所有的人開始懈怠了下來,又看黃蓋根本不管不問,知道黃蓋的确不懂,就開始像往常那樣欺瞞詭騙,胡作非為。
忽然有一天,黃蓋又召集僚屬開會,說:“我發現了幾件不法的事情,你們之中有兩個人,公然欺瞞詭騙,這是我決不允許的。”說完,就命人将那兩個僚屬揪了出來,兩人吓得急忙跪下,磕頭認錯。黃蓋說:“我早就有話在先,即使是你們犯了罪,我也不會用鞭子打你們,但後果自負。可沒想到你們根本不在乎,那我就沒辦法了,來人,與我把這兩個公然欺瞞上司的僚屬砍了。”
眨眼工夫,兩個僚屬的腦袋就被砍了下來,其餘的人駭得魂飛天外,從此戰戰兢兢,再也不敢稍加放肆了。
黃蓋是一員武将,武将辦理政務,最是麻煩頭痛。所以他動用軍法治理僚屬,也是蠻符合他的個人風格的。而黃蓋在這裏的表現,就一個字:兇!然而,倘若他不兇,最後得到的結果,必然是當地的政風徹底敗壞。這樣說起來,那兩個人死得可是一點也不冤。
北宋靖康年間,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大亂,這時候老将宗澤奉命任開封府尹,初到開封,就發現物價暴漲,所有的食物及物品,價格都漲了十倍,百姓叫苦連天,卻無可奈何。
于是宗澤就考慮解決物價上漲的問題,他暗中派人到集市上買回來米和面,回來後估算分量價格,發現米面的價格并沒有漲多少。然後他又讓廚師把米和面煮熟,再和集市上的食物比較一下,發現食物的價格漲得明顯離譜。
于是宗澤就命人抓回來一個糕餅老板,問他:“你賣的食物,為什麽價格如此之高?”糕餅老板回答道:“這是因為米和面價格飛漲的緣故,要知道金兵打過來了,現在是亂世,亂世的價格高一些,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更何況,所有的糕餅都是賣的一個價,我不可能單獨降價,擾亂市場。”
于是宗澤命人把米和面拿過來,對糕餅老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