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傳習錄:(5)
明确的信號。這個信號就是我們承認對方的主宰權力,尊重對方的獨立意志,維護對方的尊嚴與體面。也有專家将“送”字解釋為一只四腳朝天的羊,奔波在路上。動物界的四腳朝天就意味着絕對地臣服,絕對地服從,意味着對別人權力的絕對性認可和接受,這個意思與我們最終的解釋殊途而同歸,都是要承認對方的主宰力量。
南宋年間,權臣秦桧專權,朝野之間莫不噤聲,各地的官員進貢物品,例來是先将最好的送到秦桧的府上,剩下來的才送進皇宮。曾有一次,秦桧的妻子王氏進宮串門,與太後聊天,太後抱怨說,各地送來的魚太小了,而且也不新鮮。王氏聽了很詫異,說這不可能啊,我們家裏收到的魚,都是活蹦亂跳,又香又肥的。太後聽了後,就朝王氏要幾條,王氏答應了。
王氏回來之後,跟秦桧一說這事,秦桧差點沒瘋掉,用力地痛打王氏這個惹禍精。宰相家裏收到的禮物,竟然比皇帝還好,這事兒要是讓皇帝知道了,豈不是危險之至?打過了王氏之後,秦桧眼珠一轉,命人搞來一大盆肉糙刺多的大草魚,給宮裏送進去。太後看到這些爛魚,拍手笑道:“我就說吧,王氏那個沒見識的女人,哪知道什麽魚好什麽魚壞!”從此對秦桧盡釋疑心。
看看秦桧這家夥,難怪他能夠成為中國惡人之首,他的腦筋實有過人之處。夫送禮物者,送的不是錢,不是貴重,而是對對方主宰權力的肯定。你送不出這個味道來,送多少禮物也是枉然。
(82) “送”的應用
明武宗年間,大宦官劉瑾用事,官員劉宇就想方設法巴結劉瑾。劉瑾雖然貪婪,卻沒什麽見識,暗示說只要五百兩銀子,就可以滿足劉宇的願望。可是劉宇極是闊氣,一出手就是一萬兩銀子的見面禮。劉瑾喜不自勝地說:“我現在才知道,原來先生是真心愛我。像先生這樣賢德的人,理應多為國家出力啊。”于是舉薦劉宇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太傅。
但沒過多久,劉宇就發現這個兵部尚書沒什麽意思,朝中的士大夫們掣手掣腳,動辄得咎,很是不舒服。于是劉宇又去找劉瑾,要求改任吏部尚書。這時候恰好也有人給劉瑾送禮,希望得到兵部尚書的職位,劉瑾正在為難之際,見劉宇主動讓位,大喜。他就立即把劉宇安排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兵部尚書另委他人。
劉宇之所以想出任吏部尚書,那是因為吏部是任命州郡官員的所在,這其中的賄賂,必然不是一個小數目。實際也的确是這樣,可是當劉宇來到之後,頓時大失所望,因為吏部另有一個叫張彩的人,和劉瑾同為一黨,他早把任命州郡官員的權力抓在了自己手上,豈有讓給劉宇之理?
劉宇非常失望,嘆息說:“看來我命中注定要做一個清官了,那兵部原本就很不錯嘛,我何苦非要到吏部來呢?”
看看這個劉宇,送了一萬兩銀子的厚禮,落到最後,竟然連本錢都收不回來,真是天大的冤枉啊。然而他也怪不得別人,送禮之前不先研究好官場的生态情形,最後落得血本無歸,實是情理之中的事。
相比之下,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百齡的官員,此人對官場的習風倒是精研透徹。他剛剛到任的時候,絕不收受一文一錢,百姓感其恩德,稱之為包龍圖。等他的清廉名氣盡人皆知的時候,他突然一變臉,大肆收受起賄賂來。有人驚問他何以自堕氣節,百齡笑曰:“現今天下人都知道我清廉,老夫這清廉之名,正好拿來換銀子。你要知道,我的清名在外,就算是有人把我收受賄賂的事情說出去,別人也是不肯相信的……”史書上說,百齡其人非常的精明,他在任上收受的珍奇寶物,多達數百桶,然後他再用這些寶物去賄賂皇帝身邊的人,讓這些人繼續宣傳他的清廉之名。可知此人在做官之前,早已是深入地研究過用清名換銀子的法門。
還有一個叫王鳴盛的人,此人最早曾是富人家的教書先生,他每天走進富人家的宅子之時,一定要用雙手做摟物狀。有人問他何故,答曰:“不過是把他家的財氣摟到我的懷裏罷了。”
此後王鳴盛當上了官,立即大展手腳,大撈特撈,把撈上來的銀子再送上去,要求做更大的官,撈更多的銀子。于是就有人問他:“先生學問富有,才名天下,怎麽還會貪戀這人間俗物呢,難道不怕連累到自己的後世清名嗎?”
王鳴盛笑曰:“貪婪粗鄙,不過是一時的事情,而文章才是千古之事,我相信自己的文章傳至百年之後,是沒有問題的。到了那時候,人們讀到我的文章,只會為我的清名氣節所打動,誰又會多操心我活着的時候撈了多少銀子呢?”
在王鳴盛眼裏,收受及送禮已經構成了他人生哲學的一部分,但據說他寫的文章,卻多是慷慨激昂,悲烈高歌,盡為蒼生鼓與呼。不過這些文章最終沒有能夠流傳下來,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的送禮人生太過于膚淺,不過就是撈完了送,送完了升官,升官之後再撈這麽三部曲,明顯缺乏思想含量。
送禮送的是對方的主宰滿足感,獲取的是自己的利益。《三國演義》中的張松獻地圖,将這一送禮哲學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Advertisement
劉璋大喜,收拾金珠錦绮,為進獻之物,遣張松為使。松乃暗畫西川地理圖本藏之,帶從人數騎,取路赴許都。早有人報入荊州。孔明便使人入許都打探消息。
這裏說,成都的張松已經琢磨将自己的主子劉璋賣掉,他暗畫地圖,以此為晉身之禮,先去拜訪曹操,可是曹操對張松不夠禮貌。為什麽呢?這是因為曹操在張松這裏沒有獲得滿足感,你不事先滿足當事人內心中的主宰欲望,禮物送上門來人家也不要。張松無奈,只好再走找劉備的路線。
書中說,張松未至,劉備已經是倒屣相迎。明擺着,劉備渴望得到這份厚禮,可是事情發展下去,仍然是一波三折:
至府堂上各各敘禮,分賓主依次而坐,設宴款待。飲酒間,玄德只說閑話,并不提起西川之事。松以言挑之曰:“今皇叔守荊州,還有幾郡?”孔明答曰:“荊州乃暫借東吳的,每每使人取讨。今我主因是東吳女婿,故權且在此安身。”松曰:“東吳據六郡八十一州,民強國富,猶且不知足耶?”龐統曰:“吾主漢朝皇叔,反不能占據州郡;其他皆漢之蟊賊,卻都恃強侵占地土;惟智者不平焉。”玄德曰:“二公休言。吾有何德,敢多望乎?”松曰:“不然。明公乃漢室宗親,仁義充塞乎四海。休道占據州郡,便代正統而居帝位,亦非分外。”玄德拱手謝曰:“公言太過,備何敢當!”
有關送禮的哲學思想,全在這一段之中了。按劉備的心思,他恨不能沖過去按倒張松,将禮物從他的手中搶過來。可是劉備沒有這樣做,反而是故作矜持。何故?表面上看,這是劉備城府太深,是在釣張松,而隐藏在劉備內心深處的心理動機,卻是因為張松仍然沒有能夠滿足他的主宰欲望,直到張松這樣做了,劉備才極不情願地收下這份禮物。
送禮之難,難就難在這裏,明明你送出去的禮物對對方來說非常重要,可如果你不能夠降格以求,他就無法收下,這其中的心理障礙,必須要上升到哲學的層次上來,才能夠加以解決。
不唯是送禮需要認真地加以研究,收受禮物也同樣需要研究,許多情形下,送禮達不到目的,往往不是送禮之人缺乏誠心,而是收受禮物的人,對收禮缺乏理性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送禮之人就必須再度降格以求,以便提供給收禮之人一個心理臺階。
最後一個問題是禮物的選擇,不是金銀珠寶就一定貴重,也不是鄉居土産就一定不值錢,什麽該送什麽不該送,一定要考慮到對方的價值取向。歷史上有許多送禮卻被拒之門外的故事。比如說東漢年間,有人給名臣楊震送上黃金,說:“這些你知我知,不要怕,盡管收下吧。”楊震卻說:“天知地知,如何說沒人知道?”最終禮物就沒有送成。究其原因,是送禮之人缺乏對楊震的了解,在送禮的過程中發生了價值觀念的激烈碰撞,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實際上,只要稍微動一下腦筋,把黃金珠寶換成名貴的藏書,以高尚而優雅的品位為沖擊,就能夠一下子打動當事人的心。有關這一門學問,不管是否有心為官,都值得花費心血仔細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