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傳習錄:(4)
黑暗之中。所以高明地捧人,當從這個心理弱點捧起。
東晉年間,權臣桓玄想要當皇帝,就廢了晉室,自己登基。可當他剛剛走到寶座前坐下,只聽啪嚓一聲,那皇帝龍座竟然下陷坍塌,把桓玄摔得魂飛天外,驚心不已。莫非這是老天爺生氣了,不讓咱當皇帝?正在驚恐之際,忽有一人越衆而出,卻是老臣殷仲文,就聽他上前恭賀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今天這事兒,是主上聖德深厚,大地無法承受,所以才會嘩啦一聲。”此言一出,桓玄大喜,立即重重地賞賜殷仲文,車馬器用,窮極绮麗,美貌伎妾,弦樂絲竹,給殷仲文的政治待遇,不亞于當了皇帝的桓玄自己。
捧人的第二個要點,是對方的品性。盡管我們知道古代能夠成為君主的,莫不是有一個殺戮成性的惡習,但你絕不能這麽較真地說出來,而是一定要扭着勁來,設法激發起對方人性中善的一面。誠如孔子所言:“谏者有五,吾從之以諷。”意思是說,勸說別人有五種方法,我老孔提議旁敲側擊,不能直來直去。
比如說,春秋年間的陳國國君,為了滿足自己窮奢極欲的願望,修築了一座高臺,因為有工匠進谏,國君大怒,就命人立即将工匠推出砍頭。偏巧這時候孔子來了,登上高臺,極目遠望,興致勃勃地對陳國國君說:“真是世上最完美的觀景臺啊,這麽美麗的風景,也只有像你這樣最仁慈最善良的國君才有資格登臨,你說是不是啊?”陳國國君只好點頭:“沒錯沒錯,也只有我這種善良人,才有資格登高臨遠。”一邊陪孔子聊天,一邊悄悄吩咐人快點下去把工匠釋放了。
捧人的第三個要點,是對方的智慧。盡管我們對別人的智慧打心眼裏持否定态度,可是這正是燈塔式思維認知的特點,居高臨下俯瞰蒼生,悲憫之情頓生的同時,也産生了英明神武的錯覺。這種錯覺導致了這樣一條規律:所謂的蠢人,特指那些自認為很聰明的人。因為蠢人認識不到自己的愚蠢,倘若認識到了,那他就迅速地進化成聰明人了。每個人都有犯蠢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愚蠢的心态,所以吹捧對方的智慧與英明,不失為一個通往成功的便捷通道。
清道光年間的大臣穆彰阿,就是一個精谙人性的智者,此人一生慣做高官,出任清朝軍機大臣,但在道光皇帝面前,從來不敢自作主張,不管皇帝說什麽蠢話,在他這裏就一句:“是,是,是,陛下天縱英武,我輩萬萬不及……”人們不齒于他的為人,寫了一副對聯諷刺他:“着,着,着,主子洪福。是,是,是,皇上聖明。”單從這副對聯來看,此人應該是一介無才無德的庸碌之輩。然而臨到穆彰阿晚年,突然向朝中群僚發請帖,言稱他某年某月某日死,請大家赴宴。大家不知他搞什麽鬼,到了日子就趕了去。就見穆彰阿迎出門來,請大家入席,觀其顏色,白裏透紅,與衆不同,壓根就沒有死的跡象。然後衆人入席開吃,穆彰阿談笑風生,說着說着,到了他請帖上的即定時辰,就聽他說:“我該走了……”話音落下,他的人霎時間成了一具冷冰的屍體,駭得衆人莫不是驚恐交加。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惟其是那些臉皮巨厚,能夠放下身段奉承別人的人,才是徹悟了人生規律的大智者,穆彰阿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捧人的第四個要點,是捧對方的威權。不過這個捧法難度比較大,因為威權這個東西屬于身外之物,盡管掌權者認為單憑自己的才能與智慧,就應該獲得權力甚至獲得更大的權力,但才能與智慧才是掌權者內心中最為嘉許的。所以吹捧對方的勢力威權,一般來說沒什麽意思,歷史上,稍微有點情趣的,當屬大唐時代的法琳和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還說得過去的成功案例。
大唐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考慮選擇道教為國教,因為道教的始祖老子也姓李,名叫李耳,天下姓李的是一家嘛。可是當這項決定公布之後,立即引起了佛家的強烈抗議,一個名叫法琳的和尚考據說:“李世民的李,是隴西李,老子李耳的李,是代北李,兩家雖然都是李,但根本不是一家李。”最可惡的是,法琳和尚還考據出,老子的父親是一個乞丐……這下子惹火了李世民,就将法琳和尚抓起來,說:“你們佛家不是說,只要念上七天七夜的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刀槍不入嗎?現在我給你七天的時間,你給我念,七天之後,咱們拿刀子捅你幾下試試。”眨眼工夫七天過去了,法琳和尚被從監獄裏提出來,李世民問他:“你念了七天七夜的觀世音菩薩,現在咱們來試試刀子能不能捅進去。”這時候法琳說了一句話,他說:“陛下,這七天我沒有念觀世音菩薩,我念的是陛下您啊。”
法琳和尚的話,讓李世民登時傻眼了。法琳和尚念了七天李世民,如果李世民還要殺法琳的話,這意思豈不是說,念他這個堂堂的唐太宗屁用也沒有嗎?念了唐太宗還要被殺,這就明擺着是李世民否定自己的價值了。他不能夠否定自己,只好饒過法琳不殺。
捧對方的威權,往往是極盡危險的時候,不得已而為之的。但正常情況下,所有的掌權者都希望自己能夠延年益壽,長生不老。所以捧對方的身心健康,就是捧人時所需要注意的第五個要點。
比如說武周時代,武則天搶了李家的江山,有朱前疑上書,曰:“臣夢見陛下活了八百歲。”于是朱前疑立即被加官晉爵。
捧人的第六個要點,是捧人的才情,要經常對人說:你太有才了……說的時候必須要真心誠意,心悅誠服。蓋因天下之人,哪怕是不識字的文盲,也只是認為他不願意識字而已,若然是他願意,那這世上就沒李白杜甫等名家的事了。
唐時有個叫雍陶的人,官任簡州牧。他不喜歡客人,凡是登門告貸之人,無一例外地會受到羞辱。有一天,一個叫馮道明的窮書生找上門來,聲稱:“我跟雍員外是舊相識,請給通報一下。”守門人帶馮道明進來,雍陶毫不客氣地大聲斥責道:“我與你素昧平生,你在哪裏認識我的?”馮道明回答說:“我每天都誦讀你的詩,敬仰你的德行。我在美妙的詩句中天天與你相逢,怎麽能說是素昧平生呢?”說完,馮道明随口吟出雍陶的兩句詩:“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江聲秋入寺,雨氣夜侵樓。閉門客到常疑病,滿院花開不似貧。”雍陶聽了,大喜過望,立即吩咐家人擺酒設宴,熱情地款待起馮道明來。
捧人的第七個要點,是捧對方的領袖能力。比如說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國主石勒大宴群臣,問大臣:“你們看看某家,可以和古代的哪一等君主相比?”大臣回答道:“陛下的神武謀略,超過漢高祖,天下沒人能與您相比。”石勒雖然聽得眉開眼笑,但他的腦子還是很清醒的,就笑着道:“你快拉倒吧,人貴有自知之明,我還不了解我自己?我如果遇到漢高祖劉邦,肯定是他手下臣子,我最多可以與韓信、彭越并肩而坐。不過如果遇到漢光武帝劉秀的話,我倒是可以跟他比劃比劃,說不定鹿死誰手呢。”
石勒是個明白人,所以他才成為了後趙國主。在聰明人面前,吹捧過分沒什麽好處。但這世上的聰明人少,糊塗人多,遇到糊塗人的時候吹捧過分,肯定沒什麽壞處。
Advertisement
捧人的第八個要點,是捧對方的涵養與氣度。涵養與氣度這個東西,是很難捧的,因為這東西對大多數人來說較為陌生,絕大多數人活一輩子,也不曉得啥叫涵養,啥叫氣度。也正因為如此,一旦捧對了路子,就會立奏奇效。
晚清年間,曾國藩和左宗棠同為中興之臣,這兩個人明争暗鬥,相互不忿。這種競争徹底把曾國藩的幕僚們推入了火坑,因為他們不能夠太過于貶低左宗棠,這有違曾國藩的為人忠厚之風。可如果不貶左宗棠,又如何高擡曾國藩呢?沒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大家都是盡量回避。
這時候有個年輕人來求見曾國藩,席間談話,無意中轉到了對曾國藩和左宗棠的評價上來。只聽年輕人說道:“左宗棠凜然正氣,人不敢欺。曾帥您卻是真誠待人,人不忍欺。”此言一出,曾國藩大喜過望,立即安排這個年輕人督造炮臺。可是第二日,這個年輕人就揣了一千多兩銀子跑路了,衆人不忿,紛紛要求追趕,曾國藩卻嘆息道:“人不忍欺,人不忍欺,這個人還年輕,拿走的銀子也不多,就由他去吧。”
單只是一句人不忍欺,曾國藩就不忍再把拐走的銀子追回來,可知年輕人這一捧,恰如其分地捧到了曾國藩的心裏。
捧人的第九個要點,是捧對方的審美能力。相對來講,這個吹捧要點,主要是落在女性的身上,如誇獎女人有超品味的選擇眼光,贊美女性的生活優雅諸如此類。對于那些情商高而身居高位的掌權者來說,選擇這一點作為突破口而吹捧,同樣也會讓對方眉開眼笑。比如說唐玄宗就喜歡讓人吹捧他的音樂造詣,而五代時的後唐莊宗卻喜歡人吹捧他的表演藝術絕佳,大明末年的明熹宗喜歡別人誇獎他木匠手工超一流。總之就是要找準對方最喜愛最擅長的事情,吹捧起來才會顯出效果。
捧人的第十個要點,是捧對方的相貌風儀。要知道,官場是權力集中之所在,權力是男人的青春劑,掌握了權力的男人,很容易獲得女性的青睐,這樣就讓權力執掌者産生一種強烈的錯覺,認為自己的外表傾動天下。如後周時期,武則天養了兩個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其中猶以張昌宗外表極為出色,他的小名叫六郎,于是衆臣奉承道:“六郎容貌,好似蓮花般可愛。”這時候有一個大臣騰地跳了出來,振臂一呼:“誰說六郎貌似蓮花?我看應該是蓮花貌似六郎才對。”于是張氏兄弟大喜,武則天自然也大喜。
但是,在官場上稱贊對方的容貌,實為過于輕佻之舉。須知捧人乃是樁科學而嚴謹的工作,講究的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激發對方心裏的邪惡欲念。而吹捧對方的容貌,卻是極易撩起對方心中隐藏的人性之惡。你一旦把對方變成惡人,到時候不僅不會得到好處,反而會讓對方咬一口,因此這一條務須慎之又慎,非處于極端情境之下,不可濫用。
(79) “恐”的意境
相比于捧,官場之上,鮮少有人敢于嘗試這個“恐”字。
為什麽呢?
這要從這個“恐”字所蘊含的文化說起了。恐之一字,是由工字、凡字和心字所組成的。
先來看這個凡字,這個字又是由一個幾字,和一個點所構成的。在這裏,幾字象征着人類的身體,而中間的點,有文字專家解釋說那是一個“屁”字的簡化,意思是說,我們都是凡人,只不過是心中憋着口氣,一旦那口氣放出來,這大活人也就完蛋了。總之凡字的意思,是特指人類的脆弱,經不起磕磕碰碰,經不起摔摔打打,更經不起重力敲砸。
正是因為人類如此之脆弱,所以才需要工務精求,結合工字與凡字,成為一個鞏字。鞏是鞏固的鞏,意思是說,要加固過于脆弱的人,千萬別讓他一碰就散板嘩啦了。所以這個鞏字,特指人類的勉強支撐,之所以要勉強才能支撐,那只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過于虛弱,實在是不堪一擊。
鞏字再加上心,成為一個恐字,則是用以表示我們靈魂的脆弱,我們經常說人處于驚恐狀态之下,魂飛天外。這個意思就是說,恐字标志着我們內在的自我人格,在外界的強大壓力之下,搖搖欲墜,行将坍塌。
一個處于極度恐慌的人,自然會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不管對方要求什麽,只要能夠将他從這種恐怖的狀态中解脫出去,一切都在所不惜。那麽只要抓住對方的恐慌,你就可以如願以償地達成你的目的。
南宋年間,金兀術提重兵大舉南犯,南宋雖然擁有岳飛、韓世忠、張俊等名将,卻不敢迎戰。因為一旦南宋反擊,金兀術就會立即釋放被俘的宋欽宗,扶持他在開封登基。倘若出現這種事情,則意味着南宋的辛苦經營将付之一炬,整個國家就會瞬間被撕裂,陷入到內戰之中。所以宋高宗趙構強忍屈辱,連發十二道金牌強迫岳飛撤兵,任由金兀術攻城略地。在取得了絕對的軍事優勢之後,雙方開始了和談。
談判之後,南宋趙構疑心統兵之将張俊不可靠,因為張俊其人,作戰遠不如岳飛、韓世忠那樣忠勇,而是一味避戰。這種人,若然是宋欽宗真的在開封登基,只怕他會第一個投奔過去。
于是宋高宗就派了樞密副使王庶,前來解決張俊。解決的辦法也非常之簡單,就是将張俊手下的将領們統統提拔,提拔到和張俊平起平坐的高度,這樣張俊就沒有了手下,也就鬧不起事來了。
卻不料,張俊其人既然能統兵千裏,當然也非易與之輩,他發現王庶此來竟然是要解決掉他,張俊大怒,對人出言威脅道:“你替我告訴姓王的,他還能夠在朝廷裏待幾天?還能吃幾頓飽飯?竟然敢找我的麻煩,不想活了是不是?”
果然,就在張俊發出了這個恐吓之後,王庶很快被朝廷罷了官,而張俊卻晉升為太師。
單只是一句虛言恐吓,就将對手削官為民,而且還讓自己獲得晉升,張俊這一番運作的奧秘,究竟何在呢?
事實上,張俊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唯是他的恐吓,恐吓只是一個形式,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王庶所不知道的信息。
張俊之所以在與金兵對陣的時候畏敵避戰,那是因為他知道金兀術心裏的想法,一旦南宋較了真,把金兀術打得大敗虧輸,讓金兀術下不了臺的話,那麽金兀術就會狗急跳牆,撕破臉皮,立即釋放宋欽宗,以此為撒手锏來分裂南宋。
而被朝廷派來解決張俊的王庶,腦子卻是稀裏糊塗,根本就想不到這一層。他只是以為宋高宗不滿意張俊的表現,所以才想解決掉張俊的軍權。這樣他在對時局的判斷上就出現了明顯的失誤,與張俊較量起來,豈有贏的道理?
由此我們知道,當我們需要運用“恐”字一訣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我們要掌握到對手所不知道的信息,又或者,我們在對信息的分析與判斷上,能夠比對手更突顯出智力上的優勢。否則的話,這個“恐”字,還是不要用為好。
之所以要對恐字慎之又慎,那是因為恐之一字,會激發人心中無盡的悲憤,讓當事人感受到最大程度的羞惱,即使是當時被迫屈服,一旦事易時移,就會立即采取報複手段。
北宋權臣丁謂,在做宰相的時候,舌尖上突然生了一個瘡疔,疼得他死去活來,而且無法上朝理事。于是就找來一個大夫醫治,那大夫果然好手段,一劑藥下去,就見丁謂舌尖上疼痛大減,勉強能夠說出話來了。正等大夫再施妙手時,卻不料大夫突然跪倒,向丁謂替他的一個親戚請求一個官位。當時丁謂心裏羞忿已極,可又擔心不答應對方的話,對方不給自己治好病,那樣只怕連自己的前程也完蛋了,只好忍痛點頭。
等丁謂的病徹底好了之後,他就秘使人搜集大夫的私隐,得知他和一個朝宦的小妾有茍且之事,就派了人跟蹤,出其不意地将大夫在偷情時捉住,拖到衙府,杖了四十大板之後,流放到了嶺南。
可見,恐之一字,用之不妥,就會帶來極大的後患。如果真要動用這個恐字,就必須要達到一個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動用這一技巧之時,絕不能讓對方感受到屈辱的情緒,只能夠激發他的恐懼心情,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感激之情。如果沒有感激而有憤怒,那就失去恐字的意義了。
那麽,如何才能夠在恐吓對方之後,讓對方只産生感激,而不産生忿恨呢?
這就需要将對方所驚恐的事情,設置為與己無關的情形,恐懼不能是自己帶來的。因為你是求官之人,是有求于對方的,在這個過程中你讓對方反過來求你,那就必須要解決第三方的麻煩,而不能是你自己的麻煩。
運用這一手段最為精巧的,當屬南宋時的京兆尹韓彥古。
當時宋孝宗非常欣賞韓彥古,準備重用。谏議大夫範仲西卻知道韓彥古其人心術不正,絕不可用,于是就準備進谏。韓彥古獲知消息之後,心生一計。
範仲西為官清廉,家世貧寒,是一個無懈可擊的耿直忠臣。但這也難不住韓彥古,他拿了一只滑溜溜的白玉小盒,裏邊裝滿大北珠,封在一只大盒子裏,重金賄賂範仲西的一個老家人,吩咐他在範仲西的妻妾在場的時候,再把禮物拿出來。老家人貪圖厚利,就這樣做了。範仲西見了禮物,大罵老家人,喝令他立即将禮物送還。這時候範仲西的愛妾卻看着那盒子好奇,非要打開看看,說只是打開看看,又不是收下人家的禮物,怕什麽?範仲西拗不過愛妾,就讓她打開了。打開大盒子,發現裏邊還有一只玉盒,愛妾更加好奇,用手往外一拿,卻不想韓彥古詭詐,那玉盒光滑溜手,只聽哐的一聲,玉盒從愛妾的手中滑脫,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溜圓的大北珠滾了一地。
竟然把人家的禮物給弄碎了,這禮物,範仲西不收也得收了。可憐這老頭一世清名,竟然毀于一只滑不溜手的盒子上。氣急之下,範仲西當時就中了風,身體癱瘓動彈不得,從此朝廷之上,就任由韓彥古為所欲為了。
範仲西之中風,固是驚怒而致,但若非是韓彥古精心設局,也不會出現這種局面。所以但凡沾上一個“恐”字,就離不了苦心的設局。
(80) “恐”的應用
東漢安帝時候,尚書職位出現了空缺,于是皇帝下令,凡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員,均可以參加考試,選擇考試的第一名,出任尚書。聖旨頒下後,君臣摩拳擦掌,都想碰碰運氣。如果不論運氣,單以實力而論,朝中有兩個官員,一個是侍中翟酺,另一個是太史令孫懿。此二人論及策術才幹,不分上下,因此成為了此次奪标的熱門人選。
于是侍中翟酺就想:“這樣不行啊,有孫懿這麽一個對手,到時候萬一臨場發揮不佳,這麽好的一個尚書就歸了他了。不行不行,這樣不行。可是,還有什麽辦法呢?”
忽然之間靈光一閃,他就想出來一個絕妙的好主意。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僞造了一本古圖文谶書,然後就帶着這本書去拜見孫懿。兩人見面之後,翟酺一眨不眨地盯着孫懿的臉,忽然之間落下淚來。孫懿吓了一大跳,問:“你怎麽了,幹嗎突然流淚啊?”翟酺說:“你看看我手裏這本書,我是不相信的,不過我們是朋友,我要是知道這事卻不跟你說,那未免太不仗義了。”孫懿滿腹狐疑,心說什麽書這麽神秘?拿過來一看,頓時變了臉色。
原來,那本書是假托上古聖哲所著,書中預言說,就是到了這個年頭,将會有一位名叫孫懿的官員,才智過人,聰明絕頂,卻因為朝臣忌恨,将其加害。看到了這裏,孫懿的心裏登時害怕起來,心想這不正是說我嗎,要怎麽才能避過這場災難呢?有了,我就先躲起來吧,不去參加這場考試,別人想害我也找不到機會。于是孫懿就躲了起來,臨到考試的那一天,翟酺沒有對手,輕而易舉地奪得頭名,搶到了尚書的官位。
這個故事裏,奸詐的翟酺利用了官場中人易于迷信的弱點,準确地擊中了對手的軟肋。但這個恐吓的計策極是粗糙,是很容易被識破的。可是要知道故事發生在東漢年間,那時候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道教也沒有開宗立派,如果向後再推幾百年,翟酺大概會花錢雇一個和尚或是老道做幫手。但話又說回來,再過幾百年,人們的智慧見識也增長了許多,想以此恐吓別人,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了。
然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潮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時尚。等到了大唐帝國時代,忽然之間流傳起劍俠的傳說。有一本書,名叫《唐宋傳奇》,在這本書中,唐代傳奇中的主人公多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俠客,來無影,去無蹤,夜行千裏,快意恩仇。推究起來,這些劍俠的傳說之所以流傳深遠,是因為晚唐時期藩鎮亂政,割據一方,為了清除對手,就暗中訓練刺客殺手,刺客殺手們多了,也就形成了獨特的刺客文化。
于是恐吓之術,就因應着這種刺客文化的發展,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嶄新局面。當時有一個節度使高骈,年輕的時候也曾縱橫天下,劍氣長鳴,但臨到晚年,卻不幸淪落為劍俠文化的犧牲品。
高骈手下有一員愛将,名叫呂用之,這厮心眼極壞,他發現上司對流傳甚廣的劍俠傳說比較感興趣,就聲稱自己正是一名傳說中的劍俠,隔三岔五,就會有天下知名的劍客飛檐走壁,前來和他稱兄道弟,這引發了高骈的濃厚興趣。
有一天,呂用之匆匆找到高骈,告訴他一個壞消息,有人聘請了劍術高手,要于夜深時分來此,摘下高骈的腦袋。高骈聞之大驚,急忙請求呂大俠出手相助。呂大俠猶豫了好久,最後說:他決定請他的大師兄張守一前來相助,那張守一幼年時候,被天下知名的女劍客聶隐娘拐走,扔到了一口枯井裏,逼迫他苦練飛劍之術,十年乃成,破井而出,如今天下已無對手。
大師兄張守一雖然厲害,可對方也非易與之輩,所以為了萬全起見,呂用之建議高骈還得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
于是高骈就聽從了呂用之的勸誡,快到晚上的時候,穿上女人的衣服,躲進了小妾的床下面,因為極度的恐懼而瑟瑟地顫抖着。
等到了半夜,呂用之和他的朋友張守一酒足飯飽,從屋子裏出來,先拿一塊銅,不停地在地面上拖動着,聽起來铿铿锵锵,就好似有幾個人飛來飛去,還不時地發出劍器的撞擊之聲一樣。折騰了好一番,兩個人又往地上灑了灘豬血,就各自回房睡覺去了。等第二天早晨起來,就聽見高骈號啕大哭,正跪伏在他們兩人的床前,叩謝昨夜的救命之恩。
從此高骈對呂用之、張守一言聽計從。于是就有人不辭辛苦地跑來要官,先來的是一個叫蕭勝的。呂用之問他:“你想當個什麽官?”蕭勝回答說:“我想當上鹽城的郡監。”呂用之答應了,寫了任命書,拿去讓高骈簽字。不承想,高骈腦子雖然糊塗,可一遇到行政事務,卻比任何時候都清醒,回答說:“提拔幹部,首先要看政績,這個蕭勝從來沒當過官,怕他幹不了。”
呂用之一聽這話,頓時就火了,威脅道:“提拔蕭勝出任鹽城郡監,這也是為了天下蒼生百姓,你要知道,在鹽城的鹽井之下,有一條毒龍,此毒龍晝伏夜出,吞食生靈,非大俠蕭勝,不足以降服。”
什麽?原來蕭勝也是一名劍客?高骈又吓糊塗了,立即簽字,任命蕭勝為鹽城郡守。蕭勝到任後,搶男霸女,胡吃海塞,之後就去街頭買了把舊匕首,用一只匣子裝上,給呂用之送來。呂用之就捧了這柄匕首,對高骈說:“蕭勝已經降伏了毒龍,他單身躍下鹽井,抓住毒龍尾巴用力一揮,卻是作怪,原來那毒龍竟然是一柄上古匕首所化。據調查,這柄匕首非同一般,它是上古五帝之一北方黑帝汁光紀所佩帶的寶物,現在您得到了,只要佩帶在身上,天下兵刃就再也不會傷害到你。”
高骈聞之大喜,就用珠寶将這柄爛匕首裝飾起來,連睡覺都放在枕頭邊上。但是沒過多久,高骈的另一名部将畢師铎反叛,驅兵而入,将高骈圍困起來,高骈還待再找劍客呂用之幫忙,可是呂大俠輕功了得,早已逃之夭夭,結果高骈被畢師铎所殺,臨死之前,還期待着飛天劍客來救他。
如果我們認真地翻查歷史,建立一門“恐吓史”的話,就會發現,恐吓的藝術是與時俱進的,漢時有仙神之說,唐朝是劍客傳奇,宋朝有宋朝的理學特點,明清則有明清報應哲學的特點。而在當代社會,又塗抹上了一層濃厚的權力色彩,但無論如何,恐吓戰不唯是心理戰,且是人格與人格的較量,同時也是信息戰。比對手更強悍的人格力量,比對方更充足的信息儲備,唯此二者,才是決勝于官場的必然要素。
(81) “送”的意境
“送”這個字,我們對它太熟悉了,熟悉到了幾乎陌生的程度。
為什麽說因熟悉而陌生呢?
這是因為,這個字漂浮于歷史的長河之中,輾轉周折,歷盡滄桑,它內在的文化與哲學內涵已經為重重的世俗污垢所覆蓋。盡管這種文化與哲學的力量仍然在暗中主導着我們的社會性行為,但當我們行動或是表述的時候,往往意識不到這隐藏于歷史深處的契因。
“送”這個字,是由漫長的人生之路和一座森嚴的關隘所組成,而古之關隘,又是由八和天兩個字所組成。
單說“關”這個字,寓意的是另一個封閉的世界,另一個完全由別人來做主,你只能被動屈順的陌生世界。在這裏,通行無阻的,是對方的意志,決定你未來命運的,是對方的好惡。總而言之,人家的地盤,人家做主,由不得你在這個地方使性子。
這個陌生而神秘的世界,就是別人的思維觀念。當你行走在人生之途,遭遇到別人的理念之時,你就必須停下來,設法與對方交流,以獲得通行的權力。
所以送這個字,所表達的并非是“送禮”那麽簡單,它意味着你人格意志的退讓,意味着你必須将你孤立而獨立的人格,與對方的人格建立起一種适度的共生關系。
每一個人的自我人格,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人類就是在這個世界裏張揚自我,體驗生命的尊榮。在這個完全由私我意識所構成的神秘世界中,人類能夠尋覓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精神産品,足夠自己揮霍。有一本書,叫《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種意境,書中的主人公漂流到了一座荒島之上,這座島就是他自己的心靈世界,他在這個世界裏為所欲為,自由奔放,獲得了徹底的解脫與精神滿足。但是當他無意中發現島上另有人跡的時候,他立即陷入了極度的惶恐之中,如臨大敵,嚴陣以待,最後他成功地俘獲了一個完全沒有自我意志的奴隸,再度實現了他的主宰者的夢想和渴望。
當我們獨處的時候,一如荒島上的魯濱孫,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主宰着這個完全私我的世界,再也沒有別的需求。可是一旦與他人的獨立意志相遭遇,也正如同魯濱孫一樣,我們立即會陷入極度的恐慌之中,我們無法容忍別人侵入我們的自我世界,因為這意味着我們主宰者的夢境之破滅。
然而在我們的自我人格之中,我們是天然的主宰者,失去主宰的地位,就意味着喪失我們的獨立人格,失去了我們的靈魂。屆時我們即使還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過是沒有自我意志的行屍走肉。
所以我們一旦與別人相遭遇,心靈之中就會立即展開一場慘烈的厮殺,除非我們也能夠像魯濱孫那樣降伏闖入者,讓對方淪為我們獨立意志的附庸,否則的話,我們的人格就會在激烈的矛盾鬥争中崩潰。
我們的人格必須要戰勝對方的人格,這是我們的使命。
可是別人的人格也同樣必須要戰勝我們的,否則他們就會淪為我們的附庸,這是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肯接受的。
糟糕的是,我們是在人家的地盤上,在這裏是由對方做主,對方擁有絕對的權力,接受我們或是拒絕我們。如果我們表現得過于剛硬,對方就會對我們關閉他的心靈之門,将我們拒之門外。可別忘了,我們登門求見,是指望對方能夠給我們一個做官的機會,結果卻搞到讓對方徹底回絕我們的地步,這絕非我們所想要的。
所以我們必須妥協,必須讓步。
心靈的妥協與讓步,就是“送”字的全部意義之所在。
所謂送,不唯是送上禮物就完事大吉,最重要的是送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