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傳習錄:(3)
“使神州淪陷,宮殿化為廢墟,百姓淪于塵土,這都是以前那些士大夫們的責任啊。”一個叫袁宏的名士聽了,就不假思索地沖口說出一句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興衰成敗,這是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的,跟人沒有關系。”
聽了袁宏的話,桓溫心裏很不高興,于是他望着四座的人,說道:“你們可曾聽說過荊州牧劉表的大牯牛嗎?那是三國年間,荊州牧劉表養了這麽一頭大牯牛,重達千餘斤,皮毛滑亮,頭角峥嵘,單只是每天所需要的飼料,就比普通牛的多上十倍還不止。但是這頭牛,只有一個吃草的本事。幹活的時候,馱着東西走路,還比不了一頭衰老的母牛,這樣一頭徒有其表的大牯牛,養它有什麽用?所以後來曹操攻入荊州,頭一樁事,就是将這頭大牯牛捉來殺掉,把牛肉賞給士兵們吃,當時荊州之人,無不拍手稱快。”
桓溫所說的這頭牛,便是人生吹牛的最高境界了。
看看這頭牛,吃起來比誰都狠,幹起活兒來比誰都差,但是它卻在荊州牧劉表那裏獲得了極高的地位與待遇。如果一定要追究劉表養這頭大牯牛的真正目的,恐怕說出來會讓天下英雄齒冷。這頭牛,它之所以得到劉表的賞識,就在于他的嘴巴超大,吃得特多,普通的牛兒比不了。
嘴巴大也是一個優勢嗎?
嘴巴大,能吹牛而且敢吹牛,不止是一個優勢,而且是取勝于官場之上縱橫睥睨所向無敵的法寶。比如說南宋隆興元年(1163),有一個叫胡方的人,此人善說大話,誇張胡吹,行走于朝臣之間,衆臣俱拜伏于他那張大嘴巴之下,公推他為天下第一奇才,于是衆人紛紛上書,強烈要求皇帝重用他。于是皇帝就讓他當了兩浙轉運使。于是此人大宴賓客,繼續發揚他大吹大擂的講話風格,席間,他環顧左右,深有感慨地說:“朝廷的官爵,原是買我們的頭顱的,豈不可怕?”
衆人聽了胡方的話,深有同感,連連點頭。這時候座中一個老百姓,脫口冒出一句:“朝廷的官爵不止是買英雄的頭顱,也買空話。”胡方登時氣結,無辭以對。
牛皮竟然被一個無名的百姓所戳穿,大煞風景。不過老百姓對于官場的規律與文化相隔膜,不曉得這人世間,大話易說,大事難做。胡方敢于逆風而上,逆勢而行,單只這說大話的氣魄,就讓人折服。試想放着這官場上的無數懦弱官,與豪情萬丈的胡方相比,胡方不做官,誰有資格做官?胡方不晉升,誰又有資格晉升?
大話有很多種,但古往今來最成功的大話,當屬秦始皇時代的徐福東行尋仙。
當年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中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威加海內,盡享人間富貴。他感到唯一的不足,就是他無法長生不老,把他的富貴永生永世地持續下去。當此之時,有方士徐福求見,言稱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缥缈間,仙山上居住着永世不死的神仙,吸風飲露,綽約如處子之姿。聽得秦始皇熱血沸騰,立即命人鑄造巨船,載以無數黃金寶物,讓徐福出海去尋找仙山仙人。
可是徐福去了不久,又返航回來,說是海裏有巨大的鯨魚阻路,不讓大家過得去。秦始皇很生氣,就派了弓箭手随船而行,又精選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交由徐福帶領。這一次,徐福将這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帶到了一座荒島之上,從此就居住下來,過上了沒有皇帝的幸福生活。有人說這座島嶼就是日本,也有人說這座島嶼是琉球。可不管是什麽地方,若然不是徐福敢于吹牛、勇于吹牛,他就無法帶着這一千名孩子逃離暴君的統治。
到了漢武帝年間,又有新一代的吹牛大王橫空出世。這一次來的居然是一個吹牛團夥,有一個叫李少君,還有一個叫張果老。據說,這倆人一上朝,名臣東方朔就急忙躲藏起來,漢武帝驚問其故,李少君笑曰:“這個東方朔,不就是那年去天庭偷吃了仙桃的那個賊嘛。”可見,東方朔竟然是這夥吹牛大王的內應。自從這夥人到了朝廷之上,就把個朝廷鬧得烏煙瘴氣。曾有一次,漢武帝問李少君,張果老多大年紀了,李少君卻堅決不敢說,他越是不說,漢武帝越是好奇,就越是想問個明白。最後李少君說讓他說可以,只怕他一旦說出來,就會身死,除非漢武帝去張果老那裏替他求情。
漢武帝答應了李少君的要求,于是李少君就洩露了天機,說:“張果老是宇宙未成,混沌時代的一只蝙蝠精。”說完這句話,就見他兩眼翻白,兩腿一蹬,居然是真的死掉了。漢武帝只好飛跑了去央求張果老,好說歹說,才說得張果老答應饒過李少君,于是李少君又活了過來。
再後來,有一次李少君和漢武帝出門,途中遇到一頭牛,李少君瞪眼一看,告訴漢武帝:“快宰了那頭牛,那牛的肚子裏,有天書。”漢武帝依言行事,果然從牛的肚子裏掏出一封帛書來。可是事過之後,漢武帝越琢磨這事越不對味,就将那牽牛之人捉來,一番嚴刑拷打之後,那牽牛之人說出實話。果不其然,牛肚子裏的天書,正是李少君事先塞進去的。
發現自己被這夥騙子玩了,漢武帝勃然大怒,當即将李少君推出去砍了腦袋。可是沒過多久,卻有人從外地回來告訴漢武帝,他們在路上遇到了李少君,李少君還熱情地和他們打招呼……
那這李少君,到底是死還是活?
Advertisement
漢武帝徹底蒙了,一直到死,他都沒弄明白這個奇怪的問題。
如徐福,如張果老這夥人,他們已經将吹牛之功熔煉得爐火純青,以這樣的智慧來玩弄當權者,實在是人生的奇妙樂事啊。
(76) “沖”的應用
唐朝有一個杜審言,按輩分來排算,他是大詩聖杜甫的爺爺。
有一年,朝廷開恩科考試,考官的名字叫蘇味道,杜審言是一名考生。在考場裏答完試卷出來後,杜審言滿臉憂色,沉默不語,人問其故,他悲傷地搖頭說:“蘇味道要死了,我實在是不忍心看着他死啊。”衆人大吃一驚:“你如何知道他會死?”杜審言道:“這還有疑問嗎?他看了我的試卷,豈有不當場羞死的道理?”
對于自己的文才,杜審言持無限肯定的态度。他評價說:“論文才,如果我是皇帝的話,那麽屈原和宋玉,充其量不過是衙門裏的差役。單要說論書法的話,王羲之跟我也沒法比。”由于杜審言對自己的評價太高,惹火了司馬周季重,于是他就捏造了罪名,把杜審言抓到監獄裏弄死了。杜審言的兒子叫杜并,剛剛十三歲,聽說了父親的死後,就懷藏利刃,去找周季重。恰好周季重喝得酩酊大醉,被杜并上前用刀戮死,事後杜并也被周季重的随從殺了。
看看這個杜審言,他不過就是說了幾句大話,甚至他有可能沒說大話,沒吹牛,只是實事求是地評價了自己,結果卻惹來了殺身之禍。這豈不是說,官場之上,吹吹牛也存在着莫大的風險嗎?
的确是這樣,官場之上,利益關系勾連錯合,政敵隐伏,群小出沒,随便一句話不留神,就會讓人抓住小辮子,到時候萬難下臺。所以官場之人謹言慎聲,最大的危險就是說出口的話。
大唐年間,有一個叫薛能的人,也是比較喜歡吹牛說大話,又或者是他和杜審言一樣,對自己的評價略微高了那麽一點點。高到了什麽程度呢?薛能寫詩:“陣圖誰許可,廟貌我揶揄。”意思是說,諸葛亮這人沒什麽了不起,跟我比差遠了;再寫詩:“焚卻蜀書宜不讀,武侯無可律吾身。”意思是說:說到底,諸葛亮算是幸運的,因為我沒有生在他那個時代,否則的話,哪還有他混的;又寫詩:“我生若在開元日,争遣名為李翰林。”意思是說,李白也算是運氣好,沒碰上我,碰上我讓他吃不了兜着走;繼續寫詩:“李白終無取,陶潛固不刊。”意思是說,李白和陶潛,這倆人加在一起,也沒辦法跟我比,真的比不了我。正在寫詩的工夫裏,忽然之間叛兵蜂擁而入,不由分說,就将這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剁成了肉泥。
杜審言、薛能雙雙身死,讓我們一下子醒過神來了。蓋這吹牛之事,也是有講究的,有些牛是吹不得的,而另外一些牛,卻是非吹不可的。
哪些牛吹不得,哪些牛又是非吹不可呢?
舉凡涉及文事上的牛,斷斷不可亂吹,蓋因此牛具有三大特點,一是過于私隐化,二是過于專業化,三是過于大衆化。有此三個特點,此牛就成了高危之牛,吹之風險之大,後果堪虞。
過于私隐化,是指你吹牛的內容過于自我。就拿詩文來說,你的詩寫得好,可寫得再好跟別人有什麽關系?難道你寫一首好詩,別人的薪水還能翻一番不成?這種純屬個人私隐的事情,萬萬不可吹牛,因為這種牛吹了,引不起別人的共鳴,別人既然無法和你共鳴,當然看着你惱火了。
何謂過于專業化?是指你吹牛的內容,過于繁瑣細膩。還是拿詩文來打比方,方方正正的漢字大家都識得,可如果把這些正方形的漢字擺布得四平八穩,蕩氣回腸,這種事絕對是一門學問。許多人想擺弄也擺弄不開,若然是看着你吹這種牛,豈有不上火之理?
何謂過于大衆化?是指你吹牛的內容,欣賞門檻過低。繼續用詩文打比方,你點燈熬油,煞費苦心,寫出來的文字,只要識字的就能夠認得,知道你在胡扯些什麽。既然大家認得這些字,就不會再認為你的成就有什麽了不起的。這時候你猶自不知收斂,兀自胡亂吹牛,豈不是找抽?
杜審言也好,薛能也罷,這兩個人吹牛是沒錯的,夫人生苦短,不吹無聊之牛,何以遣有涯之生?可是他們兩個人吹的牛,偏偏是犯了牛之大忌,既是屬于他們自己的私事,跟別人沒關系,又因為技巧過于繁瑣,掌握不易,偏偏還又有個是人就能看得懂的大衆化特點。像這種牛吹了,徒然是激怒群衆,惹禍上身,他們兩個不挨刀,這世上還有天理沒有了?
所以,一個人要吹牛,吹出成績,吹出輝煌的人生事業來,就必須反其道而行之,吹公衆之牛,不吹私隐之牛。吹本性之牛,不能吹專業化之牛。吹高門檻之牛,不能吹低門檻之牛。
什麽叫吹公衆之牛?就是說你在吹牛時所涉及的內容,必須是公衆高度關注的,是最易于刺激公衆的敏感神經的,此牛一旦吹起,公衆就會耳紅眼熱,激動不已,興奮得欲哭欲狂。這種牛,就稱之為吹公衆之牛。
什麽叫吹本性之牛?就是說你要吹的牛,必須是內容簡單,最低智商的人都能夠一聽就懂,是屬于那種停留在人類最原始本能狀态的範疇,高于這個範疇,你就會立即失去公衆的支持,這牛也就吹錯了,白吹了。
什麽叫吹高門檻之牛?就是說你要吹的牛,居處于公衆避之唯恐不及的高度上,誰也幹不了,誰都不敢沾手,這時候你越衆而出,大吹特吹,公衆就會眼睛一亮,發出熱烈的歡呼之聲,将你直送上人生成功的最頂端。
那麽,能夠符合這三個特點的,到底是哪一頭牛呢?
這頭牛的名字,卻是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它的名字就叫:武事。
什麽叫武事呢?就是和戰争沾邊的事情。因為戰争這種事,是公衆都可以參加,又都對此興趣濃厚的常規性社會活動。要知道,當人類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地球上就已經有戰争,甚而至于,在地球上還沒有生命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戰争。據科學家說,太古年間,地球上的海洋裏布滿了原生湯,大量的有機分子在湯中竄來竄去,相互追逐,這是比較原始的戰争形式了。所以只要說到戰争,人們的眼睛就會一亮,心情就會不由自主地激動起來。
而且,戰争是人類的本能,不管你智商高低,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能夠聽得懂并且加以理解。此外,戰争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公衆都希望有個人出來,無怨無悔地替自己流血賣命,攻城略地。古往今來的英雄史上,單靠了殺人放火而名垂青史的人物,遠多于其他任何一個行業。所以戰争固然為公衆所推崇,但是公衆所共同具有的懦弱心态,使得他們對戰争英雄充滿了膜拜之情。
所以一個人要吹牛,一定要踩在戰争的邊緣上。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吹牛大話有兩句,一句是文人說的:“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另一句是武人說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這句話出自于初唐四傑楊炯。所謂的初唐四傑,是指楊炯、王勃、盧照鄰和駱賓王四人,此四人者,俱以文章名傳天下。其時吏部侍郎李敬玄對這四個人非常之推崇,就積極地向朝廷引薦,強烈要求讓這四個人當官。朝中君臣計議說:“這四個人,文章寫得是不錯,但是文人輕薄,你看看他們四個人寫的詩,除了楊炯的那一句”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之外,其餘三個人寫的都有點兒不靠譜。要說讓他們當官的話,也就是楊炯還可以當一個縣令,其餘的三個人還是算了吧。”
看看,這就是這句詩的好處。朝臣之所以欣賞這句詩,沒別的理由,就是因為這句詩刺激了人類最敏感的中樞神經,一聽他願意帶兵打仗,大家頓時亢奮起來了。
至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卻是西漢年間陳湯所說。陳湯此人,正是一個民間人士最為推崇的英雄人物,他率了一夥亡命之徒深入大沙漠,然後僞造聖旨,調集西域各國的軍隊,大敗匈奴,擒殺匈奴王郅支單于,一時間名震天下。戰後歸來,由于陳湯的部下原本就是無法無天的強盜,進入國境後惡習不改,仍然是燒殺劫擄,令地方官怒不可遏,将這夥煞星統統逮了起來。于是陳湯委屈地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我誅了犯強漢者,可是地方官卻要誅我,這有點不大對頭吧?”漢武帝聽了大喜,就立即命令釋放陳湯等人。
漢武帝之所以釋放陳湯,不唯是他為國家立了戰功,最主要的原因是,陳湯這句話,太鼓舞人民群衆的鬥志了,太振奮人的精神了,太刺激人的敏感神經了。哪怕過了兩千年之久,我們再聽到這句話,仍然是熱血澎湃,食指大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句話切合了我們的本能意識。
這就是官場的吹牛法則運用之術。和平年代,沒有那麽多的戰争,但如果你吹的牛壓在挑起與競争對手發起挑釁的線上,就一樣能夠取得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舉凡沾上了人類沖突範疇的吹牛,大多不是一個人所能夠完成的,多是需要群體合作的社會性活動。仍然是拿戰争來打比方,如果你大叫一聲:“主公休要擔驚,少要害怕,給我三萬人馬,待我将那厮與你拿來……”不管你的主公是哪一位,他聽到之後都會因為敏感神經受到刺激而大喜。至于要兌現你這句話,那可就難為你的主公了,他要有三萬人馬随時出動,還用得着你來說這句大話?
這就是我們在本節中所總結出來的最為重要的:如果你一定要吹牛,最好是吹那種不太容易證明之牛。如果你吹的牛太過于容易證明,人家當場讓你示範一下,那就戳穿了牛皮,沒咒可念了。
(77) “捧”的意境
“捧”字,是由手和奉字所組成。意指用雙手奉上,是一種極盡恭敬,極盡虔誠的态度。
但實際上,捧字所包含的文化與思想內涵,遠不止這些。來看看這個奉字。奉字,是天地之間浩然長風的普世信念。奉字下為日,則明花麗葉,蝶飛滿天。奉字下為禾,則碩果長豐,收獲累累。奉字加一木,則威行天下,橫霸四方。奉字再上手,表示的則是我們相信自己的雙手。
相信我們自己的雙手,胼手胝足,操勞而始,這才是捧在我們思維中最真切的感念。
明白了捧之一字的文化含義,再來深究吹捧的行為藝術,我們就會豁然開朗,別有洞天。蓋因吹捧這樁工作,絕非是低三下四地溜須拍馬那麽簡單,這世上被逼無奈委曲求全,被迫拍別人馬屁的人,多如過江之鲫,可能夠在這個過程之後達成自己目的的,卻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正在于他們沒有領會到捧字的崇高境界。
想來吹捧這種活兒,無非是毫無原則地将對方捧上天,等到對方被你吹得心醉神迷之際,自然也就喪失了警惕性,屆時就會應允你的請求。難道這種事,真的也有什麽境界嗎?
有!吹捧這種事,靠的并不是一張嘴,而是你的大腦,你必須要淡定冷靜,理智知性,仔細地研究對方并把對方真正的優點挖掘出來。捧人一定要捧到點子上,捧得恰如其分,單只是這個恰如其分,就已經将捧之一字推到了至高極遠的境界上。
捧人之事,最大的忌諱是捧不對路子,捧差了路線,捧的不是地方。比如大明朱元璋,他原本是一個禿腦殼和尚,後來當了紅巾賊寇,再後來做了皇帝,于是杭州教授徐一夔上賀表,曰:“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做則……”朱元璋把這賀表拿過來一瞧,卻是越琢磨越不對味:“嗯,光天之下,為什麽要說光?是說我沒有頭發嗎?可我已經蓄發還俗了啊。嗯,這還有一句天生聖人,這句話有嚼頭啊,原來此人早就知道朕是個天僧剩人,還是說我是和尚堆裏剩下來的人?……算了,看得太費勁,先把這人宰了,文章再慢慢看吧。”
結果,倒黴的徐一夔就這樣被拖出去砍了。無怪人家朱元璋愛搞文字獄,你說你寫字的人,橫豎已經鐵下心來要拍他的馬屁,可咱們能不能用點心思,別那麽浮皮潦草的,明明知道他朱元璋是個光禿腦殼的僧人,就別提這茬了,行不行?
歷史上,拍馬屁拍出人命的,不乏其人。究其原因,就是吹捧別人不上心思,缺乏嚴肅認真的科學态度,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為什麽拍馬這麽嚴肅的工作,竟還有人不能夠端正自己的态度呢?同樣的,我們要問,既然說吹捧的最高境界是挖掘出對方的優點,何以別人的優點需要你來挖?難道他自己就不能挖一挖嗎?
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所涉及的正是最糾結的人性。
人的思維猶如一盞探照燈,從我們的心靈深處輻射而出,居高臨下地俯瞰這個卑微的世界。相對于我們的思維而言,宇宙太小太小,世界太窄太窄,擁有如此寬宏視角的宇宙觀察家,卻居處于人類社會一個小小的角落裏,這種落差必然會産生調整意識。具體的表現,就是我們越看這世界越是不對頭,嗯,人生充滿苦難,社會充滿罪惡,黑暗将無數人的生命所籠罩,男人太多女人太少,男人越穿越多,女人越穿越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個樣子怎麽行啊,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于是我們就會在自己的意識中對這個世界進行合理而有效的調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嗯,居住在海邊的人,應該搬到山裏去。挑擔子走路的人,應該都去騎馬坐轎,在酒樓裏笙歌宴舞的美貌歌女,應該去礦井下面挖煤……無論一個人對這世界有何觀感,其心理意識的調整,都是在努力降低他在這個社會上的位置,與他對整個世界俯瞰的落差。
也就是說,人類是以神的高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的,這個視角必然地産生燈下黑的結果,也就是說居于高處的探照燈能夠俯瞰整個世界,卻單單照不到他自己。
燈塔式的思維視角,在帶給我們神的錯覺的同時,又因為這種思維視角無法回轉內視,所以我們無法看到自己內心中的缺陷,自然而然的,以自己的好惡為好惡,以自己的标準為标準,來評價外部世界。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他是永遠也無法認知自己的缺陷的,盡管在外部世界的壓力之下,他被迫承認自己也有不足之處,但這種承認,往往與他的燈塔式人格形成激烈的對撞,根本得不到內心的承認。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每個人內心的自我評價,遠高于外部世界對他的肯定。而我們對其他任何一個人的評價,又是遠低于他在內心深處的自我認知。
我們可以畫一張簡單的相互評價認知圖,來解釋這種思維現象: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得到結論:我們總是高看自己,小看別人。而別人也一樣,他們太過于小看我們,卻過高地評價了他們自己。
例外的情況也不是沒有,諸如自我人格未成熟時期的青少年,他們會表現為追星,這實際上是在模仿外部成功者,将自己所認同的某種人格移植入自我的意識之中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一旦完成,青少年就開始成熟,開始有思想,也就是說,就開始了以這種燈塔式的思維對自我和別人進行評價。
這就破解了為什麽拍馬這麽嚴肅的事情,有人卻不上心思,吊兒郎當。沖着和尚喊禿驢,對着胖子叫肥豬,蓋因捧人這種活,是徹底完全違背我們自身意志的。試想一想,我們是那麽的偉岸高大,對方是那麽的卑微渺小,可是我們卻要奴顏婢膝地奉承對方,這是何等的屈辱,捧他一次,蒙辱三生。
然而實際上,人類作為這個世界的萬物之靈,必然有着其獨特的優勢和長處,在當事人的自我意識中,卻被一個虛幻的自大人格遮掩了這些優點。而當事人出于燈塔式思維意識的本能,不具內視自省的功能,一味地盯着別人,所以根本就無法看到自己的優點。所以古代的帝王,他們得到的奉承多不過是萬歲萬歲萬壽無疆一類沒頭沒腦的瞎奉承,根本就沒有針對性。
奉承而失去了針對性,除了被人奉承的人自己并不知道別人該奉承自己什麽優點之外,旁觀者的燈塔式思維視角也在無形中縮小了對方的優點,根本不認為對方的優點是優點。既然不認為這是優點,當然不會仔細地奉承了,就算是硬着頭皮奉承,也是高壓之下強迫自己屈服,根本就不可能有誠心。
關于奉承這種差事,對此研究最為透徹的,莫過于漢高祖劉邦了。《史記》書中有這麽一段,專門說這個道理:
高祖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将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麽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麽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裏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饷,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範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看看劉邦這個人,難怪這厮居然能夠稱帝天下,此人的思維,竟然不是燈塔式的,而是滿天星光式的,他能夠發現每一個人的長處,并心悅誠服地承認自己比不了對方。搞策劃他比不了張良,搞後勤行政他比不了蕭何,搞執行他比不了韓信,僅僅是因為他承認自己不如別人,所以他獲得了任何人也無法比拟的大智慧。
再看看站在劉邦面前的王陵等人,大家一塊出來混,為什麽劉邦混成了皇帝,他們只混了個替劉邦打工呢?單從他們對劉邦說的話,就能夠看出來,他們根本不知道劉邦的長處在哪裏,也不知道自己的短處在哪裏,幸虧有劉邦安排他們來做事,否則的話,這些人能否吃得上飯,委實是一個大問題。
所謂的吹牛奉承,說明白了,就是降低自己的身段,努力克服自己燈塔式思維的弊症,在別人身上發現自己比不了的優點。實際上,到了這一步你已經不用拍馬,你差不多已經有了帝王的智慧,還用得着拍別人嗎?
還得拍。同樣是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有趣的事情:
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在家悶悶不樂,和周勃、灌嬰處于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經拜訪樊哙将軍,樊哙跪拜送迎,自稱臣子,說:“大王怎麽竟肯光臨。”韓信出門笑着說:“我這輩子竟然和樊哙這般人為伍了。”皇上經常從容地和韓信議論将軍們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皇上說:“你怎麽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說:“你越多越好,為什麽還被我俘虜了?”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卻善于駕馭将領,這就是我被陛下俘虜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這一段故事說的是,由于韓信的個人突破能力太強,引起了劉邦的忌憚,就在劉邦擔心韓信将有可能成為後患時,不提防韓信卻突然說出了劉邦真正的優點,讓劉邦大大地吃了一驚。
難怪韓信的執行能力如此之強大,正是他十面埋伏,生生地把蓋世英雄楚霸王項羽逼得別姬抹脖子。原來此人已經修煉到了能夠克服自己燈塔式思維天然缺陷的程度,他竟然能夠認識到劉邦的優點,只可惜這個覺悟來得太晚了一點,若然是韓信提早就能夠做到這一步,只怕這争奪天下的活,還輪不到劉邦。
史書上說,韓信此人已經對劉邦構成了前所未有之威脅,然而劉邦卻不忍心殺他,這是何故?莫非是劉邦心腸太軟?
非也,劉邦此人,沒心沒肺,心狠手黑,心腸冷硬如鐵石,絕不會心軟。他之所以不殺韓信,只是因為他終于找到了一個知道他的優點的人。所謂知音難覓,劉邦作為絕世帝王,太清楚人性的缺陷了。他知道,匍匐于金殿之下,翹着屁股沖他狂喊萬歲的人們,實際心裏都是充滿了憤懑,根本就不承認他劉邦有什麽優點。若然是他們知道了這一點,那麽他們的人生成就,絕不會只限于翹着屁股喊萬歲。
現在總算是找到了一個真正賞識自己優點的人,劉邦的內心是何等地激動,又怎麽舍得殺掉這唯一的知己呢?
韓信這一次的奉承,基本上來說已經算是成功了。如果不是劉邦的身後,又突然冒出來一個同樣熟谙帝王智慧的呂後,不由分說就将韓信宰了的話,韓信日後的人生成就,說不定就會再将劉邦掀翻取而代之。
盡管韓信死于呂後之手,但是他仍然成功地捧出了一個嶄新的境界。放着他這個成功案例在這裏,此前此後,已經很難再有人超越他了。
(78) “捧”的應用
捧之一字,有學問,有技巧,有崇高的境界,卻與人性的本能形成沖突,所以真正願意捧別人的人,極是難找。古往今來捧人成功的案例,也是非常的罕見。但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人性認知的規律,那麽,也就不難發現捧人的法則。
捧人,要捧出對方真正的優點——這個優點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但也不排除是被捧之人自我人格認知的可能。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捧對方認可的事情,至于這個事情的真假有無,倒是無關緊要。事實上,捧人捧的就是對方的自大人格,要捧得對方心旌動搖,頭暈目眩,唯此才能夠達到讓對方滿意的程度。
而一個人的自大型人格,由內而外,由高而低,是由以下諸多要素所組成:
一是德性,人類的思維認知既然是燈塔式的,就必然有着上帝的錯覺,以為自己一不留神閉上眼睛,整個世界就不存在了。而古代的帝王多有自己是民衆的“救星”的錯覺,自大到了以為沒有自己,老百姓就會終日長年地生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