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傳習錄:(1)
(43) 官場上的機運
官場是怪事高發地帶,有的人費盡了心機,卻爬不上去,有的人心中無官,反倒是官運亨通;有的人辛苦多年,卻不見絲毫起色,有的人初入官場,就平步青雲。形形色色的怪異場景,不一而足。
西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的手下有一個侍從姓王,這個人生性嗜酒,見酒必飲,每飲必醉,從早到晚都是醉醺醺的,從來沒有清醒的時候。可是龔遂從未斥責過侍從一句,始終把這個醉爛如泥的酒鬼帶在身邊,就這樣過了好幾年。
一次,漢宣帝召龔遂入京述職,姓王的侍從仍然跟在身邊。到了京師,侍從仍然是天天沉醉于酒鄉之中,若然不是酒家來找龔遂索要侍從欠下的酒債,別人都不知道龔遂身邊還有這麽一個人。就連龔遂自己,都見不到這個侍從的面。到了入宮面見皇帝的那一天,龔遂正要出門,門後突然伸過來一只髒兮兮的手,抓住了龔遂。龔遂低頭一看,竟然是醉得不成樣子的侍從。
即使是這種情況下,龔遂也沒有發火,而是和顏悅色地問侍從什麽事。就聽侍從醉醺醺地道:“等見了皇上,皇上會問你是如何把渤海治理好的。你記住,你千萬不可表功,不管付出多少辛苦,一個字也不要提。你只需要說:‘小臣腦子愚笨,別無所長,幸得聖上英明,德行教化所致……’聽清楚了沒有?”
龔遂細一想,這麽說對啊,當着皇上的面,臣子有什麽資格表功?當即連連點頭。等進了宮,見到皇上之後,龔遂就照侍從的話回答了皇上。漢宣帝聽了後,說:“依你的性格,說不出這麽有水平的話來,快說,是誰教給你的?”龔遂不敢隐瞞,就說出了侍從的名字。漢宣帝聽了後,嘆息道:“這麽有才幹的士人,怎麽可以不出來做官呢?這都是朝臣們的失職啊。”于是提拔龔遂為水衡都尉,任命醉鬼侍從為水衡丞,兩人就此上任去了。
看這個龔遂,他之所以晉升,全憑了酒鬼的一句話。細究起來,這酒鬼也不見得有什麽本事,無非是阿谀奉承而已。可是阿谀奉承之人比比皆是,許多人偏偏就是栽在這個奉承上,結果極是悲慘。
南宋高宗年間,權相秦桧專權,于是耗巨資修建格天閣。有個任職江南的官員,想要別出心裁,巴結秦桧,就重金賄賂建築工人,知道了廳堂的尺寸後,專門制作了一張絨毯,獻給秦桧。秦桧收到絨毯,發現尺寸大小恰到好處,頓時勃然大怒,将這名官員立即削職。因為秦桧認為此人在打探他的私隐,所以才會如此震怒。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清乾隆年間,淮揚道章攀桂善于逢迎,時值乾隆皇帝南巡,下旨命章攀桂負責行營建造及宮內陳設,章攀桂費盡心機,将行營修造得富麗堂皇。乾隆到來之後,非常滿意。可是等乾隆皇帝入廁小解的時候,發現溺器是以銀絲镂制的,突然暴怒起來,曰:“這都是民脂民膏,章攀桂此人居然如此奢侈,枉負了朕憐及蒼生疾苦之念,這等人永遠也不可重用。”
果然,章攀桂此後再也沒有升過官。
有人不求官而得官,有人求官而得不到官,種種情形,已經夠讓人困惑不已的了。然而官場之上,還有更為離奇之事,有的明明不是官場之人,卻稀裏糊塗地戴上了烏紗帽。
南宋秦桧專權之時,有一個膽大妄為的讀書人,僞造了秦桧的書信,跑到揚州去行騙,結果被揚州太守識破,當場拿下,然後把這個騙子送給秦桧處理。秦桧見了此人,立即吩咐給這個騙子安排一個合适的官做。人們驚問其故,秦桧解釋說:“非常時期,非常處理,此人膽大妄為,多少是有點小本事的。而且他的罪過又不至死,殺他不合情理。可如果懲罰了他,只怕他會懷恨在心,逃到金國那邊。若為金國所用,豈不是不利于我?”
秦桧此言一出,就連對他切齒痛恨的政敵都無話可說,不得不承認此人能夠擅權,并能殺害民族英雄岳飛,就說明他當屬絕世之奸雄,所思所慮,不是尋常人物所能考慮得到的。
人們甚至認為,比之于秦桧,連北宋名臣範仲淹都有所不及。範仲淹時代,正逢西夏英雄李元昊崛起,淩犯大宋。于是範仲淹經略邊疆,與西夏作戰。有一天,有兩個人拖了一塊巨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張元李昊兩個奇怪的名字,從範仲淹門前招搖而過。範仲淹雖然知道這兩個人是用這種辦法來求官,但疑心此二人未必有什麽能為,就沒有理會。結果此二人惱怒之下,徑直拖着石碑去了西夏,李元昊卻不敢怠慢此二人,立即授予官職,從此,此二人為西夏效力,不斷進犯北宋,讓範仲淹傷透了腦筋。
古人比較秦桧與範仲淹對類似事件的不同處置方式,都認為秦桧明顯比範仲淹高明。可是高明歸高明,秦桧這厮如此一個搞法,就會讓官場上擠滿了騙子,熱鬧倒是熱鬧了,可對于人們認識官場來說,平添了許多麻煩。
官場上不唯有騙子,有醉鬼,有賭鬼,甚至還有色鬼,諸多光怪陸離的現象摻雜在一起,卻為初入官場的年輕人開辟了一條晉升之路。
Advertisement
(44) 官場機運的法則規律
正因為官場上并非是一片聖土,盡多普通百姓所無法想象的奇怪之事,所以新入官場的年輕人,無不是面臨着巨大的晉升機會。若然是年輕人能夠把握住的話,則人生的仕途從此得以飛黃騰達,從來都不在話下。
然而,盡管年輕人雄心勃勃,信心百倍,但如果他們不洞察世事人心,不熟悉官場上的博弈之道,不對年輕人的晉升法則有所掌握的話,往往會錯失機會,淪為官場上的墊腳石,從此意氣消沉,一蹶不振。
官場之上,存在着一個隐秘的新人晉升法則,簡單表述如下:
法則一,只有新人才存在着晉升的可能。
法則二,獲得晉升機會的官場新人,會直升到最高點。
法則三,如果新人時期沒有獲得晉升,那以後就永遠不會獲得。
這三條法則,描述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官場之上,唯有新人才會有可能升官,而且一旦晉升,就會勢無可擋地升到最高一層。在古代的朝廷裏,新人會一帆風順地晉升到宰相或是大學士的級別,在現代社會,新人會晉升到僅次于最高權力者的位置。但如果在新人進入官場的前三年沒有晉升,那就喪失了晉升到最高位置的可能,如果在前五年沒有晉升,那就永遠也不可能升職了。
那麽,這三條法則,是否有什麽依據呢?
先來看第一條,只有新人才存在着晉升的可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舉凡一個有限範圍的官場,老員工、老臣子們為了争奪晉升的機會,明争暗鬥,各逞機心,往往會搞到勢同水火的程度。
官場仕途上的争鬥,極盡詭奇,其方法直如羚羊挂角,無跡可尋。例如鹹豐年間,大學士孫玉庭的孫子孫毓汶,才學過人,矢志奪得頭名恩科狀元,不做第二人之想。唯有同為大學士的翁心存的兒子翁同龢,是孫毓汶在考場上最為強勁的對手。誰都明白,此番科考之争,實際上是未來的大學士之争,誰奪得了頭名狀元,誰就奪得了未來的大學士之位。所以孫翁兩家,都不敢掉以輕心。
孫玉庭與翁心存同為大學士,所以兩人的府邸,也相距不遠。臨到科考的前一夜,孫玉庭忽然派人來請翁同龢,翁同龢是晚輩,不敢不去。去了後就見孫玉庭早已擺下小宴,與翁同龢把盞言歡,一直談到下半夜,才讓家人扶翁同龢去客房裏休息,翁同龢的頭剛剛挨到枕頭上,就聽門外驚天動地的爆竹聲響了起來。爆竹響了一夜,翁同龢也被吵得一夜沒睡。
等到第二天進了考場,翁同龢拿起筆時,只覺得困意上來,恨不得趴在書案上大睡一覺。直到這時候他才醒過神來,原來他上了孫玉庭的惡當,昨夜的歡宴爆竹,都是孫家精心設下的圈套,目的就是要讓翁同龢臨場發揮失常,以便讓自己的孫子孫毓汶奪得頭名狀元,進而奪得大學士之位。
雖然心中痛恨孫家入骨,可翁同龢已經中計失策,困倦已極,又能怎麽辦呢?急憤之中,他的手一摸兜,忽然摸到了家人放在兜裏的兩支人參,急忙将人參拿出來,含入口中,汁液流貫,頓時他神志奮發,揮毫疾書,一氣呵成,竟然壓倒孫毓汶,如願以償地奪得了頭名狀元。
從此以後,翁同龢就有了一個綽號:人參狀元。而孫、翁兩家,也因為這件事徹底撕破了臉皮,勢同水火,攻讦不休。朝政也迅速地分化成孫、翁兩黨。鹹豐若想重用孫黨之人,翁黨就會拼死阻攔。鹹豐如果想任用翁黨的人,孫黨之人就會不惜頭破血流,冒死進谏。
所有時候的官場,或明或暗,都存在着類似于孫、翁這樣的黨争,有的甚至非止兩個派系。争權奪利的最後結果,是在權力執掌者的威勢之下,最終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動态平衡,這種平衡就标志着雙方或多方的勢力人馬,就好比是籠子裏的螃蟹,你揪住我我扯住你,相互糾纏在一起,誰也不允許對方爬上去。在這種博弈平衡的态勢之下,糾鬥的雙方,已經不再考慮自己晉升的可能,所思所慮,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不讓對方的人馬升上去。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夠獲得晉升機會的,只有官場上的新人。
因為新人初入官場,沒有介入到任何形式的派系糾争之中,身上背負的歷史包袱少,與官場諸人沒有絲毫的怨怼。事實上,古往今來的官場之上,讓新人晉升,從來是解決官場派系之争的不二法門。
而且,如果新人洞察世道人心,熟谙官場博弈法則,就會知道自己何以能夠獲得晉升的機會。這時候如果能夠做到長袖善舞,居中調度,利用官場之上不同派系的争鬥機會,指揮自若,運用自如,就會毫無阻礙地一飛沖天,直接邁到人生事業的最高點。
比如說北宋時代的才子蘇東坡。他參加科舉,輕而易舉地獲得了進士及第,遂被吏部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主簿,蘇東坡卻拒絕赴任。他的老師歐陽修就問他為什麽,蘇東坡就回答:“主簿這個職位,官職小,事務雜,難度高,麻煩多,是屬于有過無功的差事。我如果幹這個差事,仕途就徹底毀掉了,所以我寧肯放棄,也絕不赴任。”
歐陽修見蘇東坡聰明絕頂,洞悉官場隐微,大喜,就力薦蘇東坡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秘閣考試,也就是禦試。蘇東坡輕易地考到了第三等,這是有宋以來最高的等級,放眼整個北宋,只有蘇東坡和宰相吳育獲得過這個名次。
當時的皇帝宋英宗大喜,就要任命蘇東坡為翰林學士。如果這個任命通過的話,蘇東坡的人生仕途,就徹底圓滿了。但是沒想到,皇帝的提名卻被宰相韓琦否決了。韓琦的意見是,蘇東坡這人有才是有才,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官場上的地位應該是幹出來的,而不應該只憑了幾首詩詞就可得到。
宰相韓琦說得合情合理,更何況他又不是故意為難蘇東坡,而是出于對國家利益的考慮,就連英宗皇帝都無法駁斥,只好退一步,任命蘇東坡為自己的私人秘書。但是韓琦仍不同意,韓琦建議就讓蘇東坡留在皇帝身邊,至于官職嗎,等到蘇東坡日後有了優秀的表現,還愁缺了他的官做嗎?
就這樣,年紀輕輕的蘇東坡因為洞悉官場博弈法則,終于如願以償地走到了皇帝身邊,這是古代官場無數官迷琢磨一輩子也辦不到的。
但是,新人晉升的第二條法則生效之後,第三條法則馬上就會起到作用。也就是說,如果蘇東坡不能夠迅速地做到宰相的位置上,那麽他就永遠也沒有機會了。歷史的發展,果然是絲毫不爽。誰也料不到那最賞識蘇東坡的英宗皇帝竟爾短命,還沒等蘇東坡找到表現的機會,英宗就一命嗚呼了。
于是新皇帝神宗登場,只不過皇帝換屆的這麽眨眼工夫,蘇東坡就已經成為了官場的老前輩,現在的新人是剛剛從基層提拔上來的王安石。那王安石果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入主了宰相之位。官場新人晉升的法則,在王安石身上重演了一遍,留給蘇東坡的,只剩下官場新人晉升的第三條法則了。
第三法則就是:初時你沒有晉升,以後就永遠失去機會。而蘇東坡失去的不止是機會,還有官位,甚至包括了他的人身自由。王安石推行變法,老臣子司馬光決意反對。因為蘇東坡反對變法的态度不夠堅決,結果被保守派視為變法派,又因為蘇東坡并不認同王安石的變法,又被變法派視為保守派。此後蘇東坡先是遭到一系列的貶官懲罰,後來又遭遇到烏臺詩案,被下在獄中,險些丢了性命。
蘇東坡的遭遇,在體現了官場新人晉升法則的同時,也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官場新人,萬萬不可輸在起跑線上,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45) 官場機運一:貴人來相扶
官場之上,若然是得到有實力的大人提攜,則晉升之階,自然而成。所以古時候的官場上就盛行貴人提攜之說,官場中人為了功名二字,終日奔走于權貴豪門之間。比如說乾隆年間,權臣和珅用事,文武百官争先趨奉。每天和珅上朝的時候,官員們都站在道路兩側恭迎,去得晚了就找不到地方,每天都會有官員因為争奪地盤而厮打起來。當時百官們恭立的地方,是一條胡同,稱為抱子胡同,因此當時有人寫詩說:“繡衣成巷接公衙,曲曲彎彎路不差,莫笑此間街道窄,有門能達相公家。”
康熙朝的時候,是權臣明珠用事,所以當時朝中內外各部門的官員,往明珠家裏送禮的絡繹不絕。因為人太多,往往是十多天也通報不上去,于是百官就出高價将明珠府邸四周的房子全都租下來,住在裏邊,每天排隊到明珠家門口遞帖子。等到帖子遞到了,禮物收下了,下一次送禮的機會又來了,于是衆官繼續去明珠府邸門前排隊。
這麽多的官員紮堆擠在一起,所希望的無非是讓明珠或和珅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幾句。可這樣一來,我們就發現了問題,每個人都希望貴人來扶自己,可是貴人他憑什麽要扶你呢?你有什麽非要讓人家扶你不可的理由嗎?沒有扶你的理由,貴人卻自動自發地來扶你,這貴人豈不是缺心眼?
既然是貴人,能夠對你的前程命運産生決定性的影響,那麽他一定是處于一個關鍵的位置上。理論上來說,像這種微妙而關鍵的位置,是不會有缺心眼的人的,所以如果你一廂情願地指望貴人哪天突然昏了頭,閑着沒事非要扶你一把,這種指望多半會落空。
明明知道沒有希望的事情,大家為什麽還趨之若鹜呢?
這是因為,千古以來,時運這個概念,始終是官場上不容忽視的主題。出于對規律的無知與茫然,官場中人對時運的思考已經陷入了近乎瘋癫的狀态之中。例如清朝道光年間,通州知州收到了故友的一封來信,說是此時正泊舟于河面之上,急需百兩銀子做盤纏。通州知州就立即命家人把銀子送去,家人去了不久,就帶着一紙回執回來了,知州仔細一看這回執,不對頭,回執上的落款人,自己根本就不認識。可這事也怪了,兩家人認都不認識,那家人怎麽就敢收下知州的銀子呢?可是這位知州又一想,銀子已經送出去了,不管對方是因為什麽理由收下的,再往回要,肯定會鬧得兩廂裏不愉快,還是打落牙齒往肚子裏咽吧。他沒有再追究這件事,而是又補了一份銀子給故友。
眨眼十幾年過去了,通州知州仍然沒有獲得升遷的機會,也早已絕了升官的念想。忽然有一天,朝廷發來文書,竟然将通州知州升任為知府。新知府興高采烈地去上任,可還在困惑是誰在朝廷裏幫了他。聽說現在主政的是慈禧太後,通州知州忽然想起十幾年前收下銀子那家人的回執來,那竟然正是慈禧本人的回執。
原來,十幾年前,慈禧還只是個未出嫁的小姑娘,她的父親在湖北病亡,她就獨自扶柩還鄉,到了通州,盤纏用盡。正當慈禧走投無路的時候,忽然通州知州送來了一百兩銀子。盡管明明知道這銀子是送錯了,可是慈禧顧不了那麽多了,收下銀子,寫了回執,開船就急急走了,幸虧通州知州沒有追究,才讓她渡過了難關。十幾年過去之後,慈禧于鹹豐死後,開始主政,忽然間想起舊事來,就有意放了通州知州一任美差。
這樣的事情,帶有鮮明的不确定的特點,卻是官場中人夢寐以求的。只是因為不明白此事的內在規律,所以才會出現官場上的群體盲目現象。
事實上,這個規律實在是非常的簡單。早在東漢年間,就有一個叫孟佗的人,把這事琢磨明白了。只是由于大家疏于讀書,才錯失了大好的升官時機。
東漢靈帝的時候,宦官張讓用事。朝中衆官員為了巴結他,每天一大早開始,絡繹不絕的車輛就向着張讓家門前駛去。幾乎朝中諸官都聚集在了張讓家門外,自覺排成長隊,等待張讓的接見。但往往是空排了一天的隊,也等不到張讓的吩咐,只能是第二天起個大早再回來排隊。
張讓門外的官員長隊,被一個叫孟佗的人看到了,于是他将家産全部賣掉,傾其所有,結交張讓家的一個管事家奴。不管管事家奴有什麽要求,孟佗都不惜花費一定會滿足他。時間久了,管事家奴對他很是感激,就問:“你有什麽事情需要我幫你的嗎?”孟佗說:“我要你幫我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明天早晨的時候,我坐車去你家門口,到了門前,請你迎出來,對我拜上一拜。”管事家奴如釋重負,說:“我以為是什麽難事呢,原來這麽簡單啊,那好辦。”
等到了第二天,孟佗果然坐着車子來到張讓家的門前。這時候就見管事家奴急急地從門裏迎出來,對着孟佗的馬車畢恭畢敬,長施一禮。這情景被衆官看在眼裏,頓時大吃一驚,都認為孟佗此人定然是來頭不小,否則的話,張讓的管事家奴,怎麽會對他下拜?于是衆官紛紛上前巴結,送錢送物,曲意承歡,以結交孟佗。于是孟佗迅速暴富,他将收受的一部分珠寶獻給張讓,張讓大喜,就讓他做了涼州刺史。
孟佗的故事,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故意幫助你的貴人,是你自己努力争取來的。你不自己想出妥善的辦法,難道還想讓貴人自己想出法子,巴結着來幫助你嗎?
對于初入官場的年輕人來說,效法孟佗,不失為一個事半而功倍的好法子。要知道,那些官場上的老員工,由于在官場上浸淫日久,難免會沾染到一些壞毛病,早已被掌權者放棄。如果沒有放棄,他們早就獲得了晉升的機會。但當一個年輕人來到的時候,掌權者就會對新人抱以無限的希望,他會悄無聲息地注視着年輕人的一舉一動,看這年輕人是不是可造之材,如果是的話,掌權者當然願意錦上添花,拉你一把。但如果掌權者在你身上看不到什麽閃光點,那麽他也就沒有理由非要難為自己。
如果年輕人願意以自己的心靈力量去影響掌權者身邊的人,那麽,他在掌權者的眼裏,就會變得越來越理想,掌權者就會不知不覺地發現你有越來越多的優點,慢慢的,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不需要你多說什麽,機會自然會奉送到你的面前。這其中需要我們注意的就是:你必須要在自己的人格缺陷全部暴露出來之前成功。否則的話,一旦你的人格缺陷大暴露,那麽,你馬上就會被掌權者放棄,從此淪為意氣消沉的失敗者,再也不會有絲毫的機會。
(46) 官場機運二:學會燒冷竈
所有的官場人,都是一只竈臺,別看現在冷冷清清,說不定什麽時候就燃燒起熊熊的焰火。如果在竈臺燃燒之前你先燒一把火,也就是在別人落難的時候,拉扶他一把,那麽,等到他得勢了,自然也就不會忘了你。
晚清有個村農費老頭,就是這一冷竈哲學的信奉者。可是這老頭運氣不佳,活了一輩子,只不過是鄉下的一介土財主,始終未得機緣進入官場。但是費老頭年紀雖大,癡心不改,經常在家裏教導家人,要留意遠近官場動靜,倘若發現有官場中的人失勢,務必要拉他一把……有一天,兒媳婦去河邊洗菜,見到一條漏水的烏篷船,船上的人半截沉浸在水裏,模樣像個當官的,凍得臉皮、手腳青紫,兒媳婦急忙跑回家,把這事告訴了費老頭。
費老頭立即趕到河邊,一問,才知道漏船之人也姓費,是一個巡撫,上任途中,不幸船漏,偏又遭遇了頂頭風,所以滞留于此。于是費老頭将費巡撫接回家去,好茶好飯,好酒好菜,款待了多日之後,又送足了盤纏,依依不舍地送費巡撫去上任。
費巡撫到任之後,思前想後,越發地感激費老頭的援手,就捉到幾個強盜,下在牢中,并強迫強盜供認費老頭是他們的同夥,然後拿着這紙供狀,派了衙役将費老頭捉來,下在大獄。然後費巡撫每隔一段日子,就會到監獄裏去探望費老頭,與費老頭對坐飲酒,承諾一定要幫費老頭洗清冤枉。費老頭感激不盡,就吩咐家人多送銀子給費巡撫,好讓人家打點上下。就這麽折騰了整整一年,費老頭的萬貫家財差不多都搬到了費巡撫的家裏,費巡撫這才放了費老頭。
雖然家財花光了,但是好歹留得了一條命在。費老頭對費巡撫感恩不盡。只不過,自己與那幾個強盜素不相識,他們為什麽會攀扯自己呢?于是費老頭就備了酒菜,去監獄裏探望那幾個強盜,好言好語地相問,強盜們終于把真相說了出來。得知在幕後指使,栽贓陷害自己的竟然是自己視為恩人的費巡撫,費老頭如受雷擊,回到家裏,破口大罵兒媳婦,如果不是她到河邊洗菜,恰好遇到費巡撫這人面獸心的東西,家裏也不會落到這個地步。兒媳婦無端遭到責罵,悲憤之下,懸梁自盡。見媳婦死了,兒子也悲憤不已,懸屍于妻子身邊。好端端一個家落到這種地步,費老頭心下灰涼,也自懸梁死去。臨死前他留下手書,詳細地控訴了自己沾官惹禍的過程,此事才傳揚開來。
從費老頭這件事上,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燒冷竈也有燒冷竈的內在規律,萬一燒得不對,不僅不會碰到好運,還會惹火燒身。
那麽,冷竈這東西,到底如何一個燒法,才會對上路數呢?
第一,你燒的必須是冷竈,而不能燒毒火竈。也就是說,你至少要了解對方的情形,知道對方的為人。如費老頭,連對方的品格秉性都不知道,就胡亂巴結一氣,難免會讓對方疑窦重重,對費老頭的動機産生懷疑。
第二,你要有足夠的理由。冷竈不是人人燒得起的,當你毫無緣由地去巴結一個窮途末路之人的時候,他會先懷疑你的智商——好端端地你突然來巴結他,想打什麽壞主意?然後他再将你和他作個比較,一旦得出你智商低卻錢比他多的結論,就會引發其人內心的怨毒與殺機。
第三,你必須足夠強,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在賞識他,而不是太缺心眼或是家裏的錢太多沒地兒花。這一條是燒冷竈的重中之重。一碗米養個恩人,一升米養個仇人,若然是你花了許多的錢,卻沒能燒出對方的感激之心,那麽這個冷竈,不燒也罷。
燒冷竈,就意味着主動結交落魄之人,但如果你燒不對人,燒的路數不對,燒不出一個理想的效果來。那麽,你燒冷竈的做法,非但被燒之人不會感激你,反而會引發被燒之人政敵的憎恨,平白無故惹禍上身,這才是劃不來的買賣。
說到燒冷竈,民國年間上海大名人杜月笙,是幹這活的一把好手。
說起那杜月笙,他少年時代單身入滬,單憑了滿腔的江湖義氣,白手起家,成為了上海灘上一言九鼎的大人物。追溯此人的成功心路,其對燒冷竈有着獨特的法門及訣竅。
當杜月笙于上海灘上風雲日起、衆所矚目的時候,忽然有一個落魄潦倒的人找上門來,開口就向杜月笙借一大筆錢。來人素不相識,見面就獅子大開口,引起了青幫兄弟們的憤怒。可是杜月笙細看來人,見此人儀表不凡,知道此人終非池中之物,就二話沒說,将錢奉上。
可是未及幾日,那人便将杜月笙的錢揮霍一空,再次回來借錢,數目比上次更大。杜月笙仍然如數照付,等來人拿錢走了之後,就派了兄弟再拿一筆錢追了上去,怕這怪人這一次還是不夠揮霍的,索性多給點。
這一次,這個人拿到錢後卻沒有再揮霍,而是離開了上海灘。幾年之後,他再回來時,已經是國民黨軍統頭子了。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戴笠。此後戴笠與杜月笙換帖,拜為兄弟,相互之間,彼此照應,讓杜月笙的影響力進一步地擴大。
杜月笙燒冷竈成功,不在于他財大氣粗,也不在于他有勢力有背景,而在于他有一雙善于識人的眼光。他的眼睛不唯是能看透一個人未來的造就,更能看透一個人的品行。而後者,卻比前者更為重要。
燒冷竈的技巧就是這樣,如果你知道怎麽燒是錯的,那麽你就會避開錯誤的方法;而如果你知道如何燒是對的,你就會發現其中的法則。
(47) 官場機運三:逆勢而為之
官場一如股市大盤,始終存在着一個或上升或下降的趨勢,所以官場中人盡管各懷心思,但在大是大非的選擇上面,還是很容易達成共識的。但是,權力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官場上的不确定性,一旦執掌權力者胡作非為,官場主流的價值觀念就會遭受到強烈的沖擊。
東漢末年,宦官亂政,朝中士大夫非常憤怒,就與宦官的勢力形成了正面的沖撞。這時候有度遼将軍皇甫規,此人頗有遠見,知道朝野之間不日将會掀起血腥的大屠殺,就上書稱病,請求退休辭職。朝廷卻不批準。于是皇甫規心生一計,他故意越出自己管理的轄區,去替一個朋友辦理私事,然後再派他的一個門客,假裝去并州刺史胡芳那裏告密。告發皇甫規擅自遠離軍營,想讓胡芳彈劾他,從而好讓朝廷削去自己的官職。
可是不承想,因為士大夫的勢力與宦官的勢力已成水火,不日之間就會展開大決戰,此事人人看得明白。所以胡芳接到密告後,就立即明白過來了,說:“這個皇甫規,實在是太狡猾了。他無非是想借此機會逃離官場,好遠離沖突罷了,他休想,我要為朝廷愛惜人才,非但不彈劾他,還要替他隐瞞。”
皇甫規的心思被人看破,沒有辦法,只好坐等朝野大戰。沒過多久,漢桓帝死了,新任小皇帝為漢靈帝,宦官張讓和趙忠就利用漢靈帝貪財的心理弱點,替漢靈帝搜刮金銀珠寶來引誘皇帝。漢靈帝果然大喜,就公開宣稱:“張讓是我的父親,趙忠是我的母親,在這世界上,他們是最愛我的人。”于是張讓和趙忠就要求誅殺士大夫,并将士大夫稱之為黨人。漢靈帝聽不懂,就問:“黨人是什麽意思?”張讓說:“就是說他們要造反。”漢靈帝問:“造反又是什麽意思?”張讓說:“就是要推翻你,不讓你當皇帝撈錢了。”
漢靈帝一聽,勃然大怒,立即下旨誅殺朝中的賢良大臣,一時之間腥風血雨,數不清的士大夫在這場冤獄中遭到屠殺,但在被朝廷緝殺的名單上,卻沒有度遼将軍皇甫規的名字。而皇甫規卻認為自己也是有名的英雄豪傑,此次宦官大舉誅殺賢良士大夫,肯定有自己一個。可是殺來殺去,卻沒有他的事兒。皇甫規大怒,認為這是朝廷對他的污辱,就憤怒地上書說:“被你們誅殺的那些賢良士大夫,都是我的知交好友,有許多人做官,還是因為我的推薦。因此,這次誅殺的名單上,不應該缺少了我,我強烈要求被誅殺。”
這封信遞了上去,天下人都為皇甫規捏了一把汗,可奇怪的是,宦官勢力集團見到信之後,居然沒有絲毫的反應,并沒有派人來抓捕皇甫規。皇甫規上書求死而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