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傳習錄:(3)
權的統治之下。
暴政既成,就會立即反噬。秦孝公死後,太子登基,曾被商鞅打擊過的權貴階層趁此機會反撲,商鞅害怕了,就趁夜偷偷地逃走,逃到了關口處,想賄賂守關的士兵放他過去,士兵卻回答說: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極其嚴苛,一人犯法,株連全家,所以不能放他走。結果商鞅最終落入政敵之手,被五馬分屍,從此留下了一個作法自斃的成語。
歷史上排第二的替罪羊,是西漢景帝時代的晁錯。景帝時代,各諸侯國勢力強大,對中央政權構成了強力的威脅,于是漢景帝就想找一個替死鬼出來,拿替死鬼的身家性命為代價,為皇權的大一統掃清障礙。他找到了晁錯,于是晁錯就不惜冒開罪于天下人的危險,全心全意地為漢景帝賣起命來。
聽說了這件事,晁錯的父親從颍川趕來京師,對兒子說:“我聽說,你現在處理政事,是侵奪削弱諸侯,疏離皇家骨肉,你怎麽會這麽做呢?”晁錯理直氣壯地回答道:“當然要這樣做,不這樣做的話,皇帝又怎麽稱得上尊貴?”晁錯的父親氣得破口大罵:“他皇帝尊貴不尊貴,跟你有什麽關系?你拿子孫後代的性命福祉替人家幹這種缺德事,我怎麽會生下你這種缺心眼兒的兒子!”
悲憤之下,晁錯的父親當場服毒自殺。幾天之後,諸侯國掀起叛亂,聲稱誅殺晁錯,而漢景帝則立即命人将晁錯推出腰斬。
我們可以注意到,舉凡淪為替罪羊的人,都是因為犯下極為不智的錯誤,即在做一件傷害公衆利益的壞事之前,沒有對事件的具體負責人提出公示要求。所以,初入官場的年輕人,務必要牢記這個特點,一旦官場上有人拉着你幹一件有可能激起衆怒的事情,而不在事先将事情的責任人明示出來,那麽,你十有八九已經被人暗中視為了替罪羊。一旦事發,懲罰就會落在你的頭上,一如當初落在商鞅及晁錯的頭上一樣。
但我們必須要說清楚的是,即使是在官場之上,也并不一定存在着一群心存險惡、四處尋找替罪羊的惡人。官場上的主體價值觀始終是正面的、向上的、積極的、陽光的。但是,如果一個頗具替罪羊“氣質”的人來到,這種事難免就會發生。
什麽叫具有替罪羊“氣質”的人呢?這樣的人,具有這樣的特點:
第一,道德觀念淡漠,感覺不到傷害給別人所帶來的痛苦。
第二,權力崇拜狂,在權力執掌者面前沒有任何抗拒能力。
第三,小聰明有餘而大智慧不足,不惜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以一生的前程作為賭注。
看看這三個特點,正是因為道德觀念淡漠,才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來。正是出于對權力的膜拜,才會促動權力産生驅使替罪羊去傷害別人的沖動。再加上第三個特點,替罪羊往往在奉權力之命行傷害之事後,會獲得一點小小的物質獎勵,單只這一點,就足以讓替罪羊铤而走險了。
舉凡具備替罪羊的心理特點的人,到了官場之上,就會因人而成事,無形中促成替罪羊事件的發生。正如先有了王垕,才讓曹操産生了克扣軍糧的想法;正如先有了商鞅,才有了秦王變法的沖動;正如先有了晁錯,才有了漢景帝削藩的舉動。所以,官場上有關替罪羊,存在着這樣一條鐵律:
如果不是已經有替罪羊出場,替罪羊事件就不會發生。
(41) 官場陷阱九:被失敗者拖下水
漢武帝征和年間,公孫賀為相,他的兒子公孫敬聲為太仆。公孫敬聲恃仗着父親是宰相,母親是皇後衛子夫的親姐姐,在任時胡作非為,竟将北部軍隊的軍費一千九百萬全部揮霍一空,事發之後,被漢武帝下令入诏獄。
Advertisement
看着兒子下了大獄,公孫賀心有不甘,恰好漢武帝正在下诏,于全國追捕歷史上有名的大俠客朱世安,于是公孫賀就想,莫不如我搶先一步,抓住朱世安,再跟皇帝說一說,以此抵消我兒子的罪過吧。
于是公孫賀派出最得力的人手,密設羅網,終于将朱世安捉住,下在獄中。可是這朱世安名滿天下,眼線極多,消息靈通,知道公孫賀之所以插手捉拿他,是為了想救回自己有罪的兒子。于是朱世安就警告公孫賀,說他也知道公孫賀許多瞞着皇帝的事情。公孫賀是宰相,朱世安是俠客,一個在朝,一個在野,原本是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不過是讨一碗飯吃而已。如果公孫賀一定要跟他朱世安不客氣的話,休怪他也翻臉了。
然而公孫賀自以為身為朝中重臣,對朱世安的警告置若罔聞,這激怒了朱世安,遂于獄中上書。到底是歷史上出了名的俠客,此時他雖身為囚犯,一紙書信竟然輕而易舉地送到了漢武帝的書案上。漢武帝拿起這封信來一看,頓時怒發沖冠,氣急敗壞。
原來,在這封信中,朱世安把公孫賀的老底全部掀了起來,他指控公孫賀表面上道貌岸然,暗中卻與陽石公主私通,淫亂宮室。最讓漢武帝所無法容忍的是,朱世安還指控公孫賀使用邪惡的法術詛咒漢武帝,想将漢武帝咒死。盛怒之下,漢武帝将公孫賀一家老小全部捉入監獄,酷刑折磨之後,将其滅族。
這是中國歷史上驚心動魄的一戰。江湖上的俠客與朝中的權貴交手,竟然是兩敗俱傷,究其原因,公孫賀敢碰朱世安,實為不智。但既然已經決定對朱世安下手,就不應該再留下後患,最終居然讓朱世安于獄中反咬一口,這才是他最終失敗的症因。
相比于大俠朱世安的有仇必報,官場上失敗者的反撲,往往是更為慘烈。北宋的時候,有一個叫蔡黃裳的官員,他在官場上混了整整一輩子,一直混到七十多歲,仍然不過是一個錄事參軍。當時的宰相叫陳執中,就建議蔡黃裳離休。可是蔡黃裳不肯,陳執中很是生氣,就說:“如果你不自己辭職的話,我就向天子上表罷免或流放你。”蔡黃裳被迫辭去官職,從此對陳執中恨之入骨。
以陳執中看來,這蔡黃裳在官場上混到了七十多歲,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錄事參軍,這樣的失敗者,有什麽必要把他放在眼裏呢?再者說陳執中讓蔡黃裳辭職,這已經給足了這老頭面子,都已經七十多歲了還貪戀官位不去,未免也太“官迷心竅”了點兒。
可是陳執中忽視了這樣一件事,蔡黃裳既然已經七十多歲了,那麽他的兒子,年紀也一定很大了。實際上,蔡黃裳有兩個兒子,其中大兒子蔡确最有出息,經蔡黃裳苦心栽培,很快考中了進士。蔡黃裳臨死之前留給兒子的遺言是讓兒子蔡确發誓報複陳執中。
很快,蔡确入朝為官,并很快晉升為宰相。而這時候,陳執中也早已告老還鄉,他的兒子陳世儒和家中的婢女生了一個兒子,卻被另一個婢女因嫉恨而将孩子殺死。蔡确打聽到這個消息,立即上書給皇帝,要求把陳世儒一并殺掉。皇帝看了蔡确的上書,感覺有點不對勁兒,就問:“這個案子,陳世儒也是受害人,他并沒有過錯,為什麽要殺他呢?更何況,他的父親曾經是宰相,只有他這麽一個兒子,就算是他有錯,朕也要考慮赦免他,以承接陳家的香火啊。”
蔡确回答說:“我朝以孝治天下,五刑可以饒恕的罪過有三千種,但唯有不孝斷不可饒。陳世儒此舉是為大不孝,若不殺此人,何以服天下人心?”
皇帝辯說不過蔡确,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蔡确将陳世儒殺掉。
蔡黃裳以其七十歲的老邁年齡,卻仍然對宰相陳執中抱有如此之強烈的怨毒,可知這世道人心,盡出人之意料之外。就一般的事物發展規律而言,像蔡黃裳這樣報複心如此強烈的老頭,世界上罕難遇到,初入官場的年輕人,最經常碰上的,是那些已經淪為失敗者的糾纏。
嘉慶年間,一個叫楊思舉的年輕官員赴京師,到吏部接受考核。楊思舉此人,因為在地方上頗有政績,此次入京,大家都認為他必受重用。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所以春風得意,馬蹄輕盈。等到了京師,吏部許多官員前來巴結。這些人都是主宰地方官命運的人,雖然他們的官職卑微,可是在對地方官考核的時候,筆頭上輕一點或是重一點,都将直接影響到地方官的前程。所以年輕人不敢怠慢,就與這些人周旋起來。
開始的時候,年輕人還是把握着分寸的,但随着慢慢地熟悉起來,他就放松了戒心,再加上他年輕氣盛,又貪戀玩樂,不知不覺地就和這些人混雜在一起,或者是飲酒狂歡,或者是狎妓作樂,眨眼間半年時間過去了,上面卻突然傳來一個消息,說他行為不檢點的事情已經被嘉慶皇帝知道了,皇帝憤怒之下,責令吏部嚴懲。
直到這時候,年輕人才知道他被人算計了。那些來引誘他尋歡作樂的人,都是官場上的失敗者,這些人已經喪失了晉升的可能,就終日混跡于吏部,見到有前程的官員就上前湊趣。不能說他們是存心坑害別人,但是,只要接近他們的人,就難免受到他們過于低俗品位的影響。時日長久,不知不覺地就淪為他們的同類。清朝的時候,被這些失敗者毀掉的官員,不知凡幾。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在官場權力鬥争中失敗的人,雖然他們的人仍然在官場,卻形同流放廢黜,知道情形的人都對這些人敬而遠之,以免被人視為同類。而初入官場的年輕人往往不知道詳細情形,無意中與這些人交往。這時候他就會立即遭受到其他人的孤立,而且連辯解的機會都找不到。
簡而言之,一個人在官場,老大年紀了仍然是庸庸碌碌,多半是有原因的。對這些原因的追究是毫無意義的,只要你沉得住氣,保持淡定的心情,假以時日,慢慢都會知道的。但前提是,要保持你的警覺性,注意不讓失敗者身上那特有的氣味熏染到你,就會平安度過你的官場人生,走向成功。
(42) 官場陷阱十:成為別人的踏腳石
官場晉升,是需要階梯的。
有關官場晉升的階梯,在一本叫《近代稗海》的書之中曾專門提及:
民國初年,有三個人被任命為上海的警察分廳長,赴任之前,上司對他們訓話,說:“你們想升官嗎?你們想發財嗎?容易,等你們到任之後,找幾個最愛出風頭的年輕人,以亂黨的名義把他們抓起來,再電請上級殺了他們,萬戶侯尚且不難到手,何況區區的小廳長呢?”聽了這番訓話,其中兩個人大為震驚,自忖做不出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來,到任不久,就都找了個借口辭職了。而唯獨一人,卻如同聆聽到天機一般,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此人到任之後,果然開始了亂殺無辜。雖有民衆不斷抗議,但很快,此人就以精明強幹而著稱,得到了上司的賞識,被任命為警察廳廳長。
用無辜者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這是官場上許多厚黑之人秘而不宣的訣竅。事實上,歷史上那些成名的大人物,也都熟谙這個法子。
《世說新語》記載:曹操經常對人說,如果有人想要謀害他的話,他的心髒就會跳動得特別快。為了證明這一點,他悄悄地吩咐身邊的一個侍從:“等明天,你在身上暗藏一把刀。我呢,就假裝心跳突然加快,然後吩咐人立即将你抓起來,搜出你身上的刀,以證明我有先知先覺之明……至于你呢,千萬不要作聲,等到事後我再放了你,重重有賞。”
那侍從果然聽信了曹操的話,第二天懷藏利刃,來到了曹操身邊,曹操假裝心跳加快,說:“不好,我身邊來了刺客,大家快抓住他。”于是那侍從被衆人抓住,搜出了懷中的利刃。侍從按照曹操事先的吩咐,承認了自己想要謀殺曹操,心想曹操許諾過,不會殺他的……可萬萬沒想到,他被推出門去之後,立即就被斬殺了。他顯然忘記了一件事:曹操是絕不會允許別人知道此事真相的,不殺了他,何以封住他的口?
可見,曹操此人的厚黑心法,實在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只可憐那倒黴的侍衛,不熟谙官場上的厚黑法則,冤乎枉哉地淪為了曹操的踏腳石,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易經》說:“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兇,五多功。”意思是說,最貼近掌權者的文職人員,近水樓臺,容易獲得稱譽。最貼近掌權者的武将,易于立下戰功。而遠離掌權者視線之外的文臣,就會終日生活在恐懼之中,遠離掌權者視線之外的武将,多半會遭遇到不測之禍。這就是踏腳石法則在起作用的緣故。
親近掌權者的人,最容易窺測到掌權者的心态,有了利益,就會錦上添花,獲得稱譽;有了危險,就會落井下石,将過錯推到那些與掌權者疏離的人身上。這種現象已經不再是官場的規則了。疏不間親,這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性法則,因應于人性的缺陷而産生,絕不是任何人的主觀意願能夠左右的。
大明末年,崇祯皇帝将國家庫府中的金銀財寶,全部藏到了自己的私人庫府之中,動辄拖欠前線将士的軍饷,因而被憤怒的将士稱之為錢鏽。意思是說,錢一旦落在崇祯手中,就會生鏽鏽死,再也甭想拿出來。饑餓難耐的将士于錦州城發動了嘩亂。守将袁祟煥單騎走馬,平息了嘩亂,然後上書崇祯懇請以國家為重,發還朝廷拖欠将士們的軍饷。
朝中群臣見到袁崇煥來信,情知邊關危急,紛紛勸說崇祯将庫府裏生鏽的軍饷還給士兵。崇祯卻陰沉着臉,始終不肯吭聲。結果他的心理活動,立即被大臣周延儒捕捉到了,他知道崇祯舍不得掏錢,于是就力排衆議,說道:“錦州将士的欠饷,一文也不能給。否則的話,各地的守軍知道朝廷懦弱,就會紛紛鬧将起來,到時候天下就危險了。”
崇祯皇帝聞言大喜,就問周延儒:“周愛卿,可是袁崇煥說錦州城中,将士騷動,此事該當如何處理呢?”
周延儒道:“大明的将士們,無一不是滿腔忠君愛國之心,怎麽可能無故騷動呢?這一定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亂,趁機邀功,陛下一定要明察。”
崇祯皇帝聽了,頓覺心裏一跳。周延儒的字字句句,都敲在他的心坎上。僅僅是因為這個貪財短見的皇帝舍不得銀子,周延儒主觀上就盡其可能地将邊關的險局往輕描淡寫方面想,既然邊關原本無事,當然是袁崇煥這個人有問題。最終一代忠良賢将袁崇煥被崇祯皇帝以千刀萬剮的酷刑處死。而後不久,大明江山就此崩塌。
于是,我們就發現了官場上之所以會出現踏腳石現象,正是因為權力的暗惡,才導致了這一規律的出現。但如果你沒有掌握權力的規律與社會博弈的法則,越是青春朝氣的年輕人,就越是容易成為暗惡權力的犧牲品。所以,不唯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未來着想,同樣也是為了淨化官場上污濁的空氣,學習厚黑法則,掌握厚黑要領,就成為了我們的重大人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