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傳習錄:(1)
(20) 成功的隐秘之門
無論是職場還是官場,都只不過是人際關系的總和。
只要是涉及人際關系,那麽人際社會的成功法則就會悄無聲息地起到作用。這就意味着,在官場之上,還有一扇隐秘的後門,比之于任勞任怨,含辛茹苦,更易于讓人走向成功。無論你對這扇密門持何種态度,但規律就是規律,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只能被動接受。
我們經常會提到一個詞:潛規則。意思是說,在官場上,有些東西并不是體現在表面上,而是沉浮于表面的博弈法則之下,是不能夠說出來的,但卻悄無聲息起着決定作用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實際不過就是人際關系的規律在起作用,既然它存在着,那麽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及原因。
那麽,這種于悄無聲息中起着決定性作用的力量,到底是什麽?
這就是官場人際博弈的合力。在官場上,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或是通過各種影響,以擴大更适合于自己的社會游戲規則,或是主動出手,壓迫競争對手的上升空間……諸如此類的多種力量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道誰也無法預測其行進方向的巨大漩渦,将官場中人卷入其中,上下浮沉,不能自主。
正是因為這種力量過于神秘,以至于官場中人往往會對成功的未來失去把握。南朝梁時史家沈約著《宋書》,書中提到這樣一句話:“宰相蒼頭呼為宜祿。”這句話後來被北宋宰相丁謂奉為金科玉律,照章行事,果然引起他在官場上的神秘起伏,令後人讀史時不免驚奇感嘆。
這個故事說的是北宋時有一個無業游民,名字叫于慶。此人身無長技,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不事生産,混跡京師,眼看就要窮困潦倒,凍餓至死。絕望之下,于慶就去找一個隐居的老儒生,讓他給自己算上一算,是不是還有翻身的機會,如果沒有,那就幹脆一頭撞死算了。
老儒生對于慶說:“這麽跟你說吧,單只說你的命運,那絕對是沒有任何希望的,最多不過十天八天,你就會餓死在街頭。但如果你肯聽我的話,改一個名字的話,我保證你非但不會餓死,反而會平步青雲,飛黃騰達。”
于慶聽了就說:“不過是改個名字而已,這事容易,老先生說吧,我應該改個什麽名字呢?”
老儒生指點道:“你要改,就改名叫丁宜祿。”
于慶聽了,搖頭道:“老先生,改成這名倒沒什麽關系,可你怎麽能保證我改了名字,就一定會平步青雲呢?”
老儒生笑道:“就這麽跟你說吧,現在京師之中,有一個名字叫丁謂的人,此人學識非凡,我觀其不日必做宰相。但有一樁麻煩,丁謂其人滞留京師久了,已經顯出了焦躁,沉不住氣了,如果你改名叫丁宜祿之後,就去找丁謂,願意充當他的奴仆,那麽丁謂一聽你的名字,就會心花怒放,情緒也會因此穩定下來,說不定就真的很快會當上宰相。如果他當上了宰相,還少得了你一份功名利祿嗎?”
于慶聽了,高興地說:“好,就依先生的話去做。”
他果然改名叫丁宜祿,自己找上門去,投靠丁謂。丁謂一看他的名字:丁宜祿,這意思豈不是說,我丁謂命中注定要做大官,發大財嗎?大喜之下,立即收下丁宜祿,從此視為親信,恩寵有加。
果如那老儒生所料,自從丁宜祿來到之後,丁謂的情緒一下子穩定了下來,腦子也變得非常靈光,一連給皇上進了幾道奏章,都說得恰到好處,讓皇帝看了,喜不自勝,愛不釋手,未及十日,就命人拟旨,任命丁謂為宰相。
Advertisement
如果我們來分析丁謂的成功晉升之道的話,就會發現,官場上的隐秘規律,直如羚羊挂角,無跡可尋,已經不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一旦我們得出這個結論,就已經接近了成功本身。要知道,舉凡規律這東西,必然是有着其特定的客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然官場晉升的規律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那麽對于古人來說,聽天由命,不失是一個省心省事的法子。
然而,如果我們肯稍微花費一些心思,思索一下沉積于官場之下的這些規律的話,就會恍然大悟。人們之所以被規律所左右,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到規律,沒有把握住規律。反之,如果我們通過思考掌握了規律,那麽就能夠迎合規律,推動着事态向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那麽,官場上的隐秘規律,到底都有什麽呢?
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所謂官場上的規律,說透了,不過是人際關系的規律,不過是社會游戲法則與群體博弈的基本規律。
人的一生,有三個重要的活動場所。而人類就是在這三個場合中,完成自己的三個重大人生課題的。
第一個場所是家庭,我們在這個場所中完成自己的愛情使命。我們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與自己相愛的人,從此攜手度過一生,患難相扶,貧賤不棄,相偕白首。
第二個是交際場所,我們要在這個場所中完成自己的交友使命。要找到與自己的脾性、習性相近的朋友,無話不談,交心換命,讓我們從此對生命不再感到孤獨,以慰藉我們心靈的孤寂感。
第三個就是官場。相比于前兩個場所,這個場所就顯得不是那麽風雅,不是那麽高尚。這是因為,前兩個場所都是我們人生的“消費場所”,而只有官場,才是我們獲取人生生存資源的唯一來源。所以官場中人,絕不會像你的家人那樣對你充滿了關愛,更不會像你和你的知交好友那樣相扶相助。相反,官場是一個競争的場所,人人都要在這裏實現自己的人格擴張與人生理想,資源是有限的,通道是狹窄的,你的競争對手贏了,你就會一無所獲。雖然說官場如戰場這話稍嫌誇張,但是,把官場想象成一個充滿了陽光與溫馨的快樂場所,也只不過是年輕人的一廂情願。
官場上的競争,是人與人的利益沖突,而且往往是參與者衆多的博弈游戲。其競争的态勢、過程與結果,始終是體現着群體博弈的普遍性規律。
細說官場的基本規律,無非是四條法則而已。
第一條法則,官場的冰山法則:是指官場上的人際關系盤根錯節,縱然你費盡心機,也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
第二條法則,官場的擴散效應法則:意指人在官場,群體的力量會有意地忽略競争對手的正面消息,而擴大并強化負面的消息。
第三條法則,官場的趨同性法則:意即官場中人,有一個固定的角色印象,如果你顯得格格不入,那就會遭到群體的排斥。
第四條法則,本能相悅法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官場那扇隐蔽的偏門,實際上是通向人生成功的正門,只不過這扇門契合于人性的本能弱點,所以始終是隐秘的,所以稱之為偏門。
建立在這四條法則之上的,是六個官場訓誡,也就是說它們才是主導官場競争者命運的規律,但這些規律是你所不知道的,所以稱之為訓誡。
這六個訓誡是:
第一,能力是靠不住的。
第二,聰明會誤了你。
第三,言出必傷人。
第四,拍馬屁要講究科學。
第五,做不做事無所謂。
第六,吃虧就是占便宜。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這六條潛規則,都是由四條官場競争法則派生出來的。具體說來就是:四條法則是道,是理論,是基礎;而六個潛規則則是術,是操作的基本要領,是博弈法則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而且,不論是官場的博弈法則,還是具體的操作技巧,都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與厚黑學理論的交合之處的,是既符合儒家做人處世的标準,又印證了厚黑的理論技術。現在我們将這些隐秘的規律一個一個地打開,讓我們看一看這些規律都是以何種方式主導我們命運的。
(21) 官場的冰山法則
宋朝的時候,負責京西地區的提點刑獄官下鄉視察,到了一個縣城,縣尉張伯豪前來迎接。刑獄官看這張伯豪年輕,就挑剔出許多毛病,大聲地斥責張伯豪,喝令張伯豪下馬步行。逞過威風之後,刑獄官回到驿站的客房,這時候一個随從悄悄告訴他說:“你剛才斥罵的那個張伯豪,可不是一般人,你別看他的官小,可他是京師陶禦史的女婿,你對他吆五喝六,這萬一要是惹火了人家,跟他的老丈人一說,您的前程……”
刑獄官吓了一跳,立即吩咐人再把張伯豪叫來。等張伯豪趕到,刑獄官哈哈大笑,迎出門外,說:“年輕人,我在路上的時候,就聽說你特別地能幹,我還有點不太相信,就故意考驗考驗你,果然是英雄出在少年啊,權威之下,詞色不改,小夥子未來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說着,就立即動手打報告,表示要向上司建議提拔張伯豪。
這位宋朝時代的刑獄官,反應還算快,但不問究竟就亂發淫威,惹下麻煩捅出婁子的事情,歷史上不唯這一樁。
宋朝還有一位刑獄官——捅婁子的多是刑獄官,這是因為這個職位的官場信息不太靈光的緣故——去一個郡裏視察工作,到了地方一看,嗯,有一個武官,花白的胡子,佝偻的腰身,走一步喘三喘,居然是位七老八十的老爺子。當時這刑獄官就火了,就對在場的知府和知州說道:“你們這裏的工作是怎麽做的?這個武官年紀如此老邁,他是能抓賊啊,還是缺了副棺材板啊?像他這麽大的歲數,還能幹得了武官這活嗎?”
現場的知府和知州半閉着眼睛,一聲也不吭,反倒是那老武官火了,當場吼叫起來:“你當老子愛幹這活啊?還不是被我那不争氣的外甥逼的?我早就說過不幹的,可是外甥非讓我幹,害我蒙受今天的羞辱,我跟他沒完……”刑獄官一聽,情知事情不對頭,急忙悄悄問知府:“這老頭的外甥,到底是哪個?”
知府告訴刑獄官:“這老頭的外甥啊,就是當朝的宰相章得象。”
此言一出,險些沒把個刑獄官吓死。幸虧做官的都有一套見風轉舵的好本事,于是刑獄官放聲大笑起來,說:“你看你看,我早就說過的嘛,別看你年紀稍微大了那麽一點兒,但是身子骨啊,比年輕人還硬朗呢,是不是吃過什麽養生之藥啊?”
那老頭說:“我閑着沒事吃藥幹什麽?沒吃過養生藥。”
刑獄官面不改色,繼續哈哈大笑道:“沒吃過藥還這麽健壯,真是了不起……”
這兩個刑獄官,在歷史上都是無名無姓之人,捅出來纰漏,也無關緊要。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詩人賈島,也曾犯過同樣的錯誤。
細說起來,賈島其人,雖然才華橫溢,但一生落魄,始終無緣一逞胸臆,跟這件事有着莫大的關系。事情發生在賈島年輕的時候,當時他居住在法乾寺,每天閉門讀書,寫詩練字。有一天,賈島正在房間裏吟詩,突然外邊走進來一個人,一襲華麗的衣衫,白白嫩嫩的手和臉。那人進來之後看到賈島的詩,拿起來就亂翻。賈島因為貧寒,最是厭憎不學無術的花花公子,眼見得來人連點教養也沒有,賈島當時火了,劈面一把從那人手中将詩稿奪過,斜眼看着那人,用鄙夷不屑的語氣說道:“年輕人,你爹媽沒教過你禮貌嗎?這是詩,是你能看得懂的東西嗎?”被他如此一番羞辱,來人臉色一紅,沒吭聲就出去了。
然後賈島繼續讀書寫詩,正讀着,門外探頭探腦進來一個和尚,問他:“剛才皇上來你屋裏,都跟你說啥了?”
“什麽?”賈島吓了一跳,“什麽皇上?我沒見到啊,剛才就是進來一個不學無術的花花公子。”
那和尚急忙揮手:“你可不要亂說,什麽不學無術的花花公子,那就是當今皇上啊。”
原來,是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微服出宮,來到法乾寺,聽到吟詩聲就過來看看,不想卻被賈島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好一番羞辱。
知道自己罵了皇帝,錯失了攀龍之機,賈島當時就洩了氣。史書上說,雖然唐宣宗并沒有因此怪罪賈島,還授予了他一個小小的主簿官職,但賈島一生郁郁不得志,與這件事有着很大的關系。
這三個故事,揭示出了官場上的一條隐秘規律:冰山規律。
官場之上,看似一切都擺在你的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任何時候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還有看不到的更複雜的人脈關系,更隐秘的派系争鬥,更不可告人的暧昧私情,更不為人所知的利益結構。所有的這些東西,都隐藏于你的視線之下,一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能夠看到的,只是這座冰山的十分之一,還有十分之九的龐大體積,都隐匿于波動不止的海水之中。所以航行在海面的船只一旦遠遠地發現冰山的影子,就要急忙掉轉船頭。否則的話,你眼看着顯露的冰山距你還有很遠的距離,可是水下隐伏的龐大的冰體,已經悄無聲息地向你的船只撞了過來。
官場上有一句話,叫做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不說不錯。經驗最豐富的官場人,慣常是不動聲色,喜怒間不見絲毫表情,并非是這些人內心多麽的深沉,而是他們吃過了虧,栽過了跟頭,知道随意的、無心的一句話,不知道就招惹到了哪個煞星,到時候就是後患無窮。
并非是你官職不大,官位不高才需要小心,縱然是高高在上,稍有不慎,也難免禍患加身。
北宋年間,曾布為宰相,其時宋欽宗為了修造陵墓,命曾布的兒子曾纡主管工程記錄,另派了自己的老家人溫益為頓遞使,負責驿路的修築工作。可是溫益這個人沒有任何本事,修的一座橋搖搖晃晃,當人走上去的時候,“轟”的一聲,橋柱子竟然斷裂了。當時曾纡看到這情況,忍不住問了句:“頓遞使在哪兒?”這句話恰好被溫益聽到,于是溫益怒氣沖沖地站出來,吼道:“我在這裏,怎麽着?”
曾纡的父親雖然是宰相,可他知道溫益是宋欽宗最信任的家人,也就沒再說什麽。但是溫益卻從此憎恨曾家入骨,發誓要整死這一家人,他利用宋欽宗對他的信任,力薦權奸蔡京出任宰相,等到将曾布擠出朝廷之後,又興大獄,欲将曾氏父子害死在牢裏。幸虧宋欽宗發現了這事,吩咐溫益不得為難曾家父子,但也并沒有因此事批評過溫益一個字。
曾氏父子官至宰相,也稱得上權傾朝野了,卻因為一句無心之語,險些喪了滿門老小的性命,可知這官場之上,寧可做錯事,也別說錯話,實在是有幾分道理的。
(22) 官場的擴散效應法則
所有的官場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郁悶:自己做好了一件工作,往往得不到正面的肯定,即使表現得再優秀,有關這件事的消息,也始終無法傳遞出去。所有的同事就好像是齊了心,閉緊了嘴巴,拼了老命也要封鎖對你有利的消息。
反之,如果你做錯了一件事,往往還沒等你明白過來的時候,就已經轟動了整個世界,甚至連與此事無關的人都已經聽聞,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樂此不疲地談論着你,似乎壞消息對人們有着一種天然的親和力。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這種現象,就是官場上的壞消息擴散法則。起因是所有的人都在官場上争奪利益,這種争奪甚至波及到交際場上,就連你的朋友也在心裏暗暗地與你比較,你的成功就意味着別人的失敗,至少也是一種無言的羞辱,所以大家才會對好消息三緘其口。而你弄出的纰漏,或是有可能導致你人生失敗的事情,這對于暗暗與你競争中的同事與朋友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利好消息,大家當然會因此而變得亢奮起來。
古代有個叫陳東的人,在蘇州做官,有個犯人被判流放,于是陳東命人在罪犯的臉上刺上“特刺配”三個字。刺完了之後,同僚們紛紛搖頭,反對說:“這個說法不對,罪犯臉上刺字,怎麽可以用特刺配這種說法呢?應該改過來。”陳東被同僚們說糊塗了,當即下令修改,把犯人臉上已經刺好的三個字,改為“根據律令……”又重新在犯人臉上刺。結果這件事傳揚開來,成了一樁大笑話,以後但凡陳東競争升遷的時候,大家就會說:“這個陳東,莫不是在人家臉上打草稿的那個嗎?”這話一說,陳東這輩子的升遷可能,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
陳東這個纰漏,成為了他一生的把柄。所以說人在官場,犯錯不可怕,就怕你犯的錯誤太蹊跷,恰好讓人抓在手上,想放也放不下,那你可就慘了。
五代十國的時候,盡出草頭天子,所以當時的人們為了壓別人一頭,就想盡辦法炫耀自己的家世,以世家出身者為榮。然而真正的世家已盡數焚滅于兵火之中,所以那些自稱世家出身的人,說的全都是謊話。
到了後唐小帝國建立,後唐莊宗李存勖就在自己的妃子中挑選皇後,一個姓劉的妃子聲稱自己出身世家,于是劉妃就成為了劉皇後。可是不曾想,她剛剛把屁股挪到皇後的寶座上,皇宮門外就來了一個撿糞的鄉下老頭,原來是劉皇後的親爹,聽說女兒當了皇後,就急忙跑來認女兒。劉皇後見此情形,情知這個親爹是絕對不能夠認的,倘若認了,不要說皇後的位子,就連性命也難保,索性翻了臉皮,硬說這老頭是個騙子,讓人拿大棍子把父親趕了出去。
但是劉皇後的這番伎倆,莊宗李存勖看在眼裏,心裏明鏡兒似的。而那李存勖心眼也壞,他先找優伶秘密排了一出戲,然後請劉皇後出來欣賞。劉皇後出來後,坐下一看,這出戲演的正是她富貴了之後,不認親生父親的故事,羞得劉皇後無地自容。幸好這個後唐小帝國很快就灰飛煙滅了,否則的話,單憑這樁事,劉皇後遲早也會死于後宮的攻讦之中。
事實上,劉皇後的罪孽時過近千年,仍然為民間所津津樂道,有關這樁事,至少有幾部戲仍然在民間傳唱,用以諷刺如劉皇後這樣的人。所以人在官場,盡其可能地小心,避免犯錯,但利益相争無所不在,官場陷阱星羅密布,有時候,縱然是你肋插雙翅,也照樣逃不過去。
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個閣學赓泰,其人城府較深,不茍言笑,不管同事們說什麽,他就三個字:“可不是?”結果這事被皇親宗室輔國公晉隆知道了,晉隆這個人生性滑稽,愛開玩笑,就故意來找赓泰聊天。
晉隆說:“今天天氣可真冷啊!”
赓泰回答:“可不是。”
晉隆說:“天冷了,群臣上朝的時候,都添了幾件棉衣裳。”
赓泰回答:“可不是。”
就這樣,兩人一來一去,不管晉隆說什麽,赓泰始終是以不變應萬變,單只是“可不是”三個字,就足以應付了。這情形讓晉隆說不出來地上火,他故意又說了幾句無關痛癢的話,等到赓泰回答得已經習慣了的時候,卻突然提起當朝中的一位重臣,說:“我聽人說他有龍陽之癖(同性戀)……”赓泰脫口冒出一句:“可不是。”
完了,這句話一出口,赓泰如夢方醒,想要彌補,卻已經來不及了,聚攏在身邊的同僚們,已經飛跑了去,把赓泰說那位重臣有龍陽之癖的事情說了出去,那重臣羞惱萬分,當場将赓泰一頓破口大罵。此後,但凡涉及赓泰的晉升之事,那重臣都擋在前面,讓赓泰一生一世也沒有擡起頭來。
這幾件事,都是非常小非常小的枝節,卻毀掉了當事人一生的前程。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職場,情況就是這樣,但凡你有一點點小過錯,都會被誇張到離奇走形的程度。許多官場人就是這樣毀掉了自己的一生,往往是連替自己辯解的機會都沒有。
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初入賈府,家人對她有一句忠告:不可走錯一步路,不可說錯一句話。這固然是有人心險惡的成分在內,但實際上,賈府在本質上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群體的博弈規律就自然而然地起着作用,稍有差失,往往是萬劫不複。不知道這個規律的人,也就無法把握自己的未來,更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只能淪為官場的小草,任人踐踏,永無出頭之日。
(23) 官場的趨同性法則
什麽叫官場的趨同性法則?
楚王愛細腰,宮人多餓死,這個就是官場趨同性法則的最樸素描述。
中國文學史上,建安七子占有重要的位置。這七子之中,有一位叫王粲,此人有一樁怪癖,嗜好學驢叫,他死的時候,魏文帝曹丕親自去吊喪,并對參加喪禮的人說:“王粲活着的時候,最喜歡聽驢叫,現在他已經離開了我們,就讓我們每人學一聲驢叫,以寄哀思吧。”
說完,曹丕“一驢當先”,仰脖長鳴起來。皇帝已經學過驢叫了,其餘的賓客,也只能一個挨一個的,依次上前,七長八短地各學了一聲驢叫。
魏晉風流,盡多怪事,皇帝領頭學驢叫,臣民諸人,豈有一個不叫的道理?這個學驢叫的社會現象,就是最典型不過的趨同性法則的作用。
趨同性法則是說:官場中人,有一個共同的角色印象,你可以不喜歡,卻絕不可以拒絕,必須要在某種風格或形式上,與所有的人保持一致。如果機關裏的人都是西裝領帶,偏你是光膀子穿條大褲衩,這事不用別人說,你自己也覺得別扭。同樣的,如果機關裏的人員都不太在意自己的衣裝,偏你衣冠楚楚,就連領導都瞧你不對勁兒。
除了外表之外,趨同性法則更多地表現在文化精神與價值觀念上。你必須——你只能——你一定要和大多數人有着共同的習性和愛好,否則的話,你就會顯得極為另類,與衆人格格不入。
通常情況下,這種趨同性的外在識別标志,主要是“酒、色、財、氣”等較為直觀的方面,但內在的,卻體現在共同的文化背景與精神狀态上。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有誰片面地把趨同性理解為不良嗜好的趨同上來,那麽你多半會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些什麽。
首先說酒,歷史上官場向來是酒徒出沒之地,這是因為官方不事生産,只是負責資源的調配工作,只有權力而沒有責任感,所以吃吃喝喝,就成為了官場上必不可少的程序模式。一個酒量好的人在官場上通常會擁有着較高的聲望,但如果在這方面走過了頭,那就得不償失了。
在酒文化上走得太遠的,當推大唐詩仙李白。杜甫作《飲中八仙歌》雲:“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單只是這詩仙的傲骨,就令後世景仰不已。
然而話又說回來,李白一生仕途坷坎,恰恰是這個酒誤了他。蓋因這位大詩仙嗜酒如命,已經患上了嚴重的嗜酒症,唐玄宗傳他入宮,他居然喝得酩酊大醉,是被人擡進去的,到了宮裏後又讓楊貴妃親手煲湯,權臣楊國忠磨墨,皇帝面前的第一紅人高力士替他脫靴子……替這幾位想一想,這種丢人現眼的差事偶一為之,還馬馬虎虎,倘若李白得到了重用,難不成大家以後要天天這麽侍候他嗎?
別說李白,就是皇帝唐玄宗都不好意思這麽個享受法,李白的仕途前程,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官場之上,酒固然不可或少,但如果因酒誤事,那就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了。
除了酒之外,色是官場上最鬧心的事物。須知孔子曾經說過:“食色,性也……”意思是說,好色是男人的本性。無論官場還是職場,都是凡夫俗子的紮堆之地,一大群臭男人聚在一起,雖然一個個道貌岸然,冠冕堂皇,但肚子裏轉來轉去的,莫不是美色這件事。
所以,如果一個人在這個低俗的話題上表現得過于清高,這就無異于對別人的羞辱,以後必然會有麻煩。幸運的是,絕大多數男人,在這方面所犯的錯誤,多不是“不夠色”,而是“太色了”,色過了頭,自然會搞到惹火燒身的程度。
明朝時的大才子解缙,曾經做到大學士的位子,因為明朝沒有宰相,大學士就相當于宰相了,所以解缙也算是盡抒了生平的抱負。可是有一次,他去驸馬府上拜訪,偏巧驸馬不在家,按說這時候解缙就應該轉身離開了,可是公主久聞解才子的大名,心裏好奇,想親眼看看大才子長什麽模樣,就留下解缙,自己隔着簾子,坐在內室,一邊吩咐小丫鬟上茶,一邊仔細地瞧解缙的模樣。
女人偷看男人,這情形是很微妙的,如果解缙稍微理性一點,正襟危坐,讓公主瞧個清楚,這事也就過去了。他畢竟是名滿天下的大才子,還在意一個女人偷看嗎?可是那解缙,被公主看着看着,突然狂性發作,當場索要紙筆,賦詩一首,曰:錦衣公子未還家,紅粉佳人叫賜茶。內院深沉人不見,隔簾閑卻一團花。
這首詩寫得固然風雅,固然有趣,可是卻充滿了對公主的戲弄和挑逗。往輕裏說,這首詩的意思是在暗示公主芳心寂寞,往重裏說,則意味着他在暗示公主對他有情有義,無論是輕是重,對公主來說都是件不名譽的事情。所以公主看了這首詩後,當場就發作起來,一狀告到了皇帝座前。
當時的皇帝是成祖朱棣,這是一個性格極為陰沉的皇帝,聽了公主的哭訴,他假裝不以為然地斥責公主說:“你看你,好歹是個皇家公主,你偷看解缙這個登徒浪子幹什麽?這都要怪你自取其辱,算了算了,以後注意點兒就是了。”
聽起來皇帝很是大度,無意追究解缙調戲公主的過錯。其實不然,沒過多久,朱棣就另找了個名目,将解缙削職為民,捉拿入獄。關押了一段時間之後,朱棣忽然問錦衣衛統領紀綱:“解缙還活着嗎?”
紀綱支吾了兩聲,退了出來,就開始揣摩皇帝的心思,卻是越揣摩越是不得要領,聽皇帝的意思,無喜也無悲,不知道皇帝到底是希望解缙活着,還是希望解缙死掉。如果皇帝希望解缙活着,自己卻悄無聲息地把解缙弄死了,豈不是惹出大禍來?可如果皇帝希望解缙死掉,自己卻讓解缙好端端地活在大牢裏,這事的後果也同樣嚴重。
那麽這事如何處理呢?紀綱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帶着酒菜去了大牢,見到解缙之後,就殷勤勸酒,讓解缙喝得大醉,然後剝光了解缙的衣服,将他丢在雪地裏,活活地凍死了。然後報說解缙因為不耐寒冷,凍死在獄中。這樣一個處理法,不管是皇帝希望解缙活,還是希望解缙死,都沒自己的責任了。
紀綱的心腸固然歹毒,可是追究起來,解缙自己的行為不檢點,居然有膽子調戲到公主的頭上,這也是才子難以逃脫的宿命。但是說到底,男人碰到這個色字上,因其本性所在,難免要吃大虧,所以應以慎之又慎為保全自己之上策。
再說財,官場,盡是求財之所,古人說千裏做官只為財,這話聽得刺耳,卻是實情。但正因為是實情,所以古往今來,但凡栽在仕途上的人,十有八九是因為這個財字。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倘若失去水準風度,甚至為同類所不齒,那就失之下作,時日不久了。
五代的時候有個安重霸,是簡州刺史,此人貪婪無度,盯上了州內一個賣油郎,于是他每天把賣油郎叫來,安重霸自己坐着,讓賣油郎站着和他下棋,這棋一下就是一整天,賣油郎站得兩腿綿軟不說,還耽誤了賣油的生計,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奉上銀子,安重霸眉開眼笑地收下,這才放過賣油郎。
比之于安重霸更沒品的,是明朝一個叫鄭仁凱的刺史,此人好歹也是一個刺史,卻盯上了手下一名衙役穿的新鞋,他故意找個事由,讓那衙役爬樹,衙役要爬樹,就得先脫了鞋。等衙役爬到了樹上之後,堂堂的刺史大人,竟然趁機偷走了衙役的鞋子。衙役下樹後找不到鞋,只好跟鄭仁凱訴說,卻遭到鄭仁凱的破口大罵:“老子堂堂的刺史大人,難道是為你守鞋的人嗎?”
像安重霸、鄭仁凱這種下作的手段,百姓知道的不多,只是成了官場的笑料。這是因為,官員們相互競争,相互擠對,如果競争對手竟然是使用如此的下作手段,當然不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