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章節
稅,李将軍當然不能去,于是莊園被沒收。戰争結束,李将軍兒子告政府侵占,勝訴獲賠償15萬美元。這就是美國,失敗者的尊嚴與財産,同樣受到尊重和保護。
民國直皖軍閥大戰,直軍逼近北京。皖系的徐樹铮開始逃跑,他哇哇哇沖出家門,哇哇哇沖進銀行取款,又哇哇哇沖進書店,歸還欠老板的書錢。書店老板大驚,說:都這節骨眼上了,你不說快點逃命,還來還錢?徐樹铮笑曰:現在不還,怕以後沒機會了。說完轉身哇哇哇逃跑……這就是舊軍人的風骨。
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将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宣布廢除帝制,恢複共和。同年6月6日袁世凱身死,留下這樣一封自責的遺書。他是個承認錯誤的人。
晚清愛國青年徐承煜,父親是大學士徐桐。父子倆最恨漢奸,時有五大臣反對義和團,被徐家父子以漢奸之名殺之。八國聯軍來了,徐桐要帶兒子自殺殉國。徐承煜說:爹,你死先。徐桐自殺,徐承煜掩埋了父親屍體,易裝逃走。日本兵将他捉住,設宴款待,他喜形于色,聲稱自己大義滅親,日本人将他喂飽後殺之。
蔣緯國說,抗戰勝利時他是營長,有個小半導體,先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于是他立即将士兵的軍饷全部拿來買鞭炮和酒,把當地的鞭炮和酒全部買光。士兵們都說他瘋了,結果,等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全面傳開,慶祝的人們只能來蔣緯國這裏的福利社,買鞭炮和酒。蔣緯國加價出售,賺到的錢,給士兵們發了雙薪……
哥倫布航海,最先找葡萄牙求資助。可葡萄牙國王心眼太多,假稱不感興趣,實際上偷偷派人出海了,可是葡萄牙派出的船,途中遭遇水手叛亂,大航海失敗了。而哥倫布又去找西班牙,在西班牙的資助下進行了大航海,最終使西班牙取代葡萄牙,登上了海權霸主之位……做人心眼不要太多,太多會把自己算計進去。
五代十國,有個燕王劉守光,超殘暴。晉王李存勖來攻打他,劉守光想投降,愛國青年李小喜,跳出來攔住:不要做燕奸!劉守光受到鼓勵,繼續抵抗,而李小喜卻自己跑到李存勖處投降了。劉守光被俘後,指控李小喜忽悠他,李存勖大笑,先殺李小喜,又殺了劉守光……任何時代,都有李小喜,小心別被他忽悠了。
說說傳統文化。春秋時,中國人是講究榮譽的,所謂士之氣節。以貴族及知識分子為主體,包括更多的小人物,重視榮譽更甚于自己的生命。自秦而後,極權君臨天下,最恨的就是人的尊嚴與獨立意識。士的獨立性被徹底摧毀抹除。從此國人少有為榮譽而戰,所争不過是面子。面子只是權力的顯赫,是自辱而非榮譽。
蔣經國,他最讨厭官僚作風,開會限定在40分鐘以內。別人講話啰唆,他就擺弄手指頭或合掌撫臉表示不耐煩。他公布公務員十戒,制止鋪張浪費,嚴懲貪污腐化。他表示,克服官僚作風的唯一辦法是一切公開化,決定除了國防和外交經費之外,政府預算一概公開……他解釋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
若要優美的嘴唇,要講親切的話;若要可愛的眼睛,要看到別人的好處;若要苗條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給饑餓的人;若要美麗的頭發,讓小孩子一天撫摩一次你的頭發;若要優雅的姿态,走路時要記住行人不止你一個。——奧斯卡影後奧黛麗·赫本,給她女兒的遺言(她爺爺老赫本,來中國傳教時發明了眼藥水)。
一個人之所以有價值,并不在于他擁有多少真理,或認為自己掌握多少真理,而在于他為了探索真理,作出了多少誠實的努力。因為真正讓一個人力量擴大的,不是對真理的占有,而是對真理孜孜不倦的探尋。單單做到這一點,這個人就趨于完美了……這是德國劇作家高特厚德萊辛,在1778年說的。
說說龍應臺的故事。龍應臺,寫文章,在臺灣做了段時間的“文化局”局長。當官了,就不能像以前那樣自在了,就有議員來找她的麻煩,臺灣的議員是有權調查官員的。議員先查龍應臺的話費,發現龍應臺到任之日,就特別将幾個號碼交給秘書,說這是自己家人的號碼,由自己付費。最終沒有查出問題,龍應臺全身而退。
抗戰時,黃仁宇在雲南當連長,每天緊盯着士兵,防止他們偷老百姓的狗殺了吃。黃仁宇說這不是考慮什麽軍紀,而是士兵自制力差,逮到東西就狠吃,吃了就病,病了就死,死了他的裝備就得你來扛,扛不動,所以不希望士兵死……其實我們對別人唯一的要求,也是這個:挺住,扛起你自己的裝備,別想圖自己省心。
辛亥:武昌槍起,袁世凱洹上秘密會議,有人認為,黨人無有能為者。袁說:有黎元洪在,何謂無人?黎氏元洪,曾參加甲午海戰,鑿船沉海而未死,只知有國,不知有家。辛亥時在槍口逼迫下出任大都督,從此矢志效忠中國人民,一生堅守此信念。他的影響力及運籌能力,促動各省響應,是民國肇始的決定性人物。
畢淑敏有個講演很棒,她說:……你不要對這樣的不平等安之若素,你可以發出聲音。說了和沒有說,在暫時的結果上可能是一樣的,但長遠的感受和影響是不一樣的,對你性格的發展是不一樣的。而且,只要你不斷地說下去,事情也許就會有變化。記住,發出聲音永遠是有用的,因為它們可能會被聽到并引發改變。
大智:老子說:大道若屈,大巧若拙。智慧必然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說大智若愚。傻人有傻福,因為傻人沒有心計。和這樣的人在一起,身心放松,沒有太多警惕,就能相互靠近。傻在很多時候意味着執著和忠貞,也意味着寬厚和誠實,讓人不知不覺站到他一邊。傻人無意中得到的,比聰明人費盡心機得到的還多。
Advertisement
軍閥:北伐時,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來找張作霖,要求日本控制東北,條件是日本出錢出槍,幫助張作霖武力統一中國。張作霖拒絕,芳澤謙吉就去找張宗昌,張作霖急忙把張宗昌找來,對他說:咱們倆都姓張,不能給姓張的丢臉。寧肯輸掉,也不能答應日本人。張宗昌奉命,明确拒絕日本人,日本人無計可施。
禮賢:張作霖,草莽出身,說話愛吐髒字,但對信任的部下,說話卻非常小心。有一次他和部下楊宇霆争論,着急之下冒出一句粗話,楊宇霆大怒,厲聲質問:你罵誰?張作霖立即向楊宇霆作揖賠罪,低聲下氣:不小心說錯話,真不是罵你……好不容易才消了楊宇霆的火。後來胡适聽說了這件事,說:這個故事很美。
漢奸:龔孝拱,晚清愛國主義詩人龔自珍的兒子,比他爹更有才華,但卻是漢奸。曾随英國人與朝廷談判,恭親王大罵:龔孝拱,你家世代深受國恩,為何為虎作伥?龔孝拱回罵:我爹連翰林都不是,我靠英國人才吃上飯,你這個國家對我有狗屁恩!恭親王無語……孟子曰: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一點不假。
瞎掰:陶希聖,民國時著名社會史學家,後期從政。他曾受聘法學院講課,講中國歷史上道佛沖突與政教沖突:三武一宗之法難。講完之後,史學系的教授怒不可遏,群起抗議,說:陶希聖講的,都是胡說,是瞎掰,是歷史發明家,他講的事,我們從來沒聽說過……後來有史家把相關資料找到,才知陶希聖沒有瞎掰。
堅持與考驗:茅于轼說:站在正義這邊并不難,但是一旦堅持正義和自身利害沖突時,考驗就來了。比如,講真話有時候是有風險的。你是屈從假話還是堅持真話?恐怕大多數人會放棄正義。要不然為什麽我們這個社會,會有那麽多的假話呢?多數人未必永遠是正确的,你堅持正義就不得不得罪許多人,考驗就來了。
偏見:小巴菲特說:假如你這個不喜歡,那個也不待見,最終你的世界将只剩下你自己,以及幾個外表像你、思考方式也像你的人。他還說:每個人都要特別留意兩件事:首先,人們永遠不應将寬容看作是天生的事情,而是要積極去培養這種态度;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