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章節
長大,父親雖然是一個美國人,但他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成年後他出任燕京大學校長,以完全是美國式的教育影響了一代人。抗戰年間,司徒雷登從美國回來,問接他的人:我們教的學生,是否已經上街請願。回答說:是。司徒雷登大喜,說:這才是我教出來的學生。
先哲:梁啓超認為,教育應該分為智育、情育和意育三部分。智育教知識,目的是達到知者不惑。情育養完美的人格,目的是達到仁者不憂。意育是磨煉人的意志,目的是達到勇者不懼……現在想想,教育的目的是什麽?知識、人格與勇氣,所有這些應該在學校裏學習的東西,只能讓我們自己領悟了。
無助:真正賦予我們智慧的,是我們有意識的自我學習。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找出來這些熱愛學習的人,為他們提供一條上升的通道。
憤悱:教育無法改變才智,也無法影響到人的品德,所以,對于教育者來說,最大的痛苦,是那些亟須接受教育的人拒絕教育,如果你想施教,必須先讓受教育者自己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人憤了悱了。
早戀:有些家長為孩子的早戀而擔憂,這大可不必,看看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三吧,這孩子新婚之夜,不敢走進洞房,內侍和女官們言傳身教,不起作用。後來國王的姐姐旺多姆出場,拉着她的丈夫親自上床,讓小國王在床下看……表演過後,姐姐告訴小國王,去,找你的皇後,就是這麽個搞法,把小國王吓得號啕大哭。
自強:一個人的人生成就,與教育無關,如果我們不想沉淪,就必須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教育,自己想辦法完成自己的人生教育,如果這一步你沒有做到,那麽抱歉,你現在就得馬上開始。
對抗:大觀園的賈寶玉,得天獨厚地擁有着最優越的教育資源,但最終他卻成為了一個教育失敗的典型,正是因為對他的教育失敗,才引來了世人的無限同情。我們都不希望別人來教育我們,我們希望自己一如荒原中的野花,自由地生長。
毒害:一個青年詢問蘇格拉底,如何才能獲得知識?蘇格拉底将青年帶到海邊,将他的頭按入水中。蘇格拉底問:沉入水中的時候,你最渴望什麽?年輕人回答:呼吸。蘇格拉底高叫道:沒錯,你必須像在水中追求呼吸一樣,追求知識,否則你就會被愚昧淹死……此後不久,蘇格拉底被處死,罪名是,毒害廣大青少年。
教育家:胡适在考試的時候瞎考,當時的題目是《論無規矩不以成方圓》,可是胡适根本不理題是怎麽問的,竟然搞起考據來,把規矩兩個字的來龍去脈考據了一番,評卷的老師一看:這死孩子,跑題了,給滿分吧……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啊,他是依據學生的長處來打分,而不是挖空心思地非要把孩子塞進死框框裏去。
獎勵: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經在一所教會學校任教,一個男學生和人打架,羅斯福問:為什麽打架?學生答:那人欺負我妹妹。羅斯福聽了大喜:打得好,獎勵你一美元……居然真的掏出一美元,獎勵給那名學生。校方對此目瞪口呆,當天就将羅斯福轟出了學校……唉,一個窩囊的國家,大概容忍不了這種血性的領導人吧?
宣言:1919年,蔡元培發表他著名的《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說: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北京大學,向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進去了,想稍稍開點風氣,于是教育部來幹涉了,國務院來幹涉了……總之一句話,思想自由,民族才有希望。
家教:海上聞人杜月笙,在臨死前,将別人寫給他借錢的借據統統焚毀,說:不希望我杜月笙的後代,成為四處追賬讨債的人。
評價:高锟曾出任香港大學校長,備受學生杯葛。有一次校慶,學生們突然擁上講臺,奪過話筒,哇哇哇亂說一氣,還硬塞給高锟一個裹了避孕套的公仔,意思是說他高锟把學生都教傻了。還有學生發表公開信,說高锟出任校長以來,一事無成。高锟不争辯,不和孩子生氣,離任3年後,拿下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考:民國時,臧克家報考國立青島大學,國文考試兩題選一:一是你為什麽要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二是雜感。臧克家選擇第二題,全文是: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無邊的苦海……寫完,連标點算在內,不過30個字。考官是聞一多,給了98分,再看數學,考了零分。零分就零分,錄取。
寫作:曾有學生問國學大師劉文典:如何才能寫好文章?劉答:觀世音菩薩。什麽意思呢?觀:多多觀察生活。世:明白人心世故。音:文章要講究音韻節奏。菩薩:就是文章的思想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要有關愛衆生的菩薩心腸……
智慧: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大人這樣一個問題:“有一種沒有形态、沒有顏色、沒有氣味,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麽嗎?”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大人就會告訴他:“孩子,它比金子、寶石更值錢,只要你活着,它就永遠跟着你,它——就是智慧。”
Advertisement
教育:猶太人對教育高度重視,每個家庭的父母,為了子女的求學,往往不惜傾家蕩産;國家和政府對教育也有嚴格的規定和優惠政策。以色列的《義務教育法》規定5~16歲的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義務教育,如本人願意,到18歲仍可享受免費教育。重視教育,成了猶太民族的優良傳統。
教育:柳傳志是中國企業界教父級人物。在2003年父親的葬禮上,他講了這麽一件事情。在他17歲那年,突然面臨嚴峻的考驗,父親和母親對他只說了一句話:“我的孩子不管做什麽,只要做一個正直的人都是我的好孩子。”正是這麽一句話,指導柳傳志好好走過了40年的路程。
心事:對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來說,曾祖父有一句話曾讓他苦苦思索:用心做事,有多少心做多少事。曹父對曹德旺說:當你悟透這個道理的時候,我不在了。現在,曹德旺承認了這一點。當時,喝醉了的父親說了二十幾個“心”:人必須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良心、誠心、苦心……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
文憑:勞麗是沃爾瑪集團創始人沃爾頓的外孫女。她于2004年5月在南加州大學安嫩伯格傳播學院畢業,被授予學士學位。不料室友馬丁內斯在電視上爆料稱,大學期間,她為勞麗“代筆”學期論文和學科作業達三年半之久,“酬勞”為2萬美元。這導致了勞麗不得不于日前自動放棄學士學位,向母校南加州大學退回了大學文憑。
義:所謂教育,是教導孩子做一個有良知、有尊嚴的人。良知就是不做昧心的事。尊嚴就是不做丢臉的事。如果教育回避良知,抹殺人性的尊嚴,而以所謂集體的尊嚴而代之,那麽我們生存的環境就會惡化,婦孺得不到保護,平民橫遭盤剝。公職人員必須要學會對喪失天良的指令說不,否則,下一個被傷害的就是你。
良知:教育旨在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與自尊。一旦教育誤入歧途,以群體替代個體,無視個體的獨立性,漠視個體權利,片面強調犧牲——尤其是毫無意義的犧牲,就會導致個體尊嚴喪失。喪失尊嚴的個體所構成的群體,必然是缺乏良知,趨奉權力意志,淪為暴力的附庸。掌權者必然厚顏無恥,以戲弄愚衆為樂。
原則:哈佛大學建校350周年大慶時,邀請當時的總統裏根先生光臨主禮。裏根借此機會讓手下向學校轉達了一個意向:希望哈佛授他一個名譽博士的頭銜。哈佛董事會卻認為:總統從未搞過學術研究,名譽博士之銜還是不能給他。結果哈佛大學校慶,裏根沒有出席儀式。對此,哈佛的反應是:你不來是你的自由,我得堅持我的原則。
傲骨:世界計算機軟件巨頭比爾·蓋茨,曾在哈佛大學讀過書。當時他因看到計算機軟件開發大有商機并害怕錯過機會,便中途退學創辦微軟公司。成名後,比爾·蓋茨托人懇請哈佛發給他大學畢業文憑,而哈佛大學拒絕答應,理由是他在商界取得的成就不能代替他在哈佛應該修完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