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章節
們跪在下面……掌權者稍微流露出點人性,卻有人自甘下賤。這樣的人,現在有沒有?
人性:美國南北戰争,北軍攻擊一座要塞,城裏居民死傷無數。終于北軍停火,一個居民鑽出地窖,遇到朋友,興奮地說:活着真是太好了,我請客,我還有瓶朗姆酒……突然一發炮彈打來,朋友只剩一條胳膊。目睹此事,這個人陷入終生忏悔。因為,朋友炸死時,他腦子裏的想法竟然是:太好了,省下了一瓶酒……
民國有個人,很有意思,武士英。他是暗殺國民黨創始人宋教仁的兇手,并将中國拖入一場戰火。武士英只是收錢殺人。但他可不承認自己是沒品的殺手,他認為自己是為了拯救四萬萬同胞。事實上,同胞因為他倒了血黴。人性就是這樣,內心越卑污,口號越響亮。這條規律,反過來也是成立的:喊口號的人靠不住。
人性:早年日本閉關鎖國,排外自大,揚言要滅西洋。年輕人伊藤博文卻偷渡到西洋,看到技術發展大驚。于是他要求英國送他回去,勸說日本別惹西洋,惹不起。英使問:你回去後還回來嗎?伊藤答:不,我會與你們作戰并戰死。伊藤被送回後,細講西洋技術,日本人不信,罵他日奸并追殺他,伊藤只好躲了起來。
十五:微教育
賞識:比爾·蓋茨的母親瑪麗·蓋茨,為華盛頓大學出過一個問卷:你從母親那裏繼承了什麽?她的兒子,比爾·蓋茨的回答是:媽媽,您從來不說我比別人差,您總是在我幹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贊許的地方——比爾·蓋茨得到的,是賞識。美國人說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總統,可如果缺少了賞識,孩子就會背離人生的幸福。
冠禮:有些學生喜歡玩冠禮。冠禮,是古時的成人之禮,行過成人禮後,你就不再是個孩子,而是成年人了。儀式的目的是促使年輕人産生責任意識。這一風俗仍然在日本保留,與我們的區別是,日本人的冠禮儀式并不刻意穿扮,而是要強調選舉權,從這一天開始你就有了投票權,并憑此權利影響并改變你周邊的世界。
歲月:年輕人務必要記住這樣一件事,那些老氣橫秋、有氣無力、退縮保守、不思進取的老家夥們,他們也曾經年輕過,更曾經如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滿懷雄心壯志,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然而歲月消磨了他們的鬥志,最終無可奈何地接受了自己失敗的命運,從此将自己視為一座橫亘在年輕人面前的山梁,成為了讓年輕人氣惱的頑固勢力。
代溝:清朝有個書生,拿文章請老師修改,老師大筆一揮,氣壯山河,把文章批得一無是處。正改得開心,早有衙役破門而入,将老師拖入大牢,原來學生拿來的文章,是皇帝寫的……老師狂妄,畢竟是人之常情,學生狡詐,未免可怕。年輕人一旦與上代人争戰,總是依附于權力,這才是我們無法擺脫權力陰影的肇因。
舊聞:1947年6月,湖南雲麓中學三名學生夜歸,途經警備司令部哨卡,哨兵喝問:口令!三生齊吼曰:老子!哨兵氣憤,朝天開了三記空槍。三名學生悲憤,回到學校一吵,全校師生大怒,蜂擁而出,包圍了哨所,繳了哨兵的械。警備司令部向學校低頭認錯,并保證以後再也不招惹學生……歷史如夢,往昔如此輝煌。
讀書:讀書是少數人的樂趣,許多人并不知道讀書到底有什麽用,還有人天生對文字麻木,沒有感覺,讓這種人讀書,猶如讓他們嚼木頭,是非常不舒服的。但越是不讀書的人,對書本越是挑剔。經常有人抱怨說,現在的書寫得如何之差,但你或許不知道,就是這些最差的書,賣得遠比世界名著更多——他不是在抱怨書差,而是尋找不讀書的借口。
結構:凡是學術書,莫不是邏輯上環環緊扣,再生動的邏輯,也需要絞盡腦汁去琢磨,琢磨的人會覺得生動有趣,不喜歡琢磨只喜歡喊口號的人,就會敬而遠之。
考試:國學大師黃侃,晚清年間考秀才,考完之後,就在考場閑逛,看到一名考生支起鍋來煮鴨子,他在一邊等着,等鴨子煮熟,上前一腳把老鴨湯踹翻。人家要揍他,他笑曰:你打吧,再打你也吃不成鴨子了……考舉曾被說成最壞的考試制度,可是卻可以煮老鴨湯,可以打架,其人性化可見一斑。
懷疑:如果只是想相信什麽,是不需要讀書的,如果你懷疑什麽,那就需要去書裏尋找答案了。
教育:日本現任明仁天皇,他小時候的老師,是一個五大三粗的壯爺們兒,每當小天皇回答不上問題的時候,老師就哐哐哐地拍他的後背。每當小天皇偷懶不想讀書的時候,老師就沖着小天皇怒吼:您将來是要成為天皇的,現在不努力的話,将來可怎麽辦?
教育:1936年,蔣介石派陳布雷邀請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竺說:可以,但有兩個條件,一是要給多多的錢,二是你國民黨不能進學校。陳布雷說:頭一件事沒問題,可以保障,至于第二條嗎,你再考慮考慮。竺可桢考慮過後,仍然決定将國民黨拒之于大學門外,學校不設國民黨部。蔣介石對此表示屈服讓步。
Advertisement
教育:蔣緯國說,父親對他的教育,有兩件事讓他最為難忘:一是父親教他挂衣服時,要提着衣領挂起來,才不會沒有頭緒;二是父親教他坐在凳子上時,一定要坐在中間,偏坐就會翻倒。頭件事讓他學會了提綱挈領,第二件事讓他學會了把握要點——實際上,第二件事給他的教導是:人的思想觀念,萬萬不能走偏。
教育:民國時代的大學,學生可以自由轉系。比如說臧克家最初讀的是外語系,可他只會擺弄方塊漢字,哪搞得了那麽複雜的字母?就要求轉到國文系,從而成為了著名的詩人……學校不是軍隊,學生不是士兵,教育更不是管制,确定專業應該是在畢業前一兩年的事情,未入校門專業已定,這種僵硬的模式應該改變了。
唐納利:英國17歲少年,亂買彩票,誤中200萬英鎊大獎,買房買車旅游買豪宅。統統玩過之後,頓時喪失了人生目标,搬家遠走,避居人世,患上了抑郁症。他說:每個人以不同方式面對死亡,所有人終有一天會離開。29歲那年,他死于豪宅之中——給你足夠的錢,卻不給你人生目标,再沒有比這更殘酷的事情了。
圈套:我們被教育:要學習某人的某精神。當我們點頭時,也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凡提到精神一詞,必然是由權力來定義精神的內涵外延,所以我們最終學到的,只是對權力的絕對服從。然而我們真正該學的,是具體人的具體事,好事未必有精神,壞事未必沒精神,寧學沒精神的好事,也莫學有精神的壞事。
美女:有人問林志玲:誰是臺灣第一美女?林志玲搶答——我的媽媽!理由呢?林志玲解釋:她柔情似水的眼裏永遠充滿慈愛與溫情,她豁達開闊的大智慧中永遠綻放出女人的從容與優雅……點評:父母是我們生命中,唯求付出而不望回報的聖潔天使,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只是因為你沐浴在他們的關愛之中。
相人:曾國藩的相人之術,百不失一,最是靈驗。那麽他有何訣竅呢?沒有訣竅,只有笨功夫。曾國藩有一本鑒人日記,每遇到人,就将其特征與判斷書寫于其上,例如,他在日記中寫道:喻科癸,平江親兵百長,年二十四,滿面堆笑,可愛,矮而精明……智慧源于積累,記上三年日記,自然就養成一雙識人的慧眼。
承傳:進化論的觀點,源自于達爾文的祖父拉斯漠斯,他認為:世上所有的生命,都是源自生命力很強的祖先。沒人相信這個,達爾文當然也不信。可是當達爾文去南美洲的時候,他卻可以在上帝造物和拉斯漠斯的觀點之間選擇……如果你腦子裏沒有正确的觀念,也就看不到一個正确的世界。
自愚:清雍正年間,有個百姓的母親病了,于是割下肝來給母親吃,當地請求旌表,禮部官員認為這是愚昧之舉,不應該旌表。雍正批奏:⒈旌表。⒉禮部官員失職,把百姓弄傻了。⒊以後再有這種事,直接殺掉,不再旌表……不怕別人愚弄我們,怕就怕自己愚弄自己。別人愚弄是一時的,自我愚弄是長期而持久的。
別了,司徒雷登:他生于杭州,說着杭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