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章節
。
回歸:李嘉誠指出,人類因追求效率及效益,生命可以變得無情,人性也可以很迷失,他深信通過教育,可令迷失的人性得以複歸。
一個毛毛雨天,龍應臺帶着兒子,在湖邊散步。龍應臺想為兒子打傘,兒子一閃一縮地推開。然後龍應臺給兒子指點風景,看,那裏多美……兒子的反應竟然是把母親的手按下來,我看到了,別指……教育就是一個放手的過程,無論什麽時候放手,孩子都會磕磕碰碰,鼻青臉腫。可如果舍不得放手,孩子就不會成熟。
以前,北大有個教授馬仕俊,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研究介子理論。有一次開學,馬仕俊對一名學生說:上學期,你考了59分,我給你加了1分,所以這學期你得多考1分……考試分數這種事,往好裏搞,能夠引導孩子向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搞不好,考試分數就成了折磨孩子的工具,讓孩子家長,飽受痛苦。
說個馮順弟的故事。她是個懂得教育孩子的母親,從不在別人面前批評兒子,以免傷到兒子的自尊心。但每天早晨,她都要對兒子晨訓,兒子說錯的話,做錯的事兒,全都跟兒子講清楚道理,告訴兒子錯在哪裏。不管家境多麽窘迫,她也要為兒子買書……後來她的兒子胡适,成為大思想家,一生得過35個博士頭銜。
講個家教的故事。三國時有個女才子,姓吳,超美貌愛讀書。有個古惑仔跑來,看到她就求婚,族人拒絕。可吳才女說:你不答應這厮,萬一他發了飙,豈不慘了?于是就嫁過去。此後她把自己的老公孫堅、大兒子孫策,培養成了蓋世英雄;把二兒子孫權,培養成了帝王。吳才女的教育方法,沒有一定之規,靈活多變。
古風:程德全,晚清四川秀才,去黑龍江做了候補知縣。時俄人侵襲,程德全奉命與之交涉,俄人不理,悍然開炮轟擊,程德全沖上去,用身體擋住炮口,俄人大駭,停止炮擊。俄國公使夫人把這事告訴慈禧,于是程德全升任江蘇巡撫。辛亥革命時多有旗人遇害,唯江蘇一境安平,是因為程德全有言在先,禁止濫殺。
林肯出門,一個破衣爛衫的老乞丐向他行禮,林肯停下,恭敬地脫帽致意。這個叫教養,教是外部力量的施加,養是內心的自我培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活你內心的自尊意識,賦予被教育者以人生的責任,與追求思想境界的崇高自由。教育如果不以此為目标,就會成為死板僵化的東西,讓受教育者只感受到痛苦。
1932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贻琦說:……吾認為,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因為求學與做人是兩相關聯的。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們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賴,不作僞,故其學問事業終有成就……點評:教孩子做人,比教孩子讀書更重要。
民國時,四川有個教授蒙文通,大師啊。這個大師,有何能為呢?每次考試,蒙教授不是出題考學生,而是讓學生出題考他。實際上這是考學生的學問深淺,只有學明白了,才能問出有水平的問題。而且蒙教授的考場,設在茶館裏,一旦學生出了有水平的考題,教授大喜,就請考生喝茶……如今大師絕矣,只餘喝茶。
金岳霖認為,各種學問都有它自己的系統,既為系統,就不能離開邏輯。所以他講邏輯學。可是學生覺得這門課枯燥,就問他:為啥子要搞這東東?金岳霖回答:我覺得它很好玩……其實,學問的價值,不在于它有什麽用,而在于有趣好玩。如果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于知識與思想中體驗到樂趣,這個國家就牛氣了。
說個梅贻琦先生的事。梅先生有句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梅先生在西南聯大時,雲南王龍雲大力支持,支持之後,就來找梅先生,說自己兒子差幾分,沒考上,看是不是通融一下……梅先生沒二話,立即派老師去輔導龍少爺,第二年再考。當然,龍家必須要付高額補課費,那年月,教授值錢啊。
1937年,為保留文化火種,大學南渡長沙。蔣夢麟與張伯苓兩位校長去巡查學生宿舍,發現房屋破敗。蔣夢麟說:不能讓學生住這種地方。張伯苓說:不對,就應該讓學生住這種地方。蔣夢麟說:我不會讓自己孩子住在這裏的。張伯苓說:倘若是我的孩子,一定要讓他住在這種地方……兩種教育理念,你支持哪一個?
比爾·蓋茨的父親說:我們不允許孩子多看電視,但會給孩子買大量的書。如果孩子讀書讀到很晚,我們不會強迫他休息。遇到不明白的問題,總會有人翻書查找答案,念給大家聽。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觀念:如果你有問題,答案一定存在于某個地方,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它……為什麽比爾·蓋茨比他父親更強,這就是答案了。
教育:開放式教育增進智力,封閉式教育降低智商。比如說學哥倫布航海,封閉式教育會要求背誦此事的偉大意義,你背得越明白,智商降得越快。開放式教育讓你看哥倫布的日記,然後問:如果這日記是水手寫的,會怎麽寫?如果這日記是當地土著人寫的,又會怎樣寫?你的思路就這樣開啓,求知的興趣也在增長。
大學:胡适說:歐洲有今日的燦爛文化,差不多全是中古時代留下的幾十個大學的功勞。近代文明有四個基本源頭:一是文藝複興,二是十六七世紀的新科學,三是宗教革新,四是工業革命。這四個大運動的領袖人物,沒有一個不是大學的産兒。而在我們這個不幸的國家,一千年來,沒有一個訓練領袖人才的機關……
Advertisement
教育: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将我們變成關心別人和富責任感的世界公民。以知識裝備自己,用實際行動表達我們所關心的事。教育應培育對人類尊嚴的價值觀,帶領人類朝正确方向發展。教育應是真正的學習過程,并非一部生産機器,制造溫順服從,不懂思考為何公義與自由不是與生俱來權利的人民。
讀書:比爾·蓋茨回憶:他童年大部分時間是與書和母親相伴度過的,他很早就通讀了《世界大百科全書》,還經常拿國際關系、經濟學和諸如生命的本質是什麽這樣的問題為難父母。而父親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購書、去圖書館借書來滿足兒子不竭的閱讀量。老蓋茨認為,學前教育中,培養閱讀興趣是十分重要的。
空話:高平子,天文學家,月球上有座環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一天,他的孫子去拜訪胡适,說:我們讀書,要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胡适打斷他,問:啥叫為天地立心啊,你解釋給我聽。那孩子當時就傻在那裏了。胡适道:學你爺爺吧,不要說自己都不理解的話。
拔河: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指出:20世紀直接死于錯誤的統治者或政府決策的,有一億八千萬人。另有一位歷史學家則說:人類的歷史愈來愈是一種災難和教育之間的拔河競走。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教育的重大功能:培養有知識、有思辨力、有擔當的公民。唯有教育,可以避免因愚蠢和偏執而起的血腥災難。
教育:傅聰,傅雷之子,9歲學琴,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當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他評點說:現在小學中學的學生,遠遠高于大學部的人。中國學生不缺才華,但沒有文化,因為學生很少看書,對樂器之外體悟太少,獨立思考至今也還是個理想……
十六:微處世
晉升:毛人鳳,從一個小人物晉升到了最高位,他是如何成功的呢?有人總結了他的五個特點:⒈微笑,任何情況下,都保持真誠的微笑;⒉擔當,無論是誰的錯,一律自己擔當;⒊專業,下工夫鑽研,對業務對答如流;⒋忍耐,時機不到,絕不撕破臉皮;⒌狠辣,手不輕出,出則必殺……
懂事:陸游寫詩說: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世事艱難,以為報國救民,易如反掌。可是話又說回來了,世事到底有什麽艱難之處呢?讓陸游都痛哭流涕?實際在這世界上,自己做事是非常容易的。但如果你誤以為自己是上帝,對別人指手畫腳,那你就會發現,這很難,真的很難。
處世之道:⒈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