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章節
對大人物的荒唐之行抱以寬容的态度,卻對小人物要求極嚴。
對抗: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旦大衆喪失了理性,陷入了癫狂狀态,這時候你要是想阻止大衆是很蠢的,那就需要天大的勇氣。這種勇氣意味着你必須和所有人為敵,這時候絕不會有人理解你,認同你,贊賞你,相反,既然你已經淪為公衆的敵人,那麽公衆對你當然也不會客氣。
窮人渴望買貴重品,希望自己是富人,富人購買昂貴的商品,以此将自己和窮人區分開,這叫魏倫布理論。有一個叫皮爾·卡丹的不信邪,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把自己的名牌高級服裝價格大衆化,歷經20年讓自己成為不入流的品牌,現在它已經成為了國際商界的恥辱。
奮鬥:不管你的人生目标多麽渺小,你人生的信念多麽平和,你人生的理想多麽淺近,但如果你一旦堅持下來的話,你就會在這個過程中遭遇到層層阻礙。有人不理解你,有人對你冷嘲熱諷,有人勸你放棄,如果你順從了別人,那麽你的人生就徹底完蛋了。生存沒有信念,人生沒有目标,縱然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過是沒有靈魂的軀殼,這絕不會是我們所希望的人生。
視角:思維猶如一盞探照燈,從我們的心靈深處輻射而出,居高臨下地俯瞰這個卑微的世界。越看這世界越是不對頭:嗯,人生充滿苦難,社會充滿罪惡,黑暗将無數人的生命所籠罩,男人太多女人太少,男人越穿越多,女人越穿越少……人類是以神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如果這世界不入你的法眼,多半是你的思維出現了問題。
邪惡:邪惡的緣由,主要來自于以下三個心理因素:第一,道德觀念淡漠,感覺不到傷害對別人所帶來的痛苦。第二,權力崇拜狂,在權力執掌者面前沒有任何抗拒能力。第三,小聰明有餘而大智慧不足,不惜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以一生的前程作為賭注。
無為:中國道家講究無為而治,而無為,并非是不要雄心壯志,也不是說什麽事情也不幹,而是說人要明了規律的運行法則,知道人性沖突與博弈的必然,做事的時候第一不要違背人性,第二不要違背規律,只要做到這一點,你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勞作與辛苦,也能夠輕易獲得成功。
壓力:壓力之下,人會有五種變化:一是變得更加理性,以智慧來彌補現實的困境。二是變得更加感性,情緒化表現嚴重。三是表現出浪漫主義的情懷,以宏大的構思逃避具體的難題。四是變得疑慮重重,患上了難以治愈的疑心病。五是以自己最擅長的具體事務為避風港。上司多是疑心型,部屬多為浪漫型。
赫魯曉夫把導彈弄進古巴,引發了一觸即發的世界性危機。90多歲的羅素寫了封公開信,呼籲和平,報社收到信,順手丢到了垃圾筒裏。不久美國總統和赫魯曉夫都給羅素寫了回信,這時候所有的媒體都湧向了羅素家,那家報社悔之不疊……人生就是這樣,你可以解決世界危機,但你沒辦法讓一家小報拿你當回事。
祭品:古希臘時,雅典的海軍戰敗,一個理發師疾奔入城報告。雅典人無法接受這個壞消息,就把理發師綁在一個巨大的車輪上,逼迫他承認自己撒謊造謠。這時候敵軍來到,衆人狂奔而逃,只有倒黴的理發師還被綁在車輪上……公衆就是暴君,是不講道理的,你要學會的是對付他們,而不是讓自己淪為真誠的祭品。
判斷: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規律是:當我們觀察別人的時候,就是通過對別人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作出判斷,這些判斷未必準确,但好歹是一個判斷的依據。可如果一個人不說話,也不多做事,那麽,我們的判斷就會失去憑據,就會因為無法觀察到對方的底細,而認為對方深不可測。
贊美:渴望聽到別人的贊美,這是人之本性。究其原因,是因為人的心靈無法把握自身,人格處于随時都會動搖的狀态之下,所以人需要強力的外部肯定性信號輸入,以證明自身的存在。表現在普通百姓身上,就是他們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很強,我有理由獲得成功,我是這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風景……但是殘酷的現實不斷摧毀着他的自信,所以每一個人都存在着近乎無限制的肯定性需求。
主宰:基因所追求的是本能的享受,它不為你的未來人生負責。而年輕人如果不能夠看破迷境的話,那麽就會淪為基因的俘虜,沉湎于本能的欲望之中不能自拔。然而人終究是基因的載體,無論你是如何的惕厲警醒,最終主導你人生命運的,仍然是基因隐秘的驅動。
替罪羊:如果不是已經有替罪羊出場,替罪羊事件就不會發生。
犧牲:11世紀的克隆塔夫之戰,北歐聯軍的統帥西古德,靠一面戰旗指揮軍隊,敵人也将這面戰旗視為攻擊目标,無論誰舉起這面旗,很快就會被射殺。因此,所有的士兵都拒絕舉旗,西古德很生氣,就由他自己舉起這面旗,他很快被打死了,他的部隊也被敵人徹底消滅——只要你能找到舉旗的人,你就會成為大人物。
傷害:古波斯選國王,六個大臣互不相讓,于是約定第二天大家騎馬到郊外,誰的馬先叫,誰就是國王。大流士腦子快一些,暗中吩咐了自己的馬夫,等第二天到了郊外,他的馬夫一錐子紮在馬屁股上,疼得馬叫了起來,于是大流士就成為了國王……被傷害者,總是支持傷害他們的人。
Advertisement
适得其反:18世紀末,美國掀起了解放黑奴運動,民衆紛紛組織起來,自發捐款,就連孩子都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人們希望能夠用這些錢替奴隸贖回自由,這導致了黑奴市場價格暴漲,許多不是奴隸販子的人都跑來販賣奴隸,于是這場解救黑奴運動,造就了更為發達的奴隸貿易。
理性:謊言與實話,都是人們一種理性的選擇,哪個最安全,獲利成本最低,人們就選擇哪個。
政治:人類的政治活動,都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蒙昩期,茫然混沌,任由別人來主宰。孩童期,以為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雄心勃勃地要去解放全世界。青春期,發現解放全世界有難度,就琢磨當領導,領導群衆去執行解放全世界的任務。成熟期,靜下心來,先解決自己的問題,讓自己成為真正解決問題的人。
十二:微禪機
胡适說: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裏千言萬語,也只是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敏感詞牽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着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誠心:佛陀的兩名弟子蓮花色、須菩提正在修行,佛陀推門進來,蓮花色飛奔過去,說:老師,我第一個接你來了。佛陀說:不,第一個接我的不是你,是須菩提。蓮花色詫異:不對啊,須菩提還坐在原地沒動呢。佛陀道:他的人沒動,但是他的心,已經到了我的身邊——處世為人,誠心為要。何謂心誠?精務則誠。
自由:唐朝的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佛說納須彌于芥子,可小小的芥子,怎麽可能容得下龐大的須彌山呢?禪師笑:人說你讀書破萬卷,請問萬卷書在何處?李渤:在我心裏。禪師:你的心有多大,竟能容得下萬卷詩書?李渤:……明白了,事無大小,盡在人心。你的心越是包容,放飛心靈的自由空間就越大。
法門:老和尚帶小沙彌雲游,看到兩家飯館,一家生意興隆,一家門可羅雀。和尚進了第二家飯館,花了兩個銅板吃糙飯。正吃着,店老板撲通一聲跪下,說:感謝您救了我,我生意不順,心裏憋火,如果你不來吃飯的話,我就會拿刀去殺對門全家……老僧對小沙彌說:兩個銅板,救兩家性命,這就是修行的法門啊!
取經:日本道元禪師冒着生命危險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取經。不久他取經返回,日本人蜂擁而至,将他圍住,問:禪師,你修到了什麽?道元回答:一無所獲,除了一顆柔軟的心……點評:慈悲至善,就是洞知人性的悲苦。一旦你知道別人內心的痛苦與酸楚,知道痛苦與歡樂交織的人性規律,你就獲得了大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