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章節
思想之外,什麽是“我”?
胡适墓志銘: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進步,為思想和言論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裏安息!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将永遠存在。
說一下專制。專制最憎恨思想,最喜歡技術。秦始皇盡焚經書,只留下了農耕種植書,號召廣大群衆認真學習。可群衆學到最後,農植書反而失傳了,被暴君憎恨的經書卻傳讀至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技術源于思想,切斷思想,技術就淪為無根之木,非死不可。專制國家非常渴望在技術上有點突破,但終究是沒戲。
講個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的故事。這個哲學家超級恐怖,他坐在自家小窩棚前,用邏輯推導出太陽是個火球,月亮是塊冰冷的石頭。要知道,他的研究可是沒有任何工具,純粹是用腦子的。正當他研究太陽時,愛國青年來找麻煩,質問他:你為什麽不關心你的祖國?他回答:老子這麽個搞法,才是真正的愛國。
這段時間看哈耶克,老哈認為:思想獲得生命,是基于不同知識與不同見解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的結果是不确定的,不能夠預知無法事先計劃的。所以呢,舉凡不限制思想的國度,思想就爆發了,智慧就産生了。相反,在對思想控制的地方,理性終以毀滅而告終。這個結果差異,始自于對智慧的認知上。
精神:貴族,是指一種精神,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欲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二是社會的擔當,嚴于自律,珍惜榮譽,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三是自由的靈魂,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于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思辨:龍應臺說……教育的目的無他,就是教會一個人如何評估事證,如何判斷虛實,如何厘清真假,如何分辨事實和虛構……對社會最大的挑戰毋寧就是人民思辨的能力。在黑與白之間,出現衆多層次的灰色,如何判定是非真假成為全民課題,更凸顯一個事實:沒有思辨能力的民族,只能往一個方向走,就是沉淪。
十:微智慧
智慧:王陽明教導弟子,弟子問:老師,我犯過許多錯誤,可你為什麽不提醒我?王陽明:我沒提醒你,你怎麽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弟子:我學習後才知道。王陽明:所以我教導你學習啊。弟子:我的意思是說,你應該幫助我改正錯誤。王陽明:你自己的錯誤,別人怎麽改正得了?只有你自己,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手段:唐太宗時,有個姓薛的驸馬,可能是外貌比較淳樸,唐太宗說了句:我這個女婿像個鄉巴佬。從此人人嘲笑薛驸馬,公主也認為自己嫁給這個人,是終生的恥辱。于是唐太宗召薛驸馬入宮,兩人玩賭博,故意把自己的佩刀輸給了薛驸馬。還沒等薛驸馬出宮,公主已經坐着車子趕來了,拉着他的手上車回家了——與大人物在一起,別人也會認為你是個大人物。
內向:許多人并不是不善于思考,而是不善于表達。思考而不對外表達,就會讓自己的思維陷入邏輯上的死循環,就會變得特別固執,鑽進牛角尖而難以自拔。只有具有良好表達能力的人,才能夠與外部世界進行良好的溝通,更準确地認識自我和社會。所以巴菲特說,人的能力有多種,但勇于當衆講演的能力是核心。
症結:權力和愚昧,是互為因果的社會症因。權力否定能力,天大的本事也不如當官的一句話。所以思想和知識就淪為民衆的笑柄,成就了愚昧的公衆。愚衆必然會對權力膜拜,反過來構成權力的體系并維護權力,同時愚昧之衆又被權力殘酷傷害——解決這個二元相扣的死環,只有提高獨立知識分子占公衆的比例。
規律:有人說,歷史不能假設。這是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依循着人性博弈法則向前推進,你只能把握住你自己,而無法決定或假設任何人。所以我們在史書中應該看到的是人性博弈法則,是人性規律中所呈現的善與愛。如果你沒有在書中看到這些,卻看到了所謂的民族自豪感,那麽SORRY,你肯定OUT了。
日本教材上的故事:偏僻小山村的孩子,寫信給一位女明星,希望她能去小山村演出。女明星回信:可以,但必須要準備20萬日元演出費。于是孩子們就想辦法籌錢,錢湊夠了,女明星來演出,拿錢走人——日本式的教育:只要你尊重別人為你的付出,尊重別人的勞動,那麽,你就會在同時改變自己的命運,贏取尊重。
眼光:喬布斯和惠恩,同一條街道上長大的夥伴。後來兩人共同開創蘋果電腦公司。可公司開張後,惠恩卻要求退出。為什麽呢?惠恩解釋說:喬布斯這人太有野心了,萬一讓公司負上巨額債務,那我就得受連累還債了。如果他當時沒有退出,那麽他現在至少擁有10億美元身家。惠恩因此被稱為美國最沒眼光的合夥人。
野心:法國傳媒大亨巴拉昂,臨死前懸賞100萬法郎,征集一個問題的答案。窮人之所以窮最缺的是什麽?一個9歲小女孩給出了答案:窮人最缺的是野心。野心實際上是一種能力。是讓你勤奮努力,力圖比別人更具智慧,能力更優秀,既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能夠影響別人的原始動力,可以簡稱為狂野不羁的過人能力。
Advertisement
智慧: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研究生,将學校告到法庭,指控學校違背契約,他花費時間上了課,取得了學位文憑,可是最終卻未獲得智慧。因此控校方違約,要求退還學費。法官裁決說:大學的任務是傳授知識,而不是傳授智慧,智慧無法傳授,必須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夠獲得——因此,駁回原告訴訟請求,退庭。
運氣:李嘉誠說,人在20歲前獲得的收入,都是來自于苦幹,而後将随着年齡的增長,收入中運氣成分越來越多,直到占到全部收入的四成以上——六分打拼,四分運氣,這就是運氣最好的人。如果你時運不濟,多半因你的思維是線性的,不知道這個世界充滿了變數與不确定,過于關注單一目标,結果屢屢失去機會。
陷阱:人生最大的陷阱,就是對群體的依賴性,有兩件事足以打破你的幻想:第一,你在父母身上都無法獲得的東西,絕無可能在別人的父母那裏獲得。第二,所謂集體主義的成功,不過是群體組織者的成功,是以最大限度地剝奪你的發展為代價的——如果你選擇萬裏之外的人作為對手,那麽你的人生已經步入失敗。
思想:人的大腦,猶如一片原始森林,充斥着的是野蠻的欲念和法則。人希望知識之光照亮這片黑暗之域,但知識不具解脫蒙昩的力量。只有在知識積累基礎上的自我思考,才會讓人逐漸接近智慧,思考就好比在思維的原始森林中修築一條通往智慧的大道,這條大道在你的思想之中,獲得的是你的智慧,別人插不進腳。
恐懼:恐懼會讓人喪失思辨能力,導致智商回落到原始本能與環境認知上。原始本能的焦點就是性欲,也就是對別人的性隐私興趣超濃。而環境認知的強化,也就是俗話說的窺伺風向,告密之風盛行。終日惶惶,處于恐懼的國度,由于思辨能力的喪失,對思想與科學缺乏興趣。唯有開放民智的民族,未來才會有希望。
扭曲:把人按階級來分類,研究每個不同階級的共性,這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但如果惡意抹除每個人的個性,強以群體的共性而代之,就是典型的小人哲學。正常思維是以事論人,依據人的行為确定人的品質。但是小人哲學是對人不對事,強以群體的共性抹除個性,這就導致了是非善惡颠倒,認知觀念徹底扭曲。
知識:人的思維掃描半徑,決定着一個人的人生成就。思維掃描半徑越大,考慮問題的時候越是全面,這個思維掃描半徑就是“知”,但僅有知還不夠,看問題還要深而透,這是指邏輯思維的深度,稱之為“識”,也就是有見識的意思。思維的寬廣度和縱深度,合稱知識。看看你究竟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