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章節
慧才會爆發,才可能創造出堅船利炮,擴大你的生存空間與影響力,這就是普遍适用的文化觀。
托馬斯·卡萊爾:使一個人悲慘的不是死,是活得可憐,而不知為什麽;是工作得筋骨酸痛而無所得;是辛酸疲憊,卻又孤立無援,被冷冰冰的普遍的自由放任主義緊緊裹在中間;是整個一生都在慢慢死去,被禁閉在一種不聞不動,無邊的不正義之中……天啊,說這句話的人,距離我們兩百多年了。
公民意識:⒈自我負責。⒉尊重他人的權利,不将自己的觀念或思想強加于人。⒊對別人只有具體事情的授權,而不承認某人或某一團夥将你的權利全部托管。⒋必要情況下讓步,但任何時候也不會為暴力與邪惡張目……體面與尊嚴不能指望別人的恩賜,唯有獨立的人格,才會有獨立的尊嚴與體面。
思維四種:第一種是理性思維,考慮問題注重公正的社會規則,強者能獲利,弱者有機會。第二種是以利益為考量,有利就做,無利就躲,這叫成熟思維,無可厚非。第三種是以喜惡為标準,喜歡就幹,不喜歡給錢也要偷懶,是幼稚思維。第四種是以別人的利益為考量,不惜惡化自己的生存環境,是奴才思維。
明白:我們常說:明白了……但這個明白,是分四個層次的。第一層:知道發生了什麽事。第二層:知道發生的事情,也知道産生的影響及後果。第三層:知道事情的影響及後果,也知道自己一旦介入,事情的變化發展趨勢。第四層:知道趨勢,應時而入,主導着事态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你的明白,在哪一層呢?
思想:初中生的知識總量,應該不比孔子多,不要說初中生,就算是哪個教授,擁有孔子的十分之一,也能譽滿全球。知識不是你讀的書,它是從你的思想中衍生出來的,沒有了思想,知識只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理性法則:⒈讨論問題時首先明确主題,主題不明确,吵架會吵飛。⒉對主題明确定義,你可以不同意我的定義,但不能用你的定義取代我的,定義不同,結論自然不同。⒊主題的定義,主要是明确外延與內涵。⒋不打比方,不舉例子,因為舉例會改變問題的外延與內涵,導致出現不靠譜的結論。
認知體系:一是本能思維,知好色而慕少艾,純粹食色導向。二是本性思維,知利害而擇之,又稱直線思維。三是環境認知,對于人群聚集異常敏感。愛看熱鬧的中國人,思維就停留在這一階段上。四是因果認知,邏輯不清之人,往往倒因為果。五是知性思想,能夠對問題進行抽象思考,到了這一步,才是真正的思考。
愛國:常說愛國是一個公民起碼的道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很明顯,無論是道德還是傳統,都是強制的,不允許讨價還價的,更是別無選擇的。在美國,有個小孩寫信給前總統裏根說:他愛美國,因為美國有兩百多種冰激淩——世上沒有強制的愛,除非是自由的選擇,有美好的預期,才會有真正的愛。
壞游戲:有一種社會游戲,叫四兩撥千斤。方法就是挑一個倒黴說書的,貶之擠對之,令其發狂之,然後以低俗之名突兀封殺之——這時候社會輿論就會分化,有人支持封殺,就有人剝支持封殺者的皮,發現支持封殺者更低俗,于是封殺形成了連鎖反應,最後,你會發現,所有人都被封殺了……
鬥争:鬥争哲學鼓勵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争鬥,其理論基于階級的社會學分類之上,并将動态的社會固化,具體的人概念化,否認人是具體的,否認同一階級的人是有區別的——最重要的是,階級只不過是一種經濟屬性,鬥争哲學卻将其混淆為道德屬性。一旦你将經濟屬性混視為道德屬性,鬥争的欲望就從此産生。
我們常常會認為人群總是要比個人聰明,事實上,這一點是絕不可能的。當個人彙集成群體的時候,絕不會有集思廣益這樣的事情發生,相反的是,群體的疊加只能增加他們的愚蠢,智力反而會大幅度下降。相比于個人,群體不存在絲毫的智力優勢!——龐勒:《烏合之衆》
自由:公民是不可奴役的,因為奴役首先是心靈的物役,一旦你放棄自我的責任與權利,寄希望于他人,就踏上了奴役之路。被奴役者只有服從與膜拜,無法建立起獨立人格。唯內心中的責任萌蘇與對自我人生的高度責任感,這時候人才會獲得自由。心靈的自由,基于平等文化之上,具有克制權力的特質。
奴化:奴化教育,有4個步驟:⒈嚴厲的管制,強調對威權的絕對性服從。⒉權威沒有提到的事情或想法,都是禁止而危險的。⒊絕不允許對威權流露出絲毫的敵意。⒋絕對服從者,會得到關心和獎勵。經過這麽4個步驟,就會形成明顯的奴性人格,特別強調權力、地位與支配,并随時準備迎合任何形式的權威。
奴性:明明是被統治者,潛意識卻模仿統治者的思維,想象着“我就是國家,我就是民族,我就是人民”。他們将人分為兩類,應該跪拜的和應該向自己跪拜的,對于前者,他們的表現是誠惶誠恐、頂禮膜拜。對于後者,他們表現出控制一切的欲望,要求對方向他無條件臣服,否則就不擇手段,傷害對方。
奴性文化:奴性不可怕,可怕的是奴性文化。一旦奴性文化成了氣候,人的自由權利與尊嚴,就成為了衆矢之的。奴性形成了文化,有着其固定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成王敗寇的哲學,暴力崇拜(或權力崇拜)的思維,視強弱為是非,以成敗定善惡,輔以不擇手段對他人的攻擊……歸結到底就是思維退縮回猿猴時代。
Advertisement
善惡:有人相信與生俱來的善,有人相信與生俱來的惡。相信善的人,最終會得到一個巨大的善人,對這個巨善的任何質疑和反對,都是惡的表現,這導致了他們除了山呼萬歲,已經不再有着任何權力。相信人性惡的人,他們必須學習克制自己和別人的邪惡,通過限制惡,而獲得一個相對來說較為理想的生存空間。
馬基雅維利:希望獲取更多,這無疑是相當自然而普遍的心态;當人們在這方面取得成功時,他們總是受到贊揚而非譴責。可是,當人們缺乏這方面的能力而不惜一切代價這樣幹時,他們就是犯了應該加以譴責的錯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你的能力,取決于你能夠承擔多少社會責任。
宗教與迷信的區別:宗教是內向的,審視自我心靈的欲念。迷信是外向的,自己是好人,外邊有妖怪要吃我。理性國家會在知識階層的引領下,形成審視自我的文化。而暴政國家拒絕自我審視,宣稱自己是永遠正确的,所以他們致力于推行迷信文化。在後者,科學也會淪為迷信,你會經常聽到他們說,要相信科學……
聖經: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結果被逐出伊甸園,只不過吃個水果,至于這麽大動肝火嗎?實際上,這意味着他們有了是非心與善惡心。在沒有分別心之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但當善惡心出現之後,人就會追求善而攻擊惡,這時候心靈的痛苦就産生了——當人取代上帝評判世界時,就意味着心靈的自我放逐。
階級:階級原本是一種經濟屬性,并非是一種道德屬性。富裕并不是罪惡,貧窮也不是占了天大的理,但當有人故意将這二者的界限模糊時,災難就發生了——有的人智商急速跳水回落,簡單地将良性的道德歸于一個階級,惡性的道德歸于另一個階級,是非善惡就這樣混淆了。
司馬遷寫《史記》時,因為發表個人的時政觀點,被投入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才放出來。官府想找到他寫的書将其毀掉,但卻沒找到,原來書被他女兒藏了起來。又過了好多年,司馬遷的外孫楊恽将此書公之于世。歷史,是承載思想的最适宜體裁,最易于激活思想。傳播者付出慘烈的代價,讓民衆獲得自由的武器。
1955年,三聯書店出版八大本《胡适思想批判論文彙編》,200多萬字。胡适稱自己是唯一看完這套書的人。唐德剛問:裏面難道沒有一點學問和真理?胡答:沒有學術自由,哪裏談得到學問?次年,老友陳源從大陸邀請胡适,致信說,大批判是對你的思想,不是對你個人。胡适批注: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