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4)
持袁世凱的帝制之後,他就深居簡出,閉門謝客。
負責保護段祺瑞的,叫曹樹桐,此前原是陸軍部衛隊營長。他可以稱得上段祺瑞的死士了,對段祺瑞忠心耿耿。知道這段時間局勢微妙,曹樹桐生恐有失,命令手下士兵,将段府圍得水洩不通,而段府的內宅,則是死亡禁地,任何人不得擅自涉足,違令者,殺無赦。
可以說,能走入內宅的,只有段祺瑞的家人和他自己,此外還有羅鳳閣。
這個羅鳳閣,又是何許人也?
他是段祺瑞的幹兒子,一個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他的父親,是北洋軍中的一名醫官,而羅鳳閣自打生下來之後,就等于是在段祺瑞身邊長大,段祺瑞對他疼愛有加,認了他為幹兒子,視為己出,不遺餘力地栽培他。
羅鳳閣長大後,段祺瑞送他去讀了武備學堂,出來後又讓他當上了陸軍部中校副官,可謂是恩深德重了。
所以這羅鳳閣,是唯一有資格于重重鐵圍之中,走進段祺瑞內府的人。
話說有一天,羅鳳閣又像往常一樣,走進了段祺瑞的內宅。當時段祺瑞正在看書,老段這個人,是很喜歡讀書的,主要是佛經和醫書,再就是西方的軍事科學著作,詩詞曲賦也讀,不能讓窮酸文人老是罵你大老粗啊。正讀之際,就見羅鳳閣以一種怪異的姿勢,走進門來,當時段祺瑞把書一丢,厲聲喝道:你小孩子要幹什麽?
就聽撲通一聲,羅鳳閣被這一聲呵斥,吓得栽倒在地。倒下時說什麽也爬不起來,因為他的一只手揣在兜裏,正在掏着什麽。
段祺瑞統兵多年,最善呵斥,當即喝道:掏的是什麽,拿過來。
羅鳳閣把兜裏的東西掏了出來,竟然是一支上了子彈的手槍。
羅鳳閣拿槍的那只手,因為恐懼而胡亂揮動着,這時候的情勢極度危險,一旦羅鳳閣情緒失控,照段祺瑞砰的一下,段祺瑞就算是沒咒念了。但段祺瑞卻是縱橫沙場的鐵血軍人,見慣了這種情況,絲毫不亂,喝聲依舊威嚴有力,不容辯駁:拿過來!
羅鳳閣被喝聲懾住神智,不由自主地把手槍遞到了段祺瑞手上。然後他的精神一下子崩潰了,放聲號啕起來:是他們讓我……可我怎麽忍心……
閉嘴!段祺瑞喝道:你不要再說了,我也不會問。你再多說一個字,難逃殺身之禍。你就說自己病了,找個地方自己躲起來,以後再也不要來這裏了。
聽到裏邊的響動,負責守衛的曹樹桐滿臉驚駭,帶着士兵沖了進來。段祺瑞擺手:這裏沒你們的事,讓他走。
士兵們閃開,看着哭泣不止的羅鳳閣,一步步地走出段府。
這樁事,由于段祺瑞心知肚明,拒絕追究,導致了指使羅鳳閣行刺之人,竟成了一個謎。
【24.梁啓超的草案】
段祺瑞弄到與袁世凱刺客疊現,勢同水火,另一位北洋重量級人物馮國璋,也沒閑着,也在找機會給袁世凱添堵。
由于胡嗣瑗的關系,這時候馮國璋已經和梁啓超牽上了線,搭上了橋。
但兩人之間的這條線,這個橋,卻是超級詭異的。詭異就詭異在,按說馮國璋是用兵之人,用兵最講究一個“詐”字。梁啓超是學究天人的國學大師,按理來說該持一個“誠”字。但歷史上,這倆活寶的角色偏偏演扭了,馮國璋是懷一片赤誠之心待梁啓超,梁啓超卻是以一個“詐”字待馮國璋。
最要命的是,傻乎乎的老馮不知道自己被梁啓超詐,兀自精神抖擻地要和梁啓超一起,去詐袁世凱。
梁啓超如何一個詐法,先擱下不提,先來看看老馮如何去詐袁世凱。
話說梁啓超先到了南京,見到馮國璋,馮國璋對梁啓超說:我的辯說能力,遠不如你。你的實力不如我。不如我們兩個人聯合起來,一塊去見袁世凱,勸說他放棄帝制主張。
梁啓超說:好,你等我起草個勸說草案。
馮國璋:勸說草案……這事兒也要有草案?
梁啓超:有,沒草案你滿嘴跑舌頭亂說一氣,那怎麽行,一定要有個草案的。
于是梁啓超花費了一天一夜工夫,居然真的搞出來個勸說草案。草案上大條小款,羅列了數十條,看得馮國璋目瞪口呆。
于是梁啓超和馮國璋兩人搭伴,于1915年6月27日抵達北京,見到了袁世凱。
袁世凱設宴款待這倆活寶,酒菜上來,就聽他說:你們二位此行的目的,我知道的最是清楚,是勸我不要做皇帝,對吧?
馮國璋和梁啓超急忙拿出勸說草案來看,靠,草案上沒這條。兩人登時傻眼。
就聽袁世凱笑道:請問二位,我要是做皇帝的話,是做一代就絕種的皇帝呢,還是做傳至千秋萬代的皇帝呢?
梁啓超和馮國璋瞪圓了眼睛,在勸說草案上找,發現這條也沒有。
就聽袁世凱嘆息道:我并不是蠢人,當然希望做萬代天子。我有十七個兒子,現在就可以把他們都叫出來,站在你們面前。任公,你最有識人之賢,你來替我選一個可以繼承皇位的,等你選出來,我再決定稱帝也不遲。不過,也只可做兩代皇帝。
馮國璋在底下踢了梁啓超一腳:你弄的啥破草案啊,一條也對不上。
梁啓超氣急敗壞:是袁世凱不按我拟定的草案來,讓我白花了一天一夜的工夫,憑什麽怪我?
馮國璋道:算了,不要你的草案了,咱們倆就滿嘴跑舌頭,自由發揮吧,說不定能套出點兒什麽來。
【25.推心置腹的假話】
馮國璋試探袁世凱,道:外間既然這麽多的傳聞,其實,以總統的地位、勳業來說,全國無人可比。這時候,真的做進一步的計劃,也不是不可行。
袁世凱回答說:華甫,你是我多年的老兄弟,怎麽會不知道我的心事,還說這話?不過,辛亥革命成功得過于容易,很快實行了共和政體。三年多來,黨人到處搗亂,使國民不能安居樂業,所以就人心趨向來說,共和并不适合中國。我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華甫,你怎麽看這個事情?
馮國璋道:如果國體變更的話,總統認為誰來主持這個國家合适呢?
袁世凱答:依我看,最好還是還政于清。
馮國璋道:現在人心已去,怎麽能還政于清呢?
袁世凱道:那麽找一個明朝的後人,姓朱的來主持怎麽樣?
馮國璋道:明朝的後人,現在放在那裏有一個,就是延恩侯朱煜勳。我是做過正白旗漢軍副都統的,朱是正白旗的人,和他見過幾次面,他那個樣子怎麽行呢?
袁世凱又說:那就仿照梵蒂岡教皇的辦法,讓孔子的七十六代孫孔令贻來主持。
馮國璋失笑:在我們中國,那怎麽辦得到呢?按我的意見,就請總統正大位,豈不最好?
話說到這份兒上,已經是挑明了,于是袁世凱站起來,對馮國璋說了一番掏心窩子的話:華甫,你說今天總統的權力和責任,跟皇帝有什麽兩樣?一個人當皇帝,無非是為了子孫。拿我來說,老大是瘸子,老二以名士自居,老三是瘋子,其他的都還小,怎麽能把國家交給他們?再說,歷史上的帝王之家很多都是沒有好下場的,我為什麽要這樣做?
馮國璋笑道:可是到了天與人歸,黃袍加身的時候,想推怕也推不掉了。
袁世凱搖頭:我決不幹這種傻事。我有一個兒子在倫敦讀書,我已叫他在那裏置了一點兒産業,如果再有人逼迫我,我就到倫敦去,再也不問國事了。
話說到這份兒上,基本上也就七七八八了。而且這個對話是公開的,被梁啓超現場筆錄,拿到當時的報紙上發表了。這個公開對話帶給人們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袁世凱并不想當皇帝。
然而這個印象卻是錯誤的,一個人是否想當皇帝,這并不能成為問題,更何況中國的皇帝,有無限的權力卻無絲毫的責任,這種人生追求是符合人性的。不論是袁世凱還是鄉下拾糞的老大爺,潛意識中都有一個美麗的皇帝春夢。此夢是人皆有,不應該成為問題,真正成為問題的,是袁世凱有沒有可能當皇帝。
是否有可能做皇帝,這樣一個問題,就便于量化分析了。
于袁世凱的心裏,每天都在計算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實力對比。反對者那邊有一個段祺瑞,但支持者這邊卻站着個天才軍人蔡锷,這二者差不多可以相互抵消,那麽馮國璋的态度,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砝碼。
袁世凱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聲明自己無意做皇帝,就是因為他知道馮國璋不會在關鍵的時刻支持他,老馮和老段是一個鼻孔出氣,合穿一條褲子,如果馮國璋明确表态支持段祺瑞,事情反倒好辦了,屆時反對帝制的輿論就會形成勢頭,袁世凱也省了心,免得跟大家扯皮。
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這次談話的當天,馮國璋竟然又詐了袁世凱一把。
【26.瞎掰無極限】
就在馮國璋與袁世凱掏心窩子對話之後,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在中南海宴請他,作陪的有北洋段芝貴,以及幾個內史秘書。
席間,馮國璋無比悲憤地說:總統膽子太小,中國不實行帝制,絕對不能強盛。可是今天我向總統勸進,總統把我訓了一頓,怎麽辦呢?
袁克文剔着牙,笑道:恐怕時機不到吧。
馮國璋道:國民黨二次革命被打敗後,正是好機會。那時我就勸他,總統不肯,說是怕違背民意。民意是什麽?想做就做呗,管什麽民意。唉,總統當初挺果斷的,現在怎麽有些前怕狼後怕虎呀?
到了這一步,馮國璋本人的态度,已經變得撲朔迷離,讓人捉摸不定了。
他此番與梁啓超聯袂來京,事先有言,是要試探試探袁世凱的态度。所以他和袁世凱一席話,應該是打探袁世凱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臨到了另一個場合,他卻厚着臉皮說自己勸進,被袁世凱拒絕,此是何故呢?
分析起來,這實際上是馮國璋在試探過後,認準了袁世凱無意稱帝,便想撈個順水人情,聲稱他支持袁世凱,連袁世凱稱帝都支持,不過是順嘴這麽一說,表白自己忠誠可靠,何樂而不為呢?
實際上,馮國璋是超讨厭袁世凱稱帝的,因為他頂頂讨厭袁克定。他在許多公開場合上,稱袁克定為曹丕,天天找人訴苦說:袁大總統如果做了皇帝,像這樣的曹丕,如何伺候得了?
當天晚上,袁世凱下班回家,聽說了馮國璋又在瞎掰,氣得連連搖頭,說:馮華甫豈有此理!馮華甫豈有此理!
袁世凱的意思是說:老馮啊,馮國璋,我知道你是反對帝制的,反對就公開說出來嘛。大家把話說透,當面鑼對面鼓,然後分析判斷,才能弄明白真正應該怎麽辦。可是你不能瞎掰無極限啊,你明明是來試探我是否想當皇帝,如果我說是,那就該輪到你發飙了,肯定會跟段祺瑞那樣跟我玩命。為了避免你跟我玩命,我只能否認這事兒。可你倒好,我否認了你卻說自己是在勸進,拜托,咱們臉皮不要太厚,不能凡事總是你有理啊,你總得給別人留點兒機會吧。
總而言之,袁世凱希望馮國璋能夠也像段祺瑞那樣,那樣的話,事情就簡單了。
但是段祺瑞只有一個。
這是袁世凱的悲劇之所在。
無奈之下,袁世凱下令:改建正陽門。
此令一下,京師頓時嘩然。
【27.給個皇帝不敢做】
正陽門,又稱前門,是帝制時代京城中最重要的門。此門非重大事件不開,通常情況下,只有皇帝死了,靈柩擡出之時,這兩扇門才轟然開啓。庚子年間,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唯獨在此門遭遇到了強力阻擊,聯軍大怒,以猛烈的炮火狂轟正陽門,當時炮火之猛烈,讓人驚駭,正陽門三層箭樓,生生被聯軍的炮火掀掉了兩層。
當時的正陽門,由于正門從不開啓,人流往來,只能走兩邊的掖門,也就是從東西荷包門出入。當時八國聯軍進擊之時,東西荷包門被守軍阻死,聯軍怒極,遂一把火将東西荷包門燒成了灰燼。
庚子年守護正陽門的,是來自西北馬家軍的子弟,時百餘名馬家兒郎,盡死于此役之中,無一人後退。此事震驚慈禧,從此對西北馬家軍青眼有加,最終導致了西北馬家軍的崛起。此是後話,略過不提。
此處單說正陽門被焚毀的東西荷包門,這兩門被毀之後,始終未曾修複。何以如此呢?這是因為有堪輿界人士斷言,此門斷不可修,若修複,必然不利于龍廷帝王。
細想想,堪輿界人士也不是瞎掰,既然正陽門是專門擡死皇帝出去的,你說你修好了這扇門,這豈不是準備給皇帝擡屍嗎?
所以這破破爛爛的正陽門,就一直丢在北京城中,兩邊擺滿了賣貨的小攤子,人來人往,擁擠不堪,極是不雅觀。雖然不雅觀,但北京的人民群衆,一雙雙警惕的眼睛,日日夜夜緊盯正陽門。人們心裏太清楚不過了,此門就是中國政局的晴雨表,指示針,修或是不修,将決定着中國向何處去。
明擺着,袁世凱若是不修此門,那必然就意味着他登基做皇帝,趕緊勸進別耽誤了,此乃必然之事。
袁世凱若是修複此門,那就意味着他真的不想當皇帝,不想當就算了,該怎麽着就怎麽着吧。
就在梁啓超将馮國璋與袁世凱的對話,發表在報刊上拿稿費之時,袁世凱下令:修複正陽門。
此令一下,北京人民登時頓足嘆息:沒勁,真是太沒勁了,這個老袁,真是不給力啊,給他個皇帝他都不敢做,這人還有什麽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