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1)
〔袁紹被迫放棄的政治成果意外地落在了曹操手中,他終于可以施展自己早已确立的政治抱負了。但這一切似乎來得有點快,對于他的迅速崛起,有人積極響應,但也有人嫉妒和不滿。〕
【一、新時代的新氣象】
經過六年的拼殺,曹操終于迎來了個人事業的一個新起點,建安元年(196年)在他主持下獻帝到了許縣(今河南許昌),這标志着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這一年曹操四十二歲,是最年富力強的時候。
為了鞏固已取得的成果,曹操于這一年的十月回擊追來的楊奉集團,将許縣周圍最大的一股軍事勢力擊敗,确保帝國新首都的安全。之後他回師許縣,着手朝廷內外的各項建設工作。
大概一個多月前,在獻帝一行剛到許縣的時候,曹操即派人對許縣的城牆以及城內的建築進行整修,修築皇宮作為獻帝起居和辦公的地方。經過日夜不停地加緊施工,目前雖然還顯簡陋,但已經可以搬進去住了。
許縣是周代諸侯國的國都,根據周制,周王城“方九裏”,其下的諸侯國按照等級不同分成七裏、五裏、三裏三種定制,許國是五等諸侯國,它的國都應該小于七裏,大于三裏,大約在五裏左右。據民國年間編撰的《許昌縣志》記載,漢魏“許昌故城在城東三十裏,圍九裏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築,今存遺址”。又記載“周圍十五裏,世傳漢獻帝遷都于此”。
周代以三百步為一裏,經過考證,約合四百一十五米左右,小于現在的一裏,考古實證與古制基本吻合。根據這些資料可以推知,許縣故城規模很小,邊長僅三裏多一些,只能作為皇宮以及朝廷主要辦事機構使用,曹操把這一部分當做內城,然後依托內城修築了面積大五倍的外城。
前幾年我曾去過這裏,先坐火車到許昌市,然後換公交車到城東不遠的一個鄉鎮,之後換成機動三輪車,沿小道進入一片玉米地。那裏現在僅存一個高土臺,有臺階可上,上面居然還住着一戶人家。
這個土臺就是毓秀臺,當年應該是內城的标志性建築之一,是獻帝祭天地的地方。如今再到這裏,除了土臺外,故城其它遺跡已經蕩然無存了。據說,青年時期的毛澤東由家鄉到北平時曾路過許昌,攜友人登過此臺,吟出了“橫槊賦詩意飛揚,自明本志好文章”的詩句。
在建安元年,天子的皇宮、朝廷辦事部門以及曹操的軍事指揮機構一股腦地湧到這裏,肯定會十分擁擠,當時只能因陋就簡,先安頓下來再說。
獻帝劉協從長安出逃到現在,一路上只顧保命,将宮中禦用之物以及文書檔案等基本上丢光了,現在不僅住的地方簡陋,連宮中專用的各類物品也奇缺。
在《曹操集》裏保存有兩篇奏疏,一篇是《上九醞酒法奏》,說的是曹操老家谯縣的縣令郭芝發明了一種“九醞春酒”,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曹操特意上與獻帝,詳細介紹了這種酒的釀制方法,還說到了自己對這種釀酒方法的改造。
另一篇是《上雜物疏》,說的是曹操特意将自家保存的一些皇宮用品呈獻給皇上,這些東西大多是曹騰、曹嵩兩代在先帝朝時得到的賞賜。這份單子挺長,不過也很有意思,可以看到當時宮廷生活的面貌。
曹操進獻的這些東西包括:禦物三十種,有純銀參帶臺硯一枚;禦物有漆畫韋枕二枚(韋枕:皮枕頭),貴人公主有黑漆韋枕三十枚;禦物三十種,有純金香爐一枚,下盤自副;貴人公主有純銀香爐四枚,皇太子有純銀香爐四枚,西園貴人銅香爐三十枚;禦雜物用,有純金唾壺一枚(唾壺:承唾之器),貴人有純銀參帶唾壺三十枚;禦雜有漆圓油唾壺四枚;禦雜物有純銀盤,又有容五石銅澡盤;禦物有純銀镂帶漆畫書案一枚;禦物三十種,有上車漆畫重幾大小各一枚;禦雜物用有純銀澡豆奁(澡豆:作用類似現代的香皂),純銀括镂奁;禦物有銀镂漆匣四枚;油漆畫嚴器一(嚴器:盛梳妝品的用具),純金參帶畫方嚴器一。
與此同時,曹操積極着手謀劃新的人事布局。
獻帝東歸期間,朝廷三公九卿等高級文官随駕同行,有好幾個人死于戰亂,目前已有不少缺員需要補充。另外,獻帝劉協還封了不少将軍,根據新形勢的需要,也必須進行調整。
朝廷先後正式任命的高級将領包括:大将軍韓暹、骠騎将軍張濟、車騎将軍郭汜,這幾位可看做“上将”一級;征北将軍李樂、征西将軍胡才(此前曾經是馬騰,估計馬騰參與叛亂後下诏給撤了)、前将軍公孫瓒、後将軍楊定、右将軍袁紹、衛将軍董承,這幾位可看做“中将”一級;還有鎮東将軍曹操、鎮西将軍韓遂(有可能跟馬騰一起被撤了)、平東将軍呂布、安南将軍劉表、安東将軍張楊、寧輯将軍段煨、輔國将軍伏完等,可以看做是“少将”一級。
袁紹雖然自稱車騎将軍,但朝廷從來沒有承認過,他現在正式的軍銜是右将軍,大約是在本年初郭圖出使河東郡時由獻帝正式任命的。
韓暹、張濟、郭汜、馬騰、韓遂、李樂、胡才、楊定、張楊、段煨這些人,多出自涼州軍和白波軍,彼一時、此一時,他們現在大多數人已經成為朝廷的敵人,對他們的任命理應撤銷。
袁紹、呂布、劉表、公孫瓒等人屬于地方實力派,雖然不在朝廷控制之中,但有個頭銜在,名義上他們都歸許縣朝廷領導,保留着當然好。董承和伏完二位,都是獻帝的老丈人,有沒有擔任軍職倒也無所謂。
獻帝按照曹操的意思重新明确了帝國高級将領任命名單,該撤的撤,該留的留。韓暹空出來的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大将軍)一職,獻帝下诏授予了曹操。
這個任命可能有點問題,因為大将軍的地位很高,已經超過了三公,這樣一來袁紹很不服氣,為了這個任命,差點要跟曹操翻臉。
在獻帝東歸的過程中,好多部長級高官死在路上,曹操借着補充缺員,對朝廷的文官體系也進行了大幅度調整。
現在的三公是太尉楊彪、司徒淳于嘉、司空張喜,他們倒是全都逃了出來,但對這幾個位置曹操還想另作安排,在他的要求下,獻帝下诏将這三個人同時免職。
曹操把太尉一職送給了袁紹。畢竟,袁紹曾經是關東聯軍的總指揮,也是自己名義上的領導,現在曹操擔任了大将軍,為了安撫袁紹,就把太尉一職讓給了他。司徒一職,曹操給了名士趙溫。司空則暫時空缺。
近一年來,死在東歸路上的部長級高官包括:文教部部長(太常卿)王绛,宮廷事務部部長(光祿勳卿)鄧淵,皇城衛戍司令(衛尉)士孫端,司法部部長(廷尉)宣,經濟部部長(大司農卿)張義、朱俊,皇家事務部部長(少府卿)田芬。
在曹操的主持下,朝廷先後征召名士趙歧、張儉、桓典、徐、陳紀等人補充進來,加上還在位的韓融、榮、楊奇等人,基本上保證了朝廷的日常運轉。
趙歧本年應該快九十歲了,他就是曾經出使過關東的老臣,當年是他與袁紹、曹操相約迎獻帝回洛陽。張儉是個老黨人,本年也已經八十三歲了。陳紀出于穎川郡著名的陳氏家族,本年七十一歲,在許縣一帶很有影響力。
這些人不大可能再做什麽實質性的工作了,比如像張儉,一到許縣來就關起自家的門不出,把公家配的專車挂起來(阖門懸車),根本不問任何事。這倒也符合曹操的意思,把這些老同志們擡出來,本來就只是個招牌,目的是擴大新朝廷的影響力。
對于朝廷日常辦事機構尚書臺曹操卻比較重視,這可不是一個虛設部門,內外溝通、随時掌握宮內動态都全靠它了,對于由誰來掌管這個要害部門,曹操心裏早有了合适的人選。
曹操屬意的這個人就是荀。他曾經在天子身邊擔任守宮令,熟悉宮內事務,性格沉穩,考慮問題周全,出身大族,容易與天子及各位老臣們溝通,最重要的是,他對曹操忠心耿耿,是可以信得過的人。
獻帝下诏任命荀為尚書令,負責處理朝廷日常事務。曹操出征在外的時候,荀實際上成了後方的大管家。荀也不負期望,把各項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為曹操分了不少憂。
曹操還把鐘繇給荀派過去當助手,任尚書臺的副長官(尚書仆射),但鐘繇擔任這個職務時間并不長,曹操後來派他管理關中事務去了。曹操還任命大胡子将軍程昱為尚書,協助荀工作,任命雖然下達,但兖州那邊仍然離不開程昱,曹操讓程昱以東中郎将、濟陰郡太守的身份主持兖州的各項事務。
曹洪、曹仁以及夏侯夏侯淵等人負責掌握部隊,沒有進入到朝廷任職,随着“曹統區”範圍的擴大,曹操還讓他們兼任一些地方行政職務,如夏侯任陳留郡太守,夏侯淵擔任穎川郡太守,曹仁擔任廣陽郡太守。
朝廷遷到許縣後,洛陽方面也不能放棄,曹操此時兼任着司隸校尉一職,洛陽屬于自己的轄區,他讓為自己立下大功的董昭以洛陽令的身份留守在舊都。
至于許縣令,曹操讓滿寵來擔任,這個在兖州就跟随自己的部下,在處理問題方面很果敢,也很有謀略。許縣相當于過去的洛陽,許縣令這個位置必須選個厲害的角色來擔任。後來證明,曹操的這項任命很正确,滿寵不辱使命。
随着朝廷機構開始運轉,以及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曹操現在感到最大的問題是人才不足,行政人才、軍事人才以及經濟人才他現在統統需要,他迫切希望有各種專長的人才快到許縣來。
【二、八方來士】
對朝廷的人事進行了大體安排之後,曹操決定推行改革。
為此,他向獻帝上了一份《陳損益表》,提出了十四項改革舉措,可惜的是,這份體現曹操治國理念的重要文件現在僅存序言部分,十四項改革的具體內容,已經無從考證。
不過,根據曹操下面推出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來看,曹操的建議無外乎是富國強兵、選賢任能等方面。這些措施首先在曹操實際控制的兖州、司隸校尉部以及豫州刺史部的一部分地區推行。尤其在選賢任能方面,曹操不遺餘力地大力改革。荀轉任尚書令以後,曹操深感身邊像荀那樣能出謀劃策的人才太少,有一次他問荀:“誰能代替先生為我出謀劃策?”
荀說有兩個人堪此重任,一個是荀攸,一個是鐘繇。
荀攸是荀的侄子,如前提到,他在董卓之亂中困于長安,因為參與策劃刺殺董卓的行動而被關進了監獄。董卓死後,荀攸恢複了自由,作為反董鬥士,朝廷對他很重視,準備任命他為任城國相,但荀攸考慮到益州更容易躲避戰亂,所以請求到益州為官,朝廷重新任命他為蜀郡太守。
荀攸去益州上任,他跟當年劉焉走的路線一樣,先到荊州,想溯長江而上進入益州,但是到了以後才發現路途艱險,很難到達,于是暫留在了荊州。
根據荀的推薦,曹操親自給荀攸寫了封信,說“現在天下大亂,正是有識之士建功立業之時,我觀察蜀地那邊的局勢,也不會太長久(顧觀變蜀漢,不宜久乎)”,勸荀攸打消避世的想法,出來幹一番事業。
荀攸接到曹操的信,立即輾轉回到許縣。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征召他為汝南郡太守,但荀攸沒有去上任,曹操随即改任他為尚書,在叔父荀手下任職。
曹操跟荀攸進行了長談,深感荀攸不是一般的人才,特別高興(與語大悅),曹操對荀和鐘繇說:“公達(荀攸的字)真是個奇才,能夠與他來共商大事,天下還有什麽可以憂慮的!”于是,曹操重新任命荀攸為軍師,到自己身邊工作。
另一位被荀推薦的鐘繇,上面已經說過了,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而且是一個治國之才。曹操早年在洛陽即與他相識,一直以老朋友相待,曹操讓他暫時在尚書臺協助荀工作,不久之後即将有重用。
在此之前,荀實際上類似于曹操身邊的參謀長,為曹操的軍事行動進行謀劃,除荀之外,還有程昱和戲志才等人。戲志才也是荀推薦給曹操的,但是不久前不幸病故,成為曹操的一大損失。而程昱在兖州發揮着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一時半會兒沒有辦法把他調到身邊來。
曹操急需要像荀和戲志才這樣的人在身邊,他讓荀再為自己推薦幾個人。荀突然想到有一個人再合适不過了,于是向曹操進行了推薦。
這個人,就是郭嘉。
如前所述,郭嘉曾經也到過袁紹那裏,但他對袁紹一點都看不上,先于荀離開了袁紹。郭嘉後來到了哪裏不太清楚,據《傅子》一書說,郭嘉在二十七歲的時候曾被征辟到司徒府。
郭嘉生于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古人習慣以虛歲計年齡,他二十七歲時正是建安元年,如果《傅子》記載屬實,可以推斷,郭嘉離開冀州後回到了家鄉穎川郡的陽翟縣。這裏離許縣很近,他在家賦閑了六年,獻帝遷都于此,朝廷各部門都在招聘人才,郭嘉正是在這個時候被司徒趙溫征辟的。
郭嘉這個人喜歡秘密交結天下英俊,不願意與俗人打交道,一般的人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是個奇才。荀對這個小自己七歲的老鄉很了解,讓他在趙溫手下抄抄寫寫太屈才了,于是推薦給曹操。曹操找郭嘉來談論天下大事,談完之後曹操更高興,他說:“讓我能成就大事的,必然是此人呀(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很高興,在與曹操的談話中他對曹操也有了進一步了解,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個胸懷理想,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對時局的認識也很獨到和深刻,是一個值得為之效命的人。郭嘉對人說:“這正是我要找的主人呀(真吾主也)!”曹操打破常規,直接任命郭嘉為自己的參謀長(軍謀祭酒)。在此後的軍事行動中,郭嘉和荀攸一直是曹操身邊的主要謀士。
除得到了郭嘉、荀攸兩個奇才外,在曹操主持下,還以朝廷的名義多方延攬人才,這一時期來到許縣朝廷或曹操身邊任職的人絡繹不絕,重要的有國淵、劉馥、杜襲、趙俨、孔融等人。
國淵字子尼,青州刺史部樂安郡蓋縣人,他是著名學者鄭玄的學生。鄭玄很賞識這個學生,曾說:“國子尼是個人才,據我觀察,他将來一定能成為國器。”國淵跟名士管寧、邴原等人避亂到遼東,經常在山中講學,受到推崇,後來回到中原。朝廷遷都許縣後,國淵前來報效,曹操發現他在經濟工作方面有專長,就讓他從事屯田管理方面的工作。
劉馥字元穎,是劉氏宗親,豫州刺史部沛國相縣人。根據《三國志》記載,他成功策反了袁術手下的戚寄、秦翊二人,率衆投奔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以後他協助曹操處理揚州事務,被曹操委以揚州刺史的重任。
杜襲、趙俨二人前面曾提到過,他們都在荊州避亂,因為看不上劉表,就跑到長沙郡一帶閑住。聽說獻帝遷都到了許縣,他們想辦法回到中原,曹操任命他們為縣長,日後他們都成為曹魏重要的地方官員。
與他們關系很好的繁欽、裴潛等人,後來也投身到曹操陣營,成為曹魏重要的行政人才和經濟人才。
有朝廷這塊招牌,以後還有更多的名士前來效命,像華歆、王朗、郗慮、劉晔、司馬朗、荀悅、徐奕、何夔、蔣濟、梁習、張既、賈逵、鄭渾、衛觊、陳矯、徐宣、衛臻、胡質、楊阜等都是曹操在許縣時期投奔而來的,這些人物到後面涉及到時再作介紹。
除了這些文士以外,這一時期還有些軍事人才也來投奔曹操,重要的有李通和許褚二位。
李通字文達,江夏郡平春縣人,此時将近三十歲。他是江南一帶的游俠,和同郡人陳恭在汝南郡朗陵縣起兵,吸引了很多人歸附。後來,李通先後戰勝了周直、陳恭、陳等人,又生擒黃巾餘部首領吳霸,勢力大增。
李通愛護手下,很會帶兵,在興平年間的大饑荒中,他散盡家財,買糟糠和士卒同甘共苦,所以手下人特別肯為他賣命,勢力發展得很大,周邊的袁術、呂布、劉備等實力派不敢輕易動他。
朗陵縣在汝南郡西部,汝南郡緊鄰穎川郡,是許縣的東部屏障。曹操的勢力已深入到該郡,但未能全部占領。李通的加盟,讓曹操加強了對這裏的控制,曹操拜李通為振威中郎将,讓他繼續駐守在朗陵縣,控制汝南郡的西南部。
其後,在曹操與張繡和袁紹的對抗中,汝南郡成為雙方争奪的要點,李通堅定地支持曹操,替曹操牢牢守住了許縣的東大門,立下了大功。
許褚字仲康,《三國志》說他是“谯國谯人”,應當是“沛國谯人”之誤,是曹操同一個縣的老鄉。許褚是一個有名的壯士,“身高八尺,腰大十圍”,漢代一尺合如今二十三點五厘米,許褚的身高約一米八八;漢代一圍合當時的五寸,約合如今十二厘米,許褚的腰圍有一百二十厘米,也就是四尺,買褲子實在有點困難。
許褚“容貌雄毅,勇力絕人”,當時天下大亂,各地紛紛組織武裝尋求自保,他聚合起本地的幾千家人修築塢壁抗拒外敵入侵。汝南郡葛陂一帶的黃巾軍有一萬多人來攻打他們,許褚率衆死戰,箭射完了,就讓人揀了好多大石塊過來,待敵人近前時,許褚發力以飛石迎擊,把敵人打得粉身碎骨,不敢再靠前。
塢壁內糧食快吃完了,許褚假意跟敵人談判,拿牛換糧食,結果有的牛又跑了回來,敵人上來搶,許褚趁勢跑出營去跟他們對搶,他用一只手拽着牛尾巴硬是把牛拖行了一百多步,把敵人看呆了,紛紛後退。
許褚的大名于是傳遍沛國、陳國一帶。許褚雖然是個武人,但考慮問題一向穩重謹慎(性謹慎奉法,質重少言),他感到這種占山為王的日子終不能長久,聽說曹操迎獻帝來許縣,他就率所部投奔了曹操。
曹操見到這個老鄉特別高興,把他跟樊哙相提并論,并以他帶來的人為基礎,組成一支近衛部隊,任命許褚為旅長(都尉),以後出征時擔任總指揮部的警衛部隊。
擔任警衛工作的還有典韋所部。典韋此前也擔任過旅長(都尉),後來升為師長(校尉),比許褚職務稍高一些。曹操現在出征,跟前就有了典韋、許褚兩位猛人護衛,可謂萬無一失。
大家願意來投奔,與其說是沖着曹操來的,不如說朝廷的吸引力更大。朝廷來到許縣,很多人正是抱着報效朝廷的想法才來到這裏。還有的像李通和許褚這樣,不想被人誤認為是流寇,想得到一個朝廷頒布的正式名分,就投奔來了。
對曹操來說,這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收到的最積極的成效。但這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朝廷大開進人之門,來到許縣的也并非都是有用的人才,裏面不免也有幾個讓曹操頭疼的人。
【三、有人愛耍酷】
在建都許縣後,曹操可謂狂攬人才,除了有人主動投奔以外,曹操還以獻帝的名義四處征召,只要有本事的他都歡迎,一副來者不拒的架式,倒也吸引了不少人才,但這項工作并非一帆風順。曹操曾征召避亂遼東的管寧,但由于公孫度的阻攔,管寧未能前來。他還以獻帝的名義任命劉備的岳父兼主要助手糜竺為嬴郡太守,劉備不願意放人,這件事也只好作罷。
有一個人名氣更大,但一接到征召馬上就來了,一點兒都不矜持一下,這個人就是孔融。
孔融字文舉,比曹操大兩歲,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的父親孔宙做過泰山郡都尉。孔融小的時候因為讓梨而聞名,成為那個時代小朋友們學習的楷模。長大以後,靈帝劉宏的老師、時任司徒的楊賜征辟他,從此步入仕途。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秉政,孔融因為不與之合作,惹得董卓很不高興,但鑒于他是孔子的後人,也不能把他怎麽樣,只是貶為議郎。當時青州刺史部北海國一帶黃巾軍很盛,董卓成心想為難孔融一下,任命他當北海國相,去打黃巾軍,所以孔融以後又被稱為“孔北海”。
孔融是個文人,但不是朱俊、盧植那樣的文武全才,打仗實在很外行。他在北海國受到黃巾軍管亥部的攻擊,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最後他派手下将領太史慈向鄰近的平原郡太守劉備求援,才化解危機。
孔融與公孫瓒、劉備、陶謙親近,因而屬于袁紹、曹操的敵對陣營。他在北海國待不下去,一度跑到陶謙那裏避難。陶謙死時,孔融正在徐州,當時勸劉備接任徐州牧最積極的就是他。劉備主政徐州後,孔融又回到青州,劉備給他任了個青州刺史。此時袁紹派長子袁譚接替臧洪出任青州刺史,與公孫瓒搶地盤,孔融成為袁譚攻擊的目标。
從建安元年開始,袁譚率兵進攻孔融,從春天一直打到夏天,孔融手下只剩下了幾百人,這位老兄仍然支個幾案在那兒讀書,談笑如常(憑幾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城池被攻破,孔融的妻子兒女全部被俘,他自己突圍逃走。
孔融本可以去找老朋友劉備,但那一陣子劉備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正被呂布算計得四處流浪,領着一幫子人差點到東海裏當漁民。
孔融成了無家可歸的人,正在這時,聽說朝廷征召他,自然顧不上客套一下,趕緊跑到許縣來,被任命為建設部部長(将作大匠)。
孔融到了許縣,不僅有了新工作,而且有了新的家庭。孔融逃出來的時候老婆孩子都丢在了袁譚那邊。十二年後孔融被殺時,他的兒子九歲、女兒七歲,按年齡推算應該都是在許縣出生的。
孔融這個人,總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自以當時豪俊皆不能及),其實是個志大才疏之輩,說到底,一是名門之後這頂帽子害了他,二是成名太早。曹操接納孔融,孔融應該領情,不僅因為曹操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給了他一條出路,而且因為曹操接納孔融也是冒了一定風險的。此前,孔融跟袁譚刀兵相見,是袁紹的敵人,曹操作為袁紹陣營裏的人,應該把孔融抓起來送到冀州才對,現在卻讓他當部長,孔融确實應該感激曹操。
孔融似乎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開始他跟曹操合作得很好,在朝廷審議恢複肉刑以及是否操辦已故太傅馬日喪事等問題上積極發表意見,工作态度相當認真。
孔融還向曹操推薦了不少人才,著名的有謝該、盛憲和祢衡。
謝該是當世名儒,善治《左傳》,孔融以賢士上書推舉,謝該被獻帝拜為議郎。盛憲曾經當過吳郡太守,後來因病去官,孔融與他關系很好。當時孫策占有江東,接連誅殺江東英豪,孔融害怕盛憲遇害,就給曹操寫信大力推薦,曹操看在孔融的面子上,征盛憲為騎都尉,但是任命書還沒有送到,盛憲就被殺了。
相比較而言,孔融推薦的祢衡在當時名氣更大,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般縣(今山東臨邑)人。他少年時代就很有才,能言善辯,但他剛強高傲,不太懂得待人接物,屬于憤青加愣頭青,此前一直避亂于荊州。
朝廷遷到許縣時祢衡二十四歲,他聽說這裏有機會,就跑到許縣來游歷。當時來許縣報效朝廷的人很多,可祢衡架子大,不肯主動去應聘,老想有人哭着喊着來請自己,結果自然沒人理他。開始他懷裏揣着一張名片(陰懷一刺),但好長時間過去了也沒有機會拿出來用用,以至于名片上的字跡都模糊不清了。
當時司馬朗、陳群等人很出名,有人就勸祢衡,何不找找他們,祢衡十分不屑,他認為司馬朗、陳群頂多是個飯店裏跑堂的小夥計(沽酒兒),甚至荀他都看不上,認為他只不過是個專門哭喪吊孝的人。
只有孔融和楊修兩個人祢衡勉強看得上,稱他們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看來這小子狂得夠可以,雖然也算是個人才,但有一個超級壞脾氣,傲慢而怪誕,還動不動罵人。
就是這樣一個人,孔融推崇備至,他向曹操積極推薦祢衡,把祢衡吹得一塌糊塗,拿孔融自己的話說,簡直就是“顏回不死”。祢衡也吹捧孔融,稱他為“仲尼複生”。
孔融說得多了,曹操還真有點好奇,想見見這個人。可誰知祢衡還端上架子了,你想見我,我還不肯見你呢。對于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曹操心裏生出了不快。
根據《後漢書》記載,曹操在一次大會賓客時,故意把祢衡找來,讓祢衡在席上當一回鼓吏,想羞辱他一下。鼓吏擊鼓時都會事先換上專門服裝,以示莊重。輪到祢衡擊鼓時,他擊了一通《漁陽三撾》,聲調激昂,感人至深。祢衡來到曹操面前停了下來,旁邊有人問他為什麽沒換裝,祢衡說那好吧,換就換。
于是,祢衡就在曹操面前把衣服一件一件全脫光,然後把制服換上,态度從容,不急不慢,換完之後再去擊鼓,又擊了三遍,面不改色心不跳。
曹操笑道:“本想教訓一下這小子,反倒讓他把我羞辱了。”
祢衡如此耍酷就連孔融也看不下去了,一邊責備祢衡,一邊跑到曹操那裏打圓場,說祢衡有颠狂之症(狂疾),事後也後悔了,希望當面向曹操謝罪。曹操答應了,孔融又去做祢衡的工作,好歹祢衡也願意見曹操了。
誰知祢衡又玩起了新花樣,他穿着粗布衣服,手持三尺木棒,跑到曹操大營門口,坐在地上又哭又罵。曹操聞訊徹底生氣了,如果按照曹操的脾氣,早就吩咐人把他拉出去剁了。
但是曹操明白,祢衡敢激怒自己就不怕被殺頭,如果真殺了他,反而成就了祢衡的名聲。而且,許縣朝廷新立,正是四方之士前來投奔之時,祢衡縱然有再多毛病,但這小子已經把自己的知名度炒起來了,殺一個祢衡,別人不明就裏,還以為自己不能容人呢,那将堵塞天下士人報效之路,曹操不會上當。
據《後漢書》介紹,曹操想了一招,他給劉表寫了封推薦信,把祢衡推薦給了劉表。祢衡到了劉表那裏,開始劉表挺欣賞他的才能,對他也很重視,但領導一賞識,祢衡蹬鼻子上臉的勁又來了,不僅傲慢異常,就連劉表他也想羞辱就羞辱。
劉表也動了氣,本想殺了他,但想法跟曹操差不多,不想落個殺名士的罪名,幹脆如法炮制,給自己的部下江夏太守黃祖寫了封信,把祢衡推薦到黃祖那裏。
黃祖見到祢衡,深為他的才學所吸引,讓他當自己的秘書(為作書記),有什麽事都跟他商量。但祢衡本性難移,一次黃祖大會賓客,祢衡又跟領導擰上了勁,連黃祖的面子都不給,還罵了黃祖幾句,黃祖一時惱怒,下令把祢衡殺了。
黃祖手下的辦公室主任(主簿)平時就恨祢衡,一接到命令即刻讓人動手。黃祖果然後悔,想收回成命,他來不及穿鞋,光着腳跑出來營救,但祢衡的死刑命令已被執行。
祢衡死時二十六歲,根據傳說,他死的地方名叫鹦鹉洲。
祢衡這個人有點過于另類,他确實有才,否則劉表、黃祖開始也不會賞識他。但他個性太強,甚至于有些怪誕,那就不是什麽好事了。
好在像祢衡這樣的人純屬極少數,到許縣來的大部分人都懷着一顆建功立業的心,不管是沖着朝廷而來,還是沖着曹操而來,曹操一概表示歡迎,對他來說,現在沒有什麽比人才更珍貴的了。
【四、袁紹的不滿】
看到曹操把天子一行不僅順利地弄到了許縣,而且還幹得紅紅火火,天下有識之士争相投奔,有一個人心裏賊不舒服,他就是袁紹。
此時的袁紹仍然陷于南北兩面之敵的夾擊之中,由于無法脫身,再加上他對獻帝一向有意見(帝立既非如紹意),所以坐失了迎接天子的機會。現在看到曹操占了便宜,心裏很不是滋味。長期以來,袁紹一直沒拿曹操當外人,在他眼裏曹操就是自己的手下,沒有他就沒有曹操的一切,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