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2)
量前來護駕。
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袁紹對當今天子有所不恭,不僅多次試圖另立他人,而且揚言天子的血統有問題,不是合法繼承人。對于這些,劉協肯定早有耳聞,所以對郭圖一行态度也較為冷淡。
雙方沒有商談下一步如何行動,郭圖到大陽看了看就走了。
但是,在郭圖看來,獻帝此時已走投無路,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就有可能落于他人之手,比如袁術,或者劉表,甚至是呂布和劉備,到那時候将對袁紹集團更加不利。據《三國志》記載,郭圖回到東武陽前線,向袁紹報告此行情況,建議把獻帝一行迎接到邺縣來。但是,袁紹沒有接受這個建議。
《獻帝傳》一書的記載與此有所不同,該書提出迎接獻帝來邺縣建議的是冀州本土派代表沮授,而持反對意見的是郭圖和淳于瓊等人。郭圖、淳于瓊認為:“漢室陵遲,為日已久,現在要重新振興,那是多麽困難的(今欲興之,不亦難乎)!現在各路英雄據有州郡,個個人多勢衆,正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為王。如果迎接天子到自己身邊來,以後幹什麽事都要先請示報告(動辄表聞),如果聽天子的就削弱了自身的權力,不聽天子的就是違命,這實在不是什麽好主意。”
以往論者多以為郭圖、淳于瓊此番談論實屬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一點,沒有着眼于長遠,結果讓袁紹錯失了一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機會。但是,如果從更長遠的發展來看,他們此番談論也未必全無道理。
不管怎樣,袁紹集團內部對是否迎接天子的問題産生了分歧,加上袁紹對獻帝劉協潛意識裏不大接受,又有當前南北兩線戰事的困擾,于是,目前距離天子最近、實力最強的袁紹集團暫時放棄了迎接天子的打算。
獻帝一行在河東郡一直待到了六月份,天氣已經很熱了,才在張楊的建議下,楊奉、韓暹重新和好,一塊護送天子到洛陽。
七月一日,獻帝一行終于進了洛陽,此時距上一次離開共五年四個月零十五天。至此,天子一行算是徹底擺脫了涼州軍的控制。
李、郭汜等涼州軍閥的最後結局這裏也作以簡單交待。三年後,已經迎接獻帝定都許昌的曹操開始經營關中,派裴茂到長安,聯絡當地将領攻擊李,把他殺了,夷滅三族。郭汜一直退守在塢,實現着老領導董卓當年制定的踞守塢以觀天下的宿願,他的部将五習背叛了他,把他殺死。
張濟率所部輾轉到了南陽郡,他在轉戰途中被殺,所部由他侄子張繡率領。張繡在賈诩的建議下南投劉表,劉表讓張繡駐防在南陽郡一帶,成為自己的北部屏障。
此外,李樂和胡才留在河東郡,胡才以後被仇家殺死,李樂病死。
現在,呈現在劉協眼中的洛陽已是滿目瘡痍,這個當年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南北二宮多成瓦礫,罕有人跡。城裏只有已故宦官趙忠的住宅可住,獻帝一行把這個地方作為臨時行宮。
趙忠這個人好像特別熱衷于投資房地産項目,當初韓馥讓位于袁紹後,搬離位于邺縣的州政府,住的也是趙忠的住宅。
獻帝下诏,大赦天下。張楊等人在南、北二宮裏尋找相對完整的宮殿,最後在南宮裏找到了一處,經過一番整修,獻帝搬了進去。張楊認為自己在迎接獻帝重返洛陽一事上功勞最大,于是将這座宮殿命名為楊安殿。
根據制度,除了北軍、中央禁衛軍、守護皇城的衛尉、執金吾等部隊外,其餘武裝力量不得常駐京師。張楊帶頭執行這個制度,主動撤退至他的大本營,位于黃河北岸的野王,另一個實力派楊奉無奈,只好跟着撤了出去,駐紮在洛陽以南的梁縣(今河南臨汝)。董承和韓暹負責京師的守衛。獻帝下诏,擢升張楊為大司馬,這是一個很崇高的職務,此前劉虞曾擔任過。擢升韓暹為大将軍,同時兼任司隸校尉。擢升楊奉為車騎将軍。以上各位,都享受“持節”的殊榮,即可以代表天子視察工作,任命一定級別的官職,代表天子發布一些命令。
張楊和楊奉之所以願意撤出洛陽,并不是他們高風亮節,而是看到了一個現實問題已經擺在面前:洛陽城中糧食極度短缺。
此時的洛陽,除了天子、百官及守衛部隊之外,已經沒有什麽百姓,也找不到吃的東西。獻帝不得不下令尚書臺的秘書(尚書郎)以下的公職人員到洛陽郊外挖野菜充饑。獻帝也想到了向周圍手握重兵的實力派們求助。起先,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呂布,對于這個親手殺了董卓的人,獻帝深有好感,聽說呂布在兖州、徐州一帶發展得挺快,獻帝對他寄予了厚望。
早在河東郡的時候,獻帝就給呂布親筆在一塊木板上寫了封信,讓呂布來迎駕。獻帝的使臣也見到了呂布,但呂布當時正被曹操打得灰頭土臉,有心報效卻沒有這個能力,于是派人向獻帝說明情況。獻帝下诏擢升呂布為平東将軍,封平陶侯。此時呂布已經到了徐州,獻帝派的使臣必須穿過“曹統區”山陽郡,一不小心,把任命書及封侯的憑證都弄丢了。
除了呂布以外,獻帝最信任的人是袁術,相較于袁紹,獻帝對袁術更有好感。還有劉表和劉璋,雖然路途遠一些,但獻帝相信他們會來迎駕的。
獻帝想了一大圈,就是沒有想起曹操來。說起來,曹操的兖州牧也是獻帝親自頒發的,但他知道曹操是袁紹集團的人,獻帝向來對袁紹很排斥,他覺得袁紹很不可靠,也很有野心,難保不會成為董卓第二,所以獻帝接連派出去了多路使臣,就是沒有到冀州和兖州的。
但讓獻帝深感失望的是,這幾位接到诏書後都沒有什麽實際行動。袁術此時正在壽春,天子一行在曹陽被追殺的事當時傳遍了全國,很多人都認為天子已經遇難了。當這個消息傳到袁術那裏時,袁術的第一個反應是機會來了,因為他一直以來就想自己當皇帝。
後來雖然知道天子并沒有遇難,可袁術的皇帝瘾一旦被勾出來就再壓不回去了,在這個當口就是獻帝本人親自來求他,他也不會前去迎駕的。還有劉表和劉璋,也沒有把天子接到他們那裏住住的打算,都以路途遙遠為借口作推辭。
被獻帝寄予厚望的這些人要麽來不了,要麽不願意來。
但是,有一個他沒有打招呼的人卻主動來了。
【五、一次機會,還是一個大坑】
興平二年(195年)底,曹操在雍丘城外發動最後攻勢,一舉攻占雍丘,殺了張邈的弟弟張超,鞏固了兖州的局勢。此時正是獻帝一行受困于河東郡的時候,也是孫策渡江開拓江東的開始。
曹操也敏銳地注意到了獻帝東歸事件,之前毛曾提出過“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曹操覺得現在正是機會。
但是,曹營內部對于是否去迎接天子有不同的看法,他們的理由估計跟郭圖、淳于瓊差不多,認為迎奉天子得不到什麽好處,還會帶來許多麻煩,別的不說,單就後勤保障就是一個大包袱。同時,大家認為兖州周邊還面臨着呂布、袁術這些敵人(山東未平),而洛陽及周圍的韓暹、楊奉、董承、張楊等人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插手洛陽的事務,沒有特別的把握(未可猝制)。
荀堅決贊成去迎接天子。荀認為:“當年晉文公因為接納周襄王而使諸侯影從,漢高祖東讨項羽時因為給被項羽殺害的義帝服喪而深得人心,這說明天子的號召力。之前将軍您雖然力所不及,但仍然派使者到長安朝貢,說明您心在王室,有匡扶天下的素志。現在天子蒙難,百姓憂愁(百姓感舊而增哀),如果奉主上以從民望,這是大順;秉至公以服天下英雄,這是大略;扶持大義以招引天下俊傑,這是大德。天下雖然也會有不服的人,但成不了大氣候,區區韓暹、楊奉又能怎樣?我們如果不早做決斷,一旦他人搶先,我們後悔都來不及了!”
荀的意見得到了毛和程昱等人的支持,這同時也正合曹操的心意。這時,曹操還接到了一直跟随在獻帝身邊的老朋友兼老鄉侍中丁沖派人送來的一封信,告訴曹操獻帝身邊的一些情況,也建議曹操立即前來迎駕。丁沖信中說:“您平時常常表露出匡濟天下、輔佐皇帝的志向,現在到了實現志向的時候了。”
丁沖的來信讓曹操進一步堅定了迎接獻帝的想法,他調整了戰略部署,對徐州的劉備、呂布暫時采取守勢,把攻擊的重點轉向西面的豫州。
建安元年(196年)春天,獻帝一行還困在河東郡的時候,曹軍主力便開始向西移動,進入豫州刺史部陳國境內的武平縣(今河南柘城),屬于袁術集團的陳國相袁嗣投降。拿下陳國,曹操繼續揮師西進,進入汝南郡和穎川郡。這兩個郡都是天下知名的大郡,但此時以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為首的黃巾軍在此勢力很大,他們曾先後依附過孫堅和袁術,算是袁術集團的盟友。
曹操命于禁等人與黃巾軍作戰。黃邵夜襲曹操的大營,于禁率麾下人馬将其擊破,斬殺了劉辟和黃邵,何儀等人率衆投降,曹操提升于禁為平虜校尉。
此時天子已到了洛陽,曹操派曹洪為先頭部隊,向洛陽進發,前去迎接獻帝。但是,曹洪卻遭到了董承、楊奉等人的武力抵抗,不得前進。楊奉有一定戰鬥力,因為他手下有一個能打的猛人,名叫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東郡楊縣(今山西洪洞)人,年輕時曾在河東郡做小吏,後追随楊奉鎮壓黃巾軍的藍本部,因為戰功逐步升至騎兵師師長(騎都尉),成為楊奉手下一名高級将領。
西行受阻,曹操心裏有點郁悶。據考證,著名的《善哉行》組詩的第三首就作于此時。詩中有“雖懷一介志,是時其能與”,以及“我願于天窮,琅邪傾側左。雖欲竭忠誠,欣公歸其楚。快人由為嘆,抱情不得敘。顯行天教人,誰知莫不緒。我願何時随?此嘆亦難處”等句子,表達了雖欲盡忠卻無法實現的失落之情。正在進退不得之時,曹操又一次得到了貴人的暗中相助,這個人還是那個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董昭。
董昭到了長安以後被任命為議郎,也經歷了千裏大逃亡,僥幸活着回到了洛陽。聽說曹操所部在洛陽以東地區受阻,董昭決定用自己的智慧再幫曹操一把。
他看到董承、楊奉、韓暹、張楊這些人互相都有矛盾,于是先從楊奉下手,僞造了一封曹操的信,信中說:“久聞将軍大名,早就想表達敬意。現在将軍率領軍隊,不怕萬難,讓天子重返舊都,這樣的功勳舉世無雙(翼佐之功,超世無雙)啊!”在對楊奉大拍一頓之後,信中表示願意與楊奉結盟,楊奉主內,曹操甘為外援,并表示自己糧草充足,保證供應。
董昭看來擅長一門技藝:僞造文書。當年奉袁紹之命只身前往钜鹿郡平息叛亂的時候,因來不及向袁紹請示,就僞造過袁紹頒發的命令。王比奉曹操之命出使長安被張楊扣留,董昭不僅說通張楊放行,而且模仿曹操的口氣給李、郭汜寫信,進行疏通。現在,他又一次模仿曹操的口氣給楊奉寫信,董昭看來是這方面的高手。
楊奉接到書信,真以為是曹操所寫,高興不已,對手下諸将說:“曹将軍人馬就在附近,有兵有糧,正是國家現在要仰仗的呀(國家所當依仰也)!”于是向獻帝上書,封曹操為鎮東将軍,承襲其父曹嵩的封爵費亭侯。
在《曹操集》中至今保留有三篇文章:《上書讓封》、《上書讓封亭侯》和《謝襲費亭侯表》,都是曹操此時依照慣例所上的奏章。
另一邊,董承和韓暹因為不合曾經刀兵相見,為了扼制韓暹,董承暗中給曹操送信,讓他帶兵來洛陽。曹操很高興,機不可失,立即率兵向洛陽進發。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曹操到了洛陽,在南宮舊址新修的楊安殿內見到了獻帝劉協。當時,獻帝君臣正深受糧荒所困,曹操此來不僅兵力充足,還帶來許多糧食。獻帝很高興,宣布由曹操主持朝廷日常工作(錄尚書事),并授予能代表天子的節钺,即擁有臨時決斷之權。“錄”的意思是總管,“錄尚書事”就是總管尚書臺的各項事務。尚書臺是朝廷日常辦事機構,類似于朝廷的秘書局,尚書臺的主管是尚書令,副主管是尚書仆射,在尚書令之上再設一個“錄尚書事”,意味着此人可以決斷尚書臺的一切大小事務,實際上就是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這可以視為曹操總攬朝廷大權的開始。
曹操也見到了故人丁沖和鐘繇等人,經過長途跋涉和多次生死考驗,他們所幸還都健在,今後他們都将是自己事業上的重要助手之一。
曹操同時見到了董昭,這個神交已久卻從未謀面的朋友讓曹操十分感激。曹操讓董昭跟自己并肩而坐(引昭并坐),向他讨教下一步如何行動。
洛陽及周邊除了曹操所部外,目前還有董承、楊奉、韓暹、張楊等四個實力派,董昭建議曹操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曹操采納了董昭的建議,先聯合董承和楊奉,攻擊張楊和韓暹。曹操上書,彈劾張楊、韓暹的罪狀,韓暹不安,只身匹馬跑到張楊營中躲了起來。獻帝念二人迎駕有功的份上,要曹操不必再追究。
八月,獻帝下诏,任命曹操為司隸校尉,在曹操的主導下,誅殺了尚書馮碩、議郎侯祈、侍中壺崇等三人。這三個人情況不詳,曹操為什麽掌權伊始就大開殺戒,原因也不太清楚。也許這三個人早已惡名在外,誅殺他們既為自己立威,又順應了民意。
同時,由獻帝下诏封十三個人為侯,以獎勵他們一路上護衛天子的功勞。這十三個人是:衛将軍董承、輔國将軍伏完、侍中丁沖和種輯、尚書仆射鐘繇、尚書郭溥、禦史中丞董芬、彭城國相劉艾、馮翊郡太守韓斌、東郡太守楊衆、議郎羅劭、議郎伏德、議郎趙蕤。
通過一罰一賞,曹操進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權威。加上兵力最強,有充足的後援保障,曹操對朝廷的控制力在逐漸增強。
但是,洛陽周圍十分殘破,朝廷落戶于此後勤保障終究是個沉重負擔。而且,董承、楊奉、張楊等人還掌握一定實力,随時可能向自己發起進攻。如何擺脫這種被動局面,曹操繼續問計于董昭。董昭建議幹脆遷都到許縣去,并說“要行非常之事,必須有非常之功”,唯今之計,必須遷都。曹操也有此意,但他覺得天子剛剛回到洛陽,人心思穩,這個時候提出遷都的想法,大家能接受嗎?
【六、開啓新的時代】
董昭提到的許縣,屬于豫州刺史部的穎川郡,如前所述,曹操現在及将來手下有許多重要的文臣都出自該郡,曹操進軍洛陽走的也是這條路線,在基本肅清了穎川郡內的黃巾軍餘部後,這裏已經為曹操所掌握。
穎川郡之所以人才備出,與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有關。這裏地處中原腹地,沃土千裏,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生物茂繁,自舊石器時期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的聚集區。穎川郡共有十五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不少名人,如陽翟縣的辛評、辛毗、趙俨、郭嘉,襄城縣的李膺,穎陰縣的荀氏諸傑,許縣的陳父子,長社縣的鐘繇,陽城縣的杜密等。
許縣位于穎川郡的東部,曾經是古代許國的國都,許國雖然不大,卻前後傳承了十九世,存在六百多年。
曹操也看中了許縣這個地方,原因至少有四個:一來這時已經為自己所掌握,屬于新開辟的“曹統區”;二來許縣有六百年作為國都的歷史,城市建設有一定基礎;三來這裏物産豐富,穎川郡以及相鄰的汝南郡、南陽郡一帶是當時最重要的經濟區,有利于長期的後勤保障供應;四是自己手下有許多謀士是這裏的人,穎川郡乃至汝南郡的這些世家大族們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但是,把天子迎接到屬于自己的地盤上來,這是件頗為敏感的事,楊奉、董承、張楊、韓暹這些人會不會從中阻撓呢?
董昭分析後認為,獻帝本人可能會傾向于遷都,原因很簡單:再待在這裏文武百官及宮人們恐怕都要餓死了,只要能提供糧食,遷到哪裏去獻帝都不會特別反對。獻帝如果不反對,董承也不會反對。
張楊駐紮在黃河以北,可以暫時不管他,韓暹已沒有太大勢力,關鍵是對付好楊奉,此人最有實力,駐紮在洛陽以南的梁縣,與穎川郡緊鄰。
董昭出了一個主意,先找楊奉談,以洛陽殘破、糧食不足為借口遷獻帝于魯陽。魯陽這個地方,屬于荊州刺史部的南陽郡,與梁縣較近,此時大概屬于楊奉的控制區,楊奉必然樂意。等獻帝一行出了洛陽,先向南行,之後突然改道向東,很快便可以抵達許縣,楊奉即使發覺也措手不及。
曹操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于是找楊奉商議。
最近以來,楊奉對曹操一直印象頗佳。楊奉跟董承、張楊這些人沒有太深的淵源,他也沒有外援,雖然實力較強,但總覺得別人會在背後算計自己。曹操到來後,楊奉潛意識中把曹操當成了自己人,獻帝初次封曹操為鎮東将軍,就是楊奉竭力推薦的。楊奉希望曹操的到來,可以使洛陽的權力結構更加平衡。
對于曹操提出來要遷獻帝于魯陽的建議,楊奉覺得挺不錯,他舉雙手贊成。洛陽的殘破有目共睹,後勤保障已經成了大問題,也只有離開洛陽這一條路。與其讓天子被張楊迎到黃河以北去,肯定不如弄到自己眼皮底下好呀。
楊奉從心底裏又感激曹操一回:還是孟德想得周到啊!
楊奉支持,獻帝願意,董承不反對,曹操也不再征求張楊、韓暹的意見了,八月中旬,天子一行離開洛陽,向南開進。
天子一行到達洛陽八關之一的轅關,再往前,就出了司隸校尉部,如果是往魯陽,就要繼續往南走,但天子一行突然改變了行進的方向,向東轉進。
楊奉接到報告大吃一驚,等他派人再探的時候,天子一行已經到了許縣。楊奉這才知道:原來上當了!楊奉大怒,立即聯合韓暹率兵來搶獻帝。曹操早有準備,派兵在穎川郡的陽城一帶設伏,将楊奉、韓暹擊退。
曹操把天子一行迎到了許縣,此時他還要對縣城進行重新修整,新建天子的行宮以及明堂等祭祖之所,所以先暫時讓獻帝住在自己的軍營中。
過了一個多月,大體上把許縣的事安頓得差不多了,曹操決定親自率軍西征,解決眼皮底下的這個楊奉。
曹操進攻楊奉的基地梁縣,楊奉不是對手,戰敗後投奔袁術去了。就在是此戰中,楊奉手下第一猛将徐晃歸順了曹操。
但是楊奉似乎沒有到達袁術那裏,根據《三國志》記載,後來楊奉和韓暹又聯起手來,這二位仁兄,一個曾是天子正式任命的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大将軍),一個曾是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車騎将軍),居然又幹起了老本行,成為一支流寇。這一回,他們流竄得有點遠,到了徐州一帶。當時徐州是劉備的地盤,劉備兄也不管他們是總司令還是副總司令,敢來搶地盤就不客氣,上去一頓狂扁,把他們都給殺了。
張楊運氣稍好,還會再活躍幾年,直到呂布被曹操困于下邳時,唯一對呂布進行聲援的就是張楊。呂布死後,張楊被部下所殺。
李、郭汜、張濟、張楊、李樂、胡才、韓暹、楊奉這些在一片亂局中脫穎而出的實力派人物,也都曾叱咤風雲過,也都曾居于高位過,但他們都昙花一現,在短短幾年時間裏,紛紛謝世了。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物競天擇,亂世更是如此。
亂世中只有強者更強,弱者只能被強者吞噬。
現在,在一片百廢待舉的土地上,曹操要畫出他心目中的一幅藍圖來。歷史終于給了他這個機遇,從處處被人岐視的“贅閹遺醜”,成為新時代的強者。
在這條道路上,他靠的是自己的努力,靠的是頑強、堅韌、不屈和忍耐,同時還有善于辨清時局、順勢而上的眼光,也靠的是不浪費任何一個機會。
現在,四十二歲的曹操終于站在了一個新時代的制高點上,他可以在這裏俯瞰這個偉大的時代,可以更遠地眺望未來。
可是,未來又是什麽樣的呢?
第二部 浩然無畏作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