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2)
被殺。
曹操進攻巨野,将薛、李二人擊破,全部斬殺。曹操收集李乾的舊部,讓李乾的兒子李整繼續率領。不多久,李整也死了,曹操又讓李乾的侄子李典統領這支部隊。這支由山陽郡人為主組成的軍隊以後發展到數千人,一直由李典率領,立下不少戰功。
在發動巨野之戰期間,曹操估計呂布還會來救助,于是又演圍城打援技法,在呂布進軍的路上設伏,将呂布擊敗。
撤出濮陽之後,呂布已經接連四敗,他終于明白,這樣打下去根本不行,這時他才想起來要與張邈聯合行動。他派陳宮前往陳留郡,向張邈求援。
這個時期的張邈最不可思議,坐視盟軍被打得落花流水而不管,沒有見到他有任何行動。他似乎認為守住陳留郡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親率主力守在陳留郡的治所陳留縣(今河南開封東南),讓他的弟弟、前廣陵郡太守張超守離陳留縣不遠的雍丘縣(今河南杞縣)。
此時濟陰郡已經成了“曹統區”,陳宮冒險從中穿過,跑到陳留郡,說動張邈派出一萬人由陳宮率領支援呂布。
當時的主戰場已移至山陽郡,陳宮率軍抵達山陽郡的東缗縣(今山東金鄉)與呂布會合。這支生力軍的到來,讓戰場局勢發生了改變。
曹操此時正親自在山陽郡指揮作戰,呂布、陳宮很快摸到了曹操總指揮部的位置,立即率人馬殺來。此時在曹操身邊的人馬并不多,《三國志》記載只有不到一千人,敵我對比至少是十比一。事情來得太突然,曹操險些喪命。
曹操的人馬都幹什麽去了?由于戰事發展得太快,曹軍的戰線拉得太長,很多将領率人馬在各地作戰。在曹軍将領的傳記中可以看到,曹仁此時在句陽攻打劉何,于禁先在須昌攻打呂布的部将高雅,後又轉戰到壽張、離狐。
面對敵人的突襲,曹操沉着應戰,迅速調集周圍的部隊投入戰鬥,頂住了敵人的壓力,然後發起反擊,反而将呂布、陳宮打敗。
這給親曹派史學家又留下一個表現的機會,王沈的《魏書》像寫傳奇故事一樣描述了此戰的經過:
此時曹操身邊不到一千人,屯營守衛力量十分薄弱。面對數倍于已的敵人,曹操命令婦女們都登上屯營的城牆守衛,把精壯士兵集中起來迎敵。屯營的西面有一個大堤,大堤的南面是一片茂密的樹林,呂布率軍來到,看到樹林懷疑裏面有埋伏(最近他被曹軍打怕了),便對手下說:“曹操多詐,這裏面肯定有埋伏。”于是率軍離曹軍屯營十裏處紮寨。第二天又來,此時曹操把隊伍隐藏在大堤內,派一半兵力在堤外。呂布率軍進攻,曹操派少數人迎擊,等敵人逼近,伏兵殺出堤外,呂布大敗,曹軍繳獲了不少敵人的武器,一直追到呂布大營才回軍。寫得很生動,但卻不真實,如果有人拿這個當案例指揮打仗,結果只有一個:敵人打不垮,自己反而要全軍覆沒。
打仗不能離開一些基本常識,在這些常識中有一條是:除非有極特殊的情況,在陣地戰中區區幾百人是打不退上萬人的,更不要說對方是呂布、張遼、高順這樣一流的猛将了。曹軍獲勝是有可能的,但不是這樣的打法。面對遠遠優勢于自己的敵人,曹操可選擇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突圍,承認自己失敗,能不能安全沖出去全靠命了;另一條是固守待援。
曹操身邊的人馬雖然不多,但附近的人馬不會離得太遠,因為曹操再弱智也不可能只帶幾百人深入敵後。曹操應該選擇固守,等大批曹軍聞訊趕到後再一舉把呂布擊退。
其實曹操的戰績不用猛誇已經很耀眼了,在最近幾個月時間裏,他指揮大軍一路殺來,打得有章有法,完全像是給對手上戰術課。
山陽郡內的戰事進入尾聲,曹操派人攻占了山陽郡內的各縣,兖州八郡中的東郡、濟陰郡、山陽郡、東平國基本為曹軍控制,任城國、濟北國、泰山郡的一部分也到了曹軍的手中。呂布與張邈聯合作戰失敗,呂布在兖州已無法立足了。
【五、臧洪的悲劇】
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呂布從兖州全線潰敗,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呂布沒想到,張邈沒想到,袁紹也沒有想到。
一直駐守在陳留郡的張邈這才意識到,呂布之後曹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标就是自己了。曾經的摯友,為了反董大業并肩作戰的盟軍,這麽快就要在戰場上刀兵相見了。張邈想到這兒,一定會老淚縱橫。
張邈的年齡不詳,鄭泰曾把他稱為出生在東平國的那個老漢(東平長者),想來他的年齡應該比曹操和袁紹都大得多吧。
果然,曹操把呂布趕出兖州之後并沒有追擊,而是揮師西進,沖着張邈來了。張邈想,如果跟曹操在陣前相見,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同時,他自知不是曹操的對手,于是放棄陳留郡,讓他的弟弟張超守住雍丘,他去搬救兵。
如果換成另外一個人,或許會考慮另一個選擇:放棄陳留郡,追随呂布。但張邈在此經營多年,鄉親、部下、家屬、財産都在這裏,棄之不顧,張邈好像下不了決心。
現在能給張邈幫助的人只有一個:袁術。作為袁紹的敵人,袁術是唯一有可能幫助自己的人。以前在洛陽,張邈與袁術也有交情,事已至此,張邈只能親自跑一趟碰碰運氣了。但是張邈已經沒有機會見到老朋友袁術了,因為他在半路上被自己的部下殺死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僅記錄在《獻帝春秋》裏,說張邈到了袁術那裏,但袁術并沒有派兵來,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張邈于是就滞留在了袁術那裏,兩年後袁術稱帝,張邈還勸過他。
興平二年(195年)八月,曹軍圍住了雍丘,城裏有張邈的弟弟張超,以及張邈的家眷。雍丘是座古城,在春秋時稱為杞國,“杞人憂天”的典故就出自這裏。凡是做過國都的城池都比較堅固,雍丘也是這樣,曹軍攻城數月,沒有将城打下。
雍丘城防堅固的另一個佐證是唐朝天寶年間的雍丘之戰。天寶十五年(756年)唐朝的真源令張巡率軍民二千多人守衛雍丘,安祿山手下的令狐潮率四萬多人來攻,從二月份打到七月份,前後大戰三百多回,居然沒有把雍丘打下來,最後守軍利用偷襲戰術反而将敵軍擊潰,創造了古代城防作戰以少勝多的精典戰例。
如果守城的人覺得自己已經逃無可逃、去無可去,就會拼死抵抗,激發出來的戰鬥力也會相當驚人,雍丘城裏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他們大都是本地人,早就聽說曹軍每攻下一座城都會大肆殺戮,他們心中唯一的選擇就是誓死抵抗,把希望寄托在張邈太守搬來的救兵上。
但是救兵遲遲不到。張超給大家鼓勁:“不要緊,很快就有人來救咱們了,別人不來,臧洪肯定會來的。”
張超在廣陵郡當太守時,發現了臧洪這個人才并延攬到自己手下。臧洪後來到袁紹那裏發展,現在是袁紹新任命的東郡太守。
大家都認為臧洪此刻在袁紹手下,是不可能來的。張超說:“臧子元是個義士,我相信他一定會來的!”子元,是臧洪的字。
奉袁紹之令駐紮在黃河北岸東武陽的臧洪聽說曹操率軍圍困了雍丘,他大吃一驚,馬上向袁紹請求,要袁紹給曹操下令,停止進攻。
袁紹當然不予接受,讓藏洪原地待命,不得擅自行動。
興平二年(195年)十二月,曹軍在經歷了五個月的進攻後,終于将雍丘城拿下,此戰樂進立下頭功,第一個登上城牆(先登)。
攻破雍丘,張超自殺,曹操下令夷滅張邈三族。據《漢書》刑法志,“三族”一般包括父母、妻室兒女、同胞兄弟姐妹。
消息傳來,臧洪無比悲痛,他光着腳在地上走來走去嚎啕大哭(徒跣號泣)。臧洪宣布,與袁紹正式脫離關系。
袁紹聞訊大怒,親自率兵來攻。奇跡出現了,小小的東武陽愣是打不下來,居然讓袁軍在城下苦攻了一年之久。
期間,袁紹讓自己的大筆杆子兼首席秘書陳琳給臧洪寫了封信,責備他忘恩負義,讓他明智一些,盡早投降。陳琳也是廣陵郡人,跟臧洪是同鄉。陳琳的文筆十分了得,他寫的信一定慷慨激昂、有理有據,但是陳琳的這封信沒有保存下來,因為史學家們覺得對方的回信更精彩。
這封長達一千五百字的長信完整地保留在《三國志·臧洪傳》中。這封信寫得聲情并茂、義正辭嚴。袁紹看後,知道臧洪不可能投降了,于是增兵繼續攻城。
臧洪看到城肯定要破了,于是對身邊的人說:“袁紹不行大義,我反對他,與大家無關,連累你們遭此大禍,你們現在逃命去吧。”
可是沒有人逃,大家說:“将軍與袁紹無怨無仇,為的是申明大義,我們怎麽能離您而去呢?”臧洪先後派了幾批人出城找救兵,其中有一個叫陳容的同鄉,是個書生,跟随臧洪一塊從家鄉廣陵郡出來,很仰慕臧洪。陳容一出城就被袁紹抓住了,扣了起來。
東武陽被圍一年之久,城裏可吃的東西基本沒了,開始還能挖個老鼠什麽的,後來連弓上的牛筋都給煮了,最後全城只剩下三鬥米,身邊的人想拿它煮點粥給臧洪吃,臧洪流着淚說:“我怎麽能單獨享用呢?”讓大家一塊吃。
據《三國志》記載,臧洪還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把自己的愛妾殺了,分給将士們吃(殺其愛妾以食将士)!
但是,城終于還是破了,袁軍進城後發現城裏餓死的就有七八千人,大家一個個互相枕着躺在那裏。
臧洪被抓,袁紹一直很喜歡他,有意留他一條生路。袁紹說:“臧洪,你為什麽辜負我?到了這個地步,你現在服了嗎?”
臧洪雖然餓得發暈,但還是精神抖擻,當着将士的面将袁紹痛斥了一番。袁紹無奈,下令把臧洪殺了。
當時陳容在座,他馬上沖袁紹叫道:“臧洪是個義士,你怎麽能殺他呢?”
袁紹不想再殺陳容了,讓人把他拖出去。
陳容不幹,他叫道:“仁義是天常,遵守的人是君子,違背的人是小人,我寧意與臧洪一同死,也不願意跟你一同生(寧與臧洪同日而死,不與将軍同日而生)!”
袁紹無奈,下令把陳容也殺了。
臧洪因為重節義歷來受到推崇,但客觀說,他的行為有很大的問題。張超固然是他的老領導,曾經對他有恩,但這似乎構不成他反對現任領導的理由,他的這種行為到底能不能完全算做忠義,似乎存在疑問。看來,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必須服從全局利益,袁紹對部下這方面的教育還得多搞點。
此事對袁紹的打擊是沉重的。長達一年的時間裏,袁軍主力被拖在南線,在北線只能處于守勢,看着公孫瓒在易水河畔大修防禦工事,西面的張燕、于扶羅等又趁機鬧事,給袁紹制造了不少的麻煩。
假如沒有臧洪事件,興平二年(195年)這段時間袁紹可以專心對付公孫瓒,讓公孫瓒來不及修築易水防線,袁紹解決幽州問題就可能提前。一年後,當獻帝劉協回歸中原時,袁紹就不會因為受制于公孫瓒而無法分身了,搶得歷史先機的或許應該是他。
最終,袁紹雖然也消滅了臧洪和公孫瓒,但在時間進程上剛好都落後了一步,正所謂“一步沒跟上、步步跟不上”:袁紹打臧洪的時候,公孫瓒有了喘息之機;袁紹打公孫瓒的時候,給曹操迎接獻帝留下了機會。
袁紹為當初看似高明、實為敗筆的一個安排付出了沉重代價。
【六、遲來的任命】
現在,讓我們檢讨一下興平元年(194年)下半年到興平二年(195年)夏天曹操的軍事行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曹操率軍縱橫馳騁于兖州大地,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與剛從徐州回師時的情形判若兩人。
首先是曹操制定了正确的戰略,在極端劣勢的情況下,他沒有驚惶失措,而是收縮防線,集中兵力,固守戰略要地,尋找機會,發動反擊。
其次是袁紹的支持,由于袁軍在黃河北岸的行動,動搖了呂布固守濮陽的決心,在軍糧匮乏、遠離友軍的情況下,呂布決定向南運動,進入了他不擅長作戰的河湖交叉的濟陰郡、山陽郡一帶,給曹操取勝創造了條件。
再者,是對手接二連三的失誤。在整個戰役中,張邈作為呂布的友軍,應該明白唇齒相依的道理,但他遲遲沒有具體的軍事行動,在與呂布的配合上态度消極,呂布被趕走,他也無法在陳留郡再呆下去。
還有一個內在的原因,就是曹軍的逐漸成熟。曹操手下的将領經過兩次徐州之戰以及與袁術之戰而逐漸成長起來,曹軍從最早的硬沖硬打、常吃敗仗,到現在聲東擊西、游刃有餘,對戰場形勢的把控能力已有新的躍升。此戰役期間,曹仁、樂進、于禁、李典、程昱等人均有率軍獨立作戰的記載,曹軍由最初獨立的一支軍事力量,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相互呼應、配合作戰的集團軍。
呂布、陳宮被趕走,張邈、張超被殺,兖州八郡國重新回到曹操手中。這一年的十月,獻帝下诏,正式任命曹操為兖州牧,曹操終于擁有了合法身份,這是他一仗一仗打出來的。
這是一份遲來的任命,當曹操派王比歷盡千辛萬苦前往長安進貢的時候,就是想得到這樣的确認,用自己對皇室的忠心換來一份肯定。但長安的“三人小組”對曹操沒有好感,在他們眼裏曹操比袁術、劉表、陶謙差得遠,盡管丁沖、鐘繇等人從中斡旋,但曹操也只得到了幾句冠冕堂皇的慰問而已。
現在,曹操靠自己的實力打敗了袁術,消滅了陶謙,打跑了呂布,統一了整個兖州,終于贏得了長安朝廷的重視,主動送來了任命。
《曹操集》中收錄有《領兖州牧表》,是曹操接受兖州牧後的謝表。在這份上表中,曹操回顧了爺爺曹騰、父親曹嵩以及自己深受皇恩的情況,表示自己将效忠帝室,繼續努力進取。在《太平禦覽》一書中還保存了曹操以兖州牧的身份向獻帝進貢的記載,他進的貢大體上都是兖州當地的土特産,如山陽郡特産的美梨二箱,以及一種青黑色的棗二箱。
在很多人心目中,曹操是漢室的奸臣,但最少到現在,曹操的內心對漢室都是充滿敬意的。即使在以後的歲月裏,曹操也很少說漢室的壞話,相較于同時期的那些空發議論的人,曹操對漢室的貢獻更大,相對于袁術、袁紹這樣對當今天子充滿敵視的人來說,曹操似乎更應該受到尊敬。
在張邈、陳宮叛亂中,兖州有很多官民跟随他們背叛了曹操,曹操重新取得兖州後,很多人心存不安,不知道曹操會不會追究。針對這種心理,曹操通過重用畢谌讓他們打消了顧慮。
如前所述,畢谌因為母親等人被叛軍扣留離開了曹操,與曹操話別時還流了淚,畢谌表示決不會依附呂布,但他一離開曹操,就投靠了呂布。呂布失敗後,畢谌被抓,大家都認為老畢這一回算是完了。
沒想到曹操并沒有追究他,曹操說:“一個人能做到對親人盡孝,豈能不忠于君嗎,這正是我所要的(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不僅如此,曹操還讓他做了魯國相。曹操對畢谌的安排很恰當,不追究反而褒獎,讓過去反對過曹操的人吃了定心丸:連畢谌都能得到曹将軍的原諒,我們還怕什麽呢?
但是畢谌畢竟有投敵行為,如果讓他繼續在自己身邊處理機要大事,曹操已經信不過他了。于是安排他到外地魯國任國相,這裏是孔子的故鄉,孔子主張孝,更主張忠,孔子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就是“移孝入忠”,曹操讓畢谌到魯國去,就是讓他繼續思考忠與孝的關系。
跟畢谌情況差不多的還有魏種,曹操對魏種很賞識,擔任兖州刺史後曹操有資格推薦孝廉,他推薦了魏種。兖州反叛時,曹操說:“假如都參加叛亂,魏種也不會的。”後來聽說魏種竟然也參加了叛亂,曹操大怒:“魏種如果沒逃到南越、北胡,我就決不放過他!”
叛亂平息,魏種也被抓了,捆着帶到了曹操面前。但是,曹操的怒火卻不見了,說:“魏種這小子是個人才呀!”解開繩索,繼續用他。後來,魏種在曹操手下一直幹到了河內郡太守。
曹操在處理畢谌和魏種事件上很理性,他知道必須盡快平息兖州人的不滿和恐懼,彌補以前處理兖州事務的不足。
對于下一步的行動,曹操汲取了第二次征徐州的教訓,考慮軍事行動應該暫停,抓緊時間鞏固地方。荀等人也認為,呂布投奔劉備以後,他們二人未必能真心合作,如果此時攻打徐州,他們反倒會團結起來,不如先觀察一段時間,讓他們自己內鬥。
這是一個正确的戰略選擇。現在,曹操終于可以把精力放在對兖州的治理上了,他多次向程昱、毛等兖州本土人士征求意見,毛勸曹操重視農業,發展經濟,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議。這是一項重要的政策建議,對曹操日後的事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毛替曹操分析道,随着局勢的進一步動蕩,國家的經濟将陷入更大的困難,決定戰争勝負的關鍵因素就是物資供應和裝備,對此必須早做準備。唯今之計應該鼓勵農業生産,積蓄力量,成就霸業。
毛的思想在當時的形勢下是十分有遠見的。經過長時間的天災人禍,各地的經濟幾陷于崩潰,糧食和其它軍需物資很難保障,要成就大業,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曹操立即下令在“曹統區”範圍內着手恢複農業生産,到第二年夏收時,“曹統區”農業得到一定恢複,曹操手裏積累了足夠的糧食。這些糧食成了曹操的秘密武器,讓他處處居于主動。
【七、少年諸葛亮】
當十四歲的少年天子劉協在長安親自監督為災民熬粥的同時,遠在徐州刺史部琅邪國的陽都縣(今山東沂南)也有一個十四歲的少年在目睹着家鄉的戰亂,在驚懼中對侵略他們家鄉的這些人也留下了深刻印象,成年之後,這些少年時期的印象難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的政治選擇。
這個少年就是諸葛亮,字孔明,生于靈帝光和四年(181年)。
之所以拿諸葛亮跟當今天子劉協作個對比,不僅因為他們同一年出生,而且他們也是同一年去世,說起來這也是一種緣分。
關于諸葛姓氏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說出于葛姓,在伯夷後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後,原來居住在琅邪郡諸縣的葛氏一支遷往同郡的陽都縣,因為陽都縣已有葛姓,為了區別,就把後遷來的葛姓稱為諸葛氏。二是說春秋時期齊國有熊氏之後有複姓詹葛的,總是被讀為諸葛,以後幹脆改成了諸葛氏。三是說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大将葛嬰屢立戰功,但是被陳勝聽信讒言後殺害,漢文帝時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後代就以諸葛為姓了,稱諸葛氏。
根據《吳書》的記載,諸葛亮一族屬于第一種情況,也就是他的祖籍原來在同郡的諸縣(今山東諸城),後來遷移至此,但這已經是很早的事了,因為葛伯是夏商之際的諸侯,到諸葛亮能追溯到的先祖諸葛豐時,諸葛氏就早已在陽都縣生活了。
諸葛豐字少季,西漢初年人,以剛直著稱于世,在漢元帝時擔任過司隸校尉。兩漢時期歷任的司隸校尉當數諸葛豐名氣最大,因為他執法公正,不畏權貴,深得百姓尊重。因此,諸葛豐僅僅憑着擔任過司隸校尉的資歷就在《漢書》裏有了自己的傳。
曹操在洛陽、頓丘和濟南當地方官時的所作所為,在某些方面也深受諸葛豐的影響。多年以後,邺縣成為曹操的大本營,曹操為找不到合适的管理者而苦惱,他曾經感嘆:“到哪裏能找到像諸葛豐這樣的人才呢?”
諸葛亮的父親叫諸葛,母親姓章,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哥哥叫諸葛謹,比他大七歲,前幾年曾到洛陽等地游學,是一位學者,對《毛詩》、《尚書》、《左氏春秋》等素有研究。中原動蕩以後回到了家鄉。他弟弟叫諸葛均,此外,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在諸葛亮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章氏就去世了,諸葛為他們娶了一個繼母。不久,諸葛也去世了。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叔父諸葛玄照顧。
在曹操從北路二次征徐州的戰役中,曹軍主力進入琅邪國北部地區,連下五城,其中就有陽都縣。綜合史料記載來看,曹軍早期的軍紀确實比較差,屢次留下屠城和殘殺百姓的記載,後來曹操注意了這個問題,在嚴明軍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情況才有好轉。
曹軍在琅邪國的行動肯定影響到諸葛亮一家人的生活,原來以為琅邪國已經遠在海邊,在這偏遠的地方應該相對安全,現在看來也難免刀兵之災了。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也是一個挺有名氣的人,早年跟袁術、劉表都有過交往,這時候袁術盤踞在壽春,正積極向北面的豫州、兖州以及南面的揚州發展勢力,揚州刺史部的豫章郡太守周術死了,袁術就表諸葛玄為豫章郡太守。
豫章郡大體上相當于今天江西省的範圍,治所南昌縣(今江西南昌),這裏并沒有完全為袁術所控制,荊州的劉表以及已脫離袁術渡江發展的孫策對此地都有想法。說是去那裏上任,其實是幫袁術打天下,其中有很大的風險。但是,面對家鄉的不安定,諸葛玄還是決定去。經過商量,諸葛玄帶上諸葛亮、諸葛均以及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同行,諸葛謹暫留在家鄉伺奉繼母。
大約就在興平二年(195年)左右,諸葛亮随同叔父前往豫章郡上任,這一年,他十五歲。
曹操由徐州退兵後,陶謙雖然暫得喘息之機,但憂慮過度,一病不起。陶謙在病床上把主要助手(別駕)麋竺叫來,告訴他自己可能不行了,徐州今後的大事,只能交給劉備了(非劉備不能安此州)。
作為軍閥,陶謙也想把位子交給自己的兒子。陶謙有兩個兒子,名叫陶商和陶高,但陶謙覺得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只适合做普通老百姓。陶謙對擔驚受怕的日子實在過夠了,不想兒孫們受這個罪,所以臨死之前交代由劉備來繼任。
曹軍撤退後,劉備仍然回到小沛。陶謙不久死了,麋竺遵照陶謙的臨終囑咐,率領徐州官民代表前往小沛迎接劉備,同行的還有地方實力派人物陳登,以及流亡到此的前北海國相孔融。對于天上突然掉下來的這個大餡餅,劉備不敢貿然去接。他在徐州沒有什麽實力,在小沛局面也尚未打開,雖然頭上有個豫州刺史的頭銜,但豫州主要還是由袁術、劉表以及各種地方勢力控制,自己的活動範圍頂多也就是小半個下邳國那麽大。能得到徐州地方實力人士的支持掌握一州,對于劉備來說還真沒做過這麽大的美夢。
在與迎接團座談時劉備表示推讓,無非說些才不足用、德未服人的話。
陳登說:“現在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徐州戶數超過百萬,雖然有點委屈您,但仍然希望您能屈尊就任。”
劉備繼續客氣:“袁術先生在壽春,離這兒也不遠,袁先生家四世五公,海內所歸,這個位子應該由他來坐。”
陳登說:“袁術這個人既驕且豪,不是治亂之主,我們可以幫助閣下組織起十萬軍隊,上可以匡主濟民,成就春秋五霸那樣的事業;下可以割地保境,在史冊上留下英名。”
孔融也從旁邊相勸:“袁術這個人不是憂國忘家之人,頂多是墳墓中的枯骨而已(冢中枯骨),又何足挂齒?現在百姓擁護的是有能力的人,天賜良機,您要不接受,将來後悔都來不及。”
在劉備的心目中孔融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前兩年孔融在北海國被黃巾軍管亥部圍困,不得已派部将太史慈去向鄰郡的平原國求救,劉備那時正好擔任着平原國相,他聽說大名士孔融有求于己,激動不已:“孔北海先生也知道天下有個劉備嗎?”于是發兵幫孔融解了圍。
孔先生都發話了,劉備就不能再推辭了。劉備看火候也差不多了,不再擺譜,于是随同迎接團前往郯縣,就任徐州刺史。
此事也有人反對,這個人是孔融的好朋友,此時在劉備手下任豫州別駕的陳群。陳群勸劉備:“袁術的力量現在還很大,如果您此時去徐州就任,一定招致他的怨恨,袁術和呂布聯手,您即使得到徐州也難以成事。”
書上是這麽記載的,從後來發展看也正如陳群之所料。但問題是劉備不接受徐州就有更好的選擇嗎?恐怕也不是。還是那句話,既然已經人在江湖,那就身不由己了。既然徐州有這個機會,沒有風險要去,有風險也要去。
陳群字長文,穎川郡許昌縣人。他的祖父陳、父親陳紀、叔父陳谌都有名于當世。孔融的年齡介于陳紀、陳群之間,孔融先跟陳紀關系很好,以哥們相稱,後來又交往了陳群,把陳群視為兄弟,把過去當哥們對待的陳紀改以長輩來待,以前見面擁抱握手拍肩頭,如今再見面必然行跪拜之禮。
這就是孔融,在這些細節上很講究。
現在,劉備由困難戶轉眼成了暴發戶,有人看着眼紅,有人看着不憤。袁紹不爽但沒有辦法,因為他正忙着對付公孫瓒,曹操不舒服也沒有辦法,因為他正與呂布艱難相持。但劉備還不能高枕無憂,因為袁術還閑着。
此前,袁術可能都沒有怎麽聽說過劉備這個人,這小子居然坐收漁利,什麽功夫都不費就得到了徐州,看着就來氣。
袁術于是揮師北上,目标是徐州的劉備。劉備趕緊整頓人馬,南下迎擊,雙方在徐州刺史部南部的下邳國、廣陵郡一帶交戰,這裏就是如今的微山湖南部地區,雙方交手,劉備打起來有些吃力,雖然沒有全線敗退,但再打下去形勢肯定會越來越不利。
劉備從平原國出來後也打過了幾場仗,雖然有關羽、張飛和趙雲這些猛将,但總是吃敗仗的多。打曹操打不過,打袁術也不行。不過,劉備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任何時候都不屈不撓。另外,他還有個一般人不具備的優點: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能迅速調整自己的姿态,能屈能伸,能甘居人下。
面對袁術的淩利攻勢,劉備做出決定:向袁紹求援。
這是劉備、袁紹的第一次合作。劉備原來屬公孫瓒集團,後來依附于陶謙,這兩個人都與袁紹集團相對立,袁紹不是劉備的盟友,而是敵人。
但敵人的敵人自然可以成為盟友,現在的敵人是袁術,袁術的敵人是袁紹,那袁紹也可以成為盟友。劉備派陳登前往邺縣,遞上親筆信,表達願意接受袁紹統一領導的意願。
袁紹很高興,劉備雖然屬敵方陣營,但從來沒有直接交過手,現在是袁術的敵人,自然是自己扶持和聲援的對象,于是讓陳登帶回去雙方合作的意向和他對劉備的良好祝願。
有了袁紹的聲援,劉備軍威大振,危機暫時度過了。